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2011aaaa

2024-04-21

教育新闻2011aaaa(精选5篇)

篇1:教育新闻2011aaaa

枫树山中学学雷锋清扫农贸市场

有了陈文国校长给咱们领队,哪有做不好的好事!

校领导、班主任都为学雷锋大军保驾护航!

要的就是这种特认真、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

我也来挑一担试试!

齐心协力奉献社会!

“百团大战”学雷锋

“嗨哟、嗨哟„”有了劳动的号子,做好事才不觉得累!

这是刘思琴吧,这样的好人就是不露脸我们也认得!

一位老街坊赞赏地笑了

枫树山中学学雷锋清扫农贸市场

本网讯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春来早。3月26日下午,风和日丽,白地市镇枫树山中学团校委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雷锋德育实践活动——去响鼓岭清扫农贸市场。各班在活动前几天就做好了充分的部署和准备,出发前,陈文国校长在学雷锋大军誓师大会上作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重要安全教育讲话,并亲自率劳动大军开往目的地,全体校行政成员及班主任都为这支学雷锋大军保驾护航,切实做到安全学雷锋,文明学雷锋!劳动中,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领导,班主任的安排,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都尽心尽力,发扬了雷锋的奉献社会,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连续作战,响鼓岭农贸市场在同学们的清扫下面貌焕然一新,水沟无积淤,地上无垃圾,案台无灰尘„„师生们看着自已的劳动成果开心地笑了,市民、路人也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一位在小圩上住了几十年的老人紧紧握住陈文国校长的双手久久不放,感激的话说了又说„„

在今年的学雷锋活动中,枫树山中学紧扣雷锋精神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思品得以升华,言行举止得以文明。各班建立了“好人好事登记本”,并及时写成通讯稿件投递到学校“文明之声广播站”播出;利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网络电影;举行讲雷锋故事、《学习雷锋好榜样》合唱、《学雷锋 树新风》专题黑板报、手抄报评比大赛;自由捐款给贫困学生家庭送上一份春天般的温暖;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身边的小事说起,从自身的不文明习惯、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解剖,这样一来,“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学生少了,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的人多了,同学间的隔阂少了,文明守纪的现象多了„„

(通讯员

周伟)

篇2:教育新闻2011aaaa

关键词之一:绿领巾

10月中旬,西安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的新闻在网上疯传。这一事件曝光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的主持人白岩松还特意带了一条绿领带,以示对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声援,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出声音,声讨该校给差生戴绿领巾的行为。

一条小小的绿领巾不足以牵动全社会的神经,让全社会奋起指责的,是隐藏在绿领巾背后的教育“冷暴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绿领巾事件尚未得到社会谅解,教育“冷暴力”事件接二连三曝光: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有班级实行奖罚制度,违规违纪的学生会被罚款,罚金将用来奖励学习进步者;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中学实行差异化校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优秀生”字样;

浙江省慈溪市某小学的3个男孩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遭到老师惩罚:脱下裤子,在学校操场上跑步,旁边还站着两个女生“监督”;

德宏某中学为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给违纪学生喝猪奶;

……

有关媒体通过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显然,“冷暴力”已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学校视为教育“法宝”而被追捧,这是现代教育的耻辱和“厄梦”。

【事件反思】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孔子就提倡教育“有教无类”,意即对人的教育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冷暴力”手段对待“不听话”学生,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制造出一群循规蹈矩、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专家指出,这些事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原因,如教师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专业培养体系中德育内容的相对缺失、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的淡薄、教育评价标准功利化等问题。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向上牵引,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某种改变甚至修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品性的磨砺、审美的积淀,从一张白纸到美丽图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这过程离不开内在的意志力控制和外在的管理约束。管孩子,本没错;而奖惩是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谁也不会觉得好的教育就是“大放羊”。

但是,约束和伤害是两码事,挫折教育和侮辱教育是两码事。在不少教育者心目中,却看不到两者的区别。表面上接受批评,私下里嘟囔:“娃不管还行!”——把两类事混成一类事,以管理的正当性来为冷暴力甚至暴力辩护,这就是绿领巾等“冷暴力”事件不时出现的深层土壤。

关键词之二:《纲要》实施周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2010年7月13日发布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二、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三、落实4%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五、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八、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措施逐步落实;九、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十、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

【事件评论】

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求、教育事业发展最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中央有关部委出台了七十多个重要文件,各地积极制定出台推进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趋于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规划纲要设计得好,但能不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解决了多少个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面对难题,政府不回避、不迂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教育民生问题,高频出现在改革试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中。

