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2024-04-24

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精选6篇)

篇1: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l墨 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以下简称<标准》)对内部审计作了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这一定义标志着当代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的发展。那么,怎样理解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实现“增加价值”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个人看法。

一、对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理解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修订的<标准》中,对“增加价值”一词作了如下解释:“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其所有者、其他利益关系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或谋取利益”部审计师在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经营与改良时机产生了深刻见解,这些见解可能会对机构带来诸多利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所有这些都传达给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对于这一解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建立企业的目的— — 建立企业是为其所有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因此,企业必须不断地创造出超过自身投入口孟建军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价值的价值,即实现增加价值,为利益关系人谋求利益,同时也维系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增加价值的目标应由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来共同完成,内部审计部门也不例外。

第二、内部审计价值信息的产生— —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开展保证审计和咨询审计活动,在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可能产生比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更为深刻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是富有价值的。

第三、内部审计价值信息的利用— — 内部审计部门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企业经营决策部门及相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帮助。

第四、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 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届,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作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创造出超过预期价值的价值。

二、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目标的途径如前所述,内部审计通过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增值目标。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完善其自身管理机制、更新审计手段等改革措施,提高审计质量,节减审计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

(一)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为企业增加价值。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种风险因素,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

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财务与经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2)财务与经营的效果与效率;(3)资产的维护;(4)法律、法规及合同的遵守情况。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这一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其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包括企业管理、经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评价体系可以设定为制度建设评价、制度执行评价和制度保障评价三大部份。制度建设评价属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范畴,主要评价企业制度建设是否健全,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回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蜃芋内部控制遵循性评价范畴,主要评价企业各部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制度保障评价主要是对企业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状况.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三)通过评价并改进企业的治理程序,为企业增加价值。企业的治理程序是企业管理者所遵循的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的程序,它包括确定目标与战略的程序、监控目标实现情

况的程序、衡量业绩并定义为“责任机制”的程序和维护价值的程序。企业的上述治理实务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人员以其公认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技术,通过对上述治理程序的定期评价,对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等做出结论.并提请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遵守法律、法规、道德和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依法管理经营,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从而实现“增加价值”。内部审计部门还通过定期评价企业的道德环境及其战略、战术、信息流通和为了实现期望的遵纪守法水平而采取的其他过程的有效性,披露企业内部违反道德规范、政策和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嫌疑,规避道德和法律风险,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四)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为企业增加价值。就国内内部审计现状而言..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改革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说,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应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

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对于“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的中央直属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自成体系”体制下的逐级派驻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

二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为此,企业应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 内审部门委派的审计人员应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构成和胜任能力: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

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五)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即所得大于所费。同时,内部审计还应遵循效率原则。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内审人员数量与企业规模、业务量的非对称性矛盾和扁平化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的内

在要求等诸多因素,客观上要求企业内审部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同时,电子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为非现场审计进行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创新手段,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三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企业各经营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四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五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六是向相关权力机构、管理层报告非现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靠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的。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控告审计人员的诉讼案件急剧增加,西方国家都在根据不断发生的新隋况完善和发展其有关规范,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如此,但这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

在实践中,公司在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

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

通过推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职责有三项: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与外部审计师协商,检查财务报告。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会保证审计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体化的发展,审计委员会将进一步关注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道德等众多方面。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一方面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协调,协助国家机关进行自查自评,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另一方面领导内部审计进行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进而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工作效果。

篇2: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物专业英语》 教学目标 教学特点 “自主学习”

《生物专业英语》是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专业限选课,是学生完成了两年基础英语学习后的一门后继课程。它专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既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基础英语的学习技巧,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双语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在日常教学中,由于难度大、学时短,对学生基础要求高等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迄今为止,有关《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非常少,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展开研究,以期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1.1 提高大学生的科技英语技能专业英语设置目的是为了强化巩固基础英语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而掌握科技英语技能。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英语书刊的阅读技巧,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了解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方法,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培养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具备一定的科技英语写作的能力。《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用英语写作科技论文的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英语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简直是日新月异。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英语是对基础英语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可以将基础英语的知识进行实践;同时对于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举足重要。

1.3 为双语教学和毕业论文做准备2004年8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课课程比例≥10%才能评为A等”。目前,在我国的部分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已经开始陆续试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这样,《生物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就非常重要,它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外语学习力度,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变思维方式,提供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能力,最终为成功开设双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培养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1]。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在毕业论文完成中专业英语占有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专业素养,有效地拓宽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前的学识视野,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的创新思维[2]。《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为准确把握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提供了前提条件[3]。

