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优质课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以省级高中美术优质课《战争与和平——走向现实的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精准教学聚焦课堂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为导向,具体分析教师通过对课堂要素的研究,寻找以小见大的课堂之眼:提炼教学重点的核心词汇、研究由核心词汇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程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优质课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优质课研究论文 篇1:

创境生趣,优化综合·探索领域美术课堂教学

摘 要:笔者结合2018年浙江省小学美术优质课赛课内容以《自己做图画书》一课为例,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定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定义某种情感态度,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以便学生能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体会真实情感的教学方法。笔者主要运用了音乐渲染情境;故事营造情境;媒体丰富情境;实物感知情境;示范激发情境等方法,来唤起、融入、体验、升华情境。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推动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愉快教学。

关键词:美术教学 情境教学 《自己做图画书》课例

新《课标》中建议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人文精神。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定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定义某种情感态度,赋予学生特定的角色,以便学生能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体会真实情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情境教学体现在美術教学之中,已经被老师们作为激发学生、深化教学、活跃课堂、创造思维等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

下面笔者就结合2018年浙江省小学美术优质课赛课内容,以《自己做图画书》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

一、以视听唤起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因此在《自己做图画书》一课中,在导入环节笔者以音乐来渲染情境,以看绘本讲故事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的愉悦性。

(一)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和绘画从来就是关系密切。省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曾在2018年浙江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评比活动中对美术教学提出建议:“上美术课要注重互动,根据需要可用剧情来表现作品,必要时还可以和音乐课合上。”因此,在绘画过程中运用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美术中的变化统一结合,使学生在练习中充满激情,让美术作品充满活力。

都说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这堂课的导入是成功的。教师通过音乐渲染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开始就通过著名交响曲——图书展览会来渲染课堂气氛,同时边听音乐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地方——图书展览会。由此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愉快的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让学生爱学习的目的。当学生翻开书本到书的海洋里畅游时,笔者选择轻快、舒缓旋律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舒缓儿童的心情,营造出一种适于学习、优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讲述故事,营造情境

故事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一线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创造表达需要内容为支撑,故事本身就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内容。因此,故事是小学美术课中创作的主要来源,或是画一件事,或是自己想象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进行表达。运用故事教学即可以调节美术课中技法学习的单调,又可以调动学生进行美术创造表现的兴趣。故事教学能让课程重点更加突出,以故事为载体,各种造型方式,技能技法在学生的手中得以学习。

例如:(揭示图画书的概念及基本构成元素板块)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这样的书,想不想看?(出示一本自己画的图画书)

师:你觉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谁?老师还没翻开书本,你是从书本的哪里知道的?

生:封面。

师:让我们来看看吧!谁看懂了?

生:月光下,一个小小的卵,躺在树叶上。

师:你的读图能力真强。然后呢?

生:一个天早晨,暖暖的太阳升起来了,啪!从卵壳里钻出一条又瘦又饿的毛毛虫。

师:于是它四处寻找着吃的。

师:第一天,它啃穿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很饿。第二天,它又会吃什么呢?咦,这么精彩的故事怎么没有了,你能不能把它编完?(学生说老师画)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它都吃了什么呢?毛毛虫不仅对水果感兴趣,对同学们喜欢吃的美食也很感兴趣,你觉得它都吃了什么?(学生说师示范)

师:小毛毛虫吃了这么多美味佳肴,它终于吃不下了,并且变成了一条大毛毛虫。这时它最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于是给自己造了一座叫作“茧”的房子。它在里面静静地躺了一个星期,终于有一天从茧里钻出一只美丽的蝴蝶。

师:老师发现这本书中并没有文字,你是从哪里看懂故事内容的?

生:图画。

师:噢,原来图画还具有讲故事的功能。(出示板书:图画)......

