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2024-04-23

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精选9篇)

篇1: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法。

“你们这些kuài(刽)子手……”电视荧屏上,一位革命者在刑场上向手持钢刀的刽子手吼道。

“不对!”弟弟一声喊叫,把正在看电视入迷的我吓了一大跳。

“什么不对?”我生气地埋怨道。

“不是kuài子手,应该是guì子 手!”弟弟边说边把“刽”字写给我看。

“不会吧?电视上还会有错?这个字左边的‘会’字也可以念kuài呀!”我边说边想,“这个字我还真没查过,我也一直是念kuài呀!”

弟弟拿来了字典,一查,果然是念“guì”。我的脸红了。更为庆幸的是,几天后的语文阶段检测正好考了这个字的注音。

这件事让我明白:生活中还真有语文

篇2: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周末,接连两日的小雨,为天干物燥的冬日带来些许清爽,女儿也为这久违的雨水而欢呼雀跃。

周六中午,她爬到客厅飘窗上一边向外观望一边大声地和我聊天:“妈妈,还下着雨呢!”“你怎么知道的呢?”我连忙走到她身边问。“你看,那垃圾车和路灯都跟洗过了一样。”她指着楼下说,我开心地说:“你观察得真好,跟洗过了一样说得真好!还可以用“湿漉漉”这个词。可是它们湿漉漉的,可以是刚下过雨,并不能说明是正在下雨!你再仔细看看!”她又四处张望了一下,惊喜地说:“妈妈,那边还有两个人打着伞呢!你看,你看,那路上还有小水花呢!”望着积水处溅起的朵朵小水花,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亲吻说:“你真棒!那你再听听,有什么不同的声音吗?”我俩一起竖起耳朵仔细听,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说:“我听到小雨滴在防盗窗上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和“哗啦啦”的下雨声。我还看到风吹动树枝摇啊摇。”我提示她:“再听听,是“哗啦啦”吗?”她又认真地听了一下:“应该是“淅沥沥”,不是“哗啦啦”,夏天的大雨才是“哗啦啦”。我还听到了汽车喇叭的声音了。”“这么多声音啊!像什么一样?”“像是许多乐器在伴奏!”她脱口而出,我倒是愣了一下,真是太棒的比喻了!看了、听了,那么再体验一下感觉吧!我把窗户拉开了一半,她走了过去,“哎呀!好冷呀!风凉嗖嗖的!”她夸张地缩成一团,说完笑看向我扑过来。我笑着一把搂过她,她软软的、暖暖的睡衣贴在我的脸上,就像搂着一个大大的毛毛熊。

周日上午她上完舞蹈课后,一会儿是毛毛细雨、一会儿是蒙蒙小雨,我们慢慢走在满是落叶的路上。安安突然停下来蹲下去,拽起一片沾满泥水的梧桐树叶。“你在干什么?”我不解地问,“妈妈,我看看这些叶子贴在地上有多紧!”她头也不抬地嘟囔着:“也不是很紧嘛!”我心里一动,这孩子的.好奇心还真不是我能捉摸的,“叶子贴在地面上”也用得很形象。“你以为是像胶水粘得那么紧吗?”我笑看说,“你看,这么多美丽的树叶都贴在路上,多像一幅画啊!就像是一幅超大的树叶画。快看,又有几片叶子落下来了,这就是纷纷扬扬的感觉!”我们停在一棵大梧桐树下,欣赏着落叶慢慢地、优雅地飘落,她笑捡起一片落叶向上一抛说:“妈妈,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哈哈!”还会人造落叶呢!这个小调皮。“妈妈、妈妈!”她好像有重大发现,“我看见雨了,都被风吹斜了,像一条条线一样!”她指给我看,“是呀!通常这叫做雨丝,像丝线一样的雨,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我连连夸奖她。她这时在干什么呢?正朝天张着大嘴呢!“我怎么喝不到雨呢?我应该能喝到呀!是不是雨丝太小,我感觉不到呀!”她自言自语地说。看到她那可爱的样子,我真是开心极了。