教育改革必须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增强改革信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化解“择校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以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国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年来,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要再接再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育人为本,紧紧抓住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力求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关键词之三:校车

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21人死亡,43人不同程度受伤。一些地方相继发生类似事件。国家高度重视校车安全,各地紧急开展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排查和整治行动。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事件反思】

对家长来说,孩子在上学路上的安全是最让他们操心的事情之一。没有校车因路途遥远而担心,有了校车又因校车安全担心。

2010年7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我国首个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标”《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实施,让家长们看到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曙光。

对多个地方出现的校车安全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1月27日在出席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时强调,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八章五十九条。

然而,这起严重的校车交通事故,伤亡数字令人心寒。

据悉,一些学校、幼儿园在招生的时候为了争抢生源,着力宣传“有车接送”这一优势来吸引家长。实际上,部分幼儿园却没有车辆,等招了一定的人数后,就去租用个体户的营运车辆接送孩子。而这些个体户司机安全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正规的营运手续,还有的车辆未办理强制保险和座位保险,这说明,许多地区在校车的购置与使用上,存在监管的空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超载现象严重和安全措施差成为普遍现象。甘肃这起震惊全国的校车事故就是类似问题的典型。

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校车已经被政府纳入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比如在美国,已通过了校车安全立法、校车安全管理法律、校车制造安全技术强制性标准,规定校车拥有的路权高于消防车、救护车等。

要想做好校车安全工作,还需要加大法律监管力度。近年来,全国各地校车交通事故频发,这些悲剧的发生,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关键词之四:跪行高考

2011年6月7日,也就是高考的第一天,在陕西省汉阴县中学考点门口,千余名高考生陆续踏上学校特意铺设的红地毯参加高考。在他们当中,一个身高只有1.2米、穿着鞋子却没有脚的“无脚”考生,凭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跪行”走入考场,他的名字叫李卫。

他没有双脚,但却喜欢在闲暇时到处走走转转,喜欢用画笔记录一切美好的事物,喜欢露出一脸阳光的笑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成为一名教师。经过一次高考失败之后,李卫在今年的高考中成功走入大学的校门。他被网友称为“坚强哥”,但他却说:“我就是正常人。”

【事件评论】

李卫跪行高考的画面被媒体用镜头记录下来后,引来很多人关注。

张海迪在网上看到李卫的故事,将报道转发给中国残联康复部负责人,并提出“我希望你们想办法给他安装假肢”。她在给陕西残联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李卫能安装假肢,重新站立起来,令人欣慰,在过去的日子里,他承受了很多痛苦,但他在困苦中坚持学习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残疾人的顽强斗志。”

应该说,身残志坚的故事并不少,但一个无脚考生用满怀信心的“脚步”迈向考场我们或许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面对这件事,我不知该用什么词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对考生的自信与自强,我感动,而想到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我又感到心绪难平。

总之,今年的高考,李卫带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份内心的震撼。

关键词之五:生源大战

2011年高考之后,为了争夺生源,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演了一场“口水战”。人们经常用“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形容大学招生,而在同一个城市的两所重点大学的生源大战今年却“硝烟弥漫”。一时间,这件事情将隐藏在高校风光背后的生源忧患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

此次“口水战”起源于复旦大学发表声明称有人假冒该校教师骗预录取考生改志愿,虽然复旦官方声明中并未指明“挖墙脚”的是哪所高校,但不少网友猜测,这份声明针对的是复旦招生劲敌上海交通大学。

随后,上海交大招生办官方微博更是连发4条微博,对此事进行回应。

据媒体报道,上海交大称,上海交大的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公开、公正、公平地按合法、合规程序选拔学生。该校一贯坚决尊重考生权益,尊重考生选择权,坚决反对任何违规招生行为,坚决反对任何不正当、不道德的竞争。

“从相关媒体对考生的采访中了解到,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对这种行为我们深表遗憾。”上海交大招办声明,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上海交大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学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事件评论】

2011年,是中国高考制度遭遇现实压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江苏、山东等多个高考大省纷纷出现高考人数减少现象,而且,在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最终弃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933万,比2008年减少了近117万。

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风起云涌的阶段,生源竞争将持续“考验”高校招生制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年初自主招生“抱团联考”, 2011年2月,全国有近20万高中生“密集赶考”,自主招生“联考”俨然成了“小高考”;另一方面,“洋大学”抢滩中国,使得国内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

