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与完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开始重视增值型内部审计。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做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对央行的启示

【摘要】本文引入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问题,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指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必要性。进而从内部审计角色扮演的角度揭示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发对央行内部审计的增值性思考,以期对内审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委托代理  内部审计  增值  央行

一、委托代理问题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为解决公司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提出的。理论观点认为: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追求的是自身财富的最大化,关心的是公司业绩和利润,期望通过掌握公司内部信息,并以此做出经营决策;而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追求的是个人工资报酬的最大化和带薪休假时间的延长,期望通过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报告来粉饰自己的业绩,为提高薪酬打下基础。目标的不一致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委托代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委托代理双方目标利益的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因素影响下,为代理人创造了相机抉择的机会,代理人可以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牟取私利,采取过度消费、作假账、逆向操作、侵占资产等行为,给委托人带来损失,最终影响组织的整体利益。

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防止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委托人需要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将代理行为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确保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职权而不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委托代理的中心任务: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如何设计最优契约约束、激励代理人,确保组织价值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扮演

(一)内部审计的增值背景

早在1999年国际内审协会发布的专业实务框架就明确了内部审计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2013年1月,中国内审协会又进一步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可以看出,新时期内部审计的功能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查错纠弊”逐步向“防风险、提建议”的服务型审计转变。

(二)内部审计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必然性和优势

在寻找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处于信息劣势的所有者不便于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即使亲自监督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从而不得不委托独立的第三方代为行使监督、约束经营行为的职能。此时,作为委托人获取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内部审计就扮演起了介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协调者:对委托人,内部审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赢得委托人的信任,进而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对代理人,内部审计人员做好沟通合作,争取最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内部审计事实上充当了委托代理关系外的第三方,为组织实现利益目标保驾护航。

和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组织的一部分,一方面,内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相辅相成,形成共勉机制。内审队伍中有不少曾是业务部门的专家,精通部门业务流程和生产状况,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针对性的审计经验,审计定位更准确,审计流程更优化,审计差错率更小,更便于监督服務,无形中提高了审计质量;而内部审计又为促进业务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建议。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和组织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在增值目标的引导下,内审人员不断更新理念,转变思路,从传统的监督评价逐渐转为确认和咨询的服务模式,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增加了组织整体的利益。

(三)内部审计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基于以上分析,内部审计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是可行的。它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

1.增值活动的基本形式分析:(1)确认活动的委托代理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确认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所有者、内部审计人员和经营者。所有者是委托方,经营者是代理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所有者委托第三方内部审计人员来对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和经营者形成一种审计契约关系,并通过检查活动出具审计报告,这个审计报告是直接提交给没有包括在审计关系内的委托方的。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内部审计人员并不是为自己的目的而工作,也不是对被审计对象负责,而是对所有者负责。由于所有者是信息掌握的劣势方,他们必须依赖内部审计人员对于组织内部信息可靠性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所有者的利益。于是,确认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审计与保证标准是保护所有者利益的基本机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保证委托代理关系正常存续的基本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保证对受托责任的客观评价,避免道德风险引起的损失,从而间接地保持组织的正常运转,达到盈利升值的目的。(2)咨询活动的委托代理分析。和确认活动不同的是,咨询活动的参与者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和服务对象。经营者或管理层成为客户,主动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这里没有所有者等利益相关群体出现要求保证他的利益不受损害,也就没有必要制定严格的审计标准,审计工作内容可由内部审计人员和客户协商而定,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展。审计的价值也取决于服务对象对审计建议的采纳程度和实施效果。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咨询活动是基于保证活动的高级阶段,对内审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有高素质的内审队伍,保证咨询活动的源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消除内部审计人员的顾虑,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反馈作用。

2.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扮演的不同角色:(1)信息的疏导者。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则扮演着信息疏导者的角色,代替委托人介入组织内部,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相对独立的检查,并直接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一方面有利于委托人掌握真实的内部信息,缓解两者的信息不平衡现象;另一方面,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也受到了间接制约,有效减少了追求私利的“道德风险”,缓解了利益冲突,节约了代理成本。(2)真实性的审查者。委托人可以要求代理人定期对组织的内部信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直接向自己披露,披露的内容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等,这种定期的信息披露机制事实上是对信息疏导的一种补充,进一步缓解信息的不对称,便于委托人依据代理人的履职情况做出决策。而内部审计此时作为审查人,对披露信息的真实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查,并及时向委托人汇报,使内部审计的重点突出,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减少成本。(3)“合约”的督导者。这里的“合约”事实上是一种机制,构建合适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可以诱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报酬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工资报酬不仅和业绩挂钩,也和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挂钩。这样,代理人在注重业绩最大化的同时,受到约束制度的控制,大大缩小了逆向操作空间,只能依靠努力最大化来追求利益。对于委托人,这种努力程度的最大化也实现了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防止代理人“搭便车”行为的同时又杜绝了资源的浪费,达到增值的目的。内部审计要做的就是监督、引导“合约”的执行,保证增值目标的实现。

