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

2024-04-24

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精选7篇)

篇1: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

旧中国的屈辱历史: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1840年6月,英国侵略者为保护鸦片贸易,依仗其船坚炮利,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于南京江面上的英国“汗华丽”战舰上签署了和约。南京当时称江宁,该条约又被称为《江宁条约》,今称为《南京条约》。

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1858年5月,俄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同年6月,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清皇宫。11月8日,咸丰帝下谕准许奕?签字。14日,奕?被迫与伊格那季耶夫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1853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刀会起义令英国人取得了控制中国海关的绝佳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为扩大在华权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约。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 1876年因马嘉理案签订《烟台条约》。

1883年,法国为侵略越南而挑起战争。在这场被称为中法战争的战争中,清军于马尾海战大败后在陆地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时清政府却主张趁胜求和。1885年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了日本称为日清战争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战争迅速失败。

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 “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迅速在中国北方兴起,列强以保护侨民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合起来,组成联军进入中国,同时俄国更乘机占领中国东北。

19,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还击。 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日军军官称:“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日本军人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在西进途中,日军抢劫、杀害平民、强暴妇女的暴行已经开始。12月4日,日军逼近南京外围。8日,日军占领南京外围阵地,已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南京,10日,日军发动全线进攻,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抗战胜利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勿忘历史!牢记屈辱!抵御外强唯一出路是富民强国!

篇2: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

篇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东方,有一条巨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她养育着14多亿个孩子,他们有个共同名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这位伟大的母亲已经五千多岁了,在这五千年里,母亲一直在成长,在奋斗!

母亲的成长记载在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从五千年前恶劣的环境,到现在生活的奔小康;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声势浩大,到汉武帝的聪明才干;从英勇的唐太宗,到宋太祖的威武;从宣统帝的无奈,到毛泽东开创的新中国。中华啊,在时代的洗礼中用方块字记录着自己的成长史。

在中华母亲的成长中,除了辉煌,也有饱受侮辱屈辱史: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盗取中国的宝物;英国引起的鸦的片战争,夺去无数人的金钱和性命;一条条邪恶的约定,将中华陷入久久的愤怒;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死亡之歌在大地上空唱响……八国联军的罪恶罄竹难书,无辜的百姓在他们眼下都成了罪恶的代言人……在战乱之中,一支正义的组织共产党出现了。在毛主席的带领下,邪恶被赶出了这块圣土,证明了祖国的成长!

毛泽东开创新中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逮捕四人帮,邓小平春天的故事……共产党为母亲除去田中的杂草,撒上春天的希望,祖国在这他们的带领下继续成长;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钱学森研究原子核,邓稼先两弹一勋……母亲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成长:零一年申奥成功;零三年母亲第一艘载人火箭神舟五号升入太空;一二年母亲拥有航母;一四年神舟十号已经成功上天……祖**亲,在炎黄子孙的帮助下,一点一滴的成长。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是龙的传人!让我们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祖国因为有我们的未来而更加辉煌,让祖国因为我们成长的更加迅速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篇二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挟工业革命之利,加紧对外扩张。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鸦的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中国国门。美国、法国、俄国、日本接踵而至。在鸦的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列强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损害,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虽然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没有退让屈服,他们同仇敌忾,不畏强敌,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这一切的一切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一手造成的,更让我痛心是,当我们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还感激涕零地对列强表示,今后要“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让生活在现在的我们都倍感羞愧,这简直就是对中国的侮辱。

当写到这里时,我的笔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心中顿时涌出一团来自内心的怒火,这种愤怒,我已无法用我那平乏的比笔表达出来了。

曾经,在北京西郊,有一座让世界惊叹的黄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世人喻为“万园之园”,但在第二次鸦的片战争中,却被可恨的侵略者一把火烧掉了,但当时腐朽的清王朝却无动于衷,对此不闻不问,真让我感到寒心。现在,当我们走到这里,看到的却是满眼的断壁和残垣。我们能不对外国侵略者感到痛恨,能不对当时的清政府感到痛心吗?也许,如果当时中国可以予以外国侵略者强有力的打击,也不会让这一建筑奇迹被销毁,也不会造成现在的后果。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再也无法更改,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学习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开辟美好的明天。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八国联军的火烧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括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地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吁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心为之震撼。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篇3:与屈辱无关的跪

中国一位女性英语老师, 身高不足1.4米, 口语教得非常好, 在省市县各类比赛中获过多次大奖。有一年, 她被县里作为唯一的代表派到省里, 参加一个教育团, 应邀到新西兰进行外事访问学习活动。在几天的访问时间里, 新西兰市的市长数次接见她们。合影时, 因为身高超过2米的新西兰市长, 与身高只有1.4米的中国老师的悬殊太大, 这位中国老师摆摆手不想照相了。而新

