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环境

2024-05-05

优化发展环境(精选十篇)

优化发展环境 篇1

近日, 省政府“优化发展环境”检查组在法制办纪检组长宫杰的率领下对省档案局贯彻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进行检查。

省档案局副局长那耀文详细汇报了近年来优化发展环境及档案法制建设工作基本情况。他指出, 近年来, 省档案局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 立足于为中心工作、为经济发展、为社会民生服务, 深入推进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评估等工作, 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压缩自由裁量施行空间,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 保留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系统, 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 他还针对我省档案法制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整改思路和对策。

检查组从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制度落实情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和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机制制度建设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详细查看了档案行政许可、档案行政执法案卷材料, 对省档案局主动跟进, 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组织开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及法制建设工作成绩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并对省档案局今后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希望和要求。

优化发展环境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好本职工作》。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树立好自身的形象,才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和青睐,个人如此,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更是如此。那么,一个人、一个地方重视发展环境,不断塑造自身形象无疑是迈向这一步的一把钥匙。在当前全区上下全面贯彻“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这一精神的此刻,我深深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发展气息、和谐气息,在武都大地芬芳四溢。武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明确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未来发展的远景。感悟武都发展,感受武都环境,油然而生“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的思考。

历史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同步青云国家才是真正的文明国度,单位、个人也都一样。因此,在人们的思想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提倡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动非常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武都正面(来源:好范文http:///)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优化发展环境是我们抢抓历史机遇、完成灾后重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迫切需要。“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实施灾后重建,给我们带来了大批的项目和建设资金,有中央灾后重建基金、深圳规模援建投资,加上兰渝铁路、武罐高速、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等。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全面启动和兰渝铁路、武罐高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武都境内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大开发、大建设场面,确实鼓舞人心。这些惠及武都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加快武都发展的希望所在、动力所在,更是加快武都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武都历史上前所未有,将来也很难再有。我们能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武都跨越式发展;能不能把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怀转化为加快武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能不能把这些利民生、管长远的大事办实,实事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营造一个热情周到的服务环境。

要想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武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就必须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顾全大局,珍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投身于加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此时此刻,我作为一名教育局职工,尤其从事电教工作,我深感惭愧。

众所周知,远程教育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电教馆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至始至终地把学生、学校放在第一位,对学生、学校给予大胆科学的管理和人文的关怀,不断地推动学校成为架起学生与现代化教育零距离对接的桥梁;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成为展示我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新形象的窗口。

所以,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系统自身的人才优势、人文优势和环境优势,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对电教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教师教育的实效,提升电教工作的层次,提高党员、干部、师资队伍的素质,从而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工作机制。这是我们作为一名电教工作者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是我们工作的中心。在今后我首先要要求自己做好以下两点:

一、认真学文化、学技术,掌握岗位技能,提高操作水平;

二、热爱岗位工作,工作不挑不拣,坚守岗位,始终如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敬重自己的职业,勤钻研,多问为什么?力争有所贡献,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树立好的公民形象,好的职工形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从头越!我们全体电教人员决心以“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为契机,以“扬帆破浪,策马加鞭”的勇气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各级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奋力争做武都电教领域的排头兵,为武都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尽绵薄之力。

优化税收环境 服务跨越发展 篇3

依法治税,全力打造优良的税收法治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税收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我们要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强化执法刚性。以涉税违法案件查处为突破口,以税收专项检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司法协调配合,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强化执法监督。坚持内外并举,重在内治的方针,突出抓好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减少执法的随意性。其一,切实落实好执法“两制”。對纳税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确保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其二,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做到税法公开、政策公开、征管制度公开、税务人员纪律公开、税务案件查处公开,营造规范执法的良好环境。其三,强化执法监督的制度体系建设。从内部制约机制人手。保障税收执法权的正确行使,促进规范执法。

——强化日常征管。地方税收服务于区域经济,就是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最大限度地应收尽收。首先应强化税源管理。落实好常规性税源管理措施。加强动态税源管理,扩大重点税源的监控范围,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网络。其次,强化征收管理。建立完善单个税种管理办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努力挖潜增收。

依法行政,全力创造优良的税收信用环境

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源泉。因此,应正确处理聚财与生财的关系,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

