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2024-05-06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共12篇)

篇1:《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芦苇的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作者留下了甜蜜的回忆。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播放芦苇视频)。

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真和美好。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在读课文之前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第8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二、细读感悟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的故乡是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虽然作者远在北国工作,但是他常常想念南方的故乡。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4――7自然段,看看故乡的哪些景物给“我”留下了梦幻般缤纷的记忆?

师:人们常说“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师:谁愿意来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我感觉到把芦苇比作碧玉,又像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师:谢谢你体会得这么好,对于这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师:还有感受深的句子吗?

生2:使我感受深的句子是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我感受出了芦苇的“多”。

师:你能抓住词语来理解真不错。

师: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这如诗如画的美景真让人向往,带着刚才的感受我们来齐读这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三、合作研讨,自主交流

师:同学们,芦苇美景让我们陶醉,可让作者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芦苇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请同学们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书上概括出小标题,动笔画出体现快乐的句子。

师:大声告诉老师讲了几件趣事。

师:谁来汇报第一件趣事,一个人说趣事,另一个说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

生1:第一件趣事是“吹芦叶哨。”

师:板书(吹芦叶哨)。

生2: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是“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师:指名汇报第二件趣事。

生:折芦苇叶船。

生:汇报体现作者快乐的句子是“开船??!开船??!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师: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

生:抓纺织娘。

师: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视频)

师: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找一找,谁愿意读一读。

生: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

师:同学们,这么可爱的小东西,你看了也想怎么样?

生:齐说“抓”。

师:伴着纺织娘的歌声作者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这三件趣事的末尾作者都用了省略号,现在老师想把它换成句号,你看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趣事还有很多很多。

师:省略号可以让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尽情地去想象童年带给我们的快乐。

四、体验情感,升华主题

师:对童年的欢乐做了一系列回忆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出示课件)

生:接读(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当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

生接读: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童年欢乐。

师:这记忆来自于芦苇的美景,来自于芦苇丛中发生的趣事,更来自于芦苇带给大家的快乐和难忘,所以作者才深情地想起故乡――(出示课件)

生接读: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

师:童年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珍贵、最为纯洁、最为难忘的记忆。对于作者来说,这些记忆都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所以作者发出感慨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五、小结

课文先写物,再忆趣,最后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之情。课文中恰当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爱芦苇、爱故乡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篇2:《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1

《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内容大致上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物”,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文章再从“故乡的芦苇”这个“点”上引入第二层——“忆趣”,通过回忆用芦叶吹歌,折芦叶船,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走这一来回儿中”的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美读悟情------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环节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怎样读好呢?利用画面、音乐进行情境营造和教师的适时范读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音乐的音量没控制好。因为在音乐下载时,声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会相应的技术改善一下,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二)品读悟情-----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三)习作拓展情感延伸

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你最爱故乡的什么?是学生通过情感沉淀后的释放,是整节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最有效结合的体现。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2

《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由于我用了许多激发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就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再进行感悟。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3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由于我用了许多激发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

课上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也不少,但为什么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发言呢?我想或许是自己刚带这个班学生对教师不了解不敢轻易举手发言,或许是怕他们所预习的内容不合要求,或许是不知道该怎样汇报的缘故吧!但不论怎样我都得尽快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使他们想学会学得有效。

学生能力培养远远重于知识传授,所以我们得尽快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自主、更开心,我们的课堂也才会更有效。在以后的教学之中我会继续努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4

在品读词句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子,传神的用词。例如在选词填空“每年,当春风刚刚吹榭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括号里应该选哪个句,为什么?(“探”更符合句子的拟人化写法,也写出芦苇的初春时节生长的生机和活力。)在品读的方法选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这些方面品评课文词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在读文方面,我设计了许多的“读”,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我们通过小组互动,同桌互帮、朗读展示等激发措施,让学生勤读、乐读、善读。把读通课文的任务完全地交给学生,做为五年级(第三学段)的学生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答案是肯定的,但做为教师在指导读书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这里我们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绪,通过相关的歌曲,诗歌营造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读课文的情感。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文表达情感,我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重点指导读,体会写法。

但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细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的?学生汇报出从芦叶哨、芦叶船中感受到快乐,但学生没有说出从纺织娘好听的歌声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没有说,老师也没有及时地点拨,感觉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不完整。在学生读文中,由于开火车式读课文学生朗读得非常流利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如果能把开火车式读文的时间放在细读课文时,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会更好。

总之,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尽快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有效。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5

