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2024-04-24

初中数学课标试题(精选8篇)

篇1: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14.8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

2、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教课标D、教课本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学。A.概念B.计算C.应用题D、定义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与掌握B.过程与方法C.科学与探究D、继承与发展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的动词。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D、小组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9、“用数学”的含义是()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D、掌握生活数学

10、《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

A.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B.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

C.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教育D.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11、《新课标》强调“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四基是指:()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

B.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C.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D.基础知识、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和基本过程

12、《新课标》强调“从两能到四能”的转变,“四能”是指()

A.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D.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13、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个阶段。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次。

A、一B、二C、三D、四

15、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2、《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思想。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

7、推理一般包括推理和推理。

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9、《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 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8分)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数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CCBABACABACBBAC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和谐

2、引导者、合作者

3、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4、模型

5、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发展性

7、合情、演绎

8、认知发展水平

9、再创造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数的意义;

(2)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6)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篇2: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数学模拟测试题A(课标部分)

一、填空题

1.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 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3.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 过程 和 结果,激励 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学。应建立 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的评价体系。

5.《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6.《标准》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 经历、体验、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7.《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8.“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

9.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和。

10.“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和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

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简答题

1.奈曼旗在推进课改过程中,建立了全旗中小学主体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名称是什么?

2.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三、分析说明题

1、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第四小学“学课标、学教材”

数学模拟测试题B(课标部分)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B、目的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B、二C、三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A 组织者 合作者B组织者 引导者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2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的 几何直观 与推理能力。

7了解随机现象。

8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本活动经验。

10、决问题的能力。

1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篇3: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2012年理科数学共有18套试题, 其中四川卷、重庆卷、全国卷均属于大纲卷, 上海卷则因沪教版与人教版在教学内容、命题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与其余新课标卷有着较大差别.现结合对其余14套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的全面统计与深入分析, 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主干知识考查之分析总述

这14套试题, 虽特点各有千秋, 但却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 也必将成为2013年高考乃至之后一段时期内高考命题的一些共同规律和走向, 值得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是2013届高三数学复习备考时高度重视.

这14套数学试题对主干知识考查的共同特点主要有:

1、三角函数.

仍旧继承了以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为主干的特点, 综合考查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方法以及正余弦定理的运用, 考查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变化不大.这一个大题, 文、理难度相差不大.

2、数列.

由于“三选一”试题的出现, 传统的六个必考大题 (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立体几何、圆锥曲线、导数及其应用) 被削减为五个大题, 使得三角函数与数列两个大题只能“二选一”成为必考.因而, 数列在大题中的考查难度必然与三角函数相当, 传统的理科试题以递推数列作为主要考查内容的高难度命题思路不得不发生改变.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是, 递推数列问题在高考命题中不断削弱, “基本量法”已越来越成为解决近年高考数列问题重中之重, 理科问题逐渐接近以前大纲卷中的文科数列问题的难度和类型.理科试题难度略高于文科.

3、立体儿何.

依旧比较传统地以考查空间中线面和面面之间位置关系的证明, 以及夹角的计算为主.但要注意探索性问题的求解.这一个大题, 文、理难度相差也不大.但是, 文科题更加注重用几何法证明或进行与空间中的角有关的计算, 此外面积、体积的计算也是文科题的一个重点;而理科题则更多的是用向量法进行空间中与角有关的计算.因此, 我个人的观点是, 文科生不能不会向量法, 但又不能只依赖向量法.

4、导数的应用.

新课标与旧大纲、旧教材相比, 文科在导数应用方面所研究的函数类型除复合函数、定积分外, 与理科相当.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 不外乎是让学生提前进入高等数学基础的学习.因而, 高考对导数的考查, 其主要目的是检查考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的继续学习能力.因而, 近年来的高考导数试题, 试题难度逐年上升, 大多以高等数学中的一些主要知识 (重要不等式、重要极限、中值定理等) 为命题背景, 与不等式、函数甚至立体几何综合进行考查, 特别是导数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研究方法的结合这几年来在一直不断加强, 难度在节节攀升, 使得导数运用类的问题已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圆锥曲线, 成为了各套高考试题中名副其实的压轴题.

