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2024-04-09

[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精选6篇)

篇1:[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ISO9000] 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为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必须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但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目的不同

内部审核目的在于验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找出不符合项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的目的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对环境的持续适用性、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动和改进。

(2)组织者的执行者不同

内部审核由质量主管组织,与被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关系的审核员具体实施。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技术管理层人员、质量主管、各部门负责人、关键质量管理人员参与。

(3)依据不同

内部审核主要依据实验室制定和使用的体系文件,包括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合同以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行政规章。管理评审则主要考虑受益者(管理者、员工、供方、分包方、顾客、社会)的期望。

(4)程序不同

内部审核由内审员按照一套系统的方法对体系所涉及的部门、活动进行现场审核,得到符合或不符合何体系文件的证据。客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召集开会,研究来自内审、外审、顾客、能力验证等各方面的信息,解决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方面的问题。

(5)输出不同

内审时,对双方确认的不符合项,由被审核方提出并实施纠正措施,由审核组长编制内审报告。内审的输出是管理评审输入的重要内容。管理评审往往涉及文件修改、机构或职责调整、资源增加等,其输出是实验室计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标、目的和活动计划)的输入,是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和与顾客要求有关的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

篇2:[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审核目的:

检查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gb/t19001-标准的符合性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审核范围:

aa产品涉及的过程、活动、部门和场所。

审核依据:

gb/t19001-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合同、相关法律法规等质量体系文件。

审核综述:

本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采用滚动审核的方法,本着尽可能多发现问题,尽早整改问题的原则,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省略了首次会议、末次会议的程序。对管理层、5个科(室)、2个车间进行了审核,通过与领导层座谈,询问各部门负责人及关键岗位操作人员、观察现场活动、查阅文件、记录,收集了客观证据,共查出不符合项4项,具体见《不符合项分布表》(附后)。通过对不符合项的统计发现:4.2.4记录控制一项、6.3基础设施一项、7.5.1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一项,以上不合格项分布在4个条款4个部门,均为一般不合格项,且呈分散状分布,没有对质量体系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需要说明的情况有两点:第一,《不合格报告》中的不合格事实为发现部门,不一定是责任部门。第二,因为审核是一个抽样过程,不可能将受审核方的所有问题都查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各单位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所有不合格事实应在11月10日前完成整改,由企业管理部组织跟踪验证。

本次内审,公司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十分重视,营造了全体员工参与的良好氛围,全体员工质量意识强,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公司配备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完善了设备管理,优化了工艺条件,检测手段较先进,对手册覆盖的产品形成各过程严格控制,确保不合格品不出厂。公司产品质量稳定,10月由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出具的aa产品监督检验报告显示:产品符合gb2440-标准,结论为合格。

本次内审各受审核方与审核组积极配合并主动提出问题,找差距,员工贯彻质量体系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希望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将贯彻质量体系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高。

篇3:[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1 企业ISO9000认证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形式向外向型转变,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W T O之后, 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目前, 美国石油协会和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已经把I S O9000族系列标准作为统一的标准加以采用并加以完善和补充, 许多跨国集团公司也把企业是否通过I S O9000质量体系认证作为条件用以约束OEM供应商。因为ISO9000标准具有的严格、广泛、权威的特性能使获证企业免受许多检查, 还在开拓市场, 增加销售额、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意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足以说明I S O9000的认证是多么重要, 相信参与认证的企业对认证的重要性都是非常了解的。

2 内审各环节及注意事项。

2.1 做好内审的准备工作

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过程的内部审核, 并且两次审核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对重要的部门根据管理者代表的指令可临时增加审核的次数。企业的内部审核应该是全面的、细致的, 应比外审更严格。内审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 能够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并且能使现场审核开展起来更加具有针对性。内审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下列几步:

第一步, 制定审核计划:体系主管部门应按质量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重要性及以往的审核结果, 编制“内部审核计划”, 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审计划包括下列内容:审核目的;审核准则 (GB/T19001-2008标准,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 适用的法律法规等) ;审核范围;审核员的确定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审核日程安排及分工。

第二步, 准备审核依据:审核组长依据审核计划确定参加首末次会议的人员, 准备审核依据的文件, 审核员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