上海9岁的女孩杨芷湄, 去美国参加画展, 遇到了骆家辉大使。杨芷湄问:“大使先生, 你小学时候功课怎么样?”骆家辉说:“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杨芷湄回答道:“我这次英语考了82分, 妈妈骂了我。”此时, 骆大使和翻译单膝“跪”在杨芷湄面前, 慢慢说了自己的故事, 杨芷湄被这场景惊呆了。骆家辉讲了十几分钟, 有人说骆家辉

西兰市长却当众跪了下来, 摄影师微笑着, “在作秀”, 但杨芷湄不这样认为, 她感到对

咔嚓一下, 把这个宝贵的镜头保留下来。一个帅气十足风度翩翩的市长, 为一个矮个子的中国女教师跪下来, 只为求得一张和睦的合影。其实, 这不是“跪式服务”, 而是一种平等兼容胸怀的风度与展示。

方矮下来的是身躯, 与自己同等位置的是心灵。其实, 这不是“跪式服务”, 而是一位政府官员呵护童真、珍爱花朵的诚意与真挚。

篇4: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

受命议和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50年代,正是清王朝内忧外患之时。国内,太平天国建立起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对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侵略者以“用手枪对准咽喉”的方式逼迫清政府接受其侵略要求。咸丰帝在出逃热河前夕,授奕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守京城“督办和局”。其实,咸丰最初并未料到奕能够议和成功。在他给奕的谕旨中,要求恭亲王不与“夷人外交代表”见面以保持皇室尊严;如议和不成,则“全身而退”,立即赶赴热河。虽然在此之前奕因在继承皇位等问题上与咸丰有重大矛盾,并因此遭受贬斥,但受此任命后,他却想尽办法来实现议和的目标。

受命之初,奕欲首先与外国势力达成某种谅解。9月21日接旨后,他立即照会英法联军头目,表示准备重开谈判。英法联军方面则要求清军先放扣押的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人,“再议和好”。对此,奕坚持联军应先撤军而后释放俘虏。他盲目地认为清军的战斗力既可战也能守,完全可以掌握议和的主动权。但随着对前线战况的深入了解,他开始改变了自己强硬的议和立场。到10月初,他已经准备妥协求和,甚至提出“不惜委屈迁就”。在侵略者抢掠火烧了圆明园后,奕见议和几乎没有希望,准备离开北京赶赴热河。

在奕准备放弃议和之前,英法方面曾经策划过一个阴谋:“将某个知名而又有影响的中国人推上皇位”,代替逃亡热河的咸丰。英国人选定这个人就是奕。巴夏礼曾当面劝说奕登基。而奕了解英国人的企图后,封建正统思想促使他否定了侵略者的安排,“严肃拒绝了这个荣幸”。10月14日,俄国公使开始插手议和谈判。奕明知俄是英法联军的帮凶,英法提出的无理要求都是俄国人怂恿的,但苦于兵临京城的形势,他不得不应允俄使为“两国调处”。英法联军不断施加压力,提出最后通牒,并在10月18、19两日纵火烧毁了圆明园的残余部分,以恫吓清廷。在俄国公使偏袒性的调停之下,22日奕全盘接受了英法公使的要求;24、25日在京城内的礼部大堂,他代表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两国代表签定了《北京条约》。

议和成功,清廷的统治得以危而复安,奕的声望也随之鹊起,他在清王朝中开始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守势外交”政策的制订者

办理议和成功,奕外交完成了从主战向主和的转变;在政治上则继续向洋务派靠拢。其标志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了“外敦信睦,阴示羁縻”的外交方针。《北京条约》签定之后,奕一度对西方列强心怀疑虑,他甚至曾经建议迁都西安,以避开侵略者的锋芒。但不久他就改变了观点,因为这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华执行所谓“合作政策”,英法等国使节也尽量以和平方式与奕等清廷要员沟通。在他们的影响下,奕逐渐认为侵略者“并非争城夺地而来”,主要是为“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他在将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的危害比较之后,向清廷提出了“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战略方针。这实为先安内后攘外。为贯彻这一战略,奕奏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一管理国家外交。由于此前清政府没有专掌外交的机构,因而总理衙门的设立是奕办理外交事务的一项重要成果。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11月,奕联合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他以亲王身份出任议政王。这改变了亲王皇子不得干预朝政的清代定制,并确立了他在清廷的政治地位。此时的奕仍坚持其“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事”的基本对外主张。他秉政的宗旨是外交为内政服务。为此,他提出以练兵制器为内容的“自强”内政方针,目的是为维护封建国家的主权,“不使受制于人”。为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奕不遗余力地推行了“外敦信睦,阴示羁縻”外交方针,以实现中外相安无事的和局。他主张既要取信于外国侵略者,同时又不过分伤害中国主权,还要杜绝外人的非分妄求。在处理通商问题上,他立足于防止外国势力与太平军勾结,接济其军火粮盐;至于通商所得税收则是次要的,决不能“贪小利而误大局”。在处理60年代以后不断发生的群众反洋教斗争的“教案”中,奕虽然以妥协为主,但他的妥协是以“不伤国体”、不妨碍清王朝统治为原则。在处理贵阳教案时,对法国公使提出的要严惩地方官员并由法国公使监斩等无理要求,奕断然予以拒绝,并不为法方的战争恫吓所动。1861年底,太平天国在浙东战场取得作战胜利,淞沪告急。清廷内有人提出借洋人力量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奕却对外国势力介入中国内战保持了高度警惕。他担心洋人将不受节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给清政府造成新的威胁。在他的坚持下,“借师助剿”的范围被限定在上海地区。当有人提出中外军队自镇江共同沿水陆直捣天京(今南京)时,奕立即明确表示反对。对于由外国军官统带和训练的中外混合军,奕指示要严加控制,并暗中指使应及早予以解散。