以导数中的基本不等式ex≥x+1 (x∈R) 为背景的导数与不等式的综合解答题, 在2012年高考的所有试题中就出现了6个压轴题 (在往年的高考题中也曾多次出现, 如2010年全国Ⅱ卷理科第22题和新课标全国卷理科第21题、2008年福建卷理科第22题和湖南卷理科第21题等) .

为何有那么多解答题乃至压轴题都会源于同一个不等式呢?值得我们深思!

5、解析几何.

正是由于导数题难度的不断加大, 传统考题中无论是数列还是圆锥曲线, 其难度和地位都不得不让步.因而, 近几年来解析几何大题难度、计算量的要求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只把重点放在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方程、抛物线的切线、圆的弦长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方面.文、理科试题的解答题, 在这一问题上的难度同样相差不大.

6、概率统计.

概率 (包括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正态分布等基本类型中概率的计算) 与统计 (条形图、频率分布直方图、抽样方法、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知识不断融合, 先统计后概率的方法不断得以强化, 概率与统计越来越融为一体.比较期望、方差的实际意义成为一个新的考点和亮点.由于文、理科选修内容上的差异, 考题中反映出来的主要是考查内容上的差别, 而不主要是试题难度上的差异.

7、函数.

除了基本初等函数以及可由基本初等函数变换而得的函数的图像及其运用之外, 传统中一直作为重点考查的函数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等知识在继续强化考查.此外, 函数图像的凹与凸、单调函数图像的陡与平的数学特征特别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知识的运用在不断加强.“数形结合”的方法在函数的研究甚至在所有高考数学试题的考查中正在不断突出.此外, 不仅文、理科考查的难度差别不大.而且考查抽象函数性质的问题也不多见.

8、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要注意非普通方程与普通方程之间的互化, 特别不能忽略普通方程化为极坐标方程或参数方程.此外, 要注意提高对抛物线、直线参数方程中t的几何意义的认识与运用.

9、不等式选讲.

主要考查的仍然是传统考点———双绝对值函数或双绝对值不等式的化简方法, 难点是不等式的证明.新增考点是运用柯西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三角形不等式) 证明其它不等式, 特别是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含有三个变量的不等式.

高考对不等式选讲大题的命题, 既在坚持传统又在谋求创新.柯西不等式的运用是不等式选讲考题出现的一个新方向, 值得注意.当然, 新课标全国卷也许暂时还不会命制这方面的题,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仅仅加强这个问题的求解可能会让考生在“一棵树上吊死”.从近年的试题看, 只会做这个题会有一定的风险, 特别是遇到一些有难度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通常会让考生束手无策.因而, 必须做到“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两手抓, 而且两手都要硬.此外, 要教会学生不仅能从微观上用零点分段讨论法化简双绝对值函数或双绝对值不等式, 还要从宏观上快速、整体把握双绝对值函数的图像形状、单调性、对称性和最值 (两个零点必为图像的转折点、两个零点处的函数值必为最值、两个零点的中点必为对称中心或在其对称轴上) .

综上所述, 2012年文、理科试题总体上呈现出“解答题难度降低, 客观题难度增加”的态势.另外, 除了一些内容和知识点差异之外, 试题的难度与问题类型差异较之以往已在缩小, 逐步显现“大同”趋势.文、理科试卷在题目上虽不完全一样, 但即使在不一样的地方, 命题背景和思路也如出一辙.

二、备考工作之思考与启示

1、主干知识必须重点突出.