此外,有媒体分析,就业压力、经济问题都是高三学生弃考的原因。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均称,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生源的持续减少能让高校产生危机感,也许有利于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让高校教育更务实、更重质量。然而当前众多高校却仍忙于靠录取优惠政策等“抢生源”,却忽视了“修煉内功”。生源竞争“考验”着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同时应该推动着中国高校的改革。

【相关阅读】

盘点2011高校生源大战“招生门”

这是一年一度的国产高招“大片”,“观众”至少有数千万人,主角只有两个,高校和考生。从南方科大45名学生的拒绝参加高考,到复旦等校陷入招生暗战的“电话门”,再到部分学校遭遇零投档,今年的高招大片可谓“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1.南科大“罢考门”:45名学生甘当“小白鼠”

在新中国高考史上,这绝对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来有一天或许也应该记录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这一天是2011年6月7日。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全国高考第一天。当天,该校布置了两间教室作考场,然而,截至上午9点半,没有一名南科大学子走进这里。

此前,校方称,收到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该校录取的45名学生,按教育部的要求必须参加高考。据理力争却无效的校长朱清时不得已选择了回避,让学生自己作选择。

点评: 早在创建之初,南科大就被寄予了高校改革的厚望,希望教授治校,让大学回归本位。而来自全国的45名学生,甘愿当“小白鼠”,冒着失去国家承认文凭学历的风险,放弃高考直接就读南方科大,学生及家长的勇气确实让人敬畏。

尽管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中国高考改革呼声之高,高考改革难度之大由此可窥豹一斑。

2.复旦交大“电话门”:生源大战由“暗”转“明”

举行校园开放日,高额奖学金,填报志愿前,派老师甚至院士到中学讲座,“拦截”状元填志愿,甚至互相诋毁……为抢优质生源,高校之间一直在暗暗交劲。然而,今年的复旦、上海交大的“电话门”,让学校的生源大战由“暗战”转入“明战”。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在学校网页上发声明称有“李鬼”假冒复旦大学在部分省骗学生改志愿,并宣布“李鬼”很可能来自上海某理工类高校。接着,复旦大学教授冯玮在转发该微博时更是直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所为。

复旦告诉媒体“电话门”的一些细节:今年高考成绩发布后,复旦在广东、云南等省的招生小组曾与部分考生签订协议,这些考生不久后便接到一个电话,有人以复旦招办老师的身份称与他们签订的协议无效,随后,考生们又接到了另一所名校的电话,表示愿意与他们签订协议,于是,这部分考生修改了志愿,放弃了复旦。

7月2日晚,上海交大招生办网站也发出一份声明,称有关“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部分言论和报道影射了该校,对其声誉造成极大损害。声明称,上海交大招生工作实施的是“阳光工程”,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该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眼看两校就要“大打出手”,结果事情很快戏剧性结束。原来,教育部主管部门直接出面干预,两天后两校各自将学校网络上的声明撤下,事件逐渐平息。

点评: 高考前高校就开始了生源大战,填报志愿时更是进入白热化,为了揽到优秀生源,各校使出浑身解数。“电话门”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诚然,有市场就会有竞争。但健康的竞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不能以“挖墙脚”甚至是互相诋毁来达到目的,尤其是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更不能沦落为市井小贩般与人对掐对骂。说到底,高校的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各自的办学实力。

3.安徽高招“鸽子门”:“预录取协议”成了废纸

2011年高招,对安徽7个考生家庭来说,遭遇了最悲剧的“黑色7月”:被南京大学放了“鸽子”,导致他们成了高校抢生源的牺牲品。

事发地为安徽省老牌省级示范高中无为中学。高考结束后,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来到无为中学,鼓励部分高分考生报考南京大学。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南京大学和7名考生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承诺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这份协议一式两份,还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

面对南京大信誓旦旦的承诺,再加有这样一份预录取协议,这7名考生就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直接填报南京大学,并且后面的学校志愿也是随手填报的。

结果却是,他们全部被放了“鸽子”。原来,最终录取显示,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是648分,这7名学生的成绩都在645分到647分之间。尽管当时已经签订了预录取的协议,也给了承诺,这7人没有一人被南京大学录取。

安徽省教育厅对此事回应道:“从教育政策上预录取协议是不被认可的,但是考生可以以个人和南京大学签订的录取协议作为一种契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权益。”

尽管当地教育部门出面谴责,校方也表示歉意,最终都无法改变这7名考生落榜南大的事实。

点评: “预录取协议”,是考生在正式填报志愿之前,与高校签订的一份承诺书。高校要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同时许下承诺保证录取,这是高校抢生源的又一招。

