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芦苇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2024-04-26

《像芦苇一样活着》阅读答案(共13篇)

篇1:《像芦苇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安谅

①芦苇,一种禾草,飘逸茂密,又平淡无奇。我最早诵读《诗经》,就被那段扑朔迷离、清新缥缈的诗歌所深深吸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眼前穗絮飘曳,景色迷蒙,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后来才知道,这蒹葭,就是时常见到的芦苇,平常得貌不惊人,也无多少神奇的色彩。在沟渠水边,沼泽岸堤,就像寻常的树木一样随意地生长着。我像忽视了身边的哲人、仙女一般,也忽视了芦苇很久很久。

②感谢辽阔的新疆,让我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对人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也由此走近了芦苇,熟识了芦苇,并从芦苇身上感知感触了难得的精神和意志,也领略了大自然生命的另一种品质和精彩!

③ 巴楚的胡杨林吸引了我的眼球。在一个金秋时节,我造访了充满神奇故事又玉树临风的胡杨森林,我在观赏这些古老的树木的路途上,忽然被一簇簇、一丛丛,不断跃入眼帘的芦苇给攫住了心神。它们没有胡杨那般高大伟岸,孱弱卑微得无法登堂入室。但它们的清秀孤傲,它们的坚韧执着,却有一种令人心动的力量。

④后来我很多次深入地接触了芦苇,毫不犹豫地成为了芦苇的忠实拥趸。从芦苇处,我学到的就是人生的哲学。

⑤ 我曾在博斯腾湖舟行而上。那密密匝匝的芦苇荡,绿满水乡,气势不凡。那芦苇恣意地在疯长,任谁也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去年冬天已被砍尽的一片芦苇,现又茁壮成长。它们宛若湖心的主人,在水中荡漾,在阳光下吐辉,婀娜多姿,神采飞扬。我十分惊叹的是,它们自然生长,还形成了一道弯弯的河道,静谧、幽深,迷宫一般,正够船只飘掠。其情其景,真是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⑥芦苇纤弱却又有倔强的性格。风过处,它低首屈服,那腰肢似乎总是弯曲着,甚至不能负荷一只小鸟。但风是压不垮它的,它依然挺立着,顽强地生存着,任何风霜雪雨,只能磨砺它更坚强的意志。也有人这么说,风会让它暂时地摇摆,但它的根是深扎在泥土里的,绝不会飘忽不定,甚至迷失自我。

⑦即便被冷弃于偏僻之处,寒冽之时,它们都会从艰难和痛苦中起步,向着阳光进发。在南疆巴楚风光旖旎的曲尔盖胡杨林,胡杨也是绝对的英雄,顶天立地,多姿多彩,几无芦苇插足之处。但我还是发现了集群而生的芦苇,在边缘角落蔓延生长,就依赖足下一点点土壤和水分,尽显自己的妖娆。它们让这原始的胡杨林,更增添了柔美和风情。

⑧芦苇还有一种值得赞叹的品质。它们聚众而长,特别合群,抱团取暖也好,众志成城也罢,都是它们真实的写照。所以羸弱的芦苇能在风中飘曳,能在浪里独领风骚,那就是因为这种品质,互相依靠,它们才由弱变强,不轻易折伏!

⑨有一次,我看到台风席卷中的芦苇,在海堤旁苦苦争斗。有几株芦苇倒下了,但更多的芦苇并肩而立,迎风飘舞,不失风骨。芦苇即便被摧毁了,被吹飞了,它最后的姿势,也是飞翔着或者匍匐着的,从没有放弃生命的意志

⑩ 芦苇并不是参天大树,也不是名贵品种,但它们付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让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它们粉身碎骨,被研制成洁白柔美的纸,供我们书写和图画,留下一截草梗,它们也可以在沙漠固沙,以最后尚存的一息,阻止狂野的肆虐。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秆皆可入药,也算是为人类捐躯了。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许真是芦苇的生命真谛!我觉得芦苇是值得称颂的,墙头仅仅寸厚的泥土,芦苇却能扎根进去,并伸展出硕大的枝叶来,有多少植物能够做到?它汲取得很少,贡献给世界的却很多,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发扬宏大的精神吗?

芦苇以卑微的.心,面对一切。芦苇的穗絮,白如夜霜;芦苇的茎叶,细如柳眉。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这一切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芦苇最动人的,还是它的意志和品格。那是最具感染力的。做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芦苇吧,人会变得真正的坚强!

15.作者对芦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3分)

16.文中第③段和第⑦段都写了胡杨林,简要分析这两处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4分)[来源:17教育网]

17. “从芦苇处,我学到的就是人生的哲学。”结合文中描述的芦苇情景,概述作者分别从这些情景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哲学?(6分)

18.本文在遣词造句上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角度对以下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 芦苇即便被摧毁了,被吹飞了,它最后的姿势,也是飞翔着或者匍匐着的,从没有放弃生命的意志。(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2) 芦苇的穗絮,白如夜霜;芦苇的茎叶,细如柳眉。(修辞或句式)

参考答案

15.(3分)前:忽视;(1分) 后:赞美、敬佩。(1分) 原因:作者走近了芦苇,熟识了芦苇,从芦苇身上感受到了它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美好高尚的品格。(1分)

16. (4分)第③段:对比 (反衬),以胡杨的高大伟岸反衬出芦苇的孱弱卑微;铺垫烘托,为描写芦苇蓄势,侧面17教育网烘托出芦苇的清秀孤傲,攫人心神。(2分,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第⑦段:侧面烘托,以胡杨的顶天立地,多姿多彩正面衬托出芦苇的柔美妖娆,聚力团结。(2分)

17. (6分)①情景:博斯腾湖上恣意疯长的密密匝匝的芦苇荡,风压不垮它;人生哲学:人要有顽强的生命力,面对困难挫折,依然要以顽强坚定的意志生存。②情景:曲尔盖胡杨林旁集群而生的芦苇,台风试卷中并肩而立的芦苇;人生哲学:人们之间应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互相依靠,合力战胜困难挫折。③情景:芦苇粉身碎骨研制成白纸,留下一截草梗依然防风固沙,叶花茎根皆可入药;人生哲学:人们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无私奉献,为社会做贡献。(每点2分,情景概括、人生哲学概括各1分,意近即可)