函数、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知识, 是数学高考的主干知识, 要重点复习、反复巩固.不仅如此, 对于主干知识之外的其它知识方法, 也必须进行全面复习, 不留“盲点”.如反函数、系统抽样、几何体的外接球等一般人通常认为不大可能出现在新课标考题中的知识, 2012年高考试题中均有出现.此外, 新课标教材增加的新知识点, 如二分法、幂函数、零点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判定、三视图、程序与框图、茎叶图、线性回归、条件概率、正态分布、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空间向量、导数与定积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复数、独立性检验等知识, 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这些知识, 虽然不一定是难点, 但却一定是高考的重点和重要得分点.

2、难度与综合性要求不能太低.

高考历来十分注重考查学科知识整体性的运用和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还要注意加强知识、方法的综合性运用, 复习的难度要求不能太低.既要重基础, 还要重提高.

3、关注知识方法发生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要体现过程教学, 不能只重解题能力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是高一、高二的教学工作, 还是高三的复习备考, 都必须关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发生发展和“再创造”过程, 关注学生对数学问题与数学实质的理解.

4、精选习题, 有效训练.

高考复习必须设法夯实“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注重通性通法训练、淡化特殊技巧、强化思维训练, 远离繁、难、偏、怪的数学问题。要注重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潜能的培养.

5、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是一种真正的、终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 它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和人的生活之中, 成为人的生活、做事能力的一部分.高考中的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和备考工作中, 一定要贯穿始终, 养成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

6、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考是对考生进行一场综合性、全方位的检阅, 除了要教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水平和方法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临场掌控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新问题的心理适应能力、初始想法不能彻底实施时的思维转向能力以及遇到有难度不会做的问题时不在一个地方“驴拉磨”原地打转而是径直往前不停留的习惯等等.

篇4: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要求

1.从试题“内容标准”角度看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球地图、福州(乡土)地理所占分值的比例(两年平均)约为42 ∶31∶15∶12,该比例与各册教材投入的学时权重比较接近。

2.从知识点分布角度看

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2014年卷主要涉及43 个知识点,2015 年卷主要涉及46 个知识点;突出主干,没有错题、偏题、怪题、难题,基础性明显,对教学的导向性鲜明。

3.从考查要求角度看

以读图,知道、理解、简单应用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的考查为主,如福州的市花与市树、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和坡度的判读、实地距离和海拔高度的量算、地图的方向与比例尺,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二、试题特点:继承传统,强化新增“三性”的体现

1.贴近生活取材,反映地理教育价值取向

试题选用课外、课内的文本和地理图像素材,设置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试题情景贴近生活,反映热点问题,凸显时代性,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应试,拓宽学习生活视野;试题联系活动探究,更加切合学生实际,重视体现实践能力,学习终身有用地理(表1)。

2.紧扣课程标准,侧重“四基”考查

试题紧扣“新义标”强调对学生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实践的考查,突出对地球、地图、区域特征分析、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既体现试题在“新义标”背景下的稳定性,又体现试题的发展性(表2)。

3.强调综合运用,凸显地理学科能力

试卷大幅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更加注重对知识、原理、技能、实践的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解释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既反映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也反映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特点。

例如,2014年试题第30题“东北平原与塔里木盆地比较”、2015年试题第26题“极地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比较”都由若干个问题组成,都是区域地理综合性和差异性的体现,解题思路是:从题目获取图文信息→分析题目设置的问题→最终分析得出答题要点,整个解题过程,就是作为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的综合性的理解过程(表3)。

4.注重图表应用,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试卷除了应用文字表述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地图、景观图、统计图和漫画图等来表达地理信息。注重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通过对图表的考查,提升了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也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师重视对图像教学起导向作用。

5.加强实践探究,鼓励创新思维和开放答题

试题充分体现鼓励学生实践探究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在问题的创设背景、创设形式,还是在答案的设置方面,都有创新之处,都体现基础实践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试题多次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呈现,在一些开放性答题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2014年试题29题的第(4)小题“福州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哪些优势?”2015年试题第29题的第(4)小题“你认为大城市应不应该快速发展?并说明理由”等开放性题目设置新颖,不仅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大胆想象的空间,更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6.寓德于“卷”,关注人类发展问题

