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2024-04-23

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精选6篇)

篇1: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供应链管理(SCM)是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领域之一,作为一种新的企业运作模式,正在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的`设计、建模和运营中来.供应链管理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而在中国,供应链管理与实施还比较欠缺,成功的案例也比较少.但是,更多的企业高层领导开始逐渐地认识到了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且开始着手建立供应链的企业运作模式.

作 者:冯晖  作者单位: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GROUP ECONOMICS RESEARCH 年,卷(期):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2: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2011年

姓 名学 号成绩

一、简要问答题(30%)

1.请描述宜家家居的运营活动系统图。P32

答:宜家家居的运营活动系统图展示了宜家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来达成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明确的企业中,很多高层次的战略主题可以从一系列紧密相联的活动中得到体现并得以实施。

2.描述丰田生产系统的一些主要工具。

答:丰田生产系统是为了提高质量和生产力而逐步发展出来的,以日本文化中消除浪费和尊重员工的思想为哲理。

消除浪费主要是消除七种类型的浪费:

1、过量生产的浪费

2、等待时间的浪费

3、运输的浪费

4、库存的浪费

5、工序的浪费

6、动作的浪费

7、产品缺陷的浪费。

尊重员工是丰田生产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公司有着对永久职位实行终身雇佣的传统和在商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维持一个稳定的工资水平的系统。

二、分析计算题(30%)

玩具小熊通过一个混合批量流水线生产过程加工出来。六个填充人员同时工作,把填充材料装进相应的布料中,这样就制成了小熊身体各个部位的基本形状。由于此作业部门相对分离,故每生产完25套小熊的部件就放在一个箱子内运给下一道工序。在另一个批量作业地,八个操作工人将整块的胚布裁剪成适当大小的布料,然后缝制成小熊的外衣。

接下来的生产流程是有九个工人将填充好的各个肢体部分进行塑形,比如身体、头部等,然后将这些部分拼凑缝制出完整的小熊。接下来,有四个工人为小熊粘贴好嘴巴、眼睛、鼻子和耳朵,并为他们穿好缝制的外衣。经过打扮的小熊都交给三个工人,他们为小熊装入预先准备好的声音设备(含有电池)。最后,经过2小时把胶水进行自然晾干,小熊由两个包装工人放进包装袋中,并把它们装入便于运输的箱子里。

为了分析研究生产能力,经理和生产主管们对玩具小熊的各道加工工序以及转移时间做了估计,估计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表各工序的加工时间

工序

填充 缝制身体

缝制外衣

粘贴五官

添加声音设备

包装

加工时间(分钟)1.5 2.4 1.6 0.8 0.70.3除去不可避免的拖延和休息时间,生产主管可以对一个8小时的班次按7小时计算实际工作时间。

问题

1.根据生产主管的方法,一个班次可生产多少个玩具小熊?哪项作业是瓶颈作业?

答:一个班次可生产105个玩具小熊,缝制身体工序是瓶颈作业。

2.在作业流程的改进上,你能向生产主管提几条建议?

答:为瓶颈工序增加设备或者为瓶颈工序增加人员培训多能工提高设备的效率创建多工位共享的流水线布局(U形流水线)通过平衡流水线等方式平衡各道工序的流程能力通过生产班次的调整或者通过某些关键工序的加班来平衡各道工序的流程能力。

三、小案例分析题(40%)

你的自行车是你想要的样子嘛?你想要一辆适合自己的自行车嘛?如果你愿意付出比那些批量生产的自行车贵20%-30%的价格,那么你将会买到一辆大小、重量以及颜色都非常适合你的松下牌自行车。订货后三周内,你就可以收到这辆车(在日本境内则只需两周)。这一切都是由“松下顾客定制系统(PICS)来完成的。日本东京的国际自行车工业公司的工厂应用该系统,巧妙的运用计算机、机器人和少量工人,完成定制生产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国际自行车工业公司(NBIC)——电子巨人松下的附属公司。从1987年开始生产松下牌自行车。随着该公司在日本市场引入个性化订单系统(POS)(PICS是为海外销售而研制的系统),它由于定制生产,日益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吸引顾客消费群的典范。

工厂本身拥有21名雇员和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用户可以在18种模式、199种颜色的模型中选择赛车、脚踏车、山地车等800万种车型。

PIC系统的工作程序如下:顾客先到当地松下自行车商店,在一架专门的车架上接受测量,然后店主将顾客要求的自行车的说明书传真给工厂的主控制室。在那儿,数据被输入微机中,然后自动生成自行车的初步蓝图,并且产生一个条形码(CAD设计只需三分钟,而以前工厂的绘图员则需要三个小时),接着条形码被贴到金属管架和齿轮上,最后经组装就生产出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的自行车了。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一线工人持条形码标签和扫描仪就可以知道顾客的要求。这个显示在扫描仪的阴极射线管终端的信息直接传到计算机局域网控制的机器上。在生产的每个阶段,计算机读条形码就可以分辨出属于特定自行车的部件,然后告诉机器人在哪里进行焊接,告诉喷漆工人按哪种模式喷漆。

尽管使用了计算机和机器人,生产过程并非高度自动化。齿轮组是手工装配的。装配人线是人工运作的,顾客的姓名由工人手工完成。整个制造和装配时间是150分钟/辆。工厂一天可生产60辆自行车,NBIC的大批量生产工厂(完成其年产量的90%)可以在90分钟内完成一辆标准的自行车。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三小时之内就能做出的车,顾客却要等三周之久才能拿到?销售经理这样回答:“我们是可以缩短时间的,但是我们想让顾客感觉那种期待着某种独特产品的激动心情。”

为了与顾客保持有更多的联系,工厂将同顾客建立直接联系作为自己的责任。收到顾客的订单后,工厂立刻将由计算机生成的顾客定制的自行车图样连同一封感谢顾客惠顾的信函一起寄给顾客。三个月后寄出第二封信询问顾客对自行车的满意程度。最后,寄出一张“自行车生日卡”与顾客共同庆祝这辆自行车的周岁生日。

资料来源:S.MOFFAT, “JANPAN’S NEW PERSONALIZED PRODUCTION,” FORTUNE, OCTOBER 22, 1990, PP.132-35

读完本案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这种生产模式会用到什么样的运作管理?有哪些与传统管理观念不一样?

