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研究课

2024-04-11

同题研究课(精选8篇)

篇1:同题研究课

《场景描写》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场景观察能力,学习场景描写中的“点、面、景”的描写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

二、重点:

1、引导学生选择、确定、观察场景中的点。

2、学习场景描写中的“点、面”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领会“场景”。

同学们,大家认真看,认真听,用心感受!上课伊始,到底是怎样的场景?描述课堂现场

(二)描述场景,体会场景三要素。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相机小结板书:XX是此刻全场的主角、中心、焦点——(板书:点);所有的观众,是一个巨大的面——(板书:面);教室就是整个活动的背景——(板书:景)

(三)看局部、猜全景、引发兴趣领会“点”的重要性。那么下面请大家看场面中的一个局部,一个小点,你能否猜想出整个画面,整个场景?观看表演,猜场景

1、关注人物动作。

2、关注人物外貌、神情。

3、关注人物语言、心理。

4、关注全貌全景。

(没有明显的动作,看不清具体的神情,它是一个远看的场面,如何整体观察这样的画面?)

5、教师总结场景描写的要素。如果说“面”是远景、是长镜 头,只要大体的描述,而“点”是关键、是近景、是特写,需要具体、深入、细致地描写。

(四)片段欣赏,领会、验证场景描写的方法。

(五)联系生活,谈感受。

生活中有许多场景留在了我们心中,你都想到了哪些场景?

(六)创设游戏活动,引导观察想象。

1、介绍当今最流行的快闪定格族

2、寻找超级木头人,现场采访解说。

下面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孩子们分两组进行,一组表演,另一组寻找超级木头人。

生一组玩游戏,边拍手边唱歌,然后定格。

生二祖寻找超级木头人,说说原因,观察动作神情。(之后交换)

3、运用所学的方法试写游戏片段。

(七)学生习作展示,师生互动点评,学生修改习作。

(八)总结延伸。

2013-3-25 2

篇2:同题研究课

双口小学 王敏惠

教学目的:

1、通过罗列出5、6、7、8四个数乘积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甲乙获胜的可能性。

2、了解奇数乘奇数、奇数乘偶数、偶数乘偶数的乘积的奇偶性,使游戏公平。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里有几个人在玩游戏,他们不知道游戏公平不公平,我们帮一帮他们好吗?我们先帮一帮甲乙两个人解决一个小问题。大家请看。

两人各摸一张相乘,积为奇数,甲胜,积为偶数,乙胜。大家猜测一下,这样公平吗?大家都猜测公平,那么就请你们两人一组,拿出纸袋中的卡片,分别扮演甲乙两人,两人一起玩,感受一下。

二、动手实践

师:你们感受到了不公平,但是我们要研究一下,他究竟为什么不公平。

教师板书六道题。

师:好了,这种情况下,得奇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偶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六分之一小于六分之五,六分之五十六分之一的五倍,多大的悬殊呀。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不公平,也找到了原因,还会用分数表示。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游戏改一改,让这个游戏公平一些。你们觉得改6还是改8?谁说说,为什么现在你觉得公平了? 师:谁能明确的说出来,这时候,得奇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得偶数的可能性有多大?(六分之三等于六分之三)我们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这种现象叫做”等可能性”.三、练习

1、师:帮甲乙两人解决问题后,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你们也帮老师解决一下好吗?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或看过足球比赛吗?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哪一方先开球?

生:石头、剪刀、布,猜拳,抽签,抛硬币„„

师:国际上的足球比赛一般是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的。你们认为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生:公平。因为抛硬币有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师: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什么?(等可能性)

2、每人选一种颜色指针停在谁选的颜色上谁就先走。我选红色。这样公平吗?

3、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是停在红色区域?

4、下面我们把全班分成两个组,每组选一个代表,两个人先猜大猜小,在只筛子,那组之对了,那组获胜。胜者先答题,答对加一分,答错了由对方回答。

5、有红球和绿球,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五,那么盒子里面有几个红球,几个绿球?要想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怎么办?

6、这些书的总数是由1、2、3组成的3位数它有几种可能?你猜中的可能性有多大?

