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法律纠纷案例

2024-05-19

酒店法律纠纷案例(共6篇)

篇1:酒店法律纠纷案例

一刚上小学二年级的男童,在某购物网站以他父亲李某的身份证号码注册了客户信息,并且订购了一台价值1000元的小型打印机。但是当该网站将货物送到李某家中时,曾经学过一些法律知识的李某却以“其子未满10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由,拒绝接收打印机并拒付货款。由此交易双方产生了纠纷。

李某主张,电子商务合同订立在虚拟的世界,但却是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履行,应该也能够受现行法律的调控。而依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12条第2款和第55条的规定,一个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应该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其子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未满10周岁,不能独立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所以该打印机的网上购销合同无效;其父母作为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付货款。

对此,网站主张:由于该男童是使用其父亲李某的身份证登录注册客户信息的,从网站所掌握的信息来看,与其达成打印机网络购销合同的当事人是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正常人,而并不是此男童。由于网站是不可能审查身份证来源的,也就是说网站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注意义务,不应当就合同的无效承担民事责任。

这个案例反映出对电子合同主体进行必要限制的意义。对于网络交易来说,合同当事人在网络上根本无法看到或辨别交易相对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双方当事人是利用计算机按键或鼠标来发出意思表示,即便网络中心要求交易相对人输入身份证号码及出生日期或信用卡号以证实其为成年人,但仍有伪造或提供不实资料的可能性,故网络中心或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销售者基本上无从得知对方当事人究竟是否是成年人,或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如何判断网上交易的当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以及与这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是否有效,有无必要对通过网上订立交易合同的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加以限制,成为电子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难题。

本案中是李某的未满10周岁的男孩在网络上订立了买卖合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一个未满10周岁的儿童来说,他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效,所以李某拒付货款的行为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孩童是以其父的身份证登录客户信息,如果网站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已经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那么完全无视网站利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则有失公平。而另一方面,李某作为其子的监护人和其身份证的合法持有人,没有尽到相应的管教义务和保管义务,导致其子滥用其身份证进行登录注册,应当对合同无效给网站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应该认定购物网站有权要求李某承担货物的往返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

篇2:酒店法律纠纷案例

过4年发展,“淘某网”已成为中国知名外汇资讯网站之一。全球权威的ALEXA网站统计数据表明,“淘某网”访问量排序为2718位。

“淘某网”首页设有“今日全球重要数据”栏目,该栏目数据,是“淘某网”在去年7月25日与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签订“网上信息服务合同”,以5万元的价格向对方购买的,服务期限为1年。同时,“淘某网”还与世华公司签订了“关于保护信息汇编作品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的协议”,“淘某网”承诺保守商业秘密。

今年2月,成立一个月的“聚某网”没经“淘某网”许可,越过“淘某网”主页,直接对“今日全球重要数据”栏目内容建立链接,将栏目置于网站首页的中心位置,改名“指标速递”。今年3月27日,“淘某网”通过公证机关对“聚某网”链接行为进行了证据保全,并将“聚某网”诉至罗湖法院。

“淘某网”:索赔50余万

“淘某网”的代理律师认为,网络上的链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链接,一种是深层链接,普通链接不存在侵权问题,深层链接则构成侵权。所谓深层链接,是绕过被链接网站的首页直接对其网站的某一部分网页或者内容进行链接。当用户点击链接标志时,计算机就会自动绕开被链接网站的首页,

直接指向具体内容页。此时,如果该内容页上没有被链接网站的标志,则用户就会被蒙在鼓里,还误以为停留在原来的网站上。这种深层链接,是直接摘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尤其是设链者和被链者提供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以及服务时,这种侵权更为明显。

律师认为,“淘某网”首页的王牌栏目——“今日全球重要数据”,向网站访问者提供第一手的财经资讯,是外汇财经类网站极其重要的栏目,为此,“淘某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进行开发维护。“聚某网”在建立网站之初,就指定“淘某网”作为主要的参考网站,致使“聚某网”与“淘某网”的栏目设计和内容安排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均从事外汇投资咨询并提供相关产品,“聚某网”明知这些数据对于吸引网站访问者、提高网站知名度的重要性,其侵权的主观故意明确。

律师认为,“聚某网”的行为吸引了众多访问者,并且使访问者误以为“聚某网”是该栏目的开发制作者,直接造成“淘某网”访问者的分流,使“淘某网”的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损害了“淘某网”的经济利益和声誉,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请求判令:“聚某网”停止链接侵权行为;向“淘某网”公开道歉,并在《中国证券报》和“聚某网”公司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至少连续公开刊登一个月,以消除影响;“聚某网”赔偿经济损失50余万元。

“聚某网”:移除链接可以免责

“聚某网”在法庭上辩称,“聚某网”没有侵犯“淘某网”的著作权,按照对著作权的概念界定,“淘某网”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在“今日全球重要数据”栏目的内容具有著作权性质,“聚某网”侵权的理由不能成立。

