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

2024-04-15

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

图书馆的布局,通常是指建筑的总体布置和单体平面、立面和设计。笔者认为,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不再是一幢呆板建筑,而是一 座有现代信息、人文色彩,具有生命力的建筑物。在建筑设计上,图书馆 建筑外形既要反映人文地理、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等多文化特色,也要考 虑图书馆使用功能的要求,注意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与融洽。合理地组 织图书馆建筑内部的空间,才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各种使用空间,包括办公 用房、基本书库、阅览室和现代化设备用房;二是交通联系空间,如过道、走廊、门厅、楼梯、电梯等。所谓布局就是根据各种类型图书馆特点和功 能要求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空间,使各用房有适宜的尺寸、足够的面积和 形体,以此适应视听设备、文献资料、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的布置和人 们使用的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方便的内外交通联系和必要的卫生安全、采光通风等设施。总之,布局的考虑因素很多,因此,本文仅就图书馆建 筑内部空间的布局谈一些看法。图书馆各种用房布局的要求

图书馆是由办公用房、基本书库、阅览室和现代化设备用房等四大 块组成,布局主要是对这四大块加以研究,考虑其使用功能,把四大块用 房需要互相联系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再结合方向,考虑采光、通风、房间 的形状等各方面的影响来研究四大块用房的合理布置、层高和内部空间 关系,作为布局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各自的功能要求。1.1 阅览室与书库布局的要求

阅览室是读者从事脑力劳动的场所,应有安静、舒适、光线明亮、空 气清新的环境,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要研究阅览室桌椅的大小 尺寸,计算出阅览室桌椅的排列间距,并了解阅览室所容纳的人数,从而 决定阅览室的使用面积。

书库是由书架构成的处所,因此,书架是布局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即研究书架的长、宽、高的尺寸,可以决定书库的层高;分析书架的数量,可以知道书库容纳藏书的总数,进而决定书库的使用面积。一般使用阅览室的人数多,阅览室桌椅的数量多,其设计的面积就 要大,对采光通风的要求也要高,层高也要增加;而书库使用的人相对较 少,书架位置固定,房间的层高就要适当降低。一般参照下列标准:阅览 室层高为3.6 m~4.8 m;书库的层高为2.4 m~3.6 m。1.2 办公与设备用房布局的要求

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图书馆是新世纪的要求,它需要提供容 纳计算机及终端相应的配套设施。图书馆在布局上要设计电子计算机室、缩微资料库、多媒体阅览室和复印工作室,并且要适应其各自的功能要求。办公用房包括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学习会议室等用房。其中业 务办公用房是布局的主要因素,它需要有安静、光线明亮、舒适的环境,同时要严格按业务工作流程布局,使采购、编目、交换、典藏等业务环节 连成一线,各房间隔而不离,以便于图书的流通和工作人员的联系。1.3 人流与书流的布局

图书馆主要是与书和人打交道,从图书采购到读者借阅,总是源源 不断、络绎不绝,因而人流、书流是布局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 素。它要求有畅通的交通路线和宽广的活动空间。在层高上,书流要求有平坦的道路,阅览室和书库各楼层高度相同;在使用空间上,人流则要求 区分读者活动场所和业务人员工作区域,尽量避免互相干扰,减少人流、书流的重复交叉,便于内部管理。交通联系空间的布局要求

图书馆除了有各种用房外,还需要一定的交通联系空间。它包括水平交通联系的走廊、过道,垂直交通联系的楼梯电梯以及作为交通枢纽 的门厅、过厅和安全出口等。布局时应考虑各自的功能和特点,使图书馆 内、外空间都具有交通联系的畅通性能。其布局要求有以下3 个方面: 2.1 过道和楼梯的要求

过道和楼梯是读者与馆员进出口图书馆的主要通道,交通联系极为 频繁,因而楼梯、过道要求稍宽一些,一般认可的宽度为1.4 m~2.2 m。2.2 门厅的要求

门厅在图书馆建筑内和进出口相连,起着内外空间过渡、人流集散、内部空间分配等作用,在大中型图书馆门厅设有传达室、目录厅、宣传栏 等。门厅的布局,首先应考虑出入口迎向人流来向,然后合理地组织人 流,注意避免人流成群、来往交叉;其次应有较好的自然采光,可在图书 馆门前设计图书馆广场,并在其出入口处设置高大玻璃门直接采光。室 内室外空间交融在一起,造成视觉上的空间扩大感。读者既能利用自然 光线阅读,又能俯视广场上的景观和人文活动。2.3 采光和通风与朝向的要求

从采光的角度要求空间照明度均匀,避免出现暗角;从通风的角度 要求夏季室内有穿堂风,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就要综合考虑日照时 间、常年的主导风向、太阳的辐射强度等因素,来决定建筑的位置和朝 向。如:衡阳冬季较冷,多西北风;夏季炎热,多东南风,一般认为建筑的 朝向以南偏东10°左右较好。

