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

2024-04-14

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共10篇)

篇1: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另:诗人在数年之后,来到康桥,依然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心中对康桥永远不能淡忘的情怀,即使是“再别”!全诗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悄悄的”,淡柔而绵长深挚的,有节制的,但时不时又激情喷薄的。全诗的修辞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两个暗喻。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这难道反映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反映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呢?抒情,离不开艺术手法。

篇2: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篇3:徐志摩 再别康桥解析

情如云彩飘逸。“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优美的旋律, 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既像是喃喃自语, 又像是浅回低吟, 来时内心充溢着欣悦与欢喜, 别时心底又充满了眷恋与惆怅。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曼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逗留中, 突出了一个“别”字。“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往今来, 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 徐志摩却要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这份沉甸甸的离情别绪, 因此, 诗一开头, 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 既捉摸不定, 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 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杨柳柔细。《诗经》有云:“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 诗人之所以钟爱它, 一是取谐音“留”, 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其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 把它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的这一幻影, 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 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呼唤;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 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新娘”既娇羞默默, 又光彩照人, 诗人眼中的康河, 就像是他心中的新娘, 神秘、华美, 撩拨着诗人的情感, 吸引着诗人渐渐地走进康河, 走进自然。作者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重返故地,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理想破灭, 爱情受挫。这情感如柳枝柔软脆弱, 感触似柳叶细腻深沉。

情如潭水清澈。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 包容着水上的一切:“那河畔的金柳”成了“波光里的艳影”, 荡漾在诗人心头, 也荡漾在读者心头, 榆阴下的潭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只有心清如水, 才写得出如此清澈美妙的句子;水爽似春风, 没有深情的水的抚摸, “软泥上的青荇”怎会“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因为这水的多情抚慰, 诗人竟然“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对康桥的情确如水一样清澈!康桥是诗人生活的梦, 爱情的梦, 艺术的梦, 诗人像呵护自己的情人一样, 不忍心打扰她。同时诗人也清楚, 康桥带走了他的一切, 带走了他的灵魂, 带走了他真善美的追求与梦想, 这美好的一切, 永远地留在康桥。

情如夏虫沉默。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快乐的是可以在康桥寻梦, 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 “撑一支长篙”, 到康河中“寻梦”, 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是何等畅快, 何等惬意!接着, 笔锋一转, “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 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本该高歌一曲, 现在却只能选择沉默, 这是何等郁闷, 何等痛苦!其实“沉默”是人最深的感情表达。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苏轼的《江城子》“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都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面对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 诗人情何以堪?“沉默”实际正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那份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感情。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康桥的, 是他纯真的情感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 在诗行中随着康河的柔波静静地流淌。

篇4:徐志摩名篇——再别康桥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ce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清荇,

油油的在水里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篇5: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经》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

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是羞涩、美丽的,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

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

六、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篇6: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曾经在康桥度过了一年的美好时光,正如他所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也不曾虚度。我的生活是自然的。”大自然那脱离尘埃,清澈秀逸的纯美给诗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近于完美的生活毕竟是太过于短暂了,当诗人回到中国以后,二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狼烟一片的社会现实将他浪漫的理想冲击的千疮百孔。在这种对对现实的强烈的失望里,诗人只有逃离到记忆中去。于是,康桥便成了诗人用来拯救

自己的梦幻天堂。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徐志摩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如“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那天你翩翩地在空际云游/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边和地的那角。” (《云游》)云彩自在飘逸、去留无意,卷舒自如,选择“云彩”这种意象自然同诗人的浪漫气质不无关系。诗人所向往的是天人合一,爱美合一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也正如同天边的云彩,美则美矣,却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然而,无论如何,面对离别,诗人还是躲开了“多情自古伤离别”式的感伤凄婉,在三个节奏轻快的“轻轻地”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向康桥潇洒地挥手,缓步飘然而去的身影。

终归是要离去的,但此时此刻,在诗人的眼中,康桥还是那样一副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而那绿油油的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着,又是多么的自由和快乐。乃至于诗人也要化成一条水草,永远地躺在这清澈的碧波之中了。那榆阴下的一潭清泉,诗人却固执地认定,“那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更表现了诗人对昨日梦幻的留恋。昨日那五彩斑斓的梦境早已揉碎在这康河之中,化为它的一条水草、一缕柔波了。在这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里,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地陷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里,不知今日何日、今夕何夕,竟要撑一支长篙,泛舟到那青青世界里去寻他彩虹似梦,在那星辉与湖光的交接处,尽情欢歌了。但是在这个别离的时刻,还是不要放歌了吧,毕竟那梦幻只如天边的云彩,令人神往而不能心往。