18.(4分)(1) “飞翔”和“匍匐”是两个动词,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芦苇在与台风争斗的英勇姿态,表现出了芦苇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2分)

(2)比喻,将芦苇的穗絮比作夜霜,茎叶比作柳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穗絮洁白、茎叶细嫩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 前后句的句式整齐划一,以短句构成,增强语气,更加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答到修辞或句式一个方面即可)

篇2:《像芦苇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花生 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 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 “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试题:

13.将表格填写完整。(4分)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a

⑤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b

14.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3分)

15.结合语境,任选一句赏析。(4分)

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请从动词选用的角度赏析。)

我选( )

1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选文内容分析。(两点即可,4分)

17.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划“ ”句子中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3.a. 花生苗惨遭碾压,—段时间后又缀满小黄花;b.“我”心灰意懒时父亲以花生启示“我”,“我”豁然开朗。(4分)

14.因为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或:我们数着花就好像数着花生。)(3分)

15.我选A:赏析示例: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花被烧后父亲内心的无奈绝望表现花生损失惨重,从侧面衬托花生顽强的生命力。(4分)

我选B示例:“耷拉”和“擎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将玉米、棉花叶片的无精打采和花生的精神抖擞进行对比,并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特征,生动形象,突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4分)

16.①父亲教子有方:当“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父亲用许地山的《医治花生》来开导“我”……

②父亲勤劳能干:父亲种着“一无际的花生”,“很多人慕名向化请教……”

③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父亲讲起花生就“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这一种就是几十年”……(答出两点好可,4分)

17.示例一:外央的世界很精彩,作为学生的我们掏信游戏机等不良诱惑,安于自己的学业,像文中的花生那样“不匈,不气馁,不喧哗”,默默努力,就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农关。(4分)示例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我们有很多像邓稼先这样的科研工作才,排除外界干扰,守住内心净土地,几十年如一日,“本本分分,安安然然”,潜力心钻研,为祖国科研带来做出了巨大贡献。(4分)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像花生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2.镜子阅读答案

3.黄文山《河西走廊的月亮》阅读答案

4.耿艳菊《像花生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5.《一匹难忘的猪》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3:《像芦苇一样活着》阅读答案

随着各方面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越来越深, 课外阅读在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得到了有力的推广。尤其是在小学里, 常常看到语文教师会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 但一脱离教师的指导和作业的限制, 就有一部分孩子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起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将课外阅读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呢?笔者认为“吹”“拉”“谈”“畅”少不了。

一、吹吹好书风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心底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在课外阅读这条幸福之路上快乐地行走。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 许多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看情节性较强的动画片, 一开始就乐意阅读的比较少, 那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注意力都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 他们很难一下子直观地从阅读的文本中找到他们期待的、感兴趣的内容。此时如果能够在学生耳边多“吹吹好书风”, 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 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课外阅读书籍并阅读。

“卖关子”是吹好书风的常用方法之一。当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时候, 如果直接把书名告诉学生, 或者把主要内容告诉学生, 那么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不会很强烈。教师可以选讲其中一个较为精彩的情节, 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戛然而止, 学生一定会让教师接着往下讲, 这时教师不要讲或者约定几日后讲, 但把书名告知学生, 那么, 一些迫不及待想知道下面精彩内容的学生一定会主动找来此书阅读。在他们的影响下, 其他学生也会渐渐加入阅读的行列之中。

“分享精彩”也是吹好书之风的方法之一。一本真正的好书一定有它的精彩之处, 可能是情节扣人心弦, 也可能是语言优美流畅等。教师可以事先将这些精彩之处挑出一两处, 找时间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对精彩部分感兴趣了, 自然而然也会喜欢上这本书, 并且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这本书。

“展示才能”也是吹好书之风的方法之一。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愿意去读一本书, 可以激发学生对书本身的兴趣, 也可以先激发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欲望, 然后渐渐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小学阶段有许多书是故事性较强的读本, 如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金波的《乌丢丢奇遇记》、曹文轩的《草房子》等, 这些书大多由一个个连贯性的故事构成。当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这类书时, 可以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 将书中的故事分配给学生或者在讲之前随机选学生, 让学生通过这种展示自我才能的方式进行阅读。当学生上台演讲之后, 不管学生讲得怎样, 教师都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 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得到培养。

二、拉拉爱书手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依靠教师的推荐, 学生的阅读面是狭窄的, 阅读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将学生带到书海之中, 任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的阅读面才能真正广起来。为此, 作为教师, 应该多拉拉学生的爱书之手, 和他们聊聊最近看了哪些书, 还喜欢看些什么书。在对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更应该拉着学生的手, 一起走进学校的图书室、外面的图书馆、各类书店。面对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书籍, 学生可能一下无所适从, 他们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 只折服于书籍的种类和数量, 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些适当的指引, 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自己选书, 广泛阅读的时候, 课外阅读才会植根于学生之心, 才会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三、谈谈读书法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 课外阅读也不例外。读书方法也因人而异, 一个人的读书方法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 但一定也有独到可取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这种方法决定着他们的阅读习惯, 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兴趣。“三五成群聊读书”是我常采用的一种聊读书方法的方式。每当空余时间, 我就会分批随机请上几个学生, 一起围坐在草坪之上或者树阴之下, 大家一起聊聊读书的方法, 聊聊读书中遇到的困惑, 聊聊自己读书的经验。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在彼此真诚地交流中互相倾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与经验, 抛出了读书中遇到的困惑。就这样, 一些独特的、适用的读书之法在交流中得到了互通。有许多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了别人好的读书方法并为己所用。“集思广益议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聊读书方法的方式。班级往往是教师引领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 大家一起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对相互之间的帮助作用也是巨大的。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交流碰撞中取长补短。我们可以邀请一些读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学生和大家一起交流, 丰富了交流的形式, 也吸收了更多好的读书之法。