总而言之,图书馆建筑在处理内外环境的设计上,不仅要注意建筑 与环境的协调,而且要考虑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与融洽。图书馆建筑内 部空间是由各种使用空间和交通联系空间两部分组成,布局时应根据图 书馆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空间。

篇2: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

1.1注重图书馆建筑的形式美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常常成为一个城市或一个学校的文化地标之一,其整体建筑风格和特征承载着人们对其第一印象。图书馆在结合建筑学、美学的基础上,利用院校、地区甚至民族的文化符号,通过匠心独运的建筑设计和环境配置等产生特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形式美。在近年来的新馆建设和图书馆改扩建过程中,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审美元素被吸收到设计过程中,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文化特色,提高其公众认知度。如贵州省图书馆把濒临灭绝的水书作为馆舍的外部装饰图;苏州图书馆发挥其鲜明的园林建筑风格,突出了吴文化,将古代园林风格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堪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典范。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文化名片的作用,图书馆建筑需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物的可识别性,这有助于在人们心中形成深刻印象。

1.2构建生态友好的图书馆环境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设施的绿色节能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所谓绿色节能环保,主要是指能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得以保护,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社会公共设施,图书馆无论在整体还是局部设计中,都需要充分地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创造生态、自然、适宜的图书馆空间环境。许多图书馆在选择基础建设方案和内部设施时,构建生态友好的图书馆环境已成为其重要考虑因素。一般来说,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环保安全的建筑和装修材料,建设过程中防护,完成后要检测室内环境,可回收材料可以尽量利用起来,如威斯康星州斯蒂芬森公共图书馆在馆舍翻新时将褪色的天窗玻璃回收,用作新壁炉的维护。此外,采用节能环保配套设施,如智能化控电和控水系统等以减少能耗,如华盛顿坦利图书馆设置了自动感应器,可以根据照射入馆的阳光强度进行室内灯光调节从而节省能源。同时,也可合理规划室内外空间布局,与自然融合,如宾夕法尼亚帕克韦中心图书馆建筑顶部预留了5000平方英尺用以种植植物。

1.3营造互动、人性化的文化空间

除了承担社会阅读场所的作用,当代社会的图书馆还不断拓展其他功能,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交流,致力于营造一个互动的、人性化的文化空间,真正让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文化建设中来。如举办读书沙龙、工作坊等交流活动,让用户亲身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来,感受知识碰撞的魅力;开展学术讲座或专题培训,彰显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提高用户的专业技能;举办摄影和征文等业余比赛,丰富大众的休闲文化生活;开设艺术展览等,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艺术功能;为学习小组提供学习、研究和讨论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如讨论室、投影仪、无线网络等,更好地塑造协同性的学习体验。除此之外,图书馆在空间布置方面也由庄重刻板变得更加地人性化,大大增强亲和力和舒适度。如图书馆的座椅形式近年来变得多样化,从传统座椅、长椅、沙发到使用随意的靠垫,能更好地方便用户阅读和休息;而一些图书馆也将休闲元素融合进空间设计中,如部分美国图书馆使用地毯和壁炉等,有助于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互动、人性化的文化空间可以在用户心中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高认知度和美誉度,增强感召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拉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1.4规划多元、智能的空间布局

当前图书馆承担了用户学习、生活、社交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在空间布局的规划和设计上需要尽量多元化并合理配合,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首先,实体馆藏布局依然在图书馆空间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何合理规划实体馆藏的具体位置,还需要根据用户的信息行为特点来确定。在直接面向用户的服务空间中,部分图书馆实体馆藏所占据的面积比例减少,开始建设密级书库或储存书库,如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距离馆舍25英里外修建了一座可藏书800万册的储存图书馆。其次,电子资源的增加也要求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包括如何设置馆内使用电子资源所需的器材设备、网络线路、声光环境及检修变更的空间等。此外,图书馆还需要合理运营服务空间,以便更好地开展活动性服务,如开展讲座、培训、展览、交流会等,并注意“闹静分离”,以营造和谐的多元化公共空间。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智能化水平也开始提高,通过物联网、电子通信等技术的综合利用,对图书馆建筑内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科学管理馆舍内的设备与资源,并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空间布局的智能化包括以下方面:楼宇智能化,对机电、能源、安保、消防等设备进行信息联动,实现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管理;通信智能化,连接馆内各层的信息通道,实现数据、图像、语音等的畅通传输;业务智能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用户通过自动设备减少业务流程,更方便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如自动借还书设备和系统等。

2、图书馆空间新趋势传递的价值理念

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是新的价值理念的现实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新趋势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功能性与舒适度结合、兼具传承和创意的审美文化等价值理念。

2.1以“人”为中心

图书馆的理念已经从原来的单纯以“书”为中心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空间的组织和管理更加重视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服务为本位。图书馆从空间设计开始就将用户纳入到参与过程中,曾设计过八十多个图书馆的工程师杰弗里弗里曼认为,在图书馆空间需求设计之前就应该组织一个由馆长、行政人员、用户等组成的团队来共同开始这样的工作。只有用户的参与设计,才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用户心目中的公共文化空间。因此,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不再仅仅是书本的场所,而是实体与虚拟空间结合、新旧媒体共存、学习与互动的场所,既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的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用户在学习和休闲方面的需要,提高其认同感和归属感。