答:这种生产模式用到供应链运作管理。

传统管理观念是满足一般消费者的普通的需求,新的管理观念是满足高端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传统观念是低成本策略,新的管理观念是高附加值策略。

2. 这种生产模式对哪些市场有吸引力?

答:高端产品市场有吸引力。

3. 此例说明了什么新的市场和生产概念?

答:此例说明了新的差别化细分市场,这种新的生产概念充分利用不同产品目标市场的信息,由于产品与工艺工程中心机构的设立,加强了产品设计师与工艺工程师的互动交流,使公司可以充分发掘利用整个自行车行业不同细分市场的信息差异。在这种新的生产概念下,顾客通过对成千上万种潜在的组合做出选择而直接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不同市场信息的充分把握和利用,可以帮助企业动态管理新产品的增加。借助于对市场信息的跟踪分析和高技能工人的轮换这两种手段,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优化组织

篇3:浅谈建筑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及运营

关键词:BIM,信息化平台,PPP

0 引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2005年以来, 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建筑业总产值由3455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76713亿元, 增长了5倍多。 (如图1所示)

同时, 由于我国建筑业存在产业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低和管理粗放等问题, 导致建筑企业运营效率低下, 同时随着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使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水平落后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运营和供应链管理在制造业中的成功应用,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10%的成本、35%的物料浪费并缩短项目交货期 (strategic forum 2013) , 在此背景下, 寻求先进的建筑行业运营模式以及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摆脱困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是建筑行业与制造行业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这也给建筑行业运营和供应链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笔者从事了近20年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结合负责的660米超高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项目, 就上述问题对建筑行业中运营模式及供应链管理做如下探讨。

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上的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各个环节的管理,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规划、协调和优化等策略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目的。供应链管理中我们需要做到四个R: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1) Right Product—客户提供的信息有效地传递到企业, 同时企业把其正确地分解到上游的各参与方, 确保提供给业主的是保质的正确产品;

(2) Right Place—确保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正确的地址交付相应的产品, 特别是对客户而言;

(3) Right Time—确保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正确的时间交付相应的产品, 对于客户尤为重要, 必须确保时间交付;

(4) Right Price—供应链的管理以减少各个环节的成本投入, 特别是对非标产品的产品成本、库存成本和物流运输和分销的成本, 确保提供给顾客正确合理的价格。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是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作为整体系统考虑, 最快获取生产资料的同时生产出产品, 并通过快速的物流系统和分销系统, 到达消费者手中。这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

1.1 以顾客为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 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以顾客为中心的“拉式”营销推动的结果,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 都是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企业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组织生产。

1.2 强调企业的核心竟争力

在供应链管理中, 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并为其在供应链上定位,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 企业要在各式各样的行业和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它必须集中资源在某个自己所专长的领域, 即核心业务上。这样在供应链上定位, 成为供应链上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

1.3 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

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 所有环节都看作一个整体, 链上的企业除了自身的利益外, 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供应链管理中, 不但有双赢理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把理念形态落实到操作实务上。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 形成一个集成化的供应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1.4 优化信息流程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 环环相扣, 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 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 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 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 (EDI) 、Internet等技术手段, 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 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鉴于上述特点, 供应链管理总结出有如下五大原理:

(1) 需求驱动原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以制造商为中心的推动模式, 而新型的供应链管理必须以客户为中心的拉动模式。

(2) 资源横向集成, 系统决策。企业必须横向集结供应链上的资源, 以便形成强强联手共同应对竞争的市场, 同时优势资源互补, 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3) 快速响应原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共享平台的环境下, 客户不但要求按期交付产品, 更希望越来越短的交货周期, 因此要求企业对客户订单的快速响应, 对材料组织快速响应, 对生产能力的快速响应, 应用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方式, 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相应速度。

(4) 同步运作原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 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 这势必要制定详细缜密的计划, 建立信息对等的信息化平台以及计划管理体系, 减少牛皮鞭效应的影响, 真正可以做到提高效率, 减少库存, 减少成本。

(5) 动态重构原理。市场是动态的, 客户需求也是动态的, 所以要求供应链的管理必须适应动态的市场和要求, 即供应链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调整和重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包括对上下游的企业选择, 核心资源选择等。

2 建筑行业的特点分析

建筑业的特点可以分别从建筑行业、业主、建筑企业、建筑产品四个方面分析。 (如表1所示)

3 建筑行业和制造业供应链对比

建筑业不同于制造业, 它的产品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物品, 而是一种空间固定、体积庞大、生产过程相似的工程设施。工程项目虽然种类繁多, 但基本都依据项目建议书、立项、融资、设计、招标、分包、采购、施工、验收、交付、维修、营运等程序进行。 (如表2所示)

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行业和制造业有相似之处, 也有较大的不同, 总结来有以下几点:

(1) 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是按照类似的流程进行项目的运作。

(2) 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高, 导致了成本较低, 不需要因为不同的产品特点而开具相应的模具和其他成本, 同时措施材料和设备可以重复使用, 周转率较高。

(3) 制造业的集中性和长期性, 导致了供应链上游的参与方与企业的关系紧密, 且参与方式长期固定的, 可以充分地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思维方式把参与方做大做强。

(4) 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产能稳定, 封闭式地作业环境, 外界的影响因素较小, 因此计划管理水平高, 进而对各参与方的库存影响较小。

(5) 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 很少存在信息不对称, 各自信息共享均是基于互联网构建的信息平台, 牛皮鞭效应影响小。

(6) 建筑产品是定制的产品, 购买方唯一就是业主, 因此不存在需要产品分销商和零售商。

4 建筑行业的供应链特点

根据上述供应链管理的原理,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以及和制造业的对比分析, 建筑业的供应链有如下特点:

(1) 合同订单:建筑施工行业多数以单一合同为订单, 而且该订单以业主为终点, 没有下游的分销商和零售商, 因为建筑产品是需要根据业主的要求单独完成, 不会是放之市场皆为产品。

(2) 单一性: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不一样, 所以导致了建筑物的单一性, 没有完全两个一样的产品, 因此对于建筑施工行业, 我们无法做到产品的标准化。

(3) 参与方多且杂:建筑施工行业中有业主、监理、政府管理机构、设计院、总承包商、专业承包商、劳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等等参与方, 每个参与方都代表不同的利益体, 且各自条件和需求不一样。同时针对每个项目而言, 参与方都是一次新的碰撞, 需要协调和适应的时间较长。

(4) 产品地理位置不固定:建筑施工的区域南北差异较大, 各个地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 所以对于施工的供应链的成本和上游供应商的选择也多种多样。

(5) 计划管理水平不高:建筑施工期间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天气环境、设计变更、劳动力组织、工作面交接、计划变更等, 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计划管理经常滞后, 不能按照原有计划受控, 进而导致了上游的分包分供方的计划和库存增加。

(6) 资金压力大:建筑业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行业, 所以对资金的需求会很高, 特别是国内的业主把大量的自有资金用于拿地上, 所以在建设周期内是极其缺钱的, 进而要求总承包商垫资, 而总承包商必然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上游的分包分供方。这样就对上游各方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总包分包分供就是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了破产。

(7) 技术门槛低, 自动化程度低, 质量水平离散度大:国内的建筑施工行业的门槛较低, 无需多大的施工技术和经验的企业都可以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8) 材料一次性投入, 周转和回收率低:建筑行业的材料除了模板和设备之外几乎都是一次性投入, 周转和回收率较低, 同时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较大, 连带的牛皮鞭效应明显。

(9) 信息化水平低: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是近年来提出的, 以前的管理都还停留在纸面上的沟通和传递,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基于此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发展起来。

5 建筑业供应链模型

一般而言, 传统的供应链以制造行业为例, 主要有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组成, 但建筑行业则比此复杂的多。从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来看, 主要有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三个核心圈组成, 周边根据专业又分布了专业设计单位、专业承包商、材料供应商组成的网络。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 经过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前期设计、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以及交付使用后的维护等阶段, 直至扩建和拆除建筑物的所有涉及的有关组织结构和建设网络。 (如图2所示)

6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从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出建筑供应链比传统制造行业的供应链要复杂的多, 主要体现在:流程多、界面多、库存多、标准化少、信息化少、协作少等特点。

参考资料:《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和研究》.

总结有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6.1 界面的问题

(1) 业主与设计或咨询方之间的问题;

(2) 业主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竞争性投标;

(3) 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4) 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问题。

综上所述, 如何减少界面的问题是供应链管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6.2 流程多的问题

建筑施工流程多, 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因素, 且都不能完全可控, 所有导致了施工阶段的问题较多, 主要集中在计划的控制、质量的控制、成本的控制上, 因此如何简化流程, 减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将成为控制的重点, 特别是在建筑合同的界面划分, 导致了内部协调流程的多少。

6.3 库存多的问题

分包分供的库存:因为计划管理和突发因素的影响, 分包分供必须按照项目的整体进度配置足量甚至超量的库存量作为备用。现场的库存:由于到场的材料不可能第一时间就运输到作业面, 通常现场需要设置临时材料堆场。

6.4 标准化少的问题

前述已经多次提高, 建筑施工产品都是根据业主的需求量身定制, 所以标准化的构件很少, 这也是建筑业和制造业的供应链上本质不一样之处, 不仅降低了建筑施工的效率, 总成本增加, 而且不能满足当前大规模量化施工的要求。当然近期随着BIM和PC的推广应用, 国内工业化住宅开始欣欣向荣, 但是因为施工环境、材料限制和抗震要求等原因, 大面积推广还有待发展。国际上日本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

6.5 信息化平台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门槛低, 产品具有单一性和复杂性, 且智能化应用较低, 因此至今还是以大量劳动力为主完成产品的模式, 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很少, 所以当施工进入总承包阶段时, 各个专业承包商进入, 需要协调的界面和深化设计以及施工工作面问题较多时, 信息的传递、对称和共享越发显得重要, 当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越是高精尖的项目, 越是必要条件。

6.6 协作的问题

选择长期合作的有能力、有经验的承包商, 制定出统一固化的标准和流程让各参建方准守是必要的。

7 供应链管理的相应对策

7.1 提高效率

(1) 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

(2) 利用BIM进行标准化施工。

1) 半成品产品的BIM应用:建筑结构施工主要是依靠现场施工为主, 几乎没有半成品, 而机电、装修和幕墙多为现场半成品加工, 然后到工作面进行组装, 这样露天的加工条件差, 质量的稳定性和离散度较高, 而且需要现场提供的加工场地, 成本增加很大, 如果可以将此部分的现场加工的部分转为工程半成品加工, 上述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带来的新问题就是, 如果工厂的半成品到现场之后, 如果安装出现了偏差和现场条件与预想条件部分或考虑不充分, 则需要再回工厂返工二次修改, 因此而带来的成本和工期影响或许更加大。但随着BIM的应用, 在设计初期对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建模, 达到1:1的环境模拟, 模型搭建完成后, 结合加工的要求, 把半成品拆装出来, 分成更小的模块, 再进行shop drawing的设计。

2) 复杂节点的BIM应用:复杂超高层或者异型结构体, 按照通常二维的图纸, 是很难想象和定位出来, 这时必须借助BIM技术, 将结构进行建模, 可以通过任意的剖切, 得出不同的二维图纸, 且由三维BIM模型转化为二维平面图纸非常简单。

3) 综合管线的BIM应用:吊顶内的机电管线较多, 如何保证各种管线的安装空间以及吊顶的净空, 同时又做到半成品的加工, 利用BIM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4) 施工模拟的BIM应用:当现场施工环境和条件非常复杂时, BIM技术也可以进行施工模拟, 例如600m平安大厦的爬模施工模拟。 (如图3所示图)