2.1 实践性强专业英语辅助双语教学和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其实践性的具体体现。专业英语是对基础英语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会熟悉生物专业英语的词汇构成和基本意思,并加强了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解决了双语教学开设的基本问题。其次,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需要查阅大量的用英文发表的资料和文献,很多学校还要求进行论文查新,所以要掌握最新的专业进展,如何查阅并读懂这些资料是最基本的要求。最后,在论文写作中,如何把握科技论文的结构、写作技巧和语法运用,也是专业英语教学可以解决的问题,无疑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现实意义。

2.2 难度和压力大《生物专业英语相关论文》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进化、生物信息学、情报学等专业内容,因此词汇量大、词汇难度大;教材内容多节选于国外原版教材、专业学术期刊、Internet网上资源等,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性极强。它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和英语水平要求都较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英语基础也有很高要求;现有的课程设置中课时安排却较少,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材中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

2.3 创新性强21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专业英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功不可没。我们使用教材的内容都是原版的专业素材,其中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都是不同于我们中文教材的内容,这对学生扩展学习触角,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帮助;有利于学生重新梳理专业知识的脉络,以或批判性地比较中英文的专业知识,吸纳知识的精华。另外,专业英语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方法,尤其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树立学习信心,并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创新实践,都很有帮助[4]。教学目标的实现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不大,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确切的说是为了能毕业而学,专业英语的课时少且没有统考的压力,学生们就更不会去重视了。再加上生物专业英语的难度大,学习非常吃力,学生就更缺乏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授的01-04级的学生中展开调查,8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习专业英语的压力很大。这与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小、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快有很大关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要求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3.1.1 改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开放民主,把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考虑到学生词汇量少、无法读懂资料中的内容,而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过摸索,发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第一课的时候,可由教师主讲,首先重点讲解生物学词汇的构成方式及其如何进行联想记忆;其次让学生明白专业英语的句型结构及翻译技巧;最后要学生了解每一课学习的目标和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经过第一次的学习体会,学生基本上就熟悉了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课下做好预习,在此基础上安排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就随机选择的教材内容进行朗读并翻译。对于这位同学的发音和翻译,要求班里同学进行点评,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就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经过这一尝试,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可选择几个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口语成绩作出评判,这也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3.1.2 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改善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现网络教学已成为

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已制作了一些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同时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对于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就采用电视、录像、影碟、教学课件等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将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多媒体的使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它提供师生良好的交互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3 进行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实践性强”是专业英语教学的最大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层面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并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多说多练,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具体做法就是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表现完美结合,让学生彻底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人讲解,多人评价,在互助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专业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最好的专业训练,翻译和阅读能力也逐步提高。这无疑为双语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方面,笔者也进行了尝试。现有的教材中有课外附加阅读材料“How toWrite aReportorPaper”,笔者把这些阅读材料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首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篇研究论文的主体结构,对每一部分的写作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都结合教材中的例文进行详细讲解。课后要求学生采用掌握的文献检索方法检索一篇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英语文献,并对整篇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论文结构是否完整;(2)每一部分信息是否完整;(3)句子的时态和结构是否合乎语法和要求;(4)能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这一训练,学生们都清楚了毕业论文的基本过程,以及如何进行写作,达到了教学目的。

3.2 严格控制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问题[4]。《生物专业英语》课时安排较少和教材难度偏大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认真贯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研和教改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3.2.1 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难易适度、信息量丰富的教材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实行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需开设多门专业课,如何配合专业内容,充分反映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增加新的阅读材料,是教材内容建设的关键。新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内容涉及面很广,增加了文献数据库检索、网上资源检索等资料,充分反映了现代生物学的最近发展趋势,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新版教材对本科生来说依然偏难。尤其是文献检索内容和生物信息学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就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所以作为教师,如何选择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重点讲解,并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技巧并能够进行运用,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节选其中难易适度、应用性强的部分作为讲授内容,再根据授课内容适当补充课堂练习,作为教学效果的检测内容。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比较多,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做练习,但阅读理解和阅读材料则必需完成。

3.2.2 积极开展教研和教改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和英语应用能力,经常追踪最新专业进展,争取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专业、最高水平的学习机会。同一授课组的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互相学习,及时总结教学经验,进行课程总结,保证师资的最高配置。

