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眼”三策略

2024-05-04

巧抓”文眼”三策略(通用5篇)

篇1: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

作者/郑亚君

刘大说:“不得其神而徒得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论文偶记》)即读书时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不能只关注形式和方法。凡文必有一段或数段为全篇精神所凝聚处,有一词或一句为全篇精神的发源处,故,我们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重点句”等“文眼”入手,统领文本、研读文本、回扣文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一、解剖课题,提领而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即题目之眼。一般的课题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了主要人物,如《詹天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山中访友》等;有的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题,如《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香港,璀璨的明珠》《再见了,亲人》等。不管哪种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课文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解析课题,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学习《草船借箭》,就可以采用题目扩充法。

学生质疑后板书“____向____草船借箭”。问题:(1)谁向谁借箭7(2)为什么借箭7(3)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难把课题扩充成: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然后通过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将事情起因和结果补充完整,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像这样学会了分析课题,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中,一个“毁”,一个“灭”,淋漓尽致地把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出来。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与“毁灭”相关联的“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等短语时,也就提领了全文的中心。当学生就题目提问,明白了“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后,也就感悟了课文的主旨。

二、精炼一词,提要钩玄

课文中常有精炼的词语,抓住这样一个词,它能贯穿全篇,浓缩课文主旨,一词破的。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可让学生在这精炼的一“词”之上,突破难点,概括出全文的精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爱戴”一词来指导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爱戴。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读全文并用小标题概括四件事,分别为:①趣谈《水浒》;②笑谈碰壁:③救助车夫;④关心女佣。之后,通过篇末的总结句回扣事件,理解“为别人想得多”的“别人”即四件事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就概括出全文的主旨,化繁为简,驾驭全篇,学生易于接受,便于记忆。

教学<将相和>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此文中,文章以“和”为文眼,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为铺垫,第三个故事是高潮,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为结局,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蔺相如心地无私和宽广的胸襟。明白了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前因后果,不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对主人公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也体悟于心。

三、抓重点句,经纬全篇

(1)抓总起句,提纲挈领。有的文章常按“总分总”或“先总后分”的叙述顺序来结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

如《观潮》一课,篇首呈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吉”和“奇”。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将学生置身于声色交错中,充分感受所谓的“奇观”。

又如老舍在《猫》一文中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让读者利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文眼,领教了猫的性格古怪之处。

教学这种结构的文章,只要找到总起句,也就能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抓过渡句,层次分明。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挖掘其“桥”的功用,上下辐射,实则就能理清文章的条理,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句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知道,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后面几节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生也能够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到第十节的意思,同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一目了然。

再如《赵州桥》一文有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过渡句提示给课文分层,然后抓住赵州桥两个特点“坚固”“美观”深入理解课文的每个部分。

(3)抓总结句,纲举目张。许多文章都有总结句,这些句子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中心的体现。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触发点。从总结句人手,再由此回扣全篇,这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一夜的工作>,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反映周总理高贵品质的总结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再以总结句作为“突破点”,让学生围绕总结句回顾全文,逐段阅读归纳出哪些词句体现了周总理“工作劳苦”,又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其“生活简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自议。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全文内容。

再如在《难忘的一课》中,文眼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紧扣文眼,设疑:“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除了在篇末出现,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让学生在读书中释疑,在讨论中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抓“文眼”来导读,以会神,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意义远在“学习概括表达”之上。首先,它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324000)

篇2: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之我见

作者/陶 俊

“文眼”掌管文章的开合变化,起着左顾右盼、总揽全局的作用。触摸它,能隐约感觉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握住它,能理出作品的文路;透视它,能清晰地看到文章的内涵。总之,“文眼”在文章阅读中有着一动万随之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抓住“文眼”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顺着“文眼”阅读全文,使其能迅捷理出文章的脉络,悟出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牵一问而读全篇之效。

一、抓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早为大家所公认,自然它也是阅读教学首当其冲要发掘的“文眼”,抓住它进行设问,就能促使学生在初读时把握全篇内容。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一课导入课文时,就可以巧抓课题进行如下设问:“同学们,每当谈及喜欢什么季节时,大家多会不假思索地说喜欢春天,其实江南的冬景也是很可爱的。不信,大家可以一睹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美丽可爱的冬景”。导入结束后,学生就急切地打开课本,教师顺势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的江南,具体是指今天的哪些省份?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些美丽的图景?分别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阅读起来。大家有的一边读一边画,有的与同桌或邻桌同学交流着……一会儿,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回答问题:“课文中第六小节告诉我们江南是指江浙一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美丽的图画: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午后郊游图,是作者在构筑该画面时抓住了‘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等景物”;突出了色彩亮丽、蕴涵生机等特点。巧抓课题这一“文眼”,不仅使学生迅捷阅读全文,而且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要点。

