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策略

2024-05-02

家访策略(精选十篇)

家访策略 篇1

一、家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家访前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制定计划要具体详细, 如本期家访的人数、次数、时间、目的、内容等, 并要按计划行事。

例如:王XX同学家长每次见到我要询问他儿子的学习情况, 而每次他都唉声叹气, 对孩子的教育信心不足, 这成了家长和教师的一块心病。

针对这一案例, 我决定发动全班学生找该生的优点, 待时机成熟后, 我约了十来个学生和我—同到王XX家家访。我们与其家人交谈, 并请学生们罗列出王x的优点, 仅用十分钟时间, 就罗列出了二十多个优点, 王XX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在同学们心中如此重要。家长也说:“没想到孩子还有这么多优点!”王XX同学经过反思后, 又反过来请同学帮他挑毛病。这次有准备的“家访攻坚战”, 使王XX同学信心大增。从此他的成绩稳步上升, 慢慢成为了班级的骨干力量。

二、家访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适时地家访, 易于老师走入学生内心, 触动学生、家长对教师的真情, 唤起他们对班级工作的参与热情, 从而达到促进班风建设稳步发展的目的。

把握家访时机,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当接手新班时, 为了解掌握全班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性格、兴趣、爱好、身体、家庭等方面的情况,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在摸清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后, 和家长一起商定相应的家校合作育人措施, 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 当学生学习缺乏自信时要及时进行家访。在家访中,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给以成功的积极暗示与激励, 让学生和家长燃起希望之火, 并坚定信心、困而思进。

(3) 当学生认识错误并有改正迹象时及时进行家访。通过表扬学生, 鼓足他改正错误的信心, 使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当学生情绪出现波动时要及时通过家访告知家长, 与家长共同商议帮孩子矫正异常情绪的办法和措施, 以引导孩子尽早走出不良情绪的“沼泽地”, 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克服困难。

(5) 当学生生病需要关爱时及时进行家访。可以通过亲切慰问, 帮他补课等形式,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三、家访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问题, 应当采取不同的家访策略。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 所以应“对症下药”。

(1) 对知识型家长: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修养, 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类学生家长交流, 我们应当如实地同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具体情况, 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观察自己孩子比我们还要深入、细致、具体, 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2) 对放任型家长:要多报一点喜, 少报一点忧, 不能夸大问题, 要使家长充分认识到, 自己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 对他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

例如:韩XX同学是个聪明的孩子, 可是父母忙着生意, 长期对其放任不管, 导致他好玩、懒惰成性, 成了班里的“学困生”。但这孩子却具有非凡的绘画天赋。我家访时, 先从他的优点“绘画天赋”入手, 让学生和家长重新燃起促其成长的信心。然后再提到孩子的文化课成绩, 并希望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多一点关爱。通过交谈, 家长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并保证以后不管生意有多忙, 都要抽时间多陪陪孩子, 关心孩子的成长、学习。

(3) 对暴躁型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 孩子一旦出现毛病, 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 甚至拳脚、恶语相加。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 谨慎行事, 要让家长知道:老师上门来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和改正错误, 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齐抓共管, 共同教育学生。

另外, 除了以上几种“登堂入室”的传统家访外, 我们还可以采用发E-mail、打电话、QQ聊天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 这些方法不拘形式、时间、地点, 他们可以作为直接上门家访的有效补充, 丰富我们的家访工作。

幼儿园家访工作的开展策略 篇2

内容摘要: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怎样架起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这座桥梁,无疑成为我们家园合作工作的重心,于是幼儿园家访的作用便更加突现出来。本文针对家访工作的实际,从“家访的作用”、“家访工作的四注意”、“家访的策略”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开展家访工作。

关键词:幼儿

家访

四注意

策略

随着学习和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提高幼儿的素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幼儿园、家庭必须协同教育,才能共创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家访是联系幼儿园与家庭的一座桥梁。教师通过家访促进幼儿园和家庭共同配合,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在新世纪的今天,家访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它成为我们教师指导家长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家访的作用:

1、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

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为家长提供适合于幼儿自身发展的建议,针对性强,有助于幼儿形成富有个性的健康人格。

2、有助于对有特殊问题的幼儿性格的塑造。

如:性格内向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等。通过家访,找出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使孩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我班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父母都是大学生,智商较高,事业有成,可是孩子干什么事情都不自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嘴里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敢”、“我不行”、“我不会”,父母忘子成龙心切,老埋怨孩子笨,反应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孩子进行了家访,了解到其父母对孩子管教特别严,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反应稍一慢,父母便不高兴,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对此,我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建议家长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多和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支持鼓励,要在玩中学,不要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说话的声音提高了,上课积极发言了,能主动与小朋友们交往了,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明显提高。

