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2024-05-01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我但任三年级数学教学,现就我的一节面积概念教学反思如下。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摸一摸等活动,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

我先从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较数学书和自备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让他们初步感知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让他们体会到可以通过重合和观察直观的比较出谁的面大,谁的面小。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我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从而自己总结出关于面积的定义,这种通过活动来认识概念的方法,就把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对面的积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在比较之初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法直接看出谁的面积大,当我出示两个看起来面积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比较的方法。有的同学用直尺量,利用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去比较;有的同学通过重叠的方法去发现;预设时还想让学生通过画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结论。全班同学在交流时,同学们是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学生对于面积的比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最后在练习中,同时通过择优,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积比较中的作用,为下几节课利用小方格来认识面积作好了铺垫,比生硬的灌输更让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对面积的本质特征又有了更好的巩固。这样既把感受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好,学习氛围比较融洽。

《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下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本内容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的概念,两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算法也大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周长计算方法来进行对比,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结合了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它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等等,这些学习活动既需要学生以一定的空间观念为基础,又能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充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材中有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我在教学中都把它变为现实,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此外,还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在教学中重视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估测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在学习中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一比较活动就有多种估测和策略。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面积计算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再发现过程,防 止对公式的机械记忆。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总的来看学生对简单面积的计算掌握还可以,最让学生感到困难的是面积单位的换算,主要原因是单位之间的进率记忆不是太准,而且容易与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混淆不清。另外学生觉得很困难的是一些较复杂的有关于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理解能力太弱,还需进一步加强。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课前布置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

课后听了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觉得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讲解物体的表面时,选择的实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级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体,让学生摸它们的表面,并想一想如果给它们穿上衣服,谁的衣服布料多?那么对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会更透彻。

2、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当汇报的学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讲解时,有些同学并没有理解。

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篇2:《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一、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是面积”,面积的本质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本节课是属于概念教学,学生获得概念一般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两种方法。这节课既利用概念同化的方法学习周长的概念,即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大小)与新概念(面积)建立联系,又利用概念形成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什么是大小,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对教材进行补充

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素材只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缺乏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我增加了三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大小,丰富教学素材。

实际生活中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时,有时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目测法);有时不能,可以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就能比较出大小;有时把图形重叠在一起也比出大小,我们就可以借助统一的单位进行比较。而教材只提供了一组图形的比大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因此,我又提供比较图形大小的第一、二种情况,丰富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

2、对教材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我把课本第40页“画一画”这一活动,()两组图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于以上的想法,这节课我从三个层次来教学“什么是面积”:

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活动,直观感受和认识什么是面积。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比大小的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面积的概念。

篇3:《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他们对“面”和“面积”都有所了解, 但不能分清两者的区别, 在回答问题时经常混淆这两个词。因此, 我让学生从寻找身边物体的面出发, 感受面, 感受面是有大小的, 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教学中, 我利用白板的淡入、拖动、垃圾桶插件等功能, 把生活中的物体“变”到计算机屏幕上, 演示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同时神秘的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课前先学习微课, 明确操作的原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 利用Smart软件的“记录器”功能将教学内容录制下来, 课上直接展示给学生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环节——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动手在电子白板上拖动、截屏、对比, 从而理解教学难点, 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利用SmartNotebook的“页面记录”功能, 把生活中的面积单位演示出来,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为: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 教材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 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 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再归纳面积的概念,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己经建立了长度及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 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 难度高, 抽象性也比较强。此时,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要以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为认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面, 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 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会利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终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环境:电子白板、Smart Notebook软件。

教具:4人一组学具袋, 包括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学具若干;一张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1.比赛导入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给这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如下页图1, 学生上来涂色) 。谁最快?他一定是最快的吗?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面积的知识。

2.新授概念

(1) 感受物体的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像这样的面还有很多, 你们能找一找吗?

生:黑板面、桌面、讲台的面……

师:摸一摸课本的各个面, 比较课本的面和黑板的面。

学生思考。

师:在刚才的比较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面是不一样大的;面是有大有小的……

师总结: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

(2) 认识面积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吗? (出示图2, 认识不封闭图形)

生:它没有面积, 它没有封口不是封闭图形……

师:那什么图形才有面积呢?

生:像数学书封面一样的封闭图形。

师:那么, 请同学们静静地思考一下, 什么是面积?

学生总结。

(3) 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面积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比一比, 这两个图形 (如图3) , 谁的面积大?

