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

2024-05-14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通用10篇)

篇1: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教育专家,教师是规划未来的设计师,教师是交际广泛的外交家,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虚心的倾听者,教师是学生真诚的赏识者,教师是学科关系的协调者,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勤奋的学习者,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享受者。

篇2: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

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宏观环境和自身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传统地位和作用

当代每一个关注社会发展或具有生活敏感的人,都会切身地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在当今时代并被时代变革所支配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正在悄然发生种种新的变化,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学校观、师生观,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过去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要在新的尺度下重新加以审视,决定取舍。

(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空间的拓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空间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运作模式是一种特定的空间组合状态和运作方式,它的发展变化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知识存量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空间愈封闭、施教场所愈固定,教师的中心地位愈强化。

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大大拓展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空间,打破了传统学校和课堂长期垄断的狭小天地,教师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密集、快捷方便的远距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虚拟学校、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得人们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场所和机会大大增多,并造就了众多的“无形教师”,使课堂上的有形教师受到挑战。

(二)知识的骤增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中对知识的垄断地位

传统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编班授课制,相对正在求知的学生而言,教师处于对知识的垄断地位。许多知识面较广、讲课效果较好的教师成了学生崇拜的偶像。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一次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汹涌而至,极大地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教师先行接受的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先行得到的大量知识,在越来越迅猛的知识更新进程中陈旧的速率日益加快。这表明,教师的知识先得已无多大的优势。随着知识传媒的增加,特别是“网络”的大量涌现,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丰富的知识及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不必单从教师那里获得。这无形中动摇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有些靠“吃老本儿”、不太注意学习的教师,在知识掌握上已无优势可言,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方面反不如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严重缺陷的时候,教师的权威性就会丧失。

(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的调整和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

调整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原有培养目标所作的一次重大的调整。与此相应的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

篇3:新课程下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言基础。当然,这也和学生没有步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有关。语言交流的基本技能是构建其他能力的奠基石,尤其对外经贸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乏本领域内的专业英语知识,会直接导致对外业务寸步难行。因此,一门好的ESP课程,应把专业英语知识与实用有趣的贸易案例融会贯通,无论是从实践中获得后直接拿来作案例解析,还是人为编纂后作模拟演练,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和会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从教材看问题

为外经贸专业的学生开设的ESP课程不外乎外贸函电、外刊阅读等读写类课程和商务英语听说等听说类课程。这里以听说教材为例,往往书中所涉及的情景和场合都太过广泛,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误解,认为商务英语和日常生活会话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进餐、购物等场景下的对话,与普通口语教材的内容重叠,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这里学生的想法是有其原因的,的确在各国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异常活跃的今天,很多商务活动越来越趋于生活化,贸易双方更喜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展开商谈,进餐时或观光时的好心情都有可能促成交易的达成。因此,生活英语就是商务英语的一部分,这是肯定的。但是,商务对话中的内容是有针对性的,必然和贸易环境、贸易环节或是文化背景等有直接联系。这才是学生真正要学习的内容,掌握这些专业的贸易术语、片语及句法后,会恰当地把他们嵌入到进餐时或闲聊时的不同生活情景中,如教科书般轻松自然的商务英语会话即水到渠成。

三、给ESP教学的建议

(一)从教师队伍建设着手

上文中提到,能胜任ESP教学的双师型英语教师,既要有企业实践经验,掌握大量对外贸易实例,又要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英语知识,并懂得英语教学理论。那么可行的做法就是英语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参与贸易流程,积极收集相关的贸易案例及沟通中的语言类素材,业余时间学习贸易理论知识、专业英语知识。另外,英语教师还要多听专业教师的课,甚至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学相长。还可以利用书籍或网络,大量网罗贸易特色鲜明、带有文化背景的实例,在课堂实际演练中使用。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研着手

在课程设置上,以往都是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各教各的课,课堂内容、进度等往往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在教研上也是教同一类课的老师各自成组,根据教材不同再细分成小组教位,意义重大。