今天,我讲授了《故乡的芦苇》第一课时,这节课以识字、写字为主,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听写字词,根据我校特有的教学模式,课前听写能够巩固学过的字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环节由图片导入,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第三个环节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在读课文时,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词语。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在交流中学习到更多的方法记字,积累方式方法,对今后的识字、写字有帮助。通过形近字、多音字的比较,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字词。第五个环节积累词语,学生通过练习本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还可以通过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仿照4——7自然段,写几句话。

本节课基本按照步骤完成教学,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当堂课听写词语,效果明显。唯一没达到要求的是小练笔部分,识字写字用去大半时间,在练笔时时间不充足。加上孩子们头脑中没有太多事物可写,无法完成构思,所以多数同学都没有动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积累的词语不够,这几个自然段虽然只是几句话,但写出了诗一般感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今后,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孩子们词语的积累,并使之运用。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6

在基础知识重点学词方面,例如多音字“载”的字音,组词方面加以区分,并通过字音、字义辨分组词。学生能够主动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在品读词句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子,传神的用词。例如在选词填空“每年,当春风刚刚吹榭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括号里应该选哪个句,为什么?(“探”更符合句子的拟人化写法,也写出芦苇的初春时节生长的生机和活力。)在品读的方法选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这些方面品评课文词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在读文方面,我设计了许多的“读”,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我们通过小组互动,同桌互帮、朗读展示等激发措施,让学生勤读、乐读、善读。我们四人组在讨论把读通课文的任务完全地交给学生,做为五年级(第三学段)的学生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答案是肯定的,但做为教师在指导读书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这里我们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绪,通过相关的歌曲,诗歌营造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读课文的情感。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文表达的情感,可见教师的常规训练很好,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重点指导读,体会写法。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细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的?学生汇报出从芦叶哨、芦叶船中感受到快乐,但学生没有说出从纺织娘好听的歌声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没有说,老师也没有及时地点拨,感觉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不完整。在学生读文中,由于开火车式读课文学生朗读得非常流利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如果能把开火车式读文的时间放在细读课文时,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会更好。

总之,在四人组这次活动中我们从选课,备课、试讲、讲课、反思中互相学习,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尽快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我们的课堂会更有效。

《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7

《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文章,语言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想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与学生交流中将芦苇美景图呈现于黑板,让学生更直观感受芦苇的美,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教师的语言,情感决定着一堂课是否成功,特别是语文教师,语言一定要饱含激情,达到煽情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与学生发生情感的碰撞。”在本堂课中,因为语言设计平淡加上课堂氛围紧张,师生互动较少,场面略显冷清,没有达到预设的理想效果。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听教师范读优美句子更容易进入语言情景中,在本课中我没有及时范读引导学生感受优美句子,没有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由于我的整个教学设计被板书牵引,课文篇幅较长,加上本课教学时讲通文,面面俱到,导致重点没有讲透,没按教学计划达到目标。

本课教学设计可作如下更改:

一、导入。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童年,学习开头与结尾的首位呼应的写作方法。

二、读悟。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关键词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等叠词让学生感受芦苇的多和绿,通过比喻句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让学生感受芦苇的轻,指导犹如的意思是好像。边指导边板书图画。

三、赏图。配乐欣赏乡村芦苇美景,教师配乐范读3—4自然段,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芦苇之美。学生自由谈感受,再指导学习第四段的拟人句,读出欢快的情感。

四、忆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5—7段,与小组成员交流芦苇丛中最有趣的事,并说出有趣的地方,选一名组长代表发言。

篇3:《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问题意识”是在学习中对文本的言语形式 (非语言形式) 不断探询与追究的意识, 即对文本的怀疑意识。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路, 学之端。”学语文要有大的长进, 要获得能力的切实提高, 离不开思考, 离不开质疑。对存在于课文形式中问题、疑点的不断追问, 将会极大地促进一个学生的创造意识。因为问题给学生的前理解与文本的意蕴之间造成一种落差, 这种落差能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 这也是问题意识的魅力所在。但综观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 情况不容乐观。

二、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并明确规定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就谈不上发现, 谈不上问题探究, 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更谈不上进行实践活动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在语文课常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是《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不难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 “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魔力的词, 它们是一切求知者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陶行知说过:“创新始于提问。”而培养问题意识就是提问的基本策略。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一个问题也提不出, 创造也就无从谈起。陶行知还在《八位顾问》一诗中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在该诗中写道:“我有八位好朋友, 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 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 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 虽是笨人不会错。”

问题意识要求在面对新知时, 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技能, 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新问题。一旦缺乏问题意识, 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枉然。平时我们更多地关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却忽略了提出问题也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恰恰缘于他们不会提问, 甚至不想提问。

