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2024-05-01

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精选7篇)

篇1: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行税收征管模式弊端凸显,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税源状况已发生深刻变化。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跨地区、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相继涌现,纳税人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调整、日益复杂。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涉税诉求多样化、服务需求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由此产生了两个冲突,一是经济全球化和税收征管属国化的冲突,二是经济跨区域化与税收征管属地化的冲突。”李林军说,现行税源管理和征管模式明显不适应。主要问题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作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的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以收入论英雄、把完成收入任务指标作为征管主要目标的观念依然较为突出,影响了依法征管的落实。此外,征管程序不完善,纳税评估不规范且相对弱化,与税务稽查存在工作交叉;征管方式、组织机构不适应专业化、信息化要求,仍存在着省以上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项目、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

显然,现行落后的征管模式已难以为继,变革早在五年前悄然启动。首先是国税总局提出要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并重”的理念。2008年,肖捷就任国税总局局长不到一年,便在国税总局成立纳税服务司,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协调、实施纳税辅导、咨询服务、税收法律救济等工作,受理纳税人投诉等。肖捷强调,征管制度的安排,要进一步划清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纳税人自主申报的主体地位,税务机关主要是搞好服务与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突出纳税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变化。”许善达说,国税总局强调纳税服务,而且纳税服务在整个征管工作中占了很大份额,包括税务机关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都增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征管体制改革一个新的理念,这项措施很有成效。

另一明显的制度变革,则是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业务等变化,税务部门全面重构征管程序、转变税管方式、调整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打破行政区划和层级界限,同时在横向和纵向调整和整合。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对税源按企业规模分类,在不改变税款入库级次的前提下,由不同层级税务机构以专业化、信息化方式管理,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

为此,国税总局成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主要职责是为大型企业提供纳税服务,实施税源监控和管理,开展纳税评估,组织实施反避税调查与审计等。2010年,国税总局确定江苏、安徽、上海、河南、广东、青岛国税局和广东、山东地税局开展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试点。国税总局决定,对规模大、跨区域经营的纳税人,可提升管理层级,开展专业化团队式的分析、评估(审计、反避税)和稽查等;对中小企业可按行业进行管理;对个体工商户可实施委托代征的社会化管理,对个人纳税人要加强源泉控管。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以总局和省局为主,实行大企业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服务和团队式管理。目前,国税总局已建立了定点联系企业制度,选择45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作为首批定点联系企业,直接组织实施相关税收服务与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已有31个省局选定了776户定点联系企业,地税系统已有12个省局选定了295户定点联系企业。国税总局、各省局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部门,除了做税务系统内的行政管理,有一部分人要从事实际征收管理业务。许善达称,纳税人对税务局意见比较大,一是税务局层级多,二是同级税务局里有很多部门,不同层级的税务局和不同部门,按职责都有权到企业去检查的职能。但是,对一个纳税人来说,横向要面对很多部门,纵向面对很多级别,都来检查,纳税人非常厌烦。而且管理部门越多,执法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理解就越多,纳税人就无所遵循,遵从成本就比较高。“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减少管理纳税人的层级和部门,这是正确的方向。”许善达说,确定的大企业,原则上只由大企业管理部门管理,下面的分局和税务所就不用再管了,也不用去检查了。根据企业规模,有些归国税总局大企业司管,有些归省局管,有的归市局管,级别上不再交叉管理,大大降低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

安徽

国税:省市县局税源管理实体化。省局成立税源管理局、稽查局,直接对跨地市经营大企业进行评估和稽查;市县打破属地界限,按纳税人规模设置税源管理机构;集中全省人才组成风险监控分析专业团队,选择90个重点行业,以省局为主建立数据仓库和行业评估模型,直接对全省17万户企业进行风险扫描和识别、等级排序、风险应对任务推送和结果考核 江苏

国税:开发应用一体化税源管理平台,按“逻辑扁平化”思路,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对大企业实施“省局+行业办公室”团队管理模式,在省级实现风险信息自动生成、按户归集、自动排序和应对任务统一下达;将税源管理事项分为基础管理和纳税评估,将纳税人依申请及调查审批等事项集中在办税服务厅处理,减少税管员自由裁量权 地税:在全省市区范围内打破属地管理、取消税管员固定管户,设立税收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任务应对下达和结果的监控考核;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设置税源管理部门,与纳税服务、稽查部门一起,负责落实监控管理部门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 海南