2.2功能性与舒适度结合

图书馆空间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设计时也更加注重情境体验,因此在舒适度上也有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的功能由单纯藏书向书籍借阅、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方向转变,成为一个知识交流的“社区”,致力于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此外,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使用,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空间管理。因此,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和布局设计上更加多元与完善,但同时服务深度也大大增加,专业性也更强。而舒适度的提高则体现在图书馆的建筑和空间布局更多注重人的需求,在分析“工作人员流”和“用户流”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更适合的空间布局和装饰,达到有效、亲和、灵活、舒适、人性化的使用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3兼具传承和创意的审美文化

作为历史悠久的社会服务机构,图书馆在传承历史文化上负有重要的使命,即使在信息更新频繁、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历史感的体现也颇为重要。围绕文献保存而开展各类服务依旧是图书馆的重要传统,需要为此保留一定的空间,并根据图书馆整体规划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新设计,以更好地实现“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定位。而在图书馆建筑的装饰上,合理地使用历史文化符号,可以营造古色古香、韵味悠长的文化体验,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感、历史感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如剑桥大学的主阅览室设置有恢弘的倚墙书架、古朴典雅的壁画、厚重的桌椅以及古老的台灯等。另一方面,在保留精神家园般的文化体验的同时,未来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还可大胆创新,引进许多当下新兴的创意元素,成为有启发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如一些图书馆设立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引进3D打印机,开设影视观赏区、电子游戏区等。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紧跟时代潮流,合理突破框架,变得前沿、大胆、时尚。

3、图书馆空间新趋势带来的影响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会让图书馆在新环境中保持良好生命力,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1使图书馆保持良好的生命力

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布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改变。不断创新变化的图书馆空间布局体现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发展理念,能够保证图书馆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其对公众的吸引力,承担起社会知识发动机这一职责,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还能在情感上使用户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有魅力的社会第三空间。在新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生长力和适应力,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持续长效发展。

3.2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特点也越来越多样化,图书馆空间布局在功能设置上的多元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图书馆为其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保留合理的空间比例,收集、整理并向用户提供各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该方式与创作者进行间接交流,满足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利用空间布局来创新信息和知识获取方式,通过各种服务和活动来促进人们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如报告厅作为研讨会、讲座、学术报告等的场所,实现传播知识文化的目的;图书馆组织读书会、沙龙活动等,让参与者分享知识与心得,促进人际交往;而各类型的展览会、故事会、创意活动等大大促进了图书馆文化休闲与娱乐职能的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中介场所,给思想碰撞提供一个自由通畅的平台。

3.3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图书馆空间布局不断改进和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首先,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平等服务的基础上,图书馆空间布局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积极为其提供便利化、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空间,保障其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更多的措施和环境和谐共处、有机融合,在关爱自然的同时,也利用自然景观提升图书馆空间的情境氛围和使用体验。此外,对新兴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利用,有助于图书馆更加完善、便捷地实现各项功能,同时也促进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

4、结束语

篇3:图书馆空间与和谐

关键词:有形空间,无形空间,交往空间,和谐

图书馆是获得知识、交流信息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场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辟了广阔空间, 使图书馆不管从建筑外形还是内部结构上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使其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

一、有形空间的改变是现代图书馆变革的体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图书馆中, 引起了知识载体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直接导致了图书馆“藏、阅、管”模式的变化。为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图书馆改变了均匀大空间小空间的做法, 把有限的空间实行不同的功能分区, 即有形空间, 这种空间形式是具体存在的。同时, 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提倡开放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整个图书馆只设有一个出入口, 图书馆所有的文献资料按照学科、知识门类组织集中起来, 方便读者浏览查阅。读者置身其中, 犹如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图书馆内设有多种检索终端和阅览座椅, 读者可以随意浏览检索, 自由取书阅览, 营造出一种书在人中、人在书中的气氛。这些都导致了图书馆内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空间被打破, 灵活的、多样的、开放的空间逐渐形成。总的来说内部有形空间的改变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所发生的变革。

二、无形空间是读者心理的需求

建筑空间的出现源自需要。无形空间逐渐成为现代图书馆中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源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无形空间是相对于具体存在的有形空间而言的, 它是相对抽象、隐含存在的内部空间形式。人的心理需求是可以受到引导的, 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校园软环境和校园氛围的影响, 形成自己的性格、品位和情操, 从而形成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都表现为对无形空间的依赖, 需要无形空间对它的启发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最常使用的信息交流场所, 其所提供的无形空间无疑对引导学生学习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图书馆要创造出优良的无形环境, 必须对室内各个空间进行精心设计。馆内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形式美, 而且要重视时空环境, 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 追求意境的创造;馆内设计还必须统筹考虑整体视觉效果和不同读者的心理需求, 营造出宁静的学习氛围和清新的文化气息, 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使读者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满足。