篇7:徐志摩再别康桥课件

语文课件中,徐志摩《再别康桥》是重要的一课,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首诗作。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徐志摩是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可谓是“三美”的范本,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是一首委婉柔美的抒情诗,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无不感动着每一个赏诗者。徐志摩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于婚外爱恋林徽音。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旧地重游,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看到这康桥美丽的景色和从前一样,而自己苦苦追寻的恋人,却不能相伴在一起,这种“桃花依旧,伊人不见”的缕缕情思,顷刻间融汇在康河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康桥,不仅是诗人求学的场所,更是诗人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追求真正爱情的地方,他在这里和林徽因相恋,渡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而康桥时期正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河在徐志摩的心中,永远是不能忘怀的爱河,与其说康桥给了他诗的源泉,不如说是爱情打开了他诗的闸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笔就用了一句倒装句,“轻轻的”放在句首,看似淡淡地起笔,却蕴藏了诗人深深的“康桥情结”,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昔日爱情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眼前无奈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给人以及其深刻的影响。诗人再次面对康桥美丽的景色,林徽音那纯净优雅、婷婷玉立的形象,久久地在心头荡漾,就像眼前“那河畔的金柳”,也是他梦中的新娘。有情人终究未成眷属,而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隐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想象着诗人携恋人一同泛舟康河,柔情似水的情景,萌生甘愿做一条水草,静静地享受在爱的柔波里。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心是浪漫的,而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的想象力和丹青妙用的笔力,“那榆荫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却用了远取譬的手法,偏说是天上虹。清泉是清纯的、伸手可触的意象,而天上虹是斑斓的、永远是渴望不可及的形象,而此刻的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即便如此,诗人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

篇8:《再别康桥》赏析

1928年秋, 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 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 面对着康桥, 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婉妁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微妙地揭露了因“康桥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 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 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 或者说这里是生命的见证, 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 去重温生命。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优美意境中体现离别美

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 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 内心沉重而压抑, 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 有节制的, 用词遣句尽力轻巧, 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地”、“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 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 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康河如此美丽, 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 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 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 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 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二、音乐美和动态美、建筑美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树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篇9:徐志摩《再别康桥》题目新解

一、作为文本的“再别康桥”

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及缘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诗人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某一天,漫步于康桥,流连忘返而写的;另一种是诗人于1928年访问英国后在归国途中的海上而写下的。[1]两种说法各有道理,笔者无意做个公断,于“文本”而言,更重要的是从诗歌《再别康桥》文本本身寻找答案。

首先,“再别康桥”之“再”,即第二次,或者是“又一次”,它意味着:1.诗人之前曾经来过,并且告别过;2.康桥告别过后,又再回来,而回来了,此番“又 ”将离别,所以才有“再别”。如此,笔者以为说此诗写于1928年访英之后,应更合情理。因为若是1920年,则诗人既然都居住在伦敦,又何别之有?即便一别,又可以随时返回,又因何感伤?显然,这种观点有问题。

其次,来了,走;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如此往返,如此折回,去去来来之间,几番轮回,透过诗句的表象,足见诗人内心深处对“康桥”缠绵悱恻,难言难分,依依不舍之情。“康桥”在诗人心中的极不寻常之地位可窥一斑!

第三,为什么“康桥”令诗人如此迷恋?目前,通说是从诗中所呈现的美丽“景色”出发,认为是康桥风景之美丽异常所至。[2]笔者以为这很值得商榷。

既然透过题目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康桥”对诗人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难道仅仅是那地方的一草一木,云彩星光?美丽的景色天下何处没有?喜欢一个地点,本属人之常情,但眷恋一处地点,一定是有很特殊的原因,这原因绝非是什么水呀、云呀、草呀所能做到。换句话,此“康桥”已非康桥,它对于诗人来讲,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的康桥,已然己跃升为“生命意义”的“康桥”,在时间和空间上,它代表着诗人人生历程中的极其特殊的一个点,在这个意象的深处,它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生命和情感符号。遗憾的是,目前的诗评者多只把《再别康桥》当作一首写景诗对待。

二、“康桥”的背后

那么“康桥”究竟喻示着什么?