另外,要配合课程教学目标,以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确立考核内容时既要有深度和广度,也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采取笔试、口试、课堂随机考核和作业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真实、客观地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专业英语的课时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与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并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培植、发散,即由主要灌输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在老师带领下的自学系统[5],在这种系统中,同时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互助式学习”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素质教育的内容。

因此,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引路人”和“策划者”,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这需要课堂讲授重点突出,可以采取问答式作为教学和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或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词汇教学时,关键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词汇的构成方式,通过联想和习惯的方式来记忆繁杂的生物学词汇。教师可以从构词法入手,常用的前缀及后缀要重点讲解并要求学生熟记,其次是重点讲解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启发让学生通过学习规律而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例如,在生物学词汇中“-in”这个后缀一般都是表示“蛋白”的意思,学生们了解这一规律后,就会很快记住“dyein”、“myosin”、“tubulin”等等。从阅读理解的教学来看,可以课文中长句、复杂句子的句型结构为主,通过介绍、阅读、对比,使学生熟悉专业英语的句式结构和文体,然后启发学生利用掌握的规律和技巧对新材料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能力,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结语

经过不断努力和多轮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特点,把握了教学目标,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完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这为开设双语课程和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开展教学改革,为同行提供更好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篇3: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与路径

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管理已逐步走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路。然而, 作为公共财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会计内部控制并没有发挥人们预期的效果。这与我们对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和对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预算会计环境及其目标体系界定

(一) 预算会计所面临的环境

目前, 我国预算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1.复式预算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财政总预算会计将为复式预算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

2.国库单一账户的实施,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并为政府会计, 即预算会计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

3.政府采购制度的逐步推广, 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大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以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付数为依据。

4.事业单位的改制, 使部分事业单位进一步走向市场, 实行有偿服务, 多渠道筹集资金, 并开展部分企业性质的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 将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会计制度。

5.私办、公私联办、公有民办、中外合办的事业单位开始出现。

(二) 预算会计目标体系界定

关于会计目标, 理论界一般分为“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目标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资源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经济决策的量化信息。对预算会计而言, 其目标是以受托责任为主、决策有用为辅。

基于以上对预算会计环境的分析, 预算会计目标体系应由以下四个层面组成:

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预算会计的最高目标,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 二是反映政府的有关单位的受托责任。之所以将受托责任作为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之一, 是因为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主要受人大常委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委托进行预算、决算, 而行政事业单位则受有关财政部门及其上级单位的委托完成行政任务或从事某项公益事业。委托受委托关系的存在, 必然导致委托者需要受托者反映其委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会计中受托责任占主导地位, 决策有用居其次。

特殊目标特殊目标是指向哪些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特殊目标分为两大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信息使用者。

一般目标一般会计目标是指预算会计信息的具体内容, 应包括财务状况、收支结果、和受托责任。

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指预算会计报表的种类, 即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应编制哪些会计报表以实现预算会计的基本目标, 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二、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确定的原则

为保证预算会计目标体系的实现, 管理当局必须确定内部控制目标。现代组织内容控制目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查错落纠弊, 而是涉及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 呈多元化和纵深化趋势。

1.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要有效实现组织的目标, 就必须及时对那些构成组织的资源 (财产、人力、知识、信息) 进行合理的组织、整合与利用, 这就意味着这些资源要在一定的控制之中运营。如果一个组织未能实现其目标, 那么该组织在从事自身活动时, 一定是忽视了资源的整合作用, 忽视了经济性和效率性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就是直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 所有的组织活动和控制行为必须以促进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为依据。

2.服从政策、程序、规则和法律法规。为了协调组织的资源和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者将制定政策、计划和程序, 并以此来监督运行并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 组织还必须服从由社会通过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以及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因素等所施加的外部控制。内部控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外部限制因素, 就会威胁组织的生存。因此,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保证遵循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则。

3.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因为所有的组织都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运作, 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制定和设计内部控制必须根据能否保证以最低廉的成本取得高质量的资源 (经济性) 和防止不必要的多余的工作和浪费 (效率) 。管理者必须建立政策和程序来提高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率, 并建立运作标准来对行动进行监督。

4.确保信息的质量。除了建立组织的目标并沟通政策、计划和方法外, 管理者还需利用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来控制组织的行为。事实上, 控制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 决策导向的信息受制于内部控制, 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便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说, 管理者需要利用信息来监督和控制组织行为, 同时, 决策信息系统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依赖于内部控制系统来确保提供相关、可靠和及时的信息。否则, 管理者的决策就有可能给组织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 内部控制系统必须与确保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的正确性的控制相联系。