3、家教经验的分享。

家长中也有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实际有效的经验,不仅教师可以从中获益很多,而且通过家访,教师将这些经验介绍给不同的家庭,使好的经验得以分享,好的方法得以推广。

二、家访工作的“四注意”

1、注意作好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家访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教师要事先了解其家庭的大致状况,如家庭成员的构成、父母的职业、学历以及父母的教育策略等等。在每次访问前,教师先考虑好要与家长交谈的问题。并制订一份计划,列出自己本次家访的目的、需要做哪些工作、以及所面对的家庭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2、注意教师的衣着。

要“衣着大方,色彩和谐”。我们到孩子家时,在衣服的选择上,颜色一定要鲜艳,最好是红色,或者嫩一些的颜色,比如粉红、粉兰等,孩子比较喜欢,孩子特别不喜欢白色,他们觉得这是医院里的颜色,有些孩子看到白色会哭。在质地上,最好是选择柔软的衣服,比如薄绒衫等,孩子喜欢这种毛茸茸的感觉,摸上去很软、很滑。除此之外,最好不要选择有拉链的衣服,孩子皮肤很嫩,稍不留神容易割伤;当然,胸针、戒指之类的硬物都不宜佩带。家访时不要穿裙子,一般选择裤子。裤子的选择上,牛仔系列最不适宜,对教师自己不方便,孩子会觉得很硬,也不喜欢。

3、注意教师的仪态

家访的立足点在于做到与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支持,这样教师才能顺利开展家庭指导。因此教师家访时的态度要诚挚、亲切,言辞要得当,特别是第一次上门家访,教师要通过各方面努力去接近孩子,让孩子接受我们,愿意让我们抱。在和孩子讲话时,声音一定要温和,不能很尖,频率不宜太高;在对待孩子时,一定要面带微笑,这种关爱孩子更能接受。要让家长和宝宝感受到教师特有魅力,并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4、教师要注意自我提高。

教师要作好家长工作,有效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进一步充实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其次,要学习家教方面的知识,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能够与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教育素养、不同性格特点的家长沟通交流。第三,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向家长学习,从家长处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和科学育儿的方法。

三、家访的策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家长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这对能否取得家长的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健康型”家庭

这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温馨的家庭。家访前我与家长约定了时间。刚走到他们家门口,就看见然然的父母带着宝宝在家门口等候,他们主动与我打招呼,然然在爸爸妈妈带动下也大方地向我问好。进入客厅后,然然的妈妈问然然:“然然,你准备了什么招待老师呀?”只见然然马上跑到电视机柜边,打开橱门,拿出巧克力送到我的面前。阳阳爸爸一边给我到茶一边说:“老师,请喝茶”,一边对然然说:“告诉老师你请她吃的是什么?”爸爸鼓励然然学着他的话招待我。在我和然然父母谈话前,然然妈妈对然然说:“然然,你刚才不是说想搭积木给老师看的吗?现在你可以去自己的房间拿积木,等会搭好了来请老师看好吗?妈妈和爸爸和老师在这里等你。”从然然父母的言行可以看出,家庭中父母和宝宝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家庭环境文明,家长对宝宝的教养方法比较重视,对孩子既给予尊重和自由,又有合理的要求,对教师的态度也是十分信任和配合的。与此类家长谈话时,教师可以比较平等的交流,如实的反映情况,并主动请他们提出合作意见,及时肯定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适宜的教养对策。

2、“溺爱型”家庭

对于“溺爱型”的家庭来说,宝宝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里的大人都围着“小太阳”转,大大小小的事都包办代替,并且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包庇、袒护,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会好。教师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可以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先要充分尊重家长对宝宝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宝宝的正确性,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都要做出真挚的赞赏和表扬,使家长在情感上能接纳教师的意见,然后要向家长指出过分关爱孩子对其今后成长所存在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用科学合理的早教对策。

3、“随意型”家庭

妞妞是一个时常“自言自语”、喜欢沉浸在一个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不太感兴趣的孩子,参加活动时也漫不经心,经常走神。于是我对妞妞进行了家访。通过家访了解到她的爸爸妈妈忙于自己的工作,经常出差,很少在家,妞妞日常生活由外公外婆照料。在家访中我也看到,父母和外公外婆除了很少与妞妞有语言上的交流,基本上都让妞妞一个人玩,或是连续看VCD动画片。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上向妞妞父母介绍了妞妞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指出了她目前缺少与人沟通的缺点,如果长期整天沉浸在动画的世界里,会使其性格形成受到严重影响,引发交往障碍,对今后的发展不利。听了我的话,妞妞的父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向我寻求改变方法。我提出建议:要多和孩子交流,经常带她到公众场合,引起她对现实世界的兴趣和关注。他们听后恍然大悟,并表示从现在开始就要配合老师纠正。