篇3: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统一, 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 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 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 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为此, 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现抛砖引玉, 以求指正。

在学习了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之后, 笔者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 为了使这次综合性学习达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语文活动:

第一个环节:访一访, 记一记。

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家庭进行对话, 通过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家庭其他成员进行采访, 了解相关内容, 并把采访获取的资料记录下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一张照片的来历。要求学生回家找一张和父母合照的照片, 并请父母讲一讲这张照片的来历, 了解当时的情况。

(2) 我小时候的故事。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 一定有很多趣事, 但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 没有记住, 所以请家里的长辈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重温成长岁月的温馨。

(3) 父母关心疼爱我的故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 但是他们从没有想到在儿女面前炫耀什么。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成长之中, 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 从而知道感恩, 对父母心存感激。

第二个环节:搜一搜, 写一写。

(1) 搜集孝敬父母的格言、歌曲、诗歌等内容。

(2) 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父母。然后记录一下自己的贺卡是怎样做的, 以及父母收到贺卡当时的反应。

(3) 回顾整个活动过程, 将所有材料进行筛选, 补充, 构思, 修改, 完善, 写一篇作文。

第三个环节:做一做, 评一评。

(1) 将自己制作的贺卡、搜集整理的资料、习作在小组展示, 进行评比。

(2) 设计制作一张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自己搜集的资料、自己的习作等, 然后全班交流评比。对评比出来的优秀手抄报给予奖励, 并在全校展览。

通过这次活动, 笔者有以下体会和收获:

1. 这次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语文和生活的

关系息息相关。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做人的过程。”他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注出来的, “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发展, 是一种享受”, “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 而就是生活本身”。作文的源头就来源于生活, 蕴藏在生活中。这次习作中, 笔者看到了很多真情流露的好作文, 完全是生活场景的还原, 没有什么雕琢气息。

一个学生在写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时, 记录了自己把尿撒在爸爸身上的趣事, 可是面对还不懂事的孩子, 爸爸兴高采烈地喊道:“哦, 童子尿!童子尿!发财啰!”听到这儿, “我”早已笑得在地上打滚, 多么有趣的童年故事!

另一个孩子写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 平时总是很晚才回家。可是在他过生日的那一天, 爸爸早早就回家了。吃蛋糕的时候, 调皮的“我”把奶油抹在爸爸脸上, 把爸爸的脸弄得像小丑, 可是爸爸却是那么开心。这张有趣的照片也永远留在孩子心里。

还有一个平时作文水平不怎么样的孩子写了自己参加小舅婚礼的一张照片。当时, 一家人穿着新衣裳, 打扮得很漂亮, 去参加小舅的婚礼。在婚礼上, 全家人和小舅、舅妈一起照了一张相片。句子很通顺, 内容也很具体。

有一个孩子在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妈妈时, 他注意到妈妈的眼里盈满了幸福的泪水。妈妈当时激动地说:“孩子, 你长大了。其实你把学习搞好, 就是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类似的话在作文中还有很多很多, 每一句都叫笔者感动。笔者为孩子们的真情感动, 也为孩子们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感恩的种子而感动。每一个故事, 都是一幅欢乐和谐的画面, 都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流露, 笔者为孩子们能够写出这么真情的作文而高兴, 更为他们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

2. 沟通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 将语文与做人紧密

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了。而且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感恩。同时, 他们也更懂得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价值, 有了来自家庭的支持, 来自亲情的动力, 学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学习自觉性得以提高。

孩子们在课堂交流时动情地说:“父母把我们当作宝贝一样, 我们病了, 他们就陪我们去看病;我们要什么, 他们就给我们买什么。”“我们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我们不能总是找爸爸要钱, 乱买零食吃。如果要买学习用具时, 再找爸爸妈妈要, 他们是会给我们买的。”“我们不能惹爸爸妈妈伤心。”……