——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政策。凡是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必须及时地、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凡是与国家政策不符的规定,都应坚决纠正,切实减轻纳税人的不合理负担。按照上述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重点,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壮大民营经济的创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广辟税源,向第三产业要税收,向工、农业结构调整要税收,建设支柱税源、群体税源。

——尽职尽责地搞好政策服务。一方面,突出政策宣传。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切实把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具体操作程序交给纳税人,从而使纳税人充分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来进行合理投资、生产经营,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突出政策服务。政策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包括税前为纳税人提供的政策提醒、培训、辅导和咨询等服务;税中为纳税人创造良好条件;税后为纳税人提供行政复议、损害赔偿等纳税救济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统筹兼顾地搞好政策调研。政策调研是服务领导决策,推动税收工作的有效途径。其一,着眼于服务经济大局抓调研。深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调查研究,通过对税收与经济增长各项数据的分析,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二,着眼于促进税收征管抓调研。充分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及税源潜在现状,以及税收政策的实施及产生的效应等,开展针对性调研和分析,制定完善税收管理措施,促进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其三,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抓调研。充分把握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帮助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

勤廉为税,全力营造优良的“软”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关键。能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衡量服务质量高低的标准。为此,我局在全省地税系统建立了首家县级“纳税服务中心”,规范了纳税服务标准与流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更新税收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意识,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把税收服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树立以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的思想,做到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牢固树立“纳税人至上”的思想观念。从最基本的服务态度抓起,提倡“换位思考”,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以纳税人的满意度为衡量纳税服务工作的标准。

——优化服务窗口建设。按照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要求,完善、规范办税服务厅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考核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的办税服务新格局:创新服务形式,以刚建立的“纳税服务中心”这一平台,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服务;坚持需求导向原则,积极开展纳税人需求调查,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满足各类纳税人的不同涉税需要。

——优化服务机制建设。其一。建立完善纳税服务的相关制度。从为纳税人的职能性服务、权益性服务、程序性服务出发,制定税前、税中、税后的全程性服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其二,完善配套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以纳税人对服务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对整个纳税服务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价,奖优罚劣,从而达到推动纳税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目的。其三,优化税收服务流程。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适合于专业化管理、便于操作的岗责体系的信息化组织结构,对纳税服务实行“电脑”考核,提高纳税服务考核的科学性、真实性。

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浅析 篇4

伴随建设新农村步伐的持续深入, 怎样推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提升广大农民整体生活质量、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逐步变成现代社会应全面关注的重要问题。农业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唯有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方能由根本层面实现乡镇经济的腾飞。同时, 应合理调节经济结构, 方能令其契合乡镇建设特征与现实状况。基于现代社会建设进程中乡镇经济始终处在特殊地位, 为此应优化发展环境, 实现乡镇经济的全面升华。

二、乡镇经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 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体制改革, 获取了一定成效, 然而乡镇经济同城市经济比较, 仍然存在体制束缚的问题。行政管理工作中, 由于机构过多, 使得投入成本大大提升, 而行政工作效率却始终无法明显提升。再者, 各个区域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之中, 使得乡镇经济发展面临资源有限、财力不充沛的问题, 欠缺更好的发展竞争活力。

由人口总量来讲, 乡镇人口达到我国总体人口量的百分之七十, 然而乡镇经济建设发展总量却仅仅为我国经济建设总量的百分之三十, 人均产量总值更是同城市人均量相差悬殊。由经济结构层面来看, 乡镇区域工业化水平不高, 不但欠缺经营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 即便是第三产业建设发展也相对缓慢。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 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始终无法构建良好的环境。事实上, 乡镇经济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如果农业建设发展步伐缓慢, 直接会对乡镇经济建设与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影响。为此, 应有效调节各方领域, 明确科学的整改发展对策, 围绕市场导向, 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基于我国乡镇经济建设发展水平有限, 令实践工作中通常面临经费不充沛的问题。大部分乡镇区域, 通常缺乏支柱型产业, 因此势必欠缺应有的税源支撑。再者, 资金征收层面, 也面临着较大困难, 欠缺充沛的机动经费, 导致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层面, 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影响, 较难赢得理想效果。

伴随我国逐步扩充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业发展在我国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 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始终较低, 同城市人口人均收入存在明显差距, 这样便极大影响农业建设生产效率, 对乡镇经济建设形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三、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对策