三、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央行内审的增值启示

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可以被看成是政府的代理人,肩负着“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能,其受托责任涉及到国家、社会民众和金融机构,以满足委托价值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和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为存在前提。因此,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将在更为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行使责任。

(一)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增强内审独立性

通过寻求领导层的支持和帮助,明确内审部门的制度定位,增强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是明确内审制度定位。尽快出台新的规章制度,完善内审职能,明确内审定位,对与内审相关的制度机制进行改革,为内审地位的提高奠定制度基础。二是提高内审的独立性。进行部门机构改革,将内审变成相对独立的部门。可以实行内审派驻制,内审干部的考核任用由上级行分管,以摆脱“同级监督难”的尴尬局面。三是增强内审的权威性。真正落实“行长主管”责任,做到行长的要求和内审部门的需求一致。行长时常过问内审工作,出面协调,帮助内审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内审部门也对行长负责,以行长的威信提高内审的权威。

(二)强化内审团队功能

作为审计受托人,内部审计行使着检查监督的权力,直接对行长负责。因此,内审团队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它是新时期内审“咨询服务”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一是提升内审队伍素质。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系统内应多组织内审培训班、学术经验研讨会等有利于業务水平提升的活动,鼓励CIA等相关职业考试。二是增强审计发现的客观性。内审工作应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充分认可并总结对方的成绩,保证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争取被审方对审计意见最大限度的接受。三是形成相关约束激励氛围。约束激励机制不仅针对审计对象,还应针对内部审计自身,内审人员应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同央行价值文化统一起来,树立“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氛围,融入到团队协作中,以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为组织增值贡献力量。

(三)构筑和谐审计,建立长效信息疏导机制

作为内部信息的疏导者,内审部门代表行长行使检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内审人员还应处理好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做到和谐共进。一是更新审计理念。加强审前服务宣传,使内审理念深入人心,增进被审方对内审工作的了解,消除思想顾虑;围绕风险提建议,避免“挑毛病”。二是提倡文明审计。内审人员应当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审计检查,对每次审计发现和被审方充分交流意见,表达看法,让审计意见顺理成章地形成,而不是单方面的强加。三是要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现场工作中,更应在平时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内审“风险情报站”的功能,和业务部门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将风险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郭胜利.委托代理关系与内部审计的本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5),P54-56.

[2]接贵锋,深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0:(3),P47-51.

[3]吕向红,基于组织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P76-77.

[4]孙立,2005:内部审计动因的委托代理分析[J].财会通讯(12),P62-64.

作者:王元超

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2:

中国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构建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与完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开始重视增值型内部审计。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做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经济资本管理原理,分析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本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在中国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贷决策、预算计划、绩效考核、风险收益平衡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和完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自国际审计师协会(IIA)提出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以来,增值型内部审计逐步被各大商业银行所认可。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概述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资本,是银行内部管理人员计量的在给定置信水平下为覆盖风险产生的非预期损失而需保有的最低资本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在非预期损失真正发生时能够维持运营,在债务人违约时能够缓解其破产压力,其核心就是在银行内部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首次提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出台,90年代后期经济资本管理开始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欧洲较早引入经济管理理念的德意志银行利用该理念和方法计算各交易部门的风险量,据以配置相应资本,并收取资本占有费。英国劳埃德银行选择将经济资本管理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推手,即在现有资本的基础上,坚持将资本投放于能够产生高回报的业务,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从而该银行选择了以无风险收入为基础的零售商业银行业务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内银行业首度正视资本管理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建行于2002年开创了引进该理念的先河,随后,工行、交行、农行等国内银行纷纷开始走上资本约束下追求资本回报的道路。

(二)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及其创造价值的路径

1.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所谓经济资本计量时指利用各种相关技术模型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精确的计量出涵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要求的经济资本额度。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但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情况,采用的一般只有前三种风险,而对其他的风险一般不予考虑。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运用,考核并评价自身的风险程度和绩效水平,从而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利润。

