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2024-05-08

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精选6篇)

篇1: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

--兴平乡“平安建设”创建工作案例 兴平乡“平安建设”于2006年启动,几年来在县委、县政法委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兴平乡党委严格按照 “平安建设” 创建标准和要求认真开展平安创建的各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创建措施,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积极行动,干群密切配合,目前下辖8个行政村均完成了平安创建工作,创建率达到100%。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辖区社会井然有序,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为乡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本案例开展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人员安排到位

兴平乡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创建工作,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党政班子及各村、站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平安建设”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与各村签定“平安建设”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相应成立了“平安建设”创建工作下派包村工作队,工作队队长由乡党政领导副职担任,成员由乡机关及各站所干部组成,每个村至少有6-10名工作队成员,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平安建设”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使“平安建设”创建工作在全乡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工作机制健全,“平安建设”创建工作规范化运行

在创建过程中,由乡综治办负责做好监督检查及考核工作。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各工作队及个人,制定 “平安建设”创建各项规章制度,并与绩效考核挂勾,进一步明确责任。各村根据工作实际按小队进行分组,要求每户必须严格按照“平安建设”创建标准和申报程序进行申报,针对兴平乡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和农忙时节,时间不规则的特点,为确保农牧民“平安家庭”申请资料准确无误,杜绝错报、漏报,根据部分农牧民白天忙不在家的情况。工作队人员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入户,在入户过程中要求信息登记、资料宣传、挂牌同时进行,切实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对措施得力,创建活动开展好的村,给予物质或精神鼓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在全乡通报批评,向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平安创建工作逐项得到有效落实。

三、宣传教育到位,为“平安建设”创建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在“平安建设”创建宣传活动中,为了使平安建设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兴平乡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和群众集会开展宣传,二是各工作队结合当前“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深入各村农户家中面对面宣传,三是充分利用各村广播开展“平安建设”知识宣传。四是加大宣传资金的投入力度。拨出6.2万元专项资金,在主要路口制作3幅大型平安建设宣传牌,在各村制作20块固定宣传牌,悬挂标语32条,张贴标语2000余份,书写“平安建设”墙体标语24条,发放各种“平安建设”宣传资料2.2万余份,制作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宣传知识音像制品9盒。营造了“上下联动千家创,万人防范保平安”浓厚氛围。

四、维稳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社会和谐安定

兴平乡通过努力搭建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和平安创建网络,形成了党政领导、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形成了以联查、联调、联防、联动、联治、联创为主要内容的维稳机制。

联查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以下乡入户的方式集中排查较为突出的矛盾纠纷和各类隐患,并及时登记造册、分类,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联调就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法,针对重大的矛盾纠纷或影响较大的群众来信来访,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协调解决的,由乡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上报乡党委,由乡党委协调有关部门联合调解。

联防就是定期分析治安形势,对有上升苗头的阶段性案件及时发布治安预警预报,建立健全上下结合的治安联防网络,组织治安巡防,最大限度发挥好联防队队员和各村红袖标人员的作用。

联动就是乡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下属各类人员统一开展工作,统一调配使用,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

联治就是定期组织摸排、梳理辖区内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确定重点整治地区、行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同时积极参与上级部署的“严打”斗争和各项集中整治行动。

联创就是围绕平安创建目标,组织开展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企业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同时,把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安置帮教、法律宣传服务等作为创建的重要内容,丰富创建内涵,提高创建实效。

五、“平安家庭” 的创建分批有序开展,夯实了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

家和万事兴。兴平乡党委积极投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做一个学法守法懂法的文明人,做一个文明新风的传播人。使家庭成为社会平安与和谐的起点,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环境安全、群众安宁的新生文明社会。兴平乡党委在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开展中坚持家庭成员自愿申请的原则,分批逐步完成了下辖8各村“平安家庭”创建和巩固复验工作。

1、第一批“平安家庭”创建情况:2007年,全乡8个行政村,除孔雀、向阳2个村刚从原孔雀农场改制合并到兴平乡,由原来 的农场体制逐渐过渡到行政村,在新改制的过程中没有参加创建活动,其余达西村、昆其村、统其克村、哈拉洪村、园艺村、巴西阿瓦提村6个村均参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经过申报、验收、命名、授牌等程序,6个村总户数1739户,共创建1400户,创建率达82.72%。