一、对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反思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亦即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被视为“活词典”、知识的“储备箱”。教学的过程就是知识灌输和倾倒的过程。英语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大多数教师都把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作为备课的中心任务,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或者唯一目的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理想的答案,达到预定的目标。虽然,英语的教学法跟随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经历

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将各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当然,缺少实践的机会,知识也就不容易融会贯通地使用起来。但是,这恰恰是学生迈出学校大门,走上工作岗位时最急需的能力。因此,从教师到学生,对课程都应该有总揽全局的把握,能力的培养往往就体现在此。那么,ES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一起教研或课程内容上的定期沟通,调整课堂内容、进度,逐渐实现这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专业课上,学生接触到一些有趣的贸易案例,那么在后面的英语课上,就可以以这一案例展开语言训练。当然,教师在课下可能要做大量沟通,毕竟实现课程与课程的挂钩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三)从教材着手

针对口语课生动有趣、动嘴动脑的特点,想找到单一的一套适合的教材实属不易。因此,教师可以自编或是通过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因特网资源,压缩各种教材的内容,取其精华。课上定期发放单页学习材料,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有固定的教科书,但避免大部头的内容都与生活会话重叠,内容应主要以贸易环境、贸易环节或是文化背景为主,课下要反复扎实地背诵这些英语贸易用语,课堂上的口头训练尽量多地使用这些语料素材。加上专业课有针对性的内容,多管齐下,改善ESP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ESP教学的探讨绝不只局限于上文所述。在学生的个人素质、英语基础等方面,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完美境界的,但是在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下,辅以其他课程及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有效率的ESP教学,则可以做到。

参考文献:

[1]李长华.大学ESP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商业经济,2010,(1).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21-27.

[3]王兰娟.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探析.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4]张修海.运用ESP改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辽宁高职学报,2006,(3).

[5]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

摘要:本文主要从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实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对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英语教学运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加深,高职学生拥多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授课中,大部分英语课堂其实一直都是“注入式”、“填鸭式”唱主角,教师拼命讲,学生拼命记。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师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教学本身也成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困境,必须从转变英语教师的角色做起。

二、新课程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新课标强调素质教育,其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筹划好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被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社会人来对待,因而根本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和条件,造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等的不断销蚀。美国教育家多尔提出的“平等中的首席”这一新型的教师角色,并没有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是重新构建其“领导者”形象。教师的作用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因此,“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营造出一个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触及了学生思维的兴奋区,像催化剂一样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起来。对他们而言,英语不再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而是一个美丽的尤物,学生渴望了解、掌握并自由地使用英语。

(二)由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引导者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知轻情感等弊病,致使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但这并不是要教师把教学的舞台全部让给学生,由教学的“中心”走向“边缘”,而是要求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为“导”,即指导、教导和引导。因此,英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之以法,导之以行,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由主宰者转化为组织者

成功的课堂活动主要在于组织。在传统教学中,英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评定等都在其主导下计划与实施。而新课程的实施则追求灵活性和生成性,因此,首先教师要摆脱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惯性”影响,以“万变”应“百变”,即在设计教学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要高瞻远瞩,要有充分的预测,并设想好应对措施;同时也要作

有了广泛参与涉外活动和在外资、合资和涉外等企业和单位就业的机会,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英语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2000年修订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内容,以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其次,教学中教师的焦点应始终放在学生身上,要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在干什么,想干什么,需要什么……机动灵活地安排、调整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而不是被教案牵着鼻子走。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包括学习机会、评价方式及标准等。教师要注意严格和宽容相结合,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形成良好的对话交流氛围,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任其信马由缰,离题万里。

(四)由教育资源拥有者转化为开发者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特别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英语教师只熟悉英语大纲和英语教材,这些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英语教师去开辟新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今只是把教材教好的教师不再是好教师,只有把广阔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最优化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如何开发教育资源呢?教师除了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教师大多进行的是对比较熟悉的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对丰富的校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第二,注意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一些显性的教育资源如图书资料等容易被发现和利用。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则容易被忽视;第三,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远程教育资源特指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开发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第四,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程赋予了英语教师教学工作崭新的内涵和要求,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迅速作出正确的调整,改变过去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重新精确定位,积极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摘要: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一切课堂活动的“主角”,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动的听和记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反思,认为教师应由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者转化为组织者;由教育资源拥有者转化为开发者。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陈玉佳.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素质结构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4: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信息技术 定位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也在不断思考、努力寻求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新角色定位,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

