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

2024-04-21

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精选6篇)

篇1: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基础,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经验是隐形的、未充分结构化的知识。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科内容知识,不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的熟悉,一系列有关的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且熟练掌握,这样才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室组织和管理的主要的原则和策略,这技巧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能管理好才能教好;课程知识,特指掌握适用于教师作为“职业工具”的材料和程序,要了解课和改革的动态,认真学习好课和改革的要求与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学科教学法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放下以往老师的架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了解好学生的心理特性与发展特性,才能施以正确的教育手段,更好地育人。

专业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条件。它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等。

篇2: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

一、活动前期准备

1、活动筹备、报名(大一各班二队,每队五人);

2、活动宣传工作;找各班代表宣传;

3、试题征集(以专业知识试卷为依托,征集平时练习的知识与问题),学研部各干事出题

4、联系参赛选手跟嘉宾;

二、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工作部分:由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嘉宾(依次老师、学生会干部)以及本次活动的背景、目的和预想的活动效果。主持人向到场的嘉宾和同学们问好,请嘉宾代表致辞,寄予希望。进入比赛介绍和参赛人员介绍。由嘉宾代表抽取每队的答题组序。

(二)、比赛阶段

(1)比赛时间: 4月26日。

(2)比赛地点:

(3)比赛过程:

第一轮 必答题——纸上得来终觉浅

主持:宣布本轮竞赛方法,由×××发给各位评委本轮题目及标准答案。

1、本轮共设题20道题,每队答5道题,可自由选择题号,五位选手轮流作答,每人答题限时10秒。由第一组开始。

2、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

3、选手答题时,本组、其它组选手及观众不得提示、暗示或进行其它作弊行为,如有发现,作弊队员所在组扣掉5分。

4、如遇争议问题,由现场评委评判。

观众现场互动参与题:

参与方法:主持人念题,知道答案的站起来回答,谁先答对,谁有奖品,现场发奖。

第二轮 选答题——绝知此事要躬行

主持:宣布本轮竞赛方法,发给各位评委本轮题目及标准答案。

1、本轮共设题20个卡片,卡片放在一个密闭盒子里小队长抽取一张,每张上有五个人小题,然后选手作答。

2、答对一题加10分。

3、小组答题时,小组成员可商议,其它组员或观众不提示或进行其它作弊行为,如有发现,作弊队员所在组扣掉5分。

4、如遇争议问题,由现场评委评判。

第三轮 判断题——宝剑锋从磨砺出

主持:宣布本轮竞赛方法,在做答后公布正确答案。

1、每队推选一人从主持人手中抽取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两道判断题。

2、答对一题加10分

3、答题时,小组成员可商议,其它组员或观众不提示或进行其它作弊行为,如有发现,作弊队员所在组扣掉5分。

4、如遇争议问题,由现场评委评判。

第四轮 演讲题——乡音无改鬓毛衰

1、本轮为附加分环节,由个队选一人,各选手用自己独特的方言朗诵“再别康桥”

2、各评委按照选手在朗诵过程中的神情并茂给相应分数

3、选手在朗诵时,其它组员或观众应保持会场安静,便于选手正常发挥。

第五轮 风险题——柳暗花明又一村(按分值选题,30分,由评委给予打分)

1、本轮按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别五个分值设题,每个分值有7道题。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分值选题作答,五人一人答题为主,其它队员可补充,每组答题限时20秒。由第一组开始。

2、按所选题的分值,答对得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一半分值。

3、小组答题时,小组成员可商议,其它组员或观众不提示或进行其它作弊行为,如有发现,作弊队员所在组扣掉20分。

4、如遇争议问题,由现场评委评判。

三、赛场分工

1、会场的管理

有专人负责会场的秩序安全,有专人负责后勤服务,能确保此活动的安全、有序、快乐的进行。

2、统计分数

安排2名同学负责记录各个小组的得分,进行全程透明的记分,以达到公开、公正、公平的效果。

四、参赛方式

以班为单位,大一每班二组,大二每班一组,每组7人。

七、参赛对象

土建系大一,大二学生

八、奖项设置

团体奖:

一等奖:(1个小组):奖品待议

二等奖:(1个小组):奖品待议

个人奖:

一等奖:(一名):奖品待议

二等奖:(一名):奖品待议

三、活动开展参赛条件

以年级为单位,两年级各班推荐报名参赛每班一 二队,每队7人。

2、参赛细则

报名时间:4月25日——4月25日

报名地点:、找各班班委登记报名

3、选手需着装得体,举止规范。

篇3: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

所谓的工作过程就是指“为了完成某一件工作任务同时能够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是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观点。但是在课程改革初期, 我们遗憾地发现:无论是与理工科类课程相比, 还是与文科类核心技能课程相比, 这些基础课程普遍重知识的讲授和理论的传播, 轻应用技能和动手操作。长期以来, 这些专科基础课程只是缩小版本科基础课, 除了知识范围有所不同, 其余都严格秉承传统。因此注重基础知识和理念素养培养的这些基础课程, 并不能适应姜大源教授的“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及任务和流程等为导向的课程重新开发思路。既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工作过程”为任务和导向的方法, 也不能停滞不前继续保留原有的课程模式, 否则课程建设将很难适应整个法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在高职教育中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一时间文科类基础课程的改革在整个高职课程改革大好前景之下遭遇到瓶颈, 陷入了困境。

二、走出困境:非工作流程导向的创新, 以法律现象的认知规律为流程, 创造课程设计新理念

带着课程改革中的困惑, 课程组成员多人多次听取了姜大源教授的特色讲座, 认真分析研究其所提倡的“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改革思路与基础课程理念培养目标的不同点和关联点, 积极探索基础课程改革的新途径、寻求新思路。几经努力, 终于找到了突破点。我们发现, 虽然法学的基础知识中没有工作流程和任务, 但认识这些法学基本知识的过程 (从简单的社会现象和行为的认识到复杂的法律现象和法律行为的认识过程) , 也体现出行动的先后顺序性。我们暂且将这种对知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 称之为“非工作”流程。每一个知识的认知作为一项任务, 刚好与“以工作过程为任务导向”的设计思路相吻合。同理文科类基础课程都担负着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任务, 将这种传播任务转换成学生认知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 将对专业基础现象的认识过程当成一种工作任务, 将获得职业素养当成工作成果, 完全符合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概念, 也与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相统一。因此在基础课程体系中, 将“工作过程为导向”进一步转化为“认知过程为导向”, 是对“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思路的创新, 它解决了认知知识类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 是对非操作性工作过程的延伸解释。

三、《法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 课程组重新梳理了《法学基础》的改革设计思路, 将“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转化和提升, 同时也吸取了法律类其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改革的方法, 提炼出了以“认知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为导向的基础课程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 重新挑选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排列组合, 同时以“认知某一现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创新和摸索出了一套法律类专业基础课程从纯理论知识教学到注重能力技能传授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1. 完成特色教材的编写。

在教学知识点的选取上, 《法学基础》以法理学与宪法学为蓝本进行选择, 开创了高职法律类专业法学基础课程的先河。以此为基础, 我们组织了多年从事高职法律课程教学的教师和行业资深专家共同编写了《法学基础与宪法》教材, 已于2009年6月正式出版。在这本教材中, 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遵循高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紧密结合近年来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律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对法学基础理论和宪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整合, 并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国家形态和法律关系四个基本要素, 尽量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和客观现实关系来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单元和设计教学进程, 着力培养学生基本法律素养。目前该教材在法律类高职高专学生中的适用面十分广泛。

2. 以学习情境为载体, 从学科型教学向行动型教学转变。

在《法学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我们选择了12个不同的知识点为不同的学习情境, 并以此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 已经完全摒弃了法学学科传统复杂的纯理论知识体系, 基本实现了知识点从学科型向行动型的转变。从课程大纲看, 这12个学习情境的编排顺序, 均以学生对现象的认知规律为导向, 从简单到复杂, 从一般到特殊, 从社会到法律, 从一般法律认识到专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规律设置课程的整体内容体系, 可以说完全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趋势。同时这12个学习情境的设立, 也与不同的认知法律的行动领域相适应, 符合培养学生法律基本素养技能的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 《法律基础》课程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设计, 开拓了文科类专业基础课程“认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新思路, 完全适应并创新了高职课程改革以行动领域和认知规律为导向的改革思路。虽然说从细节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但从整体而言, 其行动领域和认知规律为导向的前瞻性还是非常突出。

