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2024-05-20

法律纠纷预防方案(精选8篇)

篇1: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一、方案目的

1.减少法律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因此给公司带来的时间、财力和信誉损失。2.加强合同管理,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纠纷的类型

1.纠纷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劳资纠纷、工程质量纠纷、施工安全纠纷、工程款结算纠纷等。

2.纠纷按发生地分类,可分为公司内部纠纷、外部纠纷等。3.纠纷按与合同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合同内纠纷、一般法律纠纷等。

三、防范纠纷的责任单位和人员

法律纠纷的防范由法务部经理负责主持部署各项工作,各项目中的法务人员和其他经办人员负责参与防范措施的具体实施,财务部、技术部、工程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实施协助。

四、防范措施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养其防范纠纷的意识,使其了解和掌握正确化解小范围、较低程度的矛盾、争议的方法和流程。

(二)规范合同的条款内容为规范合同内容。防范合同纠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项目或合同应由专人负责到底,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遗漏。

2.签订合同时应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具体、全面,不存在歧义和有待确认的项次等。为了确保合同的全面、到位,合同条款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与项目执行相关的一般性条款,如标的物、数量、质量、期限、技术支持、价格、运输和交货方式等。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3)价格、日期等详细的计算方式等。(4)编制和签订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3.在透彻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双方不存在异议。4.对法律、法规及合同未提及的部分,双方应达成补充协议,以便对特定内容做出明确解释或规范。

5.项目经办人员应加强合同管理意识,严格按合同规定的办理,在必要时提出变更和索赔申请。(1)合同签订前发现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条款,应在签约时在相应条款中进行修正。(2)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确保所有行动均围绕合同约定进行。

(三)防微杜渐、化解矛盾

1.以相关的法律法规、签订的合同文本为依据,以公平、公正、合理、兼顾合同双方利益为原则,通过协商及时处理合同双方产生的摩擦,防止演化成为难以解决的纠纷、诉讼等。

2.理智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利用安抚与缓解冲突的技巧化解矛盾双方的抵制心态。3.以调查事情经过、收集证据、分析起因、先从管理者找原因、寻找相关管理规定为依据的逻辑顺序,对产生矛盾冲突的双方进行调解、疏导。

4.对能够确定责任的事故,在以大局为重、果断处理的同时,应适当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缓解利益方之间的冲突。

5.通过完善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控制、减少由于制度存在漏洞带来的分歧等。

6.针对容易出现纠纷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客观、公正、积极协商解决纠纷、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防碍工作秩序、引起纠纷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处罚等。

篇2: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预案

为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医疗缺陷,差错和事故发生,及时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杜绝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本预案。我院应当按以下规定预防医疗纠纷发生: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应当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等有关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制度。

3.设立患方接待场所和专门负责人员,接受患方咨询和投诉。成立领导小组:

(一)成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公室;成立了以院长景志刚同志为组长以赵金玲同志为副组长为负责人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领导小组以及以刘军伟为重大医疗纠纷专家评审和案例分析的讲评制度同时任命随朝刚伟医疗纠纷处置专职人员。

(二)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① 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

② 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 ③ 在避免对患者发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等情况,并及时解答其咨询

④ 按照国家规定书写病历资料,不得隐匿,伪造或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⑤ 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与患者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

(三)患者及其家属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①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维持医疗秩序

②如实向医务人员陈述病情,配合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③按时支付医疗费用

④发生医疗纠纷后,依法表达意见和要求

发生医疗纠纷后,我院应当及时启动医疗纠纷处理预案,按下列程序处理

① 按照要求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及时组织专家鉴定,将鉴定意见书面告知患方,并报卫生行政部门 ② 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

③ 告知患方有关医疗预防及处理的方法和程序,答复患方的咨询和疑问,引导患方依法解决纠纷

④ 患者在我院死亡的,应当按照规定将尸体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进行尸检。

⑤ 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我院专用接待场所进行,患方来院人数3人以上的,应当推荐代表进行协商,代表人数不的超过3名

⑥ 处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医疗纠纷处理报告,如实反映医疗纠纷的发生经过及调查,处理情况。