三、交往空间是高校新教育理念的顺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使得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因而各种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交流必须有一定的交往空间, 这也赋予了图书馆空间形态以新的概念。高校图书馆作为以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信息服务中心, 不仅要实现人和书本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提供人和人之间自由交流, 这样才能真正使信息得到共享和有效利用, 体现开放式的新型教育理念。交往空间是介于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之间的一种空间形态, 它依托于有形空间而存在, 实现交往的目的。图书馆交往空间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而形成自己的内在个性与独特魅力。只有当图书馆的空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促进随意交流时, 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交往空间。总之, 交往空间是在新教育理念下产生的, 是对现在开放性教育的适应。

四、有形空间、无形空间和交往空间的和谐统一

高校图书馆是有形空间、无形空间和交往空间的有机结合体, 三者的合理有效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人性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作为一种空间环境, 必然会对进入它里面的人产生影响, 对人的情绪、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人们根据对空间的要求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空间, 营造不同的氛围。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来说, 它除了必须具备实用功能外, 还应更加注重无形空间和交往空间的运用, 利用材料、光线、色彩、绿植及各种图书馆设备创造出一种和谐氛围, 实现图书馆实用功能、社会功能与艺术美感的统一。

篇4: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馆藏空间 学习空间

近年来,在扩招政策的牵引下,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学生日益高涨的学习需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阅览座位已严重匮乏,有限的学习空间逐渐成为阻碍学生求知的一大障碍,尤其在各类考试前,阅览室甚至“一座难求”,占位、抢位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图书馆已成了大学生课堂以外长时间学习的地方,成为最佳的学习场所之一。正如Demas指出图书馆实际上是大学校园内使用率最高的设施,图书馆持久而永恒的价值是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及宁静学习的地方[1]。如何拓展大学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提升大学图书馆学习支援服务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1 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为了实现学习者自主、灵活和投入的学习而开展的研究。关于学习空间的研究开始于2003年。三年后,戴安娜·奥布林格(Diana Oblinger)主编的《学习空间》通过一民间组织出版发行。[2]自此,学习空间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2011年,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针对学习空间的研究创办了一本专业期刊——《学习空间杂志(Journal of Learning Space)》,标志着学习空间研究作为学习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从物理上分析,学习空间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学习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机房等,非正式的学习场所包括图书馆、自修室、体育场馆等。提供自习室、阅览室等非正式学习空间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除此之外,图书馆的学习空间还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延伸,应该提供支持学习行为的所有室内外空间(比如图书馆的入口、角落、楼梯、走廊、户外草坪等)。这些场所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但它确实支持了学习行为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使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最大化了。教室、多媒体机房等正式的学习场所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类场所固然重要,但是课外知识的获取、学生个性和能力水平的拓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也需要靠图书馆、体育馆等非正式学习场所来完成。而全国大多数大学均已实现了正式学习场所与非正式学习场所的融合。

2 建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必要性

2.1 传统的学习空间已无法适应大学生们学习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传统学习空间的使用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在各种考试前,图书馆内学生数量猛增,自习区占位、抢位的状况一直无法解决,图书馆学习空间求大于供。因此在各种考试前可以在门厅、走廊、中庭、楼梯甚至室外的草地、平台增设能够拆卸、移动的座位,整体设计比较人性化,同时使图书馆空间进一步拓宽。

2.2 提升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由于图书馆整体功能单一,空间设计缺乏弹性,往往在学生数量很少的寒暑假期间,大部分学习空间被闲置。因此,要设立弹性化、复合化的非学习空间,以满足大学生们学习空间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每一寸学习空间,避免功能单一所造成的空间闲置。所以,体育馆等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子空间在学生放假期间可考虑恢复原本主导功能,将闲置的子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从而避免资源、空间和设备的浪费,做到空间的综合利用。

3 学习空间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

3.1 近些年来,美国、英国对实体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Libraries Designed for Learning)这一课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3 年,在图书馆空间研究上有所造诣的学者Scott Bennet编写了美国高校图书馆馆舍研究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图书馆应该是促进学习的地方,但一直被累积的馆藏占用,忽略读者的学习需要[3]。这一观点已经提出,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的课题短时间内引起了业界的热议。过去十年间,美国和英国始终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原则进行图书馆的规划和建造。坐落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Hunt 图书馆,就是针对校内纺织、工程等理科学习而建造的图书馆。该馆配有先进的科技设施,占地2.2万m2,有三万册文献以供借阅,150万的馆藏均储存在地下自动密集储存库。这样的空间设计目的就是腾出更多学习空间以方便教学。