5.有效保护组织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要求组织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如果资源不可靠、损坏或丢失, 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保护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 一是确保这些资源不被损害和流失, 二是要求确保对资产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维护。

三、预算会计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 缺乏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现象在预算会计工作中较为普遍。不少单位领导及其财务部门对会计内部控制不了解或不重视, 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安排,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 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突出表现为:

(一) 内控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程序、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 但很多部门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 包括经费开支标准, 业务流程等, 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按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一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 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种种原因而不能执行或没有执行, 执行力低下, 制定的制度和办法形同虚设。

(二) 财务内控职能弱化,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部门预算不规范, 经费相互挤占, 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 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 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 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 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 重拨款而轻管理, 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 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因此, 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三) 在预算执行上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 支出控制不严,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 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 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 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四、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路径

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错综复杂, 主要表现为管理者道德失范的干扰、不相容岗位员工合谋、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外部环境的变迁和组织运行方式的变化和管理当局的忽视等。因此, 探索预算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路径是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 增强管理当局的内控意识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因此, 单位负责人应首先提高认识, 强化“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单位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 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 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 财会部门要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建立健全会计内控的责任意识。再次, 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 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

(二)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为实现组织的最高目标, 内部控制必须谨慎设计以适应环境。就外部控制环境而言, 组织必须服从于社会通过法律和法规、职业道德规则、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等表现出的一系列要求, 尽管管理者不能轻易地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 但为使内部控制能有效运行, 管理者一定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来确认和满足组织的外部环境要求。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是指那些可由管理者自身主观努力而设计和决定的影响因素。如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形象、成员行为、资源规模与结构等。要将内部控制不留痕迹地融入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 明确分工, 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互相牵制, 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及早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等等。

(三) 调动全员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内部控制具备“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活动;防止那些威胁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的双重功能。为实现控制目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们的正常需求, 并尽可能减少不正常的行为发生。要在充分重视和尊重组织成员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的同时, 强调组织成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 激励那些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同时, 控制也可能因组织成员的不理解或不认同而产生敌意并采取消极的态度, 这会对组织目标构成威胁。所以, 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系统应当既能推动对实现组织目标有贡献的积极行为, 同时也能防止危害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四) 降低控制成本

任何控制行为均会产生成本, 控制成本包括控制自身的有形成本、由于实施控制而造成的机会和时间的丧失以及成员对控制的反感和不满所造成的损失等。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 一定要将这些成本与不实施控制而产生的不测事件、错误、低效率和舞弊使组织受到损失的风险联系在一起进行权衡。一般来说, 潜在的损失是单一事件的价值、事件发生次数及事件所造成风险的函数, 一种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错误或低效率会因为频繁出现而变得严重。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支出周期构造政府预算会计框架的逻辑起点——兼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命题与战略次序[J]会计研究20075

篇4: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由上面的定义和解释可以看出当今内部审计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开展保证和咨询活动,在收集资料、识别并评价风险的过程中对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可能产生比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能部门更为深刻、更富有价值的见解。企业管理者采纳、利用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后,一方面可以借此消除各种减少价值的因素——风险损失、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作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创造出超过投入价值的那部份价值即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增值,现分析如下:

一、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的新目标

(一)由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内部审计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空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为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企业的价值。作为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管理职能,内部审计也应当是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的目标为目的。

(二)由现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外部条件变化日益加快,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不但要面向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加强检查、评价,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指令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执行,而且还要面向企业的外部环境,加强调查、分析,以提供经营管理者正确决策所需的建议、咨询、资料,提高管理效率,为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服务。

(三)有利于内部审计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颁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指南》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企业的经营。”指南是在对过去成功经验总结和肯定的基础上提出的今后工作的依据。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为目的,与企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一致的。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一心一意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而且可以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对企业有用的活动,为企业所真正需要,从而使其能够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

持,更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

(一)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公司治理,评价并改进企业治理程序。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治理实际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决策程序、投资过程和投资结果等进行评价。目的在于说明公司治理的过程是否科学、有效,公司治理的结果是否尽如人意,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以推动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帮助企业出资人尽可能多地获得投资收益,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从而实现价值增值。

(二)有效评价并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其目标是合理地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适用法规的遵循。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企业对现有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不断的评价,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趋于健全、有效。目前在国外兴起一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审计方法(CSA),并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公司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及所属子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2005年宝钢集团公司尝试了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实施主体是设备工程事业部下的三个业务单元(物资贸易部、备件贸易部和设备工程贸易部)。宝钢集团是按以下步骤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