根据《互联网著作权保护行政办法》规定,“聚某网”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将所链接的内容移除的,可以免除责任。“聚某网”从1月23日成立网站以来,在“淘某网”同年4月6日的联合声明发出后,到4月9日即移除对“淘某网”的栏目“今日全球重要数据”的链接,一共不到60天时间,因此,“聚某网”在接到“淘某网”的通知后,立即采取措施,移除了相关内容,应该免责。

“聚某网”还称,“淘某网”没有证据证明其实际的经济损失,也没有证据证明“聚某网”的链接行为给自己带来了非法收益,“淘某网”要求“聚某网”赔偿损失没有依据,请求法庭驳回“淘某网”的诉讼请求。

篇3: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研究

近年来以在校生为当事人一方的大学生诉高校案越来越频繁、诉因涉及学校工作领域和环节越来越多、起诉动机越来越复杂即为明证。因此, 如何顺应时代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 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使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走上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为基础的法治化轨道以实现长治久安, 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中的亟待解决的事关全局的大事。

1大学生诉高校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网络化、思想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高校数量、规模方面急剧扩张使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及社会效益面临空前的压力和冲击, 直接关涉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甚至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其中, 学生作为传统的受教育、被管理对象向学校的学习主体、服务对象和工作中心的认识转变, 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权利观念的觉醒, 特别是高校校园社会化与学生工作行政化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大学生往往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最重要、最活跃也是最具破坏性因素。正是基于以上现象的存在, 才会频频上演大学生诉高校一幕。结合以上现象与高校被诉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不足

形式上, 立法结构不健全, 从横向结构看, 其覆盖范围不全面, 一些在学生管理中急需的学生的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制定, 如保障学生具体权利的法律缺位。从纵向结构看, 学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是内容和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规范明确的体系, 可是目前我国呈现出发学生管理法律法规个层次间混乱、相互矛盾、中央立法的滞后阻碍地方立法的发展, 地方立法的缺位又牵制中央立法的发展的状况。内容上, 重实体而轻程序, 当我们审视我国高校的制度框架, 却很难发现对学生权利保障的程序性规定。缺乏正当程序的规定, 权力救济途径就显得非常模糊。

1.2高校行政管理思想陈旧

由于计划经济年代行政管理的思维尚未改变, 直到目前为止, 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在对待学生管理的问题上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 根本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

1.3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程序观念

例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 学校当初对田永的处分决定并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 亦未告知其申辩、申诉的权利。再如黄渊虎诉武汉大学案中, 当初武汉大学因黄渊虎政审不合格作出不予录取让其跟读的决定时, 亦并未告知黄渊虎申辩、申诉的权利和途径, 也未告知其“跟读”的具体含义。而且, 既然田永当初已被“取消”了学籍、黄渊虎并未“取得”学籍, 那么学校就不应该让他们一直在学校读到毕业, 因为可以预料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 毕业时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处分的程序, 直接违反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2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的规定。而武汉大学对待黄渊虎问题上亦违反了“正当的法律程序”。

1.4高校管理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例如在学位评定、处分学生、招生等普遍缺乏透明度。尤其是招生方面, 透明度更低。现在高考录取招生, 一般采用网上录取的方式, 减少了腐败的机会。但对于研究生招生, 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条的规定, 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学资格所要求的是“经考试合格”。这里其规定的是“合格标准”, 但对于有数个上了分数线的“合格者”是否必须按名次录取的问题却没有规定。于是, 便出现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时, 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研究生招生同样属于国家教育体制序列, 研究生培养占用的也是国家的资源, 因此, 对所有的考生来讲, 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都应择优录取。

2防治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发生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案件已经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效率。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治纠纷, 是当务之急。

2.1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什么法律关系, 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同时也是防治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纠纷的前提。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 但实际上, 高校确实拥有并行使着国家法律授予的公共管理职权。尤其在当前的高校治理中, 高校与学生仍处于地位不对等的行政关系, 高校对学生享有概括性的支配权, 不需要特别的法律根据就可以对学生作出惩戒, 学生若对惩戒不服, 不知道如何申诉或根本就申诉无门, 这实际上导致学校成为一块在法治国家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领域, 这有悖法治原则。关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近几年在我国理论界至少有以下几点一致性:第一, 高校对学生实施的处分权是基于公法上的规定, 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准公权力, 而不是基于意思自治的平等契约关系, 因处分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行政法律关系;第二, 基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这种行政法律关系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因此高校也相应地成为行政主体, 应纳入行政法范畴;第三, 由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司法审查对高校的介入仍应是有限的, 不是所有的高校纠纷都可以被法院受理。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学校才可以正确估计其所作出的某些处分可能要承担的后果, 从而调整管理学生的方法。