2.经济资本管理创造价值的路径。银行创造价值是通过银行收益扣除风险产生的预期损失以及为覆盖非预期损失持有一定的经济资本而发生的机会成本后实现的。经济资本管理是否能为银行创造价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同理论基础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从现实生活中银行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商业银行违约的可能性较强,违约成本很高,因此,银行确实可以通过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配置和绩效测评来降低银行价值分布的方差变动范围,降低违约的可能性,从而创造价值。具体讲,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来创造价值。

二、商业银行增值性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广泛采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进行服务业务的展开,其作用及效果正日益凸显,可以说,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原理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改进和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路和方法的需要

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原理中,经济资本是由各项业务所需承担的风险决定的,即当某项业务占用了一定量的经济资本时,该业务也就承担了相应数额的预期损失风险。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运用该原理,通过计算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以及资本利润率等指标并对所得出的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较准确地了解银行的绩效水平、风险程度、战略和业务计划等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内部审计的思路,客观评价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确定恰当的审计方法,以实现提出完美的解决对策和办法的目的,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二)更全面的作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和评价的需要

经济资金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需要,银行在风险偏好既定的情况下,承担的总体风险越高,经济资本会随之增加,以保证在银行遭受意外损失时吸收损失,使银行能够更稳定地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资本计算并不能够真正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水平,而利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其所得出的结果可能更具前瞻性。审计人员对经济资金成本进行分析后,可以按照以前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计划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指标的要求,更全面、客观地作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和评价。

(三)从管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的需要

商业银行过去内部审计中,对查出的问题及错误未从管理的角度和层次分析其原因及对分支机构的影响。将经济资本管理原理运用于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之后,审计人员可在审计中通过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利润率有影响的风险调整后净利润、经济资本结构、经济资本计量及价值创造等来评价银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业务实施的可行性,还可以将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相比较,相对准确地判断银行实际风险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从而从管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议,进而进一步增加内部审计的价值,以实现银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一)用于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审查

经济资本管理用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多个方面,内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审查时,同样也可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原理进行审查及复核,以确保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重新复核计算商业银行经济资本总量,并与其账面资本比较,从而对其经济资本充足状况进行评价。如果发现经济资本不够充足,建议商业银行及时通过重新调整银行资产的配置和组合管理,将那些收益低而占用资本高的业务从银行剥离,增加一些收益高而占用资本低的经济业务,或者对一些组合业务进行重新计算分析,找出最佳组合方式,以实现这些业务组合的资本成本最低。

2.通过重新复核计算各种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率,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从而审查、评价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以及对商业银行风险总量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审人员依据商业银行对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的动态监测结果,分析商业银行对自身发现的恶化指标所采取措施的正确性,合理保证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出售、证券化存量资产等措施的恰当性,力求商业银行收益最大化的实现。

3.通过对那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占用高的业务进行收益计算对比,审查银行继续从事该类业务是否是合理和有益的,从而为银行提出拓展业务范围或更改业务方向等建议,以帮助银行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实现价值增值。

(二)用于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审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商业银行内外的利益相关人员(股东、债权人、债务人、客户等)在对银行业绩进行考评时,光一味地从银行经营收益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将银行面临的风险折算成成本,了解这些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再将折算成本与银行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科学地考核出银行的经营业绩,才能正确地评价银行的绩效水平。而这正是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以用于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审查。当经济资本管理运用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时,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复核计算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等考核指标,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比较,并分析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情况,从而督促银行改善绩效考核体系,解决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的矛盾,以期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用于审查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合理性

经济资本管理用于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审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复核计算商业银行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指标,与该银行确定业务发展战略的依据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商业银行所决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合理性。若指标比较结果不相符,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必要时还需对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以期银行正确定位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并获取收益。

2.通过复核计算商业银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贷款组合的资本收益率,与该银行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银行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风险程度判断的正确性,并针对那些指标对比结果不相符的地区或行业,做进一步的调查,提出调整业务发展战略的建议。

3.运用经济资本管理预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业绩。通过对商业银行未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收益率等指标的预测,来预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业绩,从而粗略地判断银行该业务的可行性,有利于进一步决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继顺.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原理做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思考[J].时尚金融,2011,(23).

[2] 冯昕玥.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0,(9).

[3] 冯海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探析[J].中国金融家,2010,(12).