5) 验收及物业的BIM应用:当项目施工过程中, 业主局部验收, 通常都是大量的验收人员对现场进行验收, 而利用BIM技术进行验收 (利用平板电脑, 无需去现场) 。

6) 同时在最后项目竣工后, 总承包商提供BIM模型, 该模型中是所有的实际情况体现, 不仅有各种属性供物业人员检查, 同时如果再设置sensor, 可以达到对能源系统的监控。

(3) 利用PC技术提高标准化和规模化

PC技术是工业化的简称, 随着日本PC业主的引入和开发, 国内的住宅项目已经开始发展PC工业化住宅建筑, 其利用PC结合BIM技术, 把原有现浇的混凝土结构拆分为“现浇抗侧力构件+外挂预制构件”的系统, 这样可以将原有100%现浇量转化为30%异型现浇量+70%的预制标准化构件, 以实现了建筑施工的标准化, 同时大量的PC工业化住宅应用, 其构件数量和标准都趋于相同, 达到了规模产量。上述的技术和措施, 不仅提高了建筑产品的质量, 同时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 大大降低了成本。

(4) 通过部分专业项目外包提高效率。

国内的建筑施工行业的总承包主要是以土建或者钢结构为主的承建方, 其机电、装修和幕墙专业施工是其弱项, 供应链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利用业务外包模式, 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 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 那些不属于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应弱化或外包。业务外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联盟企业的资源, 为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释放资源、分散风险, 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5) 通过提高核心企业的全专业协调能力, 以提高效率。

建筑施工的各个参与方多, 导致了界面和流程较多, 由于各个企业都有其专业性, 因此大部分的专业都是专业承包商负责, 虽然可以保证专业内容的质量, 但是在总承包阶段, 总包没有专业能力和经验, 则界面和相关协调工作将很难开展, 进而导致效率低下。

上述原因和后果是在中国的行业背景和成长历史决定了, 而西方为了解决相关问题, 多采用的是EPC总承包模式, 总承包商涵盖了所有的施工内容, 作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从设计的源头开始, 到材料采购到最后的施工都全程参与, 总承包方既有土建的能力, 也有专业施工能力, 这样就减少了界面协调, 又站在项目整体的高度思考问题, 可以从设计的源头解决问题, 当然专业承包商也可以外包, 但是总包是有专业协调和管理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效率。

(6) 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建立。

现代企业必须拥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这些管理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之上。建立企业外部网, 与上下游企业互联, 以增强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减少成本

(1) 减少材料浪费和错误返工的成本。

(2) 减少库存的成本。买卖

7.3 供应链金融

建筑核心企业和长期合作的战略分包分供方, 通过供应链对上游参建方的粘性, 利用供应链金融, 以达到产融结合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企业, 通常是总承包商, 其在整个施工供应链中位于核心, 也具备了供应链金融的第一个条件, 其次就是核心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粘性和控制力度, 如果可以则具备了第二个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供应链金融的方式, 如下:

(1) 对于贷款项目, 我们可以选择大型实力强的上游企业作为贷款主体, 前提条件是上游企业和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评估。为何要考察业主的偿还能力, 主要是因为当核心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 业主将作为贷款的兜底担保。 (如图4所示)

图片来源:《揭开ABS面纱:企业资产证券化分析框架思考》

(2) 搭建核心企业的资金池, 利用供应链对上游企业的控制, 为其融资。如果对于长期合作的专业承包商, 核心企业可以控制专业承包商的上游企业, 达到对专业承包商的供应链管理, 这样也可以对专业承包商进行融资。

(3) 利用外部社会资金, 现在国内大量利用社会资本金做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 该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 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PPP项目可以为项目带来大量的资金和融资渠道, 对产融结合项目是有利的。

(4) 融资租赁:对于项目大型设备和专利技术的引入, 我们还可以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 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 也可以不转移。这里就不展开探讨。

(5) 一带一路的战略:PPP项目也可以与地产项目作为一个条件与政府进行对接, 达到低价拿地又可以开发周边市政道路, 为项目增值的目的。资产证券化:国内大型核心企业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应收账款, 我们可以利用金融机构, 把该部分的应收账款, 包装成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融资, 这样可以大大解决现金流的问题, 当然也会带来另外一种质疑的声音, 资产的流逝, 但是对于少部分的资产折减与充足的现金流比起来, 金融产品更加有利。

资产证券化带来的好处是:

(1) 融资渠道增加, 较传统的建筑施工行业的融资渠道有所增加;且传统融资渠道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要求很多;

(2) 融资成本降低, 可以帮助信用级别较低的企业获得高信用级别的融资成本;

(3) 流动性:可以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高的证券;

(4) 融资的自由度:相对于传统融资受到投资方和债权人的监管而言,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自由度更加高;

(5) 企业表外融资: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可以解决企业对资产负债率的要求, 实现出表。

7.4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思维

建筑施工行业是与互联网和物联网触电最少的, 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猛发展, 必须要紧密地结合,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搭建, 现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BIM模型及时处理。

(2) 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技术, 又称无线射频识别, 是一种通信技术, 通过射频识别和BIM技术, 可以精确到哪一层哪一个区编号为多少的梁的连接板。同时该板在运输过程中我们可以精确的知道在那个环节。

(3) GPS的应用, 现场混凝土泵车的GPS系统, 可以精确地定位车辆的位置和行进的路线, 并对道路路况进行分析, 从而给司机提供更加快捷的路径, 既可以监控也可以指导。 (如图5所示)

8 总结

综上所述, 建筑施工行业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深层次的挖掘, 特别是需要利用现在的BIM技术、PC技术以及信息化平台达到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开拓思维, 结合金融模式, 达到调整资金链现金流的目的, 以做大做强企业, 最后需要我们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推进, 在供应链管理中更加精确和及时。