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

(一)制定预防及处置重大医疗纠纷等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医疗纠纷,防止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配备必要的安全防范器材。

(三)严格履行各项告知义务,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患者的诊疗情况和预期效果

(四)认真接待和安抚家属,听取患方反映的意见,弄清争议所在,尽力避免事态扩大。

(五)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查工作,了解掌握基本情况。

(六)实事求是地向患方通报调查的情况,阐明院方的意见,力争通过与患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向患方交代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法律法规,途径及程序。

(七)如遇紧急情况,组织相关人员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及医院财产安全,并同时向市局报告。、(八)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做好涉及处置医疗纠纷事件的其它工作。

(九)做好医患纠纷处置的有关后勤保障工作。

(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纪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告成镇卫生院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处置领导小组

长:景志刚

副组长:赵金玲成员:随朝刚

刘军伟(专职调解员)毛朝俊

刘嵩琴

告成卫生院

告成镇卫生院

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方案

2010,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部署,我院对照“医疗质量万里行”的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体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断加强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 我院认真学习《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的通知》,市卫生局关于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认真分析了我院在医疗质量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重点研究了我院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意义,步骤。

2. 建立“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组织。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赵金玲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有序开展。

3. 明确分工,实行负责追究制。为扎实推进“医疗质量万里

行”活动的开展,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卫生院对班

子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对科室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起逐级责任追究制,做到全院行动一致,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二:广泛发动,人人参与,营造浓厚氛围

1.召开全院会议宣传发动,认真学习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医疗质量万里行”七个转型活动的同志等文件精神,使全体工作人员了解,掌握活动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院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有院级领导对各科室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价,下达评比结果与整改通知。

2.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门诊部,住院病区等醒目处悬挂标语,利用医院公开栏,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要总结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

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我院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

1. 组织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的学习。我们先后开展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

等卫生法律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通过专家讲座,单位集体学习,医务人员自学,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得到大幅提高。

2. 建立和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键,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死亡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查房制度等。重视病历书写质量,病例保管规定,规范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3. 落实各科室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小组,制定相应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经常开展以科室为单位的安全质量活动,规定每月底向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办公室报告一次医疗缺陷,差错,事故或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告成镇卫生院

2010年 “全员全岗全程优质医疗服务,让群众放心满意活动”方案

2010,根据市卫生局的部署,我院对照“全员全岗全程优质医疗服务,让群众放心满意”的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流程便捷明快,让群众放心满意”的活动,不断加强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具体活动开展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全员全岗全程优质医疗服务让群众放心满意”活动,达到服务形象文明规范,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服务流程便捷明快,服务措施便民利民,服务环境舒适温馨,服务质量安全可靠,服务信息公开透明,服务投诉简便通畅,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医患关系友善和谐。

三 ﹑ 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全员全岗全程优质医疗服务,让群众放心满意” 四﹑

重点内容 1.推进诊疗服务

制定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实行弹性工作制服务,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从事午间门诊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2.优化门诊流程,增加便民措施

1)修订完善门诊管理制度,保障医务人员按照既定安排出诊。加强门诊信息公开和咨询服务,免费为患者提供就诊须知,就诊流程,住院须知等信息资料,提高患者有效就诊率。

2)探索医务调度管理制度改革,妥善安排医疗资源,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峰谷及时调配,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流程控制和衔接,加强门诊和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3)实行门诊值班主任制度或院长接待日制度,在门诊大厅值班,及时协调解决患者就诊中出现的问题及投诉,既时办结。五﹑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1、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坚持院长接待日,院长查房制度。

2、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六、加强投诉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建立通畅,便捷的投诉渠道,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承担医院投诉管理工作。

2、医院应当定期对投诉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召开投诉分析会议,分析产生投诉的原因,针对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加强督促落实,推进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

告成镇卫生院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领导小组:

长: 景志刚

副组长: 赵金玲

成员: 随朝刚

刘军伟

刘嵩琴

毛朝俊

告成镇卫生院

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工作总结

2010,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部署,我院对照“医疗质量万里行”的活动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平安医院”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以“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体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不断加强医院医疗安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努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具体工作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如下:

我院认真学习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的通知》,学习了市卫生局关于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认真分析了我院在医疗质量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建立“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组织。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赵金玲任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有序开展。

明确分工,实行负责追究制。为扎实推进“医疗质量万里 行”活动的开展,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院对班子成员

进行了明确分工,对科室实行目标责任制,建立起逐级责任追究制,做到了全院行动一致,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围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主题,我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门诊部,住院病区等醒目处悬挂标语,利用医院公开栏,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向好做法,好经验学习,明显提高了医疗质量切实改善了医患关系。

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我院始终把医务人员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业务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提升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水平。

组织了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常规规范的学习。我们先后开展了《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专家讲座,单位集体学习,医务人员自学,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得到大幅提高。

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有章可循的关键,尤其是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死亡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查房制度等。重视病历书写质量,病例保管规定,规范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落实了各科室医疗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科室成立了医疗安全小组,根据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经常

篇3: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案情简介】

2009年2月, 朱小姐在上海某美容公司购买了美容服务卡一张, 并预充值132000元, 同年12月, 朱小姐以美容致使其脸部过敏为由中止消费, 并起诉美容公司, 要求返还服务款并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 一审认为朱小姐无法证明其皮肤过敏与美容公司的服务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驳回其诉讼请求。朱小姐不服, 提起上诉, 一中院经审查后认为, 美容服务卡预充值余额93796元为朱小姐尚未消费的款项, 以该款项为预期对价的美容服务合同并不因预充值行为而自动成立, 美容服务卡预充值额仅是消费者享受相应美容服务价格优惠的条件, 除非朱小姐选定具体美容服务项目并与美容公司就继续消费达成一致, 否则朱小姐有权要求返还美容服务卡内的剩余款项, 据此, 一中院撤销原判, 改判美容公司向朱小姐全额退还美容服务卡预充值余额93796元。

【本案焦点】

本案中, 法院认为美容服务卡预充值额仅是消费者享受“相应”美容服务价格优惠的条件, 笔者认为没有问题, 但关键在于“相应”二字。消费者办理预充值消费卡, 只是与商家达成了一种以优惠价格享受服务的约定, 该约定尚不能构成以达成正式消费合同为目的的预约, 商家不能强制要求消费者消费具体的服务项目, 从这一点来说, 一审判决确实存在问题。

问题是, 商家与消费者对于预充值办卡消费的约定中一般会将预充值额的多少与享受的折扣比例挂钩, 预充值额越多, 消费者享受的折扣越低, 所以法院认为美容服务卡预充值额仅是消费者享受“相应”美容服务价格优惠的条件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如果在预充值额132000元比朱小姐已消费的金额38204元所享受的折扣更低的情况下, 法院仍就此简单地判定美容公司向朱小姐全额退还美容服务卡预充值余额的话, 笔者不敢趋同, 道理很简单, 无条件地支持消费者退还全部余额, 消费者从中受益了 (多得了折扣优惠) , 相应地, 商家受损了 (少赚了折扣利润) 。

带来的后果可能是, 消费者以高额预付款套取低折扣优惠服务后要求返还余款。其法律风险或将直接挑战预付款消费这种商业模式的生存空间。笔者认为, 公平的返还方案应是以消费者实际消费的金额重新计算其应享受的折扣, 由商家扣除差额部分后返还余额, 并由商家支付给消费者所返还余额的利息, 当然, 如经法庭释明商家仍不主张或放弃差额的, 属于商家有权自行处分的范畴, 不存在任何问题。

【律师说法】

预付款办卡消费模式在一些服务性行业普遍存在, 比如美容、健身、洗衣行业等, 预付款金额越高, 消费时所享受的折扣越低, 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但是, 往往因为预付款办卡的手续过于简单, 消费者将消费款预付给给商家, 相关权利、义务又没有明确约定, 导致消费者在消费具体的服务项目时不满意商家提供的服务或出于某种原因要求退款时, 双方产生纠纷。实际上, 预付款消费纠纷已经越来越多, 据报道, 预付款办卡消费模式已成投诉热点。