第三步, 下达审核计划:审核组将“内部审核计划”提前一周下发到受审核部门。受审核部门接到“内部审核计划”后, 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若对审核的日期和审核的主要项目有异议, 应提前3-7天向审核组长提出更改建议, 最终审核时间安排由审核组长确定。

2.2 开好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 审核员和受审核部门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参加, 体系主管部门做好首次会议记录。首次会议内容包括与会者签到, 确定双方联系方法;向受审核方负责人介绍审核组分工;明确审核目的、准则和范围, 以及日期安排等有关事项;简要介绍“内部审核计划”、审核的方法和程序;确认审核组所需要的资源和设施是否齐备, 并进一步澄清“内部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

2.3 重点抓好现场审核

现场审核在整个内部审核工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说现场审核的过程是整个工作的核心任务。现场审查将会获得审核的重要依据, 其中包括客观证据和相关的信息等。

审核员按照检查表上的既定方案逐项审核, 必要时可以增加相关的审核内容;审核员通过交谈、阅读文件、检查现场、收集证据进行核实受审核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并客观公正地做好现场审核记录;受审核单位有责任提供有关证据, 保证内审工作正常进行。当发现审核目的不可能实现时, 审核组长负责向管理者代表报告原因, 管理者代表确认后, 可停止或延长审核时间。

2.4 要及时开展审核组内部沟通

各小组现场审核结束后, 由审核员与被审核部门负责人就审核中发现的问题交换意见, 双方确认。待双方无异议后要开展审核组内部沟通, 确定不符合项, 并填写“不符合报告单”。并由审核组长组织起草“内部审核报告”, 提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内部审核报告要在末次会之前完成, 主要内容包括:审核的内容和范围;审核的目的;审核的依据;审核组成员和被审核部门的名称及负责人;审核日期、审核方法、对受审核方的总体评价;不符合项及存在问题的统计分布, 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内部审核综合评价, 得出审核结论。

2.5 认真开好末次会议

在审核结束后, 由管理者代表主持召开末次会议, 并且感谢受审方给予的支持。体系主管部门做好末次会议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与会人员签到;审核组提出不符合项目的事实;审核组宣读内部审核报告;提出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等。

2.6 不符合项的跟踪验证

不符合项的责任单位必须对不符合项及存在问题进行纠正, 并按要求制定纠正措施, 明确完成时间, 体系主管部门负责跟踪验证。若纠正措施涉及到体系文件修改, 应按标准4.2.3文件控制进行控制, 内部审核形成的记录按标准4.2.4记录控制进行控制, 内部审核所形成的文件 (包括内部审核实施计划、检查表、不符合报告单、不符合项分布表、审核报告、审核会议记录和会议人员签到表) 由体系主管部门汇总后存档。

内部审核能够发现企业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并且促使企业对有关部门的工作作出改进, 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纠正预防措施, 在产品实物质量上和服务意识上得到改进和提高。所以, 审核小组要加强对不符合报告的后续跟踪, 体系主管部门应将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结果以及不符合项的完成情况, 提交管理评审。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下,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提升, 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开拓企业的业务范围, 创立先进的品牌文化。

参考文献

[1]嵇国光等.2000版ISO9000族标准培训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1]嵇国光等.2000版ISO9000族标准培训教材.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2]李跃生.质量经营理论模型与中国卓越企业的成功实践[J]中国质量, 2006.[2]李跃生.质量经营理论模型与中国卓越企业的成功实践[J]中国质量, 2006.

[3]白鹏程牛宏旭侯书丽等.对建立卓越质量经营模式的探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5.[3]白鹏程牛宏旭侯书丽等.对建立卓越质量经营模式的探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5.

篇4:[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已被广泛应用,但如何在运营中互相借力,避免互相脱节呢?