2.2加强对高等学校行使办学权的监督

首先, 加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3条及第14条的规定确认了政府是高校的监督机关, 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高校的活动进行监督。而高校又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学术组织, 其职能的实现依赖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相应的保障制度。因此, 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应该以法治化和民主化为基础, 一方面通过法律明晰两者的权力,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有明确的范围和方式;另一方面,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民主化, 运用非强制的管理方式, 如进行行政指导。其次, 通过司法有限审查促使高校管理者审慎行使权力。由于高校的行政权力泛化, 大学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 其与相对人之间已不是法律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司法审查中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这已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所认可, 在这些国家里, 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被认为是最便捷有效、最重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法院早已将公立学校纪律处分等决定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教师、学生寻找法律救济的渠道相当顺畅。通过司法介入高等教育, 抑制高等学校行政权力的滥用, 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也应该势在必行。此外, 由于司法有其特定的存在形式和操作规则, 有其独立的价值取向, 而高等学校也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和教育规律。因此, 司法介入高等教育应该是有限度的, 即必须坚持司法有限审查原则。司法有限审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司法审查的广度有限, 即法院仅受理那些严重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所提起的行政诉讼;二是司法审查的深度有限, 仅是制止侵害权利和防止不当程序。

2.3高校尽快清理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规章制度

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类型与特点, 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是学校实施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基础。但是高校制定规章和各种管理制度, 要严格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不得与法律或国家的有关规定相抵触。高校制定的规章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范围必须是高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 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 否则, 高校依其规章所做出的管理决定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及承担败诉的责任。目前, 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尽快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校内规章制度。例如:针对争议最大的“学士学位授予”问题, 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具体细则。《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 经审核准予毕业, 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成绩, 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 授予学士学位。”这是学士学位授予的法定条件。显然, 学校制定的关于“不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

2.4高校处理学生违纪事件必须依照正当程序

高校自主管理权是法律确认高等学校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 必须有正当程序予以保障和制衡。正当程序是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 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 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 以保证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公开、公正、公平。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尤其是处理学生违纪事件, 应当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包括事先告知学生, 向学生说明处分决定的根据和理由, 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 允许其要求听证, 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救济, 二是司法救济。对前者而言, 主要是申诉权;就后者而言, 主要是法院的司法审查。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国内有些大学已正视程序的合法。如:浙江大学成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建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制度, 受理违纪学生对学校处理决定的咨询和申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管理法治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重新审视。高等学校必须依法治校, 遵循正当程序处理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等学校与学生关系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对指导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生行为事件、学生与学校之间发生争议纠纷、学校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以及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处理办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韦德著, 徐炳等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3]孟鸿志著.中国行政组织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谢瑞智著.教育法学.台湾文笙书局, 1996年版.

[5]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 (.必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6]马怀德著.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4:酒店法律纠纷案例

关键词:烤瓷牙;整形;医疗行为;虚假宣传;法律分析

一、案情简介

(一)案例一

2002年3月7日,四川省A医院口腔中心助理医师冯某为中国石油某分公司职工江某完成了四颗前门牙的烤瓷美容手术。麻醉期结束之后,江某疼痛感剧烈,烤瓷牙牙龈开始发炎肿胀,呈现病理状态。在手术之后,烤瓷牙带来的问题反而越发严重。原本正常的牙齿牙龈部分开始异常萎缩增生,而且四颗烤瓷牙也反复脱落四次。

2003年12月12日,消费者协会介入调查,并认定助理医师冯某不具备从事牙齿美容资质并且手术处理不当,导致医疗事故。12月19日,在相关人员的协调下,江某与A医院口腔中心签订加盖有法人公章的“关于重新治疗和更换烤瓷牙的协议”。然而,当江某先行垫付了自己的治疗费用,先后四次赴成都B口腔医院进行矫正手术之后,其合同履行请求却遭到了A医院的拒绝。

2005年1月13日,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该损害赔偿案件。原告江某要求被告A医院履行合同并且承担治疗费用13995.54元。而被告医院方辩称该协议实质上是一个附生效条件的协议,并且该协议在客观上已不能成立,因此该合同并未生效。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最终判决:《关于重新治疗和更换烤瓷牙的协议》合法有效,是受法律保护的协议,并由被告A医院赔偿江某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生活费共计12091.59元。

(二)案例二

在2007年的刘某与某市C口腔医院、大连D口腔诊所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受害人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2005年11月20日,原告刘某到被告D口腔诊所拟镶装烤瓷牙。初步治疗后原告的1号牙疼痛难忍,诊所医生告知原告在1号牙里有断针无法取出,建议原告到被告C口腔医院治疗。同日,原告到被告C口腔医院将断针取出。次日,原告1号牙剧烈疼痛并引起发烧。原告取断针治疗结束后,被告C口腔医院建议原告在该院镶烤瓷牙,可戴上烤瓷牙后,原告无法错动咬合,出现牙疼痛、出脓、牙银增生,经多次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使症状加重。经被告C口腔医院同意原告转院到北京等地治疗。原告到北京后,经北京大学E口腔医院确诊,原告患有双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原告在各大医院诊断患有50余种病症。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大连市C口腔医院赔偿原告刘某医疗费241745.29元、交通费46488.50元、住宿费94493元;被告大连D口腔诊所赔偿原告刘某医疗费777.50元、交通费20元;驳回原告刘某对被告大连市C口腔医院的其他诉讼请求。