国税:全省国税系统作为一个征管整体,打破层级界限,改变各层级机构按全职能设置的传统做法,按“一体化”要求划分了省局、市县局、分局职责,调整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整合税收管理业务和再造业务处理流程,实现了省局集中统一管理 山东青岛

国税:以服务、征管、监督为一体,在横向上分离税管员职责,突出强化纳税评估的核心职能;在纵向上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在市级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风险识别分析、任务统筹部署,直接参与风险应对 山东

地税:全省上下成立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排序、评估任务配送、本级重点税源的直接评估和对评估结果的考核;税收收入任务只分解到税务分局,税收管理员不承担税收任务,主要负责纳税评估等 广东

地税:在全省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在区县范围打破属地管理,分设重点和一般税源管理局,税管员由一人管多户转为分岗位管事

篇2: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税收竞争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应对国际税收竞争已经逐步被各国政府和世界经济组织提上议事日程。税收竞争实际上是政府的制度竞争。它可以在国与国之间发生,也可以在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发生。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利于国家扩大税基、降低税负,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及税收中性原则的贯彻。过度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有害的、恶性的。要正确认识国际税收竞争的好处与不足,才能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发展中得作用。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适度竞争;应对措施

一、国际税收竞争概述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概念

税收竞争是各国(地区)通过税收手段,引导资源流动,维护本国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经济行为。税收竞争既有小范围的即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竞争,也有较大范围的即各经济区域间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资源在国家间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小,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税收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主权国家通过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甚至施行避税地税制等方式,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吸引国际流动资本或经营活动、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经济行为。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特征

国际税收竞争除具有竞争的一般特征外,作为一种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1.国际税收竞争的主题是各个主权国家;

2.国际税收竞争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3.国际税收竞争的工具是单方面运用的税收政策;

4.国际税收竞争行为具有负外部性。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利弊

(一)国际税收竞争的有利方面

一般认为适度税收竞争具有正效应,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首先,国际税收竞争有利于实现税收中性原则。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应尽可能减少对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的扭曲,减少对经济运行干扰的负面作用,影响资源配置。各国为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纷纷降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措施,这将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同时,由于国际税收竞争,各国的税制结构纷纷改革。生产要素经营地点的决策,将侧重于考虑低税负国家的投资。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以引导外国资本在国内产业流向和地区流向,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1.适度的税收竞争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税收竞争的直接表现和结果是税率的降低及税负的减轻。低税收能吸引资本流入,从而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由于税负降低,使得政府的收入受到限制,促使政府提高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因而参与税收竞争,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国家,有利于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

2.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信号所引导的产量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税收的出现造成了价格的`扭曲,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通常认为,高税率、歧视性的课税范围和规范的税制内容等都将作用于经济,影响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从而破坏税收中性。而在税收竞争浪潮的冲击下,各国纷纷施行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对经济活动的扭曲作用。

3.税率降低使得扭曲减少

基于全球视角,税率降低带来的全球性税负减少将从整体数量上削减了税收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提高了国际经济效率。扭曲作用的削弱还来源于税基的扩大。税基的扩大拓宽了税收政策工具调节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歧视性课税范围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诱导作用。

4.国际税收竞争调动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

促进效率提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与国纷纷展开减税竞争、以低税率优惠吸引国际游资。从而从制度设计上减轻了投资者的税收负担水平,调动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国际税收竞争能促进各国之间,包括各地区之间税收负担水平的均衡实现,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5.加速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步伐,是世界税制结构出现趋同化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竞争更加激烈,各国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竞相对本国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一国的税制改革引起许多其他国家类似的改革。这样一国政府主观上力图以本国优惠的税收制度吸引外资流入,另外面对世界各国日新月异的税收制度改革而不断的调整变化,最终在客观上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税制差异的缩小,使世界税制结构出现竞争同化。

(二)国际税收竞争的弊端

国际税收竞争还会有消极的作用,这种消极作用是以过度的恶性的税收竞争为前提条件。

1.侵蚀税基

一方面,过度的国际税收竞争会导致各国减少财政收入,不仅会使公共产品提供不足,而且会使各国政府运用政策工具管理经济的能力大大削弱。恶性的税收竞争甚至导致财政破产。另一面,有害的税收竞争过程中,税基向低税或者无税国转移,迫使各国相应降低本国税率,被动调节税收政策,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税基侵蚀。还有,国际税收竞争强化了国际避税动机,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之间的税制差异、各国涉外税收法规和国际税法的漏洞,套取最大的税收利益,通过转让定价、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等多种手段,将其在全世界的应纳税额减到最少,造成参与竞争的各国税收利益流失。