7、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前100名的购买者可以抽奖。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

•(1)这次抽奖活动,中奖的可能性是()。•(2)第一个人抽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是(),中二等奖的可能性是(),中三等奖的可能性是().•(3)抽奖到一半,已经有8个人中一等奖,15个人中二等奖,有27个人中三等奖。这里李明第51个抽奖。中一等奖的可能

性是(),中二等奖的可能性是(),中三等奖的可能性是()。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

双口小学 王敏惠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游戏来让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可能性发生的几率来判断活动或者游戏是否公平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

篇3:同题研究课

怎样科学地教、艺术地教, 是一个让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 学校组织了“小说教学同题研究课”活动, 让我对“如何科学地教、艺术地教”这个问题有了略微清晰的认识。这次活动是由三位老师在不同的班级, 教授同一篇小说———张爱玲的《封锁》, 并以此为契机, 通过老师们听课和评课, 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说的教学模式。

一、小说教学的一课时应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在小说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对整个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三节同题研究课的比较, 笔者认为一课时应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这样做较为合适, 也较为科学。《封锁》的一课时教学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环节:①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需要涵盖小说的三要素) ;②思考探究:你认为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恋爱在当时发生可信吗?为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这种“瞬间反叛”?③总结小说的寓意。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思考、探究、交流, 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也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

当然, 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从数目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的, 不一定非要三个, 可以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设计成两个或者四个教学环节, 但总的来说,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 环节过多, 每个环节分配的时间就会减少, 从而影响重点难点的解决, 不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封锁》的一课时设计五个教学环节, 则环节过多, 内容也就过多了, 学生对每个教学环节不能有充足的时间接受和吸收, 教学环节的完成在时间上会显得很仓促, 这样一来, 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出不来。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过:“课堂教学, 重要的是理解质, 而不是信息的量。”

另外, 教学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讲究科学性, 决不能盲目地等额分配教学时间, 如, 45分钟三个教学环节, 每个环节15分钟, 这样做不符合教学过程的先易后难的规律。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将教学时间呈喇叭形进行分配, 开始的环节分配的时间最少, 越到后来时间分配得越多。例如, 《封锁》教学中第二个环节:思考探究———你认为吕宗桢和吴翠远的恋爱在当时发生可信吗?为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这种“瞬间反叛”?如果这个教学环节能够被分配到最多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讨、交流, 那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小说教学的切入点要恰当

在教学设计时, 找好教学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这就意味着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 深入作品, 进而抓住作品的主旨。

《封锁》一文如果将“吕宗桢和吴翠远之所以能发生恋爱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①导火索———吕宗桢的亲戚董培芝的出现;②心理原因———回归真实的自我, 男主人公吕宗桢缺失的需求是理解, 女主人公吴翠远缺失的需求是尊重;③时空基础———在封锁期间的电车里。切入点的探究为后面学生对小说寓意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说教学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

小说创作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任何一篇作品如果我们想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它, 就一定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 贴近生活的现实生活才会对他们有启发性, 理解才会更深入, 从而关注当下身边的人、事、物, 这样学习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封锁》一文中“你如何看待今天的这种‘瞬间反叛’问题”, 问题一出, 学生们很快就将作品的典型性———瞬间反叛与自己周遭的生活联系起来, 谈及了玩游戏、不写作业等“瞬间反叛”, 更好地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 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 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 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 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 产生越轨的萌想, 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 激情封锁了平庸, 并且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

当学生将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探究的时候, 老师要做适当的点拨,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地看待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 正确地看待现实生活中这种类似的问题。老师在学生探讨、交流、表达之后, 要给出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 如, 《封锁》教学中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瞬间反叛”, 要持一种“合情入礼、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态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 小说作为有生命的艺术品, 它的教学应更加重视引导和点拨,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 找准切入点, 让学生整体感知并把握小说内容, 在探究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激发学生阅读赏析的意趣, 在联系现实生活时要给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小说的主旨和寓意,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小说教学不同于一般叙事类文本的教学。首先, 小说教学的一课时应以三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较为科学合理;其次, 小说教学的切入点要恰当;再次, 小说教学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