预付款消费确实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由于消费者提前失去了对预付款的实际占有, 消费规则又由商家单方面制定, 一旦产生纠纷, 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笔者认为, 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在办理预付款消费卡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缺少一个权利、义务明确、均衡的书面合同;二是还没有具体消费时商家就已经实际占有消费者支付的钱款。对于第一点, 可以借鉴个别行业或地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拟制规范的合同文本, 在预付款办卡消费模式中推行使用;对于第二点, 则可以考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从预付款中支付消费款, 不使商家提前占有消费款,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家持续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另外, 为防止一些商家吸收预付款后因经营不善终止经营或恶意关闭门店侵占消费者预付款, 可以考虑强制推行主体准入制度及风险准备金制度, 防患于未然。■

篇4:法律处理医患纠纷

唐朝十分重视药事管理,《唐律》上就有处理医疗事故的专门条文,规定:凡医生为人配药,以及药局配药后,标注的药名、服法、用量以及禁忌等事项不规范而造成患者死亡的,判有期徒刑两年半。

或许是医患纠纷增多之故,元朝有关处理医患纠纷的诏令也随之增多,元律不仅严惩“假医”,还对官办医疗机构惠民局在“医疗救助”方面做出了规定,解决医生没有钱不看病的问题。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正月,元成宗下诏,要求“各路置惠民药局,择良医主之,庶使贫乏病疾之人不致失所”。

明朝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已出现了第三方仲裁、鉴定。《大明律·刑律·人命》中“庸医杀伤人”条明确规定,违规的医生“不许行医”,此即现代所谓吊销行医资格证;处理事故时,“责令别医辨验”,这“别医”就是其他医生,相当于现代医疗事故的第三方鉴定;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医生要被砍头。

明朝的法规在实际医患纠纷中,有很强的操作性。明代颜俊彦《盟水斋存牍》 一书就记录了一起典型的医疗事故。时人何运昌请来医生刘期兴给弟弟何洪看病,结果刘期兴把何洪看死了,双方闹进了官府。最后按察司判决:“刘期兴依拟杖发,不许行医,库收缴。”

(选自《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第1期)

篇5: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切实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三塘湖和谐,根据自治县《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自治区、地区政法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实现自治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奋斗目标,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组织协调,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接待既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立足早预测、早预防、早化解,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内部,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党政主导、部门配合。整合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坚持调解优先、依法调解。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方法,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调解,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以人为本、合法自愿。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尊重当事人意愿,积极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解;坚持宣传教育,正确引导。把法制宣传、教育疏导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坚持定分止争、促进和谐。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行政裁决(仲裁)、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三)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网络,积极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综治协调作用,加强各种调节方式与信访工作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拓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渠道。做到一般矛盾纠纷就地调解、重大矛盾纠纷分流化解、疑难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努力使越级上访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下降,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三塘湖乡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刘建强(党委书记)

副组长:柯长忠(政府乡长、党委副书记)

徐国春(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钱 斌(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

成员:赵 娜(党政办主任)

毛秀清(计生办副主任)

李国禄(农经站站长)

张学忠(文化广播站站长)

张全忠(电教站站长)

朱建忠(林管站站长)

高志礼(农科站站长)

吕开军(农机站站长)

刘国清(水管站站长)

吕新建(兽医站站长)

姚建荣(土管所所长)

郑彦根(上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吕树东(中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国强(下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瑞东(岔哈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访办,办公室主任:徐国春(党委副书记)办公室成员:赵娜(党政办主任、信访专干)何成勇(纪委副书记)唐婷(宣传干事)李宏伟(秘书)办公室具体负责督查落实“大调解”机制的规范、协调、联动、宣传和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及经验总结推广等工作。

三、健全完善源头预防和排查预警工作机制

(一)健全群众 利益协调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群体特殊利益关系,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平台。整合群众工作资源,不断扩大和完善重大公共决策社会公示、民主协调、公众旁听、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凡是涉及事关民生、事关稳定的涉农设牧利益、企业改制、城市发展和管理、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征地拆迁、水土草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公共服务等重大决策和项目,都要加强调查论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对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出台或不出台,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决防止因决策失误和施政不当引起不稳定因素,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健全完善信访接待、书记乡长信箱、网络窗口等形式,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诉求表达渠道,不断完善“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让民智民意及时进入政府决策视线。要牢固树立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健全以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以群众工作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切实落实领导接访、联合接访、带案下访、上门走访、重点约访制度,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和问题解决渠道。全面推进“群众工作日”制度,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不断不完善行政复议、仲裁、诉求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依法妥善处理群众诉求。