3. 摒弃纯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传统的法学基础课教学, 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技能的培养, 高职法学基础课程的讲授必须彻底摒除这一陋病。因此我们在这门法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时,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 制订了实训方案,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通过实地考察, 增加感性认识, 通过观摩实务部门的工作, 学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理解、消化, 扩大知识面, 学习理清思路, 掌握法律人的逻辑推演、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课堂上开设专题讨论课和模拟实训课, 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扮演角色, 进入情景, 通过有参照物的法律实践掌握知识与理论。

四、对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通过这几年在法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实践摸索, 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如今的思路清晰, 课程建设组在对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方面有了一些切身的感受, 以供分享。

1. 定位要准确。

无论哪个专业, 都离不开专业基础课程, 这是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和基石。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 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目标的不同, 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各个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也必然不同于本科专业。如果开拓和转变思维, 将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中进行重新的定位, 是在进行课程建设之前必须要理清的思路。首先必须摒弃专业基础课程的纯理论课程地位, 树立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基本分析能力等培养功能的认识。因此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基础”不能少, 但必须从“基础知识”向“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定位进行转变。

2. 目标要明确。

课程改革的目标, 必须要明确, 要有的放矢, 这是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实际的明确, 就是必须要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所属专业的改革发展及建设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 都离不开专业的建设目标, 每一个专业对其整个专业框架下的课程设置均具有其现实的目标性, 所以每一个课程的建设必然不能离开专业的建设总目标。以《法学基础》为例, 在法律系三个专业中, 其均为专业基础课, 但三个专业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对法律事务专业而言, 法学基础课程要实现其分析法律关系等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对司法警务和法律文秘专业而言, 则更侧重于认识法律现象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因此同为专业基础课程, 必须要针对和结合不同专业的建设目标, 明确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3. 内容要适当。

作为高职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当避免深奥, 而应当选择浅显易懂。那么在高职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是动手的能力, 以此为出发点, 简单、浅显的基础知识够用即可, 而基本技能操作的知识点则需要提前进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为将来学生继续学习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4. 方法要灵活这是指将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付诸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即使是实践教学方法, 也要根据教学对象、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灵活的处理。

以《法学基础》为例, 同为专题讨论分析法, 不同的老师就创造出了不同的实施方法, 如学生参与式教学法、话题讨论法、案例模拟法等等, 都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此, 不拘一格的灵活教学手段是将所有的上述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产生实际效果的良方。

摘要:高职文科类基础课程专注于职业基础知识的获取, 将“认知专业理论的过程”归纳等同为“工作任务”, 是以“非工作过程”对“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以《法学基础》为例, 以“认识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的认知过程为导向创新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实践, 为高职文科类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基础课程,非工作过程,认知规律,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案例与范例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

篇4:论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精神

因为我们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像考评体力工作者那样对知识工作者进行日常的考评,惟一可以考核知识工作者的只是他们最终的绩效。因此“知识工作者”必须具有一种“专业精神”:对自己负责,对组织的绩效负责,在日常的工作中卓有成效。

我们的社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社会转变,社会的中心越来越转向知识工作者,获得求职机会和好职位,越来越需要大学乃至更高的学历。随着知识日渐成为一种资本,相较于昔日的“装饰物”,知识如今已经在切实且大幅度地提高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在经济、管理、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挖掘和培养知识工作者已经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最迫切的任务,然而我国在培养知识工作者的过程中却普遍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片面的理解了“专家”的含义,在培养专家这一最为重要的知识工作者的过程中,重视了“技能”忽略了“责任”。

在英文中“专家”这个词源自——profess,意即“像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的人。我们不是因为专业技术成为专家,而是因为把对顾客负责作为我们行事的出发点,而成为专家。专家是以专业为前提的,而专业又是以业为前提,所谓的“专”只是一种实现“业”的方式,如果没有“业”就像做事情没有了结果那么你再怎么专又能如何?充其量只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而称不上专家。

专家的“业”其实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其“专”其实就是为了达到此项目而必须学习的技能,如果忘记了“业”仅仅是“专”非但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专家,相反倒会给社会造就一些“麻烦制造者”。像收受红包出售假药、过期药的无良医师;为了金钱歪曲事实的律师;协助安然、日本的西武铁路集团和日本株式会社伪造财务报表的会计师;出现歪曲事实、捕风捉影的记者。对他们而言专业技能只不过是他们遮掩自身行径蒙蔽他人的工具罢了。