1. 推进农村区域经济制度改革、完善经济结构

为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 我国应下大力气重视区域经济体制改革, 树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应针对农村区域经营建设现实状况, 做科学规划。通过因地制宜的管理改善环境。政府单位应扩充对乡镇经济建设的全面支持力度, 取消繁琐程序, 节约工作时间, 提升整体效率。对农村区域应做合理科学开发, 尽可能预防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另外, 应扩充对乡镇经济经费投入的比例, 使得乡镇经济更具活力, 进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另外, 应针对乡镇经济建设发展基础特征以及客观现实, 合理调节经济结构, 令其契合乡镇经济建设需要。针对乡镇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应全面引入城乡发展协调管理机制。即以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农村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还应有效调节农业以及工业建设发展状况, 促进两环节的有效衔接, 真正令农业发展机械化以及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可充分借鉴吸收城市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 针对不同乡镇现实状况, 引入外资企业, 同时快速大规模的建设第三产业, 进而构成最佳的发展建设格局。

2.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提升农民整体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契合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一大趋势, 乡镇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围绕农业发展这一核心。当然, 在农村区域条件不利的状况下, 会令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面临较多困难与阻碍。为此, 乡镇经济发展应围绕家庭承包这一重要基础。以市场发展作为基础导向。真正融合销售管理、加工生产各个环节, 构成最为理想化的产业链, 实现一体化的经营发展。再者, 应扩充资金投入总量, 加快引入现代化理念以及创新工艺技术, 使得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乡镇总体经济效益, 有效化解政府单位收入支出环节的矛盾, 推动乡镇政绩实现产业化以及工业化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收入, 应由两个层面下手。首先, 乡镇政府应促进职能转化, 打造服务窗口, 使各项事项办理流程全面公开, 合理简化繁琐手续。针对当前经济建设状况应深入细致分析研究, 进而编制出最为合理有效的政策。为农业建设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同时, 应依照现实状况, 合理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进程, 全面融合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环节。乡镇经济主要围绕农业这一基础发展, 农业实现了健康文明的发展, 势必会提升乡镇经济整体水平, 农民总体收入自然而然会大大提升。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将更加有力, 继而可为乡镇经济建设创造形成最佳的社会环境。

3. 加强管理, 确保稳定发展

实践工作中, 针对广大干部以及群众应做好引导教育, 使他们树立更高的全局意识, 更新以往以个人、部门利益为先的错误思想, 围绕科学发展观积极做事。另外, 应加强乡镇各级单位的发展以及谋划, 为大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做好维稳工作,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工作实力。再者, 应优化各单位实践工作质量, 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降低工作误差机率, 坚决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 进而使经济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稳定始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良好的环境在外部是竞争实力、在内部便是亲和力。因此, 乡镇经济发展应全面加强维稳管理, 落实责任管理机制, 使信访工作程序更加完善、体现人性化特点。另外, 应加强宣传管理, 引导大众依法信访, 针对违规违法问题应给予严厉打击。为创建稳定的社会环境, 应做好群众思想引导教育, 提升他们对乡镇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 进而达到夯实基础的良好目标。

四、结语

总之, 为跟上时代步伐, 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我们应继续深化新农村发展建设进程, 使农民收入合理增长, 稳步提升。应参照各层面因素, 真正优化乡镇经济建设发展环境。我国各级政府应给予全面重视, 积极做好宏观管理, 协调控制, 为乡镇经济建设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各级乡镇单位也应全面依照自身需求、现实状况, 提升服务管理意识, 为乡镇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确保城乡协调健康发展。应全面重视农业工业建设, 加大投入第三产业建设, 并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提速, 进而真正提升农业建设生产整体效率, 为乡镇经济建设形成强大的后援力量, 开创优质的整体环境, 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燕秋.基于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兵团农业发展问题[J].兵团党校学报, 2009, (3) :20-24.

[2]胡金林.我国重点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 2008, (9) :13-15.