2.扭曲税负

有害的税收竞争会扭曲税负的分配,引发新的不公平。为吸引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各国降低对这些要素的税率,这实际上是对流动性弱的生产要素如劳动、消费等课以重税,间接转嫁了税负。对流动性若的经营活动增加税负的直接后果将是减少就业、降低消费;以个人所得税为载体的国际税收竞争会直接引导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高科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从高税负国家流向低税负国家。智力流出国在蒙受巨大的无形损失后,不得不花费更大代价去吸引人才、技术,其中必然伴随各种形式的新的税收优惠,由此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税收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3.破坏税收中性

按照税收的中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应尽可能减少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基础性作用的扭曲,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扰和负面作用。但当一国试图通过提高税率增加公共收入时,那些容易流动的要素如资本就会转移到税率较低国家去,这样无疑削弱了一国自主运用经济政策的能力。国际税收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投资人的正常选择,可能使资源从最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地区流到使用效率不高但是有税收优惠的地方,导致国际资源的地域流向发生扭曲,严重破坏了税收中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海飞,谢颖.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税收问题探析[J].涉外税务,(8).

[2]邓立平,陈涛.当代西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评述[J].税务研究,(7).

[3]邓立平.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税收竞争研究:理论框架[A].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文集[C].中国税务出版社,.

[4]郑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02.

[5]梅春国.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税收竞争及其对我国税制的挑战[J].涉外税务,2001.

[6]陈涛.国际税收竞争与生产要素的税负分布[J].税务研究,2002(9).

[7]曾国祥著.税收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8.

[8]余竣梅,魏佳.从国际税收竞争走向国际税收合作[J].涉外税务,2003(3).

[9]薛钢等.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及规范[J].涉外税务,(8).

篇3:浅探企业税收筹划利弊

税收筹划是指是指纳税人在实际纳税义务发生之间对纳税负担的优化选择。税收筹划与其他减轻税负方式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合法性。税收筹划是在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之内进行的。国家税法体现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引导纳税人的选择行为。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 是对税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贯彻, 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有效性。

(2) 筹划性。事前筹划性是指纳税人在投资、经营活动发生之前就把税收最为一个重要参数来进行考虑, 从而确定其投资、经营的方案, 以期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税收筹划实施必须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之前, 这既是税收筹划区别于偷税的重要特征, 也是税收筹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3) 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要获得税收利益, 高水平的税收筹划不仅要求实现节税目标是企业税赋最轻, 更要在纳税约束的市场环境下, 追求企业税后利润最大化。

2 企业税收筹划的积极意义

2.1 有利于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 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税收筹划就是要把成本费用降到最低点, 包括减少内在与外在成本,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税负, 降低纳税成本,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企业而言,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了纳税成本, 节省了费用开支, 税收筹划得当, 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 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可有资金, 使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2) 避免涉税风险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必然要求对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其他的经济法规进行详细的了解, 周密的分析, 并对可能违背税法的经济行为进行防范和纠正。因此, 税收筹划使企业认真学习税法及相关法律, 以达到企业整体行为合理合法, 有利于企业避免税务机关的处罚, 减少额外的税收支出。

2.2 有利于实现国家税收立法意图, 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对国家而言, 税收筹划促进企业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 有利于国家重点扶持的落后地区和幼稚产业的发展。税收筹划就意味着纳税人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并且做到对国家税收政策意图的准确把握。通过对纳税方案的择优, 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作用下, 逐步走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资源配置的道路, 从总体上扩大了国家税收的税基, 增加了税源, 从而更好更快地发挥国家的税收宏观调控职能。

3 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

3.1 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 由于筹划方案与现行的税法政策和规定冲突, 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或承担法律责任, 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税收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的变更。税收筹划是事前筹划, 如果税收筹划方案不能跟上国家最新的税收调整政策, 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政策设计的税收筹划方案, 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 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 从而导致税收筹划的风险。

3.2 经营性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依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 因而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旦企业预期经营活动发生变化, 如投资对象、地点、企业组织形式等某一方面发生变化, 企业就会失去享受税收优惠和税收利益的必要特征和条件, 导致筹划结果与企业主观预期存在偏差。