正因为如此,对于从事各种专业工作的人,区分出哪些人是专业的,哪些人是徒有虚名的,这才是“顾客至上”,这才是真正的“专业精神”。只有那些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行动,不仅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的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的人才称得上“专家”。虽然现在几乎所有针对专家的定义都把焦点对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顾客的存在。笔者认为这是不够准确的,因为这至少违背了“专家”这个词的初衷。

中国其实并不具备“现代职业”的传统,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法形成大规模、大范围的交易。加上“重农抑商”的思想使得“除了耕地以外的职业”缺少固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只好用道德调节。

中国文化这种对职业的定义,与现代商业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商业文明中业是清楚的,是第一位的,这才有对事(业)不对人(职)。而在中国文化中业不清楚,但人(尤其是职务)是清楚的,这就是权谋思想的来源:对人不对事,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那就只好用道德或者权谋来调节。

中国的企业往往抱怨大陆缺少真正的职业经理人。然而造成现今这种人才匮乏局面的,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在企业自身的责任。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家在管理中把“专”字放在第一,把“业”放在第二。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对个人忠诚,“专”就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大可怀疑目前相当一批强调以“德”智利公司的企业家,他们对德的解释多半就是对他个人的忠诚。

当时我们要知道,独立性才是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根本支柱。所谓职业经理人,就是以市场制度与客户价值为行动准则,通过管理创造价值的那一群人。如果没有市场制度与客户价值的独立性,就不可能有职业经理人的独立性,这就是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宁可冒着被老板开除的风险,也要遵循商业规则与捍卫商业道德的原因。如果经理人每天想着的是如何讨好老板如何对老板尽忠,那么他还怎么去维持职业经理人的独立人格呢?因此上有所好,下必有所效。中国的企业家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职业经理人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自我的超越。

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缺少的是这样一批对顾客负责、对职责负责、对自己的绩效负责,哪怕冒着被老板开除的风险也要遵循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是真正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对自我进行管理,对绩效负责,不受控于自我的私欲抑或老板的喜好,他们是组织发展最坚实的基石。”

一流的组织无不以培养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为第一要务,他们都力求在组织内形成一种“专业”氛围。正是这样他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为世人所尊重。

例如,麦肯锡的价值观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有经验的人还是新手,都要贯彻这一价值观。严禁从个人或公司的利益出发作决策。如果打破这条戒律,无论你是多大规模工程的负责人,都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不仅受到轻视,还会因此被解雇。麦肯锡公司的鲜明个性管理咨询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专业,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精神。麦肯锡公司最著名的领导人鲍尔·马文在一份报告中是这样界定麦肯锡公司的:正所谓言如其人,我们所说的话将决定我们的形象。我们没有顾客(customer),我们只有客户(client)。我们不属于哪个行业(industry),我们自成一个专业(profession)。我们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我们是一家专业公司。我们没有员工,我们只有拥有个人尊严的公司成员和同事……在麦肯锡公司看来,专业就是公司的个性,专业就是一种作为管理咨询顾问的共同价值观。

麦肯锡,作为全球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它的咨询服务为世界500强企业所推崇,出身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往往会被其他公司高薪聘请。为什么麦肯锡可以保持七十多年的辉煌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恐怕这不得不说这是专业精神所造就的伟大价值力量?

国与国比拼综合国力,企业与企业比拼竞争优势,个人与个人比拼专业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的竞争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依赖于人的竞争。符合专业主义要求的优秀人才是21世纪全球竞争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由低端迈向高端、由代工到开创品牌、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到成功杀入国际市场等多重跨越,一定离不开无数具有“专业精神”的知识工作者。

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了“专”的培训却忽略了“业”的树立,这也成为现阶段各用人单位觉得应届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现实脱节的最大的症结所在。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不安于基础岗位等等一些为用人单位指责的诟病,恰恰都来源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精神的缺失。

缺少了专业精神的人,哪怕拥有再高的技能也不会带给企业的很高的贡献,相反还有可能会成为企业内部的不安因素,加上缺少专业精神的人再学习意识往往不强,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有的知识被淘汰,新的知识没有形成必然导致难以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的发展自然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受到损害。

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重视对专业精神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专家”是当务之急。对于企业,将创造顾客作为企业的最大目的,对“专家”给与相应的自由,是形成整个社会对“专业”认同的关键。