笔者感到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长大了许多, 懂事了许多。

这次综合性学习沟通了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技能, 提升语文素养, 深化了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3. 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

篇4: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面对如此的指责、批判甚至“误尽苍生”的严厉判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心有不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認:语文教学存在的迷茫实在太多。一百年的语文发展史,就是语文学利一性质的争论史,就是教学目的的变换史,就是课堂教学技术的翻新史。甚至时至今日,人们对语文学科到底是什么的認识,也只是一个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旁敲侧击,形同虚设的解释(还不算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虽然许多专家因为找到“最接近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而群情激奋,言辞灼灼,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个定义的有和无并无多大实在意义。因为,没有哪个学科不是因人的生活需要而诞生,因而不具有工具性;也没有哪个学科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的争论早已有之,只是一个谁唱主角谁唱配角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各执一辞”教师们早已耳熟能详,它们的“握手言和”也并不能结束语文教学的摇摆不定和顾此失彼。

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语文教学必须依赖语言、文字。但是,却很少有人深究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语言文字,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和语文学习的成果评价标准是什么。因而对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总是囿于“语文”这个圈子出不去,总是身在“语文”谈语文。

然而,教师们需要的是一个明确、肯定、易于操作的回答——语文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语文就是生活,是生活的语言呈现,是生活的文字定格。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学习、享受生活——读、听;就是教会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记录、描绘、展望生活——写、说。这样的回答也许显得幼稚、可笑,但它可能会使语文教学走上一条简单之路,使语文教学不再显得那么深奥、复杂。

我们都不会否認这样一个事实。小学生在上学前语文学习的成果可以称得上是“惊人”,从出生到学前的六年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几乎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只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间比较短,生活的内容比较少,生活的范围比较窄,才让成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无知”和“幼稚”。可是上学以后呢?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语文学习的成果,但是其成果与学前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是这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还包括了更多的内容是在生活中习得的。

可以这么说,在语文中没有生活内容以外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没有语文不能涉及的领域。没有生活便没有了语文存在的意义,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学习的原始动力,没有生活就没有了语文学习成果的考察标准。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遗憾的是,先哲们的这些发现,只是被我们当成口号,只是被我们当成了展示自己理论水平的说辞。语文教学之所以还挣扎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泥沼,就在于人们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原本是生活需要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科需要”(应试需要)的语文学习,把生活中可以自然习得的语言文字规定为远离生活的语文知识,把充满情趣的语文生活变成了生活以外的精神负担。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一切被人类所接触、所意识到的内容,是指语文学科能涉及到的一切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学科教育也都是生活教育,它们也的确是语文学科所要学习和所要记录的生活内容。但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就在于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和其他学科的“非语言文字性”。非语文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某一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也就是学习生活内容的专门领域;而语文学科是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和再现生活的全部内容。非语文学科只是凭借语言文字学习需要学习的生活内容,而语文学科不光要凭借语言文字学习生活内容,还要凭借语言文字把所学的生活内容记录和表达出来,最后还要凭借生活内容去反观语言文字对生活内容的理解、描述、预测是否准确、生动、形象。

当我们真正認可了“语文就是生活”这一命题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存在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争议已不复存在,评价语文学习(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是生活,而不是只是语言规则。

让我们试着用“语文就是生活”的思维方式,再回过头来审视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现象。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就是生活,用语文的眼光看生活,凭生活的需要学语文。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目的、过程和要求。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文学性也好,思想性也好……无一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只顾其一,不及其余就不是完整的生活。

关于形式和内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内容,关注内容,就是学习生活,就是学习透过语言文字(一种很重要的認识世界、認识自我的方法)懂得如何生活:语言文字是生活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关注这个形式就是学习表现生活、表达感受的语言和表述方法。

关于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是过去的、外地的、他人的生活片段、生活感受、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记录和介绍。重视价值取向,就是重视对学生正确的生活引导;重视取材范围,就是重视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重视语言质量,就是重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重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教材是生活的例子,语文教学既要通过“教教材”,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要“用教材教”’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应对生活、开创生活的实际能力。

