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推进,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合作新体制的形成, 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日渐完善。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断, 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建设等有关会议中多次提及, 逐渐成为国家改革发展中的热点。营商环境包括营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传统等多个方面, 是与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外部要素的综合。因此, 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于国家和企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较短, 且存在长久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 营商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健康营商环境提出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的现实意义

当下,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跨越式飞速发展, 增长方式已悄然改变, 国内发展仍处在爬坡过坎期, 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们既有需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更要应对许多难以预料的新挑战;从国际方面来看机会与挑战并存:2018年全球经济延续回暖态势, 全球经济增长成绩已基本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 但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上升, 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等不确定性因素客观存在, 世界经济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危机, 这考验中国智慧, 要求中国在战略发展上体现大国担当。从国内看, 需要继续深化改革,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保证实现经济更健康、可持续地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论断, 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建设等有关会议中多次提及, 逐渐成为国家改革发展中的热点。2017年7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降低市场运行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 提升国际竞争力。李克强同志2017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因此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步伐, 进一步加大力度改善投资环境, 变革市场监管理念, 创新监管方式, 调整监管职能,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补齐法治短板是目前打破发展瓶颈、进一步释放经济内生动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向好发展的关键。

健康的营商环境是企业重要的发展基础。企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 创新创业的活跃, 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一个地方打造营商环境, 最终目的是要聚企业聚人心, 齐心协力发展地方经济。营商环境健康发展, 才能使已有企业留得住、发展得更好, 才能使外来企业想进来创业兴业, 才能实现更好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因此,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提升政府和企业的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1]。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一) 体制机制不完善

首先, 政府定位不够准确。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公共治理活动, 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 政府作为责任主体, 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的界限仍不明确, 仍存在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的现象, 并且其对政策的引导和主导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营商环境的“共建共享”、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尚未形成[2]。其次, 在地方建设中, 政府对于营商环境的建设, 多采用例如发布红头文件等形式的行政手段, 而缺乏更为规范的制度建设, 在营商环境的评估体系中, 评估指标的选取不够全面, 对政府服务质量、经济发展质量、居民获得感等内在因素的评估指标缺乏, 致使当地的发展只考虑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目标。此外, 政府对于“放管服”执行不到位, 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过重, 政府服务意识不强、配套服务跟不上、服务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产权保护不到位, 中小企业融资难, 资本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监管缺位、打击犯罪化解纠纷和司法服务机制不完善, 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新官”不理“旧事”, 一套班子一套方案, 过后不算, 发展规划衔接不上, 上马的项目偃旗息鼓。种种机制欠缺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公平化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所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法治化助推作用不强

法治是市场形成和自由交易的保障, 良好的法治氛围是商业活动健康、高效运行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晚, 受我国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中法治思想形成也相对迟缓, 相比发达国家我们为合法经营活动保驾护航的配套法律制度还相对滞后、社会氛围中法治意识还相对淡漠, 无论是市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 对自身行为都存在有缺乏法律自觉性的现象。政府方面具体表现为相应的内外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 执行不到位, 效果不明显, 政府“不作为”、“乱作为”, 标准不明、界限不清的情况。有些地方法规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存在不合理、不符合中央精神的情况, 政府总体法治化水平低, 思维意识转变难, 行政过度干预, 没有领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 思想上“清”行为上“疏”, 服务意识不强、由过去“门难进”、“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变为“门好进”但既不收礼也不办事的怠政、懒政, 消耗了政商互信, 影响了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法律方面, 目前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但对专利的保护法律完善却远远不及新加坡等其他国家, 目前市场中, 山寨产品横行, 制假售假的现象仍屡屡出现。同时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较晚, 缺乏相对完善的司法审判制度和监督体制, 解决商事纠纷的法律体系、制度也不完善, 出现大量协商、调解完毕的商事纠纷当事人反悔的现象, 尤其对于国际间的商事纠纷处理缺乏经验, 在面临问题时处于被动状态。

(三) 社会没有形成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整体文化氛围

客观上西方文化崇尚个体, 以个体为单位从事社会活动不得不依赖制度, 制度成为个体与外部自洽的基础, 制度成为个体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久而久之西方形成了对制度的尊崇甚至达到信仰高度的契约文化, 这种文化成为市场对资源自发流动配置形成了有利支撑, 有利地推动了商业繁荣, 促进了经济发展。同西方相比, 一直以来, 中国更为重视社会关系, 个体是往往是作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因此更依赖社会环境。

在中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而个体在参与经济活动的时候, 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守上存在一定缺陷, 而显得似乎更多为投机。因此, 在社会尚没有形成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整体文化氛围之前, 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仍较多地存在异化的“人情”, 缺乏契约精神。人际关系异化之后, 人情逐利而动, 难以抵挡现代化冲击, 一件小事都需要找关系, 导致传统人情屡屡突破公共规则边界, 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资本、人力等要素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 异化的人情营商环境势必导致这些重要资源要素的流失。同时, 异化的人情以权谋私, 导致公权需要人情的润滑, 虽有道德上的教诲和法律上的约束, 但是却和一些参与者的价值观想吻合, 出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淡薄”“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吃拿卡要较为严重”等等问题, 而这一系列的营商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根除, 与其文化背景深深相关。