单纯地提出和阐述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这一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计算或实验技巧, 而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 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们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问。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发问。人类的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只有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才会于平凡之处成就不平凡。牛顿因为发问, 才创立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问, 才发明了蒸汽机。文明要进步, 不能不发问;知识要运用, 不能不发问。只有常常发问的脑筋才会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建立起来。

因此, 在今天的创造性语文课堂上,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 问题应该是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问题意识应该是基本意识。问题应该是创造教学的开端, 是贯穿创造教学过程的主线, 是创造教学的归宿。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绝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问题, 而应该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 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从而能够使教育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最终能把学生引上创新乙路, 进而成为创造者。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根据教学的对话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只不过是一个前理解水平较高的对话者, 而不是绝对的权威。再者, 很多作品的解读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取是永无止境的, 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此, 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关系, 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解除畏师的心理包袱, 敢提问题, 敢提与教师和参考书针锋相对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对学生们说, 你们有什么问题, 就直接叫我“于永正”得了。有个学生叫“于老师”, 于永正假装没听见。学生改口叫“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仍假装没听见。学生就干脆叫“于永正”, 于永正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例子也许有点极端,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于永正老师的良苦用心。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生是能够提出有一定意义的问题的。

2. 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问题, 尤其是提出一些有深度的疑难问题。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总是在文章的字词运用上。如“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 那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得对不对”等。这些问题是浅层次的。语文教师要引导他们进入篇章, 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 在此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思路, 要求他们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虚实、主旨表达、写法技巧等方面去思考和提问, 这样步步深入诱导, 持之以恒地培养, 学生质疑向难的能力就会日见增强, 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当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转换角度思考, 另辟蹊径, 使学生产生一种别有天地、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学生想要质疑问难而一时“卡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迂回突击, 冲破障碍, 以开通思路、活跃思维;有时学生思考问题一时无法进一步深入, 教师可以让他们先退一步, 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找出同类问题, 以便通过类比引发思考;有时学生思路中断, 教师可为之铺路搭桥, 耐心诱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多个侧面进行思索, 想方设法启迪学生, 并让他们在其中充分领略到积极思考取得进步的愉悦感。

如课外阅读《一件小事》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 刹时高大了, 而且越走越大, 须仰视才见。”按日常规律, 近大远小, 愈走愈小才对, 为什么会愈走愈大呢?学生根据车夫的高尚事迹, 很快明白这不是实指, 这是一种精神感觉。教师继续引导, 让学生换一种说法形容车夫。有些学生就提出来能否用青松、高山、巨人形容车夫, 经过思考觉得这样不好, 因为这样就把车夫的形象束缚住了, 不如原文“越走越大”好。

3.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 抓住看似矛盾之处

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事物相互矛盾的地方, 是斗争最激烈的地方, 最能体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 也最能体现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 又可以是文中的关键句子。课后阅读聂华等的《人, 又少了一个》, 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 还“回过头来, 冷笑一声”, 还“漠然望了一眼”, 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死海不死》一文的题目, 名字上是死海, 为什么又不死呢?从这些看似矛盾的叙述中提出问题, 确实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领会作品巧妙的艺术构思, 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能力。

(2) 从文章的留白处质疑

写文章如同作画一样, 有实有虚, 如果作纯客观的描写, 即使是毫发毕现, 也毫无生机、灵气可言。因此,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留下的艺术空白, 这些空白虽笔未到但意却到了, 言已尽而意无穷, 给人留下深长的回味余地。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的首饰匠赫留金, 被狗咬破手指, 想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替他讨回公道, 结果却反被恐吓。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又如在《孔乙己》中主人公的结局会是怎样, 这又反映了什么问题?语文教师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 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大有裨益。

(3) 启发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之处设疑

朱熹说:“读书有疑者, 须看到无疑;无疑者, 须看到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 其意犹浅;无疑者看得有疑, 其学方进。”有些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内容, 学生在阅读时一晃而过, 不觉得有问题, 但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 或者容易发生错误。如《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有的学生只求大概, 对“也”字视而不见。教师就可以问:“把这个‘也’去掉可以吗?”其实这个“也”蕴涵了玛蒂尔德的怨恨、不满和无奈, 似乎是全文的基调所在。