关于阅读心理——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已不只是教师,学生也只不是学生,他们同是生活情境中的伙伴。相对于文本而言,他们又同是课文作者、文中人物的交流对象。生活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对课文细节的研读(如对字、词、句的咀嚼),是用心体会生活、关注他人感受的需要。朗读是“替”作者或文中主人公介绍事件、表达情感,也是倾泻自己在这段生活(课文所描述的生活片段)中的情感体验。背诵课文,当然是积累描述生活的规范语言,提高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是对生活事例、生活体验、生活原理和生活技巧的积累。

关于语言训练——无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识记、理解、积累和运用,同时也是对生活现象的识记、生活内容的理解、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活方法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中不提倡“纯语言”训练。事实上,生活中也没有“纯”语言文字。语言训练必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哪怕是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如苏教版教材中拼音部分的“情境图”“语境歌”,识字教学里的“词串识字”“韵文识字”“转转盘识字”等,都是在创设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再如语言运用里的“造句(说话、写话)”训练,应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个词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意思?”“还有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这个词表达”“这样的意思(或感情),我们还可以用哪种说法表达出来”。创设生活情境,就是为了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眼前语言文字挂起钩来,此谓理解;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语文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有了需要学习也就不再是负担。

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因为我们認可语文就是生活,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当你走进教室,你就进入了文本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你的语言和其中的情感就应该和将要经历的那段“生活”相一致。生活是自然、真实、本色的,教师的语言也应该是鲜活、本真的生活语言,教师不光要杜绝内容上的虚假、浮夸和伪圣,也要杜绝语气上的拿腔捏调。只有这样,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用真实的方式说话,用生活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篇5: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论文题目:浅谈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作者姓名:陈燕宁

作者单位:阳东县合山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662—6361

543浅谈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应生活需要应运而生。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象形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不难看出,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语文学习。

【关键字】:生活实践拓展

一、以人为本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更像一本学生的“学本”,而不是老师的“教本”,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金”字时,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上边一个‘人’,下边一个‘王’多两点,利用熟字记新字。”立刻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名字里就有这个‘金’字,我就记住了。”“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实际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真正射自己的箭。学生是真正自我解读,自我感悟,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习作《春天的校园》

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校园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芒果树长小嫩芽了”,“我看见青蛙也跳出来了”,“还有野花,木棉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用笔记下来吧!”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校园里木棉树开了鲜红的花朵”;“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写得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他们的写作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已将课堂所学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知识得以延伸。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发展呢?在这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也真正达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科联系拓展生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必然要注意学科联系。另外,就语文学科的功能来讲,还需走向生活。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探索,使语文教育更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促使学生顺利和谐的全面发展。

四、作业创新丰富生活

以往的语文作业无外乎读读写写,读读课文,写写字词,再有就是背一背,每天如此,学生怎会主动完成呢?新教材是一套装载着崭新观念,需要用崭新方法解读,去实践的现代化教材,因此,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应体现一个“新”字,让“新”伴随着这套教材走进学生心中,当然作业也要体现“新”字。另外,借鉴以往,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兴趣的灵活多样的作业由学生选做。即:作业创新丰富生活。如:学习写“观察动植物”单元后,既可以直接观察动植物或查找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动植物,又可以画自己看到的图;背课文时,我们将课文编成拍手歌请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教给家长,学生听后别提多兴奋了;识字更是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可以和家庭成员一起做,如:猜字谜、对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课上学的回家考考家长看是否把家长难住等等。学生不再一听说作业就头痛,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他们觉得这样的作业真好玩,主动完成,第二天他们会争着汇报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关键看我们教师怎么引导。“作业创新丰富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样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以主动的心态去对待作业,对待生活,使祖国的未来满载着成功的愉悦健康成长。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语文,用语文,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巩固了语文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最终为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随笔》,教学月刊,2008年第9期