篇4: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建模与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供应链物流及其运作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为了培养具备相应知识技能的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依托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不同于理工科专业课程,供应链管理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对授课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在内容上,课程涵盖了供应链系统构建与优化、生产计划管理、库存控制与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每一项内容都可自成体系,这就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2];实践上,一方面要求任课老师了解企业实际,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供应链实践起步较晚,在课程教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本科生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学生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两个角度探讨该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4]:第一,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环节。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与课程特点严重不匹配,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仅停留在了解层面;第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框架。每位任课老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同,导致课程体系框架不统一。在内容设置上,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缺乏与当前研究热点相关的创新性内容,与业界实际需求存在脱离现象;第三,考核方法不合理。目前,在对该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沿袭传统试卷考核方式,对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违背了高校教育以素养和能力为本的特点。

在宏观层面,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高校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一些学者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改进对策,如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案例研究等,对于指导高校教学部门改进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下面从学生未来就业和继续深造两个角度分析该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一) 未来就业方面。在相关政策扶持下,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开始步入快车道,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规模急剧增大。为了应对这一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很难在每一环节都做到这一点。下图1展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满足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例如,在供应链构建与优化、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方面,本科阶段通常仅从理论层面讲授相关知识,对复杂的实际应用并没过多涉及,表现在建模与优化方法的弱化。

(二) 继续深造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讲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二是在未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课程受众由于对未来出路的选择不同导致对该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二是授课教师在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难以合理的设置课程内容;三是授课教师在具体问题及相关解决手段上的能力有所欠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建模和优化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本科教学,无论是从学生未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两方面来说都至关重要。

二、建模与优化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上看,建模与优化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学阶段[5]。下面进一步阐述本科教学中融入建模与优化的必要性。

(一) 课程特点决定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建模与优化方法的应用

从供应链管理课程模块可以看出,一些内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需要对客观实际进行抽象建模,建模的过程同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于所建模型进行优化求解直观展现了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采取该策略后所能获得的收益,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 复合型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建模与优化方法的讲授并非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具才能满足21世纪社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并运用优化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 供应链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本科课程阶段引入建模与优化,可以提早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在给学生带来成就感的同时,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热情,从而为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科研能力的提早培养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是否能在短短的两年或两年半时间内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国内一些高校,例如复旦大学,在本科阶段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科研活动,提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建模与优化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将建模与优化融入供应链管理教学中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在建模与优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只有授课老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建模与优化能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步入该领域,这也是能否在教学中将建模与优化与相关知识点有效结合的先决条件。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梯队建设情况看,大部分讲授该课程的老师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保证了将建模与优化融入该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endprint

(二) 切忌过分强调建模与优化技术而忽视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本身

目前,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课程主要设置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这些学院的学生在数理及优化技术方面并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做到问题导向,相关数理方法辅助,否则只会让学生对于高深的建模与优化技术望之却步,失去兴趣,这也有悖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本科生培养目标不符。

(三)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量化方法,但在具体教学时还是应该做到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针对性体现在要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例如,对于建模与优化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不可避免的涉及对风险测度的介绍和数理推导,这需要较强的数学功底,并不适合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典型性旨在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在理论讲授基础上,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建模,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供应链系统构建与优化方面,可选择供应链网络设计这一典型问题,首先从理论上阐述网络设计的重要性和涉及的内容;然后結合实际案例进行抽象建模,期间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应考虑的目标、约束及决策。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所建模型的特点和可供求解的技术手段,并以图形形式展示设计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启发性是指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运用建模与优化思想解决问题时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仍以供应链网络设计为例,在选择目标上除了通常采用的利润或成本指标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如是否可以采用基于价值绩效的度量指标,这会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该目标下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是否会有所变化。通过启发式的引导,在释放学生思维的同时又能扩充其知识体系。

(四) 选择合适的建模与优化软件工具

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通常需要学生具备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如高等数学、运筹学等。通过这些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数理知识,因此,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应该尽可能弱化相关内容背后所需要的数理逻辑,辅助以现有的软件工具解决。目前在数学建模与优化方面应用比较广的软件有lingo、gams和ampl等,这些软件允许使用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建模问题上,而相关数值求解则由系统调用相应的求解器解决,这对于问题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来说恰好适合。

四、结束语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不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建模与优化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未来就业和考研深造两方面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军领. 《供应链管理》课程研究综述[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4(6): 151-152.

[2]王叶峰.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S4:184-185.

[3]黄晓喆.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1): 122-123.

[4]王雷.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33(6): 196-197.

篇5: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方案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运输、仓储和配送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在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费用的同时,提高配送及时率,满足客户愈加严格的服务要求,物流网络系统的优化设计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引起了各物流公司和工商企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间竞争,是一场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战略的综合竞争,具体到我国尚未成熟的物流行业,这种竞争又演化成为一种现状化程度的较量,谁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和运作,谁的现代化程度高,谁就能在物流市场中领先对手。

本方案在详细分析了顺丰速运集团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案例实际,本优化方案明确了以下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保障、以压缩成本和提高利润为出发点,帮助顺丰集团在方案的规划期内实现物流运营管理的现代化。

在指导思想的总体框架内,方案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对顺丰集团的网络中心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战略层面上,以将顺丰集团一流的速递服务公司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物流网络的优化和设计作为企业战略基础;在战术层面上,从顺丰集团现存的及潜在的问题入手,在增值服务可行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客户管理、成本管理、时间定价、低碳行动设计六个层面提出了系统化、全方位、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顺丰集团发展规划。本优化方案的目标是:

(1)涵盖案例中的绝大部分信息,突出重点;方案从案例中反映出顺丰运集团的实际问题入手,紧密围绕确定的以顺丰集团优化和创新为核心的选题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综合利用了案例中50以上的信息,忠于案例中提供的事实和依据,并根据我国实际做出了一些合理的假设,对于案例中描述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方案以总体战略为指导,将涵盖的所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化、整体性的发展规划。