1 专业知识的引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教师要重视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往,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用了几十年,学生总是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开放性,更强调理论和操作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要首先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以生为本,教师要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由管理者转变成组织者,成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2 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技术这门课具有和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答案”,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性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对于课程作业要努力欣赏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份作品、每一次进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特别对设计性的作业,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建议、少一些命令束缚。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宽松的施教氛围,积累师生间的情感互信,为改善学习质量奠定沟通基础,实现教学相长。

3 合作教育的参与者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各个学科的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各个学科综合培养的结果。在倡导合作精神的今天,教师应该是合作精神的先行者,各学科的教师要努力整合本学科,借鉴其他学科,努力把各学科教师之间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的重大差异转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是实现和支持这种合作式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此为突破点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的高度整合,提升教学质量。“网页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在网页制作课程中涉及数学、英语、历史、音乐等多个学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请教相关学科教师,把相关知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把网页制作课变成多学科综合课,既提升了教学效果,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家庭教育的配合者

家庭教育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具有持久、广泛的特点,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获得家长的认同、支持与配合可使教师工作事半功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有一部分家长还存在误解,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上网工具,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教学生上网的教育,孩子平时在家就可以“无师自通 ”地学会,他们更担忧孩子整天上网而影响学业,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消极对待。对此,教师要积极向家长介绍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化解误会,让家长充分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让对方感受到教师是“一切为了孩子 ”,双方加强沟通,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努力,最终成为和谐融洽、互相信赖的教育同盟者。

5 教育事业的追求者

教师要自觉地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为教育事业负责。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实现着文化和精神建构,这是一个充满着研究与创造的过程,而这种工作正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教师要想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就必须自愿、自觉成为一个自身发展的积极追求者,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要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教育教学技法,多倾听、询问他人,多与同行交流、研讨。实际上教师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新知识的获取,而是要把学过的知识积淀为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一种综合素质。此外,要多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努力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早日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6 结论

篇5:新体育课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 新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指导强身健体作为学校体育的惟一目标, 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1.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要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体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不会在体育课上投入地去学、去练, 在课外更不会去练。所以, 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1.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的,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才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因而, 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应始终将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应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 即使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也不应受到歧视。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健身方法和健康保健意识, 关注每个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个学生, 树立“人人都有才, 人人都可以成才, 人人又都不是全才”的新观念。

2 新体育课程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能否顺利推进, 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在新课程实施中经历全新的体验, 在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等方面挑战的同时, 还要面临角色转变的挑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找准角色定位。

2.1体育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体育教师的职能不过是将体育大纲中规定的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教师角色职能远不能局限于此, 也就是说, “不能再把教师视为已定型了的东西的传声筒, 既定思想与既定材料的供应商, 照章行事而毫无创见的盲从者, 而是把教师视为先知、导师、课程创造者、学科设计者和文化诠释者”。新体育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体育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 是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 是一个主体的构建过程, 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够完成的。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当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锻炼目标和运动处方,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促进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2.2体育教师由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支配者、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新《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筋、勤练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 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 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因此, 体育教师更要积极地去组织引导, 确保教学工作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效运作。新的体育课程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到内容的选编都有很大变化, 如《体育与健康标准》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水平目标, 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了若干活动建议, 而不是规定。体育教师可在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内在需求的基础上自由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些都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已经不可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领导者、操控者, 而只能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样, 教师的作用表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与学生相互影响、讨论、激励、鼓舞”并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诸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关心和帮助。