篇4:同题螺旋课 成就课堂精彩

一、同题螺旋使校本教研走向深刻

所谓同题螺旋课就是几位教师选择同一个课题,经过集体备课,确定本课(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和大致的教学框架,先由一位教师上课,其他几位教师共同听课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后由本人或他人再上此课,从而实现循环往复、螺旋提高的一种课堂研究活动。同题螺旋课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即同题同构课和同题异构课。所谓同题同构,即上课教师选择同一课题,通过集体备课,确立大致相同的课堂结构;首位教师上课后,参与教师共同评课并提出改进意见;之后由第二位教师上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提高。这样的活动对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很有帮助,对听课的其他教师也不无触动,“同样的教案,不同的教师来上,为什么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差异?怎样才能把教案演绎好,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此类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与讨论。所谓同题异构,即选取同一教材,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结构和教学风格;上课后共同反思,确立更具实效性的课堂结构;由上课者或其他教师再次执教。如此循环往复,螺旋提高。这样,充分展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将同题螺旋课引入校本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开展同题螺旋课研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体现的是集体智慧与同伴互助的效应,是共同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不可缺少的方式。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助于个人在集体智慧中“顿悟”,从而优化个人设计,体现个人风格。此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二是处理好“求同”与“存异”的关系。同题异构讲究的是殊途同归。“同”在于目标的同一性,“异”指切点不同而导致的策略不同。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避免一些教师简单地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地照搬购买的教案集和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教学设计。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有助于教学。

二、同题螺旋使课堂教学走向细节

同题同构——细微之处见功夫。各教研组成员共同选择一个课题进行集体备课,确定相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然后分别在各自的班级中实施课堂教学,施教后进行反思与交流。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对促进研究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同题异构——多元解读显创新。同题异构是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一大创新。同年级每位教师在课前是信息资源的共享者,在展示时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促使教师既能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找到教研的切入点,又能在新课堂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关注的教学焦点更多,探讨问题更扎实,有利于扬长避短,在高起点上发力,促进专业发展。

篇5:同题作文 故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乡愁》

故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故乡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灵魂的栖居所。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路,故乡的人,总是让我们魂牵梦绕。面对故乡,无论是景是事是人,你总有很多记忆。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佳作赏析一】

我爱故乡的油菜花

戴泽初级中学祝玥 故乡兴化垛田,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下游,里下河地区,标准的鱼米之乡。每年的清明前后,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都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

曾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坐着爷爷的小木船穿行其中,那时不懂,就觉得金黄的花海像波浪起伏连绵,煞是好看。现在想来,那就是“船在水中行,人在花中走”的独特感受吧。

今年清明,我和爸爸早早的就从县城赶回了老家垛田。坐在飞驰的车里,满眼的美景,满心的欢喜。油菜花,我回来了!

燕子呢喃,杨柳依依。前几天刚下过几场濛濛细雨,油菜花盛开了。满田,满坡,满沟„„到处都是金灿灿的!一朵朵油菜花像极了美丽害羞的新娘,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形成了花的海洋,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啊!我爱你们,故乡的油菜花!傍晚时分,夕阳落在矮树丛中。爷爷还像小时候一样带着我坐上了他的小木船。小船静静地在平如镜面的水上滑行。周围一片寂静。从船上看,水道两侧垛田上的油菜花显得十分高大。和着泥土味儿和花香的田垄上撑起了一支一支碧绿的伞柄,金黄的花朵活像那打开的小伞,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幽香。放眼远眺,河道两侧的高大树木掩隐着几座农家小院,袅袅炊烟升起来了,这一切不就是展开的一幅绝妙的水乡画卷吗?这时候,远处飘来一只晚归的小船,船娘摇着桨,咿咿呀呀的唱着故乡的歌谣。小船穿行而去,激起阵阵涟漪。歌声远了,水面又恢复了宁静。四面寂静无声,偶尔听到菜花深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合着水音,显得分外嘹亮。

木船在纵横的水道中穿行,绕了一圈,掉头返回。我站在船头上,迎面看到红色的晚霞落日,衬着水面上的油菜花,又是另一种风情。故乡的油菜花啊,我看不够,爱不够。多想就把这份美好折一折,放进口袋里。无论以后走到哪里,随时随地都能欣赏你那一抹醉人的金黄。

喜欢故乡的阳春三月,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油菜花。我爱故乡的油菜花!

【教师点评】笔触细腻,情思灵动,想象独到,通篇洋溢着对油菜花的赞美之情,吟唱出一曲对故乡的生命赞歌。文章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语言流畅,富含文采;适时穿插抒情 1

性的文字,文情并茂。

【佳作赏析二】

我爱故乡的味道

戴泽初级中学翟文文 记忆中有一片翠竹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那是故乡的印记。故乡还带着独特的味道,那是过年时热气腾腾的饺子,软糯甜蜜的汤圆,散发出来的诱人气息。回忆往昔,一股细腻,甘香的清甜之味涌上舌尖,是那般美妙,那般香甜„„

悠长的香

最喜欢奶奶做的饺子了,尤其是虾仁饺子。小时候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那样的饺子。细细回味,一股清幽的香味还在齿畔,是故乡过年的味道——只属于哪个时候的味道„„