不仅是南大,许多重点高校在填报志愿前,也作出类似承诺,主要是为了抢优质生源。而往往工作做过了头,承诺过多,最终造成生源扎堆,少数签了预录取协议的考生于是就被挤下来了。这种极其自私的抢生源行为,最终害的是考生。

高校抢生源过程中,如何能保证自己的优质生源,同时又不以牺牲考生利益为代价,这考量着每所高校的招生水平和道德准绳。

4.通知书“搭车门”:收到强制消费“大礼包”

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不再只是一纸通知书,而是摇身一变,变了一个大礼包: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电话卡、银行卡等等。这两年来,不少高校都陷入通知书“搭车门”,有些高校无辜,有些高校却是心知肚明。

“录取通知书里面竟然有1张电话卡和一张建设银行卡,觉得有点‘囧’啦。学校这是在帮移动公司和建设银行做生意啊!”来自广东清远的一名“准大学生”阿生,前几日收到广东某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马上在微博上“广播”。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不少考生被高校录取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里面都多了“附属品”,这样的现象引得众学子直呼“杯具”。

通知书“搭车门”引起不少考生家长反感。2011年6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发出《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明确要求电信运营商不得与学校簽订排他性协议,以达到独家进入校园提供通信服务的目的,也不能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手机SIM卡或UIM卡以及业务宣传资料,这样的行为将被判处违规等条例。

然而,规定只是规定,目前,仍有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手机卡。

点评: 录取通知书里“名堂”多,有些是高校与运营商达成的协议,有些则是投递时动的手脚。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无非都是“利”与“益”。更有甚者,高校与运营商勾结,将手机卡、银行卡与校园消费捆绑在一起,强制学生使用某一品牌的手机卡、银行卡等等。

堂堂高等学府,不思如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去考虑蝇头小利,实非中国高等教育之福。

自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兴、朝阳、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虽然部分学生分流到公办学校,但依然有许多孩子无学可上,很多家长无奈只好将孩子送回老家。

据相关政府部门给出的解释,这些学校是因为种种“安全隐患问题”被叫停的。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有关规定,校园面积至少要达到15000平方米,校舍总使用面积至少3587平方米,体育场地应当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需的至少200米环形跑道等。

尽管叫停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看似理由充分,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来为孩子们安置好他们的下一张课桌?

【事件反思】

据媒体报道,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吕绍青曾对北京一百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做过普查,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基本情况》一文中写道,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学校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器材,诸如三角板、圆规等等。……65%的教师是以前没有任何从教经历的,其中有10人是刚从职业高中、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8岁”。

社科院研究员韩嘉玲一直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她对现行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国家政策的用意可能是好的,但是在整个过程里,没有公开、透明的程序让别人服气。什么时候拆、拆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怎么办,包括家长的知情权……这些后续问题如果解决好,可能争议就不会这么大”。

清华大学教授、学者秦晖曾经著文,对这些“社会处境不利儿童”的未来担忧,担心今天的教育问题会演化为明日的社会问题,“移民第二代的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肯定不同于上一代,而这些变化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也可能会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他们与主流社会的融合”。

在权利平等与流动自由的意义上,只要“教育均衡”的政府承诺尚难很好兑现时,那么外来工子女在城市就读不仅无可指责,而且必须得到政策的支持。即使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硬件上不达标,教育部门也应更多予以帮助支持,为打工子弟学校争取必要的经费;更重要的是,评价一所学校有无存在的资格和必要,应该侧重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让每个打工子弟都能在城市里找到义务教育的课桌。

关键词之七:虎妈狼爸

2011年年初,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11月,香港商人萧百佑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

“狼爸”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

像“虎妈”一样崇尚彪悍教育方式的“狼爸”说,他“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

对此,某论坛对“中国狼爸”的教育经展开过大讨论。

【事件反思】

“狼爸”和“虎妈”的做法如出一辙,是对孩子一种强悍的管制。

有人认为,“狼爸”和“虎妈”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原因是,首先,有些教育伤害不会一下子显现,但伤害就是伤害,它一定会隐伏在生命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北大也有跳楼自杀的,还比如一些人身上发生的偏执人格(书中呈现的虎妈和狼爸自身即表现出此类人格)、抑郁症、癌症等,很多都和童年所受的强权教育有关。其次,孩子倘若没有幸福的童年,就难有幸福的人生。自己是主,孩子是民——有这样的爸爸,注定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幸福的童年,很难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童年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也有人认为,狼爸的“打”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剪枝”,是一种家教的规矩。他的可贵之处是让处于懵懂之龄的孩子,懂得成长中的方向。就像军队里的特种兵,没有超常规的严格训练,怎么可以成为兵中之王呢?其实,惩戒是建立在惩戒者的权威之上的。无论“虎妈”还是“狼爸”,他们一方面对孩子制定了严酷的规矩,一方面又在身先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打”,谁都会;但是,对孩子的引导和示范,做孩子的表率,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狼爸”萧百佑不仅毕业于重点大学,而且在事业上成就斐然。他的人格魅力无形中征服了孩子,他的权威保证了“打”的效果。孩子在接受惩戒时,如同新加坡的被鞭笞者,在心理上是接受的。

