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2024-04-14

小学阅读教学浅谈(精选9篇)

篇1: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篇2: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相当一部分内容,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是,在茫茫的书籍大海中,作为知识萌发的小学生是很难正确地找到属于的宝藏的。这时,就要教师担起启明星的作用,给孩子指明方向。特别在提倡素教育的潮流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需思考:怎样教育孩子阅读。本人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首先,还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课堂。

一、导入要既自然又引人入胜。刚刚上课,孩子们没那么快进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入来让孩子“热身”,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怎样的导入才能孩子进入状态呢?我想很多教师都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体会,为了让孩子良好地进入状态,教师们都想出许点子。而我觉得何老师在《新型玻璃》的导入中做得很不错。她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防盗玻璃故事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思考如今的玻璃还有哪些新奇的功能。不但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进入课题。这样,课堂就变得轻松愉快,下面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展开了。

二、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前早期,他们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五官等直接感受周围事物。而语文阅读教学这个环节本来就是通过书本间接地认识这个世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平时语文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功能来帮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的东西来刺激孩子的眼球,冲激他们原有的思维。就像在《松鼠》导入的时候,我先不急着说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松鼠的有趣幻灯图组,孩子们的眼睛刹时明亮起来,津津有味地欣赏图片。还有在《鲸》第二课时的后面一环节,李老师也是通过幻灯图片播放了可爱的.鲸怎样被杀害的情况,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会,有些同学还忍不住哭了,还有的同学义不容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关键是看你怎样使用,只要用得恰当好处,那必定事半功倍。

三、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精简、准确。课堂的时间本来就有限,怎样使课堂变得有效,教师的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话不能说得太多,不然就会回到传统的“三少一多”局面。既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讨论或交流。但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正确的讨论或交流的方向,使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受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好准确的引导方向和精练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还要用精简的语言来授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使得课堂变得有效率。

四、适当把舞台交给孩子。我觉得有时候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才艺表演等课堂活动,可以达到一种锦上添花的效果。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体验文本外,还要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经过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除了传统的读、说、写外,我觉得有时候还可以给把舞台交给孩子展现各自的才华,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例如,李老师在《鲸》第二课时,让学生体验到鲸到外形特点后,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表现鲸的外形特点。有的学生就通过绘画,把鲸的外形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就通过演讲,把鲸的外形特点说得很生动,还有的学生就简单的小品的表演来表现鲸的特点。使得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学得开心,又学得深刻。

再次,送给孩子一个课外乐园。

结合孩子的兴趣推荐合适的课外书。仅仅阅读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外面的世界丰富无比,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多读课外书,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书籍,如果学校有图书室的,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目,得到自己喜爱的才是快乐的事。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导找书中的真、善、美。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我国传统美德的儿童读物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我国的历史文化外,还可以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书体会,一个人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就会变成更多人的快乐了。

篇3: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一、创设激趣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动力, 因此, 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应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使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如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先结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进行导入:“同学们,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 其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孙悟空) 请大家回忆一下, 孙悟空都有哪些称号或别名? (弼马温、孙行者、齐天大圣、美猴王……) , 孙悟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孙悟空能72变、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孙悟空不怕妖魔鬼怪……) 今天, 请同学们随同老师去感受一下吴承恩笔下斩妖除魔的孙悟空, 了解一下孙悟空的身世。”之后, 我板书课题“猴王出世”, 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石猴从哪里来的”“群猴为什么要拜石猴为王”“石猴与群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问题。可见, 这样的激趣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而且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进入探究之中, 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课文,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 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狼在维护鹿群稳定中的作用:“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 很快, 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鹿为什么会‘饿’‘痛’, 甚至从10万只减少到8千只”“这是‘狼’的错吗?‘狼’难道就该杀吗?”“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 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鹿和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狼吃了病鹿, 致使鹿的只数保持在森林所能承载的数量内, 使森林不会被鹿所毁坏;如果没有狼, 鹿就会慢慢增多, 鹿增多后, 树木就会越来越少, 而且病死的鹿也会导致瘟疫的发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 并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勇于提出有创见的看法, 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合作学习

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 那就是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增强情感意识。教师可以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寻找自己合作学习的伙伴, 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从而更丰富、更全面地学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学习。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什么脚印是金色的?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什么, 正太郎怎样帮助它们的?狐狸一家与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讨论中, 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纠正, 最后, 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积极性, 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拓展延伸