每逢过年总是掰着指头算着日子,念叨着那句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

十三、糖瓜粘,二

十四、扫房子,二

十五、炸豆腐,二

十六、炖羊肉,二

十七、杀公鸡,二

十八、把面发,二

十九、蒸馒头„„”一到三十儿晚上,奶奶便剁好了韭菜,炒好了鸡蛋,把虾仁拌起来准备包饺子了。饺子还未出锅,我便捧着碗站在厨房门口等着,盼着„„用姐姐的话讲,那时候的我可谓哈喇子流了一地啊。

终于盼到饺子上了桌,轻轻咬开一个饺子,韭菜的清香与虾仁的鲜美如热浪一般冲向咽喉,那是一股清幽的香,是那样悠长„„

细腻的甜

故乡的元宵节并没有花前月下,灯火通明,却有让谁都吃不停口的汤圆。姥姥包的汤圆是最香的。十五一大早,姥姥就开始磨芝麻,我总是佯装去帮忙。趁姥姥不注意的时候用小手撮一小把芝麻,偷偷的放进嘴里。然后一边嘬着手指,一边偷偷的望着她。姥姥把我含在嘴里的手指头放到她的手掌里,用另一只手轻轻的打几下:“乖乖肉啊,你看看你的脏手!小馋猫!”连那句话都裹着甜蜜。

姥姥从锅里盛出一碗先给我,我轻轻咬一口汤圆,浓浓的芝麻馅就顺着嘴边流出来,那一刻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尝到了世间最香甜的味道,那样细腻„„

故乡的味道,是那样的令人难忘,是那样的令人向往。我渴望再回到故乡,渴望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那段日子里,有细腻的甜味,悠长的香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故乡的味道——细腻、悠长„„

篇6:韩翃——《同题仙游观》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作者:

韓翃,字君平,南陽人。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除駕部郎中、知制誥,擢中書舍人卒。翃與錢起、盧綸輩號大曆十才子,爲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集五卷,今編詩三卷。

注释:

仙游观:《唐书.潘师正传》载:道家潘师正居于嵩山逍遥谷,高宗曾为召见他而令史官于逍遥谷口开一门,号“仙游门”。嗣后,此处道观辄称“仙游观”。仙游,言游于仙境。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二楼,以候神人。”此处指仙游观。

宿雨:隔夜的雨。

秦:嵩山一带属秦地。

汉宫:指唐宫。

砧:捣衣用具,古代捣衣多在秋夜。

坛:土筑的高台。道教徙佛教徙做法事或诵经时的场所。

方外:犹世外,言超然于世俗之外 。

丹丘:指神仙居所,昼夜长明。

赏析:

篇7:辽宁高考同题作文

时代夹流中的人们享受着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也承受着信息光速更迭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是的,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或许可以给人类更多可以超越过去、征服自然的砝码,却永远无法替代自然带给人们内心的慰藉和踏实。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的远比人们自认为的多,毋庸置疑的是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人们依赖它,从它身上汲取信息和便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共享和资源一体化,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同时,它给人类优越感,驱使人类不断加快发展步速,给人类超越自然的野心以及越来越无法满足的欲望。尽管如此,很多人对科技毫无敬畏可言,只有成就感,他们认为科技是人类创造并突破的,科学是人类探索和发展的,他们认为是人类掌握着科技从而控制着世界。所以有了争执、有了战争、有了反叛。一些人的心理变得扭曲,法律的约束,道德的准绳已无法将他们从欲望的边缘拉回来。于是,有了高智商犯罪手段,有了令人震惊的信息窃取案件,有了商业操纵丑闻。

很多人被自己局限在自己设定的躯壳里,按部就班,无法自拔。很多现代化设备有自动定时功能,它们在固定的时间响起,催促你,提醒你,你觉得自己天天忙得团团转,却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通讯设备功能齐全,社交软件像病毒一样爆发,你觉得你无时无刻不在和人打交道,却找不到人谈谈理想。科技本身没有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了科技织成的网里,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和机器一样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高考满分作文无休无止,不会疲倦;我们以为自己逻辑思维强,思路清晰,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成事。但触动我们内心的往往是最自然最质朴的事物,瞬息万变的天空,波澜壮阔的海洋,明亮璀璨的星光。与自然相融的时候,人类总能感觉到它的力量,甘愿臣服,像是被一种浩然之气涤荡,感到慰藉和坦荡,像是灵魂找到了安憩之所,内心有了着落。“星空之上,还有苍穹”,人类对自然的仰望和依赖是永恒的,科技注定替代不了。