TQM与ISO9000能并行吗?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是TQM。

TQM的管理核心是要通过企业内教育,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形成一种注重产品质量的理念。它强调发挥各个级层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QC小组活动的形式,遵循“戴明循环(PDCA)”的原理,进行持续不断地改善,达到提高品质的目的。

但TQM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忽视了制度保障的作用,也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有时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源于欧洲的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为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将组织中每个与质量有关的过程都按照ISO9000的标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ISO9000的主旨在关注顾客利益等方面与TQM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与TQM相比,其更侧重于计划控制、预防、改进、过程控制规定等制度化、透明化的管理体系。通俗地说,ISO9000就是要求企业“把要做的写出来,然后按照写出来的去做”。 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上述特点恰恰能够弥补TQM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实施TQM与ISO9000融合管理,让TQM成为在ISO9000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下面就通过介绍一家日本公司在天津合资工厂实施品质管理的具体案例,以了解TQM与ISO9000认证体系是如何实现有机融合的。

ISO如何为TQM保驾护航?

将TQM贯穿于与顾客需求相关的全过程,对不良品及问题的发现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和解决,这是日本企业实施TQM的关键。但其实施过程是在ISO9000质量体系保证下实现的。

第一,零部件的品质管理

日本企业中,采购部的功能不仅是成本控制中心,而且具有了质量控制源头的作用。其对零部件品质管理包括:1.供应商的选择和控制;2.对新采购零件的质量控制;3.根据各部门对质量的反馈进行纠正和预防。

对供应商的选择上不仅凭价格的高低,而要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价格竞争力、系列状况和服务等各个方面会同技术部、品质部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并由日本本部进行最终确认。当被选定为正式供应商后,由资材部和零部件质量管理部每半年一次分别对供应商的品质和交货情况进行评价。对不合格供应商进行指导,要求其改进,以实现采购部采购零部件合格率99.7%以上的部门目标。

为保证采购零件质量的稳定性,采购一般经过五个过程:1.向相关部门发行《研讨请求书》,讨论新零件采购的必要性;2.请相关部门对所希望采购零部件进行信赖性试验;3.根据试验结果,向相关部门发行《新零件研讨结果报告》;4.如有问题再次发行《改善报告书》;5.在海外工厂研讨合格的情况,再寄送到日本本部,由日本本部决定是否采购。

经过以上严格的检查流程,新零件才有可能被正式采购。但这只是获得了一个资格,在大批采购前,还要进行严格的进料检验。

本案例公司把零件分为免检品、提检品、安全品三类。对提检品和安全品按照《部品检查基准书》进行检验,并对“合格”、“不合格”进行明确的判断后,将检验结果通知采购部。具体操作如下:由零部件品质管理者分析市场、工序、采购方等的具体信息,根据GB2828《1次抽样方式水平Ⅱ》的检查方式进行检验。然后按下述步骤进行:1.由零部件品质管理部门按照规格书、图纸、图案设计、表面处理等的资料制成《零部件检查基准书》;2.零件品质管理部门的检验员按规定的数量随机抽取;3.检验员根据《零部件检查基准书》指定的检查项目进行检测并认真填写《进料检验报告书》;4.外观部品必须做成相应的标准样本及限度样本;5.做出批量生产是否合格的判定;6.安全零部件应按照《安全规格零部件管理基准》的规定进行检查。

检查结束后再根据结果进行如下处理:1.当判定批量合格后,在《进料检验报告书》中记入检查结果,并把检测的零部件放回到批量母体中,盖合格印,放到合格品存放处;2.当判定为批量不合格时,在《进料检验报告书》中明确记录不良内容,把不合格零部件放回到批量母体,做不合格标示,放到不合格品存放处。发布《批量不良通知书》,通知采购部门(及供应商)不良内容,并要求供应商以书面形式提出不良原因、临时解决方案、根本解决对策。

最后,为了保证零部件的购入质量,采购部还要积极听取品质部、生产部和市场部的意见,以便把情况及时反馈给供应商,要求其改进,或终止采购合同。这样,通过品质部发行的《进料检验报告书》、制造部门发行的《不良联络》、售后服务部门发行的《市场质量数据统计》等对零部件质量情况的反馈,及一整套以ISO9000为支撑的制度保证,使零部件的上线合格率达99%以上。

第二,工序的品质管理

生产过程是制造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中心环节。本案例企业制造部制定的工序质量目标的执行率达到了98.5%。

其质量管理的实施如下:1.制造部质量会议:每天根据修理数据,统计各工序的执行率,如果没达到目标98.5%,召开品质改善会议,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对策,消除不良根源。2.根据OQC查出的不良,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3.进行严格的工序检查。品管部按照QC工程图,对各工序进行定期检查。将品质会议制定的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纳入到品管工厂监查检查项目中,进行实际确认,保证纠正措施的确实实施。对违反操作规程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最后把检查和实施结果上报总经理。