新馆的建造和使用充分体现了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以教育和学习为重的治学理念。而近些年英美等国大学图书馆馆舍空间的优化恰恰体现了以学习为重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学府的办学要求,这种学习模式也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3.2 当前,受扩招政策的指引,图书馆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完善。为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大学纷纷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对旧图书馆加以改造,力求在满足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压缩馆藏空间。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改建项目。鉴于学习者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该馆在2005~2008年间对旧图书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工作区域和馆藏规模有所压缩,学习空间扩充到图书馆总面积的1/3,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可活动的面积。除了综合服务柜台,馆内还专设艺术文化展示区、噪声管理分区、学科分区、休闲区、咨询小间、协同合作区(分设写作辅导空间、简报练习室、小组讨论室、小组放映室等)等。

3.3 为读者留设更多学习空间是现代图书馆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在现代大学的建设和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个藏书阅读中心,也是一个学习中心、研究中心和文化中心。近些年建造的图书馆都充分兼顾了这一设计理念。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占地3.6万m2的清水河图书馆。该馆专设大型阅览区17个,中小型学习阅览区若干,自由阅览区2个,研究室200余间,休闲读吧、多媒体阅览、培训区各1个。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也兼顾了学习需求,馆内专设小型学习室16个、中型学习室7个,另设专家研究室1个。在功能分区上设计数字资源阅览区和信息共享空间,力求在满足日常学习需要的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比较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endprint

4 拓展大学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

4.1 开架书库区:在书架边放置可活动的桌椅形成学习区。在开架书库区随意摆放气袋、坐垫或豆袋,供大学生们随意席地而坐看书学习。

4.2 大厅空间:每个图书馆内都有一个大厅,它是图书馆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核心,是一个较灵活的空间。图书馆可以根据中庭空间的大小设置活动式座位的学习区,平时将其作为阅览学习的空间,必要时也可满足聚会、展览等其他活动,充分体现包容性的图书馆精神。

4.3 楼梯空间:楼梯台阶空间;楼梯两端平台空间;楼梯下方空间。特别是楼梯下方空间,由于其高度较低且空间不规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其“独占一隅”的隐蔽性特点,可以为大学生们学习提供安静的空间。

4.4 房顶露台空间:高校图书馆的平台或者屋顶花园空间一般面积较大,是图书馆建筑顶部最精彩的空间。屋顶平台一般是完全露天或者是顶部半遮盖的,自然采光非常好,在此放些桌椅,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眺望远处的风景,受外界干扰也很小,形成安静、私密的“学习空间”,为大学生们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4.5 走廊空间:在长长的走廊里摆放休闲椅子或者休闲沙发,每一组都配上茶几或小圆桌,形成一个个像咖啡厅一样的单独小空间,供读者学习或者休闲。

4.6 在室外草地开辟朗读区,供学习语言的读者诵读。教育家发现朗读书中的精华可以增强读者的记忆,所以图书馆开辟朗读区很有价值。

5 结语

图书馆已成为各高校的地标性建筑,我们应意识到图书馆的魅力不在外形,而在于内部空间布局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大学图书馆分布的演化将朝着读者需求的方向发展,并且将越来越多的空间划分给读者学习。拓展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创新读者服务,提供读者满意的学习环境,是图书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总之,笔者希望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成为大学校园的亮点,希望图书馆能够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能够为全校师生创造一流的阅读、研究和文化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景宇.我国内地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构建思路分析[J].图书馆,2011(4):108-110.

[2]王惠森.图书馆新馆建设中服务功能与空间布局设计规划[J].图书馆论坛,2009(4):135-139.

篇5:美国图书馆空间设计思想研究论文

虽然美国图书馆建筑项目数量在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高峰[4],但图书馆建设资金不断减少,更注重经济性。通过合理的空间再利用,以及循环利用的原料、经久耐磨的材料等,保证“生态友好”空间的实施。如威斯康星州斯蒂芬森公共图书馆建于19,于进行翻新工程时将褪色的天窗玻璃回收,用作新壁炉的维护[5]。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YOUmedia是儿童青少年空间的成功案例。YOUmedia包括实体和虚拟两部分,前者是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物理空间资源,后者则是图书馆开发的“青少年数字社交网络”。在实体物理空间部分,YOUmedia为青少年提供三种独立的空间区域:“玩乐区”、“试验区”和“合作区”。“玩乐区”的主题是社交和游戏,以绿色地摊,鲜红、鲜黄和鲜绿的长型睡椅、软垫摇椅等家具构成;“试验区”提供了多种电子媒体设备,如音频控制台、装有多种视频、音频等制作软件的个人计算机等,促进青少年创作;“合作区”为青少年提供了团体讨论和学习的空间,该区域远离嘈杂的“玩乐区”,配置会议桌和讨论板等。从开始投入使用至,YOUmedia登记用户超过1500名,用户数量持续增长[6]。除了开辟独立的儿童青少年空间,部分图书馆通过在原馆内区域设置间隔或配置不同风格的家具将儿童青少年空间区分开来。北卡罗来纳州Char-lotteMecklenburg公共图书馆,用扇形的围护将儿童计算机区域间隔开,围护上开辟漏窗并配以多彩的漫画,使儿童计算机空间既有围合亦有穿透,在私密的状态下与周围馆员和读者也有相应的联系[7]。