篇8:同题研究课

近日,常熟、张家港、太仓三市合办的“聚焦课堂,同题异构,共放精彩”主题活动在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三地的三位教师围绕新授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模式选择、新课导入、难点化解、重点突破和手段运用等方面各展所长、各显特色,紧紧地抓住了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这条主线,呈现出殊途同归的可喜效果。本文结合三节同题异构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模式选择:教学模式各异,学情为本相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过,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因此,课前预设中的教学模式选择,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就具有战略策划意义。在本次“同题异构”活动中,三位教师的教学模式各异,但学情为本相同,殊途同归一致。

[案例一]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材料导读模式。先围绕本课两大教学内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呈现具有针对性、说明性的各种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再以材料为知识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推理、归纳,逐步得出原因和表现方面的各个主干知识点,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再建构”。

第二位教师采用了知识运用模式。先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然后对应其中的几个要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各种原因,及这些原因引发的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每梳理完一个层次的知识点后,教师都会提供对应的材料,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分析、验证材料,以完成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第三位教师采用了组间竞争模式。备课时,教师已将教学内容按教材顺序归纳,设计成20个小问题,并以图片、文字、数据为载体,以谜语、“连连看”等为形式制作成PPT课件;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先借助学案来整理和识记教材知识点,然后利用PPT将问题依次呈现出来,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计分。

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三位教师分别为其不同的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了教学理念依据。但学情为本相同,即在掌握了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找准最近发展区后,实现教材文本的活化,达成教学目标。

二、新课导入:设疑置问各异,激趣效果相同

作为新授课,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成功导入。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激发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此,三位教师作了精心准备,设疑置问各异,激趣效果相同。

[案例二]

第一位教师先展示了学生校服上的商标,以谈话方式询问商标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从“让消费者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记住这个商品,更好地销售”等作用中总结出“商标是商业发达的结果和表现”。之后,教师提问:“大家可能不知道,商标这个看似现代发达商业才有的东西,其实中国古人早就运用了。那么,哪个朝代的经济这么繁荣?为什么会这么繁荣呢?”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位教师先播放了一首称颂江南繁华的配图配乐宋词唱曲,让学生借助诗情画意展开想象,借助婉转曲调神入宋代,在情感上体会词人在江南生活的快乐幸福感。然后,教师提问:“接下来,大家是否想知道,宋代美丽富饶的江南,在衣食住行方面到底为诗人提供了哪些幸福享受呢?”从而导入新课。

第三位教师也以诗歌导入,选用的是南宋诗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教师先承接上节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指明此诗借赞誉西湖风景,讽刺南宋统治阶层不思恢复中原的颓废状态;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此诗也从侧面反映了江南经济的繁荣景象,接着又给出汉代时南方经济欠发达的史料,让学生意识到二者的悬殊。然后,教师追问:“一个蛮荒之地,是如何产生堪比汴京的大都市的?”从而导入新课。

显然,三位教师导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都抓住了激趣这一关键点。对被激发的兴趣如何予以有效维持的问题,三位教师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效果比较明显。

三、难点化解:探究方法各异,化难为易相同

每节课都有自己的若干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面对促成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江南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探究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四方面原因: (1) 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2) 自然条件优越; (3) 南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如果本课难点化解不到位,会使后续的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表现的教学活动缺乏知识铺垫,也会使“学习延伸”栏目中请学生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活动开展面临困难。为化解这一难点,三位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方法。

[案例三]

第一位教师补充了一系列图文史料,包括两宋政局形势图,江南自然条件的概况介绍,从唐至宋黄河、长江流域人口比率变化表,北方人口南迁路线图,曲辕犁、秧马、牛转翻车等水田耕作工具的图片和简介,南方兴修水利的史料和工程图片等,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分析,从社会、自然、人力、技术、政策等角度分别进行探究学习,最终成功归结出以上经济重心南移的四方面原因。

第二位教师通过设置系列小问题情境和线性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解答: (1) 师:如果当时你是北方的农民,金兵南下之时是留是走?生:走!逃命要紧。 (2) 师:去哪?生:没有战乱的地方———江南。 (3) 师:若漠北也没战乱,去不去?生:不去!我还要种地过日子,江南最适合。 (4) 师:到江南就能种上地?生:我要带上农具,最好能得到政府支持。 (5) 师:能种旱地就一定能种水田?生:不一定。但我会探索水田的种植技术,并改进种植工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了相关史料予以印证,并引导学生使用学科化语言,整理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四方面原因。