四、畅聊读书会

记得有部电视剧里有一位少年才俊自诩:肚子里的学问要拿出来晒晒, 不然是要“发霉”的。其实课外阅读也是如此, 书读多了, 就需要和别人聊聊, 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想法。“班级读书会”就是畅聊分享的一个平台。在“班级读书会”上, 可以就一本书或者多本书畅所欲言, 说说各自对人物的评价与认识, 聊聊自己的心得体会, 说说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 谈谈自己对书中某些事情的观点。“促膝畅聊会”是“班级读书会”的重要补充。相对而言, “班级读书会”所牵涉的面比较广, 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而“促膝畅聊会”所涉及的面就较窄, 时间也比较少, 形式也相对灵活。课余时间, 教师请上三五个学生, 围坐一起, 聊聊读书的体会, 说说书中的情节, 谈谈对人物的认识。简短的你一言我一语中, 学生对所读书籍认识也就更深刻了。这样的形式还可以推而广之。“小组畅聊会”又是“促膝畅聊会”的补充。班上可以成立若干个阅读小组, 由阅读小组的组长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小组畅聊会”, 交流各自读书的心得体会。在一次次这样的交流碰撞中, 学生对所读书籍的印象也就深刻了起来, 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畅聊”学生更懂得了如何多方面地去读一本书,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

篇4:像本书一样活着

孩童时期,每天傍晚在葡萄架下,听父母为我诵读唐诗宋词,那些古书便刻在了我幼小的脑海里;求学时期,研读文、史、哲,书香陪伴我渐渐成长。为人父母后,开始耕笔电子书,给女儿开了博客,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她精彩的人生画卷。每一年我都会把博文和照片编撰成一本生日书,用文字给她讲述一个女孩在成为一个女人的途中,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过的故事和那些消散在风里的哭声与笑声,然后守望着女儿慢慢长大,直到她能读懂这些书、看懂这些字、听懂这些故事,明白那些成长的痕迹。

不管是青春年少时,还是胸怀成熟时,不论是高潮迭起时,还是坐看云涌时,一路走来,总是离不开书的陪伴。在书的指引下,我们变得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值得爱的人,也更加热爱自己。于是,我们经常会把这些情绪和人生新的体验再次付诸笔尖落入纸上,开始写字著书,一遍遍沉淀、整理和记录着人生,也一次次感受着心灵的涤荡和流淌。当所有过往都被慢慢梳理、逐一安放后,你会发现“那些过去,从未过去;那些未来,即将到来。” 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会顺滑地读书,心也跟着跳舞。直到有一天,我们会幡然领悟,所谓人立于世,也就是把自己丰盈成一本让别人都喜欢读的书:始终保持一隅安静的空间,一个阅读的姿势,一种丰厚的内涵,一味独特的风格。

像本书一样活着,像本书一样傲然于世,我们的思想就是书的灵魂,我们的经历就是书的骨血,我们的成长就是书的脉络。当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写满在身时,你就成为你。爱你的人,会去翻阅你、读懂你,然后在你面前驻足,甚至呵护你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指尖轻轻划过以你的名字命名的封面,就此形同陌路。

直到有一天,我们也会明白,所谓与人相处,也就是像读书一样去阅读别人,用我们的知识和阅历读出别人的真实和精髓,甚至穿越灵魂,在阅读和玩味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由此,两本书可以相通相融,彼此都变得更加丰厚和耐人寻味起来。

书上说,每个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对于书卷一样人生的不泯梦想和期冀;书中说,愿风裁尘,愿你衣襟带花,愿你岁月风平。读书,使你“懂得”;读书,惊艳了我们的人生。

像本书一样活着,开卷有益,闭卷思量。如此,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赢家。

篇5:像水晶一样的心愿阅读答案

(1)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呆上一会儿。

(2)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3)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4)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5)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而书店的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6)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7)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期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8)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9)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10)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11)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12)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1.概括文章的情节,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2分)

①小时候“我”经常到小书店看书,想买一套《安徒生童话》。

③“水晶石”原来是不值钱的石英,但最后老者还是收下3元钱和石英,把书卖给了“我”。

2.第(10)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请说说文中的老者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答:

4.老者的呵护成就了一位作家。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②“我”攒钱买成书,还差6毛钱的时候,捡到一块“值钱”的“水晶石”。④多年后,“我”依旧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答出要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子得到书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评分标准:3分,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

22.老者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评分标准:2分,答出两个要点即给满分。

23.略。评分标准:3分,言之有理即可。

★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阅读及答案

★ 像糖果一样

★ 像叶子一样成长

★ 像梅花一样作文

★ 像一样造句二年级

★ 像向日葵一样作文650字

★ 像什么一样的什么造句子

★ 像狗一样生活散文

★ 谢谢您,像运动员一样冲刺

篇6: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阅读答案

2、内容上,都有巧妙的点题;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有机的组织起来。

3、面对此情此景,我总想起杜米叶的名画《三等车上》。(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的名画《三等车上》。)

4、解释说明,破折号。

5、《乡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7:像向日葵一样灿烂阅读答案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萎靡、凋敝。

②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③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荷锄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④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⑤向日葵苗在春风、煦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着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⑥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⑦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⑧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⑨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一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笑着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的”中的“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一下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像沙砾一样活着

这便是二八年华的初始,诗里面形容“豆蔻胭霞”,小说里面形容“明眸善睐,唇红齿白”,然而,上帝并不愿意成全每一个人的好事,总有些人的青春期不仅灰头土脸,那些鲜艳的痘痘们就在他们脸庞上攻城掠地且欢呼雀跃。

于是就连收藏一面镜子都会变得小心翼翼,流言蜚语猖狂的年纪,被涌上话题中心的都是那些好看的男生女生,他们时而如水莲花般不胜凉风的娇羞,时而抿嘴微笑似日光倾城,时而美得像幅泼墨画中的仙……然而更多的人们,却是架着眼镜压塌了原本不高的鼻梁,难得买一双好看的新鞋还会不时被过路的同学印上几个大脚印。