篇6:在平凡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

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中心校八(1)班张森

组别:中学组辅导老师:刘军

邮编:464136电话:***

雷锋精神是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甘于平凡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被中国人民传为佳话。每当遇到和雷锋精神相关的好人好事,大家自然而然的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活雷锋!”作为中学生,我们不能做出惊人之举,怎样发扬雷锋精神呢?其实,在我们周围的平凡事件中,无不显出雷锋精神。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可以从生活中这些平凡的事学起。

向有口碑邻里学习雷锋精神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倘若在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不计回报;或者,利用自己一技之长给别人解决困难,带来方便,不计报酬……别人感谢之时,也会称之为“雷锋精神”。

我家住在小镇上,有位邻居刘叔就被称为“雷锋”。刘叔是位电工,业余时间爱钻研家用电器维修、水电安装等方面的知识,是位爱动脑又爱动手的全能人才。小镇上,谁家的电视机坏了,只要吱一声,他很快就会到来,能解决的问题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么把线路板带回家修理,要么用电动车或斗车把笨重的电视机运到自己家里修理,经常累得满头大汗。镇上没有卖配件的,他就骑车或坐车去市里购买。等到把修好的电视机送回去时,却在价钱上一让再让,甚至连成本费都没有拿够。别人感谢他时,他总是说:“不值啥!谁都有需要帮忙的时候。”我经常看到刘叔在车站上等车,或用斗车把邻居的电器运回送去……而他一直穿 1的那么朴素。

一些中老年人经常因为一些琐碎小事找到刘叔:张家的电灯不亮了,李家的插座坏了,王家的线路不通电了,余家的下水道堵了……刘叔总是随叫随到。经常看到他一手提着电工包,另一手掂着电钻和电线,匆匆来去。回来时,衣服上沾满了灰尘,上衣经常湿透了,贴在皮肤上,呈半透明状。干这些活时,刘叔重来不要钱。有时连口茶都不喝,甚至还搭进去一个灯头、一个插座,或一段电线。得到的只是一声感谢,一个“刘师傅”的美名。邻居们在一起谈论他时,不约而同的说他是个好人,是个学雷锋的榜样。

刘叔这种乐于助人、不计回报的精神,就是雷锋精神。他是在平凡之中表现出雷锋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些中学生学习的。我们虽然没有特长,但是,也可以从其它平凡的事情中体验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假期中,我们可以帮助老人买些日用品,或者经常看望亲人不在身边的老人,或者帮人看看孩子,或者帮助一些家长辅导一下孩子的学习……这些会慢慢培养出我们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在学校的班级之中学习雷锋精神

班集体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一位同学,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肩负着维护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把自己当作班级的“螺丝钉”,就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有的同学不因为自己的喜好和一时冲动,干出损害班集体荣誉的事情。有的同学拾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及时上交,为失主着想,为班级添光。有的同学主动参加学校的各种义务劳动,为班级和学校争光。还记得我们班帮学校布置会场、帮运动会整理场地时,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表扬后,同学们是多么的高兴吗?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班级中的同学有困难,有的同学主动帮助,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其他同学在他们困难时尽能力捐上自己的一点心意,给同学以温暖。天气变了,有的同学主动把自己多余的衣服借给没带够衣服的同学穿。有的同学主动把自己多余的钱借给一些缺钱的同学,以解燃眉之急。这些,都是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记得王彬同学的脚被开水烫伤后的那一个月里,同学们互帮互助的劲头真令人佩服。男生们自发分成小组,在教室、寝室和厕所间把他架来扶去,帮他买饭买水。个个男生虽然辛苦,但劲头十足,毫无怨言,让王彬的家长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不是雷锋精神吗?