2、第二批“平安家庭”创建情况:2008年,兴平乡针对未参加第一次“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的孔雀、向阳2村开展此项工作,孔雀、向阳的542户家庭中443户顺利通过第二批“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创建率达81.73%。

3、第三批“平安家庭”创建情况:2009,兴平乡开展了第三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8个村的365户家庭又一批成功创建 “平安家庭”。至此,全乡2281户家庭三年累计成功创建 “平安家庭”2208户,创建率达96.79%。

4、“平安家庭”巩固复验工作:

2010,兴平乡依据州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下发的《平安家庭创建标准》对创建成功并命名的2208户“平安家庭”进行严格的巩固复验,复验率达100%,合格家庭为2192户,合格率为99.28%,全乡共16户家庭因本人(或孩子)有盗窃行为、与邻里不能团结和睦相处、有非正常上访等原因被定为复验不合格家庭,对复验合格家庭,兴平乡以乡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名义下发红头文件予以公示,对没有通过巩固复验的家庭,我们已做出取消“平安家庭”等荣誉称号的决定,并予以摘牌。

六、扎实开展“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学校”、“平安清真寺”创建巩固工作

兴平乡八个行政村中,于2007年创建了五个“平安村”、六个“平安站所”,五个“平安学校”(原达西中心校、哈拉洪汉校、统其克汉校、统其克维校、巴西阿瓦提学校)并命名。2008年-2010年对已命名的村、站所进行了创建验收和巩固复验,并依据创建标准进行打分。2008年随着“平安细胞工程”的启动,兴平乡开展“平安清真寺”工作,全乡9座清真寺于当年全部创建成功并命名,创建率达100%。尉犁县第三小学(原孔雀农场学校)于2008年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成功创建“平安学校”。划分到兴平乡后,一起参加了兴平乡2009、2010“平安建设”巩固复验工作。2009年7月,园艺、孔雀、向阳三个行政村也成功创建并得以命名。2010年7月,园艺、孔雀、向阳三个行政村通过创建验收和巩固复验检查工作,自此,兴平乡八个行政村、六个独立站所创建率均达到100%。经过对8个行政村、6个独立站所、1所学校各村、9座清真寺检查验收,认为各村、各单位在巩固工作方面,每项标准均能够达标,群众在对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知晓率、满意率和参与率也达到95%以上。

我们虽然在“平安建设”创建中做了大量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时代发展的新的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多不足之处,乡党委领导班子也深深的体会到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平安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此,兴平乡有决心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

共同行动起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自区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民造福”的尉犁精神,以真抓实干的作风,积极为全县新一轮平安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尉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尉犁县兴平乡委员会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篇2: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一、抓责任,确保稳定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1、抓领导责任制。一是抓县级领导。县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该县坚持“五挂五联”制度,安排全县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挂点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学校,实行责任到人,蹲点联系抓和谐平安创建。要求每位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纳2000元风险金,年终考核,兑现奖罚。二是抓乡镇和部门领导。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每年县综治委下达综治责任书,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目标任务,并且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县综治委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建立科级干部抓稳定工作政绩档案,每年考核一次,政绩突出者优先提拔使用。近两年,全县有25名副科干部提拔为党政一把手,有60名政法综治干部提拔为科级干部。三是抓。,改水16324户,改厕24541个,改路110公里,改房21243平方米。200x年,该县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三是落实重大决策审查制度。该县一贯注重听民意、听呼声,办事情、作决策都先考虑群众的利益,以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为决策依据。2005年,该县启动河东新区开发,事先将建设规模,投资金额,设计图案,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情况通过媒体公布于众,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审议,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后才拍板上马。建设西路改造项目,因拆迁涉及面过大,居民利益损害较严重,意见不统一,群众反映强烈而被列为暂缓实施工程。

2、抓民意表达途径的拓宽。一是抓透明度拓宽。全县各单位在办公地点显眼处建立公示栏,做到“三公开”,(即公开工作人员身份、职责和联系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2007年,县法院公开诉讼费减免项目和标准,获广泛好评。二是抓办事平台的拓宽。县里建立集中办事大厅,将相关部门集中在一个大厅里办公,让群众咨询方便,办事方便。三是抓接访渠道拓宽,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县公、检、法、司除坚持“四长”联合接访制度外,还主动深入基层,针对性地走访相关人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问题。2000年以来,“四长”下访206次,走访群众1308人,解决问题169件。