1.前期计划工作。在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后,公司选择了XX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部作为合作方,由其在工作方法和智库方面提供帮助。组织了评价小组,并对事业部中高级管理者和评价小组成员做了讲解和培训。

2.风险初步确定。通过访谈和穿行测试,确定了内部控制评价范围,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反馈的问卷,分析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列入研讨会重点讨论。

3.研讨会的组织与召开。确定参加人员和会议时间,提前通知参加人员并提供讨论大纲。使用独立的会议室,使用电子投票设备或其他匿名投票方式以最大限度保证参加人员的意见不受他人影响。每次研讨会,评价小组都指定一位会议主席,主持研讨会,并安排书记员及时记录。所提的问题和讨论应紧紧围绕高风险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4.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评价小组把讨论的问题归类整理,认真分析,并适当做出中肯的评论。

5.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是内部控制持续完善的关键一步,也是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

审计部在业务人员实施整改后安排后续追踪。同时,还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员工对CSA的认知度,以及对本次内控评价的看法和建议,以便于在下次评价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法。宝钢集团实行的这一新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后。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并且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完善内控,把组织文化、内部环境调整到更恰当的状态,间接上为企业实现了增值。

(三)评价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对大量企业进行长期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实证结论就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都是由于不良的风险管理所造成的。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风险管理都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企业想要获得的收益越高,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就越高。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程序来管理企业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审查,从而全过程控制和管理企业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进行评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评估,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指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减少损失,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四)加强保证性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增值。首先应该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内部审计应该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职业存在和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审计工作。这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将因此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也将因此而增强。

其次是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和业务技能,使其成为多面手。一名称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充当经营咨询专家、心理学家、后备支援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多个角色。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瞬间传递大量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网络黑客的出现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有效性的检查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除了上述知识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再次应该改进内部审计方法,更新审计手段。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更多地从计算机和网络中寻找审计线索,以便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量不断增加、经营风险不断增大的形势下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最后是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又一途径。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内部审计要提高审计质量,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按照职业化的要求做好从制定审计计划到落实审计报告的每一项工作中。为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健康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发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标准说明》等多部标准与准则,我国也已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在拥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依照有关法规和准则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五)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为企业增加价值。就国内内部审计现状而言,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即受谁的领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地说,内部审计所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内部审计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使其隶属于单位最高职能部门,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下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的三难问题。二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全面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为此,企业应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内审部门委派的审计人员应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必然带来审计职能作用的超强发挥和审计质量、效率的大幅提高,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六)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非现场审计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为非现场审计进行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创新手段,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三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企业各经营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四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五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六是向相关权力机构、管理层报告非现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必然带来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成本的大幅节减,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

三、衡量企业增值大小的方法

在内部审计实施了增值审计的一系列方法后,管理者需要知道这些方法是否为企业带来了增值和增值的多少,那么平衡记分卡就是一种很好的衡量办法。原理是将通常衡量绩效的量化指标与所要达到增值的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知道了。对于定性的指标,一般可以采用直接打分的方法。相反的就可以结合其它指标衡量,例如:要考察财务方面的增值就可以通过净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净利润等指标来衡量;要考察客户方面就可以通过调查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指标等来衡量;要考察质量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成本、质量和时间三个指标来衡量;要考察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情况,可通过培训支出、员工的满意度和创新情况来衡量。

内部审计增值对企业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 ,为企业降本増效起到了保证、保障、维护作用。其次,它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加了收入,这是最直接的意义。再次它可以为企业有效的评估风险。最后,它可以保证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保密及使用的需要。

篇5: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韵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马东红