篇5: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

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相关专业知识有限,这是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与工作的考生的一大弱点,中公教育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了弥补广大考生的这一短板,为大家整理汇总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专业知识:公益性岗位的相关知识,比如公益性岗位的概念、公益性岗位的种类、公益性岗位的范围规定、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希望能为参加社区工作者的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公益性岗位的概念】 公益性岗位是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名词概念。

公益性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公益性岗位招聘会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包括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主要是指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用来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对象就业的社区公益性岗位。

国家自2011年启动公益性岗位项目招聘考试以来,已经录取近十万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公益性岗位将持续下去,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为了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公益性岗位招聘会继续下去。

【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公益性岗位的种类】

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岗位以及其他岗位。

(一)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劳动保障协理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等岗位。(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乡、镇)、社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岗位,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岗位。

(四)设区市级政府或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报经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其他岗位。

北京社区工作者http://bj.offcn.com/html/shequgongzuozhe/

【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规定】

从地方的情况看,对公益性岗位范围规定不一,大致分为政府出资,政府、社会、消费者共同出资,企业出资等形式产生的以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岗位。

概括起来有三类:

一是社区管理岗位,包括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

二是社区服务岗位,包括社区保安、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停车场管理、公用设施维护、报刊亭、电话亭、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服务等。

三是社区内单位的后勤岗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北京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标准】

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的《山东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鲁财社〔2011〕55号)规定,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补贴(不含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两项补贴之和不低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不高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60%。对灵活就业人员,按当地规定的缴费标准和比例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仅限于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个人实际缴费的2/3。除从初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补贴至退休外,其他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两项补贴之和不低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40%,不高于当地上社会平均工资的60%。除对自初次享受岗位补贴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补贴至退休外,其他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公益性岗位补贴是街道(社区)或其他经批准的劳务派遣组织安排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并对聘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缴纳社会保险、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由当地财政对用人单位给予补贴。

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是符合公益性岗位条件的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后,政府从当地财政再就业资金中给予用人单位的资金补助。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篇6:社会保障财政专业知识讲座材料

社会保障财政专业知识讲座材料

社会保障财政财务管理是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在财政内部设立的专业性比较强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职能机构,我市按照省厅要求,财政社会保障机构组建的比较早,动作比较超前,于1995年财政局党总支决定成立社会保障股,担负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任务,主要工作业务是从过去的文行股划分出来的,根据社会保障股的工作职责,卫生及其事业单位经费、民政及其管理的事业经费从文行股划转到社会保障股管理,初期职能有限,管理范围和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管理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逐步增多,相应增加了财政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同时,相关的制度和要求给财政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叫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此,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学习,更新观念,转变作风,研究和探索财政管理有效途径,应对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使命感,下面就社会保障财政工作职能、管理范围及具体的工作向大家

做以汇报和介绍:

一、社会保障财政工作职能及工作范围:

1、工作职能:财政社会保障负责社会保障资金、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编制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收支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归集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按规定用途审核及拨付社会保障资金、基金。并对社会保障资金、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编制社会保障资金、基金的决算。

2、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两大方面的财政财务管理。

劳动保障方面:主要包括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管理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就业局及其管理的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再就业资金,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职工医疗保险办公室及其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依法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职工生育保险等项基金。机关保险事业管理局及其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基金,及其上述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民政事业方面:主要包括民政局及其管理的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农村社会救

济等定期定量生活补助费,安置及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灾后重建及其上述管理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残疾人事业方面: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就业和扶贫、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的就业和培训及其残疾人联合会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医疗卫生方面:

一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包括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费及其财务管理。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向阳社区、光华社区、雷炎社区、花园社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经费及其财务管理。

三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应急救治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其他公共卫生支出等项目支出及其承担项目机构经费的财务管理。

四是医疗保障:医疗保障包括行政单位医疗、事业单位医疗、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城市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医疗保障支出等医疗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五是中医药专项支出。

六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事务,主要是药监局的经费及财务管理。

二、社会保障各项制度、政策的实施

1、社会保障和就业(1)社会保险:

一是社会保险的种类,我们国家现行社会保险的种类,按险种划分主要分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个险种。根据各险种不同时期的支付水平,认真测算筹集规模和他所应承担的缴费比例,在基金的筹集上做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确保基金收支平衡。

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补贴;用人单位负担;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机制,筹集到的社会保险基金要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并按不同险种分别建账、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要做到专款专用。

三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对应的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标准,支付给那些参加社会保险社会自然人各项保险待遇的合理补偿。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应当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享受待遇者必须尽义务缴纳社