传统的应试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了,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授课内知识这个表层上了, 更应注意学生“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新的“需求”环境, 引导学生因出现新的“需求”展开想象的翅膀, 因满足新的“需求”进行探索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阅读, 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主动查阅搜集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发现中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如教学《穷人》一文后,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桑娜一家本来已经快揭不开锅了,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和渔夫受的了, 现在又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家庭负担更重了。同学们, 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一下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会如何, 请同学们进行续写。”

篇4: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一、创设激趣情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因此,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如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结合《西游记》这部电视剧进行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其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孙悟空)请大家回忆一下,孙悟空都有哪些称号或别名?(弼马温、孙行者、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孙悟空能72变、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孙悟空不怕妖魔鬼怪……)今天,请同学们随同老师去感受一下吴承恩笔下斩妖除魔的孙悟空,了解一下孙悟空的身世。”之后,我板书课题“猴王出世”,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石猴从哪里来的”“群猴为什么要拜石猴为王”“石猴与群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问题。可见,这样的激趣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而且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带着问题进入探究之中,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课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狼在维护鹿群稳定中的作用:“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鹿为什么会‘饿‘痛,甚至从10万只减少到8千只”“这是‘狼的错吗?‘狼难道就该杀吗?”“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鹿和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狼吃了病鹿,致使鹿的只数保持在森林所能承载的数量内,使森林不会被鹿所毁坏;如果没有狼,鹿就会慢慢增多,鹿增多后,树木就会越来越少,而且病死的鹿也会导致瘟疫的发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有创见的看法,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合作学习

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讓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那就是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增强情感意识。教师可以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寻找自己合作学习的伙伴,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从而更丰富、更全面地学习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合作中学习。如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什么脚印是金色的?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什么,正太郎怎样帮助它们的?狐狸一家与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纠正,最后,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积极性,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拓展延伸

传统的应试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授课内知识这个表层上了,更应注意学生“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新的“需求”环境,引导学生因出现新的“需求”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满足新的“需求”进行探索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阅读,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主动查阅搜集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发现中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如教学《穷人》一文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桑娜一家本来已经快揭不开锅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和渔夫受的了,现在又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家庭负担更重了。同学们,他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呢?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会如何,请同学们进行续写。”

篇5: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如过多的只是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而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并不强。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第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现代人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第二,在学生阅读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不是单项、独立的活动,而需要有合作精神,因而在课堂上要处理好学生的多向交流问题――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即合作阅读。这一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它其实也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然已有很大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书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提问等等,这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气氛,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习,因为许多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并不是因为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问而读的,这种心理我们小的时候也有。又如,在生生合作学习方面,往往只有小组讨论一种形式,而且讨论时间很短,因而讨论并没有什么结果;师生间的合作往往是个别性的而不是整体性的,其结果可能是想被问的没机会,不想被问的又被问到了,得罪了两方面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当然不会是成功的。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紧抓这两点。

第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老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能自己“读书”的能力,因而培养这种能力更为重要。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

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说“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那么,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把阅读当作享受的感觉。这就要求老师积极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功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因而首先老师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篇6:浅谈小学探究性阅读教学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一、课前激活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

二、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就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而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和优秀现代白话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练。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篇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名:曾翠英 性

别:女

所在学校:平乐县张家镇老埠小学 联系电话:***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张家镇老埠小学教师 曾翠英

【内容提要】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多形式读;自主阅读,放飞心灵四个方面来浅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读为本,悟为主,练为基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运用语言、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拔,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描述“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创设情景播放有关杨梅树吮吸甘露的图景,启发学生由其意景美,下雨的声音,吮吸的样子,山林的景象,联想语言文字再进行描述。学生描述道:沙沙沙,沙沙沙,春雨轻轻地下,山蒙蒙,树也蒙蒙,杨梅树醒了,它伸伸腰,笑容满面拌擞精神,咕咚咕咚,多甜美啊!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的美,景的美,语言也美。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课程标准提出的“感悟、积累、运用”,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说、听、写、思考、游戏等也是积累、感悟、运用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运用,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以读为本”才能真正焕发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中积累、感悟“语”与“文”,在多层次中品读中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图景中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应当是有“语”有“文”,充分体现其特有的学科本色,既不能把研究重点聚集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又不能将学习焦点凝固在单纯的语言感悟上,强化了“语文的感悟”,淡化了“双基的训练”。惟有“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抓好,“强化人文”,“优化语文”,我们语文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才能有望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烧”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阅读目的: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阅读速度:速读、慢读、跳读。阅读人数: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同学读、女同学读,集体读等。是否出声:默读、朗读、背诵。阅读意图:精读、略读、浏览、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感情朗读。读与其它语文学习相结合:抄读,读思、边读边想象画面、诵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读说、读写„„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教《火烧云》这篇课文的4、5、6自然段时,由于这三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⑴师: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生读有关的句子(下用“生读”表示)。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⑵师:忽然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⑶师:接着又来了什么?生读。师:什么样子的?生读。师:后来怎么变化的?生读。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天空里还会变些什么来?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①天空里出现或来了什么?②是什么样子的?③后来如何变化、消失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实践证明:通过引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可以习得方法,启迪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先说后写,水到渠成,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厚厚的铺垫。

