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铅球课教学实验研究

2022-09-1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6级铅球训练队员中随机抽样选择10名铅球队员, 在教学中分成实验队员5名, 对照队员5名, 并对实验队员进行推铅球实验前的测试。测试结果:5名实验队员平均成绩为11.35m, 5名对照队员的平均成绩为11.30m。经数理统计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1.2 实验方法

(1) 对受试对象均按教学大纲规定的铅球教学计划进行, 10名受试队员均采用教学器材 (铅球重量为7.26kg) , 场地条件相同, 实验期为5周。

(2) 实验队员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教学, 对照队员按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对照队员的教学方法和实验队员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 但在对照队员教学中不强调最后用力时支撑腿过渡环节技术的教学和不进行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

1.3 检验方法

主要采用数理统计中“T”检验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统计, 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2 实验队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措施

2.1 直观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首先用正确的动作进行反复示范, 明确提出支撑腿的过渡环节及最后用力阶段的关系, 并讲解其动作重点、难点和最后用力时支撑腿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给学生建立正确、直观的铅球技术概念。

2.2 采用摄影教学

教学训练中, 利用高速摄影机在每个队员的左侧定点拍摄, 拍摄影片采用电脑解析系统对图片解析, 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后建立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速度节奏的相关教学模拟示范, 将学生的实质性技术图片和规范的技术图片进行对比放映, 使队员针对自己的技术不足进行比较改进, 效果显著。

2.3 图解分析训练法

运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知识, 进行绘图讲解和分析最后用力支撑动作, 使人体蹬伸时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 通过腿部、腰部、躯干和上肢, 最后作用于铅球,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4 正误示范教学法

利用正误示范讲解最后用力时支撑腿的作用, 再用动作解析的手段将整个支撑阶段的技术分成多个动作进行示范, 然后要求学生反复做模仿练习和完整的支撑阶段推铅球练习, 使其掌握熟练的技术。

2.5 力量训练教学法

在每次力量练习中, 都要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 主要以快速力量为主, 从而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3 结果分析

3.1 下肢运动环节速度节奏特征

在双脚支撑阶段, 铅球及身体重心、下肢运动环节速度节奏的过程可描述如下:右脚着地后, 左脚在适度外展的状态下积极下压着地, 左腿各运动环节速度由慢至快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左髋、左膝、左踝, 右腿各运动环节在双脚支撑阶段的速度由慢至快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右踝、右髋、右膝。

这一过程的技术解释可描述为:右膝的蹬转扣是右腿各运动环节中最主要的动作, 右膝的蹬转扣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转动。右踝距右脚支点最近, 其工作距离短, 因而速度最慢。右膝速度较右髋速度快约0.34m/s, 右踝速度较右膝速度慢约3.14m/s, 但比前一动作阶段慢约0.09m/s, 这说明双脚着地的动作结构对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影响, 但身体重心仍保持着滑步阶段所获得的大部分速度。

以上所述揭示出下肢运动环节速度节奏具有如下特征:

(1) 左脚下压着地制动形成双脚支撑是制约身体重心速度的主要原因。

(2) 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减慢是由于双脚支撑的动作结构及顺序所致。

(3) 铅球加速的原因除双脚支撑制动后动量由下至上传递的因素外, 右膝的蹬转扣与上体适宜抬体动作相结合也是关键性因素。

(4) 非投掷臂持续向投掷方向摆伸的连续动作是不可忽视的, 其惯性力不但有利于加强右腿肌群用力, 而且也为下一阶段的相关主动肌群预先拉长做好了准备。

3.2 支撑腿技术影响下, 铅球速度节奏的特征

在推铅球过程中, 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并没有全部增加 (如表1所示) , 当铅球出手初速度在 (13.50~14.00) m/s时, 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下降次数占总数的57%;当铅球出手初速度在 (13.00~13.50) m/s时, 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下降次数占总数的53%;当铅球出手初速度在 (12.50~13.00) m/s时, 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下降次数占总数的45%;当铅球出手初速度在 (12.00~12.50) m/s时, 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下降次数占总数的41%。从总体来看, 在10例样本中, 铅球速度下降次数百分比占到了总数的40%。从表1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即随着铅球出手初速度的增加, 在双脚支撑阶段铅球速度下降的比例逐渐增加。这说明为提高铅球出手初速度, 在双脚支撑阶段各运动环节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 而是用一定的时间使前后相关运动环节的各主动肌群预先拉长到最佳状态, 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案。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设想, 在推铅球技术动作过程的双脚支撑阶段, 铅球速度如果不损耗或保持预先水平速度 (即双脚支撑和爆发力阶段衔接点的铅球速度曲线折角减小) 的前提下, 在爆发用力阶段按38度~42度角度的加速斜线去完成推铅球动作, 其铅球出手初速度必然会有更大的提高潜力。因此, 解决在双脚支撑阶段铅球水平速度损耗减小的关键, 在于训练中缩减双脚支撑阶段运动员主动肌群预先拉长的反应时, 这将会有助于铅球出手初速度大幅度的提高。

3.3 最后用力时支撑腿的要求

推铅球的动作技术关键是最后用力, 对铅球教学而言, 也是如此。最后用力时对支撑腿的动作要求很高, 以右臂推铅球为例, 从左脚落地到铅球出手, 始终存在着左侧支撑用力过程。左侧支撑用力是指左肩、左臂、左腿、左脚, 即整个身体左侧部分的工作过程, 包括左脚的积极着地支撑制动, 左臂适时向投掷方向的摆动, 左腿用力支撑, 左肩、左臂及时制动于体侧等动作。左侧支撑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起到积极支撑制动、用力和转动作用, 左侧支撑制动和左脚左腿的蹬伸用力, 能使人体全身的力量和动量通过地面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 经腿部、腰部、躯干传到上肢, 最后作用于铅球, 同时还能加大人体运动的幅度和人体动量的传递速度, 使铅球获得较快的出手速度, 所有这一系列的动作技术都要求很高, 如稍有忽视和放松要求, 就会使铅球出手时不能获得较快的加速度和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 从而影响推铅球的成绩。所以, 在推铅球的动作技术中, 最后用力时支撑腿的技术是推铅球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这有如下实验数据作为支撑:经过为期五周的教学试验后, 对铅球成绩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 (如表2) : (1) 实验队员平均成绩较实验前提高0.88m, 经“T”检验 (P<0.05) , 差异显著; (2) 对照队员平均成绩较实验前提高0.55m, 经“T”检验 (P<0.05) , 差异显著; (3) 实验队员平均成绩较对照队员成绩提高0.38m, 经“T”检验 (P<0.05) , 有显著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教学实验, 采用必要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及手段, 来纠正和提高推铅球最后用力的支撑腿技术, 可有效地提高铅球投掷的成绩。实验研究证明, 在铅球的教学过程中, 抓住支撑腿技术这一主要环节,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能在较短时间内,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建议

(1) 在推铅球运动中双脚支撑阶段右膝与右踝是影响铅球速度的关键因素, 所以, 在技术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能力提高。

(2) 铅球课教学中, 应加强学生双脚支撑阶段、各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及其动作结构改进方面的训练, 并特别重视双脚支撑阶段推铅球速度的提高。

(3) 在推铅球技术教学中, 在强调下肢用力速度基础上, 还应特别重视学生支撑腿支撑阶段运动环节的各主动肌群预先拉长到最佳状态的能力练习。

(4) 理论教学中, 适当运用电子图片进行演示, 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支撑腿各主动肌群的运动形式, 从而更有效的提高下肢用力技术。

摘要:本次研究主要是围绕我校实际, 针对学生支撑腿技术问题展开的实验研究。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铅球获得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 支撑腿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最后用力地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单单只强调下肢的用力速度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应特别重视学生支撑腿支撑阶段运动环节的各主动肌群预先拉长到最佳状态的能力, 并提出了铅球课中对支撑腿技术教学方法的设想。

关键词:运动训练,支撑腿技术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黄化礼.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2] 毕长年.铅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3]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4] 体育学院普修教材编写组.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大数据服务研究下一篇:浅析我国公安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