3.3 税收筹划的主观性

税收筹划涉及税收、法律、金融、管理、会计等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税收筹划人员要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政策与技能。而税收筹划人员对于税收政策等的理解、认识与判断以及税收筹划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知识面和理解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税收筹划方案的设计。

4 规避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几点建议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类型,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规避风险。

4.1 关注税收法律政策的变动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 应充分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 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 在实施税收筹划时, 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 然后再做出决策。

4.2 保持税收筹划方案的灵活性

风险虽不能完全杜绝, 但可以防范和降低。因此, 在努力做好税收筹划风险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同时, 要正确面对可能发生地税收筹划风险, 并提前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应对工作。通过事前应对风险思想, 有利于未来期间内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筹划内容, 采取相应的方案分散风险, 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4.3 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素质

税收筹划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 还要具备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能力、对项目统筹谋划的能力、与各部门合作配合的协作能力等素质。为了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的素质, 减少由于筹划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所带来的税收筹划风险, 必须重视提高税收筹划人员业务素质和筹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大明.企业税收筹划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3.

篇4: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分析

关键词:涉外税收 优惠政策 利弊

一、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分析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与国内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区别,由于国内国外政治经济条件存在差别,因此对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利与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现阶段,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利好

第一,它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用外资。纵观我国涉外税收的征收实践,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明显地推动了我国吸引外资、合理利用外资。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资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达到1239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外资种类较多,包括我国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进行的优惠贷款、外国银行向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以及外商的直接投资等,而我国涉外税收的优惠政策正为外商的直接投资创造了优惠条件,对推动我国利用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一方面,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先进技术项目带动了我国新型科技产业的发展,包括通讯、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等,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涉外税收的优惠政策通过对我国吸引外资的直接推动从而间接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而且带动了国内的就业发展,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另外,外商投资的企业由于受外国投资者的影响和管理,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落实的较为彻底,因此,这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参照作用,对国内企业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二)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弊端

第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投资,并造成了严重的税收流失。在涉外税收政策中,由于外国投资比国内投资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因此更多的国内项目引资者倾向于引进外资,导致国内资金受到抑制。相关调查显示,国内资金自“八五”时期呈现盈余状态,国内资金的储备率达到40.1%,而投资率仅38.8%,这种状况在“九五”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以后我国便一直实行外资税收减让制度,这在我国“外资为主内资为辅”的投资格局下无疑造成了负面效应,导致我国出现严重的税收流失现象,这也成为我国引入外资的一种经济成本。

第二,对国产设备的投资和生产起到了阻碍作用。国家对国外机械设备的进口提供的优惠政策虽然刺激了外商投资,并提高了国内企业利用和引进外国机械设备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产设备在国内市场上的投资和使用,迫使很多国产设备的生产和投资转向出口战略。虽然对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的增值税退税政策自1999年便开始颁布实施,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利弊的辩证分析

纵观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结果,可以肯定的是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对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国正式加入WTO以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地位,必须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所处的不同阶段合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如果内外有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税收流失也会加重,各种负面影响接踵而来。税收优惠政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内市场就会出现“弊大于利”的负面效应。

二、完善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分析

(一)增强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性

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服务于引资战略和体现引资质量。首先,从引资目标来看,我国的引进外资旨在将原先单一的弥补资金缺口转化为多元的目的,为适应这一目标,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也应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目的对外资进行筛选,并对税收政策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其次,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在制定和调整时要注重体现引资质量,优惠政策要体现出甄别功能,并能符合投资业绩的需要,引导投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二)控制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适当性

对涉外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性”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一是从发展的方向看,我国的涉外税收优惠要逐步向国民待遇原则靠拢。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应当加以严格清理和坚决压缩。二是向国民待遇原则靠拢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废除涉外税收优惠,而是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要更多地体现对本国资金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适当鼓励吸引外资。

(三)加强国际间税收的协调性

国际间税收的协调性主要包括两方面:双边税收协调和多边税收协调。双边税收协调,是指通过签订和执行国际税收协定,消除对跨国所得的重复征税以及防止跨国避税活动。为使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在对外签订双边税收协定时,要努力争取他国的税收饶让抵免,从而使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多边国际税收协调包括国际组织税收协调和区域税收协调两大部分。首先,遵守WTO与税收相关的各项规则。WTO的补贴规则、国民待遇规则、透明度规则等都对其成员的涉外企业所得税收制度具有规范作用。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之一,应当保证其涉外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中的各种税收优惠安排应当符合WTO规则,废除与WTO规则相违背的相关规定;其次,关注国际组织非强制性税收协调的动向,吸收、借鉴有关税收事务的国际惯例,并为我国所用;最后,研究和探讨区域税收协调问题。