【摘要】内部审计如果要在企业内部保持现有的地位或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只针对管理、规章制度的监督职责,将内部审计的资源和技能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结合,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为此,价值增值型审计是内部审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围绕企业为何要培育价值增值型审计观念、增值型审计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内审的价值最大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越来越多的审计部门已经认识到,要维持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地位,仅仅靠向企业管理层或董事会提供合规性的检查报告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内审职能的延伸以满足更高的要求。再者,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面错误和舞弊会越来越少,内审部门应该凭着对企业控制管理深入了解的优势,在企业管理控制协调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普华永道的合伙人魏宝星指出,内部审计职能必须进行自我提升,向公司管理者提供可执行的商业风险解决方案。他的结论有可靠的数据支持,来源于普华永道《2010年内部审计行业现状调研报告》(对遍布55个国家的2000位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该报告所探讨的主题是: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可以对风险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及时作出反应。同时,很多公司也意识到,内审部门如果将自己定位于服务全公司,积极地协助识别并防范组织风险,绝对有利于为企业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因此,我们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内部管理服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该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及评价方面转变,为企业增加价值。我们内部审计如果要在企业内部得到发展、生存下去,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仅对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监督职责,将内部审计的资源和技能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相结合,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价值增值型审计是内部审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过,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 而是一种新的内审理念。价值是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内部审计虽然不参加生产经营, 但它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企业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增加企业获利机会等业务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价值增值性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和精髓, 它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增值性内部审计有别于传统内部审计:

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增加企业价值,它开展的业务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说多是不增值的, 或者虽然增值, 因为耗费的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从整体上来说也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尽量少做不增值的审计业务,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传统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资源消耗者、费用中心, 不直接给企业增加价值,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致力于价值增值, 通过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审计结果建议, 直接给企业增加价值。

传统的内部审计为组织间接增加价值的事实往往受到忽视,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位是一个利润中心, 成本的耗费有记录, 为组织增加的价值也有衡量和记录。传统的内部审计是事后的监督和评价, 而增值型内部审计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 具有及时性、主动性、预防性的特点, 有利于揭示风险、及时规避。

二、要做好增值型审计,首先要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

改变过去固有的传统观念,正确处理好控制与服务的关系,是做好价值增值型审计的前提。

首先,审计人员要摆正自身位置,清楚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分子,不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企业整体利益之上。审计工作既要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又要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在思想上认识到审计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控制要考虑到投入的成本,既不能出现控制盲点,也不要控制过度,不能因控制过度而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再者,服务不能局限于企业其中某一部分,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操作的全方位进行服务,它既包括对企业各控制点和所有风险的防范,又包括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三、实现增值型审计,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的匮乏

随着审计职能的延伸,要为企业提供增值性服务,很多企业的审计部门面临预算编制内人力资源匮乏,现有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行动习惯不完全适应企业战略目标和市场需求的困境。人是第一生产力, 只要把人的问题解决了, 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要实现能够向管理层或董事会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附加值的审计成果信息,改变内审部门的能力和技能是当务之急。

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内审人员队伍职能的转变:

第一,重视新进成员的来源和部门的人员结构。内审人员的来源直接决定了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可塑性。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不仅与内审人员的个人素质相关,更与其所组成团队发挥的整体效能有关。

第二,重视内审人员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内审人员自身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时学习最新的内审理论、审计技术方法,并在审计实践中有目的地进行尝试和运用,不断丰富审计经验,通过学习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能够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求;以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建立适当的激励、奖惩制度。以适当的激励和奖惩措施促使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到审计项目的管理中去,优化人员结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四,健全审计人员选拔、使用和培训机制。鼓励内审人员与外部进行交流。每年以适当的比例与企业内业务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不断更新人才知识结构。通过审计人员交流,吸收一批精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等业务的专业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的战斗力。

第五,实施以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为主的职业生涯制度。围绕“提高履行岗位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进行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使审计人员都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审计人员的业务进步、价值承认提供空间, 以适应高层次审计业务的需要。

此外,内审部门必须采取一种比过去更为大胆创新的方式进行变革,重新思考和定义其所需技能及工作方式,如:扩展部门的专业技能结构,为担当领导者的角色而做好准备,促进公司战略和对风险识别、控制和缓解的协调一致上,从而成为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得力支持。同时,内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和提高以下几个领域:支持公司治理过程、持续提升风险评估能力、继续整合非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向更有价值的方向延伸审计范围、缩短专业技能差距、应对持续的成本压力,以及更有效地借助技术手段等。

四、通过实现内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来实现内审价值增值 随着国内和国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经营模式的改变,数据信息实现高度电子化,要适应这种新形势, 内部审计必须不断探索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风险。

(1)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 把审计重心向纵深推进。

风险导向审计可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模型,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指导和辅助现场测试的进行, 从而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审计重心要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渗透, 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审计、激励机制审计、市场营销审计、网络安全审计等新题材的审计, 提出管理审计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并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 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优先审计, 使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大力推广计算机远程审计和网络审计。