3、抓示范功能的辐射。一是抓创建点示范。着力抓好和谐平安“九创”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把和谐平安创建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千家万户。重点抓好“和谐平安村”、“和谐平安家庭”等九项创建示范点。二是抓预防示范。着力打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亮点”工程,县一中的“模拟法庭”教育模式,辐射了全县中小学,获得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三是抓人物示范。着力塑造模范人物,表彰先进,弘扬正气,用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和教育群众。10年来,全县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人物19人。

三、抓排查,做到不稳定因素早发现

1、抓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早在八十年代初,该县就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县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领导小组,乡(镇)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设立了矛盾排查调委会,组配备了矛盾排查调解员。全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137个村(居)委会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调委会,1144个村小组配备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员,1990年以来,全县各级排查调解组织共排查出各类纠纷29776起,调解28698起,成功率97%。

2、抓信息情报网络建设。掌握各种不稳定信息,是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前提。该县配备了14名维稳信息督查员,11名司法助理员,29名法律工作者,1963名村组维稳信息联络员,同时公安机关还在各村组安插了众多的秘密情报员,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四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了全县的维稳信息。前两年,甘竹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一些灾民因救灾款发放问题发生纠纷。镇、村情报信息员,县、镇及时组织工作队上门做好调解工作,消除了灾民的不满情绪,及时化解了矛盾。

3、抓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的完善。一是坚持稳定形势分析会制度。县里坚持每季一次,乡(镇)、村(居)坚持每月一次召开稳定形势分析会,分析社情动态,处理本辖区的各类矛盾纠纷。二是县直单位每月、乡(镇)每周坚持开展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各乡(镇)以综治办干部、辖区派出所干警为骨干,依靠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统一部署,统一时间要求,统一目标任务,实行纵向到乡、村、组,横向到各行各业,进行拉网式矛盾纠纷排查。排查中做到有情况报情况,无情况报平安,同时建立排查台帐,以便以后备查。三是坚持重点时段重点排查。每年“两会”,元旦、春节、清明、五

一、国庆和“双抢”等易引发纠纷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做到超前发现,超前防范。该县有一条青甘渠道横贯日于江、甘竹两镇,灌溉面积2万多亩,每逢干旱季节,用水紧张,容易引发纠纷。每年汛期刚过,县里都要召开用水协调会,规定用水原则,明确专人负责,使灌区农民用水有章可循,确保十几年来未发生过争水纠纷。

篇3: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近年来, 为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平安镇海”建设, 镇海区人民政府以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为工作目标, 拓宽“平安农机”创建理念, 提出了农机运行平安、推广平安、生态平安和农机队伍平安“四位一体”的创建工作思路, 着力打造“源头管理、安全宣教、执法监管”三大防线, 以巩固提高“平安农机”示范镇 (街道) 、村、户建设为载体, 以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和群众安全生产意识为着力点, 以落实预防各类农机安全事故工作措施为抓手,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镇海区作为浙江省最早启动“农机安全镇村”活动的创建单位之一, 多年来“平安农机”建设工作积极主动, 打好基础、做好防范, 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全区有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 (街道) 2个, 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4个, 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9个, 市级“平安农机”合作社3个, 建立农机安全片组33个。2013年镇海区被认定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2014年通过考核验收, 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

1 创建背景和意义

1.1 平安农机创建是平安镇海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全面实施和补贴力度的逐步加大, 镇海区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断增加, 农机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 随之也带来了事故增加、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为此, 镇海区高度重视“平安农机”创建, 把“平安农机”创建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纳入“平安镇海”的全局, 作为“平安镇海”创建的重要载体, 整合部门力量合力推进。

1.2 平安农机创建是服务“三农”的前提基础

近年来镇海区“三农”工作不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2013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58亿元, 农业总产值11.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2 605元。镇海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4万k W, 栽插、烘干等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实施高效化、配套化机械作业的趋势明显, 2013年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5%, 2014年早稻机插率达到77%, 进一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全年开展水稻生产“五统一”作业的面积1 526.7 hm2, 特色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领域向水稻育秧、花卉蔬菜育苗、粮食烘干等拓展。农业机械化作为镇海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发挥节本增效、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劳动力转移等重要功能, 为全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因此创建“平安农机”, 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保障安全生产, 是更好、更优服务“三农”的前提基础。