历史事实证明,奕制定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趋利避害,极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利益,维护国家主权。

洋务亲王的外交沉浮

奕自1860年办理外交事务之后,凭借其外交才能尽力与外国侵略者周旋,力图达到“20年内不致生事”。他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2年,他奏准开办了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早期涉外翻译人才。1875年,他力主派遣驻外使节,并要求他们在职考究西方社会、政治、风俗及语言等,写成日记寄回总理衙门,以帮助人们了解西方。奕坚持对外实行“外敦信睦,阴示羁縻”方针,只要外人“不致过分要求”,总以“略为迁就”作为对外交涉的底线。但妥协并没有换来中外“持久和好”。从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列强侵华政策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了瓜分中国的前奏,奕外交也从此陷入困境。

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居民杀害遇风登岛的“日本人”,公然出兵企图占领台湾。消息传来,奕马上做出部署,派洋枪队5000人对台湾方向进行全面防御,表示对日决不退让;日方派遣特使来华进行外交讹诈,奕在最初也坚决拒绝日方要清廷赔偿500万元兵费的要求,但在英国公使的要挟下,奕终于同意以付给日方50万元的代价,签订中日《北京专条》,结束了这场争端。日本史学家如此评价这个结局:等于“向世界登出广告,说这里有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意战争的富有的帝国”。在1878年中俄伊犁交涉中,奕又支持李鸿章对俄妥协的主张。在英法等国对华大肆施加外交压力之时,奕曲意结“英法之好”、幻想依靠英国调停使俄国“转圜”的软弱态度,以及他认为清军力量不可依靠的观点,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者。只是由于朝中众臣反对,清廷派出的谈判大臣坚持不做让步,才使俄国的野心没有完全得逞。

从1880年起,中法就越南的交涉陷入尖锐矛盾,奕的外交基本上走入死胡同。法国为实现“法兰西东方帝国”的殖民计划,蓄意侵略越南,导致清西南边疆出现危机。法国的野心引起了奕的警惕。他判断法国占领越南后将通过红河进入云南。而“此事关系中国大局”,“存亡实相祸福”。因此,奕部署清军前往中越边境加强防御,以配合外交谈判,但清廷却下令清军不准与法军发生冲突。法方继续加强在越的军力,中法战争已不可避免。面对法国的军事挑衅,清廷内主战呼声高涨,奕的态度也趋于强硬,但他仍对议和抱有幻想。1884年初,法军在越取得重大胜利。清廷举朝震惊。慈禧利用时机,将战败责任完全推给了奕,将其彻底罢黜。

篇5:抒情作文:祖国的屈辱历史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曾经为收复香港作过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封闭、贫弱,这些斗争都失败了。

现在,被侵占近两个世纪的的香港,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伟大祖**亲的怀抱。香港的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全世界华人的大喜事,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最终结束了列强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香港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回归祖国10年来,同祖国内地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发展,全力支持香港同内地加强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包括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开放内地地区居民个人赴香港旅游,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空间。与此同时,香港同胞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进一步增强。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实践证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

篇6: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与本教材对应的课标是:

2、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重点描述了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归纳、角色表演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解读,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难点定为:因为这些知识必须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再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根据学生实际有一定的难度。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得以实现。

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主要运用媒体直观演示教学、问题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采用演示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与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顺利实现课标要求。采用对比教学法则主要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对比,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透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可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针对本课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我主要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阅读、感悟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等。让学生做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探究质疑—自主合作—情感提升—知识巩固五个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五,教学预设

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

播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历史介绍片视频片段,时间约4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观看《鸦片战争》视频最强烈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悲痛、愤怒、气愤、屈辱等,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屈辱的岁月(板书),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目的是运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迅速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并直奔主题,并且学生直观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服务。