[3]高宁, 赵晓鸿, 邹红.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省资中县为例[J].农业经济, 2008, (10) :33-34.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篇5

1、设施建设:道路两侧选择种植药材树种,突出中华药都特色

在各主要街口、景区门前、街心花园和公用绿地等制作摆放老庄故事、三国故事、华佗故事、建安七子等雕塑、小品和文化创意作品。突出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药材的发展:

亳州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土壤沃饶,资源丰富。自古就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摇篮,盛产中药材。

“以药兴市,以药兴业、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

优化发展环境 篇6

看生存现状

性别比:下降2.28个百分点

南充现有女性人口363.8万人,占总人口的47.9%,0~17岁人口(国际上称为“儿童人口”)130.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妇女儿童总数达到434.4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新两纲》的颁布,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人口出生男女比例有持续上升趋势,强调采取措施扭转男女出生比例失调问题。南充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着重改变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另一方面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大力发展商业、服务、饮食业和金融保险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行业,为扩大妇女就业门路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强妇女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2012年,在人口自然增长率较2011年增加0.42个千分点同时,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2.28个百分点,为110.78。

医疗:三项指标已达终期目标

自2012年以来,南充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预防母婴传播、“两癌”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共五大公共卫生项目。据卫生部门统计,南充去年对47227人进行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补助资金达2361.35万元,目标完成率103.68%,全市住院分娩率达到98.55%,针对农村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也由2011年的94.37%提高到98.22%,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接近100%,这三项指标目前均已达到终期目标要求。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11年的29.7/10万下降到24.1/10万。

2012年,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白百破三联制剂和麻苗)、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接种率都超过99%,常规免疫接种率目前已实现了《新两纲》终期目标要求。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在2012年达到85.9%,已超过终期目标要求。

计生:少生优生蔚为风尚

提高人口质量,关系到老百性的切身利益。为减少病残婴儿出生机率,南充采取了三级预防机制,把好孕前、产前和新生儿筛查这三关,确保婴儿病残机率降至最低。2012年,全市产前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95.84%和88.13%。截至目前,出生婴儿缺陷干预工程已在全市农村实现全覆盖,共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优育健康检查近10万人次,采取的三级预防机制使全市缺陷婴儿出生率大大减少,婴儿病残率明显下降,婴儿死亡率也由2011年的10.01‰下降到7.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1年的13.2‰下降到9.77‰,这两项指标目前均提前达到终期目标要求。

教育:总体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目前,南充拥有各类学校2476个,其中,学校1445个。专任教师5.88万人,在校学生120.27万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与省内其它市(州)相比,总体规模居全省第二位,仅次于成都。

2012年,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9.5%、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2.8%,。中职教师学历达标率81.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就业:人数大幅增加

2012年南充市全社会女性就业人员149.2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9.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

社保:覆盖面扩大

2012年,南充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38.1万人、21.1万人、0.7万人和7.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96万人、0.68万人、持平和3.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女性参保人数达到120.28万人,比2011年增加31.48万人。生育保险达到用人单位全覆盖。

参政议政:妇女全面参与决策与管理

近年来,南充市妇女参政议政和参与决策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在2012年的换届选举上,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均达到100%。2012年,全市人大女代表114人,妇女代表占全部代表的比重为25.2%。全市政协女委员116人,占全部委员的19.3%。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超过一半以上,为54.55%。新录用公务员中女性比例达48%。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10.2%。

析存在问题

妇女参政议政的人员比重有待增加

目前,市级人大女代表比例为22.4%,市政协女委员比例为23.6%。从近两轮周期来看,人大、政协女代表、女委员的比例一直维持在现有水平,均低于25%的终期目标,在县(处)级干部中女性所占比例仅为14.2%。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仅占24%,农村村民委员会中女委员比重也仅占18%,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重仅有1%,处于最基层的参政女性比例目前来看,离终期目标还相差甚远。

公共卫生职能仍需强化

政府用于妇幼保健方面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目前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仍存在重临床,轻保健的现象,各妇幼保健机构和妇幼卫生人员尚未完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突出表现在:一是两个系统管理不到位,管理率提高不明显,南充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在全省均偏高;二是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力度不够,新生儿筛查率不高,三级预防措施尚未全面落实;三是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存在漏洞,质控不到位,存在漏报现象;四是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单调,未将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高中阶段教育尚需巩固提高

通过《新两纲》的实施,南充在学前教育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55%,接近93%的终期目标,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为90.36%。现在要巩固并重点加强高中阶段女生的入学率,更好地满足女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产业与其他中心城市存在差距