(三)建立动态排查预警机制。积极构建党政主导、专群结合、灵敏高效的排查预警网络,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和排查预警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区域、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村组)为主开展日常排查;以职能主管部门为主开展行业、系统排查;定期组织集中排查;特定区域带倾向性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开展重点排查。实行县乡村三级周排查、周预

测、周报告制度。重要时期、敏感时段,实行日排查和“零报告”制度。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要定单位、定领导、定人员、定目标、定时间、定措施,确保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和有效化解矛盾,做到早预测、早预防、早化解。

(四)健全社会稳定分险评估机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维稳机构指导检查”的评估工作组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决策、政策、项目都要对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预案。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和归口管理的要求,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完善衔接配合机制。各部门及各调解组织要按照职责分工,实行首问责任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属于本乡镇、本部门调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调解;对依法不属于本乡镇、本部门调解 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要及时上报县信访局工作平台等级受理,确定调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全面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

(一)搭建“大调解”工作平台。乡依托综治维稳中心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并与司法所、信访部门及其他部门有效衔接。村依托群众一站式服务窗口或综治工作站、警务室建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通过县乡村工作平台,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联动机制,按照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对矛盾纠纷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结,登记、交办、承办、结案各个环节工作衔接,落实调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体系。

(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人民调解组织要全面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和社会矛盾纠纷情况,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发挥维稳“第一道防线”的独特作用。

(三)充分发挥行政调解的职能作用。

(四)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主导作用。

(五)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的联调作用。按照自治区、地区、自治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事件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消民怨、解民忧。

(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乡党委政府要建立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辖区群众制度,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要依托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十户长“四老”人员等各种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延伸获取信息的触角,及时收集、定期汇总分析村情民意。

五、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的重要性,把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形成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的工作格局,定期听取汇报,掌握情况,研究问题,科学决策,指导工作。

(二)健全组织网络。建立健全纵向覆盖县、乡、村三级,就、横向覆盖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调解 组织网络。乡镇要配备一名以上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并强化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落实经费保障。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费保障,乡镇要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化平台,适时动态掌握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和个案进展情况,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提高大调解工作效率。要根据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员的困难救助、优抚和优待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开展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把法制宣传教育始终贯穿于大调解工作中,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大调解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6:学校法律纠纷

2、我的身边发生的最多的是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纠纷。

3、遇到这类纠纷,就学校、教师而言,可以从事发前防微杜渐和事发后妥善处理两个方面来处理这类问题。

首先,班主任、学校领导尽可能第一时间到现场,查清事发原因,理清各自责任,及时通知并安抚家长等,沉着冷静,及时救治,与家长沟通的时候要讲究策略。比如:耐心倾听,以退为进;迂回斡旋,消除误解;换位思考,达成谅解;以礼相待,以理服人。

其次,教育部于2002年8月21日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做出了具体规范。处理学校意外事故的一般程序是:当事人之间直接协商,协商未果可申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解,调解失败向法院起诉。

学校要尽到学生在校的安全教育义务和监管职责,加强安全教育。同时,学校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作为校方领导,班主任老师要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加强法制知识学习,依靠法律武器,使学校的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向社会、家长、师生介绍事故经过、责任、处理过程,宣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舆论,最大程度消弭负面影响。

尽最大努力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积极给师生做好心理辅导及后续教育。意外伤害事件往往是比较孤立的事件,常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时却要应眼于大多数,着眼于教育的效能。应从个别的事件中,让学生找到某种必然性以及值得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和处理方法。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譬如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主题讨论。

教师注重反思积累,真实记录意外伤害事件处理过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篇7:法律纠纷预防方案