篇3:2011年广播新闻扫描

关键词:广播新闻 全媒体 微电台 民生 互动

2011年,广播一如既往地直面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形势,以积极的姿态改革突破,求新求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广播新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发展传播、资源整合利用、多元化报道的战略系统。以“微电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互动性的大大增强,让广播新闻的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成为重点抢占市场,评论迎来3.0时代。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落实“走、转、改”的人本精神,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体现出更深的社会内涵。

一、进一步完善传播系统,适应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受众结构、受众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媒介发展从竞争到合作,不断整合媒介资源、突破地区和渠道限制,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利益,追求共赢。2011年广播新闻业已存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跨越式合作、报道方式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形成较为稳定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1.播出平台全媒体化

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集群传播途径,调动多渠道力量,打造融合新闻,多角度满足受众视听需求。2011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无不运用了此类传播模式,多箭齐发,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两会及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中央电台全面发动多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手机中广网、央广视讯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发展。7月21日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ERC,下称东方广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为东方广播旗下频率以及知名主持人开通官方微博。东方广播所有广播直播节目及大型线下活动将通过腾讯微博独家与听众开展即时互动。郑州电台与河南—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宣传合作、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

2.广播联盟纵深推进

广播联盟是广播新闻中常态合作机制,它在统一平台上调配资源,将松散的各地方力量拢合,形成聚合效应,做大市场、扩大传播影响。2011年第26届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全国大运广播联盟”,整合采编资源,统一指挥、集团作战,组织20家成员台的100多名记者,发挥联盟“节目共享平台”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节目互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跨区域合作,结合各地的特色条件,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打破新闻事发地的狭小范围。4月25日,由西藏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分成三路奔赴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进行采访,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发回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发展变化的音频、视频、图文稿件。

3.报道呈现方式多样

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动态消息、现场报道、广播评论外,还出现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故事、体验式报道等,还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互动报道和即时报播等报道新样式。在广播新闻的日常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6月30日,京沪高铁首发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当天推出了特别直播——《跨越之路》,在列车上设立直播间,开创了中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高速运动中直播的先例。除了主持人的解说介绍外,还邀请了乘车的普通听众走进直播间进行访谈,列车上同时有两位评论员进行精彩评论,另外派出记者从与京沪高铁同时出发的京沪快线飞机、从上海出发的对开列车等多条线路发回体验式连线报道,加上节目中设计精当、制作精美的音乐和片花,各种报道方式结合,生动鲜活,使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强。

二、重视“用户体验”,“微电台”大大增强互动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受众主观参与性的日益加深,媒体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受众从被动告知转为主动参与、甚至主动传播,“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输方式难以聚合受众。“用户体验”首先将媒体的内容提供和传播渠道视为产品,而把受众使用媒体产品之前、期间及其后的主观感受,作为产品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主观感受包括,受众在使用内容产品前中后的情感、喜好、认知、印象、行为以及愉悦度、价值感、有用性等。广播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多数广播电台有意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忠实、长期“用户”。

1.改版——更加突出互动

互动是广播节目的生机之源。广播互动的宗旨,是为了做活做优节目,只有在节目中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好听众,节目的生命力才能长久。2011年的广播新闻节目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程度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用户体能”,培养稳定的收听群体。

10月8日,中国之声再度改版,更加突出了与听众的互动。其中,《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的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3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个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改版过后的《央广夜新闻》,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每半小时同步跟踪一项重要事件或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提供平台聚集各方声音碰撞,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2011年,上海电台也全新改版。新版绝大部分节目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直播,录播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天16个小时缩减到平均每天0.5小时。每天6:00~00:00时段的重播节目比重由原来的近40%缩减到5%。其中9:00和13:00新开辟《直通990》节目,借鉴微博互动形式聆听听众反映的问题,使广播成为一个信息集纳、志愿服务的全新平台。本次改版录播转为直播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听众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

nlc202309011319

2.“微电台”——边听边互动

微博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革命,它既有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互动性,是新的媒介环境和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广播媒体开通微博主要用于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提要、节目预告、话题收集、主持人及记者的推介、活动推广、进行实时互动等。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同时成为与受众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广播与听众之间可以形成个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而“微电台”也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全新体验,互动性更强。