在欣赏认知图画书环节为了让课堂变得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采用了设置故事情境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欣赏自己画的绘本——《好锇的毛毛虫》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给定的故事情境中大胆想象把未编完的故事进行想象再创作,把这本充满童趣的绘本绘编完整。由于故事本身就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内容,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得以很好地展现。

二、以文化融入情境,陶冶情感

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我们的学生不能永远只生活大学校里,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涵养人文精神。如在《自己做图画书》这一课中笔者的教学设计重在“做”图画书,也就是图画书的装帧。孩子们对现代书的装订样式都比较熟悉,而对于我国书籍装帧的演变历史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笔者选择了体验历史书籍的装帧文化。其目的是让孩子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一)利用媒体,丰富情境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为情境教学的展开带来了诸多方便。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探究古人书籍装帧样式和方法时,选择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教学策略来吸引孩子们的关注度。

例如:(探究装帧的历史演变过程板块)

师:我们今天的书大部分都是以胶装、钉装、线装这三种样式为主,那么古人的书又是怎样装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装帧演变视频)

此环节通过自己录制的视频寓教于乐,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营造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展示实物,感知情境

浙江省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曾在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上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什么?怎么传?很庞杂,哪些可以进入学校,要思考。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经典,知之甚少,讲传承,很惶恐。我们有断代、断层,但责任在我们这一代,要延续下去。国画、书法的知识技能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都是人文精神,中正、敦厚都是跟我们的精神内在是相通的。

基于以上浙江省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提出的大教育观,笔者在本课探究环节展示各种古代书籍,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各种装帧的书籍。在探究各种古代书籍装帧时,笔者注重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例如:(探究各种装帧的不同样式以及制作的方法和特点板块)

师:原来古人的书装帧样式可真多呀,老师觉得每一种都是那么的特别。你最喜欢哪一种装帧样式?你觉得它是怎么装订起来的?老师把它给带来了,让我们近距离研究下吧!

师:你们还喜欢哪种装帧样式?老师也给带来了。这种装帧方式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各抒己见)

师:所以后来发明了线装书。(出示线装书)它不仅装帧牢固,还翻阅方便。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笔者之所以选择了单一的形式来体验线装书装帧的文化,教学意图有以下几点:

1.2017年中国线装书申遗走进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并开设了选修课程。线装书承载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两大发明,这两大发明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极其重要的贡献,因此线装书是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重要载体。线装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根基,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2.情感上,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民族文化的源头,能够真正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我国线装书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3.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化“软实力”时指出,将“文化自信”从基础教育抓起。

三、以探究体验情境,挖掘潜能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笔者在课堂中不是直接把范画、作品等教具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在传统的欣赏方法上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以自主探究为主,这也是情境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点。探究式的示范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在美术教学中也很受学生欢迎。请看以下案例:

(探究线装书的装帧方法板块)

师:线装书这么特别,老师也想把这本图画书用线装的样式来装订成册,谁知道第一步怎么做?

生:先打孔。

师:你知道为什么古人要在书的右边打孔装订吗?

生:古人的书是往右翻的。

师:你真了不起,这也被你知道了。谁知道线装书一般打几个孔?

生:4个。

师:也叫“四眼装”。如果老师把书脊的顶部称为天头,那么书脊的底部你觉得叫什么呢?

生:地脚。

师:是的,你太棒了。从地脚往上数分别是1孔、2孔、3孔、4孔。

师:孔打好之后第二步要怎么做?

生:穿线。

师:怎么才能穿得这么有规律呢?这可是有很大难度的,想不想挑战?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教师示范装订步骤)

教师的课堂示范会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想法、思路、创意都会更加清晰。这节课创作的目标是动手体验用线装的方式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更好地传承中国线装书的文化。因此探究、示范线装书装帧方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尝试体验的欲望。

四、以多元升华情境,拓宽视野

美术是一门应用性多元的学科,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本课通过学着古人的样子体验线装书的装帧方法并用线装的方式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课堂中只学了线装书装帧样式的其中一种,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有关线装书的资料,把我国线装书的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综合·探索”教学策略的目标。这样就把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了课下,不但让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延伸,还促使学生去挖掘、探究我国更多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更多地了解我国书籍装帧的演变历史,更好地把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美术教学的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针对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的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動参与,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样才会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审美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一萍

美术优质课研究论文 篇2:

高中美术课堂精准教学研究

摘 要:以省级高中美术优质课《战争与和平——走向现实的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精准教学聚焦课堂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为导向,具体分析教师通过对课堂要素的研究,寻找以小见大的课堂之眼:提炼教学重点的核心词汇、研究由核心词汇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程序。在内容、时间、位置、方法、感受上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三维”目标和五个核心素养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教学;视点;以小见大;核心素养

一、精准视点以点带面任务先行解构技能点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精准教学的操作性?