1、家庭作坊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资纠纷增多且处理难度大。

2、我镇目前尚存在着大量家庭作坊,雇工人数少的几人,多则100多人,劳动用工极为混乱,是劳动争议产生和激化矛盾的源头之一。

3、劳资纠纷案件总量居高不下。

4、随着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网络不断健全,劳动争议呈显性化,使近几年来劳资纠纷数量明显上升。

5、因追索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经济利益争议居主导地位。

6、劳动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高于对权利的重视程度,由于劳动者处于劳动关系的弱者地位,个人很难为权利与用人单位抗衡。

7、因此多从经济利益方面找回损失,而用人单位对违约出走的劳动者,也大多以经济赔偿为由提出申诉。

8、非公有制企业劳资纠纷数量占绝大多数,主要是私营和个体户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引发劳资纠纷。

9、随着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网络不断健全,劳动争议呈显性化,使近几年来劳资纠纷数量明显上升。

10、因追索劳动报酬、保险福利、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经济利益争议居主导地位。

篇8: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研究

近年来以在校生为当事人一方的大学生诉高校案越来越频繁、诉因涉及学校工作领域和环节越来越多、起诉动机越来越复杂即为明证。因此, 如何顺应时代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校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 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使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走上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为基础的法治化轨道以实现长治久安, 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中的亟待解决的事关全局的大事。

1大学生诉高校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网络化、思想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高校数量、规模方面急剧扩张使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及社会效益面临空前的压力和冲击, 直接关涉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甚至也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其中, 学生作为传统的受教育、被管理对象向学校的学习主体、服务对象和工作中心的认识转变, 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权利观念的觉醒, 特别是高校校园社会化与学生工作行政化之间矛盾的加剧使得大学生往往成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最重要、最活跃也是最具破坏性因素。正是基于以上现象的存在, 才会频频上演大学生诉高校一幕。结合以上现象与高校被诉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高校学生管理法律体系不足

形式上, 立法结构不健全, 从横向结构看, 其覆盖范围不全面, 一些在学生管理中急需的学生的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制定, 如保障学生具体权利的法律缺位。从纵向结构看, 学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是内容和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规范明确的体系, 可是目前我国呈现出发学生管理法律法规个层次间混乱、相互矛盾、中央立法的滞后阻碍地方立法的发展, 地方立法的缺位又牵制中央立法的发展的状况。内容上, 重实体而轻程序, 当我们审视我国高校的制度框架, 却很难发现对学生权利保障的程序性规定。缺乏正当程序的规定, 权力救济途径就显得非常模糊。

1.2高校行政管理思想陈旧

由于计划经济年代行政管理的思维尚未改变, 直到目前为止, 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工作人员在对待学生管理的问题上往往将学生当成受教育的客体, 根本不尊重学生的权利与人格。

1.3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程序观念

例如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 学校当初对田永的处分决定并未直接送到田永的手中, 亦未告知其申辩、申诉的权利。再如黄渊虎诉武汉大学案中, 当初武汉大学因黄渊虎政审不合格作出不予录取让其跟读的决定时, 亦并未告知黄渊虎申辩、申诉的权利和途径, 也未告知其“跟读”的具体含义。而且, 既然田永当初已被“取消”了学籍、黄渊虎并未“取得”学籍, 那么学校就不应该让他们一直在学校读到毕业, 因为可以预料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 毕业时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北京科技大学对田永处分的程序, 直接违反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2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的规定。而武汉大学对待黄渊虎问题上亦违反了“正当的法律程序”。

1.4高校管理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例如在学位评定、处分学生、招生等普遍缺乏透明度。尤其是招生方面, 透明度更低。现在高考录取招生, 一般采用网上录取的方式, 减少了腐败的机会。但对于研究生招生, 按照《高等教育法》第19条的规定, 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入学资格所要求的是“经考试合格”。这里其规定的是“合格标准”, 但对于有数个上了分数线的“合格者”是否必须按名次录取的问题却没有规定。于是, 便出现了在考研、尤其是考博时, 同导师的“关系”极为重要的情况。研究生招生同样属于国家教育体制序列, 研究生培养占用的也是国家的资源, 因此, 对所有的考生来讲, 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都应择优录取。

2防治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不断发生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案件已经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效率。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治纠纷, 是当务之急。