尽管南充教育基础条件优于周边地区,但基础教育设施仍严重不足,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优先发展教育产业,建川东北及成渝经济区北部教育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增添原动力。

出生人口素质与妇女儿童生存质量有待提高

明确妇幼保健机构与妇幼保健人员的公共卫生职能和职责,突出群体保健,不断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努力实现网络健全,功能完善,基本满足需要,政府责任到位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为依托,以预防保健为重点,将妇幼卫生服务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妇女儿童的生存质量。

女干部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要继续加强女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比例。不断拓宽发现、培养和使用妇女干部渠道,从女性比较集中的行业、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发现和培养优秀女干部,多吸收管理型、经济型、专业型妇女干部;有针对性地选配妇女干部,并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女干部,对特别优秀的妇女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使用,逐步优化妇女干部队伍结构。

(作者单位:南充市统计局)

新时期如何优化档案工作发展环境 篇7

一、领导重视, 把档案工作纳入议事的日程

为了突破制约档案工作发展的瓶颈, 不断优化档案工作的外部发展环境, 应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关心重视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营造档案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对档案工作作用的认知程度, 决定着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只有领导重视, 各级党委、政府才能将档案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 把档案管理纳入各单位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 把档案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之中, 实现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筹划、协调发展, 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特别是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经常听取汇报, 参加有关会议, 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领导工作的职责范围, 与其他工作同部署, 同检查, 同考核, 时刻关心支持档案工作, 解决好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 为档案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真正做到组织保障到位、工作到位, 保证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投入, 有效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

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靠党委政府的大力投入作坚强的保障, 党委政府在档案工作上要统筹安排, 舍得投入, 在财政收入中建立预算资金, 保障档案工作日常经费支出。档案工作经费要做到年初有预算安排, 特别是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所需费用予以重点保障, 并将档案保护费、重点档案抢救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标准按要求建立好规范的综合档案馆室, 购置必备的档案柜, 落实通风、放光、防潮、防虫、防火等配套设施, 满足档案保管要求。要建立档案经费随地方经济发展逐年递增机制, 并加强经费审计监督和绩效考核, 确保专款专用、科学使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为实现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针对库房陈旧空间不足、档案应进馆而不能进馆、数字化专门设施设备还不够全面完善等现状如实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汇报,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 进一步夯实档案发展基础。

三、健全法规, 保证档案工作的规范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运行机制是档案工作的关键, 是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的有力保障。要结合工作特点, 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将档案管理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相结合, 即要考虑制度的系统性, 又使制度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使档案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发展轨道。要坚持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办事, 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避免工作中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的发生。要强化法治保障, 把依法治档工作纳入法制政府建设规划, 不断提升档案法治化水平, 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法治意识, 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立卷归档、收集、接收、查阅、安全保密、鉴定销毁、统计移交、查借阅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形成多方位、多角度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机制。要按照档案法律法规要求, 坚持把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作为推进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每年都要确定一批重点单位, 有针对性地进行行政执法检查, 重点检查档案安全保管、案卷质量、归档文件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到期档案移交以及档案登记等情况, 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各单位自觉按时立卷归档, 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规范管理。

四、做好利用, 发挥档案服务大局作用

不断加深对肩负的“为党管档、为国存史、为民服务”重要职责的认识, 转变工作作风,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 不断优化档案服务环境, 提高档案服务水平, 争创服务优秀窗口和先进典范。公开公布“档案服务承诺书”等档案公共服务项目, 档案干部佩证上岗,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进一步缩短档案干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破除安于现状、消极依赖、闭门自守的思想, 树立以“利用者需求为中心”的思想, 既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依法推进档案资源开放、开发和利用, 也要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工作。要严格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工作要求, 以“民生民需”为重点, 积极推行“电子查档+免费查档”便民服务, 进一步提高查档效率, 提升档案服务效能。

五、重视培训, 强化档案干部队伍的建设

优化统计发展环境提高政府统计质量 篇8

关键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规范管理

一、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其中我国政府的统计工作对国家制定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统计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所取得的成就, 更是全面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活动的总体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不断扩大, 统计数据产品日益丰富, 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政府统计部门作为我国统计工作的主要部门, 其所做的统计工作为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经济稳定增长, 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到1987年的“三位一体”指标总体系的思路和设计, 再到当前“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策略的提出, 中间无不体现着我国政府统计的重要性, 正是政府统计所提供的准确数据, 才能使得政府领导部门及时了解国情, 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