二、抓写作思路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路。学生顺此思考,就能抓住文章的脉络。因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文章的文路,然后抓住它进行设问,从而使学生理出文章的脉络。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课,该课虽是节选,但仍显得篇幅过长,如不理清思路,学生读起来必定既费时又费力,很难达到较好的鉴赏效果一所以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就采用了抓作者写作思路这一“文眼”,引导学生迅捷把握文章的脉络。在揭示课题、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后,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假若你也是一个盲人,如果也给你三天光明,那么你这三天怎么安排?”学生张口就答:“肯定要用这三天看个够!”“要看我最想看的东西!”“是啊,三天的时间太有限了。课文中的海伦・凯勒在假设给她的三天光明中都分别看了哪些?为什么要看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好奇而快速地从课文的六至二十七自然段中疏理出:第一天的安排是,她要看沙莉文老师、朋友、婴儿、小狗……她之所以看这些,是因为她关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那么课文的首尾又各写的什么,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又很顺利地归纳出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是引言,课文结尾第二十八自然段是结语。这样以写作思路来设计教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较长课文的脉络理清,并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三、抓中心句

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中心句位置多在文首,也有在文中和文尾的情况。因而笔者一般在初读课文时,就十分注意发掘中心句,上课时以此为“文眼”发问。

如《劝学》一课中心句在文章的第一段,所以授课伊始,笔者就抓住中心句“学不可以已”这一“文眼”作为“教眼”,让学生找出中心论点,而后即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学生顺此就找出课文第一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二至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论点,即:第二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第四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接着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三个方面又是怎样分别论述的。通过探究,学生又很快明确了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论述的层次性与逻辑性,有力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己”的论点。第二段,为了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作者分三层连用比喻,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需要“学不可以已”;第三段,为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作者又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第四段,为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讨论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论证方法,而且体会出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四、抓主旨句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主旨,在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写作目的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为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多抓住文章的主旨句来巧妙设问。

如《登高》一诗,该诗先写景后抒情。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教学时,先从题目切入发问:“从题目看,全诗都是来写登高所看到的情景吗?”学生浏览后发现,只有首联和颔联是写景的,而颈联和尾联却是抒情的,并由此感悟到诗人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在学生初步了解本诗的结构特点及写作的侧重点后,笔者便让学生去找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眼”,然后紧紧抓住学生找出的“句眼”“万里悲秋常作客”及“字眼”“悲”字,再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结合全诗讨论出“悲”字的内涵:国难时乱,为一悲;生活艰辛,为二悲;离乡万里,为三悲;他乡作客,为四悲;时值悲秋,为五悲;年事已高,为六悲;一事无成,为七悲;亲朋亡散,为八悲;独自登高,为九悲;身患多病,为十悲;消愁无门为十一悲。在学生把握“悲”的心境后,再让学生回读前首联和颔联,赏析诗人又是如何用景物来衬托自己的心情的,从而使学生能透过字面,洞察到诗人的心胸,品味到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感受到杜诗“沉郁顿挫”的写作特色。

托尔斯泰认为: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托尔斯泰所说的这个“点”,可以说就是指文章的“文眼”,它是写作中总揽全局的焦点。阅读教学中巧妙抓住这个“文眼”,是教者为了提高课堂提问效益,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者教学的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有时它在并不显眼处,有些还蕴涵在课文之中,这就需要教者认真钻研教材,用慧眼去发掘,并运用教学艺术手法来创设“文眼”,加以提问,有了它,提问就能达到纲举目张之教学效果。

篇3:巧抓“文眼”三策略

一、解剖课题, 提领而顿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文眼, 即题目之眼。一般的课题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提示了主要人物, 如《詹天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有的提示了主要事件, 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山中访友》等;有的直接揭示全文的主题, 如《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香港, 璀璨的明珠》《再见了, 亲人》等。不管哪种课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课文内容提示。引导学生解析课题,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学习《草船借箭》, 就可以采用题目扩充法。

学生质疑后板书“_______向_______草船借箭”。问题: (1) 谁向谁借箭? (2) 为什么借箭? (3) 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不难把课题扩充成: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然后通过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 进一步将事情起因和结果补充完整, 整理概括出主要内容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 要求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像这样学会了分析课题, 也就理解了课题所概括的内容。

再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中, 一个“毁”, 一个“灭”, 淋漓尽致地把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出来。当学生从文中找到与“毁灭”相关联的“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等短语时, 也就提领了全文的中心。当学生就题目提问, 明白了“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后, 也就感悟了课文的主旨。