“德育点”蕴含在试题中,或在情境设置中“显性”表达,或在试题内容里“隐性”呈现。爱国爱乡是地理教育秉持的光荣传统,例如,2014和2015年试卷福州地理内容都占12分;钓鱼岛位置和台湾岛物产进行主权和国防教育;傣族泼水节、朝鲜族长鼓舞、布达拉宫等传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信息;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和丝绸之路激发民族自豪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达当前“扩大开放的战略布局”之意图。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情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例如,试题中多次体现农业生产;以“珍爱地球,从我做起”设置情境,推介可再生资源和绿色生活方式;参观被风沙掩埋的古城遗址(生态意识);尼泊尔地震、台湾多地震、印度旱涝灾害、泥石流的分布与逃生(防灾减灾);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过快利弊分析和北京四合院保护;黄河泥沙及治沙成就(正反两面);青藏高原环保行(旅游公德)等。

三、教学启示:六个“基于”,全面落实“新义标”理念

1.基于地理学科特性的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相互联系是引领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课程的区域性赋予空间观念,所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都发生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许多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考查终究都落实到区域。

首先,区域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区域内某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形成、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区域内“人口分布”既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工农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去把握“区域性”,综合分析区域特征,重在懂得区域空间定位、归纳区域特色(自然与人文特点),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思考区域在差异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关注区域联系的背景、方式与意义。

其次,地理课程的综合性赋予整体观念,它必须在区域中体现。自然界中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王民教授在“国际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状况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学习区域能使学生综合理解从当地到全球不同尺度的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教学中,要选定某一区域作为“托盘”,去“容纳”地理要素,并进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诠释、印证“共同作用、综合影响地理事物”这一规律。学生通过区域分析比较,加强空间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碎片化问题”的集合体;学生生活体验中,“问题”无处不在。新义标鼓励学生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让他们乐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注重学法指导和探究平台搭建,让他们乐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体验、问题的“对接”。例如,2014年试卷第31题“北半球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和“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景观图”,就是将七年级教材中“寒、温、热三带人们衣着变化图”与现实生活中楼房影子图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现象,联系学科知识,提出问题、说明原因(分析问题),直至提出问题解决的设想。

在问题教学中,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避免在问题面前“颠三倒四”。主要在创设情境与问题的逻辑性关系、问题设计的逻辑性、问题解答(分析)的逻辑性、板书的逻辑性等方面“下真功”,围绕“现象——原因——产生影响——措施”、“在哪里——哪些条件——产生影响——对策”等线索,从“有利与不利”、“积极与消极”、“优势与劣势”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例如,2015年试卷第31题要求在方框(地理示意图)中补充内容,这道题源于七年级下册教材“现代化的畜牧业”活动1和活动2,教学中可以整合这两个活动的问题,应用纲要信号框架图,顺着“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草场广布、牧草多汁——畜牧业发达——以牛羊肉和乳产品为主要食物” 这一主线分析归纳。

3.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图教学。近年地理中考试题中,对空间思维考查的要求在提高,大量地理信息是通过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呈现的;新义标教材中各类地图的比重越来越大,呼唤教师的地图教学水平、学生的读图能力要不断提高。但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或不重视,或地图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低下;许多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较低,对读图积极性不高,出现看不懂、不想看的消极情绪。

首先,应该将地图教学作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材中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地震及自然灾害防灾示意图等,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其次,地图教学应当生动形象,寓图于乐,教材和地图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图片,活泼生动,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开展地图教学。再次,地图教学应与文本教学“互联互补”,地图与文本知识密切联系,一些地理内容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通过地图来表达,地图成为教材知识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因此,有完美的地图教学,才有完整的地理课堂。