生:a面积大。

师:像这样直接用眼睛观察的方法, 叫观察法。现在呢?你还能观察出谁的面积大吗? (改变图形b的大小如图4)

生:不能。

师:那我们来看看小精灵有什么想法吧? (微课视频)

实验指导: (1) 在学具中, 任意选择一种, 摆一摆, 测量出两个图形的面积。

(2) 4人一组合作, 数一数, 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3) 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想法。

(4) 完成实验后, 小组长收拾好学具。

生反馈:图形a的面积大。用正方形来量比较好, 圆形和三角形有空隙, 不准确。

3.练习巩固 (如图5)

(1) 猜一猜 (比较面积的大小) 。

(2) 数格子。

4.总结, 回归生活

师:生活中, 其实还有很多测量面积的方法。只要你留心观察, 积极思考, 生活会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正慢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变革。从黑板到计算机, 再到可替代传统黑板、粉笔的数字化教学演示设备, 每一次改变, 都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 我有幸接触到了这个新技术, 在一次次学习、探索和发现中, 感受它的强大功能。电子白板不仅具有普通屏幕的显示功能, 还有各种触摸式操作功能, 特别是其强大的交互性, 让课堂更灵活多变, 真正地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我结合这节课与电子白板的整合点谈一谈自己的反思。

1.小工具, 大惊喜

《面积的认识》一课侧重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是认识面、理解面积的含义。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数学概念并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电子白板则能够将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 教师的“小动作”像魔术一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荧光笔”功能、“淡入”功能、“垃圾桶”插件、图形放大缩小功能、“放大镜”功能, 等等。

2.超强互动性, 还原真实性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传统数学课上, 教师可能会直接给出答案, 也可能会提出实验要求,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而, 由于目的不明确,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思考什么。本节课, 我一是结合最新的课堂模式——微课, 在学生动手操作前, 明确操作的原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尝试动手拖动、旋转、截屏、对比,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并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3.不足之处

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各不相同, 但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时, 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课堂机动环节的处理上, 还有待提高, 应让课堂的生成更加自然和饱满。

总之, 电子白板技术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原了真实课堂, 而真实的课堂, 就是平时的每一节朴实无华的常态课。所以, 在《面积的认识》这节课上, 我并没有过多华丽的设计, 只是丰富细节,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自主学习, 提高自己。我想这就是电子白板真正的内涵——回归学生的主体性。

点评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 日常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媒介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充分挖掘适合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并予以恰当使用, 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汪慧玲老师的《面积的认识》一课, 充分挖掘了电子白板的工具使用功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了教学难点。

1.挖掘电子白板的工具的使用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 汪老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工具, 进行组合使用, 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图形情境串, 试图将概念的讲解变得直观、有趣。而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时, 又借助微课进行操作前的指导, 既提高效率, 又清晰明了。学生通过操作、交流, 逐步领悟要想比较面积大小则需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充分的操作动手活动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灵活运用技术, 多角度激活学生思维

本节课, 电子白板的使用, 提高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收集量, 变枯燥的想象为动手、动脑的结合, 教师将知识、趣味融进课堂, 变枯燥的概念传授为动态、变化的教学情境, 促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

当然, 微课在课堂上的使用需因地制宜, 有实效的微课, 可以促进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获得方向和方法。面对可以简单而直接解决的问题也可不用, 技术是需要用而用, 切忌为用而用。

篇4:“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面积,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从而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这儿有两张纸,请你们给纸的面儿涂上颜色,比一比,谁先涂满。

2.提问:

老师的评判公正吗?为什么?要想比赛公平,应该怎么办?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物体的表面和面积

(1)比较课本的封面和黑板表面

①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判断其大小。

②再看一看黑板的表面,这两个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2)比较课桌面和教室的地面

摸一摸课桌的面,看看教室的整个地面,你想说什么?

小结: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

(3)说出生活里几个物体,并且说一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现在要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请一个同学闭上眼睛摸两个面,然后根据你的感觉,猜一猜你摸的哪一个面的面积大?并且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猜?

(1)把长方体其中的一个面描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图形?原来这个面的大小就成了长方形的大小,那长方形的面积在哪里?

(2)老师擦掉一条线,问:还能找到长方形的面积吗?为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

小结:封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3)同学们在纸上画一个封闭图形,并用彩笔涂这个图形的面积。

3.探究面积比较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个封闭图形,你们能分辨它们的大小吗?