二、精炼一词, 提要钩玄

课文中常有精炼的词语, 抓住这样一个词, 它能贯穿全篇, 浓缩课文主旨, 一词破的。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 可让学生在这精炼的一“词”之上, 突破难点, 概括出全文的精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可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爱戴”一词来指导学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爱戴。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引导学生读全文并用小标题概括四件事, 分别为: (1) 趣谈《水浒》; (2) 笑谈碰壁; (3) 救助车夫; (4) 关心女佣。之后, 通过篇末的总结句回扣事件, 理解“为别人想得多”的“别人”即四件事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 即为揭露社会黑暗, 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 他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就概括出全文的主旨, 化繁为简, 驾驭全篇, 学生易于接受, 便于记忆。

教学《将相和》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此文中, 文章以“和”为文眼, 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为铺垫, 第三个故事是高潮, 以“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为结局, 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心地无私和宽广的胸襟。明白了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前因后果, 不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于胸, 而且对主人公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也体悟于心。

三、抓重点句, 经纬全篇

(1) 抓总起句, 提纲挈领。有的文章常按“总分总”或“先总后分”的叙述顺序来结构。这样的文章, 在开头一般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

如《观潮》一课, 篇首呈现:“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仅一句话, 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然后, 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 由远到近进行叙述。先闻其声, 再观其形, 将学生置身于声色交错中, 充分感受所谓的“奇观”。

又如老舍在《猫》一文中用开门见山的手法, 让读者利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文眼, 领教了猫的性格古怪之处。

教学这种结构的文章, 只要找到总起句, 也就能快而准地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 抓过渡句, 层次分明。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 挖掘其“桥”的功用, 上下辐射, 实则就能理清文章的条理,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如《秦兵马俑》一文中有个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这一句将秦兵马俑的特点高度概括出来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 不少学生知道, 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也就是说第二节是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后面几节是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使我们对课文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也能够很自然地概括出第二节和第四到第十节的意思, 同时,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一目了然。

再如《赵州桥》一文有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在教学时, 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过渡句提示给课文分层, 然后抓住赵州桥两个特点“坚固”“美观”深入理解课文的每个部分。

(3) 抓总结句, 纲举目张。许多文章都有总结句, 这些句子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中心的体现。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点, 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触发点。从总结句入手, 再由此回扣全篇, 这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一夜的工作》, 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 找出反映周总理高贵品质的总结句:“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再以总结句作为“突破点”, 让学生围绕总结句回顾全文, 逐段阅读归纳出哪些词句体现了周总理“工作劳苦”, 又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其“生活简朴”。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读自议。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全文内容。

再如在《难忘的一课》中, 文眼为“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教学时, 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紧扣文眼, 设疑:“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除了在篇末出现, 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让学生在读书中释疑, 在讨论中理解文章内容, 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篇4:例谈巧抓文眼解读文心

[关键词]文眼 中心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7

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设计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力求面面俱到,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疲于应付。

其实,阅读教学说简单也很简单,每一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往往都涵盖在一个词或一句话中,这个词或者这句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眼。我们只要抓住了每一篇课文的文眼来展开教学,那么就可以发现一条高效的阅读教学之路。下面,笔者就结合《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来解读课文。

一、解读“一题”,把握中心

“一题”就是指课文的题目,它统领着整篇文章。很多文章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文题来了解。如通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是介绍火星的相关内容的;在看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个题目时,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故事。我们可以从课文的题目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先入为主,初步感知文章将要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我首先抓住文题,在学生阅读完题目之后,我问学生:“从课文的题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有的学生说自己通过课题知道了金字塔在埃及,有的学生说这个塔一定是上小下大,像“金”字的字形一样。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金字塔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做成“金”字形?金字塔在埃及的什么地方?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这时候,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就可以整理概括出金字塔在埃及开罗西南的沙漠中,它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因为是下方上尖,所以被称之为金字塔,它是由古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建起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情感。这样,通过解读文题而引发阅读思考,一来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二来也发展了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先从分析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题目来解读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二、解读“一词”,浓缩中心

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心词语,抓住这些中心词,我们就能充分体会到整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比如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可以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来引导学生概括全文中心,让学生的解读直指中心。教学时,我把“举世闻名”这个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并让学生阅读全文,说一说课文都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哪些方面。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文章分别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写埃及金字塔的宏伟,这些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建筑。第二部分是介绍古埃及的人民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勤劳而建造金字塔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埃及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了。把解读课文的中心浓缩在敬佩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上面,激发了学生珍惜世界遗产的情感。这时候,我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们学习过的《秦兵马俑》一课中,它的中心词是“举世无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这样,学生再一次投入到对中心词语的解读当中,进一步理解了我国的秦兵马俑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而金字塔可能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有,让学生从更大的角度增强了爱国的情感。