(2)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创新性方案在紧密结合顺丰集团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理念创新、流程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顺丰集团的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方案充分采用成熟理论和先进方法,为创新提供了依据和动力。本优化方案综合应用了经济、管理、网络等不同领域的多方面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为顺丰集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3)论述严谨,依据充分本优化方案严格参照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方案中所有的文字描述、图表等相互支持,共同解决所确定的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字要素和图表、数学模型等非文字要素相结合的手段,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数据和事实建立实用的模型,从而保证了论述的科学、严谨。

(4)立足顺丰集团实际,注重整体效果和推广性方案立足于顺丰集团实际,注重操作性、实用性、系统性。考虑到顺丰集团作为国内优秀的民族品牌速运企业,在企业规模、发展方向、业务类型等方面与其他的速递企业有所不同,因此,规划方案着力把握“低投入、高产出”和“实用性、适用性”这两条重要原则,实现顺丰集团业务流程合理化,物流网络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方案背景第二章总体框架第三章方案成果概述第二篇顺丰集团现状分析第一章顺丰集团现状分析的意义第二章顺丰集团宏观与中观环境分析2.1PEST分析2.1.1政治环境(Political)

2.1.2经济环境(Economical)

2.1.3社会环境(Social)

2.1.4技术环境(Technical)

2.2顺丰集团中观环境分析2.3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第三章顺丰集团微观环境分析3.1微观分析——行业的需求与供给分析3.2自身分析——SWOT分析3.2.1优势Strengths3.2.2劣势Weaknesses3.2.3机会Opportunities3.2.4威胁Threats第四章结论第三篇顺丰集团总体规划第一章顺丰集团发展战略概述第二章顺丰集团速递服务功能发展路径第四篇顺丰集团网络系统规划第一章顺丰速运现状分析4.1顺丰速运公司简介4.2顺丰速运公司的网络现状分析4.3主要竞争对手网络分析比较第二章顺丰速运网络系统优化4.1顺丰速运网点覆盖问题4.2覆盖模型描述4.3模型假设4.4建立模型4.5模型求解4.6顺丰速递网络化实施4.7覆盖模型方案评价第五篇增值服务可行性分析第一章顺丰速运以传统项目开展公司业务5.1顺丰速运开展的服务项目5.2顺丰速运开展增值业务的必要性第二章顺丰速运的现有业务及存在的问题5.1国内标准快递5.2当天件业务第三章顺丰速运开展增值业务可行性分析5.1顺丰速运的拓展有利条件5.1.1与EMS相比顺丰速运的有利条件5.1.2市场变革带来的机会5.1.3公司本身大力支持5.2顺丰速运提供支持5.2.1总部对区部的创新业务开发都极大支持5.2.2顺丰快递有着强硬的硬件和软件支持5.3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对增值业务支持

5.3.1国家政策5.3.2市场环境第四章顺丰速运增值业务设计5.1开展等通知派送业务5.2开展代收贷款业务第五章小结第六篇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设计

第一章人员的开发与调配人力资源开发所产生的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混乱.2运营部门和人力部门的合作机制不完善6.2人力资源调配所产生的问题6.2.1员工区域调整问题6.2.2员工利益保障问题6.2.3人才流失问题第二章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公司管理层与基层缺乏沟通.1企业自身文化建设.2加强企业规范.3加强建设表层文化6.2员工的激情与效率缺失问题6.2.1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6.2.2实行工作轮换6.2.3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的建立第七篇大客户管理与营销第一章大客户的开发和管理7.1大客户的建立与完善7.2大客户的客户推荐

7.3大客户的流程分解第二章大客户的营销策略7.1提升大客户的忠诚度7.2企业员工的修炼7.3下游合作伙伴的服务能力第八篇顺丰成本管理优化第一章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概述8.1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概念及构成8.2物流成本管理模式意义和目的第二章物流成本管理体系现状8.1顺丰的三种成本分类方法8.2顺丰在成本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三章顺丰的作业成本管理法8.1作业成本管理法简介8.2顺丰作业成本管理法实施步骤第九篇顺丰速递时间定价模型第一章顺丰速递时间定价模型背景第二章顺丰速递时间定价模型设计第十篇顺丰速运低碳计划设计第一章世界低碳趋势及影响10.1.1国内、国际的低碳趋势10.1.2低碳对顺丰速递的影响第二章顺丰实施低碳发展策略10.1顺丰低碳发展策略的制定10.2顺丰低碳速递管理第十一篇方案总结结束语参考文献第一篇、总论第一章方案背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市场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物流企业尤其是速递行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在“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一条款中九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政策和体制上都大力扶持物流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对于物流的巨大需求,新型的工业、商业业态激发了物流业的新的增长点。总体来说,良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但同时,加入WTO后,大型跨国速递企业如国际速递四大巨头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

速递企业雄厚的资本、资源实力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运营模式对尚未成熟的中国速递业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速递行业,特别是现代速递业,不仅是我国速递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更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逐步增大。物流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将使中国速递业走出初级阶段逐步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靠拢。

顺丰集团作为国内优秀的现代化速递企业,近年来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国家的宏观政策在变化、市场环境在变化、客户端在变化,在这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顺丰集团力求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业中争创一流民族企业的目标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及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速递业,实现自身的转型与飞跃,是顺丰集团提高自身实力、应对激烈竞争的关键之举。第二章总体框架本方案将以下图所示的整体框架为基础,紧密围绕顺丰集团的实际情况逐层展开、进行规划。首先,在方案的第二部分对顺丰集团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在第三部分对顺丰集团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最后,在第四到第十部分,结合案例中顺丰集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增值服务可行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大客户管理、成本管理优化、时间定价策略、低碳行动设计六个方面围绕物流网络这个核心进行规划。