校园话题就像一个大漩涡卷进了少男少女们的心思,然而路边旁观的那一大搓人,连“被话题”的资格都没有,只能打此路过然后回家抱着书本开始题海战术。

这样的我们,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抱着敏感且脆弱的内心,并不情愿地开始真正的旅程——成人礼。

绝大多数,生来便是沙砾,我们没有仲永那般典型,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因为本身便是众人之一。

然而,海洋之美美在宁静,星空之美美在静谧,山林之美美在绿荫,那么沙砾呢?现世中最不起眼的沙砾,可能沉在河底任水流冲击;可能一瞬陨落消失不见;可能睡在田里山间的路边不值一文……那是大自然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啊,然而,有风,有月,有晴天,有白雪,这才是大自然。就算做不到独树一帜,做不到不可或缺,也要成为浩瀚宇宙里一枚小沙砾。

我就算再普通,全世界也只有我一个。

亲爱的,看那些被踩过脚下的沙,是我们走过的路。

因为走过自己的前半生,才有信念可以让未来的自己变得和预想中不一样。

就算是沙砾,也要做沙砾界的钻石。

<I:\2014年博览\2014年中学生博览内文\2014年博览-8A-15\心-橘色.jpg>编辑/围子

篇9:像“猛士”一样活着散文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逃避痛苦,选择性地忽略痛苦,很少直视或者从来不直视痛苦,当它不存在。

村上春树曾说:世界上让人无法直视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太阳,二是人心。这句话刚入眼,我便思虑分析,为何是太阳和人心。太阳使人无法直视,是由于它的光亮和光辉能够泼洒到每一寸土地,它的光芒太过耀眼;人心是恰好与太阳相反吗?一个好到直视不了,另一个是坏到不能直视。如果是因为人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副好脸皮下却暗藏着许多昏暗肮脏的思想,让人不敢去直视去猜测的话,那么我认为是有偏见的。人心这种东西,谁能拿捏得十分准确呢,表里如一的时候也是真真正正有的,所以人心也未必有那般不堪。但是它又时刻变换着又难以揣测,有时候人的心连自己都会骗。人心复杂多面甚至有些阴晴不定,这么仔细想起来,人心似乎真的是令人无法直视的东西。那如此说来,除了太阳和人心以外,所有的事物都是能够直视去面对的,若真的怀着这样的心态,就可以说是鲁迅眼中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了。人应当做一名若此的猛士,正视除了太阳和人心以外的东西,首先要敢于直视痛苦。

痛苦有很多种类,也有各种不同的性质,但不管何种类型的痛苦,都不是能以逃避、忽略、掩盖或无视等方法化解的。因为痛苦不会因为自己的谎言而消失,就算自身不承认不面对,痛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情绪也会停留下来,不会无缘无故而凭空消失,迟早需要去面对。就像是喜悦这种情绪,如果发生了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内心一点都不会排斥并会很乐意地敞开胸怀去迎接喜悦的撞击,刚开始一波最盛大最开心,慢慢的越来越平缓,到后来,虽然知道这是一件喜悦的事情,但想起来的时候也不会像起初那般兴奋起劲了。这跟让人痛苦的事是一个道理,鼓起勇气正视痛苦,也跟喜悦一样,不会一直那么强烈地存在于内心,需要的仅只是承受第一波痛的勇气和胆量罢了。如果不抬起头堂堂正正地面对它,反正压抑、抵抗、排斥它,痛苦就会不断堆积膨胀,若不处理,总有一天会爆炸,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才是真正的淋漓鲜血和惨淡。

痛苦这种情绪,也可以通过喜爱来比喻,最常用和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就是新买的东西,比如新买的一双鞋子,刚开始时心里喜爱地不得了,沾上一丁点灰都要弯下身去擦干净,慢慢到后面,就算染上一片污渍,也懒得去管了。直视痛苦可以说是“开头难”的事。还比如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向自卑,表达能力差又害怕与人交流的缺点而十分痛苦,这个人他越发自卑胆小,把痛苦深埋于内心,只躲避而不敢去面对,去转变性格,那么他是躲得了一时却躲不了一世的,因为总有需要和别人打交道沟通的时候,不去直视不去面对,只会更惨更痛苦。何不最初就做一名“猛士”,接受面对痛苦这种情绪并且慢慢地化解呢。痛苦也不完全是负面消极的`,有些感悟和道理只有直视痛苦了以后才能领悟。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关痛苦的描述非常形象,用了“躯体化”这样一个词。意思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疼痛本人无法感受到,而只是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而无法到达意识层面时,就会通过身体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出来,如各种慢性和久治不愈或不明原因的疼痛。我从“躯体化”这个词的意思中,明白了面对痛苦直视痛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痛苦是很可怕,它可以轻易地击垮一个完整的人,吞噬人的精力和灵魂,消磨人的意志和思想。但是更可怕的,是缺乏直视痛苦的勇气和魄力,封闭痛苦,然后让痛苦肆无忌惮地折磨自己损害生命。

篇10:像小草一样活着作文

春风拂过带来泥土的芬香。它正悄悄探出小脑瓜,欣赏周围美景。闭上眼,嗅到泥土看到五彩的世界。

月光照到周围的树叶透过窗,零星的影子映照在正在哇哇大哭的我身上,“哼!也再也不要当班长了!”我边哭边说。小学当了六年班长早就厌倦了。班长这个担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望着书桌上那堆积如山的书本,我彻底绝望了!七年级,我又被迫当上班长。这使我感到时间十分漫长,不知该如何熬下去。

近日,十分无聊便想出去走走。微风吹过闭上双眼,张开双臂拥抱久违的安静,心便觉得无比畅快。一张柔和的地毯映入我眼――草地。操场上,同学们挥洒着汗水,在草地上踢足球。我心一酸,小草也有生命它不会痛吗?我想,会。但它任意让人践踏这又为何?春天,小草破土而出,秋天又渐渐枯黄,人们不断践踏它,它又何曾有过半句怨言?不畏季节变换,不畏冷风的侵袭,不畏无情地践踏。想到这儿,心中有种莫名的敬佩油然而生。或许是太久没痛快地哭一场了,泪水顺着脸颊悄然流下。一会儿,又破涕为笑。莫名的悲伤,莫名的喜悦掺和在一起。