篇4:故乡的芦苇教学反思

在基础知识重点学词方面,例如多音字“载”的字音,组词方面加以区分,并通过字音、字义辨分组词。学生能够主动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在品读词句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课文优美的句子,传神的用词。例如在选词填空“每年,当春风刚刚吹榭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露)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括号里应该选哪个句,为什么?(“探”更符合句子的拟人化写法,也写出芦苇的初春时节生长的生机和活力。)在品读的方法选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这些方面品评课文词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在读文方面,我设计了许多的“读”,有层次地读,有目的地读,多种形式地读,我们通过小组互动,同桌互帮、朗读展示等激发措施,让学生勤读、乐读、善读。我们四人组在讨论把读通课文的任务完全地交给学生,做为五年级(第三学段)的学生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答案是肯定的,但做为教师在指导读书的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这里我们营造了一种思乡的情绪,通过相关的歌曲,诗歌营造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读课文的情感。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的读文表达的情感,可见教师的常规训练很好,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放给学生,重点指导读,体会写法。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细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快乐的?学生汇报出从芦叶哨、芦叶船中感受到快乐,但学生没有说出从纺织娘好听的歌声中感受到快乐,学生没有说,老师也没有及时地点拨,感觉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不完整。在学生读文中,由于开火车式读课文学生朗读得非常流利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如果能把开火车式读文的时间放在细读课文时,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会更好。 总之,在四人组这次活动中我们从选课,备课、试讲、讲课、反思中互相学习,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尽快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使我们的课堂会更有效。

篇5:《故乡的芦苇》的教学反思

《故乡的芦苇》的教学反思

《故乡的芦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由于我用了许多激发性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就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再进行感悟。

篇6:《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品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预习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处景物最美?它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 3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评价。④指名读。

(2)师小结: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总结:

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2.交流识字方法。理解字义,组词、造句。3.分析字形。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板书设计:

11、故乡的芦苇

芦苇: 绿 美 吹芦叶哨: 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 满载幻想 芦苇丛: 捉纺织娘

篇7:《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关键词:芦苇,湿地,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介于水陆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 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芦苇湿地是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芦苇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之一, 素有“第二森林”的美称。芦苇湿地在调节局部气候、净化污水、控制水土污染、涵养水源、促淤防蚀有着其他系统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

一、盘锦芦苇湿地现状及产量

盘锦芦苇湿地面积8万公顷 (120万亩) , 其中长苇面积6.65万公顷 (100万亩) 。空地和未长苇面积1.35万公顷 (20万亩) [1]。实际芦苇收割面积5.73万公顷 (86万亩) , 占全部苇田面积的87%。盘锦苇田目前单产水平在550千克/亩左右, 按生产能力划分4种类型:高产苇田1.87万公顷 (28万亩) , 占23.3%, 大部分单位面积产量在600~900千克/亩, 最好的可达1.2t/亩, 主要分部在辽河、大辽河岸边。中产苇田3.20万公顷 (48万亩) , 占40.0%, 单产300~500千克/亩。中产苇田平均单产在485千克/亩。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苇田工程部完善造成的。低产苇田1.58万公顷 (24万亩) , 占20.0%, 单产300千克/亩以下。低产苇田平均单产在263千克/亩。低产田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 土壤含盐在1%以上, 缺少淡水洗盐是造成低产的原因。

二、苇田减产的原因及对策

1. 苇田减产的原因

(1) 苇田杂草丛生对芦苇生长制约。杂草是影响芦苇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苇田杂草约200多种, 以湿生型、中生型杂草为主, 其他类型杂草次之。盘锦芦苇湿地发生面积大, 数量多。对芦苇生产造成影响的杂草大约有78种, 对芦苇生产为害严重的有粗脉苔草、拂子茅、粗脉苔草、达氏香蒲、狭叶香蒲等。在杂草发生严重地块, 芦苇植株矮小, 茎秆较细, 生长稀疏。芦苇质量、产量较低。

苇田杂草的根系大多数分布在营养丰富的表层土壤中, 吸收了表层大量的养分和水分。使芦苇生长的营养缺乏, 影响芦苇的发育。主要表现为:芦苇减产, 在盘锦苇田杂草发生严重的区域, 芦苇平均高度降低29.3厘米, 产量降低22%[2]。盘锦芦苇湿地年产47.3万吨, 杂草直接影响造成减产10.41万吨, 按每吨500元计算, 经济损失5, 205万元。芦苇质量下降, 缺乏养分的芦苇, 茎秆变软, 纤维成熟度不够, 经分析, 在杂草丛生的区域生长的芦苇纤维含量为41%, 而无杂草生长的区域芦苇纤维含量为44.5%[2], 纤维含量的降低较为严重的影响了芦苇的质量。

(2) 病虫害的发生对芦苇产量的影响。病虫害是芦苇生产上的主要自然灾害, 也是芦苇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盘锦芦苇湿地的病害目前所知共有14种, 都为真菌感染引起。种子病害3种:芦苇粒黑粉病, 穗腥黑粉病, 芦苇麦角病;腐生病害2种:黑霉病, 黑条斑病;叶鞘病害1种:芦苇秆锈病;叶部病害8种:叶腥黑粉病, 芦苇条锈病, 芦苇叶锈病, 芦苇黑锈病, 芦苇斑纹病, 芦苇褐斑病, 芦苇斑点病, 芦苇胡麻斑病。严重的病害可以使芦苇整株枯死, 严重影响产量。