对于“随意型”家庭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目的性,对宝宝没有明确的要求,随孩子自由生长,只要孩子吃饱睡好,不生病就满足了。孩子有进步时不闻不问,孩子的不当行为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认为培养教育是将来的事,等上学了再开始也不迟。在与这种类型的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专业能力,引起家长对宝宝各种反应的关注,看到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前景,使其对教师的指导策略信服,提高其对早期教育的期望值,逐渐改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并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庭早期教育。

教师家访策略研究 篇3

家访,顾名思义:学校老师到家庭走访沟通,互相了解,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讯手段的进步割断了人们之间的互访,大院的亲情被单元门阻挡。孩子们由于社会交往少,很多孩子孤僻,依赖家庭。特别是胆小的孩子,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非常恐惧,怕老师,怕上幼儿园。我班有位幼儿,刚入园时只会说家乡话,由于到了一个新环境,加上语言沟通的困难,整天不说一句话,甚至不愿来园。我主动亲近他,他却敬而远之,请他做游戏,他紧张地直拽衣服,甚至有一次我请他回答问题,他还急得哭了起来。但我家访时,他却表现得出人意料,不但给我们拿水喝,对我们的请求也慢条斯理,有求必应,我们趁机与他交流,表露对他的好感。家访后,孩子慢慢的开朗起来,对周围的人也不再拒人千里了。因此,老师的家访,能增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亲切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双方的感情与友谊。

二、家访是对“以爱育爱”这个教育理念的很好诠释

我们都说要爱孩子,那怎样去爱孩子呢?是给以物质,还是给予好的品质呢?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作为老师,更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要以爱育爱,而家访,是对“以爱育爱”这个教育理念的很好诠释。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走近家长,走近孩子,让孩子也学会爱。同时,也带动家长去爱,让孩子更好地去学习爱,培养好的情商。有些家长,比较疏远老师,对于园内工作老是抱着一种怀疑试探的态度,通过家访,我们就可以用心的去交谈,用爱心去感化她们。这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叫文恋的女孩子,她的妈妈从来不与我们多说一句话,虽然孩子很招人喜欢,但是总觉得跟家长有一段距离,家长总是一种怀疑的眼神,直到那天我去家访,和她谈到孩子很多的优缺点,而且她妈妈也非常赞同老师的评价,觉得老师言之有理。特别是孩子对音乐节奏表现出高的敏感性,我建议孩子去学学钢琴。后来,她妈妈真的带文恋见了一位钢琴老师,老师连夸孩子音乐天赋高,鼓励她好好学,从那以后,她妈妈就完全转变了态度,有时还主动找老师聊天。孩子也在家长的带动下,更亲近老师,更爱老师和周围的人了。

三、家访给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的配合需要家长有丰富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我国家庭教育需求近年来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标准型转向个性化、单一型转向多元型。虽然很多家长是高学历,但育儿方法了解得却不多,有些人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家访正好可以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接受家长的咨询,使家庭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每位家长树立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念,为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提供有力支持。现代家庭教育注重个性化,关注孩子个性的培养。通过家访,教师深入到孩子的家庭之中开展服务,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为家长提供适合于孩子自身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针对性强,有助于孩子形成富有个性的健康人格。

四、家访让老师了解孩子个性的不同面,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人的性格具有多重性,在不同的场合表现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同样,幼儿园的孩子也有他的多面性。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调皮,很好动,而我们却很奇怪,会是这样?因为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内向,不爱和小朋友玩,不爱和老师讲话。通过家访,可以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一面,而不会轻易地给孩子戴上帽子:他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是个多动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班里有个叫丫丫的女孩子,在幼儿园很内向,不爱说话,经常被人忽视,有什么活动,比如上台表演、玩游戏时扮演老师的角色等,我从来不会想到她,武断地认为她那么内向,机会给她也没有用。但家访的过程中,她给我们唱歌,给我们表演剪纸,非常活跃,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也让我为她轻易的戴上“帽子”而后悔。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幼儿教育网.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中国幼教出版社,1999(10).

浅谈青年教师家访的策略和技巧 篇4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家访是教师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家访是让教师在亲自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目的。家访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青年教师家访的策略和技巧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我校班主任队伍中职初青年教师占60.7%,正确引导这些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的家访策略和技巧,既对提高学校整体家教指导水平有利,也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本人以为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明确家访的目的

家访的目的是学生让家长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的表现,从而最大程度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进一步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青年教师在家访时常常在家长面前毫无保留地将学生的缺点数落出来,这会令家长感到脸上无光,十分尴尬。事后,家长往往对孩子严厉地责骂一番,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这样令学生今后一见到教师来自己家里,就误认为又来“告状”,心里不安,因此对教师的感情越来越淡,甚至怨恨教师,无形中让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家访本来是一件好事,却成了学生变差的催化剂,所以要切忌把家访变成批评和告状会。