我哭,流泪因自己的懊悔,我笑,笑年少无知的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想想小草,又想想自己。便觉自愧不如。面对困难,我何曾有勇气?面对小伤小痛,我何曾笑着面对?面对责任,我又何曾勇于担当呢?可笑,每天如复制般的生活。厌了,倦了,便讨厌很多……但转念一想,如果我像小草一样活着,那每天的生活会不会与众不同呢?这是个值得众人深思的问题。

去大城市走走便会觉有种莫名的孤独,望着川流不息的车流,拥挤的人群,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想必走得十分艰难。是啊!面对强大的学习,工作压力,谁又能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要像什么一样活着?我想,能认真想的很少,很少……

正值大好的青春年华,却始终沉浸在学习,忘了最初想到达的终点!我想像小草一样活,活得精彩活得与众不同。时间的摩天轮在不停地旋转,但无论时间推移也好,世事变迁也罢。都要寻求不一样的活法!人心像个魔法水晶球,你或许能看到别人心中却无法窥探自已心中所想。或许,我们真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如复制般的生活有意义吗?若没有,何不换种活法?

篇11:像枣树一样活着杂文随笔

无事可做,无书可看的父亲,愁肠百结,一脸的重重心事。母亲做饭喊父亲烧火。父亲扽一把麦草,胡乱塞进灶膛,火焰熊熊燃烧。面条刚进锅,火蛇吐出猩红的信子,摇摇尾巴无力地趴下了。温吞开水淹掉面条的韧劲,舀在碗里糊汤烂花。母亲气得掷出铁勺子,砸起锅底的面糊糊。她说父亲吃饱穿暖非要匀个活法,是闲贱闹得。

父亲在母亲怨恨迷惑的目光里走出家门,不是找活干,是找蹲在阳坡地晒暖暖的人谝闲传抽纸烟。一派文明的父亲蹲在衣衫邋遢的闲汉群里,闷头抽烟。一支烟接一支烟抽,还发给别人抽,但再不说书里的事,眯缝着昏昏沉沉的双眼,任由一浪高过一浪的粗俗笑声灌进耳朵。他消瘦的身影隐没在愁绪缭绕的烟雾里,光阴从熏黄的手指头逃走。一天三四包廉价的纸烟,彻底烧掉了母亲的耐心和期望。

母亲翻腾出一套沾满泥巴草叶的衣服,发狠扔向父亲。父亲慌忙伸出修长干净的双手去接,衣服的一只袖子正好遮住父亲浑黄的眼睛。她收拾起简单的衣物,撇下几亩薄田的青庄稼和站在地上发楞的父亲,气咻咻地回娘家了。

父亲在母亲转身的一瞬间,清清楚楚看见母亲脸上亮闪闪的泪花,他的心猛地抽搐,生出一团无地自容的羞愧。

父亲弓着腰在田野劳作,一行行水稻迎风摇晃,黄绿色的穗子有些份量,微微低垂头。野风毒日磨砺的父亲像个真正的农民,破旧的草帽下露出黑焦的脸颊,鼻翼两侧延伸出深深的纹路,紧抿的嘴巴布满细细的裂痕。有乌云遮住太阳,眼前漫过大片阴影,他才抬头望一眼远方,目光绵细迷茫。水稻的海洋,自天际潮涌而来,波涛起伏,涛声阵阵,气势犹如大海涨潮般壮观,掀起父亲沉寂如死水的心海。他双手撑住一柄浸透油汗的铁锹,痴了,呆了,长久地和自然做心灵的交合。

四季穿行在父亲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劳作里。父亲喜欢上这样的生活,饱满不张扬,平淡不浮躁。他不再想念有书看的日子,也不再抽烟,依着节令播种收割,依着母亲的想法营务荒废多年的家园。

院子里早年修建的一个菜园,母亲种满白菜油菜辣椒月季大丽花,没有规划地任由它们成长。父亲清理掉全部的植物,整齐地压上几垅地膜,挖来温棚培育的蔬菜苗,侍弄栽植。菜园四周点缀一圈金黄的秋菊,靠近厨房廊檐处有株葡萄树,举着细小的嫩芽,攀爬上父亲搭建的木架。

父亲发现园子西面有一棵瘦弱的树苗,研究半天,不知是什么树苗。母亲扫过一眼,立马指出是枣树。父亲刨除周围的杂草,慢慢启出树根,有些怀疑母亲的判断,但还是移植到菜园外面。如母亲所说,枣树是很耐旱,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和养料。

母亲和父亲经常在黄昏时分,端着饭碗坐在葡萄树下,面朝菜园拉闲话。父亲抿了几口家酿的米酒,黧黑的面颊泛起潮红,浑浊的眼睛居然精光闪闪。菜园里高高低低的各类植物,此刻披上透明斑斓的霞光,齐刷刷地,向着西边天辉煌灿烂的落日舞蹈。

菜园外的那棵树苗,快一人高,指头粗细的枝干,几片片蜷曲的绿叶,能分辨出是枣树。它像发育不良的少年,瘦筋怪脑,不用说结枣儿的模样。院子南墙边,与它同年的槐树,已丰姿初露。

父亲没有一点嫌弃它,目光充满怜爱。哪片叶子哪天长出来,哪根枝条又比前一阵粗了多少,他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发现树苗时,他不堪劫数的心灵刚开始复元,改变了轨迹的生活逼迫而来。树苗的缓慢成长,让他感触到自然的神奇力量。最初,正是这种浑然天成的能量蜕变了父亲的灵魂,他惧怕的生活柔顺平和起来。

母亲肥胖的身子灵活地翻进菜园,顺手摘根翠绿的黄瓜,喀哧一口,咬掉大半截。父亲笑母亲一点不讲究,母亲则还击父亲干什么都拿腔捏调,不嫌累的慌。枣树摆一摆瘦弱的身子,颔首致意,它听得懂父母之间的絮絮叨叨。

枣树挂果那一年,老宅子必须拆了重建。院墙外新修的马路比房子的根基高出近一米,暴雨来临,灌进院子的水淹没了菜园,枣树挺立着瘦弱的胸脯,迎接避难归来的父母。它二分之一的树冠被雷雨劈断,树枝倒垂,落叶满地,主枝干傲然地指向天空。

新建的楼房起的地基很高,比马路多出半米。枣树经历拆迁的混乱,半截树干埋进土里,突兀地长着一顶树冠。建房的工匠嫌其妨碍施工,几次举斧要砍掉,均被父亲拦住。父亲舍不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长大,还挂了一篮子玛瑙般的小枣,亮晶晶的光泽,曾润湿了父亲浑黄无神的眼睛啊!