1.3 平安农机创建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平安农机”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 也是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重要内容。镇海区五个涉农镇 (街道) , 绝大多数人口是农业人口,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农村, 抓好农机安全保障工作, 是社会行为, 更是政府行为。只有把农机安全保障工作抓好, 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少了阻力、多了动力, 才能有农村的平安和谐;因此创建“平安农机”是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 创建特色和亮点

2.1 农机化水平迅速提升, 结构组合进一步优化

在“平安农机”创建过程中, 镇海区始终将全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提高放在突出位置, 截至2013年底, 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7 829万元, 主要农机总量达到5 395台 (套) , 其中上道路拖拉机377台、纯农田拖拉机 (机耕船) 358台、联合收割机42台、插秧机261台、育秧流水线13台 (套) ,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育, 先后扶持了农机专业合作社6家、工厂化育秧中心2家、规模化育秧基地5家, 全年工厂化育秧22万盘, 烘谷总量达到426 t。加快引进功率大、性能优、效率高的先进农业机械, 近年来机耕率、机收率、机械植保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呈现出作业性能优良、使用安全高效、运行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

2.2 平安创建效果初显, 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

全区“平安农机”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平安农机”示范镇 (街道) 占全区40%, “平安农机”示范村占全区90%以上。建成完善的农机安全管理网络, 每个镇 (街道) 有专职农机站长, 各行政村有专 (兼) 职农机管理员, 各农机安全片组有片组长, 农机合作社有专职安全员, 形成了区、镇、村、组四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 全域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健全。

2.3“三率”水平稳步提高, 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将农机监管“三率” (农机的注册率、持证率、检验率) 水平作为衡量“平安农机”创建的重要指标, 截至2014年5月拖拉机“三率”分别达到90.16%, 98.5%, 89.41%, 联合收割机“三率”分别达到95.83%, 99.1%, 95.83%。加大农机生产安全监管力度, 5年来, 镇海区未发生过1起农机亡人事故和3人以上伤亡事故, 农机事故四项指标逐年下降, 农机安全形势日趋良好。据投保的阳光保险公司不完全统计, 5年来上道路拖拉机事故总赔付件数、赔付总额、案均金额均成下降趋势, 尤其是2013年总赔付件数、赔付总额、案均金额分别为64件、16.3万元、2547元, 较2012年分别下降20.9%、30%、11.4%。

2.4 协同监管成效显著, 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

针对拖拉机违法隐蔽性强、监管难的特点, 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 细化拖拉机信息核查工作, 特别是对外省籍拖拉机进行执法监管:发挥交警中队现场执勤巡查作用,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外省籍拖拉机及其驾驶人信息及时登记汇总;通过综治力量进行地毯式排摸调查外省籍拖拉机及其驾驶人相关信息;发挥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巡查作用, 定期对重点路段、重点作业区域开展上路巡查执法, 对巡查发现的外省籍拖拉机现场进行信息登记, 发放《交通安全告知书》。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对金属园区、建筑市场、公路养护、绿化、保洁中心等企业下发了《关于雇用拖拉机企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函》, 共召集有关企业负责人座谈8次, 要求企业必须对雇用的拖拉机 (尤其是外省籍拖拉机) 依法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建立安全档案22份。

3 创建做法和举措

3.1 强化服务, 落实源头管理

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模式, 针对农机品种多样的情况, 镇海区农机部门从农民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环节就开始介入农机安全服务。农机推广部门选取安全可靠、维修简单、售后服务好的农机具推荐给农民。农机培训学校为购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讲解安全操作、简易维修知识,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强化农机使用人才培养, 选派农机使用大户和维修人员到厂家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 提高使用维修能力, 确保农机安全运行。强化农机检修服务, 在农忙开始前, 农机部门组织开展全面地毯式检修服务, 保障机具性能正常。农忙时还出动农机“110”服务队, 开展巡检工作, 并监督农机销售厂家做好“三包”服务。全面实施了政策性农机保险, 2014年全区共投入34 360元用于补贴农机使用者保险自付部分费用, 为285台纯农田拖拉机、40台联合收割机购买了政策性农机保险, 提高了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机部门全力推进行政规范化建设, 开展争创“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示范窗口活动, 进一步规范窗口管理制度,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还通过每年两次集中召开的农机安全片组长会议, 听取机手对农机服务窗口的意见,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工作, 确保机具性能良好, 对检验不合格、需要报废的农机进行报废解体并给予报废补贴和更新补贴。从1990年开展“送检下乡”起, 24年间累计服务200余次, 出动检验员2 600余人次, 实地检验拖拉机2.8万余台次。5年来, 农机部门借助农讯通、农民信箱等平台, 向服务对象发送农机安全信息、温馨提示等, 累计达到96万余条。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和下沉工作深度, 服务对象对农机部门的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 未发生一起效能投诉和行政复议案件。