盘锦苇田中目前发现25种害虫, 害虫种类多, 传播途径多, 危害的时间, 地点也各不相同, 危害的部位及发生规律也各不相同。

钻蛀茎秆的害虫有:条锹额夜蛾、芦禾草螟、大禾螟、芦苇豹蠹蛾;啃食叶片的有:芦苇象甲、芦苇蚤跳甲、水叶甲、狭跗线螨、芦苇尖蛾、绿头飞虱、芦苇瘿蚊、水稻蓟马、粘虫、东亚飞蝗等;吸食汁液的有:蚜虫、日仁蚧等;为害植株过早死亡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3) 盲目开发造成芦苇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据相关部门统计:建国以来, 我国湿地开垦面积1000多万公顷现存天然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7%, 远低于全球湿地面积占陆地面积6%。盲目的开发, 使芦苇湿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城市建设, 也占用大面积芦苇湿地。盘锦市建国初期拥有芦苇湿地面积10万公顷, 由于油田开发和城市占地, 现在已减少到8万公顷, 减少20%。

(4) 淡水资源不足, 使芦苇湿地产量下降。芦苇是喜水植物, 由于淡水资源缺乏, 特别是在干旱的年份, 上游河流大部分淡水资源被农业截留利用, 湿地长期得不到淡水补充, 造成湿地严重缺水, 芦苇湿地面积逐渐萎缩, 地下水位降低, 地面下沉, 盐渍化程度加重。仅有的淡水资源, 不能保证芦苇生长发育的需要, 芦苇湿地退化,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芦苇产量长期徘徊或有减产趋势。

(5) 生产管理违背科学规律, 保护意识不够, 芦苇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 利用芦苇湿地养鱼、虾、蟹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一种途径, 但在养殖过程中, 承包人为了追求单一或当年的经济效益, 不按科学的方法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不管芦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为了个人经济利益, 灌水后不排水, 破坏了芦苇的生长, 破坏了芦苇湿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芦苇大幅度减产。

芦苇湿地资源保护涉及多个部门, 全国还有很多地区没有专门的湿地资源立法, 没有把芦苇湿地及其湿地资源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对待, 没有充分认识到芦苇湿地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都影响了对芦苇湿地保护的认识。

2. 芦苇湿地保护和发展对策

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指出:保护湿地,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加强湿地保护,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 予以高度重视, 抓紧抓好。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 充分发挥芦苇湿地资源的巨大潜力。现就加强芦苇湿地保护, 促进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管理和科学研究, 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投入病虫害研究方面的专项资金, 为搞病虫害研究提供经济支持。科研人员在发生病虫害严重地区跟踪调查, 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环境, 发生特点和发生规律, 研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得到防治与紧急施救的技术方案, 确保芦苇不减产。

(2) 建立更多的芦苇湿地保护区和利用示范区。在已有保护区的基础上, 新增设芦苇湿地保护区或扩大保护区面积, 合理的空间布局, 使其符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自然保护的原则, 有利于芦苇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区域芦苇湿地功能的发挥。

我国芦苇湿地面积大、类型多, 情况复杂, 要根据不同类型和资源特点, 创建不同类型的芦苇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通过典型试验, 总结出成效显著、有代表性的循环经济模式加以推广, 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3) 加强芦苇湿地科研和落实芦苇湿地保护工作。开展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 掌握芦苇湿地资源的量、类型、质量、生态功能;完善湿地科研工作, 建立芦苇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和监测系统, 掌握芦苇湿地的动态变化, 根据检测系统提供的科学依据, 研究芦苇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和手段;制定芦苇湿地保护规划, 根据地区的差异, 因地制宜地建立芦苇湿地规划体系, 将芦苇湿地保护与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 制定法规, 强化芦苇湿地保护意识。制定芦苇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为芦苇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要加强芦苇湿地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让人们了解芦苇湿地的生态功能的综合效益, 了解芦苇湿地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了解保护湿地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增强全民湿地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芦苇湿地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意识, 唤起全民对积极参与芦苇湿地保护的自觉性。组织全民积极参加“世界湿地保护日”活动, 让全社会都有芦苇湿地的保护意识。

三、芦苇湿地保护对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 盘锦芦苇湿地保护的重大意义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它与海洋、森林一起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可以调节降水量不均匀带来的洪涝和干旱, 发挥着蓄洪和抗旱的功能。湿地中大量的水体和植物可以调节气候, 水体的热量可以调节局部大气温度。植被的根系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及侵蚀沙漠化, 湿地中的淡水资源可以防止土壤的盐渍化, 湿地生态系统中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我国20多种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生活在湿地中。