俯视该诗文本,的确有非常细腻,生动的景物令人流连忘返。像“云彩”“金柳”“水草”“潭水”“星辉”等景物,绚烂多彩,醉人心目。但这些是否就是“康桥”的全部?笔者以为不然。“再别康桥”绝非只是风景的“康桥”。

康桥的意义与诗人在康桥的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康桥成为诗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点,一定是与诗人认为所最值得珍惜的经历有关!这经历是留学吗?诗人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更生先生……”[3]“混”一词可见可以排除“留学”选项。是康桥之风景吗?我们说天下何处无“芳草”?好风景天下多的是,说诗人独爱康桥风景,似乎也不近情理,且众所周知康桥即今日的英国“剑桥”,它是以人文学术而非风景见长,更不因景而闻名于世。

笔者斗胆以为令诗人对康桥魂牵梦挂、刻骨铭心之原因:是情!即与有“中国第一才女”之称的林徽因有过的一段恋情。

徐恋林,林爱徐,近百年来徐林之恋在文坛上总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风浪,但焦点都在林对徐的感情性质及二人感情发展的程度方面,对于徐恋林这一点,却无一丝分歧。写过《徐志摩传》的韩石山如此总结林对于徐的生命意义:“徐志摩人生途中遇到的几个女人中,最漂亮的是林徽因,最高雅的也是林徽因,爱得最含蓄的是林徽因,爱得最伤感的也是林徽因。”[5]据他考证:1920年底,徐便认识了林,并狂热地展开爱情攻势,其攻势之猛有林徽因父亲之信为证“足下用情这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在这康桥之恋其间,徐志摩与妻子离婚,但他与林徽因之间几番波折,最终还是以遗憾而告终。

笔者以为诗人的康桥既然与他在康桥的经历密切相关,而诗人在康桥最刻骨铭心的便是与林徽因的恋情,那么透过《再别康桥》的康桥表象,所呈现的应当是诗人对过去美好情感的回味与态度。换而言之,与其说与“康桥”告别,宁勿说是与“康桥”符号所代表的美好情感往事告别。

三、诗人的“告别”

在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这意味着诗人与林徽因的恋情彻底终结。如何看待自己的曾经感情?诗人不容回避。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起首这四句,许多人都很熟悉,从文本上看“轻轻的”连续三次出现,道尽了诗人内心缠绵与依恋,而在一去一来之间,舒展其情感上的细腻与纤柔。这种细腻与纤柔,如果用一个词“爱”与“离开”来替换“来”和“去”,则顿显清晰,不过诗人处理得含蓄与委婉。但向“云彩”招手告别,又折射出其洒脱一面。“云彩”之意象,决非单纯“云彩”本身,若以写景诗视角来看,那仅“云彩”而己,但意象之“云彩 ”,喻指着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当然,这种美丽究竟是否是诗人内心所盛的“恋情”也许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诗人面对“美好”“美丽”时的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心态。

这种洒脱的心态在束尾一节更加突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与首节诗的“轻轻的”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带走一片云彩”足见诗人面对所爱之人另有归宿时的不是“葡萄酸”,或者寻死觅恨的心境,而是一种超然与超我状态。对于爱情,诗人曾说:吾将于茫茫人海之中求寻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笔者想,这可以做诗人“康桥”的注脚。

总之,《再别康桥》不是单纯的一首风景诗,更不是因风景而风景的“难舍之情”,蕴藏在《再别康桥》美丽风光背后的是诗人浓浓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一种洒脱心境。结合诗人的情感经历,它暗示诗人对过去恋情依恋与不舍以及与之告别的决心与洒脱。

注释:

[1][2]“人教版”中学语文室.教师教学用书《高中语文(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志摩.落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4][5]韩石山.也说林徽因与徐志摩[EB/OL].中国语文网.作家史料http://www.chinese001.com/wxsj/zgwx/xdwx/zjda/xuzhimo/00084.jsp

附: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篇10: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离情中。这首诗以情景交融自然,意境轻柔优美,风格飘逸潇洒而为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他吐露出的独特的情感。它先以轻柔声调写康桥的幽雅,再以明快笔调写重游康桥时的热烈欢欣情绪,继之以低落的声调写理想失落的伤感,最后以平和沉静的气氛来写一种包含深切愧疚感伤的离情别绪,《再别康桥》,不愧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佳臬。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徐志摩更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徐志摩的诗作品具有特殊的认识作用和美学价值。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体现其特殊的美学价值。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矛盾先生在三十年代所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徐志摩最可以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研究。”

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一、柔美悠远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开头与结尾的两小节中“轻轻”和“悄悄”,在诗歌中起何作用呢?对此,注者颇多,看法殊异。笔者认为,前后此两小节,作者把康桥看为人,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这样,我与母校的交流就成了与人的亲近,有了人的感情,如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拟人的写法。以此表达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