三、解读“一句”,梳理中心

许多课文都会有中心句,以起到对全文概括与提炼的作用。在阅读教学时,如果我们抓住这一句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从中获取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如这一课中,学生也许对于金字塔的宏伟感到赞叹,因为课文利用了一系列的数字作了具体的说明。如“相当于40层高”“230万块巨石”“60万个车皮”“10万人”“30年”等,这让学生通过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但是,这篇文章很大的篇幅写的却是古代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而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不太好理解。所以,我们可以抓住最后一段的中心句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来让学生解读这一文眼,并用这一文眼来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文章最后会这么说。这样,通过解读这一中心句,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抓住文眼来解读课文,也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具备这三个文眼的,也许只具备一到两个。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课文的文眼,并带领学生解读这些文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的中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篇5:抓文眼 巧突破——语文教学一法

关键词:文眼,突破口,学生

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选材的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点、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能紧扣文眼进行教学, 便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日我有幸受县教育局教研室委托担任“全县中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评委, 听了《葡萄沟》一课, 感受颇多。该文的一个情感目标是要让学生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从而产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执教的教师按照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进行讲解, 从葡萄沟盛产的葡萄五光十色、老乡热情、葡萄干甘甜可口三个方面入手, 最后总结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教学的目标是达到了, 可是整堂课始终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探究的机会。听完课我一直思考:如何抓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呢?读了几遍课文, 我终于理出头绪:课文的结尾说得很清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授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 想想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一句话,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 教学难点突破了, 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其实细细想来, 好多文章都有一个表达主题思想的词, 或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话, 它犹如一个窗户, 打开它, 文本的内涵就能根据创作的需要照射到文章的各个部位。这个关键词句, 便是文眼。如《浙江之潮》一文中的“浙江之潮, 天下之伟观也”;《落花生》中的“它 (花生) 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了不起”;《这儿, 原来是一座村庄》中的“昨天”和“今天”两个词;《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的“神奇”和“壮丽”;《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生死攸关”;《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死海不死》中的“不死”等。紧紧扣住关键词句教学, 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生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受文章的思想所在。

那么, 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抓住文眼, 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呢?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了以下两个方法。

一、从标题中找文眼

于漪老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从标题入手, 能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 看报先看题。作者为了取好一篇文章的题目, 往往是“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从题目入手, 这样有助于我们突破教学难关。

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 让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想一想除了美丽的容貌, 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梳理课文, 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 还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 她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到“跨越百年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她对科学执著的追求,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这三个方面。这种“美丽”是长久的, 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个文眼就如一根引线, 可以引领整篇文章, 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其实, 如果细心琢磨, 还会发现很多文本的标题有此作用。如《“扫一室”与“扫天下”》, 前者概括了陈蕃做人处事的观点, 后者概括了薛勤看人的观点, 这两句话又是课文的中心语句, 主题所在, 课文的题目把意思截然不同的两个词用“与”字连在一起,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类似的文章还有《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的“神圣”,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生死攸关”, 《特殊的考试》中的“特殊”, 《特别的作业》中的“特别”等, 都可以如此设计。

标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内容和情感的核心, 因此, 教师应仔细揣摩标题, 充分发掘标题作用, 根据教学实际需求, 通过剖析标题来统领教学设计。

二、从文本中找文眼, 巧抓关键词, 直抵文本内核

有的课文, 某一个关键词足以牵动全文、沟通文脉, 因此抓住文眼切入文本, 直抵文本内核, 可以使课堂教学线索简明, 过程简化。例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生初读课文时, 可以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亲在别人都放弃了的情况下救儿子;二是儿子主动让同学先得到营救。请学生思考,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现父亲与儿子, 可用文中的哪个词?学生经过默读思考, 找到了课文末尾的“了不起”一词, 这便是文本的文眼。这样, 教师就可以围绕“了不起”设计教学思路, 把握课文内容, 突破学习难点。又如《葡萄沟》, 在学生初读课文把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之后, 教师就可引导他们找出文眼:“文章读了这么多遍, 能把葡萄沟留给你的印象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吗?”学生默读思考后很快就找出了“好地方”, 接着, 教师便可围绕“好地方”设计教学思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巧抓”文眼”三策略】相关文章:

谈判策略策略04-25

网络营销策略渠道策略03-14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05-09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04-26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提纲11-15

环保策略05-24

策略部分05-24

解构策略04-07

策略分析04-07

检索策略04-08

上一篇:木鱼中心学校花坛改造合同下一篇:比肩接踵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