会保险费,否则无权利享受各项保险待遇。

第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我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是从1986年起,即劳动“四项制度”改革,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我市从那一时期就开始开展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统筹形式和统筹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开始至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实行本级统筹,统筹层次和社会化的筹集能力比较低,那一时期,社会保险费的筹集与养老金的发放,不尽协调,基金的筹集满足不了养老金的发放,造成了基金入不抵出的被动局面,严重拖欠了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据统计,拖欠企业职工养老金累计达到4100万元,政府作为社会保险的承办主体承担了责任,中央财政在1999年和2007年分别下达1200万元和2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发地方拖欠养老金。这为第一个阶段。在此期间1998年,第一个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了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的作用。逐渐取消了经办机构收入过渡户,保险费由税务征收。将保险费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养老金的支付经办机构提出申请计划,经财政审核后拨付到经办机构的养老金支出户,打卡发放。第二个阶段从2002

年开始至2005年将本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纳入绥化市级统筹,纳入绥化市级统筹,缴费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5%,当年职工个人缴费比例是6%,到2005年个人缴费到达到8%,虽然统筹层级提高了,但养老金支出的缺口未能通过统筹层次的提高,补助下级养老金支出的缺口。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6月份以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省级统筹以后,养老金的收支计划由省级审核下达,支出不足部分由省级专项补助,这样不仅提高了统筹的层次,增强了基金收支的调剂功能,而且也保证了养老金的发放,有效解决了养老金发放严重不足的问题。纳入省级统筹后,缴费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缴费标准,按全省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22%,职工个人按企业缴费基数的8%缴费,个体工商业户按全省平均工资的60%至100%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0%。目前,我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由于统筹层次的提升,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职工保险意识的增强,参保率逐年递增,基金收入呈上升趋势,保证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近几年基金的收支,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结余,这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历史性的飞跃,随之经办机构 的机构和人员经费上划省级管理。现在养老金发放标准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的上涨逐年提高,月、人养老金最高达到1400元,人均达到1150元,月养老金的支出达到2370万。

第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失业保险作为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是用人单位按工资总额2%缴纳,个人缴纳1%,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主要针对下岗职工失业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实现就业发放的生活补贴,我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当中,国有企业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作为主要险种缴纳了失业保险金,从时间段上划分,那一时期累计缴纳失业保险基金达到650万元。企业转型以后,特别是2004年至2005年,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我市100多户地方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并给予了经济补偿,并轨之后,参险单位和缴费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缴费的主体没有了,为此影响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主要来自于驻海的中省直企业。失业保险缴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每年收缴失业保险基金在100万左右。

第三、医疗保险,我市的职工医疗保险是从1999年五险合一前的公费医疗过渡而来,1999年以前,公

费医疗由卫生局管理,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提供,职工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称之为公费医疗。公费医疗资金来源单一,财政安排经费有限,职工报销药费困难,80%的公费医疗经费都用于了离休干部的医疗费用上,拖欠了大量的职工药费。五险合一后,公费医疗纳入了劳动部门管理,经办机构更名为职工医疗保险办公室,虽然管理部门发生了变化,机构名称的变更,职工医疗仍然执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职工保险药费仍然有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财政安排的经费按人头计算由每人85元到115元,再增加到人均170元。每年安排经费340万元,有效缓解了职工报销药费的压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2008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财政提供变为单位承担、个人缴纳,财政补贴三方共担的筹资方式,职工医疗保险统筹按照上级要求单位缴费比例要求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4%至6%,职工个人缴费达到工资总额的2%,结合我市实际,单位缴纳的部分确定为4%,近几年我市由于实行了医疗保险统筹,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规模和总量远远超出了公费医疗时期财政提供的经费,统筹基金收入每年都在2300万元左右,基本保证了职工医药费的核销。核销的标准,起伏线为800元,最高核销限额封顶线2.5万元,按药品目录内的甲乙类药品划分,甲类药品100%、乙类药品80%进入核销基数,药品目录外的药品由个人承担。(职工医疗保险具体核销比例标准见讲解)