图:顺丰集团发展规划总体框架图第三章方案成果概述本方案以总体框架为基础,从六个大的方面对顺丰集团的物流网络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覆盖面广,可操作性较强,基本解决了案例中的大部分主要问题。通过数学建模、网络优化、数据库等多种手段,具体包括PEST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对顺丰集团的物流网络系统进行了立体化的革新再造。第二篇、顺丰集团现状分析第一章顺丰集团现状分析的意义经营战略的环境是指在制定经营战略是要着重考虑的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总和。经营战略环境分析的任务是通过外部环境分析明确企业将要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通内部条件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从而为制定能够发展优势,客服或弥补劣势的经营战略及其实施提供依据。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行业状况,如波特五力模型。内部条件分析主要是针对影响物流中心实力的内部可控因素进行分析,如产品或服务、销售情况、人财物等资源。第二章顺丰集团宏观与中观环境分析2.1PEST分析PEST分别代表四类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因素:政治的(Political)、经济的(Economical)、社会的(Social)、技术的(Technical)。PEST分析是指影响企业或行业的各种宏观环境因素。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也会有差异,我们集合本次大赛案例中的素材已经相关行业资料,我们可以得出针对顺丰集团的PEST分析内容:2.1.1政治环境(Political)

2.1.1.1国家的支持2008年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外物流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说:“现代物流,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众多领域。物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现代物流是国家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物流实现流通现代化,是提升我国经济素质的效益、降低成本、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关于今后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态度,姜增伟说:“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扩展生产型服务业,并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领域。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发张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提升物流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服务水平,大力发

展第三方物流。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在一次要求要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值的促进作用,其中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服务业。”2.1.1.2与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和法规有待完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而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更为高效的物流服务,处置原有储运设施和人员时,所遇阻力巨大,这些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2.1.2经济环境(Economical)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第一,我国虽然仍属发展中国家,但最近几年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九位跃居第七位。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投资的多元化,形成了对物流的巨大需求,也给物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第四,我国已经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逐渐开放各个行业,在各个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物流产业也不例外,竞争的压力之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必将奋起直追。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的规模会进一步快速扩张。从“十一五”的情况开看,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在8左右,从运行速度和生产规模来讲,可能会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更快。有些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物流市场的总规模会超过80亿元。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物流成本,而顺丰集团作为国内优秀的速递企业,它可以通过整合它现有的网络和内部资源,更加有效的降低成本,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非常小,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在区域内部进行。未来随着整个需求规模的扩张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我国的一些速运企业,特别是有跨区域的服务网络的大型的速运企业会有比较快速的增长,如顺丰集团拥有很好的网络优势遍布全国。2.1.3社会环境2.1.3.1物流人才市场需求较大物流人才被列为中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2.1.3.2部分地方社会环境不稳定随着国家“千乡万村”市场工程的开展,农村超市、商店的捕获量增加,顺丰集团可以运用其强大、方便的运输网络和国内的优势,开展相关业务,但是由于部分地方的社会环境不太稳定,存在一定的欺行霸市等行为,在运输市场上甚至存在一定的程度的黑社会行为,只是运输配送等业务难以按照理想环境下进行。

2.1.3.3消费者对物流的需求增加一般消费者的物流服务需求量。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务需求的比重也将增大。这一需求的内容主要是搬家服务、包裹速递商品配送、个人物品储存等;顺丰速递以“积极”为理念,实现快捷和方便服务。2.1.4技术环境(Technical)

现代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物流内部的迫切需要,现代物流技术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高,虽然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是技术都不是很成熟。顺丰集团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ASS、ERP、BARCODE、EDI等都是现在在物

流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广泛的技术,它们也将越来越成熟。2.2顺丰集团中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也可以称为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顺丰集团物流网络中心的经营活动:一是行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影响因素决定了行业的吸引力,同时也决定了该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二是顺丰集团在行业中相对竞争地位影响了其战略选择及获利水平。因此,在进行行业环境分析是,可根据行业环境分析图表来进行,主要分析行业结构和竞争状况。经济环境:是上升还是下降虽然中国进入WTO,照理说会进一步推动景气,可是伴随着2007年末美国的次贷危机和三鹿事件的影响,中国经济环境不是很乐观,经济环境进入下降期产业环境:是夕阳还是朝阳对于物流业而言是朝阳产业,加入WTO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将大大推动物流发展技术预测:本行业技术的重大变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制造业、连锁商业、跨国采购的发展将大大推动中国物流产业的转型,对物流集约化水平、信息化技术的水品要求将迅速提高2.3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除了PEST几个方面的影响,同时行业环境对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即波特的五力模型: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威胁和竞争对手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现状、消长趋势及其综合作用力随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是企业在行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包围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

图示波特五力模型2.3.1新进入者的威胁在国内,由于速递行业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对于新进入者来说难度较小,所以在这方面顺丰集团还是有着其自身的优势的,毕竟顺丰集团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quot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年旗帜企业”。但是2006年中国全面开放物流业,联邦快递、联合包裹、荷兰邮政集团和敦豪等国际物流业的巨头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国际竞争对手的加入,使得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小,这对顺丰集团的速递业务而言是个不小的威胁。

2.3.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顺丰速运集团是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私人独资企业,从各个供应商开看,大中型运输车辆500余辆,长期可控车辆上千辆等等,由此可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还是不错的。

2.3.3客户议价能力能力提高①顺丰现代速递的市场对象应该以高附加值、小体积、小重量、多批次、高时效的物品为主。主要原因是行业竞争压力大,利润不高,需要引入物流供应链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

②许多生产企业由于原材料的上涨和行业充分的竞争,消弱了其盈利能力,将迫使他们对物流成本产生挤压,公司对客户的议价的能力受到严重的消弱。

③对综合型物流企业的需求还未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形成,客户对这种物流服务的需求还较小,因此,客户有较强的砍价能力。

2.3.4替代服务的其他企业威胁目前国内出现了很多大型和中小型速递公司,他们提供的是专业的速递服务,给顺丰的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2.3.5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现有竞争对手以人们熟悉的方式争夺地位,战术应用通常是价格竞争、广告战、新服务引进、增加顾客售后服务内容。现在顺丰集团在争夺各区域内客户采用的价格战略是极不稳定的,如果没有将物流网络及成本管理进行优化,从利润的角度看,很有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受损。竞争很容易并很快就导致价格的削减,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所有的企业的收入都减少。从总体看,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因此顺丰集团有必要整合并拓展业务,开辟国际物流市场,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