二、要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家访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与家长谈话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在家访过程中,家长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的子女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等情况,因此家长常常少不了向教师问这问那,比如自己子女各科的学习成绩如何等。这时,如果教师事前没有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作全面了解,或者只知道学生在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表现情况,而对其他科目的情况不那么清楚,那就会哑口无言,没法向家长汇报,使自己感到尴尬。既无法满足家长的询问,又让家长产生误解,对教师的家访产生不了兴趣。因此青年教师在家访前一定要对学生作全面详细的了解,真正做到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为做好家访工作做好铺垫。

三、要尊重学生家长

青年教师在和家长谈话交流时,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多数教师在约见家长时,往往说得多,听得少,只顾自己痛快,啪啪啪地一通数落。情绪发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长的耳朵也塞满了。这样的谈话沟通,其效果可想而知。青年教师家访时要讲究一个“诚”字。来到学生的家里,应该立即转换角色,不要把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严带到学生家里来。在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家长,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更应该如此,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要给家长留有面子,千万不能一味地当着学生的面指责他们,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样今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四、要及时做好家访记录

教师大家访家访小结 篇5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民族小学校罗祥 按照罗甸县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我们三(1)班教师怀着极大的热忱,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加了本次大家访家访活动,通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感到收获很多,感触很多。

家访前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家访计划,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设计好内容,预先通知家长,约定时间。家访时我们做到了态度和蔼可亲,语言简洁易通,不让家长感到拘束,家访后认真做好家访记录。

通过家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行为习惯,并听取了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有礼节、有分寸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肯定学生的优点,甚至是家长还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诚恳地指出学生的缺点,耐心地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品德。

通过家访,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平时不了解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情感沟通,达成了共识,更大范围地取得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认同,也使得我们自己再次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责任,激发了工作热情,更

使我们得到了教育和锻炼。通过家访,不仅弘扬了师德正气,还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家校配合,深层互动,和谐一致,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通过家访,也发现了部分家长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的家长还习惯于传统的“棍棒教育”,只要子女不听话就打一顿再说。有的家长无法理解子女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凡事搞包办,助长了子女依赖性、惰性的蔓延。有的家长对幼儿百依百顺,当做小皇帝,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与孩子进行经常的多方位的思想情感交流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摸清对象,对症下药,特别是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对“家访不家访无妨”的反思 篇6

一、 “跷跷板效应”冷落了“中间生”

教师通常习惯于重视抓“两头”,一是少数成绩优秀的所谓“尖子生”,二是少数思想和行为偏差的“问题生”。对前者家访教师往往是出于偏爱,对后者家访一般是因其违规违纪。而对于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教师花的心思相对较少,认为他们“表现较好”,“平安无事”,用不着老师操心,也就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关注。对中间生的家访俨然成了学生和家长的“奢望”,很多情况下,除非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其他重要活动,家长恐怕鲜有时间和机会跟老师谋面。这种现象如果长此以往,即便是其中也有例外,“顺路捎带”抑或是“例行公事”,家长对家访表现出的无所谓态度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无事不登三宝殿”成为“思维定势”

家访几乎成了教师上门告状的代名词,“后进生”家长对此感触颇深,“无事不登三宝殿”成为他们的“思维定势”。为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教师经常性地上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家访常常是在学生事发后,尤其是那些上了班级管理“黑名单”的学生,班主任有“事”即登“三宝殿”。每每此时,教师往往情绪激动,悉数学生的种种不是,埋怨学生不长记性,屡教不改。这让家长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老师是前来“兴师问罪”的,且有“推卸责任”之嫌。不仅面子上尴尬,而且对学生的自尊心也是一个严重的伤害。尽管教师登门家访的次数不少,可是他们做不到“花样翻新”,每次都是“报忧不报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起不到剖析学生错误成因,促其改正转化的真正功效。如此家访,家长看不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心学生,久而久之,家长便对教师的这般家访失去了信心,变得不屑一顾。

三、 重“量”轻“质”,如同“作秀”

不少学校在班主任的量化考核中,都对家访的“量”作出了明确要求,也就是达到多少人次计多少分,而对于家访的“质”却缺少具体评价。这种重“量”轻“质”的做法,使得班主任老师不得不疲于应付,在家访的“量”上下工夫,为完成任务而走形式。家校间来去匆匆,三言两语填写下家访记录,便大功告成,而这些所谓的家访材料也迎合了学校检查。试想,此等家访有何意义可言?如同“作秀”般的家访沿袭下去,何谈家校沟通?