第四、工伤保险,我市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来自驻我市的中省直企业,缴费标准根据工种的不同,从事高危工种的职工缴费比例是工资总额的2.5%,从事普通工种的职工缴费比例是工资总额的0.5%,近两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在50万元左右,支付在20万元左右,工伤核销标准除药品目录外的药品由个人自付外,其余的全部费用100%核销。工伤保险基金从2010年七月份上划到绥化市级管理。上划不仅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同时它具有调节市县工伤金支付的功能,它的上划解决了我市基金筹集难,支付保障难的问题。

第五、生育保险,目前,我市尚未全面开展职工生育保险工作,仅在驻海单位开展了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费的收入来源于驻我市的驻海单位,缴纳生育保险基金,缴费标准为工资总额的0.5%,核销限额2500元,大约每年职工生育保险支出1万元左右。(2)就业

就业工作随着企业转型,国有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向失业保险并轨,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需

要重新就业,为了保证他们的就业再就业,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就业政策和相关的优惠政策,为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支持下岗职工的就业,各级财政安排了就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下岗职工就业的各项补贴,具体补贴项目主要有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就业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现行就业执行的政策是黑财社[2009]14号文件,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实施办法详细规范了专项资金适用范围、使用规程、专项资金预算、决算管理,专项资金财政财务监督管理。为就业工作的开展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职业介绍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对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给予的介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次90元。

职业培训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人员就业培训方面的补贴。培训补贴补贴的界限在培训后对接受培训后6个月没有实现就业的,按补贴标准的6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按补贴标准100%给予补贴,对6个月内已按没有实现就业

领取60%补贴后又实现就业的,不再给予补贴。起止计算时间,自培训结束之日起,计算6个月内外的补贴比例。

社会保险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复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补贴标准按年龄段划分。“4050”人员按缴纳社会保险费的60%补贴,小于“4050”人员按照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0%补贴,补贴实行打卡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到2011年底。

公益性岗位补贴的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内容和标准,补贴的内容主要是用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通过初次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给予的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按黑财综{2005}99号文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特定就业政策补助的内容和标准,特定就业补助是指解决在2004、2005年两年国有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没有并轨的特困企业后期用就业专项

资金补助特困企业自己承担的经济补偿金部分,特定就业政策补助执行到2008年底,2009年起不再执行。

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担保贷款贴息项目,是在各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一就业优惠政策,在资金的扶持上,加大了力度,帮助解决创业资金的困难问题,实行了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财政为其提供了担保基金,贷款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安排拨付。到目前为止,财政担保基金400万元,贷款批次五次,贷款累计人数712人,包括妇联组织的妇女创业贷款人数211人,累计发放贷款达到1500万元,贷款的回收率达到了100%,没有出现还贷不及时和偿付的风险。

就业专项资金,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市就业办公室建立了就业专项资金的财务账目,用于核算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

(3)民政事业

民政事业涵盖的内容相对比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比较广,有按军人抚恤条例执行的,有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救助制度执行的,最终要按照国家相关的制度要求达到保障的目的,军人抚恤条例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人在各个时期为之奋斗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为此给予了相应的荣誉和抚恤待遇。在补助上根据不同时期及等级,补助的政策和标准都有所区

别,划分为死亡抚恤、伤残抚恤、在乡复原军人和退伍军人生活补助,各项抚恤补助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补助标准逐年增加。领取的抚恤待遇和各项补助实行打卡领取,直接发放到保障对象手中。

一是抚恤,死亡抚恤:是对按规定用于烈士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和定期抚恤金以及丧葬补助费。

死亡抚恤包括: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补助,统称为“三属”,定期补助的标准,按属别划分。居住在城镇的标准高于居住在农村的,革命烈士家属每月824元、494元,因公牺牲军人家属每月标准747元、476元,病故军人家属每月709元、456元,伤残抚恤:伤残抚恤包括在乡伤残军人抚恤和在职伤残军人抚恤,过去的军人抚恤条例划分4等6级,分为特等、1等、2等,2等甲级和2等乙级、3等,3等甲级和3等乙级。新的军人抚恤条例在过去6个级别的套改下,划分了1到10级伤残抚恤级次,同时取消了在职伤残和在乡伤残抚恤的差别,执行统一的级次和标准,补助的标准按照级次补助,1级补助最高,2级以下逐级减少。每个级次补助的标准也不同,分

因战、因公、因病,因战的标准高于因公、因病的抚恤标准。我市伤残抚恤人员1级和2级都没有,目前,认定和执行的伤残军人享受的抚恤待遇3级到8级,3级因战每年抚恤22,770元,8级因战5,470元。