二、案例评析

两则案件中,相关的现行法规定主要有《合同法》第八条、《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一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外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拥有一口洁白整齐,坚固美观的牙齿也成为了许多人的目标。在医疗美容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牙齿整形机构都开始应用烤瓷技术对消费者进行牙齿整形手术。但是由于目前医疗整容市场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再加上医疗行为的意外性和风险性,很多法律纠纷由此产生。

牙齿是人体中构造精密的器官,当乳牙脱落,恒牙萌出之后,牙齿便不可再生了。所以保护牙齿是生活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当外因或内因对恒牙造成伤害后,一部分人则开始寻求牙科进行治疗和整形。据笔者了解,牙科医疗机构一般都会进行初步检查,然后拍摄牙齿X光片,根据情况施行根管治疗术,钻开牙齿,去除腐坏的牙质;打开牙髓腔,取出坏死的牙髓;用根管钻扩大根管;用消毒液冲洗根管内部;用专门的材料充填根管,保证长期处在无菌状态;填补牙齿的钻洞,或安装牙冠;然后用瓷粉和高强度无毒材料高温烧制成类牙釉质结构粘合在牙齿受损部位,以实现对牙齿的整形和保护。但是由于当前技术的桎梏,烤瓷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美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痛苦。甚至有文章指出,安装镍铬烤瓷牙可能会导致人体发生肾病。而在烤瓷整形的相关论坛上,在一些帖子和留言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消费者对自己整形的结果往往十分不满,“后悔”、“心灰意冷”、甚至“想自杀”的言论屡见不鲜。

这一切往往是牙科医疗美容机构过度虚假宣传和未尽风险提示义务造成的恶果。在烤瓷牙纠纷中,因医师医疗工作作风提起诉讼的案件占不少比例。当事人在法庭陈述或诉讼中,往往对牙科医疗作风的指责很强烈。医院在医疗中有时未能尽到告知的义务,导致医疗纠纷。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医生不履行告知义务。医疗纠纷中,患者不清楚医生进行牙齿烤瓷的治疗方案、做法、目的;医护人员在根管治疗和安装烤瓷牙过程中,适用了过于简单和专业化的语言,令患者不知所云;不完全履行告知义务,主要体现在不将烤瓷治疗方法中确实存在但又概率极低的副作用告知患者或家属。

当前牙科美容机构还有一大特点,即日常的活动中往往采用了企业的经营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烤瓷牙整形广告,甚至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广告、站牌广告、酒店广告、电梯广告、甚至公交车广告。还经常在资料中出现医院领导与影视明星的合影,借以扩大知名度。而这部分资金往往由消费者承担,造成了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且此类广告往往极其夸大烤瓷牙整形的效果、美观和安全,而弱化烤瓷牙安装的缺点、风险和危险,甚至加以掩饰或隐藏。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医疗行政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下,有关烤瓷牙整形纠纷已经制定了很详细和完整的法律规范,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着问题。因此我认为,应当针对当前以烤瓷牙整形为代表的医疗市场乱象,多部门成立一个联合执法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有效遏制医疗美容拒绝风险告知和虚假夸张宣传的违法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

(二)树立医疗患者风险意识

篇5:旅游纠纷典型案例法律解析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广盛律师事务所律师耿军

(本文系作者为《北京消费者》杂志2012年4月期刊撰写并发表的专栏文章)

【案件回放】 纵横10万岛礁的著名自然景观“挪威峡湾”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单,权威旅行指南《孤独星球》和《美国国家地理》都将“挪威峡湾”航海之旅评定为“世界上最美的游船行程”。

2011年12月3日,北京消费者彭燕女士与5A级旅游机构西泽国际旅行社签订了《出境旅游合同》。合同约定,彭燕参加西泽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梦游挪威”旅行团,乘坐拥有120年历史的海达路德邮轮公司的“山妖峡湾号”邮轮,游弋在岛屿和峡湾之间,探秘挪威北极的经典旅程。合同载明的全部旅游费用是74000元,合同附件明确约定旅游费用包含有:“„„

7、国际间往返机票及欧洲境内段机票;

8、挪威海达路德邮轮船票。”

彭燕依约于2012年1月27日15点从首都机场出发,两次转机历经31小时航程到达挪威北极小镇。西泽国际旅行社导游突然告知:“山妖峡湾号”邮轮发生机械故障,原订航海之旅取消了,改由海达路德邮轮公司提供两晚住宿和一张取代既定海上旅程的机票。彭燕当时有如晴天霹雳,如果不是为了饱览“世界上最美的游船行程”,她断然不会在北半球最寒冷的我国春节期间,辞别亲友孤身赶赴北极陆野。