3.2 强化协作, 构建工作合力

以“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为契机, 切实加强对全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出台了《宁波市镇海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协调、整合部门力量, 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落实。在警农联合执法基础上, 采用邀请运管联合执法和现场通知处罚手段, 使拖拉机超载超限行为大幅下降。进一步提升公安驻农机警务室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规范警务室日常管理, 专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镇海区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建设工作的意见》, 从装备、设施、资金等方面保障公安驻农机警务室正常运行, 并建立了由各自分管领导、农机监理和各交警中队负责人参加的区农机局和区交警大队定期工作交流制度, 共同研究加强拖拉机管理的对策。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 警务室及各交警中队共出动执法检查79次, 检查拖拉机572台, 处理拖拉机违法67起, 有效遏制了拖拉机交通事故的发生。

3.3 强化宣教, 营造创建氛围

以深化全员农机安全培训工程为主线, 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突出培训实效。出台了《镇海区深化全员农机安全培训工程实施方案》, 2014年以来, 已累计举办农机安全培训班7期, 培训265人次, 分别对镇 (街道) 、村农机安全监管人员、“三项岗位”人员解读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 宣教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安全技能和隐患排查内容, 提高农机监管人员思想认识, 强化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多措并举开展“平安农机”宣传, 共印制5 000余份《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倡议书》, 发放到各镇、村、学校、集市和农户手中。从2013年起共制作5期“农机之窗”宣传海报在全区43个宣传橱窗进行张贴, 在《今日镇海》《现代农机》等报刊上刊登“平安农机”相关文章18篇、印发“平安农机”简报5期、发布部省市农机网络信息130余条, 在拖拉机较多的路口和事故易发路段相继悬挂各类农机安全横幅42余条, 绘制“平安农机”系列墙画和墙体标语36余幅, 着力打造“平安农机”示范路, 并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烘谷中心、农机手活动室内放置了一批安全操作规程和宣传教育挂图, 警示广大机手注意农机安全文明驾驶和操作。还在骆驼、九龙湖、澥浦等地开展了“送保下乡”和“送教下乡”活动, 现场向参保组织和机手发放了保单, 解读了政策性农机保险政策及保险条款, 并举办了专题农机安全培训讲座。

3.4 强化领导, 夯实财政保障

区委、区政府对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高度重视, 专门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 (街道) 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具体创建工作, 全区各镇 (街道) 均建立了创建领导小组, 全区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创建工作机制。全区还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区政府对镇政府、涉农街道办事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区、镇、村、户四级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农机手安全生产承诺书652份。积极加大创建财政投入, 已累计投入创建工作资金550多万元, 用于农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和各类农机安全管理的扶持, 其中:累计投入达135万元的规模化高品质育秧中心已投入运转, 保障了机插作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避免了因秧苗品质导致的作业停歇;累计投入183万元的现代化烘谷中心建成投产, 避免了农民因恶劣天气而抢收抢种的疲劳作业、突击作业, 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2014年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 启动田杨陈粮库功能提升工程———集“农机服务、农机停放、农机检修、农机检测”四位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预计投入50万元。减免农机使用费用, 农机牌照费、检验费、考试费等项目收费全部免除。市、区两级财政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创建成功的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 (街道) 、省市“平安农机”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给予5万元、0.7万元、1.5万元的奖励, 提高基层的创建积极性。

4 结束语

篇4: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冯塘乡位于周口市淮阳县东南部,东接郸城县,南邻沈丘县,地理环境复杂。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乡的发展。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冯塘经济快速发展,该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树立 “和谐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确定了“狠抓平安建设,构建和谐冯塘,促进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09年全省“安全指数”调查时,该乡安全指数位居周口市第三。