只要经常以班级体的荣誉为重,热心参与班集体的有益活动中,并且多向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体味雷锋精神号召力。

在献爱心活动之中学习雷锋精神

每年都有一些慈善募捐和献爱心活动,帮助灾区人民和贫困地区的人民,帮助我们身边的困难家庭。在这些活动中,有些同学总会拿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捐款,献一份爱心。他们要么拿出部分压岁钱,要么拿出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要么拿出自己节省下没必要花费的钱,都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

记得那次给爱心基金捐款,大多数同学都捐三元左右,我们班的有几位同学捐了十多元。看看这几位同学的家庭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平时生活也很节俭,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乐于助人的精神,是舍己为人精神鼓舞着他们,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我们可以向这些同学学习,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处处想

想别人的困难,主动帮助别人。我们也可以以这些乐于助人的同学为鉴,激励自己学习他们身上的雷锋精神。

篇7: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作者:安源区第三小学 谢国萍

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是有机的整体,但是如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曾经困扰着我,名师的一些理念,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没能重视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使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感受,逐渐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吴金根老师也曾说:“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切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促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基础,把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使经验转化为发展的工具、发展的桥梁、提升的基础和创造的灵感。”刘德武老师的“跳出数学教数学”即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细细品味这些语言,让我对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这一困惑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此时已是一年的年末,马上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每年的元旦同学们都会组织联欢会,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结合学生的这一生活背景,我便利用过元旦设计教室为情境,在黑板的四周挂上彩灯,并用课件展示挂上彩灯的黑板,学生感觉特别漂亮,兴趣十足,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思考要求彩灯长度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马上意识到需要知道长方形黑板的长和宽。然后我们共同合作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学生根据数据利用不同方法计算出了黑板的周长。求出黑板的周长后,我问学生:“我们是正好购买9米的彩灯吗?在实际的挂彩灯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稍一思考,便大声说:“在实际的购买中要比计算的结果稍微长一些,因为在挂的过程中彩灯不一定能拉得特别直。”还有的同学说:“再挂的过程中黑板的四个角也许会出现重叠的现象„„”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不但探索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布置教室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结果。让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当学完了《圆的认识》后,我们讨论生活中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井盖模型,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如果用长方形、正方形的井盖,一旦某一边上翘起来,井盖都会从对角线处掉下去,这样会很危险。只有圆形,因为圆心距周围的距离相等,井盖无论怎么转动都不会掉下去,是最合理也是最安全的。学生理解到了,再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的井盖形状,学生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再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观察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在《千米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1000米的长度,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是200米的跑道,要走1000米,需要走几圈,学生马上计算出是5圈,我马上问学生:“你们谁知道走1000米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谁亲自体验过?”学生全部摇摇头,这时我顺势鼓励:“谁愿意现在就尝试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我便和同学们亲自走了1000米,大约走了15分钟,然后我让学生闭眼想像一下1000的长度,并结合生活说一说那里有1000米。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同学们红润的小脸,你就知道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1000米的实际长度,你就会觉得这15分钟的1000米的路是多么的有价值。我想这也许就学生是最真切的体会,1000米的长度观念将会让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课后。我根据学生走1000米的时间,计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大概计算一下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第二天早上听着学生的汇报,看着学生的表情,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情呀!最让我激动的是一名同学的汇报:“老师,为了测量的准确一点,我昨天放学计算了一次时间,今天早上又计算了一记时间,取两次时间的平均数„„”听着他的汇报,教师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学生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数学,而是在巧妙的应用数学,他们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如学生喜欢的蝴蝶、蜻蜓、蜜蜂等动物,漂亮的树叶,空中飞行的飞机,都是利用了图形的对称性,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房屋的房架,自行车的大梁,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篇8: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在生活中快乐学习语文

曾几何时, 语文教学过重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也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因此,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老师带领着学生在真真实实、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快乐学习语文,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这样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生活的舞台有多大, 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广。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好教材。

(一) 利用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在这里, 孩子可获得很多知识, 因此, 教师可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比如, 我们开展的“向你介绍我的家”的活动, 孩子们可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家中最具特色或最温馨的人、事、物, 通过此活动, 孩子们不仅更热爱自己的家, 而且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因为这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

我们还诚邀孩子的家长也参与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中来, 让他们与孩子一道关注生活, 一道感悟家庭生活中的语文学习, 让他们分享孩子学习的快乐, 所以在我们班上, 孩子们写的日记、随笔、作文都成了家长们的精神大餐, 家长们很是乐意赏读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分享快乐!

