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教案优秀

2024-05-14

历史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教案优秀(精选2篇)

篇1:历史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教案优秀

一、本课的结构

(一)导入

张蕾老师以南宁市一个爬楼梯比赛活动的摄影作品以及楼梯的立体模型引出荷兰埃舍尔的作品《楼梯》,并通过作品中呈现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的现象使学生产生疑惑,进而提出艺术作品可以达到生活中不能到达的艺术效果,提出希望学生能自己在学习中自己寻找出答案。至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世纪外国绘画之奇妙的图形艺术”。

(二)新课教授

1.新旧课衔接

在新授课的环节张蕾老师首先是让学生回顾了20世纪外国绘画的各个画派,这对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之前的学习内容又给我们交代了本课教学内容在这单元中的先后递进的关系及构成,同时也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2. 重难点的讲授

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奇妙图形的电子图片,把奇妙的图形中“图底共用,图底互换”的实质作为“引子”提出来。进而提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即作品产生奇妙效果的关键以及画家运用什么手法进行的创作。

在对待重难点这个环节上张蕾老师运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对比法,讨论法;并设置了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同一场景,同一角度的矛盾视差

知识点二:同一个场景不同角度的多重透视

知识点三:多个空间不同角度空间的变化

教学中张蕾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逐个进行讲授、分析、演示。为了配合重、难点的学习,张蕾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四个组,让每一组的同学逐个小组分别对三个知识点逐一进行讨论,然后要求每组各选择一幅同类作品,让学生对奇特图形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一组安排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对图片上进行分析,在这个环节上学生使用了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授课形体语言的运用

在讲授的过程中张蕾老师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肢体语言以及很生活化的语言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例如她在让学生分析埃舍尔的《楼梯》时,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矛盾空间形成的共同视角,她说“好、好,你们数一数有多少视角组合在一起了,除了楼梯和楼梯对上之外,是不是还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手法,找到了其他共同形、共同点,大家数一数,大概有多少个,数不清楚了吧,有的说十个、有的说十一个,好了,用你们惯用的一个词,‘N’个,是不是”,这样生活化的语言引起全班同学的笑声,缩短了与同学们的之间的心理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实践环节

在这三个知识点都学习完后,张蕾老师对这三个知识点进行的小节,引出了课堂实践环节。

探索一:请同学们将图形补充完整

探索二:将三个立体图形组合在一起产生共用面,在视觉上形成四个立体图形。

探索三:空间的旋转

在这个环节上张蕾老师设置的这三个探索点分别针对三个知识点,通过对实践环节中探索环节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对三个知识点的学习。

(四)课后拓展与总结

本环节张蕾老师首先是回顾了三个知识点的讨论结论。选取了在知识点三上“莫比乌斯带”的原理,说明了“多个空间不同角度空间的变化”现象,并且希望在假期同学们能带者以上问题,思考二个问题1.中国科技馆大厅的旋转雕塑“神奇的单面体”神奇在哪? 2.平面折叠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需要怎样旋转,扭转不同的角度结果又会是怎样?

二、本课的亮点

(一)加强课前学生参与

本课中张老师多次提到授课所用的相关图片是学生收集上来的,这种方式既在课前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让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使得课堂上学生产生自豪感,能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

(二)采用“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美术教学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是一种必然。张蕾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着力营造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调多学科、不同专业的的融合

一是教学中通过讲述一个数学家观看画展中埃舍尔作品“瀑布”的故事,引出了数学中的“高维的非欧几里德空间”理论,通过不同学科间的一种交融,提出奇妙图形作品如何形成矛盾空间。让同学们理解了本课中的奇妙图形的作品,是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赏析美学与数学结合的艺术品。二是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绘制作品,把学生画的作品与美国先锋公司标志及意大利Zanotta公司的标志做对照,引入了标志设计的概念,赞扬学生是设计师,分析了标志设计的语言和空间形式与探索三原理是一致的。

(四)强化“自主评价”方式的运用

本课中张蕾老师除了自己对学生学习进行了评价,在重点、难点的学习以及小组实践练习的过程中也引导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评价来完善结论。并把学生评价的的结束作为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五)引导学生从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授课中,张蕾老师一是播放同学们收集到的体现矛盾空间原理的标志设计、海报设计作品,提示同学们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平面设计当中。她认为学生“更棒”,鼓励学生们将来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二是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这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她鼓励学生在生活当中用这种探索的精神去做生活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值得探究的地方

尽管这堂课是一个完整、精彩的美术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

推敲和学习。但依然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一是 “课后拓展与总结”与 学生“实践环节”前后顺序交换下课程结构能更加显得有条理性;二是教学中板书设计太过单独,标题设置位置不尽合理。

篇2:历史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教案优秀

高中美术教案:高中二年级《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教案模板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 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 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翻开课本P42)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 哲学基础。

(看课本P4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教师概括讲述)(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流派、作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象意、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提问:与传统购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要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P43有关文字处划横线)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http://

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作品配合)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作品配合)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投影: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

徐悲鸿刚到法国留学时,只欣赏古典主义写实的绘画作品,当学成回国前,已转向欣赏印象派或以后的现代主义画派了。

五、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放投影片文字)“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 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前后左右四人互相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哪一幅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六、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上一篇:预防教育腐败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