2、层层质疑 探究原因

导入新课后,我随即提问“英国为什么对中国民动鸦片战争呢?”,围绕这一问题向学生展示一组围绕鸦片战争的提问。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1)刚才在《虎门销烟》中介绍的民族英雄是谁?(2)为什么称他为民族英雄?(3)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鸦片的危害)

(4)《鸦片战争》介绍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时间、发动者和直接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5)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

(6)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视频信息,结合课本,积极思考、作答。估计学生对(1)(2)(4)题能够回答林则徐;他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因此称他为民族英雄;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虎门销烟是直接导火线等答案;对第三问,学生可能知道从鸦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较片面,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卡后,我从对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启发引导,达成鸦片摧残身心、导致国力空虚、国防脆弱、社会混乱等共识后,我趁机进行禁毒教育,希望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对第五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有争议,我将引导学生认识林则徐禁烟是其爱国的表现,而爱国之人绝非林则徐一人,应该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鸦片战争无法避免,那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绝不仅仅是因为虎门销烟,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他们把战争建立在通商贸易基础上,发动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其真正原因,虎门销烟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第六问,鸦片战争的结果学生容易回答,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将引导学生从对中国经济(赔款)、领土(割地)、海关(关税)等主权方面的损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浅入深,顺理成章,便于把握学习重点,通过层层释疑,得出鸦片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岁月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板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

解决了“英国为什么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问题后,我进一步提问:那么,近代中国还饱受了哪些屈辱呢?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确定好记录员、发言员,下发探究单(展示探究单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本P66-67图画、地图、文字资料等,像老师那样提问,相互回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表现,每组尽量能回答2—3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从中国权利丧失的角度考虑)

小组探究时间设计为约5分钟,然后由小组汇报探究结果。学生在学习,借鉴了刚才老师告诉的学习方法,估计他们能顺利的开展。学生可能会探究下列问题:(1)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分别是什么?(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3)《辛丑条约》的内容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等等,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用课件及时呈现事先已设计好的如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会审公廨等相关图文资料。并在学生汇报后,逐一做总结强调,特别是对理由的分析。并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肯定,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之中。(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适时板书: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等内容)

为突破难点,我又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的几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条约内容,要求学生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67关于《辛丑条约》的阅读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统治国人的工具,这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的极端体现。最终得出:在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丧失越来越多的主权,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还课堂于学生,锻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我再加以适当点拔与指导,使学生比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与拓展,努力使教师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感悟体验 情感提升

学习历史就是要反思历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进行反思与感悟,反思

1、为什么极度辉煌的中国,此时却遭到来自西方如此的屈辱?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控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的原因。为了突破难点,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已学知识分别从中国和西方进行分析,并分别展示西欧国家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成果、殖民扩张和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皇权加强,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欧与中国的巨大反差,从而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反思

2、为促使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我设问:假如你身处屈辱岁月之时,你会怎样做?现在的你,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岁月,你想对后人说些什么?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即兴演说。学生可能会说我会象林则徐一样;我要与侵略者抗争;我要号召全中国人团结起来等等。现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历史重演我们必须奋发图强等等;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是为了突破难点,分析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培养学生知识比较的综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败,经济、军事落后等,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下一课《悲壮的抗争》的学习做好铺垫。

5、巩固练习,知识升华

1.把《屈辱的岁月》的内容编成歌谣,加深对基本认知结构的记忆,并体现情感教育。

自编的歌谣内容:鸦片甲午八国侵,南京马关辛丑订;丧权辱国权尽失,落后挨打铭记心。

2.布置相关作业,并建议学生观看电影《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写观后感,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即将下课时,我将用激动的话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同学们,近代史让我们辛酸,近代史更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历史无法改变,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开创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说一下本课的板书设计:(省略)

六、设计反思 教师教学设计的自我反思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我认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上,教学体系上,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但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能否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都能参与进来?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提供大量的史料(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些都值得去思考。我想要解决上述问题:

1、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学习相关资料,或者课前老师印发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课堂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也就是平常说的肚中有货,心中不慌,打有准备之仗。

2、平时学习时,要有固定的历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这样就能保住小组学习氛围的延续性。

3、小组学习探究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小组的每个成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究热情。

篇7:中国近代史之侵略屈辱史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领导的虎门销烟。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1)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2)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4)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5、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战国家:英、法。(雨果说过:两个强盗闯入夏宫)

3、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威海卫战役

2、《马关条约》,签订人: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主要内容:

(1)割领土: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2)赔巨款: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

(3)增四埠: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设工厂: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3、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背景:义和团运动

2、八国: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

3、《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2)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上一篇:周堂镇举办第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培训班(简报)下一篇:再别康桥优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