(1)比较梯形和三角形

(小结:观察法)

(2)比较两个圆形

(小结:重叠法)

(3)比较两张方格纸的大小

(小结:数格子法)

(4)比较两个长方形

(小结:比较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

三、巩固练习

画1个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5个方格那样大。

你们所画的图形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为什么?

小结:面积一样大,但图形是可以变换的。

四、拓展延伸

比较两张方格纸的大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作者单位 湖南省吉首市龙山县第一小学)

篇5:《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多次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比较三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材料,包括图形纸、剪刀、尺子、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在实践中找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带有开放性的活动中被激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丰富了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在实践中找出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带有开放性的活动中被激活,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丰富了对数学学习的体验。

篇6:《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3、动手操做和和合作探究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将本班课桌摆放成小组形式,在研究用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时,为同学们准备了人手一份的学具,在动手拼摆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篇7:《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首先通过鼓掌欢迎,引出物体的面,然后通过比较事物表面的大小,引入比较“面”的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面积知识的学习兴趣。

2.重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练习是内化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形成基本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篇8:《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从教材的内容看, 显然这是一道提升类的题目了.那位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一个学生填了“不一定”, 而后一个学生出现了分歧, 有的填“一定”, 有的填“不一定”.在那位老师的反思中写道:到底应该怎样来完美地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呢?是传统的灌输, 给出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背出来?还是……

看到这, 我急切地想知道那个省略号里面的内容, 可惜后面已经没有我想要看的内容了.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位老师刻意留着访问者讨论的, 还是自己也没有想出最好的方法.

以前总认为只有在一节课里把问题全都解决的才算是好课, 但后来又听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的理论, 想想也很有道理.思考有了延伸, 课堂才会得到深入, 让学生在教室里思考, 是不是更要让学生在教室外思考呢?

这次上课, 我把那次上课的教学设计一点没修改地沿用了下来, 现将这个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画一个占8格的图形.

(1) 学生将书翻至最后一页的方格纸上自己按要求画图形.

(2) 投影交流三个学生所画的不同形状的图形.

(3) 出示题目:用“一定”“不一定”填空:

面积相等的图形, 形状 () 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 面积 () 相等.

由于已经交流过三个学生所画的占8格的不同形状的图形, 学生第一个空格很快就填出了“一定”, 但后一个空, 大家就出现分歧了.我先请第一个学生回答, 她给出的答案是“一定”, 于是我就在括号里写上了“一定”, 很快就有反对了声音了, 一时间教室里炸开了锅.于是, 我在题目下用红笔打上了一个问号, 在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争执中下了课.

中午一进教室,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和我讨论起那个“一定”和“不一定”.我把那块小黑板又挂了起来, 再请刚才选择填“不一定”的那些人站起来, 结果我意外地发现多了不少人当我问到为什么改变原来的观点时, 有人回答我, 课后和同桌争执过了.而再当我问及具体原因时, 居然同学们都说到了“大小”二字.于是, 当我用黄色的粉笔在原先“一定”二字之前添上“不”的时候, 那些站着的学生一阵欢呼.

于是, 我给出我的意见:形状相同的图形, 面积相等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形状相同”只是说这两个图形是相似形, 但是并没有说他们全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篇9:《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度量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张粉红色纸(长18厘米、宽6厘米),一张绿色纸(长12厘米、宽9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若干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面积

1.结合生活实际,谈话引入“面”的概念

(1)想一想:打扫卫生时,如果两个同学以同样的速度擦黑板、擦桌子,谁先完成?为什么?

预设:擦桌子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大,桌子面小。

(2)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他们是否也有大小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

预设:

找一找:可能会找到脸面、课桌面、板凳面、数学书封面、地面、球面……

摸一摸:请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再摸一摸其他物体的面……

比一比:请学生说一说两个物体的面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①教师示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②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动作与语言相结合,先说说身边物体的面积;再通过想象,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图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以前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教师实物卡纸展示)

预设:这些图形也有大小。

(2)这些图形也有大小,谁来说说它们的面积?

预设:正方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積;三角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所学知识,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或图形的表面有大小。教师结合实例,揭示面积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

3.及时练习

(1)完成第61页“做一做”。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2)为学生提供一个苹果,请学生摸一摸它的表面,说一说什么是苹果的面积。

(3)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认识到不仅物体的上面、正面有面积,侧面也有面积,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通过判断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二)比较面积大小,发展度量意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件出示,同时为学生提供下面两个图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比较,可以看一看,也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

(1)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一个面积大?

