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二单元复习教案

2023-01-16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下二单元复习教案》,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历史下二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第一、二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第

一、二单元复习教案

广阳镇一初中

冯文修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和土地改革等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复习第

一、二单元(板书课题)。 【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出示投影,生齐读),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1-38,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是否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有哪些?

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民为什么能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

5、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什么?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7、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9、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两个严重失误是什么?造成怎样的影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0、举例说明“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分析“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主演原因。

(要求:紧张高效的默读,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答案要点,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10分钟后比谁能合上课本,正确默写。)

三、先学

1.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教师行间巡视,用眼观察督促学生认真紧张自学,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2.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观察每位学生是否都合上课本),打开练习本。我们请5名同学上台默写(每人两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默写。时间为8分钟。学生默写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四、后教 1.更正

【过渡语】请同桌之间交换练习本。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黑板,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尖子生上台更正)其他学生端正坐姿、认真观察,随时举手,再次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讨论、点拨

过度:通过自学大家对本课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再来共同探讨一下。新中国成立是否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讨论第一题:

(一)讨论第1题:

同意更正之前的答案的同学请举手,同意更正之后答案的同学请举手。然后根据学生默写情况打出分数。 要点:伟大胜利

(二)讨论第2题:认为更正以后,答案正确的同学请举手。根据学生默写情况打出分数。

要点:(1)区别 (2)联系

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讨论第三题:

(三)讨论第3题:认为更正以后,答案正确的同学请举手。根据学生默写情况打出分数。

要点:一抗美援朝;二土地改革

过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民为什么能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讨论第四题:

(四)讨论第4题:认为更正以后,答案正确的同学请举手。根据学生默写情况打出分数。 要点:

(五)讨论第5题:认为更正以后,答案正确的同学请举手。根据学生默写情况打出分数。有不同看法请上来更正或补充。

原因:使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事件是什么? 教师点拨: 土地改革运动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评分标准,给你的同桌打上分数。 【过渡语】得满分的同学请举手。优秀的同学请举手。 【过渡语】请同学们识记默写错误的思考题。

五、当堂训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并把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 单元考点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第1单元 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及现代价值有哪些? (1)历程: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②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出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③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④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家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⑥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⑦理学:宋明时期,儒家在应对佛家和道家的挑战时,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⑧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现代价值:

①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如“仁”“诚信”等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⑤“民本”和“义利观”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⑥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如何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看到“与时俱进”的特点?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教、阴阳五行家、法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形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和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3.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产生的社会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

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热点关注

儒家思想存在着许多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誉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这些热点都与今天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热点相吻合,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把现实的热点与儒学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分析。

例子:和谐思想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只属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儒家的“仁政”思想符合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应该“制天命而用之”,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

借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对农民宽刑薄税。荀子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儒家中只要任答其中两人,思想观点意思相近即可)

第三篇:高一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爱琴文明 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古 黑暗时代300年

希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腊原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的城邦殖民影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政 城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治 邦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制 时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度 代雅典发展历程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的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

民主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确定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

评价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

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政制发展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帝制 元首制:钱7年,屋大维建立

古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里克先

罗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马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规定了极为严酷的 的《十二铜表法》债务奴役制,维护了贵族利益

政 法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 治 律贵族再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 制 制是罗马的基本法

度 度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

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

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四篇:八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底

(2)内容:思想上、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3)影响(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冤案被彻底平反)②加强立法工作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3、对内改革: ①对农村改革

(1)1978年开始。政策措施(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影响: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②对城市改革:

(1)时间:1985年起,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3)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

(1)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对外开放扩大为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3)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对外开放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党的十二大,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是: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6)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

①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20世纪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答:“他”指邓小平。探索有:①实行改革开放。②提出“一国两制”③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你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成才。

(7)歌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答:歌曲里“春天” 喻指中国的改革开放。“圈”指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8)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请写出其中一句话。答: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 提出时间是: 筹建新中国的时候 2.我国的民族政策是: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作用)是: 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居住格局(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时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目的: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5、“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运用解决了香港问题。

三、香港、澳门回归

1、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七子之歌·澳门》的的作者是:最早侵占台湾的国家是: 澳门回归时间是:1999年澳门能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有: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为统一开辟了新途径;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的回归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范例

四、台湾问题

1、党的对台基本方针(国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3、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4、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是: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远古居民

1、 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1)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 生产生活状况: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基本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1)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2)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3) 生产生活状况: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3、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1) 时间:距今约3万年

(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 生产生活状况: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还会捕鱼,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过氏族生活。

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

1、长江流域(南方)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 (1) 时间:距今约七千多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 生产生活状况: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耕作,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的房子,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黑陶,过定居生活

2、黄河流域(北方)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 (1)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 生产生活状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质耒耜开垦土地,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种植蔬菜,饲养猪狗等动物,住半地穴式的房子,过上了定居生活,制造彩陶(有刻画符号,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原始农耕文明的特征: (1) 从事农业生产 (2) 过定居生活

(3)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第三课远古传说: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而成。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逐鹿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逐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3、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建造宫室,制作衣服,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螺丝,他的下属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4、禅让制: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尧、 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上一篇:落实两个责任会议记录下一篇:绿色农产品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