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2024-05-12

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通用9篇)

篇1: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而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由此,就要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

一.教师角色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而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而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成功的设计者

课程改革把教师定位与参与者,它改变了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给予启迪,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尽情发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教师只是适时,适当的进行参与设计,把探究的机会交给了学生,1

(二)积极的引导者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三)热情的赞赏者

心理学原理指出:人性的最大需求是渴望得到赏识。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赞美。否则,成功的机会会与学生擦肩而过。课堂上时时处处听见“你真棒”、“你真行”、“表扬他”、“夸夸他”等话语,于我们只是小事一件,于学生却是影响深远。试想,心情愉快了,兴趣提高了,学习轻松了,教学效果当然也就显著了。

(四)真诚的宽容者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真诚的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角色

教学是多元的,学生是各异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学会适应是把万能钥匙。尤其作为从教一线的教师,就要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不要一味固守“教”,也不要一味强调“学”,大多时候,尝试着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变“课堂”为“演堂”,随着课堂气氛的加温,于无形中教学遍地开花。

那么,如何使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来实施教学呢?我觉得适时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展能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最大可能的调动其潜能,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鉴于此,我们不妨做以下尝试。

一、争当“小医生”,培养判断力。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应当多让他们自己来当“医生”,帮助同学改正错误,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譬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的字词中,出现的“渴喝”、“乌鸟”、“处外”等字,学生一时很难分清,一味的死记硬背,收效不大。如果换个方法,让学生充当“医生”:先诊字音,再诊字形,后开药方(即如何记住形近字)。这样步步为营,既使学生印象深刻,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充当“医生”的喜悦,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尝试“小博士”,发挥活教材。

老师不仅要充分相信学生,还要为他们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创造条件,让学生扮演“小博士”角色,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

例如:在学习《大海》单元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大海的材料,并进行整理,老师课前进行筛选,从知识的广度、高度上确定“小博士”,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发问,从而替代传统的乏味说教。这样,课前的准备,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深切感受海之美丽、海之富饶,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而课堂上的发问、交流,旨在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以后的活动,学生会人人尽心尽力。

三、争当“小助手”,见仁又见智。

即使传统意义上属于教师的活动,也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充当“小助手”的角色,如贴挂图、做头饰、制教具、写简单的板书板画等课堂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协作完成。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被

别人重视的渴望,而孩子最为强烈。在我们看来最为简单的举手之劳,通过让学生的参与,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急欲让人注意的渴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四、充当“小老师”,体会成功感。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切忌一把尺子量人。学优生未必样样优,学差生也未必样样差,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激励其进步。因此,课内外营造能者为师的氛围,创设“小老师”的角色亦能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

例如,你比别人多认一个字,你就教他这个字,即一字为师;他比你读课文有感情,他就指导你读,即读书老师;他字写得好,你就学他写字;你表达流畅,他跟你练习。如此种种,学生教得兴趣盎然,知识学得轻松愉快。总之,人人为师、人人跟学,既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又促使学生向更高层次攀登。久而久之,课内吸收,课外延伸,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只要你想,那么课堂可以是一家“超市”,可以是一艘“游艇”,可以是“电视台的播音室”,可以是“舞台”,可以是“公园”┄┄如此,何愁学生不爱学,何惧教学不如意。

教育星空灿烂,愿你我同行!

篇2: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新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自主性学习,要求在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作 者:孙丰果 SUN Feng-guo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H3关键词:新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师生角色

篇3:新课程改革下师生教学角色的转变

一传统的教学角色的历史局限性

韩愈《师说》中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 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 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 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 学习 (读书) , 或者更确切地说——接受学习 (被动读书) , 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是很明确的, 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 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 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 (按课本给学生讲课) 。几十年来,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 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 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 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 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 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服务者

现代教育中, 我国在教育理论上首先定位了师生之间的新型关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专业促进者, 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 教师还应更多地履行其专业的职责, 执行其专业的任务, 施展其专业的特长, 发挥其专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 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角色也应随学生的转而转, 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 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 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 教师应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 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 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 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尽其所能服务于学生, 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 正在于他是一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

篇4: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关键词】师生角色互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29-01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顾名思义是师生两种身份和角色对调。经查阅相关资料,国内有初、高中和大专院校老师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在英语、医学、政治学等不同课程中进行教学活动,成果颇丰,但将该法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则较鲜见。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对方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其思考,这是有效和愉悦交流的重要前提,即心理学领域所称的同理心。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为师生双方了解彼此感受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渠道,促进了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交流,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的实践。

笔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偶然听到了关于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讨论,觉得可以一试。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立即在所上课班级中进行试验,做法步骤介绍如下:

(一)选定内容。经过比较,笔者选择了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作为学生备课内容。选择第五章原因有二:一是该章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学生能够言之有物;二是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初次实施,笔者经验欠缺,宜从简易章节着手。

(二)学生分组。笔者将所授课班级35人分为7个小组,每组5人左右,确定组长。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进度及讲课要求等。为避免出现个别或少数学生包办所有备课工作而其它组员没有参与的情况,笔者要求各小组备课均以集体备课会的形式开展,各组需提交会议记录作为日常表现评分依据。