三、总结

总之,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内市场有利有弊,我国要对涉外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从而使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国内市场对国内国外两种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庹高瑜,周迎黎.对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弊端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12)

[2]庹高瑜.我国涉外税制问题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2007(5)

篇5: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陈帮林

摘要:论述近年来村级财务管理采取的主要模式,各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做法,并对实行的各种管理模式进行利弊分析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村级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事关农村稳定的大局。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导致村级债务普遍,掏空了基层实力,窒息了乡村自我发展的活力,而且影响到农村干群关系,影响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探索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要。

1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

1.1“村有村管”模式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民主理财的原则实行集体资产和账目的自我管理,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按照《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专门的财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独立核算,独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独立性较强,村级自主权较大。从村级财务管理运行情况看,“村有村管”模式适应于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村级财务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增强财务管理透明度,村级应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审查村级发生的收入、支出凭证,对村级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提出意见,并定期进行财务公开,接受接群众监督,同时配合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做好审计监督。

1.2 “集中办公”模式

是不改变村级财务人员,以月为单位,村级会计定期持经村主要负责人签批、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通过的单据到乡经管站,经乡镇审计人员审核通过后,在乡

镇经管站的指导下记帐的一种管理模式。自会计制度改革后,由过去的收支付记帐法改为借贷记帐法,绝大多数村的财务人员素质偏差,管理水平不高,几乎没有经过正规的会计专业培训,加之村级财务人员不稳定,村级存在不建帐,包包帐、捆捆帐等糊涂帐现象,致使村级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引起群众的普遍不满。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探索出的村级财务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定期集中村会计处理账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写会计报表。在登账前,村会计持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审查通过的票据,经乡镇经管站审计后入帐。会计集中办公,使村会计在乡镇经管站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处理账务,账务处理过程就是学习提高和接受监督的过程,提高了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把村级民主理财与审计监督规定为必经的程序,遏制了乱开乱支,营私舞弊的行为,堵住了村财管理的漏洞,强化了对村级财务的监督。

1.3“村帐乡代理”模式

是指在坚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村组织与乡镇签订村级财务书面委托协议书,由乡镇进行代理,使分散管理、各自核算的村级财务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概括为“一取消”、“两分离”、“三不变”、“四统一”。“一取消”,即取消村会计岗位。村级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办理村级日常财务工作,包括领取统一的财务票据,收取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现金,初审原始凭证,填制报帐清单,定期到乡镇村级财务代理机构即农经站报帐等业务。“两分离”,即“帐款分离”、“用管分离”。“帐款分离”是指由村级报帐员负责现金的收支保管,乡镇农经站代理帐目制作。“用管分离”是指保持村级资金用途不变,村级组织资金分配使用权力不变,而由农经站对各村村级资金在农信社或其他金融机构统一开户,按村设帐,专户储存,并按有关规定,为各村办理现金、转帐等资金结算,收入支出及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会计核算和监督,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严格的村级财务核算管理,实现“用”、“管”两权分离。“三不变”,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金)所有权、使

用权、财务审批权不改变,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平调、挪用、侵占村级资产、资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仍然是基本会计核算单位。“四统一”,一是统一票据管理。取消各村普遍使用的内部收款收据,严格票据管理,各村报帐员必须到乡镇农经站领取统一的票据或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结算往来),确保收入能及时、足额入帐。二是统一资金管理。建立统一的银行存款结算帐户,将农业税附加及村级转移支付、村级经营和发包租金收入等各项村级收入,都纳入统一帐户集中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三是统一集中记帐。即统一会计科目、记帐时间、记帐凭证,由各村报帐员按月或按季到乡镇农经站报帐,农经站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核算,审核记帐。农经站审核票据,主要审核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不真实、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入帐;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求更正和补充;审核是否符合民主理财原则,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办人员签名经办、村主任一支笔审批、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等程序。农经站审核入帐后,以财务报表形式反馈到村级,由村级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统一建档管理。乡镇农经站对实行村级财务代理后的会计档案资料,实行统一归档保管,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1.4村级“会计委派”模式