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 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

继续深化推进“放管服”,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完善政务服务, 推进办事系统整合、简化流程审批程序, 最大程度上将政务办理公开化、扁平化,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办事效率。加快税费改革, 用好税收杠杆, 进一步优化调整企业赋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证市场经济主体待遇均等, 地位公平, 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坚持市场自由开放同时加强资本监管, 严格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建立培养引进战略科技人才机制, 保证人才能够“引得进”, “用得好”, “留得住”。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形成符合国情、符合现代治理结构要求的长效机制, 并且保证选人用人机制的透明度和稳定预期;“政务官”与“事物官”适当分离,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 政务官有进退机制, 事务官相对固定[3]。职责与监督有机结合, 稳定的薪酬增长机制, 福利待遇与廉政状况挂钩机制等, 让权力寻租无处遁形, 对标国际, 积极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 及时纠偏机制。营商环境好不好, 市场要素用脚投票, 应兴利除弊, 彻底由减免税收之类的优惠政策转变为全方位配套环境和服务。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需要自由和开放, 但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4]。要敢于改变传统思维, 真正实现用市场把脉问题, 从而有的放矢地改善政府工作。

(二) 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平台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其主要涵义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倡导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务调整经济关系, 规范经济行为, 维护经济秩序, 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5]。企业的生存就是靠价值交换, 交换的基础是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契约的达成和履行提供保障,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放管服”其实也是政府提供契约达成便利化的一种手段, 只不过这个契约的达成不是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 而是与政府之间的[6]。促进发展靠政策还要靠恒法, 包括对企业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经营权的保护, 大小股东股权的保护等。做到立法、监督双管齐下, 做好市场的裁判, 维护好市场的秩序。坚持“法治”就是坚持维护市场的公平正义, 就是确定权利明确责任, 为政府和经济主体“可为”和“不可为”划定红线, 最大程度上避免权利寻租和“劣币驱逐良币”;坚持“法治”就是最大程度降低政策不可预知的风险, 打消市场顾虑, 稳定投资信心, 将政府行为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常态化, 这是保证投资长期化、可持续的关键。

(三) 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载之基

文化是在市场、制度等触手可及之物背后的因素, 是现代化经济环境建设的重要承载力量,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迫在眉睫, 它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润滑剂和有力补充, 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认同, 用内化到思想、武装到头脑的价值的力量去引导商业规范, 规范市场行为,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市场的有力支撑, 与法治的力量交相辉映, 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为优化营商创造文化土壤, 为商业繁荣贡献持久的文化力量。制度是固定下来的文化, 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但是制度不是万能的, 同时市场也是有局限的。一个忽视文化建设的营商环境, 容易“冰上滑车”, 发生制度空转。只有充分调动、有效激发文化的力量, 并为大众所认同, 才能更好地弥补制度盲区, 才能让制度规则具有强大的现实约束力, 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长远。此外, 优化营商文化环境, 则需要对人情文化进行辩证的扬弃,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方面, 异化的“人情”阻碍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 必须被淘汰, 通过文化的制度层面的健全、法律层面的严格约束, 将异化的“人情”拒在市场门外, 退回到私人关系之中。另一方面, 人情文化也是我国传统人文的重要部分, 其中, 发扬“工匠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等, 能够与市场经济产生着联系与互动, 是人文精神中的合理部分, 需我们保留和发扬。同时,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领导干部坦荡真诚地同企业接触交往, 在企业困难时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 同时注意与企业家关系的清白纯洁。企业家要洁身自好、走正道, 遵纪守法、光明正大办企业、搞经营。

总之, 在新形势下, 寻求经济的转型, 补齐营商环境的短板就是寻找新的持久动力, 依靠市场调整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实现平稳、健康、持久向好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法治化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方式的共同作用, 营造“让人民满意”的健康营商环境。

摘要:新形势下, 中国经济面临来自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商业活动是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而目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法治化程度层次低, 社会主义商业文明建设跟不上等现实问题, 必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真正依靠市场调节要素分配, 使要素在参与社会生产中发挥更好的效能, 保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向好。

关键词:营商环境,良性竞争,法治化,营商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刊评论员.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企业经济, 2018, 37 (06) :1.

[2] 娄成武, 张国勇.治理视阈下的营商环境:内在逻辑与构建思路[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46 (02) :59-65.

[3] 王玉凯.国外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EB/OL].2012.05.http://news.hexun.com/2012-05-24/141724600.html

[4] 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J].行政管理改革, 2017 (10) :12-14.

[5] 孙晓光.以法治思维推进商事审判, 用法治方式保障经济发展——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专访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宋晓明[J].人民司法, 2013 (03) :71-77.

[6] 李瑞峰.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营商环境[J].人民论坛, 2018 (11) :82-83.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下一篇:提升遂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