家访形式的创新 篇7

我校坚持在登门家访制度的前提下,针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工作特点和家访中所了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家校互动新机制的探索。我们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家庭地址偏远难找或经常搬迁,导致家访失败。二是由于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教师上门使家长比较尴尬,不受欢迎。三是家长多为个体经商,早出晚归,上门家访常无家长接待,或只有一些祖辈在家,由于祖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致使沟通交流困难。四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子女较多,教师的登门家访使家长应接不暇。五是学校女教师偏多,而务工人员家庭周边环境相对复杂,存在不安全的隐患。

因为这样,原先采取的上门家访的方式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校对家访形式不断地反思、调整和加以改革,后来就演变教师到家长工作的市场里去进行家访,这样能够避免尴尬,也不影响家长的工作,又能了解学生家庭的生活现状,增进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市场家访”——在市场上对家长进行家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构建“市场家访”的运行机制

在确立了“市场家访”这一家校互动新举措后,学校积极实施“市场家访”行动新方案。

1. 成立市场家委会。

通过校方与市场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由市场管理人员、学校负责人、家长代表等组成市场家委会,设立办公室,制定每半月一次办公制度,共商教育大计。

2. 制定“市场家访”制度。

首先,考虑到市场的情况,以不影响家长经营为准则,以不给家长添“负担”为基准,实行“见缝插针、伺机而行”式动态家访制度。其次,鉴于市场是公共场所,教师要以“维护家长和学生自尊,树立良好师德形象”为底线,注意言语表达,关注个人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

3. 开辟市场教育宣传栏。

在市场大厅里开辟教育宣传栏。通过宣传家庭教育先进事例、张贴学生喜报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4. 实行“市场家访”双向评价机制。

通过双方的交流互动,一是实行教师对家长进行评价,颁发“学习型家长”“风趣幽默型家长”“最具亲和力家长”等“市场家访”家长章,由教师直接粘贴在市场宣传栏摊位一览表中,既引起家长们对“市场家访”的重视,又间接扩大其经营知名度,更可成为学校和市场管理部门评选“文明和谐家庭”“诚信商户”的重要依据。二是设立“市场家访”教师金、银、铜章,将奖章和相关要求在新学期伊始统一下发给家长,要求家长针对“市场家访”效果、家长满意度等,期末对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并把相应的章粘贴在学校宣传栏教师一览表中。“市场家访”教师金、银、铜章的设立,不但可使学校教师积极投入到争章活动中,又是学校评选“我心目中好老师”的考核标准之一。

5. 创编德育校本教材。

在注重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学校通过搜集、整理家长们的创业经历,汇编成德育校本教材。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父母创业的艰难、工作的艰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市场家访”的效果

1. 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

市场家庭式互助小组、市场家委会和宣传栏等的建立,使家长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真正担负起了做家长的责任。

2. 融洽了教师、家长与学生间的关系。

由于坚持学生在场的原则,促使孩子了解、体验家长工作的艰辛,也感受到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真诚的爱心。

3. 融合了“学校、家庭、市场”的教育。

莫让“家访”变“校访” 篇8

但如今不少教师为图省时、省力、省心、省事, 逐渐用简易的校访替代了传统的家访。于是, 恪守家访常规的教师少了, 改用“短平快”的校访的教师多了。很多教师喜欢上课之余邀请家长校访, 足不出校, 便可以极其方便地与家长进行短时的交谈。于是, 教师办公室就成了家长接待室。“校访热潮”一度席卷基层校园。

家访和校访不仅仅是访问方式上的不同, 还因其出发点、环境、角度、“备课”、形式、理念的不同而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象。

从出发点上来说:这种校访多是为求迅速转变问题学生, 教师、家长齐上阵, 连珠炮似的“轮番轰炸”, 直“轰”得学生走投无路、“俯首贴耳”方才罢休。这时, 教师大多以为本次转化教育大功告成, 实则不然!因这些“炮弹”最终均落在学生思想城池的外围, 这种近似乎直接告状式的校访谈话, 没有触及学生心灵, 学生多是口服心不服, 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教师、家长皆因没有对准学生情感的那根琴弦, 因而“弹奏”会不成曲调。不仅如此, 教师的“小题大做”甚至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愤懑、抵抗情绪, 恶化师生关系。而传统家访却与之恰恰相反。

就环境氛围来讲:请家长进行校访, 在教师办公室里与班主任交谈, 不可能像在家里那样气氛轻松、沟通融洽。家长在有其他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往往有所顾忌, 反映出来的情况有可能不全面, 有时为了“面子”, 甚至可能失真, 从而会导致班主任工作的偏颇。

从角度上来看:家访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平等交流, 交心详谈。而校访多是教师、家长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斥、管教, 是硬邦邦、冷面孔地质问、勒令和强迫式、压迫式地硬性教育灌输, 口吻大多是“你要……, 不要……, 你应该……, 你必须……”此时, 教师、家长双方均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 对孩子的问题指手画脚。这种沟通、交谈不仅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 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 对教育有害无益。