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于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应用界面轻松关注各电台频率明星主持人微博,既方便了微博用户在多家电台中选择收听,又大大增强了在线广播的互动性。

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与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结合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及其生存空间的拓宽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论进入3.0时代,建设“思想媒体”正成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有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信息竞争发展到观点竞争,社会进入“全民表达时代”“大众评论时代”,单向度的宣传说教难以让受众信服。这种背景下,办有思想的电台、办有观点的电台,是广播谋求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法门。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由单一的信息传播向观念复合传播转变,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评论,不仅可以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提高广播媒体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

1.评论3.0模式——广播评论发展的全新方向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广播明确提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一档原创性的评论栏目《连线快评》。栏目播出一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10日,由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主办的“评论3.0传播新闻时代——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开播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杭州新闻广播提出了评论3.0时代的传播新概念和“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从对《连线快评》的经验总结中,评论3.0被定义为以“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观照、多频次的快评微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为特点的新时期的评论模式。

《连线快评》重在以快取胜,紧跟在资讯播报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观点,并且不断刷新视野。它一改评论节目的刻板播出样式,采用逢整点播出的模式,从早9点到晚8点,评论随时听。这种高密度滚动播发的形式,使广播“快”和“伴随性”的特点得以在评论节目中体现。它又以“微”见长,把全天新闻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小时一事一议。每篇评论短小精悍,绝不超过两分钟,符合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这种评论模式互动性较强,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捷度:通过广播、电视、纸媒、QQ、博客等全媒体布局,满足个性化需求;节目前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预告,提醒受众收听也开放留言,在拓展节目影响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内容的来源。

2.办有思想的电台——打造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连线快评》说明广播评论也可以像新闻资讯一样全天滚动插播,成为贯穿全天必不可少的“新闻点心”,广播新闻评论显示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各种新闻报道中,各级电台广播新闻节目中,评论日益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台首次在大型仪式庆典类直播中特约国内知名评论人杨禹作为直播嘉宾,与主持人进行现场即时互动,对开幕式精彩内容、相关背景、核心主题等进行评论和解读,一改以往全部由主持人大量的解说来完成的惯例,使现场直播更加轻松鲜活。这是广播评论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启发广播新闻节目在评论上作出更多尝试。

中央电台在两会报道中也特别注意发挥评论优势。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开办了《主编视点》和《观点辩论》两个专栏,结合两会热点,发出多篇评论。此外,13套频率分别邀请著名评论员,以“博客心语”“播客心声”等形式,利用“外脑”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听众关注。

河北电台新闻广播新增了一档叙、评结合的节目《新闻天下汇》,除了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盘点,还选择热点进行点评、解析,并连线专家,请其提供权威解读,使新闻传播效应得以增强和延伸。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2010年在午间12:00~13:00开辟专门的评论节目《新闻评谈》,邀请嘉宾结合热点新闻畅谈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交流。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四、增强人文关怀,彰显新闻媒体责任意识

从媒体的特性、作用、功能来看,其天生就负有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人文关怀是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一种思想体系,于新闻媒体,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和传播理念。2011年,注重公益传播成为广播新闻的共同发展趋势。

1.关注公益,树立“责任媒体”形象

2010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新节目全力打造其“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其中,改革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公益报时邀请一些公众人物或公益组织相关人员为大家报时,同时传递一些具体可观的公益理念,比如文明驾驶、节约资源、帮助贫困母亲、为山区儿童加餐等,十分富有感召力和提醒效果。这是中国之声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的创新。将整点和半点报时打造成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不仅能唤起人们践行公益的决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而且能树立媒体的公益形象,做“责任至上”的国家新闻广播。

除此之外,2011年各地广播媒体都比较积极地组织、参与公益活动。5月15日,黑龙江电台举办了第二届龙广爱心节,为哈尔滨市筹募环保型分类箱、爱心候车座椅和公交站台排队围栏,价值300多万元。5月,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与团省委联合策划《孩子,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6月,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手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航空公司大连营业部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第一支由广播媒体发起的海洋环保义工队,激发人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2.开展“走、转、改”,增强新闻“民生”意识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也纷纷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此项号召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是新闻本源的回归。社会公众的生活永远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下到基层、倾听民意,是民生意识的回归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看中国,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广播的大型系列报道《心系民生、传递民生》倾情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经济广播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落实好听众投诉反馈机制,农村广播分别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调研报道。