是指村级会计由乡镇通过招考聘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进行委派与管理的一种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村会计在业务行政等方面直接由乡镇管理考核,决定人事任免,村级无权干预。这种管理模式,是对村级会计人员的任用管理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改变村会计受村干部的影响比较大难以履行会计监督的现象,强化村会计的独立性而实施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2.1“村有村管”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符合农村财务管理管理制度和村民自治的要求,集体资产所有

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由村组织或村民来行使,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村级自主权较大,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主要表现在:

2.1.1管理制度方面

村级组织未对集体经济的积累提出一些长远的规划,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村里集体资金的使用、大额资金的支付使用就是个别人说了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专断性。

2.1.2制约监督方面

主要是干部独断专行,村民参与性不高,内部监督不力,致使监督只停留在形式上。农民关心的热点、焦点财务事项村组织不公开,实行暗箱操作,由于农民受专业知识的影响,难以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监督,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现象,造成集体资金流失,增加村级债。上级部门监督的力度不足,没有具体的方案与措施,致使村里财务混乱无法管理,对存在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整改。

2.1.3参政议政方面

部分的村干部及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有的根本不懂法,数额大的集体经济往来只有村组织个别领导知道,广大村民关心的是自己利益,而对集体经济是否按政策办事则一概不管,致使村干部以权代法,花钱自己拿,收入不入帐,开支自己写发票,进而出现贪污、挪用、移用、挤占专项资金的事时有发生。

2.1.4会计业务方面

村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十分薄弱,会计执行者不规范,易造成账目管理混乱,有的甚至只用一本笔记本记帐,有的用流水帐;有的村财会人员配备较少,而且素质较差,甚至对会计业务完全不懂,从而造成违法乱纪现象较为普遍。

2.2“集中办公”模式

会计集中办公,使村会计在乡镇经管站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处理帐务,利于提高村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同时强化了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但

是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同样存在不足:

2.2.1监督力度不够

在审核监督上,即使对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起到了一定的事后监督作用,但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使少数人有趁机违纪漏洞。

2.2.2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村级财务人员是自下而上集中到乡镇处理帐务,增加了村级财务人员往返于乡村之间的时间和费用。

2.2.3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对村级财务业务指导上,帐薄、凭证、会计报表由村级自我管理,有时会出现伪造发票情况,难以取得准确的会计信息。

2.3 “村帐乡代理”模式

“村帐乡代理”,在保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两分离”、“四统一”,严格规范帐目管理、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对从源头上预防村干部以权谋私等问题,必然能起到强有力的监管制约作用。实行“村帐乡代理”,从管理上提高了村级民主理财的层次,保证了村民民主决策权的落实,准确地把住了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切入点,消除以往村级财务分散管理、各自核算的弊端,对在农村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乡村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减少干群矛盾,增强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必然能发挥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反映出一些明显不足:

2.3.1不易采取强制措施,实施难度较大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实行村帐乡管,要在村集体自愿的基础上委托代理,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害怕自主权受到限制,绝大部分村不自愿代管,又不易采取强制措施,因此实施较为困难。

2.3.2财务费用较高

村级财务乡代管实行分村设户、分村建账、分村核算管理业务,由于绝大部

分村集体经济是空壳,但仍需设户建帐核算,增加了村级财务管理成本。

2.3.3容易滋生帐外帐现象

由于实行村帐乡代管,村级受到的约束力加大,因此,村级往往会出现帐外帐、私设小金库现象。

2.4村级“会计委派”模式

村级会计由乡镇聘任委派,直接由乡管理考核,村级没有干预权,对增强村会计的独立性,提高村会计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村财务管理更加专业化。但是财务管理成本较高,在乡镇财力困难或集体经济薄弱村,难以实施。

[参考文献]

崔立松.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浅析[J].农村经营管理,2006

篇6:税收管理员利弊分析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家族企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企业类型。家族式企业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以亲情第一为首要原则的经济组织。但是当家族企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之后,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文章分析了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利弊分析;发展对策 所谓家族企业,按照哈佛大学教授唐纳利的观点,是指同一家族至少有两代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两代衔接的结果,使公司的政策和家族的利益与目标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家族企业是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家族企业有着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由企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有优劣之分,但模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一、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1、优势分析