(三)指导备课。笔者给各小组备课的时间为10天时间,每隔两天笔者须检查各小组集体备课会记录、讲课教案和PPT等,及时了解跟进各组的备课进度,对其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指导解决,确保备课内容符合课堂要求和规范。

(四)课堂组织。经过前期准备,师生角色互换行动正式实施。授课过程中,各小组代表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基本沉着淡定、有条不紊,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各个环节。学生对“老师”的讲课给予了积极甚至热烈的回应,但个别学生出现捣乱的情况,迫使笔者不时提醒以维持课堂秩序。每个小组代表讲课完毕后,笔者对小组代表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其积极可取之处,指出存在不足,并对小组进行打分。

二、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

经过充分的试验及与学生的探讨交流后,笔者体会到师生角色互换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吸引力与效率。与沉闷单调、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传统课堂较相比,师生角色互换后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与传统课堂学生对教师主动抛出的互动信号熟视无睹不同,变革之后的“师”生互动变得轻松而直接。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效率,这是师生角色互换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2.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备课与讲课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加强知识理解与记忆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笔者在布置备课任务时特别强调了讲课方法不拘泥于传统教法、讲课地点不限制于教室,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去创新讲课方法和形式,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在老师的点评中促使学生认清自身不足并加以克服,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备课与讲课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路与方法对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角色的反转,以学生的角度审视台上“教师”的授课行为,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学生对于教师授课行为的反应,对于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4.促进师生交流,拉进师生距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绝大部分课程内容通俗易懂,学生较好理解。但也因此客观上增加了备课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学生注意力的难度。通过备课与讲课过程的体验,学生更能体会教师工作的不易,进一步端正学生对教师授课行为及效果的认识,增进理解与认同。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便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

(二)师生角色互换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局限与不足。

1.耗费更多时间、人力与精力。在前期准备与实施过程中,涉及师生均需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这对于承担了较重的教学工作的思政教师来说是一个较为严峻的要求。鉴于学生对任务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积极性各有不同,因此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课堂授课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是一门艺术,是长期系统性工程,对于未经专业培训并且备课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其在课堂上的授课效果是有先天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程重难点、主次内容的把握不准,对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不足,对课堂的把控力度不够等,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授课效果。

3.授课内容需有所选择。受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及欠缺授课经验等因素影响,对于其熟悉或贴近自身实际的课程内容学生尚可基本完成教学各环节,但对于理论性、思辨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的内容学生在备课时便捉襟见肘,在讲课时更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并非所有内容或章节都适合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师生角色互换法是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授课效果的有益探索与尝试,事实也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但事无定势、法无恒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探寻更多适合本地区、本专业和自身的教学方法,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才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教育境界。

参考文献:

[1]林耘.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N].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3期。

篇5: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主讲和指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具体角色表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担当的角色,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课前教师要规划活动内容,准备合适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勤听、勤说、勤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知识信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进去,教师的表演越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六、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这种现象在初中是常见的,初一认真学习,初二放弃学习,初三时好象从来就没学过英语,什么都不知道,全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不能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思想。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表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七、信息的咨询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信息匮乏,这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显得更为主动。要当好这一角色,教师除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具有现代语言学、英语教学理伦和跨学科知识的素养。

八、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的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听力、口试、笔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九、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谅解和宽容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倾听学生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在他们学习受到挫折,心理产生障碍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十、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使问题止于教师。事实上,“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十一、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十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远离“教书匠”的旧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勤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教师要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最后要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

育的核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篇6: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吕妮 重庆市第49中学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 答疑难问题的人。纵观历史,几千年来,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想在此简要谈谈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变这个问题。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西方教学最擅长个性、创造性,东方教学最擅长知识性,要是我们能融合东西方教学优势,相信我国的教育水平一定可以更上一层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现在,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下面,我将结合所任教学科,浅谈一下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及辅导学生完成学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当然,作为引导者,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等。导学和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媒体,帮助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二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人们常说 的“解惑”。它包括单元的总结。重点、难点的讲解等。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学生学习中的导演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亦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熟练掌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导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导学对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一来,在教学中,也建立起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平等,民主的英语学习环境。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英语教学活动正常高效实施的润滑剂。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尴尬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遇到了多么大的阻力,在学生的消极抵抗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完全达到,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叹息中又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恶化。现在也是时候该我们重新审视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统关系,以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例如,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一改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充当一个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平等的朋友者的角色,指导学生 区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把握长难句理解规律,并采用以下办法,指导学生阅读理解:1.巧妙创建断点:在创建断点时,没有必要非要按照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来断,要学生谨记:句子语义的完整性才是判断断点的唯一标准。在实际阅读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文章的断点。也就是当自己感觉大脑里记住的信息太多时,把正在读的