2.3体育教师由体育课程的被动的传递者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 人们似乎习惯了这样一种对研究的理解:研究是专家、专业研究人员的事, 他们的研究成果向教师推广, 然后再由教师被动接受和实施。体育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 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 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 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 而要成为一个主动的调适者、研究者和创造者, 这样, 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就取代了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想正逐步得以实现, 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日益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 体育教师处于有利的研究位置上, 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新课程的出现, 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体育教师都要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3 结束语

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改变原有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 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尽快适应、溶入新课改, 增强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改革实践中不懈努力, 去探索、去实践、去完善, 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钟启泉, 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6: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 角色 转型定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方式以及行为进行深刻的、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及时准确做好角色的转型定位,将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做好角色转型定位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在于把确定不变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通讯与网络技术为知识和信息的流通提供了宽广的平台,知识的生产和更新,转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对教师角色的冲击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改主张教学过程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学生自主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二)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学生的“主权”回归势必打破教师预先设计的,看似有序、缜密,实则机械、呆板的教学流程。为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力求生动活泼,并能敏锐捕捉住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审美辨识能力。

(三) 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其要旨应该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式”的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切不可无视其中虽显稚嫩但蕴含智慧的“火花”,或简单将其“格式化”。引导可以是能力点中方法的点拨和思维激发,也可以是在知识点的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茫困惑、不知所之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知方向,而是循循善诱,激发他丰厚的探究潜能;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望难却步,畏难欲退时,教师不是板着面孔训斥或生硬地逼着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之火。

(四)屈身下顾,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毋庸讳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即可谓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囫囵吞枣、依虎画猫地机械运用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疑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获得最恰当的答案,并能适时地给予学生知识上的点拨和学法上的指导。

二、 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不断充实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传统教学,教师大多是单一应对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多年来,教师的学科本位思想顽固,不少教师常不自觉地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由于新课程内容的包容性和渗透性,以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去适应其需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迫使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改善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兼学并蓄,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学会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以本为本”已成为历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夯实教学的基本技能

在夯实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还应掌握一些新的技能。以往教师常拘泥于教材,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体验性(动脑、动眼、动手等)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篇7: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课程教学的开发者与组织者, 点燃学习热情之火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处在“课程权”的边缘地位, 比较顺从与被动, 常常照搬大纲与教材, 按部就班, 没有考虑教学对象特点, 于是教师虽花费心思教学, 教得辛苦, 但学生兴致不高, 学得乏味。特别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兴趣多样, 喜欢新鲜事物, 如果教师局限于课本, 单一机械式教学, 很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另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均有所变化, 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 进行创造性教学, 冲破传统桎梏, 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点燃学习热情之火, 引发学生学习动力。

所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学生角度, 开发与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改变教学方式, 不再固守成规, 由“教书匠”变成课程资源开发者。同时, 有意“稚化”自己, 想学生所想, 合理重组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巧设问题情境, 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 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意境。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Unit2 Nice to Meet You时, 单元内容是“介绍与问候”的话题, 还有颜色词汇。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入音乐、游戏、动物玩具, 将学生带入有趣的语言学习与操练活动中。比如以英文歌曲导入, 营造轻松氛围, 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利用黑色小熊、斑马的等玩具动物, 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复习所学颜色词汇, 顺带两种颜色相间的表达。而后借助开火车、转盘等游戏来巩固所学单词, 让学生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二、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施教之法, 贵在引导, 而非包办代替。换而言之, 要敢于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从中“穿针引线”, 在新知生长点与关键点上予以点拨, 以便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但小学英语教师担心孩子们年龄小, 没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常常“牵着学生走”, 于是孩子们的自学权利被剥夺了, 个性潜能被压抑了, 也就无法达成真正的教育目标。实际上, 小学生也具有自学意识与能力, 喜欢自主摸索, 特别希望自己是研究者与发现者。因此, 在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该由单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合作者,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获得体验的情感, 快乐学习与探究。同时, 教师也走下讲台, 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 师生一起交流探讨, 让学生在老师推动下主动发展, 打造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