(一)学习单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

学习单,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问题先导,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巩固提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为学生学习的线路图,学习单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和理解。

在《战争与和平——走向现实的眼睛》这一课中,教师准备了表格形式的学习单,并结合社会学式和比较式鉴赏方法。学生利用这种形式培养美术鉴赏的思维方式,信息搜集与归纳,围绕鉴赏条目让学生合作、研讨、自我完成,这也是精准教学的体现。

当然,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中的操作环节,我们也可以从技法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的环节。

(二)美术技能点增强学科理解

美术鉴赏是对即有美术作品、现象的逆推过程。通过图像的解读,获知艺术家创作的技法和途径、创作的主题来源及构思目的,在获取相应创作经验信息后,用于学生自身的美术表现,形成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循环再生,积累性地提升学生的認知与表现水平。

因此,我们也可以从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提炼教学视点。美术作品的主题、构思、创作、展评与鉴赏蕴含美术不同的育人层面。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动起手来的是对美术技法的认知和尝试。美术的技能点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门类,有不同的技法。技法通常是构思的载体,是主题意义的“实现途径”。比如,在讲到不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时候,不同的技能点也凸显不同时代的审美。比如,人物画中的线条、气韵;山水画中的设色、皴法、留白等,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时代、文化特点,蕴含独特的观看视角和审美选择,于是衍生并且承传特别的美学思想和技法要领。同样,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结构;现代绘画中的色彩心理、媒介、构成、材料等,带着和东方艺术截然不同的抽象思维以及科学探究,对自然的理解与再现,发展出自身的技法要领与审美思想……一件作品的解读、一个技法点的尝试、一个饱满的背景故事,也可以构成一堂灵活能动的美术鉴赏课,前提是教师对作品精准的品味与对作品技法的熟知。

技法就是工具,没有神秘感,更不会不可企及,只要找到与课题息息相关的一个技法点,通过对技法的尝试,学生更能体会、探究“实现途径”蕴含的审美意义。如此,将主题鉴赏和操作结合起来,将美术鉴赏的课堂变得有带入感、获得感。

二、精准教学的举一反三美术鉴赏走心与创新

(一)教学视点引导下与经典关联的举一反三

从清晰的视点出发,按照一定知识的联系拓展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比如,在《战争与和平——走向现实的眼睛》这一课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毕加索从历史的经典中提取哪些象征性的形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及意义,并提出你的疑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松地举一反三,探寻在不同时空点的雕塑、绘画中相同的细节、相似的情绪。眼睛在《格尔尼卡》这件作品中象征的是光、是明亮、是希望……教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野平台,从“看”到“关联(历史事件与历史经典)”再到“意义”,通过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生成学生的情感与价值,教学程序精确,情感共鸣先抑后扬,是一场饱满的精神饕餮。

举一反三难点在于跨时空比较鉴赏。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是漫漫艺术史中的一点,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源与流的变体。因为涉及背景知识以及学生自身美术鉴赏的素养,如果课堂环节缺乏一反三的设计,那么学生鉴赏的思维与疆域无法打开;如果设置的环节内容过于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以及“无力感”会增强。假如教师把握精准视点,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视点引导、强化细节,跨时间、地域的关联性对比鉴赏由点及面,即使在课堂点到为止,学生也会有强烈的获得感。

(二)教学视点创新美术鉴赏走心

视点创新的源泉——重新审视教师自身对艺术门类、作品的陈见。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深度阅读、参阅、思考更新教师现有的已知。在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性的经典导读也在不断扩增、改版,为的是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和人类知性的提高而做努力,由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没有理由重复陈见。产生新的视角的前提是摒弃一以贯之的看法,关注当下,发掘自身认知的维度,打开艺术千万种的解读,那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远远超逾教科书,远远超逾一种解读的思维定势。

总而言之,通过对《战争与和平——走向现实的眼睛》这一课的揣摩与思考,教学视点是基于对教学目标的解读、对教学内容的细化而得出的,是串联教学的程序的课堂之眼,也是识读艺术作品的关键所在。

编辑 冯志强

作者:冯凯

美术优质课研究论文 篇3:

剖析教学现状,构建和谐课堂

前不久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区举办的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上,一位美术老师为了把自己设计的“无与伦比”的教学案例拿出来评比,居然说服主办方用大客车把自己任教的一个班级学生“调”到比赛场地,进行了一堂“优质课”评比。最后这位老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美术“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某些教师为了自己一时的“荣誉”,把孩子稚嫩的心灵置于何处?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是偶然的,很多教师都会受所谓展示课或者评比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必定做足十二万分的准备。每一招每一式,一举手一投足,你问我答,都在“剧本”上赫赫在目。

反思常态下的美术课堂,口口声声说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真的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吗?