二、当前我国政府统计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国社会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 已不难看出政府的统计工作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领导部门所做的领导部署, 但在统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一, 非公经济机构的复杂性造成统计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日渐复杂, 非公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 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范畴, 而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事实上大都兼任了统计工作, 由于统计人员的非专业性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复杂性, 使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障。

第二, 政府统计约束机制不健全, 使得政府统计的数据质量下降、公信力低。目前, 我国政府统计的约束机制还存在许多漏洞, 使得政府在做企业等的统计工作时, 许多企业利用约束机制盲点打擦边球, 漏报瞒报数据, 这就造成了统计数据的失真, 不利于政府制定相关指导政策。加上一直以来政府统计数据的过程不公开化、透明化, 使得群众对政府统计数据有所怀疑, 造成统计公信力低, 这非常不利于向人民群众贯彻党和政府思想方针, 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三, 统计法规的非强制性, 使得统计工作举步维艰。我国虽有统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然而目前来看法律的强制性效力还不够, 使得政府做统计工作时得不到积极的配合, 有的甚至刻意逃避隐瞒, 造成统计工作拖沓、数据失真等, 这就容易统计失去其快、精、准的信息参谋功能。

三、优化统计环境, 提高政府统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统计是实施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政府统计则是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宏观管理必须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的社会形势使我们看到统计工作相较于之前将会更加复杂, 如果处理不好, 统计将失去其原有的快、精、准的信息参谋功能,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优化当前统计发展环境, 确保并提高政府统计的数据质量。

首先, 完善统计体制模式。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在进行统计时应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分级分类垂直管理, 政府统计部门与部门统计相互协调补充, 职责明确, 以免重复统计或遗漏统计。同时还应适当扩展部门统计的职能, 使其逐步向实体或半实体型的行业信息中心转变, 以确保其独立性、抗干扰性, 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其次, 加强统计体制法制建设。法律的强制性是政府统计顺利进行的强有力保障。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立法、执法、普法三方面来加强统计的法制建设。国家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 在保证其法律效力的情况下还应因地制宜根据地方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法律法规进行细化或延伸, 在不违背国家统一法制的的原则下, 地方立法凸显其特点和作用。执法过程中要统一标准严格执法, 逐步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和力量, 并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机制, 确保执法公正, 保证统计的透明公开, 提高公信力。积极展开统计法宣传教育工作, 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对于统计工作予以积极配合。

再次,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关键, 也是实现统计功能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必要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管理, 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我们要健全和完善已有的数据管理体系, 根据地域特点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各个部门协调合作, 使之更为全面, 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政府统计质量管理, 全面优化统计发展环境,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增强统计数据公信力, 不但能够及时反映国家发展状况, 方便政府及时调整政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更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 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东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M]北京市: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郭岩红浅析我国政府统计体制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 (22)

[3]陈斐:管理学视角下的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09 (01)

[4]徐延红:浅议政府统计与企业会计的协调发展[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 (07)

优化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环境的对策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制约因素,优化,环境

0 引言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困扰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因此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不仅需要村镇银行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还离不开政府、社会的大力扶持,优化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发挥服务“三农”的功能。

1 制约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股权设置不合理

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股权高度集中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相当于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人员、业务、体制等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很难体现。

1.2 资金来源不足且业务类型有限

从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经营模式以存贷业务为主,存贷利差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依然偏低。吸储困难成为头等难题:(1)村镇银行立足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闲置资金匮乏,客观上阻碍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2)由于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成立时间短,公众缺乏了解,社会公信度欠缺,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3)网点少、ATM机缺乏、结算渠道不畅、理财产品单一。

1.3 专业人才的匮乏与服务的不完善

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在机构成立初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缺乏足够的地理、薪酬等优势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这样就导致招聘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导致一些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专业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的业务一时难以开展。同时,由于贷款户数比较多且分散,而村镇银行的信贷人员不够,贷后的管理也很困难,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