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时, 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进行教学设计, 营造自学氛围, 让同学们自己去观察、去交流、去研讨, 全程参与,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比如在Warm-ing-up环节, 利用卡片等引出单元话题, 引导学生自由说话:1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说说圣诞节的相关事物, 如圣诞老人、长筒袜等;2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不会用英语表达的, 可以用中文介绍。关于圣诞节, 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因此在该环节可将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学生, 教师则辅助性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在阅读部分,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把对应的人物与礼物连线。再细读课文, 填写表格, 最后根据教师示范, 操练句型, 增强体验。

三、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与帮助者, 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意识到灌输的知识是死的, 学生学后易遗忘。而启发引导下的知识, 经过了学生深层思考, 更具生命活力, 在学生头脑中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记忆效果更长久。因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得做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催化者”、帮助者, 唤醒沉睡思维, 激活活的源泉, 而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后, 只是将其直接引入“标准答案”上来释疑解惑, 忽略了孩子们的不同声音与看法, 淹没了智慧光芒。而如若教师允许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撞击思维火花, 适时点拨, 拓宽思维深度, 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另外,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启发与帮助还体现在方法引导上, 由指导者变为引导者、启发者, 让学生把握学习规律与方法, 便于学生今后进行自主学习。如学习4B Unit 3 What’s Your Job?时, 在预习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好问, 发现并提出问题, 比如不理解的词组、语法、句子等;学习词汇时, 渗透词汇记忆方法。比如讲解单词waitress时, 引导学生找找它和waiter的异同, 区别记忆;玩Let’s guess my friend’s job的游戏, 巩固复习职业类词汇, 学会归类记忆。

篇8:论新课程下英语教师角色定位

一、英语教师必须担任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英语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同时,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以教Book1A中Unit 3 Going Places为例,看到话题后,教师通读整个单元,包括练习册中的练习及补充材料,对此单元的整体设计可调整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从听力中的第一练习开始,通过放机场的广播录音,既做针对性的听力练习,引导出means of transportation(交通工具),进行词汇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词汇有一个系统地掌握,同时又为完成后面的任务打下语言基础。

2.由“假定你要出国,在机场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并利用所学语言及生活常识解决问题,最后写一个简单的Tips(小常识)。既达到了练习语言的目的,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在上面做了充分的热身训练(由听说构成)后,导入本文主要部分——Adventure Travel,并做课本上的相关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和知识点的讲解。

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eco-travel这个新颖的话题。从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导入中的四幅图入手,通过对图中人物的行为描述,引出一个辩论题:Is tourism good or bad for a place?通过讨论旅游对地方发展的利弊这个任务,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文话题的深入思考,也自然地过渡到eco-travel这个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化。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强化了他们对本单元话题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二、英语教师应扮演好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改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单纯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涵更加丰富的实际应用,给学生创造实践与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英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发展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把考试和排榜作为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新课程则要求主要运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

四、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应担当好“挖泉人”的角色。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被当作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的倒出来。这个隐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就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接触教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倒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学生挖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镐之力。

篇9: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关键词:教师,新课程,角色定位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特色, 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期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新的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互动, 与学生协商制订计划、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发展而非塑造他们。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究专题,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 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 以主动参与, 协同合作, 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过程。它的开设和探索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我市实施新课标已经两年。作为丰城一中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同时, 也发现一个新问题, 那就是在这种新的课程中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 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可在新课程中, 教师对传什么“道”还不清楚, 对所授之业也不精通, 对所解之惑并不明白。学生希望研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 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新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 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并不知晓和熟悉的, 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 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第二, 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 改变了以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 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 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 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才是主角,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这种变化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 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来迎接这一新的挑战。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质量观和学生观, 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

1. 更新心理观念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 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的工作。

2. 更新知识系统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 自己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 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 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此外, 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 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二、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宏观把握新课标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传统教材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 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分清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 提前拔高。对新内容, 应分析如何引入?该引入多少?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2. 巧妙引导学生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 与学生协商确定计划,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逐步减少教师的外部控制、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以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 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给与一定的检查、评价等, 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有效学习。

例如, 我的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肯定, 查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我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 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诗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 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更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3. 评价激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我惊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 多承认、激励, 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4. 教给方法