2. 芦苇湿地保护与芦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字面上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芦苇湿地保护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芦苇湿地保护是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一定要在保护芦苇湿地的基础上、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发展。提高人类对芦苇湿地的保护意识, 才能是芦苇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发展。

将芦苇湿地的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利用湿地的资源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渔业、水产养殖、芦苇深加工等产业。既可以增加人民收入, 又能充分利用资源, 还能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项功能。保护湿地的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是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保障湿地的面积, 是实现湿地生态价值, 是湿地经济协调发展, 也是芦苇湿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明.关于盘锦芦苇湿地发展潜力与发展规划的探讨, 2007, 12.

篇8:《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教师 年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9、军犬黑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类型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发学生思考,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军犬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 时间 再教设计

激发导入

一、多少年来,狗一直都是我们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军

军犬,是经过特殊训练后,可以担负追踪、警戒、搜铺 2分钟

等任务的狗。今天我们的话提就从军犬开始。

预习检测

二、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

整体感知内容是什么?(出示词语)。

2、浏览课文第二段,黑子到底是一条什么的军犬呢?

3、读文后全班汇报交流。

4、让我们走进训导员并画出每次测试体现训导员并表

现得语句读一读。

依据目标

三、自学3~10自然段,重视了解2~4测试的过程。找

自主合作出军犬情感的变化的词语。 全班汇报交流。

1、学生书写词语:

2、找出本文的近义词。

3、小结:动物也是有语言、有生命的、有尊严的,它们渴望人类的关爱与保护,如果生命之间能和平、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教学环节 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 时间 再教设计

复习导入

1、出示下列句子的意思填写词语。 2分

出示目标称赞和奖励。()

辨不清是非,摸不找头脑。()

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

灰心失望。( )

使赶快进行某事或使某事的进程加快。( )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探究

二、交流黑子、训导员的表现: 10分

巩固探究2、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黑子的句子并画出来。

3、对于黑子的表现训导员的表现呢?他如何表现的。

4、黑子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全出黑子的情感变化词语。

5、用下列词语造句。尊严无动于衷

能力迁移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动物也和人类 5分一样都是有尊严的,但愿一切有生命的都在和谐社会中

快乐的生活。假如你是黑子,想对人们说什么?

板书设计9、军犬黑子

自信、 沮丧

认真、 犹豫

尽职、 痛苦

聪明、 萎顿

尊重、信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1、故乡的芦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课时 授课类型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读文中感受爱家乡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芦苇的风光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 时间 再教设计

激发导入 一、(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在 2分钟

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在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

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乡的芦

苇丛中。

预习检测 二、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8分钟

整体感知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依据目标 三、1.朗读2~7自然段,想一想故乡有哪些让我常常怀念 15分钟

自主合作 2.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通过排比句结尾的省略号,想想文中还有哪

些童年的记忆。

4.默读8~13自然段,讨论归纳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读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引导学生抓住“魂牵 5分钟

梦绕”体会思念情节,抓住“很不起眼”体会平凡)

6.找到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芦苇之美。

语言积累 四、1.学生书写词语。 10分钟

及运用 2.指出文中的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环节 教学实施过程与方法 时间 再教设计

复习导入 一、1.听写词语 5分钟

出示目标 芦苇芬芳摇曳恬静飘逸陶醉

熠熠耀目魂牵梦绕灿若群星朴实无华

2.美丽的芦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与作者一

起回到他的童年。

学习探究 二、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种童 15分钟

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为什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

一件事的学习重点,用不同方式理解感悟。

(1)吹芦叶哨:体会童年快乐。

(2)折芦叶船:感受童年快乐。

(3)捉纺织娘:感悟童年快乐。

巩固检测 三1.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讨论交流:作者 10分钟

能力迁移 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

2.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芦苇带来的快乐?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增量阅读 四、查找关于“爱家乡”的资料 10分钟

板书设计

梦幻般缤纷的记忆

吹芦叶哨

故乡的芦苇芦苇的回忆做芦叶船热爱芦苇

抓纺织娘热爱家乡

教学反思

篇9:《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开篇

师:(配乐及芦苇荡视频)同学们,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那就是诗人樊发稼的故乡,那里有清清亮亮的小河,有的芬芳的野花,有金黄的油菜花,有洁白如云的棉花,然而最令他魂牵梦绕的,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那朴实无华的芦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9课《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边读边想像画面,充满感情地齐读)。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想知道芦苇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芦苇。谁来介绍一下。生:作者为什么难忘故乡的芦苇?