第三位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学案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相关知识梳理,但接着并未直接入题,而是让学生扮演家乡形象代言人,向同学“请教”常熟作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其农业发达的原因何在。在学生借助乡土知识、生活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原因进行归类,找出自然、社会、人力、技术、政策等要素。最后,以抢答形式让学生回答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四方面原因。

不难看出,三位教师的探究方法各有其妙,但归结起来,关键妙在有效运用了“最近发展区”原理,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活动两个方面作了化难为易的处理。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材料支撑、情境铺垫,还是以今释古,都在力图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整合、架桥筑路,以缩小学生知识、思维的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发展水平(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距离上减小最近发展区的跨越难度。思维活动上,不论是告知思维方法、提供思维步骤或是促成知识迁移,都力图通过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引领、点拨,从过程上减少最近发展区的跨越难度。

四、重点突破:活动设计各异,主体参与相同

活动是突破重点的方法之一。对宋代“南方手工业、商业发展表现”的教学而言,三位教师围绕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都市、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设计进行了串联整合。三位教师虽然活动设计各异,但主体参与相同,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四]

第一位教师在简要地导入后,通过几段动画视频来介绍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精美的视频使当时的手工业各部门的代表性产品及其特色、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发达的海外贸易集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宋代南方工商业的繁荣气息。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手工业时,展示了一些仿宋的瓷器和刺绣,组织学生开展鉴宝活动。在讲解宋代海船的隔水舱时,还发动学生一起用纸折了多舱船和单舱船,通过实验对比、验证隔水舱技术的优越性,深刻地感受先进的宋代造船技术,并由此推断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

第三位教师以PPT中的地图为载体,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标注、计算,掌握包括手工业产品的分布和产量、港口数量、贸易国家、航线历程等在内的一系列数据,据此抢答问题。此外,还让学生计算宋人需要携带多少吨的金属货币才能满足大宗贸易的需要,从中发现发行纸币的必要性。

由于三位教师的课堂活动组织得法,使学生看得入迷、做得起劲,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众所周知,学生的参与是高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这与有效的活动形式分不开。用视频展示进行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剪裁精心,说明透彻,真实可信,使学生在耳听目观的同时,身临其境于临安,心驰神往于南宋,组织了一次堪称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五、手段运用:板书方式各异,追求实效相同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的板书方式各异,最突出、直观的表现是板书在量上的明显差异,但追求实效相同。

[案例五]

第一位教师的板书设计是较为简单的二级提纲结构: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2.表现。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丝织业;2.制瓷业;3.造船业。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国内贸易;2.国际贸易。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政治;2.人口;3.自然条件……

第二位教师的板书设计是较为详细的三级提纲结构,在与第一位教师类似的二级提纲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知识结构,将本课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在内。如在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之后,还板书呈现:(1)粮食作物:占城稻;(2)经济作物:茶树、棉花。

第三位教师的板书设计是简单的一级提纲结构,即1.原因;2.表现;3.启示。且在新课导入时,以告知学生教学内容的方式,一次性书写完毕。

笔者在听课时,本欲从传统板书特性的角度对三种设计做出优劣之分,但随着三课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逐渐感觉到这几种不同的板书方式之间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我们知道,作为教学手段,板书的选择要服从于已定的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三位教师的可贵之处之一,就是通过不同的板书设计,有效地服务于其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为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位教师使用的是材料导读式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多媒体呈现的图文材料为载体,以论从史出的方式梳理、理解知识点。在这一模式中,多媒体课件是主,板书是辅。二级提纲结构的作用,就是以扼要的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保证学生定向思考,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多媒体上的材料进行分析、探究。

第二位教师使用的是知识运用型教学模式,为的是让学生对知识点有较为深入、整体的把握。在这一模式中,多媒体课件更多是为知识的运用、巩固提供图文载体而存在的,处在后续的辅助地位。因多媒体课件画面多变、屏幕尺度较小,其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具有短暂性、部分性缺点,而后续的三级板书设计,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整体感知和流畅运用。

第三位教师使用的是组间竞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全神贯注于多媒体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境性问题。在这一模式中,多媒体成了学生唯一关注的展示对象,加之学生的阅读识记时间、课堂时间较紧,问题抢答本身具有的紧张感,已不必再花更多的时间于书写较为详细的板书了。

上一篇:有趣的老师初二作文下一篇:海螺沟景点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