1.4 配套的法规政策与基础设施不健全

法规政策上的不健全具体表现为:(1)国家税收政策扶持较模糊,如能减税多少、免税多少年没有相关规定;(2)国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未建立支农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3)当前未明确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原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核销政策;(4)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未提供向村镇银行优惠。从配套基础设施方面来看:首先,村镇银行的结算渠道是与当地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对接,还是由其他金融机构代理,尚无界定。其次,由于村镇银行目前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仅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村镇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规模受限。再次,银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村镇银行加入中国银联的入网费用高达300万元,而部分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还不到300万元,村镇银行的入会费和它的规模相比明显偏高,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迟迟开办不了,阻碍了客户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1.5 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防控难

虽然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如2010年第四季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5%,相比于2009年第四季度的2.76%,同比下降了0.81%,但其不良贷款比率仍为所有商业银行中的最高值。农村金融机构除了自身经营风险外,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个体分散性、农村地区的欠发达性以及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1.6 金融“严监管”难以实现

首先,监管力量不够充足。从目前各地县级银监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现状。据了解,大部分县级银监办事处只有3至4人,面对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众多机构的业务监管就已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因此,村镇银行成立后,伴随其业务开展的各项监管,银监办将面临更复杂的监管形势。其次,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增加监管难度。因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监管者不能实施统一监管,需要实行“一行一策”监管,有效监管面临巨大挑战。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设于农村地区,监管半径大,越过县乡两级,也造成了监管成本过高。

2 优化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环境的具体对策

2.1 优化法人治理结构

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一般是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这种结构经过实践证明有一定的弊端。通过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或者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股,来优化目前村镇银行“一股独大”的治理结构,更好地为农村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在政策和监管措施配套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可以考虑信托公司和很多资本雄厚、有着“职业银行家”梦想的民营企业家作为主发起人,有利于缓解主发起人不足的尴尬、拓宽融资渠道、吸收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

2.2 创新金融手段,拓展资金来源

通过金融工具、技术、产品的创新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1)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如捆绑发行金融债券,可吸收大额的协议存款等。(2)广泛利用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目的和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增加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增强公众向村镇银行存款的信心。(3)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四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村镇银行推出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拓宽创新产品的种类和范围,满足企业和农户多样化的需求。

2.3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做支撑,如果混同于其他银行和信用社,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便在同等条件下也没有竞争优势。强调个性化的服务关键在于打造特色,同时,在村镇内部为客户建立起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另外,在员工结构方面,村镇银行可以设立客户服务代表,客户服务代表必须来源于本村镇,经过一定的培训,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同时对于村镇的环境、文化、人员组成、业务所涉及的客户有清晰的了解。能够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每个客户可以配有自己专门的客户服务代表,能享受贴身的专业服务,客户代表通过对自己客户的了解,自然就能够降低成本,更好地开发村镇市场。

2.4 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健全配套基础设施

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一是对起步阶段的村镇银行实行差别性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可用资金量。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村镇银行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成立初期的村镇银行制定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期,如1-3年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免税期,对村镇银行实行和农村信用社一样甚至更低的营业税优惠税率。三是政府财政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如2-3%的贴息率,增加村镇银行的贷款收益,拓宽收益来源。四是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政策,拓宽资金来源。一方面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健全配套基础设施:首先,应根据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适当降低村镇银行进入支付清算系统的准入门槛,尽快搭建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通道,保证村镇银行的畅通运行。其次,在村镇银行还达不到进入全国清算系统的条件前,应与其它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寻找其它合适的金融机构为代理机构帮助其尽快进入全国拆借市场。最后,银联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适当倾斜,在入会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推进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早日开办。

2.5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农村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全面采集个人信息,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开展诚信农民评选活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其次,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农户+银行”这两种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保险公司担保、农户承贷的贷款品种和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

2.6 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金融监管部门应规范和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首先,严格准入制度。一方面,在市场准入标准上要严加控制。只有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贷款集中度等营运指标达标的村镇银行才允许其营运。另一方面,在主体资质方面要严加审查。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高层任职资格审查。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建立相应的公示和举报制度,接受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的监督和评议。其次,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村镇银行立足“三农”,而农业具有周期性长、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在运营中更应审慎监管。资本充足率标准、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再次,要实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要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批露制度,所有信息批露都要经过独立的审计师事务所或监管部门审核,保证信息批露的及时、准确、完整。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将评价结果、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公示,从而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贷款人、监管者的制约。最后,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专职监管体系。可以在金融监督的基础上,辅之以公共审计、会计、资信评级及资产评估等社会监督手段作为常规监管的重要补充。发挥银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侯俊华,汤作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9,(07):71-72.