(1)高度凝聚力,创造生产力

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家族企业形成的基础、维系的纽带、也是家族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源泉。任何企业的成功,都需要有一群意志坚定、相互信任且具有为企业利益而乐于奉献的骨干组成的团队。

血缘和亲缘关系具有超强的凝聚力、信任与忠诚度,这是家族企业最大的优势。

(2)低成本组织资源的方式

家族控股并由家族成员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有效地降低了“代理人风险”、“代理成本”,是家族企业的优势。

在创业之初,企业往往面临着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的匮乏,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企业就会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而凭借家族或员工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以较低的成本,使企业能较快的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3)家族企业高度集权

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规范化程序比较少,工作简便易行,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获利的机会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家族企业大多是个人或家族成员一手创办发展的,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就是决策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使得企业的管理层级较少,成员间有高度的信任感与合作力,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灵活性和较高的风险抵御能力。同时,家长制的权威领导,可使得公司的决策速度最快。

(3)家族企业领导核心明确、内部关系和谐

创业者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习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创业者是通过艰苦奋斗才得到今日的地位,其能力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在各方面都能发挥表率作用。家族企业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企业成员之间不单纯是靠权力线来沟通,还有家族内部成员的沟通渠道。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的关系不是僵硬的、官僚的,而是和谐的、柔和的。

(4)外部环境分析

家族企业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以后,在经济技术和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中,现在和将来一段时期内,仍会处于相对有竞争优势的地位。我通过现有的家族企业分析和观察,有不少家族企业,只是巧妙地利用企业在资金、技术和政策等方面享有的特殊社会待遇,才得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2、劣势

(1)家长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家族企业在创业初期,许多企业家是靠的果断勇敢,抓住了一两次稍纵即逝的机会取得成功的。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家族企业业务步人多样化,巨大的管理幅度与冗长的管理层级,对经营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核心位置上安置的都是家族成员,不少企业主和家族成员对市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仅凭经验来管理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事无巨细”的决策,造成企业决策者事务缠身。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重大决策,由一个说了算,那么企业的衰败将是不可避免的。

(2)产权模糊极易引起产权纠纷

当企业较小时,可以通过家族血缘或亲缘关系解决其发展中的大部分问题。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就开始模糊,造成管理困难,激励失效。一是家族成员自然人之间产权界定不清,家族企业很少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进行界定,这就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二是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为获得各种政策支持,家族企业往往挂靠国有或集体企业。

(3)不利于人才引进

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本短缺和人力资本浪费的现象并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的增值程度低;人员流动性高,核心人员流失严重;人员素质偏低,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缺乏。

家族成员对最高权力的垄断,阻碍了高素质的人才走向最高决策层的通路。家族成员认定,企业是自家的,希望绝对拥有企业控制权,对外来人员常抱有本能的敌意。封闭的产权结构和任人惟亲的人事安排,很少吸纳外部成员加入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决策层,使企业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已有的外聘员工也难以发挥重要作用。长期的家长制管理,会使领导者变得自负,总觉得自己是最能干的,这就更排斥了社会上优秀的人才的加盟。

(4)创新力不足妨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在企业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从而使企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局限,家族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和服务经营,经营观念落后经营模式单一,管理方式落后很少,不注重品牌经营,致使融资困难,企业信用受限,资本经营企业缺乏创新,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

(5)新老更替产生强烈地震 选择企业继承人,是企业生死存亡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新生的家族企业,现已进入新老交替,选择接班人的高潮。家族企业创始人在吃苦耐劳的条件下,经营并发展了企业,由于自己的辛苦,不愿意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下一代往往在富足的条件下成长,企业创始人往往忽略的对于接班人的严格要求,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致使接班人的素质不高,接班过程中企业其他骨干“功高盖主”,成为接班人的改革障碍。

家族企业劣势可以概括为:能共苦不同甘,资历重于才能,辈分重于能力,经验重于知识,情感重于理性,面子重于事实,人情重于规章。

二、家族企业管理问题

1、位居企业中高层的家族成员将矛盾与情绪带入工作,经营管理症结似乎更难解开;

2、多头指挥,当事员工无所事从;该听谁的,谁可以发号施令,政令不统一,造成员工资源浪费,同时影响员工积极性。

3、家族成员私心作怪,损公肥私等问题更难处理;

4、皇亲国戚不论是否占据重要部门及核心岗位职位,都容易在事实上形成内闭的家族圈子,形成内部派系,难以形成开放状态与真诚兼容、接受企业其他员工 ;

