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2-08-20

第一篇: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面积的认识

衡阳市实验小学 肖 敏

教学前思:

本课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几何的开始,是学生接下去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策略。 3.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同学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老师,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好吗?

二、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 物体的面积

(1)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2)(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物体。比如说黑板、讲台、桌子、椅子等,这些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表面),请你也找一两个物体,去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学生操作)

(4)谁来说说你摸的什么物体?刚才你们都看了、摸了物体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吗?

(5)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面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6)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找个物体、摸一摸再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同桌同学相互说,教师组织交流)

(7)我们来比一比桌面的面积和椅子面的面积,你发现什么?谁能再找两个物体的面,比一比呢? [设计意图: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数学书的封面,以及观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学生自己身边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感知,引发新知的生成。]

2、平面图形的面积 (1)用观察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多媒体出示黑板和数学书,把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移下来,就得到了两个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单击鼠标,把原先的黑板、数学书实物擦除)

师:第一个平面图形和第二个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就把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师:老师这里还有2个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电脑出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涂色比赛,请听清两个要求:第一,发给你们的图形要涂满,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师说“开始”,才可以动笔涂,时间1分钟。

涂好的同学拿出蓝色的笔,描出你所涂图形的边线。

师:刚才的比赛,从总体看,哪一组的同学快?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为什么呢?(三角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那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涂色的红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多媒体显示涂色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描的蓝色的边线的长是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对涂色比赛兴致盎然,而教师事先发的图形的面积不一样,一组是比较小的三角形,另三组是大得多的平行四边形,当然涂起来用的时间就多。这样,当学生看到“事实真相”之后,对面积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面积的含义(板书:面积的含义)接下来我们深入研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电脑出示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你还能一眼就观察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地进行比较呢?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组织反馈后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着重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比一比 (出示中国地图)瞧,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中国地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老师从图上描出了这4个省,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说一说

(出示一所学校的平面图)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最大;„比„大一些;„和„差不多) 运动场是一个长方形,草坪也是一个长方形,它们的长一样,它们的面积也一样大吗?为什么?

3、猜一猜

这里原先有2个长方形(出示被遮盖的长方形),可是被方格纸挡住了一部分,猜一猜,原来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呢? 交流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想象中的长方形。

反馈时分别说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最后,我们再来玩一个数格子的游戏。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第

一、二组的同学看一下有多少格?

一、二组学生转过去,第

三、四组的同学转过来,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老师有多少格?一起转过来,谁看到的图形面积大呢?(出示同一张纸)那为什么现在不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了呢?(格子大小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个游戏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

肖敏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认识到手掌面和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通过物体表面的形状引出平面图形,再通过比较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比较相近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使用了重叠、量一量等方法,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候,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以后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2.这堂课设计上有精彩的地方,但在课堂中,我没有注意用语气的高低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整堂课显得很平,没有波澜。 3.教学时要让学生参与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进行比较面积大小时,方法不够多样化。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些学具引导他们使用更多的方法去进行比较探索。

第二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评课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路咏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 例1,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渗透极限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探索和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已有知识并结合渗透“极限”的思想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生活中哪些事物、物体、物品是圆形的?随机播放课件 (1)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2)提问:求圆形水池的占地面积,实际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3)说说,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也是计算圆形的面积?(圆桌的桌布,圆形 草坪或花坛的占地面积,圆形锅盖、桶盖、蒙古包的占地面积等等)

2、导入新课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同学习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启发引导。 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 (1) 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播放课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请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方法。

小结: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这些图形通过割补或其他方法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

(2)启发: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实践探索 (1)引导鼓励

用课前准备好的8等份或16等份的圆形纸片,把它一份份剪开,并用剪开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学过的图形? (2) 动手操作

学生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

师提示:安全使用剪刀;尽量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 (3) 组织交流

8等份、16等份的圆形纸片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各一个进行展示。 讨论:大家把圆形纸片剪开,拼出近似的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观察比较:这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

教师小结:如果把圆等分成

32、6

4、128份等等,一直这样分下去,会怎样?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圆的转化”

小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

3、推导公式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拼出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后,播放课件帮助思考。 (2)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交流得出: 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近似于( ),宽近似于( )。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 ↓ 所以圆的面积=( )×( )= ( )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 圆的面积= πr × r = πr² (3)分析思考,理解公式

观察公式,说说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4)运用公式验证圆的面积和拼出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学具操作,教师演示。)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A、给出圆形图案的半径(直径),求出图案面积? B、一个圆形水池的底面半径是 4 m,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1)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已知条件:圆的半径10m, 所求问题: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示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3)全班交流,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S =πr² =3.14×4²=25.12(m²) 答:它的占地面积是25.12 m²。

三、巩固练习

1、火眼金睛辨真伪。

(1)圆周率π就是3.14。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 (3)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转化过程中周长和面积都没有发生改变。(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一、感受几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几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一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 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圆的面积》评课稿

李海润

门高和

听了路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可见路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亮点纷呈,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

1、教学引入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入,干净利落,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教学,同时一开篇就有效的将学生学习起点与今天的学习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正如那首古诗的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中,教师着重想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求圆的面积公式,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而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是作为学法的指导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

3、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从“点——线———面”,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练习的设计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别设计了已知半径如何求圆的面积的小马溜溜一题,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练习设计将求圆的面积的各种类型都充分考虑到了,同时练习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了让数学回归生活,让书本回归学生。同时练习内容不失人文性和趣味性。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讨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探讨的地方:

1、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后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

2、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从教学效果看,效果良好。有效地渗透了转化思想。充分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路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路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第三篇: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把握形体和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把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把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抽象,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而解决这难点要害是:把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得到长方形及各部分和圆柱各部分间的关系。

4、教、学具:

学生课前准备的易拉罐、圆柱形纸盒或其他圆柱体以及彩纸、剪刀等。

二、说教法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易拉罐、彩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圆柱的侧面积一样大,只要看他们的底面积谁大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就大。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生:计算的方法

师:怎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没有数字怎么算啊?

师:哦!那你们想知道哪些数字呢?知道了这些数字后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1: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

„„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然后把圆柱体的两个底面通过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问: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长,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是圆柱体底面半径)

所以圆柱体表面积=长方形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用字母表示:S=C×(h+r)

我们用这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来简单?

汇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原来的方法简单。(说一说认为简单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你们学会了吗?(会)那老师也得做几题验证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形,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 )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题。整个习题,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而且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3、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

第四篇:圆柱的表面积及课后反思

圆柱表面积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5-6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想象,操作活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教材P5_P7页)

1、什么叫表面积?找找摸摸圆柱体的表面积。

2、看书自学,操作观察。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组内交流,导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圆柱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圆柱表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用S侧表示圆柱的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那么S侧 = 。S表= 。

四、教师小结,明确公式。

五、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一)、(1)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S表= 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S表= 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S表= (2)解决书上的例题。

侧面积: 底面积: 表面积: 答:

(二)、分组展示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4、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底面积:3.14×5×5=78.5(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底面积:3.14×3×3=28.26(平方厘米)

侧面积: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积: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 :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

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平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平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办法。第二: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的原因,对证改错。同时结合课前三分钟计算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第五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武当路小学 崔殿华

我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 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煤矿一通三防是什么下一篇:民航机场自学第二章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