新建成的楼房要装修,杂乱不堪的院子要整理,旧物旧家具要处理,桩桩件件蜂拥在眼前。父亲刚做的心脏手术,不能出狠力,母亲干活大不如以前。燕子衔泥般,一天干一点,九间屋子十个月的时间才收拾出来。院子没有功夫修葺了,只有等来年天暖和土解冻才能动砖。

父亲想起,许久没有细细瞅一下的枣树。菜园子埋进地基了,枣树站在地基上枯黄零落,掐一把树皮,有青涩感传递到父亲干枯粗糙的手指尖。父亲咧着嘴笑了,脸上满布的皱纹像秋菊绽放,花瓣缀着一滴晶莹的泪珠。

春天再次光临时,父亲的身体恢复了旺盛的活力。他挥舞镢头,刨除砖头瓦块,重建家园的欣欣向荣。他身边的枣树,枯褐色的树皮隐隐透出青绿,枝条上新鲜的绿叶,一片一片载着阳光,像小船出发远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有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司机。拥有这个职业的人,闲暇大多喜欢喝酒打牌吹牛,而父亲却有一个清高的爱好:看书。阅览范围广且杂,天文地理,古今历史,社会风俗,无所不看;精彩处,手舞足蹈,喜不自禁。且记忆又好,看完最喜讲给别人听;陶陶然,神采飞扬,一副饱读之士的洒脱。他看书,买书,半辈子对书用情至痴,常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大抵如此。

父亲看过的书,从陇南地区搬到白银,最后全部搬回乡下的老家。父亲在体制改革中失去了工作,他没有刘欢歌里唱得那般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年过半百,改行能干什么呢?家里倒是有几亩薄田,操务它们不甚费力。但是光种粮食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乡下可借书的地方不多,父亲的精神食粮青黄不接。

无事可做,无书可看的父亲,愁肠百结,一脸的重重心事。母亲做饭喊父亲烧火。父亲扽一把麦草,胡乱塞进灶膛,火焰熊熊燃烧。面条刚进锅,火蛇吐出猩红的信子,摇摇尾巴无力地趴下了。温吞开水淹掉面条的韧劲,舀在碗里糊汤烂花。母亲气得掷出铁勺子,砸起锅底的面糊糊。她说父亲吃饱穿暖非要匀个活法,是闲贱闹得。

父亲在母亲怨恨迷惑的目光里走出家门,不是找活干,是找蹲在阳坡地晒暖暖的人谝闲传抽纸烟。一派文明的父亲蹲在衣衫邋遢的闲汉群里,闷头抽烟。一支烟接一支烟抽,还发给别人抽,但再不说书里的事,眯缝着昏昏沉沉的双眼,任由一浪高过一浪的粗俗笑声灌进耳朵。他消瘦的身影隐没在愁绪缭绕的烟雾里,光阴从熏黄的手指头逃走。一天三四包廉价的纸烟,彻底烧掉了母亲的耐心和期望。

母亲翻腾出一套沾满泥巴草叶的衣服,发狠扔向父亲。父亲慌忙伸出修长干净的双手去接,衣服的一只袖子正好遮住父亲浑黄的眼睛。她收拾起简单的衣物,撇下几亩薄田的青庄稼和站在地上发楞的父亲,气咻咻地回娘家了。

父亲在母亲转身的一瞬间,清清楚楚看见母亲脸上亮闪闪的泪花,他的心猛地抽搐,生出一团无地自容的羞愧。

父亲弓着腰在田野劳作,一行行水稻迎风摇晃,黄绿色的穗子有些份量,微微低垂头。野风毒日磨砺的父亲像个真正的农民,破旧的草帽下露出黑焦的脸颊,鼻翼两侧延伸出深深的纹路,紧抿的嘴巴布满细细的裂痕。有乌云遮住太阳,眼前漫过大片阴影,他才抬头望一眼远方,目光绵细迷茫。水稻的海洋,自天际潮涌而来,波涛起伏,涛声阵阵,气势犹如大海涨潮般壮观,掀起父亲沉寂如死水的心海。他双手撑住一柄浸透油汗的铁锹,痴了,呆了,长久地和自然做心灵的交合。

四季穿行在父亲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劳作里。父亲喜欢上这样的生活,饱满不张扬,平淡不浮躁。他不再想念有书看的日子,也不再抽烟,依着节令播种收割,依着母亲的想法营务荒废多年的家园。

院子里早年修建的一个菜园,母亲种满白菜油菜辣椒月季大丽花,没有规划地任由它们成长。父亲清理掉全部的植物,整齐地压上几垅地膜,挖来温棚培育的蔬菜苗,侍弄栽植。菜园四周点缀一圈金黄的秋菊,靠近厨房廊檐处有株葡萄树,举着细小的嫩芽,攀爬上父亲搭建的木架。

父亲发现园子西面有一棵瘦弱的树苗,研究半天,不知是什么树苗。母亲扫过一眼,立马指出是枣树。父亲刨除周围的杂草,慢慢启出树根,有些怀疑母亲的判断,但还是移植到菜园外面。如母亲所说,枣树是很耐旱,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和养料。

母亲和父亲经常在黄昏时分,端着饭碗坐在葡萄树下,面朝菜园拉闲话。父亲抿了几口家酿的米酒,黧黑的面颊泛起潮红,浑浊的眼睛居然精光闪闪。菜园里高高低低的各类植物,此刻披上透明斑斓的霞光,齐刷刷地,向着西边天辉煌灿烂的落日舞蹈。