4.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孕育的教学

地理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区位理论思想、系统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爱国爱乡思想等。它蕴含于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教材的文本和图表、习题、试题、实验、实践活动等。地理思想引领地理教育 ,这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地理思想—掌握地理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地理贯彻的主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此,初中地理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主线,体现在教学中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作为中心话题,了解国情,感受祖国、家乡变化,理解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培育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类的责任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关心人类自身生存能力,将生命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等作为地理教育的新使命,科学规划,将地质、气象、生物、天文等灾害的防灾减灾常识渗透到相应章节、相关知识点或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5.基于乡土凸显实践性和思想性的教学

“新义标”提倡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鼓励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家乡是哺育学生的乐土,这里的物、人、事易于引发好奇心,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很好载体,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案例。同时,立足乡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感,体验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探出新路。

将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是基础性工作,目前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等渠道,增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针对性、开放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感;将乡土地理纳入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是重要一环,侧重探讨乡土地理与国家统编中学地理教材如何有效整合,探讨地方与校本课程中如何开设、评价、上好乡土地理课,探讨如何将乡土地理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至少1次)落到实处。

6.基于数字资源助力高效课堂的教学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是重要抓手,数字教学资源所具有的多样性、共享性、扩展性、工具性等优点,对提高地理课堂效益是重要推力。课堂上,应发挥数字教学资源的优势,将着力点放在促进地理图像运用功效的提升和使用频次的增加,数字化演示实验的推广应用,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化,课堂练习、检测针对性与实时性的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让“副科”地理课堂留住人、学得乐、减负担、提质量、增效益、敢创新。

篇5:初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姓名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生物B.培养学习生物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

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与掌握B.过程与方法C.科学与探究D、继承与发展

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教课标D、教课本

4、(A)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

5、(B)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

6、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模式,其基本环节大体是(A)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B、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C、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做出假设→表达交流D、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做出假设

7、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新课程内容标准突出了(B)。

A、植物和动物 B、人和生物圈C、动物和细菌、真菌D、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8、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D)个一级主题。A、7 B、8C、9D、109、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D),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A.环保意识 B.人文思想 C.健康意识D.科学素养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课程中能力目标的是:(C)

A、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B、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C、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D、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11、“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是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哪一部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A)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体现了学习目标中(C)的要求。A.了解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D.领悟(内化)水平

13、课程的设计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

(D)。A.实践性B.教育性C.人文性D.发展性

14、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A)的关系。A.生物圈B.自然C.动植物D.环境

15、以(B)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A.物竞天择B.自然选择C.适者生存D.用进废退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国家___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 生物现象 和生命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3、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 主动发展。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准》规定的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以及科技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6、通过中学生物学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探究和实践,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和。

8、《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知识、能力外,还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理念是什么?(8分)

(1)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3)倡导探究式学习

2、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上述的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8分)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2)应该鼓威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篇6: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3、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4、“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选择题(20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5、“用数学”的含义是(2)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C了解生活数学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7、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0、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年6月)姓名:______

三、判断对错(15分)

1、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2、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X)

3、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V)

4、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V)

5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X)

四、分析简答。(15分)

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五、论述题。(30分)

篇7:2014年小学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32分)

1.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3.《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4.《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6、.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7、新课标中的“四基”是指

8、新课程内容的“十个核心”概念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过程。A 交往互动B 共同发展C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 教教材B 用教材教

3、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该以()评价为主。A、过程B、结果C、分数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三、简答题。(30分)

1、数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2、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四、论述题。(30分)

1、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篇8:初中数学课标试题

一、知识点与试题分数分布

集合、复数、向量、排列组合、算法、逻辑各5分;数列12分;三角函数15分;概率统计17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各22分;三选一的选修内容10分,共计150分.

二、试卷特点

1. 紧扣教材

试题中的第1,6,9,10题均为教材中例题和课后习题的改编,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10题:从区间【0,1】中随机抽取2n个数x1,x2,…,xn,y1,y2,…,yn构成n个数对(x1,y1),(x2,y2),…,(xn,yn)其中两数的平方和小于1的数对共有m个,则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的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为().