(2)用重叠的方法比一比,想一想,能比出结果吗?

(3)小结: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也在比较中产生认知冲突,为激发用度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奠定基础。

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1)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想到用学过的图形去度量。

预设2:如果想不到,可以一起听听小精灵的建议。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

(3)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

①组织学生反馈,说说自己选择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

预设1:用圆形作单位。

预设2:用三角形作单位。

预设3:用正方形作单位。

②组织学生结合以上三组图形思考: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否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预设:能,用正方形最合适,因为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摆放时不受摆放的位置和方向的限制。

③教师介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认识正方形是最合适的面积单位。

篇10: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衡阳市实验小学 肖 敏

教学前思:

本课是学生正式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的开始,是学生接下去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物体的面积

(1)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2)(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物体。比如说黑板、讲台、桌子、椅子等,这些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表面),请你也找一两个物体,去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学生操作)

(4)谁来说说你摸的什么物体?刚才你们都看了、摸了物体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吗?

(5)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面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6)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找个物体、摸一摸再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同桌同学相互说,教师组织交流)

(7)我们来比一比桌面的面积和椅子面的面积,你发现什么?谁能再找两个物体的面,比一比呢? [设计意图: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

2、平面图形的面积(1)用观察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多媒体出示黑板和数学书,把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移下来,就得到了两个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单击鼠标,把原先的黑板、数学书实物擦除)

师:第一个平面图形和第二个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就把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2个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电脑出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

涂好的同学拿出蓝色的笔,描出你所涂图形的边线。

师:刚才的比赛,从总体看,哪一组的同学快?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为什么呢?(三角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那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涂色的红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多媒体显示涂色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描的蓝色的边线的长是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对涂色比赛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是比较小的三角形,另三组是大得多的平行四边形,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面积的含义(板书:面积的含义)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电脑出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你还能一眼就观察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地进行比较呢?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组织反馈后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着重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比一比(出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中国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老师从图上描出了这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说一说

(出示一所学校的平面图)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最大;„比„大一些;„和„差不多)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长一样,它们的面积也一样大吗?为什么?

3、猜一猜

这里原先有2个长方形(出示被遮盖的长方形),可是被方格纸挡住了一部分,猜一猜,原来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呢? 交流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想象中的长方形。

反馈时分别说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最后,我们再来玩一个数格子的游戏。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第一、二组的同学看一下有多少格?

一、二组学生转过去,第三、四组的同学转过来,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有多少格?一起转过来,谁看到的图形面积大呢?(出示同一张纸)那为什么现在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呢?(格子大小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肖敏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到手掌面和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比较相近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使用了重叠、量一量等方法,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1.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候,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以后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篇11:《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及有关单位》教学反思

引入新课内容后,学生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摸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摸自己的脸面。初步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然后请学生到台上摸长方体、正方体及硬币的表面,在引导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物体的表面是指一个物体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第二个活动中,让学比较三个平面图形谁的表面大,谁大谁小?数学书的封面与课桌面谁大谁小,……在这些比较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此时,老师适时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引出面积的一部分意义。

接着,老师举例说,比如:这块黑板面的大小就是这块黑板面的面积。并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进一步理解面积的这一意义。接下来,让学生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封闭图形”的意义,然后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物体到底有多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物体来说明,这样就出现了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教学面积的有关单位。整节课条理清楚,在需要的前提下出示一个个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及看书得出面积的准确意义,到此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活动,充分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并理解面积的有关单位。

篇12:《认识面积》教学反思

①学生对自己所探索的知识不会归纳,表述;

②学生的探研学习是无序的,随意的;

③各组的各位成员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差异很大;

④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

⑤学生不会交流学习。

研究“圆柱的认识以及表面积”是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圆面积和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等有关知识,已具有了独立研究表面积的能力,而且圆柱形在小学生的显示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熟悉,因此,我们备课组将此学习内容作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的材料。

通过试验课: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这样的课,让学生进行探研学习,教师进行引导的关键是设计好一张让学生有序进行知识归纳和理解的表格。

2、这样的课还要多让学生上逐渐培养学生交流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学生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不是引导、指责,指导也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再给予

4、这样的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

上一篇:三敢精神体会 党支部书记xxx下一篇:男士化妆品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