就“备课”准备来谈:家访时为使家访谈话胸有成竹, 自然流畅, 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且事半功倍, 教师们多会细心“备课”, 用心做好访问策划, 做到心中有数。校访则会因时间仓促, 或环境氛围制约, 以及情绪冲动和思维定势等原因导致谈话不充分细致, 不深入全面, 不理智客观, 不心平气和, 且充满主观感情色彩, 其效果必会大打折扣。因来不及“备课”、深思, 交谈往往会陷入无序无为之状态, 其效果甚微。

从形式效果上来看:教师的上门家访, 对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他会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很关心, 因此, 会感谢老师的来访, 并热情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跟老师倾诉, 也期待着老师能更多地关心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学生在老师的家访中将很多在学校不敢讲的人和事无拘无束地说出来, 并根据老师指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改正不足之处, 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效。这种家访教育是心灵的沟通、信任、关切和慰藉, 是入耳入心的, 能够直抵学生灵魂深处、开启学生心灵的, 是实实在在的爱心教育。

而校访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使学生感受不到尊重。你想, 请学生家长来校, 不就是等于向所有在校学生宣告该生出问题了吗?这对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品行的改正极为不利。这种曝光式的冷酷做法会令当事学生受到同学歧视, 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

从理念上来说:家访和校访一个是走出去, 一个是请进来;一个是从从容容, 一个是急急忙忙;一个是心平气和, 一个是心浮气躁;一个是诚心拳拳, 一个是礼貌不周;一个是和风细雨, 一个是暴风骤雨;一个是有备而来, 一个是即兴而为……二者虽一字之差, 理念却相差甚远:前者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后者是以师为本、目中无人, 简单处事;前者是尚慢艺术, 后者是急功近利;前者是深入了解, 全面剖析, 后者是浮于表层, 就事论事。走出去走出的是素质教育的理念, 是去了解现象背后的缘由, 是去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灵, 是去刨根问底, 深挖问题“症结”, 以便制定教育良策, 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教育, 使教育触及学生灵魂, 除此, 还带着一种真诚、责任、关爱和尊重;请进来似乎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手足无措、无计可施而急于向家长求助, 请家长协助处理, 似乎是一种对“问题包袱”的转移之举, 这种情况大多会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家庭责备、惩罚, 使学生承受诸多痛苦。校访多是礼貌不周, 尊重不够, 率性而为;家访则一般是事先预约。校访多是教师压倒一切的务必“请”家长到位, 夹带着强迫意味, 家长被“请”到了学校来, 很容易被家长认为是老师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不端正、草率从事, 把本来属于班主任的分内之事硬加在家长身上, 从而产生不良印象。这也会影响到家长的正常工作, 还会给家长带来心理的紧张、焦虑、惶恐和不安;这种“传票式”的“突然袭击”致使家长连同孩子一道成了被“训、罚”的对象, 会令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和厌恶心理。

家访可以使班主任在与家长的合作中处于主动的位置;同时可以因人而异地具体表达班主任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加强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深度, 使教育触及灵魂, 彰显人文精神。家访到家, 才有面对面的交流, 才有心与心的呼应, 才能在具体帮助中交流情感, 在爱心熏陶中实施家教。“家访到家”这一可贵的教育传统, 它真正发挥了教育的服务功能,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和谐的触角向每一个角落延伸。它是其他形式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

家访寻求教育合力 篇9

我不是教育家, 也不是外交家,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但我深深热爱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职业。因为她是一个塑造孩子心灵的职业, 我为此感到自豪!沟通架起心灵的桥梁, 我们与家长有着同样的梦想, 却在工作中或多或少的招来误会甚至怨恨, 是因为我们沟通不够, 家访是便于我们沟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化解误会, 帮助我们与家长一起共同成就梦想!

张某是我班移民来的一个学生。他的到来让我和孩子们都“大开眼界”, 因为他不仅很脏还常常吃胶布、橡皮、泥土、蚯蚓、油菜花, 搞得许多孩子恶心和他一起呕吐, 最主要的是经常不交作业。我也万分担心, 以为他怪异的行为是一种疾病, 决定去他家走走。当我来到他家时, 我看见他妈妈也是很脏, 正坐在门边择菜。便明白这一切与他妈妈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和他妈妈交谈了几句, 他妈说:“老师, 我的孩子, 我教育是很严格的, 他一不听话, 我就打他一顿, 你看门边的棍子就是打他的。”我说:“孩子不仅需要严格管理, 还需要我们科学管理。”