在乡复员军人、退伍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的生活补助分为1945年9月30日前入伍的和1945年9月30日后入伍的,补助的标准9月30日前入伍的高于9月30号以后入伍的,又分居住在城镇和农村,居住在城镇的标准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标准,9月30日前入伍的,居住在城镇每月474元,农村434元,以后入伍的城镇442元,农村392元。带病回乡的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标准,不分城乡,每月生活费补助标准220元。

抚恤在定期、定量补助的基础上,粮煤、物价、医疗等方面按照居住在城镇、农村不同的标准给予了补助。

城镇退役士兵:一是城镇义务兵,我们国家对城镇退役士兵按照每年给予服役期义务兵优待金的补助,现行的补助标准每年1800元,服役期两年,优待金3600元。二是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每年补助标准1万元,两年2万,同时每年在超服役期间增加1千元。经费的来源一是上级专项补助,二是地方财政安排,以上级专项补助为主。

二是退役安置:集中反映用于退伍军人的安置和军队移交地方政府的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和管理机构经费。经费的来源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安排的经费包括军队移交地方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管理机构经费,这项工作由军退办管理。

三是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主要包括殡葬事业(殡葬管理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社会福利院、联合敬老院、中心敬老院),殡葬管理所承担着殡葬事业管理的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三个敬老院,承担着收容、赡养城市中“三无”对象,“三无”是指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公益性福利单位。现在将农村的五保户集中收养到三个敬老院,收养的场所以联合敬老院和中心敬老院为主,赡养经费和机构经费的来源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本级财政补助;二是省级转移支付补助。殡葬事业的经费来源:一是殡葬服务取得的非税收入;二是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三是财政补助。它的经费主要靠自身解决。

四是残疾人事业:

我市残疾人联合会管理和服务残疾人的各项事业,它管理和服务的项目主要是残疾人康复、就业和

培训,就业保障方面的工作,服务的项目对象及保障资金由中央、省、和地方财政给予支持和保障。

五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对象是城镇居民中特殊困难的群体,它的家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在原有的基础逐步提高,我市城市低保工作的开展开始于1998年,起步初期补助的水平较低,财政的人均补差额人均60元,到2010年,财政人均补差额达到172元,保障标准是:98年80元,99年104元,2005年145元,2008年176元,2010年提高到221元。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在低保审核工作上,介用虚拟收入的方式衡量和界定是否符合低保的条件和标准,虚拟收入也是有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设定的虚拟收入也在变化,虚拟收入界定的标准是:除丧失劳动能力没有收入的家庭外,低保开展初期家庭收入男性定为240元,女性定为200元,现在家庭收入男性定为400元,女性定为300元,虚拟收入确定之后,按照家庭人口计算,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保障线的水平,纳入低保范围。按照虚拟收入低于保障线水平的差额部分给予最低生活补助。

六是其他城镇社会救济:

其他城镇社会救济的对象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外的低收入的困难群体及流浪乞讨需要救助的人员,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给予的临时救济和救助,经费由财政安排落实,救助机构的经费,统由财政安排,保障救助机构工作。

七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针对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在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前提下而设立的一种新的保障制度,我市农村低保制度于2006年开始实施,保障标准共划分了五个档次,按计算:一档668元,二档360元,三档300元,四档240元,五档120元,财政人均补差额340元。农村低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财政人均补差额由340元提高到800元,保障标准:一档 1200元,二档1020元,三档840元,四档660元,五档480元。农村低保的虚拟收入主要是以土地和家庭的其他收入(副业子女赡养费等)多少来界定,按照劳动力男女性别划分,男性每月300元,女性240元,现在男性400元,女性300元,家庭收入低于虚拟收入水平的,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下,均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出尽出。保证两项低保专项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两项低保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城乡特困群体的吃饭、生活问题。

八是其他农村社会救济

其他农村社会救济,它的救济对象:农村五保户、60年代精简下放的老、弱、残职工40%工资救济,农村五保户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供养的标准:集中供养的每人每年2400元,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1800元,五保户的认定审核工作,由本人申请,村级上报,乡政府、民政局、财政局审核认定。60年代精简下放的老、弱、残职工的40%工资救济,救济标准:居住在城镇221元,农村184元,全额由财政供养。

九是自然灾害生活救助

上一篇:按月规划 让你的考研英语复习井井有条下一篇:教育新闻2011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