菜园外的那棵树苗,快一人高,指头粗细的枝干,几片片蜷曲的绿叶,能分辨出是枣树。它像发育不良的少年,瘦筋怪脑,不用说结枣儿的模样。院子南墙边,与它同年的槐树,已丰姿初露。

父亲没有一点嫌弃它,目光充满怜爱。哪片叶子哪天长出来,哪根枝条又比前一阵粗了多少,他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发现树苗时,他不堪劫数的心灵刚开始复元,改变了轨迹的生活逼迫而来。树苗的缓慢成长,让他感触到自然的神奇力量。最初,正是这种浑然天成的能量蜕变了父亲的灵魂,他惧怕的生活柔顺平和起来。

母亲肥胖的身子灵活地翻进菜园,顺手摘根翠绿的黄瓜,喀哧一口,咬掉大半截。父亲笑母亲一点不讲究,母亲则还击父亲干什么都拿腔捏调,不嫌累的慌。枣树摆一摆瘦弱的身子,颔首致意,它听得懂父母之间的絮絮叨叨。

枣树挂果那一年,老宅子必须拆了重建。院墙外新修的马路比房子的根基高出近一米,暴雨来临,灌进院子的水淹没了菜园,枣树挺立着瘦弱的胸脯,迎接避难归来的父母。它二分之一的树冠被雷雨劈断,树枝倒垂,落叶满地,主枝干傲然地指向天空。

新建的楼房起的地基很高,比马路多出半米。枣树经历拆迁的混乱,半截树干埋进土里,突兀地长着一顶树冠。建房的工匠嫌其妨碍施工,几次举斧要砍掉,均被父亲拦住。父亲舍不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长大,还挂了一篮子玛瑙般的小枣,亮晶晶的光泽,曾润湿了父亲浑黄无神的眼睛啊!

新建成的楼房要装修,杂乱不堪的院子要整理,旧物旧家具要处理,桩桩件件蜂拥在眼前。父亲刚做的心脏手术,不能出狠力,母亲干活大不如以前。燕子衔泥般,一天干一点,九间屋子十个月的时间才收拾出来。院子没有功夫修葺了,只有等来年天暖和土解冻才能动砖。

父亲想起,许久没有细细瞅一下的枣树。菜园子埋进地基了,枣树站在地基上枯黄零落,掐一把树皮,有青涩感传递到父亲干枯粗糙的手指尖。父亲咧着嘴笑了,脸上满布的皱纹像秋菊绽放,花瓣缀着一滴晶莹的泪珠。

篇12:像韩寒一样活着

反对者有反对者的道理。韩寒1982年出生,高中肄业,是畅销书作者、赛车手、前杂志主编、中国个人博客点击量最大者,他还出过一张专辑,代言的服饰品牌广告在各个地铁公交车站里轮番轰炸着大家的眼球。他在多个身份间游刃有余,像玩票一样轻松自若,却都“玩”成了个中翘楚。2010年4月,他还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榜单。

与此同时,他的同龄人在做些什么?在21世纪的头几年,令韩寒崭露头角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仍然红火,当时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喜欢训斥学生的一句话是“韩寒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但这也阻止不了雪片般的稿件飞向新概念主办方。参赛人数由最早的4000递增至如今的每年7万,人人都怀着成为下一个韩寒的梦。

老师是对的,韩寒只有一个。或许有人同样取得了商业价值上的成功,如郭敬明,但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的复杂影响力,再也没有人能超越韩寒。这个来自上海郊区的年轻人,无论情愿与否,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在过去10年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极速膨胀。从2000年的1230万,扩张到了2010年的2800万。对韩寒的同龄人和后来人,高考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血腥,上大学成为了一种相对顺遂和平坦的选择。

如果,当年的韩寒也在2000年,自己的18岁选择上大学,和这10年一个多亿的中国年轻人做出相同的选择,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看到,那些像洪流一样数量凶猛的年轻人在这10年里毕业、求职、娶妻、生子。社会矛盾在这些年轻人身上露出了最为尖锐和狰狞的獠牙,求职难,买房更难。在韩寒的老家上海,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被迫分手的情侣比比皆是。一套带有名校学位的老公房,也能在考虑到未来子女教育问题时,被炒上天价。

注意,又是教育。当那些曾经带有书生意气,希望能像韩寒一样逆潮流而动,脱离中国应试教育的年轻人有朝一日,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块被冲刷得圆润的石头时,他们最本能的反应,仍然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普通人中的佼佼者。当密布的荆棘变成牢笼,束缚住他们的自由,社会的上升路径被缩短至羊肠小径,还常有外力左右之时,不能打破,就只有融为一体。

和他们相比,年少成名的韩寒,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运气好极了。一位韩寒的朋友说,“他的每一步,都踩到了点儿上,”想了想,他又说,“但他从没强求过。”

1998年,书读得不好,文章却写得很好的韩寒凭借一篇《杯中窥人》引发了教育界与文化界大讨论。韩寒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三重门》卖了接近200万册,他却选择在高一退学,他告诉老师:“我要靠写书挣稿费来养活自己。”后来,他还拒绝了复旦对他发出的旁听邀请。

此后数年,他写了几本杂文集、几本小说,稿费真的能养活自己,他又“不务正业”地去开赛车了,理由是从小就喜欢。韩寒从上海去了北京发展,辗转数年又回到上海。大多数时间里,他没什么曝光率。不像其他同龄人,在那个阶段,韩寒不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

2005年起发酵的博客热,再造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韓寒。从那时起,韩寒才终于找到了大众所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他的秉性没变,他相信的、坚持的东西从17岁起一以贯之就是“常识”二字。但直到他开设博客,针砭时弊,用他良好的幽默感和一股子机灵劲儿,辅以直白的话语,诉说着浅显易懂的道理,这个帅小伙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大众所理解。

起初,韩寒更倾向于在熟知的领域发表见解。2006年3月,他在博客上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一文,批评白烨。“韩白之争”让白烨、陆天明、陆川与高晓松等名人和他就文坛门第观念争论不休。接下来,战火烧到了诗歌、选修乃至近现代文学“大师”身上。他像童话里的小孩,拿起把剑就敢于挑战所有道貌岸然的国王,再掀掉他们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