他妈妈说:“我是农民, 我不懂科学, 我只知道孩子要严格要求, 老师, 你把我的孩子管严些, 犯了错误只管打。”在她心里打就是好的办法。我还想告诉她孩子在校的一些表现得话, 生生的咽回去, 如果说了, 孩子一定会被暴打一顿。于是, 我说:“这样吧, 今天孩子回家了, 你督促他把自己洗干净。不要再打他了。给他把饭吃饱。这样他自己就不会乱吃东西了。”第二天, 他到学校来, 很干净。我表扬他有进步, 知道讲卫生了。他很高兴。后来的日子, 他一点一点进步了。这次家访, 仿佛让我走进了一扇我从未踏进的学生的心门。从此, 我的课堂有了更多的关爱, 孩子也像变了个人似的, 上课也比以前认真了, 作业一次比一次完成的好, 小脸蛋也渐渐地红润起来了。

家访还在继续着, 我一家家地走进他们, 原本只是完成一项普通的工作任务, 却不想一路走来让我再也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仅为人师的位置。走进他们的生活, 我成了每个家庭的一员。一路走来, 迈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走过一条条泥泞的小路。我看到了繁华外的困窘, 华灯后的孤星, 体会到了淳朴的情意, 真挚的关怀, 这些感动在我的心上烙上深深地痕迹, 酸也好甜也罢, 都在我心底久久萦回。

一次走访, 并不能解决一个孩子的所有问题, 还需要我们长期地关注他。曾某还喜欢惹事, 常常把其他孩子惹火。一次他招惹高年级的同学, 被人家打破了头, 他妈妈一看就气愤地又把他打一顿。我找到曾某说:“你看, 你惹别人, 在外挨打, 回家还挨打, 多不好呀。你妈打你, 不仅是生气, 也是教育你呀。你要争气, 妈妈一人带你多不容易啊!”后来这个孩子许多的坏习惯都有所改变, 渐渐变成班上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家访让我明白, 不能一味告状, 我们还可以教给父母一些方法来改变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家访都会得到拥护, 尤其是留守学生, 父母不在家都是隔辈人管教, 更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沟通。娃是自己的好, 有些孩子在校表现不尽人意的是时候, 我们万不可冲动, 而应该策略地与家长沟通。就拿我们班的李某来说吧, 他成天不做作业, 总是惹事生非, 让我头疼。那天, 我去他家走访。一进门, 他奶奶就说, 老师啊, 我的孙儿很不错, 在家好聪明哦, 他去年怎么没有奖状啊, 娃娃回来几天都不高兴啊!语气里全是责备, 似乎老师是个偏心的人。我明白原来这个孩子在校的表现都是奶奶惯得。满肚字的话, 顷刻被他憋转去了。我说:“哦, 他是很聪明, 他每天回来都干些什么呀?”奶奶说:“抓小鸡呀, 和院子里的孩子做游戏, 很会玩。”我说:“如果能在家里把作业做完, 更好。奶奶, 你这么嘹亮, 你叫他做作业他肯定不敢不听哦。”奶奶说:“那是, 我这孙儿就是听话。”我又说:“奶奶, 你也是个心强的人, 我看得出来, 你很疼孩子, 可是你孙儿有时上学路上和在学校喜欢惹别的孩子。我怕他吃亏给你说下, 嘱咐你孙儿不要惹事, 赢了人家家长找你麻烦, 输了他吃亏老师心疼你也心疼。”奶奶听了我的话很高兴的说:“还是老师好, 我一定教育孙儿, 不要和其他同学扯皮搞事。”经过这次家访孩子有了很大转变, 学习也进步很大。他奶奶再也不说老师偏心了, 还与其他的家长说:“现在老师几好哦, 还亲自上门来说我们孙儿的事, 生怕我们孙儿吃亏。”

抓住关键做好家访工作 篇10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孩子们在进入托幼园所之前,已经家长的帮助下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和技能,但许多家长却不认为自己是教师。虽然他们对孩子的进步感到很骄傲,但经常意识不到他们自己所起的作用。相反,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才是教孩子的人,于是,当孩子入园以后,他们会认为孩子应该开始“学习”了。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家长对孩子的教养就是教育的过程,教师不完全是知识的供应者,而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和外延。教师传递这些观念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家庭访问。