体会过与亲人尤其是母亲见面与别离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年末岁尾,游子归来,为了给母亲一个惊喜,也为了不扰乱母亲宁静的生活,省去母亲为即将归来的儿女的操办,儿女多是“轻轻的`来”,尤其是“悄悄的来”;为了工作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节假一过,劳燕分飞,儿女就要走了,离情别绪萦绕母亲心头,旧时的母亲是手捧游子衣“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日的母亲,行车安全吃喝拉撒,一遍遍地叮咛嘱咐。东方欲晓,夕阳西下,游子登程,手携行囊,为了不惊扰母亲,多选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儿女所以如此之为,是为了不惊扰母亲。这是对母亲的深挚之爱。

通过如此的联想理解,我们可以不难理解诗人在开头和结尾两小节里面为什么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因为把康桥拟人化,所以诗人告别的再见的,已不是客观物质的母校康桥,而是已经人性化了的母校。如此的写法,深切婉转地表达了对康桥母校的深情……一个 “轻轻”与“悄悄”,平实的语言中,蕴涵着对母校的深深依恋;一个“轻轻”与“悄悄”,虽平浅却悠长,表达了诗人绵长细腻之情感。“轻轻”与“悄悄”表达出的深远意境,可看出诗人驾御语言的不凡技巧。当我们反复吟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撼人心扉的人性之美!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 “别”字。他写出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不仅这里的自然美景令诗人陶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这期间他有幸结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因。夕阳下,伴着银铃般的笑声,他们在榆阴下散步;温柔的春风里,他们在垂柳下徜徉;拉着她的纤纤玉手,他们在康桥上留连。或凭倚桥栏,仰望蓝天白云;或荡一叶小舟,在星辉下嬉戏。??他们的身影多少次倒映在波光潋滟的康河中,多少次诗人在心中暗暗勾画着自己的爱情美梦;夕阳下,这位冰清玉洁的少女在诗人的眼中多少次幻化成自己的金发新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自己飘然而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里诗人的留恋已经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之中了,挥篙泛舟,去寻他自己个性的梦,而且情不自禁的要高歌,快乐到了极点,感情到了极点。可这都是康桥生活的积淀:“你站在桥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象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桥影,翠条余似的向前滑了去。”(《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呀!是女郎在撑,撑出寻找理想的长篙!更是徐志摩在撑,他多想撑出自己的长篙呀!女郎撑船是风景,徐志摩是在观赏风景,殊不知,徐志摩本身就是风景,今天我们不是又在观赏这一幅风景吗?可是他怎么能够放歌,又怎么能够找到美梦呢?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飞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二、《再别康桥》体现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美是徐志摩诗歌的最大特点,美的形式、美的风格、营造美的意境,这种美的诗风一方面来自他浪漫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于他诗歌美丽的外表。他是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要实践者和发展者。《再别康桥》中充分体现了“三美”。

(一)、柔美和谐,动人的音乐美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不仅诗歌创作很多,他认为除要流露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完美的音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音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摩认同的。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从音节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果。《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大体上每行三顿,音节长短不一,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诗歌从头到尾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他的诗不是靠古典诗词中的简单押韵来增加音乐效果,而是利用白话本身所蕴含的音乐美,巧妙组合产生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这种组合需要很高的技巧和艺术造诣,显示出徐志摩作为诗人的卓越才华。在韵脚的处理上,徐志摩同样非常讲究。新诗句法因要贴近白话口语,音节很容易变得散漫,这时韵的联系与贯穿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徐志摩的诗作有时一诗一种韵式,有时一首诗同时几种韵式,并没有形成对一种韵式的偏好,这说明徐志摩的诗作并不完全像胡适为自由诗用韵所做的倡议——新诗“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那样,徐志摩诗歌的用韵不但是追求一种“语言的节奏”,而且还有一种“形式化的节奏”。语音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散文的节奏,但形式化的节奏则属于严格的诗的节奏。

徐志摩的诗歌既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有对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某些突破;在语法规范上,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英诗的某些影响。他是根据自己 “真纯的诗感”在创造、在发现。因此,他在音律上所作的探索,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发展来说,其贡献是其他新月诗人不可能取代的。

(二)、错落有致,唯美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中的所谓建筑美,是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的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杰出的诗人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徐志摩常常使用排比、反复、重叠、对偶等手法,使读者感到他的诗是荡漾的旋律。他曾说过:“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徐志摩的诗歌诗行组织规律有诗行的对称、诗行的变化、诗行边续重叠和间隔反复三大类。

(三)、绚丽斑斓,别开生面的绘画美

在诗的绘画美上,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再别康桥》中,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音乐是听觉,建筑是视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感觉倍增。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充分表现出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

上一篇:幼儿园下半年的计划下一篇:生物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