美术教育应该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使所培养的人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如果美术课堂能够顺应学生的需求,并达到真实自然、和谐共鸣的境界,那么在这样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发展必然是主动的、自由的和可持续的。

一、创设符合儿童需求的美术学习情境

美术课堂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技能的转换等因素,不是已经设定好的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需要不断地反思和重建,制订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目标等,这些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尤其是把握学生思维活跃的调节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教师能否及时修正课堂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有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这都来不得任何一点虚假造作。

创设符合儿童需求的美术学习情境,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友好、谅解、亲近和依恋的心理关系。这种良好的心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学生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和乐于表达的优良学风。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者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说某位教师上的课无可挑剔,十全十美,那么这种课绝对是被教师粉饰过的,是不真实的课堂,是值得反思的。

二、畅通儿童美术学习的需求渠道

对话关系是师生之间一种平等、亲近的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才能进行自由平等的心灵交流,以解决儿童美术学习即满足需求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实现价值的认同和境界的提升。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仍然有一些教师深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缺少有效的心灵沟通,教师始终在学生的面前板着脸,始终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认为老师就是教学生学知识和技能的。许多时候,学生只能仰视老师,使得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动力。同样,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距离,没有内心的深刻认识和体验,因此学生爱教师在很多时候也只能成为“美丽的希望”。

所以我们在美术课堂中就要致力缩短“园丁”和“花朵”之间的距离,给学生平视的机会,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创建美好的精神家园,达到“无障碍施工”。

三、审美活动中寻求合作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他们绝大多数凡事只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他人,冷漠占据了他们幼稚的心灵,因而学习缺少动力,生活缺少生气,缺少对他人的关爱,班级缺少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即使安排了合作机会,也容易流于形式,很难有效地形成合作意识,造成同学之间不会合作。如何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体验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

在一学期终了时,我让每班准备了一张大纸,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的头像或身体,并在“全家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创作中,我强调疏密的对比,前后的主次关系处理,等等,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寻找自己要画的位置,有的学生选择边上,我问:“你为什么不画在中间?”学生回答:“把中间留给其他同学吧。”还有的同学只画了半个脸。因为他的另一半被前面的伙伴遮住了,从画面的构成上看,分出了人物的前后关系。从教育意义上看,更是一种谦让。在创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个成员的智慧,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学们感慨道:我们班不就是一个大家庭吗?让我们把自己的头像画上去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充分感受集体的力量,体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画面的中间留出了很大的一块空白。经过商议,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要把老师画上。你看,学生的心中不仅有伙伴,而且有敬爱的老师。

当每个学生都在主观上让自己作为贡献者之一,激发起他们正面向上的情感,这样课程、教师、学生便成为互不可缺的整体中的一份子。

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包括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一直到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种不同的层次。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指出,95%以上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而学困生由于长期失败,自我贬低的倾向更为严重。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明明是经过自己努力取得了成绩,而他们却不能体验成功,把获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否认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要纠正这种倾向,教师首先在意识中要对学生抱有期望,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可以发展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欣赏,才能激发他们创造的能量。

同时,教师应“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就是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的几个关键阶段给予帮助。首先在开始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思维混乱,难以确定主题,这时教师就要伸出援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有“路”可走,有章可循。然后在造型出现疑惑时进行帮助,这时的帮助不要多,画画时加一根线条,做手工时剪一剪刀,这都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有了老师的这两下做铺垫,学生的底气便会足实许多,继而通过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美术技巧。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会像范画那样造成“千篇一律”的效果。

最后的整理阶段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掉“毛刺”,在整体上做提升,这样,当一幅超出自己水平,但又确确实实出自自己之手的作品呈现在自己面前,学生怎能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怎能不对自己的潜能“刮目相看”?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美术课堂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尊重学生的探究权利,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及尊严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的愉悦感,从而构建和谐的美术课堂,是我们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者:王明明

上一篇:微课程本科教学论文下一篇:推进新课改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