它的内容包括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精神及实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例如问卷调查、访谈等;让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 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

教师角色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教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信任学生。

三、教师自我意识的角色转变。

在形式灵活的新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预料不到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适时的引导,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因而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必须要摒弃凭老本干一辈子的思想, 要把“一桶死水”变成“源源不断的活水源”,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应死抱毕业文凭, 要不断接受新知识, 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 对自己创新。这不仅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在实践中综合应用, 还应了解学科发展的新事态、新发展、新成果, 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唐晓杰, 《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6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

篇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关 键 词】教师;经师;人师;学习者;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4-02

何谓“教师”?“教”者,教书育人也;“师”者,为人师表也。《礼记·文王世子第八》中有这样的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韩愈在《师说》中描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教之以事”、“授业、解惑”叫着“经师”,“喻诸德”、“传道”叫着“人师”。东汉郭林宗说:“经师”者,乃“教书匠”之谓,“人师”者,即“教育者”之谓。《辞海》解释说:“行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简单地说,“经师”是知识教育者,“人师”是人格教育者。“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是《北周书·卢诞传》中对教师角色的论述。我们当代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经师”通常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种谋生的手段,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就像知识的推销员一样,传达知识,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科学之道,还要传做人之道;不仅要授科学文化之业,还要授思想道德之业;不仅要解知识之惑,还要解思想之惑。也就是说,我们教师不仅要做授业解惑的“经师”,更要做明德传道的“人师”,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人师”在教育教学过程有弹性的包容,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人师”具有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得到诸多方面的发展。虽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不能仅仅只按照中考或高考的指挥棒来衡量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看成是灌输知识的工具,通过反复机械的操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会做人、会读书、会办事、会健身”的未来强者。

随着社会发展和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推进,从构成一种专门职业的标准来看,单靠教师职前教育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够,专业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进行在职教育,才能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教育的特殊使命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继续不断地学习。因此,我们教师仅仅做“经师”和“人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学习者和研究者。古人云:“常玉不篆,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才”。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在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中,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分类越来越细,知识陈旧周期不断缩短。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也逐渐走向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下降。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过时,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者、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教学行为的反思者和驾驭教学艺术的智慧者。所以,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进发展,使自己成为学习者,而且是个有着很强的知识更新能力的学习者。知识更新能力是指通过获取、加工、处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而实现知识更新的能力,这是新世纪现代化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强调学习应扩展到一个人的一生。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权利和义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开启了全新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教师自我学习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核心。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再对种种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提炼、更新、深化专业学科和教育学科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成为学习型的教师。通过学习,教师的角色从“学科型”的“教书匠”向“跨学科型”的“教学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转变。

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有的态度,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斯腾浩斯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使教师成为能不断进行反思的“反思的实践者”。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其发展范式正由“技术熟练者”范式向“研究型实践者”和“反思性实践者”范式转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还要具备“实践性知识”。教师通过基于实践背景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的反思活动,在反思性实践中形成他们的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反思能力是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经验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主要区别。教学反思就是在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还是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途径,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把终身学习、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反思,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取得新经验、新认识,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但是,在传统的框子里,专家是理论的代表,教师是实践的化身,研究者和实践者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实践证明,理论无法穷尽地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完全穷尽地诠释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反思,一方面能以实践的视域促进理论的实践回归;另一方面却可以理论的视域加速实践向理论升越。反思性实践活动蕴含着教学经验重构的意义,激发了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和教学理论的觉醒,可以有效解决研究者和实践者分离的状态。在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的过程中,反思性实践活动促使教师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展开案例分析,大大地促进了专家与教师视界的融合,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接近经验,走近理论。因此,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的研究不应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并不存在距离和界限。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是实践者,同时也是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经师和人师,还要加强自我学习,努力追寻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统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也就是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经师+人师+学习者+研究者。

参考文献:

[1]王少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万兴,郭玉成.全面提升教师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5]夏惠贤.论教师的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2000(5).

上一篇:2010首届中国私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冠名赞助回报方案下一篇:国产电解质分析仪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