为了吸引社区读者,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开辟了社区艺术文化展览空间,有些馆将当地艺术作品融入到室内空间的设计和装饰之中。亚特兰大市Gwinnett县公共图书馆将当地艺术家的装置艺术与馆内的玻璃幕墙相结合。美国公共图书馆还对社区历史事物进行保留和展示,以保存集体回忆,激发当地市民使用图书馆的欲望。旧金山公共图书馆Ber-naiHeights分馆在改造时保留了当地手工绘制的天花板,让读者在馆内能感受到浓郁亲切的氛围[8]。参与多项美国图书馆建设的设计师JeffreyScherer指出:“成功的图书馆员是能真正做到聚合社区智慧的,图书馆的空间场所变得越来越包容,但服务应该越来越专门化。”[9]美国图书馆将文化元素融合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加入休闲性的特点。地摊和壁炉在美国文化中常常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露台和能感受到自然日光的空间也带有“舒适”的特质,这些元素被很好地运用到美国图书馆室内和室外空间的设计之中。家具的材质、装饰颜色的运用、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美国图书馆营造空间休闲性的关键要素。纽约图书馆JohnA.Home分馆的青少年阅读区使用北美常用的木材质家具,让整个环境气氛更加轻柔温和[10]。美国图书馆杂志的主编表示:“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关键,休闲性的重要性仅次之。”[11]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有相当部分是老年人,同时,美国残疾人法案规定公共场所不得歧视残障人士。因此,美国图书馆中“特殊人群空间”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殊人群空间”是一项复杂而昂贵的工程,有时甚至使普通空间面积缩减。但这是图书馆功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使用的保证。美国国会图书馆[12]和许多公共图书馆[13]、高校图书馆[14]都提供特殊人群服务。美国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富有历史的馆舍在进行改建、扩建和修缮时也充分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马萨诸塞州的Haston公共图书馆有100多年历史,经过全面分析和重新规划,将原有的.阶梯大门封闭,并在侧面加建具有残障人士通道的入口。馆内的总服务台增长,移动至新入口区域,并在新入口尽头加建电梯和残障人士卫生间。图书馆除了针对具有生理缺陷的人群,对有特殊空间要求的普通读者也尽量满足。加州WalnutCreek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延长服务区域方便晚间归还视听资料的读者;华盛顿AnacostiaNeighborhood图书馆在门前设计了一个小型灯塔为夜间经过图书馆的行人提供方便[15]。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等属性的限制[16]。美国图书馆中特殊人群空间的设置、儿童青少年空间的重视,给予普通读者人性化的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平等的设计理念。平等理念还体现在使用者的广泛性上,图书馆服务尽可能涵盖个人的喜好和能力。美国的图书馆根据具有生理缺陷的人群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并落实到指导具体特殊人群空间的设计上;另一方面,图书馆使用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广,某些特定人群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不同需求日益突显,建立儿童青少年空间或特殊人群空间让这些读者能更简易和方便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美国图书馆的空间元素的处理和设计中无不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谐首先要求尊重自然。美国图书馆通过科学技术使建筑体“生态友好”,馆内外的阅读、休闲、社交等空间与自然融合。宾夕法尼亚Parkway中心图书馆建筑顶部预留了5000平方英尺进行植物养殖;科罗拉多州Durango公共图书馆设计了露台和平台,让读者可以一览无遗图书馆旁边的阿尼马斯河风景[17]。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互进共生,是美国图书馆和谐设计思想的另一体现。例如美国图书馆注重对太阳能的保护和循环使用,使图书馆的能源使用更加环保。通过设计顶棚的玻璃设计将太阳光自上而下投射入馆内,通过收集板将太阳能转化为馆内需要使用的其他能源[18]。伊利诺伊州GailBorden公共图书馆Rakow分馆不仅在馆内装设了阳光感应器以控制室内灯光,在室外墙体还设置了太阳能收集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

篇6: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1)空间布局

图书馆的布局要以方便读者为主要目的,将借书、阅读和查询等功能集为一体,形成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在图书馆门口和借阅室门边放置图书检索设备,尽量将外借处安排在一楼,自习区和阅读区安排在宽敞明亮的区域,保证读者阅读环境的舒适和检索借阅的便利。在相对高的楼层设置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日常休闲娱乐设施,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数字图书馆,采用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读者高水准的阅读需求。

(2)基础设施

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要做到人性化,阅览家具要美观实用,符合人体基本尺寸和行为习惯,室内家具尽量保证色调、材质、样式都是统一风格。家具要方便清洁、耐磨损,并进行统一摆放,高低有序。书架与书架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过宽或过窄。图书尽量在书架中间摆放,方便读者取放,并在必要的空间设置屏障或隔断,缓解读者过多造成的压迫感。