第三章顺丰集团微观环境分析物流中心你微观环境分析也可称为内部条件分析,包括微观分析和自身分析两方面。

篇6:供应链管理的设计、建模与运营

1 UML的简介

1.1 UML的概述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是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的标准可视化建模语言,提供了用图形符号表示的模型元素,可消除一些潜在的,不必要的差异,还可通过统一语义和符号表示,从而使项目根植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建模语言,即UML中。

1.2 UML建模机制

UML提供了两种建模机制:静态建模机制和动态建模机制。

(1)静态建模机制。包括:用例图、类图、对象图、包、组件图等。

(2)动态建模机制。包括:消息、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等。

2 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描述

2.1 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定义

作为图书管理系统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系统的要求:

(1)能按各种方式(比如书名、编号、作者)查询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方便地借阅图书、续借图书、预借图书、归还图书。

(2)能够查询和修改自己的基本资料、借阅图书情况、浏览动态信息。

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要求有:

(1)能方便地对图书进行查询、读者借阅情况查询、借书还书处理、浏览动态信息。

(2)能够随时发布一些信息诸如各学院学生借阅图书超期情况、馆内藏书情况、借阅情况等,以便各学院能够随时获知本院学生的一些借书信息。

作为图书馆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要求有:

(1)能方便地对图书进行录入登记、修改、注销等。

(2)能够方便地对新生进行登记,或注销已经毕业的学生信息,能够随时发布一些信息诸如各学院学生借阅图书超期情况、馆内藏书情况、借阅情况等。

2.1.2 图书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以及经过系统的需求分析,将图书管理系统的使用人员划分为读者、工作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三类。读者主要查看图书信息和个人借阅信息等;工作人员主要查看图书信息、用户借阅信息和读者借书还书管理等;系统管理员主要管理读者信息、书籍信息和工作人员信息等。

(1)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用户身份的分类、录入、修改与删除;图书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与校审;读者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动态信息的发布、修改和删除等。

(2)工作人员借还管理模块。包括图书的借阅、续借、预借、返还;图书借阅数据的修改和删除;图书书目查询;读者信息的查询等。

(3)读者查询模块。包括书目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借阅者个人信息部分限制修改等。

2.2 系统用例分析

分析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用例图的建立。用例图强调用户希望得到的功能,可被成为参与者的外部用户所能观察到。通过用户视图,使用者应该明确软件后续设计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整个软件直到实现的过程都是围绕用例来进行的。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到如图1的系统总体用例图。

从这个总体用例图中可以看出,系统中的书目信息和消息是不受权限限制的,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浏览,这是基于对系统的权限控制考虑的。这将免去了登录的麻烦,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3 图书管理系统设计

使用UML进行系统建模,就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然后用可视化的模型将信息用标准图形直观地显示出来,以建立面向对象的系统模型。

3.1 系统静态模型

类图(Cla SSDiagram)是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明确基本类及其相互的关系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完善整个系统。类图描述系统中类的静态结构,不仅定义了系统中的类,表示类之间的联系如关联、依赖、聚合等,也包括类的内部结构(属性和操作)。与数据模型不同,类图不仅显示了信息的结构,同时还描述了系统的行为。

3.1.1 参与者类

参与者类包括Borrower、Administrator和Librarian类,其中,Borrower是借阅者类,属性较多,包括账户ID、姓名、地址等,最主要的操作是借书和还书;Administrator类是系统管理员类;Librarian是工作人员类,包括账户、名字和地址等属性。

3.1.2 系统中的其他类

系统中的类除了上述三种以外,还有Item、Title、load和Reservation等类,其中,Title类是记录书目信息的类,属性包括书籍名称、作者、ISBN、书籍总数量等,操作包括查找、创建、撤销、借出、归还等;Item类是具体某本书的类,属性包括图书编号等,操作包括查找、预借等;Load类是某本书的借阅信息类,包括所借书籍的ISBN、借阅时间等;Reservation是预借信息类,包括预借时间、预借书的ISBN等。

3.2 系统动态模型

系统动态行为模型由消息、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和活动图表达,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对主要的用例和对象绘制这些图形,以便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行为。图书管理系统提供的每个服务都是由若干相关对象的交互合作来完成的。下面主要是通过绘制顺序图、协作图和活动图,对系统内部的协作关系和过程行为在动态的层面上进行了描述。

3.2.1 顺序图

顺序图(sequen Ce Diagrajn)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顺序图存在两个轴,水平轴表示不同的对象,垂直轴表示时间。顺序图中的对象用一个带有垂直虚线的矩形框表示,并标有对象名和类名。

图书管理系统中的顺序图比较多,比如有读者借书顺序图、读者还书顺序图、工作人员处理借书顺序图、工作人员处理还书顺序图、读者查询书目顺序图、系统管理员添加图书顺序图等。以工作人员处理还书的顺序图来描述,过程如图2所示。

3.2.2 协作图

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虽然顺序图和协作图都用来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但侧重点不一样。顺序图着重体现交互的时间顺序,协作图则着重体现交互对象间的静态链接关系。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协作图很多,文中只列出工作人员处理还书的协作图,如图3所示。

3.2.3 活动图

活动图可用来描述操作(类的方法)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描述用例和对象内部的工作过程。活动图是由状态图变化而来的,但各自用于不同的目的。活动图依据对象状态的变化来捕获动作与动作的结果。活动图中一个活动结束后将立即进入下一个活动。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有明确的活动的类包括读者、图书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每一个类包括许多活动,文中只给出图书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的活动图,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选择合适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和设计工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而且有利于用户对模型的理解,从而实现更好的沟通。论文利用UML的可视化建模软件工具,按照项目的需求,使用各种图形,实现图书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开发,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参考文献

[1]史济民.软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少锋.面向对象技术UML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申凯,王娟.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研究[J].湖北:软件导刊,2007,(10).

[4]周莹,张宇华.UML及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湖南:电脑与信息技术,2004(10).

[5]肖岗,张广泉.UML在研究生成绩管理系统建摸中的应用[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上一篇:藏药学空白简历表格下一篇:云龙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