[2]王继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经济论坛,2009,(09):78-79.

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研究 篇10

一、给儿童尝试错误的机会, 激励儿童主动探索

儿童生来好动、好模仿、好奇, 应迎合这一特点, 激励他们主动参加活动。压抑儿童的需要, 会削弱儿童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使其产生漫不经心、厌烦、抵触等情绪。儿童固然喜欢动作, 但他们更喜欢动作带来的“成就感”。而成就感需要儿童经过一定的探索过程才能获得。因此, 当儿童亲自尝试了错误, 就会产生为什么和怎样办的心理活动过程。如:在大班量的守恒活动中, 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应用材料, 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两个不一样的瓶子, 盛一样高度的水 (这是一个小组活动) 。学生选什么样的瓶子、怎样往里倒水, 都没有规定, 而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办法。做活动设计时, 教师虽然考虑到儿童可能会拿错或不会迅速将水盛满, 但仍然将这个尝试错误的机会留给了他们。果然, 有的学生拿了一个瓷瓶子、一个玻璃瓶子, 倒好水后才发现瓷瓶里的水看不见, 于是马上又去换一个透明的瓶子。还有的学生拿小瓶往大瓶里倒水, 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的操作方法比较好时, 他也立刻借鉴, 改变了自己的方法。显然, 他在操作中尝试了错误, 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后探索出新经验。这种学习是轻松、自由、积极、充满探索的, 比教师强加于他更容易接受。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种错误尝试和无目的地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区别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出尝试错误的机会, 在尝试错误中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在操作中主动获得经验,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理、方法等。

二、发挥音乐的激趣作用, 激励儿童积极参与活动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能将人带入轻松愉快的、美的意境, 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调节人的情绪。音乐也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在教育上应利用音乐来调节儿童的情绪, 陶冶儿童的性情, 使儿童主动参与活动, 积极导向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将音乐的生气和趣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 让儿童在音乐的感染和激趣下, 发自内心地发泄和学习, 从而达到心理满足和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认识时钟的学习活动中, 如果单纯将认识整点、半点作为重要内容, 那这项活动就仅是一种单调乏味的认识活动, 而借助音乐则会显得异彩纷呈。教师以小时钟滴答滴答响的声音及节奏, 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开场白, 指针抑扬顿挫的声音将学生带入了钟的世界。在此过程中, 音乐这一主旋律为学生观察比较增添了色彩, 紧张的竞赛游戏及表现时间的判断游戏, 都与音乐融为一体。最后, 通过时钟二声部的学习与演唱, 使学习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在和谐的演唱声中完美落幕。整个探究活动中没有紧张的教授, 也没有语言的指令, 更多的是音乐表述。学生自然接受, 主动学习, 在行为上得以充实。正因为音乐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将各环节的衔接, 通过精选歌曲在说唱中影响和带动儿童自主地进行环节转换, 一种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音乐的启迪下得以实现, 以音乐调动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激励儿童主动学习

历代教育家都强调游戏在儿童发展中以及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是一个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 没有固定模式, 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游戏不仅是一种玩耍, 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因如此, 幼儿教育将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主渠道, 将教育目标纳入游戏之中。如户外体育游戏:小时钟, 目标是练习听信号、快速跑、跳、初步了解时间并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教师在场地上画了许多表盘, 每个表盘上请两个小朋友听信号逆时针跑或跳 (时针跳, 分针跑) , 信号停了马上辨认是几点, 没有说对就罚下, 换另一位小朋友上, 反复练习。儿童争着玩儿, 并主动动脑、仔细观察,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之后, 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使学生既认识了时间, 又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调动儿童的主动学习, 一要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优美环境, 吸引儿童主动参与;二要将课程向生活开放, 向儿童的人格开放, 使很多生活环节让儿童自主;三要善于观察、发现儿童的潜能, 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这样, 可以真正调动儿童的主动学习兴趣, 将促进每个儿童发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爱玲, 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08 (01) .

上一篇:大学德育工作下一篇: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