推动内部审计向非现场审计、实时审计方向发展。改进审计手段, 提高电子化运用水平, 适应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需要, 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 紧跟业务发展步伐。企业经济业务信息的巨大数据量和数据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 在很大程度上给现场审计、传统手工审计带来诸多限制。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和抽样取证的局限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而现场审计和传统手工审计的不足正是应用计算机进行非现场审计的优势, 特别是实施数据集中工程后, 为应用计算机开展非现场审计提供了用武之地。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 通过建立经营数据查询系统、实时监测系统、业务目标测试系统、分析性复核系统、经营状况监测系统、风险分析和监控系统等建立一套完备的非现场审计体系, 实现内部审计的实时监控功能,从而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

技术进步能够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是效率提高的最有效的措施。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很大程度上内审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向企业管理层解释清楚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为企业带来的裨益。因为上文提到的报告显示,全球55%的企业参与者或者亲身体验过采用技术手段并不是一定会产生效益的经历,或者无法计算出技术项目的投资收益。这提醒企业高层要慎重引进先进内审技术手段,考虑成本收益比。

五、通过加强内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来实现增值型审计 只有指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行为、审计程序和工作目标, 才能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实现内审价值最大化。

1、建立完善的审计计划体系

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各项业务和机构的风险水平, 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 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周期, 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 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能实现审计价值的领域, 使所有重大的风险事项得到优先审计。

2、建立完善的审计管理信息库

实现审计信息渠道的畅通, 通过信息资料的整合达到审计信息的资源共享, 改善审计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料交流, 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利用。

3、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流程

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审计实务规范, 从战略规划到审计计划、记录、评估、测试、报告这一循环的每一环节、每一层面都做出详尽的规定, 对常规审计项目制定审计方案标准模板、审计报告标准文书格式。

4、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 进一步完善工作考核硬约束, 坚决实行奖优罚劣。要以审计计划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培训管理、技术和工具支持、信息与档案管理为核心, 加强对审计机构的全面考核。要以人员安排、审计指引、审计复核、遵循审计方案、审计发现确认率、审计建议认可率、遵循职业道德为核心, 加强对项目质量的跟踪考核, 建立对审计机构负责人、项目经理、主审、一般审计人员的分级业绩考核指标, 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最大程度地满足独立行使审计职能需要, 保障审计成果的客观公正性。

六、结语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参加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来实现内审价值增值,通过开展内控评价, 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来实现企业内审价值的最大化。

随着企业对于关键业务风险的全面洞悉与管理控制需求的与日俱增,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需求与期望亦呈现出空前高涨的态势。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内审职能在一些重要属性方面,与企业的期望值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内部审计面临新的需求和期望时,如果能够主动采取上述一系列行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提升扩展其技术能力,就能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挑战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晓颖,2011: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途径许晓颖[J]会计之友(1),P91-92。

[2] 贾梅,2012: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途径探讨[J] 审计月刊(1),P43-44。

[3] 杨艳,2011: 如何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J]财税统计(6),P16。[4] 魏宝星,2011: 实现企业内审价值最大化[J]公司理财(1),P82-83。

篇6:论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1 理解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对现代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 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表明现代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创造活动, 在传统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发现并消除风险为组织减少损失, 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方面, 作为传统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增值型内部审计拥有鲜明的特点。首先, 增值型内部审计强调的是保证和咨询服务, 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减少审计成本和耗费, 以实现增值目标。第二, 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技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重点关注管理者的风险评估实现有效审计。第三, 采取双向互动参与的方式, 强调与被审计方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使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方形成良性互动, 从而提高被审计方的风险控制和自我评估能力。

另一方面, 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可以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两个部分。显性价值即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技术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查明和评估, 向决策层提示风险, 由此减少的损失或创造的机会大于进行审计的成本和耗费, 组织价值自行增长, 直接价值也就被创造出来了;隐形价值即只要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构独立存在, 无论内部审计中能否发现问题, 客观上都会对组织内部产生威慑作用, 使他们不得不积极主动地维持良好的内控秩序, 以应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客观上这种被动的“自控”的行为也会增加组织的价值, 是一种潜在的非直接的价值 (或称为“威慑价值”) 。当然, 内部审计能发挥多大隐性价值有赖于显性价值的大小。如果审计师作风严谨、态度公正, 能树立较高的权威性, 提出关键性的有效建议, 则其潜在的隐性价值 (威慑作用) 就会充分放大。在过去, 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视为一个耗费部门, 多被看成一个成本中心。现在这种观念在逐步改变, 内部审计部门逐步转变为利润中心。因此, 不仅可以对内部审计的成本耗费进行考核, 还可以确认内部审计的成果, 即为企业增加的价值。