西泽国际旅行社导游交给彭燕后续空中旅程的电子客票,机票显示订票时间竟然是2012年1月26日。由此可知,在彭燕乘坐1月27日15点航班离开北京之前,西泽国际旅行社就已做出了取消航海之旅、改换航空之旅的安排。

彭燕拒绝改乘飞机取代既定的海上旅程,只得独自在北极小镇滞留了五天四夜。2012年1月31日,在面临签证过期的情形下,彭燕被迫在西泽国际旅行社提供的“保密协议”文本签了字。该协议书主要内容是,原定邮轮班次取消,使甲方(系指彭燕)出行造成影响,乙方(系指西泽国际旅行社)深表歉意;甲方自愿放弃所有的游览项目和相关服务并且承担若干损失,乙方在甲方回国以后向其退还所缴纳团款50%即37000元;甲方应当对本事件处理的所有信息保密;甲 1 方保证不再追究乙方任何责任等等。“梦游挪威”旅行团全体成员都毫无例外地签署了相同内容的“保密协议”。2012年2月1日,彭燕按来时路线折返北京。(文中名称皆为化名)

【法律解析】旅游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产品。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而旅游产生的各种消费纠纷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在此以案说法,就案例反映的常见法律问题作出法律解析:

一、因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故障导致的旅程延误是否归责于旅行社?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即不可抗力)导致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无法按时启航,致使游客耽误了正常旅游行程,旅行社及其指定的相关服务提供者(包括承运人)都是无需承担赔偿责任的。

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故障是否属于不可抗力呢?

就飞机故障而言,《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旅客、行李或者货物在航空运输中因延误造成的损失,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民航总局出台的《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也把飞机故障航班延误明确列为属于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误,不属于不可抗力原因。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所有判例无一例外全都判定飞机故障导致的航班延误属于归责于航空公司的违约责任。其实航空公司应对飞机故障延误给予相应赔偿,早已属于生活基本常识了,现实引发争议的早就不是“赔不赔”的问题、而是“赔多少”的问题。

就船舶故障而言,在国际公约《海牙规则》和《维斯比规则》以及世界多国海商法中均明确规定,承运人的“最低法定义务”就是保证船舶在航行前和航行中不出故障的“适航责任”。我国《海商法》第47条规定:“承运人在船舶开航前和开航当时,应当谨慎处理,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

交通工具故障归根到底是安全检查和保养维护责任没有认真落实的结果,可以通过事前检测予以消除,发生了故障可以及时予以维修,在无法及时维修时又可予以调换。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发生机械故障不属于不可抗力,因此导致的航班延误并非承运人免责的法定事由,承运人对此应当担负相应的违约责任。根 据合同相对性原理,既然消费者与旅行社签订了全程旅游服务合同,那么旅行社当然应向消费者概括承受其指定的相关服务提供者(包括承运人)全部法律责任,旅行社在承担赔付责任后可以再向相关服务提供者予以追偿。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九条规定:“承运人应当按照客票载明的时间和班次运输旅客。承运人迟延运输的,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第十九条规定:“航班取消、提前、延误、航程改变或不能提供原定座位时,承运人应优先安排乘坐后续航班或签转其他承运人的航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交通工具发生故障不能及时修复的情形下,承运人必须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相同交通工具的其他航班,无权擅自改换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也就是说,原来是坐飞机还得是坐飞机、不应擅自改换成轮船;原来是坐轮船还得是坐轮船、不应擅自改换成飞机。

具体本案而言,“山妖峡湾号”邮轮系西泽国际旅行社特为“梦游挪威”旅行团独立租赁的专属交通工具,并非为不特定公众服务的的公共客运交通工具。海达路德邮轮公司作为西泽国际旅行社的旅游服务履行辅助人,两者履行服务行为具有同一性,西泽国际旅行社对海达路德邮轮公司的相关行为能够支配和控制,对于延误事件亦属可预见的范围。

二、旅行社是否有权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

国务院令(第550号)《旅行社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

(二)非因不可抗力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 第五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

(一)拒不履行旅游合同约定的义务的;

(二)非因不可抗力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的;„„”