(3)色彩设计

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最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室内的色调是最能够直接刺激人视觉的因素,室内空间色彩的设计对读者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力。冷色调会让读者感到静谧、清爽,暖色调则带来温馨、兴奋的感觉。在图书馆的色彩设计上,要将冷暖色调搭配、调和,过多的暖色调会分散度者的注意力,过多的冷色调也会使读者有紧张疲惫的感觉。因此,在色彩的选择上,要以柔和、淡雅为主,并将明快的色调作为点缀,在墙壁上悬挂照片、图画等艺术作品。整体色调要与室内家具相呼应,图书管理员的着装也尽量随着季节而变化,不同季节,着装颜色不同。

(4)灯光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大,藏书区又有很多书架的遮挡。因此,在自然采光方面做不到大量利用,为了保证良好的光线,需要安装大量的照明设施。人的眼睛对于光线亮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图书光需要根据人体眼部感光特征对光线角度、照明亮度等细致考虑。适宜的光照不会刺激人眼,并且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在光源颜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暖色光源与冷色的光源交替设置,考虑好不同空间设置的光源颜色。

(5)空气质量

病毒和污浊的气体都会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气味复杂,空气流通性差,为了读者的身心健康,图书馆必须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保持自然通风的同时,利用空气净化器过滤掉不良气体,定期对图书馆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杀菌消毒,要求管理员维护馆内环境的清洁,并督促读者维持阅读环境的干净整洁,将污浊的气味从根源上阻断。

(6)生态系统

图书馆内建设绿色生态系统,有利于读者身心上更加感到舒适,将绿色植物、雕塑艺术品、小型喷泉等设施引入图书馆室内,会使环境看起来更为优雅。绿色植物可以缓解读者的视觉疲劳,并且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能够给读者创造一个清新雅致的阅读空间,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7)绿色工程

为了保证读者的健康,图书馆在装修时要尽量利用绿色环保的装修材料,尽量不去购买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在装修过程中尽量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合理安排资源设施,采用节能灯具,在无人使用的时候要全部熄灭,节省资源。图书馆的空间相对封闭,人员流动量大,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通风采光,利用阳光和空气流动减少馆内细菌和微生物的数量,并清洁空气,遏制他们滋生。利用自然的力量消除环境中的疾病隐患,为读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8)遮阳设计

现阶段很多图书馆都在使用空调,但是长期的使用使很多人都患上了所谓的“空调病”,图书馆内部温度高是空调大面积利用的根本原因,因而需要进行遮阳方面的设计。可以在图书馆的附近建造一面防晒墙,在不影响图书馆正常采光的前提下,防止太阳直射,并提高图书馆与防晒墙时间通道的空气流通。在寒冷的冬天,防晒墙还能够吸收热能,提升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率。在图书馆窗户外侧安装水平遮阳板也是常用的遮阳方式,水平遮阳板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随着阳光直射角度进行调整,并可以覆盖在窗外,很好地与墙面结为一体,既实用又不影响美观。还可以进行垂直遮阳和格栅式遮阳,垂直遮阳根据太阳方位使用在东西走向,美观有效,格栅式遮阳则是结合了垂直遮阳和水平遮阳的特点。这些遮阳方式维护了图书馆建筑,对室内温度的调整有重要作用,通知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避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保证读者在舒适的环境下阅读,是图书馆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关注方面。

2图书馆人文环境设计

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是指图书管理员的行为表现和知识内涵。图书管理员衣着整洁统一,脸上常带微笑,会显得温柔可亲,带动读者心情的愉悦。图书馆是知识储备的重要地点,图书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学识,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找到想要的书籍,并为读者各种问题进行解惑。并且需要在图书馆内设置一个专门对读者心理进行研究分析的部门,心理学家发现,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有一定影响,舒适的阅读环境在陶冶读者情操的同时,也会在无形中净化人的心灵、防止不文明的阅读行为。在图书馆运行过程中,读者心理研究部门对读者行为、心理进行观察记录,根据读者心理对空间环境的适宜性进行合理改善,可以使读者心情愉悦,从而有效的提升读者的学习效率和对图书馆的好感。

3结论

篇7:图书馆空间调查报告

浅论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

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要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充分考虑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提供灵活配置的、集成的、动态的新型信息服务,为用户的学习、教育与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同时,要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整合做充分的分析,立足于现实情况引入功能整合的理念,实现其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另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是信息共享空间顺利进行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

作 者:梁宏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省曲阜市,273165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2009 22(4) 分类号:G250 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信息共享空间  

篇8:高校图书馆空间细化研究

1 高校图书馆空间利用现状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首次提出外部空间的消极性。本文中所指的消极空间, 借助此概念, 特指建筑中因尺度不宜所引起使用不便的空间。

高校图书馆中消极空间主要表现在空间利用率低和缺少一定私密性两个方面。图书馆公共空间尺度较大, 家具设施摆放的不合理以及交通流线的特定组织, 使得某些角落空间未能完全利用, 或是在此处布置桌椅但利用率极低 (见图1) 。据调查, 阅览室层高普遍在4 m~4.6 m之间。虽然能够使空间更加开阔, 消除压抑感, 但明显超过读者的使用需求, 由于普通书架的高度限制, 其上方空间完全无法得到利用 (见图2) 。同时层高过高不仅浪费空间, 而且加大了空调、照明、通风等设备的负荷, 造成能源浪费。