比较必修三第133页例3:在正方形中随机撒一大把豆子,计算落在圆中的豆子数与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之比并以此估计圆周率的值.

两题所考知识点均为随机模拟,考查背景也完全相同,可见高考即使在选择第10题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视教材内容的.

第1题比较选修2-2第106页习题3.1第5题(1);

第6题比较必修二第20页例3,图形完全一样;

第9题比较必修四第147页B组第1题.

2. 重视应用

试题中的第5,15,18题均为联系实际的应用问题,较历年实际应用问题数量有所提高,体现数学科目的实用价值,也告诉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以实际生活的应用为背景,丰富了数学试题的形式,使得数学科目在考查理论的同时又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

第15题:有三张卡片,分别写有1和2,1和3,2和3.甲、乙、丙三人各取走一张卡片,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与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2.”乙看了丙的卡片后说:“我与丙的卡片上相同的数字不是1.”丙说:“我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不是5.”则甲的卡片上的数字是______.

这是一个带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逻辑推理题.自2010年新课标开始从没出过类似的推理题,是2016年试题的新变化之一.虽然形式简单,却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学以致用.

3. 注重空间想象能力

自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直角坐标系后,很多证明问题和求角问题都转化为计算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越来越弱,而且在平时的练习中也避开不用.本次试题中第6,14,19题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比往年有所加强,回归立体几何的本质,体现立体几何学科特点.尤其第19题立体几何的翻折问题需要学生比较翻折前后图形的变化,发现图形中蕴含的性质.

(1)证明:D'H⊥平面ABCD;

(2)求二面角B-D'A-C的正弦值.

该题的特点:①要求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翻折前后图形有哪些性质发生变化,哪些性质不变.翻折前EF⊥BD,翻折后EF⊥D'H,仍然保持;但翻折后EF还成为平面D'BH的垂线.②垂直不仅可以通过证明得出,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例如D'H⊥OH就是在△D'OH中运用勾股定理得到的.③通过证明三垂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2012年高考中,立体几何第19题曾经考查过先证明三垂直再建系的过程,但之后的三年高考将该过程弱化,今年再次提及,说明学会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应用向量法解决该题的必要条件.

第14题用笔和纸去比量图形会比证明和空想效率更高.

4. 注重总结归纳能力

每每提到总结与归纳,多数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先下题海,然后将自身的体会总结下来,再教授给学生.试题中第7,11,12,16,20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5. 注重审题能力

无论什么考试,都会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正确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必要的前提.在数学考试当中一定要学会审题,找到题目的突破口,从而轻松且正确地解决问题.例如第9题,要学会读出题目中哪个角是已知角,然后其他的变形都为了凑出已知角而努力,我们简称为“凑角”.

6. 注重变化与创新

新课标强调的是素质教育,高考数学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第12,15,18,21题对变化与创新的体现最为突出.多年不考的抽象函数对称性今年作为压轴的选择题进行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第15题以游戏的形式考查了简易逻辑,使多年来逻辑试题形式单调的现象得以改观,让试卷充满新鲜活力.第18题概率统计是每年试卷中背景变化最大的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总是可以设计很多新鲜背景,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生认真学好必修三及选修2-3中的概率统计内容,区分好各概念和模型的特点,将多变的实际背景灵活转化为所学内容即可轻松解决该类问题.第21题函数与导数是每年难度最大的压轴题.今年的变化体现在第(2)问中解答部分的零点存在性定理,这也是高等数学中很常用的定理和处理手段,体现了高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联系,使考试内容更上档次,更加开放.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考查还可以参看2014年新课标全国二卷文科21(2)导数题.

三、新高三复习建议

1. 重视教材

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这4年的高考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和平稳,这就需要教师在一轮复习时一定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耐心讲解和整理知识点及常用结论.发掘靠近教材的常用方法是解决中档次题目的关键.

2. 重视工具性内容

上一篇:加盟店管理协议下一篇:思想品德八下第二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