根据行政法规之规定,旅行社非因不可抗力是不得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的,否则应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就一般的购物之旅或奥运之旅来说,变更交通工具通常并不改变旅行目的。具体本案而言,乘坐邮轮航海不是过程而是目的!彭燕参加西泽国际旅行社组织的“梦游挪威”旅行团的目的和核心价值就是:乘坐邮轮在冰雪世界近距离饱览遍布10万岛礁的“世界上最美的游船行程”,绝非是乘坐飞机从远空俯瞰云雾缭绕的北极冰雪荒原。西泽国际旅行社以邮轮故障为由,为了攫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擅自将挪威峡湾“航海之旅”变更为“航空之旅”,又拒绝依照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九条之规定“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致使旅游合同目的根本落空,明显属于《旅行社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明令禁止的“非因不可抗力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又据《北京市旅游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旅游者投诉后,应当在1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在4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投诉者;对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北京市旅行社质量监督管理所依法受理旅游者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投诉。”彭燕有权向北京市旅行社质量监督管理所投诉西泽国际旅行社擅自变更旅游核心行程的违约和违法行为,甚至有权针对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北京市旅行社质量监督管理所相应的行政处置措施(如行政不作为)提起行政诉讼。起诉旅游行政主管机关要求其履行法定监管职责,无疑是督促旅游经营者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消费者在境外旅游遭遇不法侵害时,还可向外国消费者维权组织举报当地相关服务供应商的不法行径,“告洋状”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成效(如新闻效应)。彭燕亦可直接向挪威消费者协会投诉挪威海达路德邮轮公司擅自取消班轮的侵害行为。

三、旅行社强迫旅游消费者签署的所谓保密协议是否有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地方法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第四条规 定:“本市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揭露、批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压制有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真实报道。”由此可知,无论如何经营者与消费者签署的有关“今后不再向媒体披露”内容的保密条款都是无效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规定:“旅游经营者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旅游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旅游者请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该内容无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具体本案而言,西泽国际旅行社要求彭燕签订的“保密协议”包含有“应当对本事件处理的所有信息保密”、“保证不再追究任何责任”等免除经营者主要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的实质内容,那么该协议书由于违反《合同法》第四十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第二十四条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将 “不公平、不合理”作为法定无效的情形之一,对于消费者的特殊保护确比《合同法》第四十条等有关无效的法律规定有着更为有利的界定。需要指出的是,双方签订的“保密协议”有关“回国以后退还50%团款37000元”的约定显然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明显减轻或免除了西泽国际旅行社损害彭燕合法权益本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理由如下:

首先,鉴于西泽国际旅行社涉嫌欺诈,彭燕有权要求其双倍赔偿旅游价款人民币148000元以及赔偿其他各项损失;依据“保密协议”西泽国际旅行社仅向彭燕退还所缴纳团款74000之50%即37000元,而且约定“甲方保证不再追究乙方任何责任”,甚至企图就此剥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五条赋予消费者的“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之权利。

其次,即使暂不考虑本案欺诈因素,西泽国际旅行社仅向彭燕退还所缴纳团款74000之50%即37000元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明显减轻或免除了西泽国际旅行社本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第三百条之规定“承运人擅自变更运输工具而降低服务标准的,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退票或者减收票款;提高服务标准的,不应当加收票款”,又据《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旅办发〔2011〕44号)第八条之规定“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及服务档次与合同不符,造成旅游者经济损失的,旅行社应退还旅游者合同金额与实际花费的差额,并支付同额 违约金”,据此西泽国际旅行社不仅应当向彭燕返还相关旅游费用,还应就此向彭燕支付同额违约金。

第三,双方签订的“保密协议”在形式上就是无效的,西泽国际旅行社作为5A级出境游专业旅行社对该协议的形式无效应付全部责任。“保密协议”标明的签署日期是2012年1月31日,该协议第2条写到:“甲方(系指彭燕)同意于2012年2月1日自行乘飞机由特罗姆瑟前往奥斯陆机场与大团回合„„”,由此可知,该协议签订地点只能是在挪威北极小镇特罗姆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予以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予以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鉴于“保密协议”属于非经法定提交的境外形成证据,况且彭燕拒绝追认该协议的效力,因此该协议本身根本就不具有证据资格。

第四,鉴于《出境旅游合同》附件明确约定旅游费用已包含有:星级酒店住宿和三餐费用、全程巴士费用、中文导游陪同、景点门票费用、往返北京机票和欧洲境内机票和邮轮船票等全程费用,彭燕出游时仅携带有限的零用外汇,并且自行承担了滞留期间的住宿、餐饮和前往机场的费用,根本就不够另外购买返回北京的机票,由于语言不通即使家中汇款都不知怎样办理,况且远水救不了近渴,更何况当时彭燕的护照和签证文件都在西泽国际旅行社导游手中掌控,由此可知,西泽国际旅行社系以胁迫的手段并且乘人之危,致使彭燕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了所谓“保密协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 如果审理法院坚持认定“保密协议”属于“可撤销合同”(不属于“无效合同”),那么法院必须对此依法行使释明权,彭燕还可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保密协议”。

四、旅行社故意隐瞒不能正常运输的重要事由是否构成欺诈?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 明。”《合同法》第二百九十八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向旅客及时告知有关不能正常运输的重要事由和安全运输应当注意的事项。”