总之,2011年广播新闻在应用新技术与受众新变化中实现了新的创造,传播系统上不断稳固完善,传播内容上更加深化,传播观念上更加富有责任关怀,体现出广播新闻一年中不断成熟发展,追问自己传播使命、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成长无疑将为广播新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引领广播新闻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篇4:2011华南船舶行业十大新闻

【关键字】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2011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81号),正式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试验区范围包括广东省全部海域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等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8.4万平方公里。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佛山、肇庆,以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粤北等相邻地区作为联动区。这是广东省继珠三角规划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又一重要的区域性规划,根据《规划》,广东海洋经济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1.5万亿元,占到GDP总量的近1/4,广东未来将“赢在海洋”。

【事件二】全球首制多功能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交船

【关键字】全球首艘;深海勘探;

2011年12月16日,全球首艘具备起重、勘探和钻井三种功能的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号在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龙穴厂区举行隆重的交船仪式。该船使我国海洋工程勘察作业能力得以极大提升,作业水深提升到3000米,标志着我国成功进入海洋工程深海勘探装备的顶尖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开发深水油气资源提供了装备保障。

【事件三】玉柴打破华南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零记录 全球首制RT-FLEX机下线

【关键字】全球首制;华南第一台低速机;

2011年11月11日,由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生产的全球首台RT-flex35机在珠海市富山工业园亮相。这是第一台由中国新建工厂完成生产的全球全新设计型号的低速船用柴油机。从此,华南地区低速船用柴油机打破了生产零纪录。

RT-flex系列全电控共轨船用低速柴油机项目,是玉柴船动与全球顶级船用柴油机制造商瓦锡兰公司的合作项目。瓦锡兰(瑞士)公司总裁认为,RT-flex低速柴油机是同类产品中最先进、最优秀的,“玉柴船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之一,建设速度开创了纪录。

【事件四】亚洲最大5万吨半潜船顺利交接

【关键字】全球领先;亚洲最大;

2011年6月28日,号称“全球领先,亚洲最大”的5万吨半潜船“祥瑞口”号在南沙隆重命名。这标志着我国华南地区在高端、高附加值的特种船舶建造水平再上新台阶,并将大大提升我国远洋特种船舶运输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祥瑞口”轮是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联手为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第二艘5万吨级半潜船。该船总长216.7米,型宽43米,型深13米,航速14.7节,载重量5万吨,装货甲板总面积超过1个标准足球场,最深可下潜26米,轻松托起重5万吨、高25米的钻井平台,同时还配备有防海盗设施与防弹盾牌等,安全性能极高,是当前全球设备最先进、船龄最新、载重吨位居于前列的大型半潜船。此前,1号船“祥云口”号已于年初1月20日顺利交付。

【事件五】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引领行业发展

【关键字】路线图;广东船舶配套业发展;

2011年,由广东造船工程学会、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广州无线电集团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前后历时15个月的“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的评审。该项目首次将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船舶行业,首次对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梳理,对广东省制造的15艘船舶的主辅动力装置、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电气及自动化设备、通信及航行安全设备等五大类配套装备的装船率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意见。

路线图以船舶配套柴油机装备及船舶电子装备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被业界称为是抓住船舶“心脏”(柴油机)与“大脑和神经系统”(导航设备)两大关键的指导性文件,推进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建设和广东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事件六】广州市迎来新机遇获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授牌

【关键字】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产业结构调整;

2011年9月5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开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授牌大会,广州市等12个地区被认定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认定和培育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推动我国船舶出口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事件七】华南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研究所挂牌

【关键字】华南区域首家;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研究所;

2011年8月,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凯力船舶与海洋工程配套研究所顺利挂牌成立。这是华南地区首个船舶与海工配套研究所,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凯力船舶有限公司,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组建。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人及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广东造船工程学会、东莞市科技局、麻涌镇政府等单位负责人出席了当天的挂牌仪式。

【事件八】江门将打造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船舶工业产业基地

【关键字】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船舶拆解基地;海工配套基地;

2011年8月12日,《江门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通过了专家评审。《规划》提出,将江门市打造成广东省最具特色的中小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船建造和修理基地、专业化、规模化的造船和海工配套产品基地和国内领先的游艇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同时,努力使江门市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船舶拆解基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江门船舶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形成10个以上品牌船舶产品和若干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综合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游艇和拆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国内领先,形成造船、海工、修船、配套、游艇和拆船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华南地区最具特色、产品辐射东南亚地区企业的综合性船舶工业发展基地。