四、自主阅读,放飞心灵。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地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引导,给予浓墨重彩的强化,并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欣赏价值极高的地方。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它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读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据要求中将“正确、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难发现,读者只有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耐心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顺畅。教师可利用范读、指读等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使“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篇8: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

二、扩大学生阅读量, 夯实文学基础

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 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 让各年级的小学生,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 喜欢看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 例如《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 是最好的阅读素材。到了三年级, 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 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 如叙述故事情节、谈感受、讨论交流等, 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 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 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 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 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 为此, 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1)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 (2) 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 优美的修辞, 好的用词等摘录下来, 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 以加深记忆, 循序渐进, 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 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三、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石———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我们应该为阅读打好基础, 也就是加强字词句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害。字词句是文章之根, 也是阅读之本, 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 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 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 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那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进行词句教学。

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 就要联系它所处的语言环境, 联系上下文, 进行挖掘、体味和揣摩, 深入理解词句含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其感悟就不一样, 这就为个性化阅读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预留时空, 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 对课文体味、思考……学生才能通过词句读出疑问, 读出新意, 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结论。

2. 利用比较法进行词句教学。

有比较才有鉴别。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二十韵》所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唯有在品味和咀嚼中, 学生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灵魂, 感悟文字的精彩, 语文教学才不会变得空洞、说教。

3. 针对语句特点进行教学。

在学习汉字的时候, 字义的教学也很重要, 这就需要把汉字放在词的位置上进行理解, 做到字不离词, 让学生用所学的汉字组词或组成短语, 在完成读、认、写的同时能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句不离篇也就是需要结合全段或全篇来理解, 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增强语感, 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的要求。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 要他们去背;更不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我认为应根据教材特点, 抓住训练时机, 巧设思维情境, 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 积极发挥名副其实的主体作用, 使“教材”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柱子”, 和同学们在实践探索中领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在理解“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 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 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 分析“飞”、“夺”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

阅读是一种积累, 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 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 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去博览群书、翻阅工具书、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积累中学会创新。让我们语文老师共同努力, 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老师就要树立典范,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夯实文学底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兴趣,训练,引导

参考文献

[1]崔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略谈学习国文[A].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篇9:小学阅读教学浅谈

一、阅读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的主被动从属关系的定位

谈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住教与学、师与生这两条主线,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判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以学生读为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一是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

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要不要读和讲呢?教师当然要读要讲。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时机得当。开始可以范读,当学生读的语气、声调、停顿、表情等不当时,教师要及时范读引路。

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几经变革,如串讲法、分析法、讲读法、精讲多练等等,但是至今仍存在一个未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实践太少。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的读为主,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实践。也就是说,学习要靠学生实践。

总之,教师讲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即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所以也称这种方法为读书指导法。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审视是否存在被忽略的误区

1、课内练得少,尤其是学生读得少。以前在讲课文上下功夫大,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大意,但并未把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技巧。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由教师一讲学生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学生反复练习,没有大量的练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易提高的。

2、不同的课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缺乏变通。通常小学阅读课文有三类:一是讲读课文,二是阅读课文(半独立性阅读课文),三是独立阅读课文。三类课文总的教学目的都要完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一组三类课文基础知识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讲读课文一般出现的新知识多些,难度大些,要求教师的读、讲多些。阅读课文一般和同组的讲读课文体裁类似,新知识相对少些,难度减小,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教师引导,让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能自己理解某些词句、某些段落或概括出主题思想等,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分析讲解,还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将两类教学目的要求不同的课文,基本上一样对待。于是,不但搞得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内读几篇文章。课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学能力。

要对三类课文采取三种处理方法,而且把讲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上一篇:左权县北街小学三班优秀作文下一篇:潘家小学2011---2012上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