2008年伊始,小孩已经不满足于挑战穿着衣服的国王,还有更多国王连衣服都没穿,却伪装得仿佛身着华服,韩寒就是那个嚷出来“他们没穿衣服”的人。奥运火炬传递期间,他直指国人“非理性爱国”;汶川地震后,他冷静分析莎朗·斯通的“报应”言论,对被骂汉奸一笑了之;“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上海大火事件……韩寒和这个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他并不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学者,唯一坚守的或许是普世价值,就像他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一样,“是否适合人类”就是根本的评判价值。没有什么“逻辑和中国逻辑之分”,也没有“东方与西方价值之别”,只有最根本的自由和公平令他信服。也许,韩寒的见解也并不周密、独到,但他的对手却几乎清一色地更加孱弱无能。

他独特吗?也许。但仔细想一想,韩寒所做的每一件事儿几乎都出自本能。一个人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然后他不想再上学,为什么不能去做他喜欢的事儿?一个人觉得茅盾的书写得不好,为什么不能批评?一个人不偷不抢,戴Armani的墨镜和穿20块钱的拖鞋,为什么不可以?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活得拧巴、活得不高兴、活得遗憾连连的时代,有个像韩寒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说自己想说的,穿衣服不被时尚左右,吃东西随心所欲,挣钱挣得理直气壮,花钱花得心安理得的人,还是个又酷、又帅、又聪明、又有趣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好了!

新世纪的这10年,我们在韩寒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可以在很难撼动的体制高墙下松松土、伸伸腰,没必要硬扛着,也没必要点头哈腰。韩寒证明了一点,直起腰杆子生活,把那个被无数阴影湮没的自我找出来,并不是不可能的。所以,艾未未的评价是:“韩寒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什么都不是。他只是我们经过异常泥泞的、曲折的、阴郁和黑暗的跋涉之后所看到的那一片平原。”

他并不伟大,事实上也并不特别卓越。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并不精细;很多观点,不一定都能说到要害,但这不能掩盖在写出那些文章、说出这些观点时,他怀着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与心情,在他的胸腔里有基本的是非观在搏动。

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理应由更多“韩寒”而组成。不一定像他一样有名、富有又拥有极高的影响力,但却活得和谐、从容和骄傲。不一定要用眼泪和暴力来对抗威权,但却可以用风趣和迂回,来消解压迫。

最近的一条关于韩寒的消息是,没有官方微博的他在1月17日下午注册了一个新ID:韩寒0117,和蔡康永一起,为自己代言的某洋酒做起了推销。活动结束后又迅速注销掉了这个ID。3个小时为他引来了71000余名粉丝。

有人骂他,为了钱出卖自己。韩寒没回应,他应该也不会在意。坊间隐秘流传的消息是,韩寒已不能再用“韩少”称呼,一个有女儿的父亲,是韩寒所有令人目眩的身份中,最新的一个。

站在上一个10年的末尾上,韩寒关闭了那本为他带来争议和无数压力的杂志《独唱团》,他在博客上表示将全薪供养团队所有员工半年,而所有被选用但未及刊登的未来几期稿件,都可以得到1000元一篇的投稿费用。

韩寒在他的博客上放了一首叫《浪子心声》的粤语歌,歌词里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是在宣布独唱团死亡的那篇文章里,他最后写道:“希望朋友们新年快乐,因为此事既无关死亡,也无关永别,而冬至花败,春暖花开,都是生活常态。”这好像是他对自己过去生命的一次小结。作家、赛车手、公民或者意见领袖,他从无强求,水到渠成,自然为之。

29岁的韩寒,在过去的10年里从一个男孩长成了一个男人。10年前的那句话仍然正确,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韩寒。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像韩寒一样成长,像韩寒一样生活。

篇13:像莲花一样活着初中作文

在池塘中央,有时能看见一张张圆纸片一般的几片睡莲,微风徐过,仍然轻松地躺在池中心。上面总是有两三朵洁白*红,如小姑娘一样的娇嫩的花,没牡丹艳丽,淡淡清清的。那便是莲花。

莲花自古早已闻名,洁身自好是它的象征,文人也留下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精彩的话。翻开字典,也能找到莲的贡献。果实可吃,花可入药,叶可泡茶。这是莲花在无私奉献和供人欣赏后人们的评价。而莲,也就是一个君子,并不是说它令人惊讶而又深奥的贡献让人觉得它是君子,而从它外貌来看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莲的真实写照。不沾染污秽那是世人皆知的——难道有人见过沾上泥土的莲花吗?晴天,太阳光洒在莲花上,更觉莲的清淡脱俗;雨天,当倾盆大雨伴着电闪雷鸣落入池塘时,晶莹的.雨珠会从花的花瓣上落入莲叶,再聚成一大滴水珠。除了那一滴水之外,莲花就像没被打湿一样。也更显它君子之风了。被雨水冲刷,不但不显妖媚,更觉得莲花庄严、坚韧。

我家旁就有池塘,所以有空我也常看莲花。白莲清新淡雅,红莲洁身自好。

我喜欢莲的品格,有人说它超凡脱俗,人们也公认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有文人说它君子。有人像莲花一样活着,学习它的品格与精神,学习它的君子风度。当然,它的君子风度也一直激励着真心喜欢它的人,有人也真的成为了君子,像语文老师所说的“近朱者赤”,所以有人因莲花这一君子而也成了君子,这不是莲的功劳吗?

欣赏莲花,也能学习莲花。像莲花一样活着,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品德的人。我喜欢下雨天看沾满雨水的莲花和在清晨看沾满露珠的莲花,在我看来,雨水、露珠就是挫折,品德高尚的人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成为真正的君子。而莲也是经历过险恶的天气也才成为花中君子的。所以君子的品行,君子的精神,君子的意志都很重要。只有通过挫折的磨砺,才会成为君子。

这便是莲的真理吧!

上一篇:浅谈贯彻落实尸检制度的几点认识下一篇:徐州游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