该乡党委、政府按照“不保冯塘安,不做冯塘官”的口号要求,把创平安、保稳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成立领导组,制订工作方案,与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即平安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该乡舍得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了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在人防方面,该乡有30人的摩托化专业治安巡逻队,各自然村有义务巡逻队,乡里投资数万元为该乡专业治安巡逻队购买了服装、雨鞋、照明灯、警械等器械,添置了桌椅、电脑、文件柜等办公用品;在技防和物防方面,乡财政投资数十万元,建立了治安无线寻呼网络,建设警务室6个,设立治安卡点33处,安装监控摄像头60处,各警务室、治安卡点有专人值班,各监控摄像有专人值勤,实现了对重要部门全防控,有效地防范了各类案件的发生。该乡还经常开展大走访活动,乡干部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各家各户,征求对平安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化解,防止了矛盾激化,防范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冯塘乡的发展。几年来,该乡修建柏油路、水泥路96公里,打机井600眼,建桥梁7座,科学规划建设了冯塘小集镇,完善了基础设施;引进资金8000多万元,建设了乾元牧业有限公司、黄花菜加工厂、黄花菜生产基地、金宏木业有限公司板材厂等大型涉农项目,不但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该乡养殖业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全乡建养殖小区6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20户,全乡畜禽存栏63万头(只)。

篇5:法制宣传促和谐平安校园保平安

——太和中学校长邹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泉,男,重庆合川人, 大学本科学历,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 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4年。2000年至2010年先后任太和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2010年9月起任太和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太和中学“五五”普法工作紧紧围绕“法制宣传促和谐,平安校园保平安”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在全校范围内不断掀起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热潮,逐步构建起了群众参与、家长支持的普法工作格局,为学校普法依法治校的各项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就其个人事迹简述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思路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普法效果

篇6:发展经济保平安 创建平安促发展(兴平乡党委)

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

在现阶段,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过分迷信权力的作用,习惯于以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结果不仅难以有效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激化。新泰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和平安共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2006年2月,汶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协会”,并很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新泰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其做法和经验。短短3年多时间,313个“平安协会”在全市各地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平安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它们依法开展活动,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接受市综治委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增强工作的权威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组织和协调,保证“平安协会”的正确发展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

“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平安协会”的主体成员由社会各界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协调能力的人构成,其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是主力军。由于始终致力于让群众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平安协会”在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避免群众与党委、政府正面冲突的“防波堤”作用,防止某些突发事件蔓延和矛盾激化的“减压阀”作用,增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黏合剂”作用。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又促进了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

这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石;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社会平安发展的良好局面。

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安共建机制

社会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新泰市委、市政府以“平安协会”为载体,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了以“三多”为重要内容的平安共建机制。

多元参与。

就是积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平安共建中来。比如,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使企业成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在新泰市,企业关注稳定、支持稳定、投入稳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2008年,新泰市供电公司主动拿出900万元参与建设“平安灯”工程,在全市917个行政村安装“平安灯”3万余盏,既营造了和谐安全的供电环境,又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多方互动。

就是在加强平安共建尤其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坐镇指挥,“平安协会”亲临一线,公安民警压住阵脚,基层组织迅速跟进,多方协同、多方互动。通过这样一种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平息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而形成了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群众力量互动,事件联处、治安联防、信访联接、纠纷联调、问题联治、教育联劝、信息联享、案件联结、平安联创的“三互九联”新机制。

多法并用。

就是在处理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坚持运用法律、政策、道德以及乡规民约等多种手段,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尤其是注重通过对话和协商,使矛盾双方当事人满意,从而减少民事纠纷进入信访和司法渠道的流量,有效化解一些复杂矛盾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这启示我们:实现社会平安发展,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样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做到人民治安人民办、社会稳定社会管,真正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稳定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人民。新泰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把稳定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依托“平安协会”,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管理机制。

稳定与发展相统一。新泰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稳定和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一盘棋、一起抓,努力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平安协会”不是孤立地开展活动,而是既着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又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放到是否有利于发展这个大前提下加以考虑。比如,汶南镇借庄村把“平安协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市场秩序,有力地推动了黄花菜产业的发展,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

党政统筹与社会资源相协调。通过“平安协会”,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单纯靠政府管理成本过大、效率不高的问题。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得以顺利化解,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增强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商铺出租广告范文下一篇:让人心疼到窒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