(二) 利用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在这座舞台上每时每刻发生着的许多故事都可引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来。学校的校门变了、我班窗台上的花开了、小明今天迟到了、×××老师今天化妆了、水槽被堵了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们语文课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为此, 在我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风气, 许多孩子每天回家都会把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向家长讲述, 家长们也习惯并乐意听着孩子们的娓娓道来。久而久之, 孩子们关注生活的习惯越来越好, 口语表达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文素材也是取之不尽了。

(三) 利用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我们今天的学习, 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社会。所以, 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入社会, 了解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比如, 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语故意偷换同音字这一类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以及一些商家乱用简化字或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学校号召孩子们开展了“啄木鸟行动”的活动, 孩子们像一个个的文字小卫士, 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通过这一活动, 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懂得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重要性, 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二、在学习中愉悦地生活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生命的活力, 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 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主人。教学中, 我有这样的尝试:

(一) 通过表演, 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学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学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有的课文本身情节跌宕起伏, 教学时都可通过创设情境来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引起高度的注意, 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 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我们在学习《晏子使楚》时, 就让学生分组学习并分角色表演, 还评出最佳角色。通过这生动的表演, 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还加深了对课文和人物的理解。

(二) 通过实践, 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同样, 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应如此。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自实践,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对课文的感受。

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讲述了一位好奇心特强的小男孩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发现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的事。教学本文时, 我们不妨让学生都拿来一个苹果试一试, 还启发他们也换几种方法切一切, 由此再去试试其他的水果。通过实践, 学生获取了知识, 感受到了打破常规、求异思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还明白了什么叫创造!这种亲自实践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法。

(三) 引导思考, 感悟生活

语文课本中, 有的文章蕴含深刻的哲理, 耐人寻味;有的感情浓烈, 让人震撼;有的虽轻描淡写却教你做人。教学这些课文时, 我们应好好找准切入点, 抓住锲机, 要给学生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让他们从中感悟到生活中的一些真谛。

我们学习了课文《慈母情深》之后, 我便组织学生开展了“献给母亲的歌”的系列活动。首先我向孩子们推荐了好多有关母爱、父爱的文章, 如《我的油布伞》《看不见的爱》《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充分阅读, 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母亲平时的生活工作情况, 了解体会母亲对家庭、对孩子的辛勤付出, 接着再组织大家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 此时, 老师再提议让每个孩子亲自为母亲做一件平时没做过的事。之后再作交流, 再反思, 最后每个孩子把在这一活动中的点滴认识、片言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母亲作表达:献给母亲的歌!

由于在教学中习惯于引导学生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我注意带领他们通过一个片断、一段文字、一篇短文去与生活相联, 感悟生活, 感悟人生, 所以学生也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篇9: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对其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其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比如社会上一些文明礼貌用语、校园里一些洋溢师生亲情和同学情谊的话语,都提醒学生记载下来,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语言美感,努力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开学初,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肚子里就装了多篇古诗文和多则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几分钟进行的短小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讲一个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条名言,记几个条成语,发布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一分钟讲演,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读写中既重视文内功,又重视文外功。文内功指的是写作的方法技巧,文外功主要是思想感情、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文外功,一是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之具有说、写的素材和内趋力;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有用的经典性、哲理性的文化精华的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这样做,使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比较丰富了,说、写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充实了。

4.既重视写的训练,又重视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

三、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我提醒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适时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请他们帮助进行监督,还要求学生将查找的资料打印出来,与大家共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议中学习语文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在班级,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加。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当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我班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在相当大程度上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

上一篇:我努力读懂你800字作文下一篇:唯美意境的微信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