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吧,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读音情况。

计算机出示文中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其他人跟读 2.解决问题,提练重点

师:看到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找到了作者难忘故乡的芦苇的原因了,谁来说一说。(引导读原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和14至16自然段,重点句子加红 3.抓住梗概,理清层次

故乡的芦苇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欢乐?

哪部分写美景,哪部分写童年乐趣?引导概括小标题 两方面:赏芦苇美景(8.9.10段),忆童年趣事。(11.12.13段 包括三件事)

三、品读悟情,探究学习

(一)学习美景部分

师:这么美的芦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好,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播放芦苇视频)教师配乐读课文的8和9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 生:感觉很美。

师:景美,文也美,这么美的语言,想读读吗?自由读读描写芦苇美景的部分,看谁最能把这种美读出来。然后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练习读一读,过一会把它读得美点给大家听,再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出示投影3:循环播放芦苇美景)师:谁愿意有感情地读读你喜欢的描写芦苇美景的句子,再谈谈喜欢的原因。课件出示: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密集、生长面积广,绿,形状修长,茁壮,轻盈的特点。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芦苇的美吗?你可以先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读好,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评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指导背诵:你读得真是精彩极了,太棒了。书读到这个程度,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这些精美的语句熟记下来,谁愿意试着背一背,你也可以看着屏幕上的提示。

小 结:故乡的芦苇如此密集、如此茁壮、如此轻盈,真是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苇丛图”,作者就在这随处可见绿色芦苇的地方长大,对芦苇留有刻骨铭心的深刻印象也不显得奇怪了。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生长时间早,生命力强,长势急的特点。

换词训练: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句中“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钻 露

为什么用“探”,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朗读:谁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两人读。可评价,有时间就指导背诵

(二)学习童趣部分

过渡:我的童年在芦苇的美丽风景中感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芦苇带给了我一生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让我快乐得终生难忘。一起来感受一下芦苇丛中的乐趣,谁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11至13自然段。想想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板书)

自学后合作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第一件: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想读的站起来齐读——(配轻音乐)师:此时,我已经陶醉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真轻松啊!第二件:师:继续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出示句子:

“开船啰!开船啰!”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指名读。第三件:

过渡: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谁来说说哪里有趣? 师: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在作者童年生活中关于芦苇里的有趣游戏仅此三件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省略号

师:你想想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游戏?

(三)学习3至7段

师:故乡的景物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也很多。你在书中读到了吗? 课件出示:那的四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后你想说什么?生:家乡真美。

四、全面梳理,升华情感 师:读然而一段,同学们,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带来了欢乐 课件出示:最后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配乐轻点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再看课题,芦苇和故乡是关系,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总结:童年往往是人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纯净,最为难忘的记忆,因为芦苇带给我一生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芦苇负载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

齐读: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到外地去求学或工作,你会怀念故乡吗?会怀念送入故乡的什么呢?

五、结束语 配乐

篇10:《故乡的芦苇》阅读答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对故乡的芦苇,又逐渐加了一层钦佩以至崇敬——

它几乎无所不在.凡有人烟之处,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欢单个儿独处,而总是集丛而生.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根根相连,叶叶相依,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结成一个绿色的集体,因此,再猛再烈的风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从不占良田,不需要给它特别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叶,顽强地生长.

对故乡农民来说,它是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篱笆,编苇席、苇帘子;用芦笆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把芦苇秆锯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织布用的纡子轴,笔套,抽烟的又可做烟嘴;它还是造纸的好原料;每年春节,给孩子做花花绿绿的马灯、八角灯,少不了要用芦苇做支架;芦篾又可做风筝、编制各种工艺品;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的芦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雪白的芦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芦花可以做枕芯,贫苦人用它做的芦花鞋,既保温又御寒;芦苇还可以当柴烧,芦灰又可做肥料……

故乡的芦苇真是一种极其普通但却有极大用途的植物.

从它身上,我们不是可以悟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吗?它那种风格,那种乐于献身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啊,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 赏

故乡——芦苇,一支热情的赞歌.

芦苇,童年时悦耳的哨音,扬帆远航的小船,亲密无间的伙伴.

芦苇,叶叶相依,团结友爱,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人类的贡献最大.

作者就是以这样的几幅典型的画面,从形到神,从功用到品质,热情赞颂了芦苇的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启发人们学习芦苇的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的风格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尤为可贵,以此激起读者的共鸣.

结构多变,长短句灵活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行文时,作者避免那种长段大论,而是将其化为小段短句,这样结构明快,便于吟读,便于理解文段的`要旨.