5、在企业的家族成员中,任人唯贤难以客观,倘若“自己人”能力难以服众,将会对企业其他员工的心态,能力和潜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

三、发展对策

1、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

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是:(1)产权结构创新。首先,实行家族内部成员股份制;其次,家族由100%的股权转向控股,允许外聘经理以及让有贡献的员工持股。(2)战略创新。树立企业宗旨,开发企业文化,设计企业形象。(3)组织结构创新。采取多种组织结构,由单一决策中心转向多决策中心,管理重心下移,实行团队式的组织形式。(4)控制创新。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措施和目标能够实施的重要保证,主要进行人事控制和财务控制,关键是要建立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

2、改革产权制度

走出产权结构一元化、封闭化的陷阱,拓宽融资渠道,使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效融合,在家族企业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现代产权理论指出,任何经济权利都应当有明确的法律归属,否则很难保证权利的正确使用,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现象,甚至还可能引起经济纠纷。所以必须对家族财产进行再分配,理顺内部产权关系,使家族财产清晰到个人。

3、注重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原有企业主进行再培训;另一方面是培育经理市场,从外部引进人才。家族企业的发展,必须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再生机制,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开发员工的知识与技能,使之了解自己的专长、兴趣,在此基础上使之所长与公司所需相一致,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保证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维持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解决家族企业高级人才流失问题。

4、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企业管理历经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所有者又亲自管理的情况下,人治有其优越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素质,整个企业面对的宏观及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管理仍然以人治为主必然遭遇挫折。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终极目标,也可能领导下属做企业,但是在从事某项事业时,赋予该事业价值的大小,往往决定所从事的事业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赋予事业的价值越大,事业就做得越大。

三、结束语

家族企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根据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与企业发展形态,民营企业大规模的脱离家族式经营的时机还不成熟,强制转型有百弊而无一利。但这并不阻止由家族式控制转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向,在将来市场条件改善后,民营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将是不可避免的,家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在充分分析企业自身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才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高政利.论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37.[2]潘晨光,方虹.家族企业的继承问题初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1).[3]李洪伟、高化文.家族式企业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杨红娟,杨保建.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2(6).

篇7:加强税收管理途径的理论分析

税收管理问题的重要性

一、税收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照税法组织收入的管理手段。没有管理就没有税收活动的实现。另一方面,税收管理的状况对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有限的管理能力成为税收的束缚,对各个发展中国家的逃税情况的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潜在所得税未能征收入库的情况并非罕见,其他税种也有些类似情况。我国虽然缺乏这类研究资料,但同样,应征额与实征额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税制表面现象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差异可能来自于逃税现象,也可能来自于税制的设计、管理和司法解释,如广泛使用税收刺激,或税收行政复议制度失效等。这种差异,不仅使得政府收入流失,更降低了税制的弹性,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由于管理的原因,导致税收收入相对额下降,要想增加收入,只有不断地提高税率和开征新税,不少发展中国家正是这种情况。

就微观个体而言,管理水平决定税收负担,直接影响收入的.多少。逃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税收的横向公平。由于管理上的差异,无论税法怎样规定,同等收入者之间,同等产品消费者之间,同等财产所有者之间,税负水平都不相同。例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一种分类所得税,实际上税率取决于收入来源。对工资薪金收入由于可以进行集中的源泉扣缴,管理容易,使得工资薪金的税率实际上高于劳务收入和生产经营所得的税率。

二、税务管理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如果一国是腐化堕落的海洋,那么税收管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纯洁的孤岛,而如果一国工商业者大多是文盲,不能建立和保存会计资料,那么一些以帐为征收依据的税种,如所得税,一般销售税就不可能有效的征收;如果对税务机关和税务官员考核的依据就是组织收入,那么可能会鼓励税务机关不顾税法规定;而如果政府其他部门也以多种方式向企业施加经济负担,税收管理更难以进行。

在有些国家,纳税人与税务官员都缺乏必要的诚实。各级政府对税务官员很少有控制办法,有关税收运作的信息很少,更难以收集,这种税务官员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调整的费用很高。而且纳税人没有对征税人的监督意识,即使有所意识,也往往因为指控的私人成本远远大于其私人收益而只好作罢,这就使得税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几乎不受约束。

税收管理改革

上一篇: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默会知识及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经办风险管理检查评估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