在旅客运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导致运输行为不能正常进行,包括发生不可抗力以及运输工具突然发生故障等原因。不管承运人对此是否有过错、是否承担责任,承运人都应当及时(!)向旅客告知这些不能正常运输的重要事由。法律之所以对承运人要如此要求,一是为了使旅客自己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不能正常运输给自己造成损失,例如在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的情况下,旅客一旦知道了迟延运输的原因后,如果认为可能对自己造成重大影响的,他就可以变更客票改其他班次或是干脆取消行程;二是可以让旅客知道不能正常运输的原因,以避免造成混乱和无端的猜疑。

关于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现行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具体本案而言,邮轮故障事件是在“旅游行程前”发生的,并非是在“旅游行程中”发生的(当时彭燕仍在北京家中尚未前往机场)。既然西泽国际旅行社在彭燕离家前往首都机场以前就已明知邮轮航程已被取消,当然有义务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事实,并且彭燕有权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当时如果事先及时得到“世界上最美的游船行程”已被取消的通知,彭燕必定不会在寓意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孤身赶赴处于最寒冷季节的北极荒原!西泽国际旅行社为了赚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故意隐瞒了“山妖峡湾号”邮轮发生故障的真实情况,擅自改变旅游合同安排的行程,导致旅游目的和核心价值根本落空,无疑就是侵犯了“消法”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而且违反了《合同法》第二百九十八条规定的“应当向旅客及时告知有关不能正常运输的重要事由”之强制义务,以及违反了《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九条规定“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之强制义务,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十八条关于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明显构成欺诈情节。根据“消法”第四十九条之规定,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五、对于消费类服务合同纠纷违约之诉,消费者是否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于违约造成的损害原则上并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但在导致消费者精神高度痛苦的具体违约案件中,不应完全排斥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否则就不能符合完全赔偿原则和公平原则的要求。

因消费类服务合同内容的特殊性,经营者的履约行为往往与消费者的精神利益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孤儿花钱将其父母生前唯一的照片交给影印公司扩印,但影印公司不慎将孤儿父母的遗像丢失;又如,一对新人花钱聘请摄像公司为其婚礼录影,但摄像公司因器材故障未能拍摄婚礼场面。上述案例给消费者造成的精神痛苦都是显而易见的。

篇6:民间借贷纠纷法律法规与案例解析

民间借贷纠纷的基础系当事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民间借贷合同是借款合同的一种,借款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按约定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货币转移给他方,他方到期后返还货币的协议。交付货币给他人的一方称为债权人、贷款人或出借人,接受货币并于一定期限内返还货币给贷款人的一方为债务人、借款人或借用人。在中国内地,根据出借人主体性质的不同,可将借款合同分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合同和非金融机构借款合同,即民间借贷合同。

民间借贷合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合同的标的物是金钱(货币);第二,借贷合同是转让货币所有权的合同;第三,民间借贷合同可以使有偿合同,也可以是无偿合同;第四,民间借贷合同中,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为实践合同,其他借贷合同为诺诚合同;第五,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为不要式合同,其他其他民间借贷合同为要式合同。

二、规范民间借贷纠纷的主要民事法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借贷意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司法解释。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即司法解释。

(六)《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部分基层人民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三、民间借贷合同的利息和利率

《借贷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当利率成为争议点时,以下问题仍属常见:

(一)当事人未约定逾期利息但出借人主张逾期利息的处理

一般而言,按照《借贷意见》第9条的规定,当事人在借贷合同中既未约定借期利率,又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逾期利息。但审判实践中有观点认为,在约定的借款利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逾期利息。

(二)当事人既约定了逾期利息,又约定了违约金时的处理

一般而言,借贷双方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的,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和违约金,但均以不超过四倍利率为限。出借人同时主张逾期利息和违约金的,折算后实际利率没有超过四倍利率的,法院可以予以支持。审判实践中认为,这里的四倍利率,可以指银行逾期利息的四倍。

以案说法:原告持有借条而借条上所载出借人姓名与原告姓名同音不同字,可认定原告系实际出借人。

基本案情:2008年,借款人A向余某鹏借款100000元,出具借条余某朋。借款后至今未还。2008年至2010年间,B在A账户上共支取了31000元,A与B系夫妻关系,2009年协议离婚。2010年,A因故死亡,余某鹏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B归还借款100000元并支付自起诉之日起至还清借款之日的利息。

法院意见:二审法院审理认为,虽然2008年A所出具的借条上载明出借人是余某朋,但与被上诉人余某鹏的姓名属同音字,且该借条现为余某鹏实际持有,可推定余某鹏为本案所涉借款的出借人,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

余某鹏借款时,被告B与借款人A处于分居状态,无法认定借款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但B毕竟从借款中实际支取了31000元,应当予以偿还。

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企业借贷合同的效力,总的来说企业借贷合同分两种,一种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合同,另一种是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这里的企业,指非金融的企业,即没有存贷款业务金融经营资格的企业。

企业与个人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该批复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

(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

(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由于违反了国家关于金融业特许经营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历来在诉讼中被认定为无效。近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民二终字第111号首都机场地产公司与三能达置业公司企业借贷纠纷案民事判决书中认定,企业之间以项目投资为名、收取固定利润的合同,其实质为企业间的借贷合同,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等。

