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

2024-04-15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精选8篇)

篇1: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学反思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同学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效果的资料,让同学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同学结合自身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同学交流自身收集的20世纪科学效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同学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同学的听说能力。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绚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同学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同学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同学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干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干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发生新的体验。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发明,课前我安排同学搜集、阅读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同学的课前参与能力,体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

篇2: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里,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汽车,也没有手机,他们只能靠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他们幸福,到了现代,可能每一个祖先都没有预料到他们想象的会变成真实的,现代科技技术有了很多发现和发明。

有程控电话,扫地机器人,还有语音电视比如自动洗衣机,只需要把衣服放进去,不需要按按钮和倒洗衣液,完衣服之后它自己就会叠的整整齐齐呢!还有不需要拿现钱来买东西,只需要拿手机上边的支付宝付账,有很多很多的事物,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有。

篇3: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洁,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科技飞速发展的由衷赞叹之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句子中多加体会,了解课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能模仿课文举例子,进行写话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课

1.播放反映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1)刚才的视频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

2.谈话激情,板书课题。的确,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反映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课伊始,趣已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2)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做好标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检查交流。分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

3.集体反馈。请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交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紧扣课题,分段学习

1.朗读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第1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2)出示句式:①是谁来呼风唤雨?(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现代化科学技术)②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学生齐读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3)齐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4)指导朗读第2、3句,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5)完成选词填空练习:(发现发明)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了维生素。②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抗生素。④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独立设计()了圆珠笔。

3.说一说:你了解了这么多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纪?

4.完成填空练习。20世纪是个()的世纪。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任务。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技在人类生活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查阅资料,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

2.结合生活想一想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篇4:《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潜沉在文本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不然,文本生动的情境就会被语言文字掩盖,就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依托。只有参与,才能有更深的体验,更真切的感受,更丰富的收获;也只有参与,才能更主动更广泛地与同伴合作。参与的态度越积极,对文本的认识就越深刻。在《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注重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系列的板块运作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深入到文本中去,回应到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流程:

一、紧扣重点词,切入文本

教师请学生说说“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回答)

师:远古时候,人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这个词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整篇课文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深入直至结束。从远古时代人类产生种种美好幻想开始,到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出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处处有“呼风唤雨”的存在。所以,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置于课始,通过解读、说话的形式,使课文的展开有很清晰的起点。)

二、建构有效对比,深入学习文本

(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各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话题(1):没有电灯、电视、电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话题(2):没有飞机、汽车、火车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

话题(3):如果让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你该怎么办呢?

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互提建议,然后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真是()!

4.教师小结:听了大家发自内心的发言,我明白了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能拥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奇特魔力,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了很多表达人们这样愿望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仅仅凭借课文中“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么简单的一段话,学生很难体会到农耕社会人类物质生活的贫乏,而物质生活的贫乏又势必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也就无法领略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也感受不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在想象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这样全方位的参与文本,参与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二)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1.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说说古时候人类创造了一些怎样的神话故事,及其神话人物。鼓励学生多说出一些在课外看到的神话人物或传说。

2.学生交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展开想象并完成填空题。

“嫦娥奔月”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葫芦小金刚”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隐身娃”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 )寄托着人类( )的美好愿望。

3.我们的祖先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靠的是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古时候的传说中去理解人们美好的愿望,为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作进一步铺垫。)

(三)一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个世纪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2.朗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和引伸义,然后联系课文填空。

“春风”指的是(科学技术),“梨花”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许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如电视……)。在课外搜集资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更好的新发明和新发现。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相互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一个世纪的发展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5.补充一份关于20世纪其他发明和21世纪初的新发明或新发现的材料,学生阅读、体悟,然后说说读后感受。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化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看似平淡的三个环节中,教师精心安排了两个有效的对比:一个对比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象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学生在这实实在在的参与过程中,自然明白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有效练习,扩展文本

1.利用科学技术,使得人类很多美好的梦想都成为现实。仔细思考,将下列两组词语中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千里眼 宇宙飞船上月球

隐身娃 手机

嫦娥奔月进行伪装的迷彩服

腾云驾雾视频

顺风耳 直上云霄的飞机

2.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时候,是不是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隐患呢?请学生讨论,做简要交流。

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然后选择题目,完成一篇科学小论文。选择题目如下,也可以自拟。

《新世纪,怎样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类能完全改变自然吗?》

《科学应该使生活更加美好》

《我对核技术的看法》

《我心目中的未来地球》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小练习。第一个练习将人类的新发明和人类的美好愿望相联系,使学生明白,是科学技术使得一切都成为了现实。第二个练习让学生互相合作写小论文,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小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篇5:呼风唤雨的世纪作文100字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观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0世纪人类发明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手机,洗衣机,无人机。

比如有电话,电话可以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到另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接收到信息来打视频或接电话。还有洗衣机,它代替了人类的双手,只要把衣服放进去就可以自动洗。电灯代替了蜡烛,无论黑暗何时光明,我们都可以学习或看书。

篇6:呼风唤雨的世纪作文100字

在以前的生活里人们想吃东西,就要去外面打猎,要是口渴了,就要喝小溪里面的清水,一到天黑就漆黑无光只能用神话里创造出来的神仙来保佑自己。

在现代生活里,人类登上了月球,潜入了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发明了电视、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岳阳船舶等,把地球变成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篇7:《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案设计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

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篇8: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作文

李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 并且把课程的学习重点定位在让学生学会积累、练习多说多写、多说这个“用语文”的观念上, 我认为是对本课的一个突破。李老师是真正懂得学习语文用途的老师, 令人十分佩服。

课程设计——“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李老师整堂课的设计如行云流水, 环环相扣, 无繁文缛节, 无哗众取宠。如老师对朗读指导的不急不缓, 循序渐进;又如情景创设中学生的自主发言, 李老师的声音、话语、动作, 无不犹如柔柔的春雨, 润物无形。

课堂呈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老师引领的课堂呈现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充满激情, 反应迅速, 思维活跃。课堂的活力是老师唤醒的!如:课程开始的切题引入, 李老师问学生课题中哪个词要注意, 引导学生理解“世纪”和“呼风唤雨”。然后积累与“呼风唤雨”类似的词语, 最后出示两个设问, 请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改成陈述句。学生不仅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最关键的是也理解了课文所要介绍的中心内容。整堂课, 李老师反复贯穿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以及后来对21、22世纪以后的每个世纪的展望,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课堂短短的40分钟简直太少了, 他们意犹未尽啊!

课堂效果———“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哪里?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在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找到了答案: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用语文”这个概念上, 我们能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理念无处不在:从课题的词语出发, 引导积累含有意思相近词语的四字词;用课文中的句子, 引出用“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说话;对排比句的改写, 对设问句的改写, 对说明方法的复习, 乃至后来的情境创设朗读和激发情感说话, 她真正发挥了语文工具性的作用。

上一篇:羌族文化之法律文化下一篇:我的亲情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