2 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方式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 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为服务目标。保证和咨询两类职能的确立, 是内部审计对组织和环境要求的主动响应, 咨询职能的独立尝试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一个新的顾问或参谋角色。

(1) 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践行保证项目价值增值活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对保证项目的定义为:客观检查相关证据以向组织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方面的独立评价。在现代内部审计中, 保证项目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营业绩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审慎性调查等业务类型。保证项目包括几个基本要素:首先, 保证项目包括客观获取和评价证据的系统过程;其次, 这些项目需要有事先确立的标准;最后, 保证项目涉及到将结果传递给相关使用者、除服务提供者或者被审核过程与领域中人员以外的第三方。也就是说, 现代内部审计的保证项目包含了传统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是传统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发展和延伸。

作为组织内部审计部门, 要依据管理层的要求制定年度审计计划, 在多项审计工作中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培养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自觉学习审计理论知识, 及时掌握党和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方针政策, 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 实现单位的显性和隐性价值提高;在严格遵守各项审计制度和程序的前提下, 通过财务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审计项目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财经法规制度,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经济效益;对发现问题的, 及时上报审计报告, 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改正, 同时建立长效跟踪审计制度进行长期跟进监督, 充分维护了各部门的良好工作秩序。

(2) 提高综合水平, 提供主动积极型咨询服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表中将咨询项目界定为:提供建议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 其业务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 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包括建议、便利化、流程设计及培训等。上述定义表明, 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来源于传统审计, 是从传统内部审计的评价、建议的服务中分立出来的, 它拓展了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 可直接提供有效建议, 使服务更有价值。

以提供主动型咨询服务的方式实现内部审计的增值, 则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在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的同时树立起服务的理念, 通过加强重视、在职培训、注重总结、专业外知识学习与交流等手段, 培养我办审计工作人员的敏锐审计触觉, 提升团队整体和个人的专业修养与综合素质;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数据库, 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架构、职能、成员、财务状况等相关情况;正确处理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 以平等协商、真诚积极的沟通方式获得被审计单位的信赖和支持, 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3 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的途径

3.1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框架中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 在该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独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独立, 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个人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有公正的态度, 不偏不倚, 避免利益冲突。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通过对风险体系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及时性、科学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 找出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 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 提供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 从而为组织的价值增值。

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不断拓展增值型内部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对组织中一个拥有足够权力的人或机构负责。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 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得以直接向关键的决策领导报告, 使增值建议更容易得到落实, 增值目标更容易实现。

3.2 不断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确保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质量, 防范审计风险, 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所有审计人员都应具有项目审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实行项目负责制, 明文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者和助审人员的具体责任。建立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检查, 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是建立审计责任追查制度。如果审计工作中出现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的行为, 必须追究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不断改进审计服务方式

为了适应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查处问题为主的审计模式, 树立起服务的理念。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以自己的优势服务赢得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信赖和支持。为此, 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平等、协商的姿态积极沟通, 使其放下包袱, 主动检查自己存在的问题, 向审计人员提供真实的情况。同时在审计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对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主动提供咨询意见;提供审计报告时, 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可行性改进措施, 以利于审计建议的执行或落实, 从而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

3.4 不断创新审计手段, 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 降低审计成本

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在技术上提供了平台。非现场审计可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创新手段, 利用专门设计开发审计软件以及笔记本电脑等, 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 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和升级。二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部门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建立审计数据库, 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三是利用审计软件, 运用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部门单位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四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 以评估其准确性。

3.5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决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传统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 将业务扩展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咨询服务等方面,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业务扩展的需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首先拥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顺利开展内部审计的必要前提, 对内审人员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以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财经法律和地方性规章制度,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 同时为领导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次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加强会计、审计、法律、税务、基建、金融、外贸、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 将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再次不断更新观念,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瞬息万变, 知识推陈出新, 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 因此必须督促所有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提高队伍的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 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在当今高科技和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 外部制约机制不断加强, 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会计电算化不断普及, 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 发展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技术, 以更好的审计模式服务于组织, 实现价值增值和提高效率的目标。因此,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将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 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将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 为组织增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 2007.

[2]刘文欢.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运用[J].审计月刊, 2007.

[3]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4]黎仁华, 欧阳琴.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与实现模式[J].会计之友, 2009.

上一篇:从教第二年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公司顶岗实习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