最后一个意思说完整后就可以断句。2.学会适当加词:把一句英文断成几句中文短句之后,简洁所省略的内容在断句后就会显现出句子翻译的不完整,这时就需要根据中文理解的习惯进行加词,使句子意思更为完整。在给句子进行加词时,要注意所加词一般都是些没有具体意思的连接词,即恢复从句中省略掉的部分使句子的意思更为完整。这样既让前后句子比较连贯,还不会影响句子的整体意思。3.理顺句子语序:在读英语句子时,只有感觉到句子中前面所说的“什么东西/什么人”后面出现说这个东西/这个人“怎么样”的时候,这时一个语意才算是说得完整,就可以在后面断句。而在读句子时,如果“什么东西/什么人”后面还没有出现相应的“怎么样”的描述时,这时我们要意识到前面的句子内容还不可以结束,必须等到后面出现了相应的描述后才可以设置断点。语序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醒我们句子的整体性,特别是在那些主语和其的叙述内容在一句话中间隔很远的时候,一遍就读出句子的前后逻辑关系。语序的掌握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于句子结构分析的依赖,使我们可以做到在第一遍就轻松理解句子中的各层意思,而且绝对不会彼此混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将细节信息与语篇联系,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导读,略读,跳读和细读的训练,并运用限时阅读法,抓首尾句法,三步阅读法和猜词义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加深 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当然,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我也会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并积极参与学生们的分析讨论,适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参与

者和朋友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改变了传统阅读理解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强化了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互动,特别是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时效。也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大有改善。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也许会走许多弯路,也许在具体的细节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去摸索,去改进,但是我坚信,我们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会更加行之有效!

篇7:新课程新教师新角色

“燃烧的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光荣的称号赞颂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也体现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更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期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对教师的光荣美喻似乎已经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了。教师角色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反思传统的教师角色,才能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方面有实际的转变。

1、教师要做学习者。

随着新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只有进行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师要做班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条件下进行的,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正式的领导者,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担负着领导者的责任。

3、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导可以是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要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激励,学生在各个方面遇到困难时,教师并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不断地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4、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篇8:新课程中的师生角色

一、当好学生学习的成功组织者

新课标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在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传统的教师是课堂主宰者, 教学中的主角应转向平等的首席, 其组织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提供学习内容, 教师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包括有创造性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利用生活社会中的数学教学资源, 这些教材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富有挑战性的, 且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同时, 学习素材的提供应是多角度、多形式的 (包括师生共同的) 。

其二是建构学习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的建构应有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让学生经历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的“数学化”过程, 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同时, 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建构的。

其三是调控学习过程,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有差异的学习, 有效调控学生学习的速度, 改善学习的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其四是组织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 行为表现, 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关注思维的策略、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整体发展, 实施多元、多方法、多途径的评价, 使评价转化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承担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作为“平等的首席”的组织者外, 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发者、辅导者, 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其一是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 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其二是启迪数学思维, 启迪即为一种恰如其分的引导, 绝不是传统的正面“传授式”, 也不是小步“问答式”启迪指导, 应该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问而不答。如学习的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 且所指问题应有一定障碍性, 需经过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获得结论, 当学生思维不清时, 不是告诉学生方向, 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方向, 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其三是点拨学习方法, 在教学应用中具体的方法应指导学生逐步积累, 在解题应用中, 学生方法不明时, 不是具体告诉学生的方法, 而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方法, 应指导学生在经历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过程中, 掌握数学思考方法, 积累研究数学经验。

其四是引导学生人生, 数学是“工具”是“基础”, 对人的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同时,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对学生人生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中, 当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数学的抽象性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客观世界现象的本质, 数学的精神性和广泛应用性帮组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数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探究数学问题所表现的健康心理 (不畏艰难, 经受挫折等) 和健康品德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选择, 在使学生学会数学, 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充当学生数学学习的真诚合作者

新课标强调, 教学中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理念下,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新术语是“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是平等式的交流, 合作式的参与, 其合作者的角色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其一是教学行为互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学中的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 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珍惜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问题的思考, 数学推理的结论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冷落、羞辱, 应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引导、点拨, 并在指导中肯定其“闪光”的因素, 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见应给予以及时的肯定与赞赏。

其二是学习资源共寻。数学学习内容除教材提供的内容外, 生活里和社会中有着丰富的数学内容,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生应共同寻找、搜集、列举和利用生活中的、现实的数学素材充实数学内容, 让学生深刻理解、认识数学现象、探求数学规律、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其三是学习活动互促。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师生互促, 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教师应是合作式的参与活动过程, 在思考中相互启发、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 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数学方法的理解与认识, 实现教与学的自我调适, 自我完善。

篇9: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该充当的是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习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三、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指导者

新课程还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扭转;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四、角色转换要求科研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这些都意味着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

五、角色转换要求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六、角色转换要求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教材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就是说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课桌上的纸介质的书,而是要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并向网络教材发展。文字材料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体、立体化的教材更生动、更形象、更活泼,便于教师指导,有得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关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必须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日益在学校领域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新的变革。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

上一篇:对朋友的国庆经典祝福短信下一篇:交通事故鉴定申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