在工序质量管理上,每个岗位的操作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比如:虽然本案例工厂仅在修理工序使用“烙铁”。但依然在ISO9001文件中对“烙铁头端的温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第三,制品的品质管理

虽然经过了从产品的零部件源头到生产过程的严格质量管理,但最后保证不良品不流向市场的把关工序是OQC的出厂检查。OQC为保证部门目标的实现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制定《完成检查式样书》,详细写明检查项目和方法;2.严格按照“GB2828抽样方案”实施检查,随机抽取样本检验,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避免漏检、错判;3.建立教育培训和检验岗位资格认定制,定期进行业务教育培训,岗位能力确认;4.查出的B类不良,向制造部发布《不良联络通知书》,督促制造部进行原因分析、对纠正、预防措施进行确认,制造部实施全检;5.实施工厂监查,每天对各工序按照QC工程图进行操作检查。保证员工切实严格遵守操作规定操作,减少加工不良和潜在不良的发生。

第四,市场的品质管理

尽管已经将出厂合格率控制在99.8%以上,但为贯彻“不良为零”的经营理念,不断地提高品质,预防潜在不良的发生,该公司建立了一套市场不良对应机制,重视市场品质信息的收集、分析、活用,不断改善产品品质。由品质管理部门负责每周统计修理返品的修理数据,每月进行汇总,向制造、品管等相关部门发送,要求制造部等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善对策;每月召开一次市场品质改善会议,做好记录存档;实地确认对策是否实施及效果。

可见,日本企业正是通过把TQM与ISO9000相结合,在TQM质量管理理念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度保证下,实现了最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通过连续改进,日本公司在进行竞争时总是处于最佳实践的前沿。而这正是日本成功实现制造大国的关键之一。管理

篇5:[ISO9000]_内审与管理评审的不同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

院教〔2013〕123号 关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选修课查分及

办理内审员资格证的通知

各培训学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成绩已由国培认证培训中心(原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反馈至学校,请各位参培的学员(校内)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登录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查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成绩合格者,可自愿申请办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办理条件

我校在校师生、永川地区各类高职高专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相应课程考核(含补考)成绩达60分(含)以上者可自愿申请并缴纳相应证书费后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

二、办理流程

1.校内学员: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登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查询成 1

绩,成绩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者,可自愿申请办理证书。办理方式为:以行政班级为单位到教务管理科登记办理(红河:J-D1102,星湖:励德楼104)。

校外人员:到教学部教务管理科查成绩,成绩达到60分(含60分)以上者,可自愿申请办理资格证书(红河:J-D1102,星湖:励德楼104)。

2.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参与培训并培训合格的学员,需要办理内审员资格证的,到教务管理科登记。

3.对于证、卡遗失需要补办的学员,到教务管理科申请办理(需重新填写学员登记表)并缴费。

三、代办缴费及办证时间:

星湖校区:2013年12月18—20日(15周星期三至星期五)

红河校区:2013年12月23—24日(16周星期一至星期二)

特此通知

教学部

篇6:ISO9000内审工作总结

根据公司对我部的工作要求,为使我公司质量有效控制工作的完成,我部门分别以设置了进出货、制程及成品的检验工作岗位,制定了员工职责,日常检验巡查工作,经常对现场及外协单位进行检查和评定。

1.日常对所有进货物资、制程及成品进行检验、记录、统计等工作,并建立了检验记录的信息登录电子台账。

2.对所有供货商及公司内部制定了相关的质量管理规定,在质量上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及提升。

3.通过我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协作不断地完善技术标准,使检验的工作效率以及检验质量的准确率都得到了稳定的控制及提高。

4.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部门在收到生产加工安装等工序质量反馈问题,我部门都及时安排了检验人员进行了问题的处理,事后及时与技术、生产人员沟通作出整改方案,避免以后类似事情出现。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与生产现场及生产部门、技术等环节沟通方面做的还有些欠缺,以后仍需加强多方面的沟通,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弥补前所不足。

质检部:

上一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反思下一篇:#1炉防磨防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