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2022-09-1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不是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辩证地熟悉当前的课程改革, 深入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价值。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 不仅取决于教师素质与考试评价等环境因素, 还取决于其它一些因素: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能否密切配合、课程目标及教学评价能否具有可操作性, 以及能否妥善处理科学探究活动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二、探讨几个问题

要辩证地熟悉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要辩证地进行, 不能一谈新课程就都是好的, 一谈以往的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 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 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旧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 注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问题。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旧课程的辩证否定。否则,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改革就会失败。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 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倡导从发现中学习,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张个性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方法等。为此高一化学新教材中设计了多达十几个活动性栏目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学习爱好等。

辩证地熟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3)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 转变学习方式,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这本是正确的, 是好的。但假如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 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如在课程的实施上, 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 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 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在师生地位上, 可能过于强调学生的地位, 而忽视教师的地位, 导致教育过程的自由化;在学习方式上, 可能只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 而忽视学生的接受学习。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诸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好:

1、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以致用, 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生动有趣的, 知识是有用的。

2、举办化学知识讲座,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了解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开展课外活动, 给学生的学习爱好提供表现的机会, 并更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爱好。

4、抓好化学竞赛工作,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的知识视野更为广阔, 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从而更大地提高化学学习的爱好。

5、平时多对差生辅导并鼓励, 帮助他们弄懂教材, 能顺利地完成作业, 考试成绩不要和优生差距太大, 以稳定他们的学习爱好。

辩证地熟悉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人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 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爱好的培养等, 无疑是重要的。但假如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 不要接受性学习, 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 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 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 在课堂教学中, 只重视教的过程, 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 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 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 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 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主动地获取知识。留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我们曾经为了测试高一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力, 设计了几个基本实验操作, 结果被试学生的表现情况为:16人进行过滤操作, 没有人能够比较规范地完成;2/3学生的过滤器不会制作, 而此操作是从溶液中提纯固态物质的要害操作。有些学生犯了荒谬的操作错误, 如排水法集气不用水槽, 选用大烧杯或水槽中不装水;使用天平称量一定量的药品, 先放药品, 后放砝码;相同材质的称量纸大小不一样等等。制备氧气的实验操作情况如下:

气密性检查与排水法集气是氧气制备中的要害操作, 错误率高达45.5%和72.7%, 可见制备氧气的操作完成得很不理想。

综上结果,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被试学生缺乏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这是他们缺少实验练习的必然结果。 (2) 被试学生虽然把握了化学知识, 但不会在实验室中去应用, 不会用化学知识去指导他们的实验行为。 (3) 影响实施实验方案环节的主要因素为: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常识与具体的实验经验、实验策略。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老师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 忽视了发现性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应试老师往往是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剥夺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 这在新课改中是不答应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不适应, 导致实验教学被弱化的现象。

辨证的评价老师的劳动也是促进新课改顺利进行的要害。因为老师是实行新课改精神的先行者、执行者, 老师在授课时体现的思想直接影响学生新课改精神的贯彻。假如上级教育部门仍然简单地以升学率来作为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唯一标准, 那么老师就无法积极地、主动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不再上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 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上一篇:动漫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内涵研究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