人在阅读过程中, 需要独立的思考环境和特殊的情感氛围, 希望不受外界的打扰和破坏, 保持0.45 m~1.30 m的领域和个人距离。考虑到私密性的需求, 所以其在大空间阅览室选择座位时尽可能靠近边界墙体、座位端头, 预留出中间距离, 致使成片布置桌椅的阅览空间使用效率不高 (见图3) 。另一方面在需要与同伴或者组间讨论交流时, 会出现影响他人的情况, 最适合日常交谈的1.30 m~3.75 m的社会距离在图书馆中难以实现 (如图4所示) 。

2 空间细化案例研究

伴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 城市在不断扩张, 建筑密度和体量在无形中增大, 城市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波及各个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空间的简约化、模数化, 空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标准化构件为条件的空间集约设计, 成为建筑师所设计表达的内容。早在20世纪60年代,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出以微型居住单元为特点的建筑单体, 功能齐全, 生产高效, 兼具经济便捷特点, 成为集约空间设计的典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4A2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微宅”是关于可拼装集成化住宅的研究项目, 其出发点是在2.4 m2的空间内设计微型生活容器。一个单元可容纳休憩、工作、卫浴、餐厨等不同功能, 通过对十字形剖面形态的研究, 确定它可容纳坐、卧、立等人的行为, 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求。“微宅”的建筑形态可沿纵轴连续拼装, 也可垂直搭建成建筑群, 规格统一、方便运输更换、快速拼装建造。

建筑师艾贝索特设计“悬吊办公室”的初衷是在不破坏工作室的宽阔比例的基础上使顶部空间得以利用。他们从标准规格的小组件开始建造, 以铁制平面作为支撑, 采用玻璃地板增加通透性, 一些重要的构件与结构合并, 可根据需求自由升降高度。这块明显独立的空间被赋予新的功能, 丰富了工作室的空间层次感。

以空间序列组织和环境适用性为出发点, 将消极空间细化利用, 在小尺度集约乃至极限空间中通过合理整合, 发掘使用价值, 提高空间利用率。将这种设计方法运用于高校图书馆消极空间的细化中, 不仅能消除图书馆高大空间浪费的弊端, 更能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3 细化设计方案研究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到“六角形或半六角形式样在某些风格的建筑艺术中被大量使用, 在这种式样中, 那倾斜的面从正面看上去展示出一种十分清晰的三度特征, 这是一个立方体形式所望尘莫及的”。“蜂巢”式的结构空间既能够节约建筑材料, 又能够不受平面方向限制重复组合, 另一方面其六边均等的向心性也是我们探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启示。

细化方案考虑图书馆空间的通用性, 忽视空间特殊性。将一个六边形拆分成均等的三个单元———边长为1 500 mm的平行四边形, 高1 800 mm, 满足单人活动的最小尺度要求, 适宜安置在夹缝、角落等空间。A空间是基本单元之一, 可容纳1人~2人在其中休息、讨论, 可调节的座椅便捷的改变空间适用度;B空间是另一基本单元, 可容纳1人在其中安静的阅读, 小型书架的设立增加私密感 (见图5) 。一个基本单元分别由标准规格的墙构件、地板构件、屋面构件组成, 由于使用滑轨等可便于拆卸的构件连接, A空间与B空间能够被大量生产、运输、建造。

在单人思考空间的基础上, 将基本单元组合形成新的建筑空间, 从而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A空间与A空间组合形成可容纳1人~4人的讨论空间;A空间与B空间组合形成可容纳1人~3人的专用阅读空间;而三个A空间组合便能创造出向心性极强的交流空间;竖直方向上单元的叠加亦能激活顶部的消极空间 (见图6) 。在这种思路上借鉴“蜂巢”建筑的建造方式, 不局限于两三个单元的重复, 而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自由组合建造出适宜的空间, 不仅在二维平面上激活消极空间, 更在三维空间上丰富层次感。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中空间细化设计依托于使用者基本需求, 创造出多样化空间使用体验。这不仅是适用于这类建筑空间细化的设计, 还能启发其他类型建筑空间改造设计。公共建筑中消极空间的存在是必然的, 通过对建筑中消极空间改造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这种设计思维使空间和使用需求有机结合, 为建筑空间细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使用空间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现状, 对图书馆中消极空间的再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空间细化问题, 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空间使用体验。

关键词:图书馆,消极空间,细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2]王朝霞, 张艺杰.极限住居户内空间设计及集约策略研究——以“7 m2”极限住居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6) :70-75.

[3]路靖, 黄玉华, 李丽舒.大开间阅览对读者阅读心理的影响浅析[J].图书馆杂志, 2012 (5) :45-47.

[4]刘鲁滨, 王琳, 王晓峰, 等.“微宅”——居住微空间研究[J].住区, 2014 (1) :66, 71.

上一篇:受洗感言下一篇:会议中心设计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