[4] 马志娟,黄杉杉.对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3).[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查小玲

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3: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充分认识和肯定它的增值功能,并积极开发利用。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三大环节中能够为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提供持续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开发利用

文献标识码:A

一、应肯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否有增值功能,即能否对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发挥作用,对此在国外的认识是比较明确的。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市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另如,2004年10月,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在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提到,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以及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散战略提供建议,从而为组织增值。但在我国,对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否定其增值功能的存在。如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咨询机构认为,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的一个成本中心,不能为其增加价值。尽管银行内部审计活动并不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它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保证和咨询功能,对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是不可缺少和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和肯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并积极利发利用,以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开发利用

(一)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提供增值服务

1、评价治理环境。好的治理环境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提供了文化、结构和政策基础,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效率。内部审计通过评价总体治理结构和政策、评价治理道德、评价市计委员会的活动、评价风险管理结构与政策、评价内部审计的组织与结构等措施,以达到优化公司治理环境的目的。

2、评价治理过程。治理过程是支持治理环境的具体活动,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具体措施是:评价舞弊控制和沟通过程、评价薪酬政策及其相关过程、评价财务治理过程、评价与战略规划和决策相关的治理活动、评价治理业绩的计量。

3、评价治理程序。治理程序是关系到治理过程效率的至关重要的步骤和实践,它是利用评价内外部治理报告程序、评价提升和追踪治理问题的程序、评价治理的改变和学习程序、评价支持治理的软件和技术等手段来达到优化治理程序的目的。

(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提供增值服务

国外最新研究认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新内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可通过提供鉴证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通过评价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关键风险的报告、检查关键风险的管理等措施,就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效率向董事会提供客观的建议,促使关键的经营风险得到恰当的管理,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行;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为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提供便利、指导制定应对的风险管理措施、协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强化对风险的报告、维持和开发适合银行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协调制定有待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等,更好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比如,在美国花旗银行、美洲银行、纽约银行和国际城市银行,其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审查主要集中在战略风险、网络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近年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以“参与风险管理,提供独立评价和建议”为内部审计重新定位,并写进了公司内部审计章程。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其参与风险管理明确写人内部审计章程,以有利于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独立的评价和建议,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的控制作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为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受损害,内部审计师要注意不能设置风险偏好和对风险管理过程施加影响,不能代为决定风险应对措施,也不能按管理者的意图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和承担风险管理的责任。

(三)在商业银行遵循管理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所谓遵循管理,指的是在各部门及雇员遵守法律法规、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内部规章制度方面的管理。合规性、遵循性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在这里无需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内部审计在保证商业银行按所设定的目标经营,确保遵守银行内部的政策和程序,忠实于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等方面具有效率评价和持续监测作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中提供的增值服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风险管理的实施要以遵从和遵守为基础,良好的遵从、遵守可帮助风险管理的实施;公司治理围绕着风险管理和遵从、遵守而展开。把这三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增值功能、实现增值目标提供更大的空间。而内部审计通过深入参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可以达到促进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持续支持和保障组织整体价值提高的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提升。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增值服务的基础工作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关于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认识和开发仍然不够,因而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巨大潜在价值,需要重新定位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遵循管理三者的关系,切实保证内审工作成为银行整体价值提升的持续支持和保障。在现阶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1、树立学习型内部审计工作观念。为了与本行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真正使内审工作参与到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遵循管理环节中来,树立全新的以增加组织整体价值为目标的审计价值取向,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树立学习型内部审计工作观念。这种学习不仅是单纯的业务技能的学习,而且包括审计理念、思维方式的锻炼与学习。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其自身内外部环境的特殊性而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不确定性因素的认识和掌控,是对风险管理人员思维模式的测试和挑战。内部审计人员想要成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专家,就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需要不断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且这种学习应是随着银行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研究还极不成熟,尤其缺乏实证研究,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内市从业人员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将相关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建立学习型的内审机构,树立学习型的内审工作观念,对于推动理论研究、指导现实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2、科学选择审计范围。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内部审计工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注重拓展以下内容和范围。一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下列领域拓展: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经营)市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环境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管理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师还要对风险和控制情况能否在机构内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做出评价。二是加强对金融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一些新型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在对创新业务的审计中应明确,防范操作风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内部审计监督的基本目标,要通过审计寻求防范操作风险和促进金融创新的平衡点。三是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银行业务经营环节中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四是加强对混业经营业务的审计。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必将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内部审计将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

3、实施内部审计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在执业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角色冲突,它既服务于管理者,又服务于被管理者;既直接服务于控制体系,又是控制效率的检查者。因此,实施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作为监督鉴证者、评价咨询者的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内审工作的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应当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独立于其审计工作职能,内容应当充分详尽,涵盖内部审计活动的方方面面,并持续不断地监督其有效性。其实施方法应当包括适当的监督、定期的内部评价和持续的质量保证监督、定期的外部评价等。

作者:孙玉智

上一篇:用户参与信息化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新时期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