阅读思考:

1.故乡,值得人记忆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说故乡的芦苇“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呢?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第五段写芦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说说第七段中“探”一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第五段写长大的芦苇,第七段写初春刚长出的芦苇.有人说两段的顺序调换一下,更合逻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第十段作者写芦苇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故乡的芦苇给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想起它就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故乡的芦苇还能让我悟到人生的启示.

2.比喻.

3.写出芦苇在初春季节刚刚露出嫩芽时的情态.“探”有拟人的色彩,写出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

4.不同意,因为第八段“到这时候”和第七段是衔接在一起的.

5.改用了第二人称,更便于作者抒发对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篇11: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具备完备的思想体系是教学的第一步,想要让学生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就必须保证自己是一阵有思想的风,没有那样的思想,芦苇是无法生根摇曳的。这跟我们教育界盛传的一句话很相似: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先有一桶水。一位尸位素餐、根本就毫无想法可言的老师又怎么可能会教出优秀的学生来。众所周知,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道理,解答疑惑的重责若是碰上“昏昏之辈”,是否也能让学生“昭昭”呢?于是我看苏霍姆林斯基名著,读陶行知关于教育的根本想法,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具备深刻的思想,不仅让自己成为一名有思想的人,更让自己的学生变得出色。 美好的品德往往更容易影响别人,如沐春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苏格拉底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老师。在最大的麦穗这堂课上,老师把学生带到麦田里,去让学生寻找那根最大的麦穗,显而易见的是,麦穗根本就无法从肉眼测量下感知它的大小, 所以就如故事中所出现的情况一样: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们以后会寻找到很大的麦穗,所以错过了眼前的那些。实践环节是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动手的环节,没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境遇,就难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有所遇才会有所感,有所感才会有所思,这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故事的结尾就是苏格拉底的总结过程,并在总结中引学生深思:你们只想着错过眼前的麦穗,总会找到更大的,可是你们却忽略了时间的因素,错过一个又一个,注定就找不到最大的了,因为你都不曾把麦子真正抓在手里。多么让人深思的见解啊,教育之所以能够塑造学生,关键就在于它能够进入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思想的冲击,并在冲击中撞出火花、有所成就。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

那么对于学生自己又该如何去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呢?首先,你要选择一个地方扎根。芦苇成长需要土壤,思维也要有它存在和寄居的地方。犹记得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的一集,福尔摩斯擅长演绎推理,可是演绎推理无法战胜的竟然是一座思想宫殿。最可怕的罪犯不是因为他完美的犯罪手法,也不是因为他无可抵挡的愚勇,而是因为他无所不知,他把所有的作案技巧都依靠在了他的无所不知上,当夏洛克向他询问,他把所有的知识存放在哪里时 , 他指了指 自己的脑 袋 :mind palace———思维宫殿。如果我们的学生也有这样的造诣并把它用在正途上,那将是教育的奇迹。可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们虽然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又该如何去思考呢?我给出的答案是: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要回归课本,回归最基础的生活上来。都说这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我却认为,并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对发现美的眼睛的保护。我们何时给了学生最大的言论自由权,我们何时又让他们畅所欲言,随性而为。不以规矩是不能成方圆,可是过多强调规矩, 所有的思想就都成了方方圆圆的,毫无特殊和新意可言。我们要让学生看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去思考,从文章的构造到文章的内容再到文章的引申意义,一步一步逐层深入。善于思考的人必定能够承受寂寞的侵袭,那种从四肢百骸处而来的寂寞让人发自内心的安静。我是人间惆怅客,孔子耐得住寂寞, 肯安静思考,于是他就成了大思想家。他知道或者不知道,当他清瘦的身影走遍列国各地的时候,凛冽的风伴他沉思,一切困窘的局面都是让他思考的方面,这是岁月和经历留给他的财富。某一天,他会发现,他变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伴随着思想家的头衔,他还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反观历史,每一位优秀的思想家都会随意地让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活跃跳动, 所以教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去思考,不能限制他们思考,不能不允许他们思考。

诚然,人只不过是一棵脆弱的芦苇, 可是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篇12:《故乡的芦苇》评课稿

(一)朗读有目的性,层次性,让学生通过朗读一步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初读描写芦苇美景这一句时,谈感受,体会芦苇之美。再读,谈芦苇给乡村增添了美景,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点点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热情被点燃,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书声琅琅中,既品味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又品味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让我们听起来亲切自然,水到渠成。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阅读教学中,邹老师力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在学习童年趣事时,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努力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谈一点看法:语言平淡、缺少激情。

教师的语言、情感决定着一堂课是否成功,特别是语文教师,语言一定要饱含情感,要达到煽情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达到情与情的碰撞,学生的情感才得以释放,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生命在场”的境界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上一篇:围绕中心突出质量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政务信息工作下一篇:关于低保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