家长刚开始时不喜欢家访是常有的事。他们担心受到教师的嘲弄和批评,教师也会因为受到家长的拒绝和反对,而不冒犯别人,因此,双方都尽量避免接触。即使双方都愿意家访,也不容易找到适当的时间来进行。有的家长不欢迎这种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干扰的事件,有的可能没有时间在家陪伴孩子,有的因为离幼儿园较远,家访一次不容易。但不管这些开始时遇到的困难有多大,一旦坚冰打破,大多数家长都是欢迎教师到自己家中去的。而一旦家长意识到教师很尊重他们,并希望向他们学习,家访就能成为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家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家长为教师的家访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孩子入园之初就应该让其家长认识到:家访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幼儿园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就把有关家访的事宜通知给所有家长,这样,在他们来到幼儿园观察孩子时,通过家长园地和家园联系版,在送幼儿来报名时,在最初的家长会议上用一点时间来讨论一下家访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向家长解释一些常规的家访内容,比如“为什么它很重要”,这样一来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就可以相互支持和帮助了。教师同时还要让家长知道,你要了解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并且也希望家长能够通过这一过程来了解你。有了这样的前提,家园双方就可以在幼儿园和家庭中一起设计和执行最有可能实现的教育课程。这就会让家长们很好地理解到家访是一种双边的交流,进而家长就会对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的东西进行补充和支持,同时也给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了设想和活动的建议空间。教师同时还要要求家长与其更进一步地配合教育,双方可以交流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幼儿的语言、文化、兴趣和能力方面的情况,这样的话,一个幼儿所能得到的教育经验的总和就要远远多于家长或教师单一一方所能提供的经验。

2. 通过首次家访来建立亲密的关系和互相交流信息。

幼儿教师的首次家访应该以一种非常随和的交谈方式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家长来说,即便有教师在家里,他们也会感到比较自在,不会那么拘谨。另外,第一次家访也不一定非要安排在幼儿的家里进行,也可放在“中间地带”,如在饭店,一边喝咖啡一边交谈。不管家访在何处进行,都要利用它来建立良好的关系,把孩子在园的情况告诉家长,孩子喜欢做什么,喜欢和谁在一起玩,他们能胜任一些什么事情。同时,教师还应该询问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询问和回答家长有关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等课程任何方面感到有疑问和烦扰的问题;询问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期望,希望观察他们的什么活动。许多教师在第一次家访时使用一种现成打印好的表格,以确保获得所需的所有信息。这种表格为第一次家访提供了足够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项目,能使双方都感到轻松,并可作为进行相关的且更随意的讨论的跳板。

3. 幼儿教师要根据对幼儿和家长的了解来计划每一次的家访。

因为某一次家访都是针对某一家庭中的某一特定幼儿准备的,不可能浏览一些事先计划好的家访活动,从中找出刚好适合你要访问的那个家庭的活动。相反,在每一次家访前,要根据你从所有有关的人那儿得到的信息来制定一个计划。下面是一些应考虑的事情:这个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能力;这个幼儿的特殊兴趣;喜欢带的东西和在家里使用的材料;从现在到下次家访前一直从事的活动;幼儿易于取得成功的活动;采用既考虑到家长的期望,又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方法(如家长急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数数时,设法把一一对应的内容放到活动中去)。从第一次家访中得到的信息有助于计划后面的家访。如,教师了解到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不足之处,因而计划在以后的家访中和家长讨论一下促进语言发展的一些方法。

4. 完成家访的计划,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例如,如果你准备的计划是和家长讨论如何运用课堂上的物体和家里的物体来帮助幼儿学习数的关系,在完成这一计划的过程中也要能随时作出一些调整。如这个幼儿的弟弟或妹妹刚好在玩穿珠,他们把珠子滚来滚去,并想用它们来搭东西。但母亲不同意他们用珠子这样玩,只准他们用它来玩穿珠或数数。在这个时候,母亲可能更多地考虑大孩子对弟弟或妹妹的不好的态度,而不是孩子对数概念的学习。教师在这时最好不要一味地抓住数活动不放,而是可以先和家长讨论一下当时出现的这些问题,然后再回到原先的数活动上去;可以和家长讨论孩子们玩的穿珠活动的教育价值;可以请家长介绍一般是怎么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纠纷的,然后向她介绍在幼儿园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可以和家长讨论家庭废旧物品的使用问题,如空盒、空罐和无用的邮件等,这些都可让幼儿制作东西。

5. 在每次家访中留出与家长讨论的时间。

在家访的“活动”部分,家长、幼儿和教师一起使用材料探究和学习诸如数数、制作书和自编歌曲等内容。在活动结束以后,当幼儿已转向其它活动,或用其它的方法使用这种材料时,花一点时间和家长交流对幼儿的观察结果,制定在课堂和家里帮助幼儿学习的计划,为下一次家访打下基础,并讨论你或家长提出来的有关幼儿或课程的其它的一些问题。

6. 评价、记录和后续性家访活动。

在每一次家访后,把家访的经过、对今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设想、对幼儿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打算记下来,并把这些设想和打算告诉教师集体中的其他成员。

7. 对家长持协作的态度。

每次和家长的交谈宜以讲幼儿的优点开始,如果教师较多地考虑如何与家长搞好协作,而不是批评家长或设法对他们进行“再训练”的话,则幼儿可从中得到较多的益处。

上一篇: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下一篇:共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