【事件九】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船舶管子加工集配中心挂牌

【关键字】华南区域最大;管子加工集配中心;

9月20日,由中船集团公司下属的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3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化船舶管子加工集配中心——广州龙穴管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也是龙穴造船公司首家控股子公司。同日还举行了表面处理项目开工仪式。

龙穴管业公司分三期建设,2010年8月18日特涂车间和大管加工临时车间投产。表面处理项目的开工投产将进一步提升该司的生产能力,促进华南地区管子加工质量的提升。根据规划,该公司在明年年中将全面实现碳钢管、不锈钢管、有色金属管、塑料管等各类大中小径管子的独立加工制作能力。

【事件十】粤港澳海事界迎春联谊会顺利召开

【关键字】联谊会;粤港澳海事界;交流;

2012年1月13日,首届“粤港澳海事界迎春联谊会·2012”在广州东逸湾国际酒店顺利召开。联谊会由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胡国良主持,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副会长徐国庆、香港工程师学会—MMNC分部主席司徒家成、广东省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汤世华发表讲话。粤港澳三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船东、船舶与配套企业共近400人前来参加本次盛会。

本次联谊会的举办,极力促进了粤港澳船舶事业兄弟单位的交流和沟通,为来年的船舶事业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篇5:2011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

2011年,似乎是突然之间,合资企业推出的自主品牌轿车纷纷杀入“市场”。目前加速推进的几个合资自主品牌,都有着成熟的技术、完备的零部件供应商体系、成熟的销售渠道以及成熟的支撑体系,再加上与自主品牌轿车相近的价格,从各方面看,合资自主轿车都正在成为本土自主品牌轿车的“头号威胁”2011年,“合资自主”以其出人预料的“冲击性”荣列十大新闻之首。

No.2 超预期降速 中国车市进入发展平稳时期

中国汽车产销在2011年大幅放缓,增速从2009年的46%,2010年的34%,到2011年的2.45%左右。中国汽车市场从近年来一直保持的高速增长曲线,急转直下。业界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增长的开始。尽管只有2.45%的增幅,但毕竟在2011年诸多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汽车依然在增长,依然蝉联全球第一大车市。能够保持这一殊荣,不容易。

No.3 “萨博收购战” 二庞完败

尽管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借海外并购缩短与跨国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但这并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历时2011年一整年的“萨博收购战”以萨博宣告破产,二庞收购计划彻底失败告终。这也许是继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国际车商给中国企业上的又一课。

No.4 “史上最严”一轮公车改革出台

去年11月14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实施。《细则》规定: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双“18”带来“史上最严”的公车改革。

No.5 比亚迪裁员风波

一则“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大裁员,雇员由2600人裁减到800人,比例高达70%”的微博在网上疯传。就在此前不久,该公司销售总经理夏治冰也悄然离职。诸多变化,折射出自主品牌前进中所遭遇的种种隐患,这可能不仅仅是比亚迪的个案。

No.6 通用、大众回购合资公司股比

通用汽车回购此前出让给上汽的上海通用1%股份。大众汽车在一汽大众的股比提升至49%。这则看似与普通消费者并无直接关系的信息,却仿佛重磅炸弹,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引起巨大反响。

No.7 汽车消费鼓励政策退市

随着国家对这些政策采取分批退出的举措,国内汽车销量急转直下,车市转入低迷。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宏观政策对微观市场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但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中国车市对政策过多的依赖特征。长期以来,中国的车市似乎被政策左右,成为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No.8 汽车“三包”再次听证

时隔整整7年,汽车“三包”草案再次听证。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仅仅听证,还远远不够。汽车“三包”究竟何时以何种内容出现,才是人们真正关心的。

No.9 北京、贵阳等地实行摇号购车

继北京于2011年正式实行摇号购车之后, 7月“非一线城市”贵阳等地也推出了“摇号政策”。所幸,大部分城市并没有跟进。

No.10 奔驰整合在中国的销售体系

北京奔驰与奔驰中国销售体系整合,终于在2011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于北京奔驰与北汽集团而言,如果不能实现更多产品的国产化,产品销量的大幅度提升,很难改变不盈利的状态。而首重解决销售渠道。它的整合,或许可以让2012年奔驰汽车在中国加速“奔驰”。

上一篇:社会工作专业基础知识下一篇:新八年级上册科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