2.1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什么法律关系, 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也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同时也是防治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纠纷的前提。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 但实际上, 高校确实拥有并行使着国家法律授予的公共管理职权。尤其在当前的高校治理中, 高校与学生仍处于地位不对等的行政关系, 高校对学生享有概括性的支配权, 不需要特别的法律根据就可以对学生作出惩戒, 学生若对惩戒不服, 不知道如何申诉或根本就申诉无门, 这实际上导致学校成为一块在法治国家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领域, 这有悖法治原则。关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近几年在我国理论界至少有以下几点一致性:第一, 高校对学生实施的处分权是基于公法上的规定, 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准公权力, 而不是基于意思自治的平等契约关系, 因处分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行政法律关系;第二, 基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这种行政法律关系应当接受司法审查, 因此高校也相应地成为行政主体, 应纳入行政法范畴;第三, 由于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因此司法审查对高校的介入仍应是有限的, 不是所有的高校纠纷都可以被法院受理。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学校才可以正确估计其所作出的某些处分可能要承担的后果, 从而调整管理学生的方法。

2.2加强对高等学校行使办学权的监督

首先, 加强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3条及第14条的规定确认了政府是高校的监督机关, 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高校的活动进行监督。而高校又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学术组织, 其职能的实现依赖于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相应的保障制度。因此, 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应该以法治化和民主化为基础, 一方面通过法律明晰两者的权力,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有明确的范围和方式;另一方面, 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应民主化, 运用非强制的管理方式, 如进行行政指导。其次, 通过司法有限审查促使高校管理者审慎行使权力。由于高校的行政权力泛化, 大学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行政权力的运作过程, 其与相对人之间已不是法律上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司法审查中应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这已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所认可, 在这些国家里, 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被认为是最便捷有效、最重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法院早已将公立学校纪律处分等决定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教师、学生寻找法律救济的渠道相当顺畅。通过司法介入高等教育, 抑制高等学校行政权力的滥用, 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也应该势在必行。此外, 由于司法有其特定的存在形式和操作规则, 有其独立的价值取向, 而高等学校也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和教育规律。因此, 司法介入高等教育应该是有限度的, 即必须坚持司法有限审查原则。司法有限审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司法审查的广度有限, 即法院仅受理那些严重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所提起的行政诉讼;二是司法审查的深度有限, 仅是制止侵害权利和防止不当程序。

2.3高校尽快清理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规章制度

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类型与特点, 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是学校实施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基础。但是高校制定规章和各种管理制度, 要严格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不得与法律或国家的有关规定相抵触。高校制定的规章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范围必须是高校自主办学范围内的事项, 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 否则, 高校依其规章所做出的管理决定会导致纠纷的发生及承担败诉的责任。目前, 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尽快清理不符合法律法规的校内规章制度。例如:针对争议最大的“学士学位授予”问题, 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具体细则。《教育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 经审核准予毕业, 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成绩, 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 授予学士学位。”这是学士学位授予的法定条件。显然, 学校制定的关于“不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

2.4高校处理学生违纪事件必须依照正当程序

高校自主管理权是法律确认高等学校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 必须有正当程序予以保障和制衡。正当程序是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 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 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 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 以保证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公开、公正、公平。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尤其是处理学生违纪事件, 应当遵循正当法律程序, 包括事先告知学生, 向学生说明处分决定的根据和理由, 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 允许其要求听证, 事后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救济, 二是司法救济。对前者而言, 主要是申诉权;就后者而言, 主要是法院的司法审查。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国内有些大学已正视程序的合法。如:浙江大学成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建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制度, 受理违纪学生对学校处理决定的咨询和申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管理法治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传统的管理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重新审视。高等学校必须依法治校, 遵循正当程序处理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等学校与学生关系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研究与分析, 对指导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学生行为事件、学生与学校之间发生争议纠纷、学校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以及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处理办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韦德著, 徐炳等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3]孟鸿志著.中国行政组织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谢瑞智著.教育法学.台湾文笙书局, 1996年版.

[5]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 (.必读)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6]马怀德著.行政法制度建构与判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总结与体会下一篇:“三八妇女节”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