但在经济活动活跃的南方,因为近年以来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实际需要,在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上也存在送动与突破。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10)衡中法民二终字第42号曹勤与耒阳投资担保公司借贷纠纷上诉一案判决中认为:“关于原审被告耒阳市金瑞德金属颜料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签订的《资金往来协议》及《抵押担保协议》的签订,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禁止性规定,均是合法有效的。理由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四条规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含义是指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私法上的行为,在效力后果上以私法上的方式予以一定的强制性规定。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为了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等而制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性规定,并非效力性规定,制定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但该法并未规定其他企业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将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并未涉及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故上诉人以本案所涉及合同及协议违反《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的相关规定,应当认定为无效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以采纳。”

企业间借贷合同能否认定有效的重要之处在于其直接关系到合同中约定的利率条款的效力,此种约定的利率通常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若合同整体认定为有效,则利率条款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亦为有效,法院即可按约定利率判令给付利息。而且,在企业间借贷附有担保的情况下,一旦企业间借贷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按照从合同效力随附于主合同效力的法律原则,则作为从合同的担保合同亦将被认定为无效,从而对债权人较为不利。

问题来了:如果企业间借贷合同认定为有效,那约定利率过高有什么救济吗?

典型案例:

1、企业间借款若不属于生产经营性企业间正常借贷行为,则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来源:(2011)浙商终字第17号

基本案情:2007年12月17日,康盛公司与光宇集团、冯光成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光宇集团向康盛公司借款3000万元,冯光成同意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07年12月18日,盛康公司与光宇集团、冯光成又签订《借款合同》一份,约定光宇集团向康盛公司借款4000万元,冯光成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康盛公司于签订合同当日分别将款项汇入合同约定的账户,盛康公司于12月18日向光宇集团出具授权委托书,授权陈国华收取融资服务费及利息。裁判要旨:康盛公司系提供实业性项目投资、经济信息服务的投资公司,不具有经营金融业务资格,从其与光宇集团签订的借款合同的内容及双方在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康盛公司明显存有融资的盈利性,并不属于生产经营性企业间正常借贷行为。因此,原审法院认定本案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无效有相应依据。

2、企业间借款合同被认定为无效之后,资金占用损失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年利率计付 来源:(2010)浙杭商终字第1045号

基本案情:2006年6月6日及2007年6月11日,建工集团恒创项目部向二建公司驻嘉兴办事处各借款20万元,二建公司当即通过银行支付了借款,建工集团向其出具了收据两份,载明暂借款和借款,金额均为20万元。

裁判要旨:由于本案的出借方及借款方均系企业,双方的借款关系违反了国家有关禁止企业拆借资金的金融法规,应认定为无效,建工集团由此取得的借款应当予以返还,二建公司要求归还借款本金40万的诉讼请求,合法有据,予以支持。由于建工集团占用借款使得己方财产获得消极增加,故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年利率向出借方二建公司赔偿利息损失。

民间借贷不仅会涉及民事权利义务,若存在欺诈、非法集资和转贷金融机构贷款等情形,也可能会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本期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与民间借贷有关的犯罪。

一、高利转贷罪

法条链接:《刑法》第175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2010年5月7日,公通字第【2010】23号)第26条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高利转贷,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高利转贷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高利转贷的。” 司法解释:《贷款通则》(1996年6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年2号)第20条 “对借款人的限制:

六、不得套取贷款用于借贷牟取非法收入。”

条纹解读:

由于相关司法解释禁止套取贷款转贷牟利,所以行为主体一般会以虚假的贷款理由或者贷款条件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罪的行为必须具有欺骗性质。在行为人与金融机构负责人通谋,金融机构负责人知道真相仍然贷款给转贷牟利的行为人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仍然成立本罪(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行为视具体情形认定为违法发放贷款罪或者其他罪)。

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取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然后产生将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的意图并实施这种行为的,不应以犯罪论处。

相关案例:四川省邛峡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01)邛峡刑初字第132号

基本案情:2000年5月,被告人甲指使被告人乙将以陶源畜产品有限公司名义从西桥信用社贷出的贷款中的20万元,以日息一分的高利分两次贷给丙,获得非法利息71400元。尽管被告人甲在法庭上辩解该20万元是其公司流动资金中出借的20万,但被告人甲在公安机关的两次讯问中都供述是用邛峡市陶源畜产品公司的名义从西桥信用社贷款借给丙的。对甲只承认收取了4.2万元利息的辩解,结合被告人供述“前后乙收了7万多元利息回来”,证人丙“付过7万多的利息”,充分证明被告人甲高利转贷银行贷款并获利7万多元的事实。

裁判要点:被告人甲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构成高利转贷罪,应依法予以处罚。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及合同诈骗罪等罪名,详见本公众号的“刑事审判编录”栏目。

上一篇:学习企业文化的意义下一篇:影视公司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