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2024-05-16

心理健康(精选8篇)

篇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讲座讲稿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关于健康、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话题。

我们怎样来帮助自己

(一)对我们教师而言,正确地处理好与同事、学生、家人的关系,能够面对自己的烦恼与不快乐,就能让自己从容地品味生活里的美好,那就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自己。

1、对同事——学会相融

我们与领导的关系是——乐队与指挥,当我们以各自不同的身份演奏一曲欢乐颂时,每个人都是快乐的,那种和谐之美来源于心。如果你背离了指挥弄出弦外之音,自己也会觉得别扭。你需要看着指挥的方向,一切行动听指挥就好,其实一切很简单,你只需将自己做为领导的“同事”,从领导的角度和高度出发,以大局为重考虑问题就可以了。

我们与同事的关系是——树木与森林,众所周知,教师的劳动除了具有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等特点以外,还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劳动,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出来的课肯定不一样,往往会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同事关系和谐,身边有一些理解和关心自己的、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心里就会多几分安全感,工作就会充满快乐。将自己做同事虚心的“学生”,你只需要细心地听他讲话,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在一堆教育家中间,每个平凡的我们都很伟大!

2、对学生——学会悦纳。

所谓“悦”即“喜欢”;“纳”即“接受”“悦纳”就是喜欢和接受。关于悦纳学生我们来看看两个观点。

观点一: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

世界人口的IQ(智商)分布表明,95%以上的人IQ是正常的。而智商正常是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只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我们面前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成为好学生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是如此。

观点二: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我们说,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可是在现实中同事们往往有这样的感叹:“我真想把这个学生送给某个教授,看看他怎么能把他教会的!”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怎么看才有利我们的心理健康呢?

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除了发展水平(智力高低)的差异之外,还有发展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结构的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心灵,有的手巧;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惊人;有的文化课成绩优秀,有的音体美天赋突出。有所特长必有所特短、有所特短必有所特长,特长越长,特短越短,反之也一样。

曾经看过一个名人的故事。

诗人普希金,艺术想象力异常丰富,逻辑思维能力严惩匮乏,学数学怎么也入不了门,他发现因式分解解来解去最后正负相抵往往等 于0,往后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凡遇因式分解统统等于0。一次,普希金外出打猎,路遇暴风雨,跑到一家旅馆去避雨,老板感到万分荣幸,请他签名留念。老板的儿子正在做作业,忙乱中将儿子的数学作业本递给他签名,诗人一看,因式分解,特简单,二话没说在等号后边画了一个0。第二天当教师在这道题后面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时,孩子大惑不解:“这是普希金本人做的题,怎么可能错呢?”事情闹到校长室,校长说:“正如我不懂教育却当学校的名誉校长一样,普希金不懂数学,这个“0”就作为这道题的名誉答案吧!”从此文学史上又多了一段佳话。

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千万要记住 陶行知先生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想把陶老先生的话略做改动:“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是不是这样听着更有于利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想,这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利,更利于我们自身。

让我们确信:每一株花最初都是草。每一棵草最后都会开出花。

我们怎样来帮助自己

(二)3、对自己——学会保护。

最大的杀手是自己——这不是危言耸听。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不是天方夜谭。

教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危险性,那么怎么谈得上杀手、医生和保护呢?让我们从应激反应综合症说起。

压力引起应激,应激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超常的表现,但 这些超常的表现都只是一种短暂的辉煌,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个母亲会以比消防员还快的速度飞跑过去接住从楼上掉下来的孩子,就是一种超常的应激反应。有研究表明,在各行各业中,最容易患这种应激反应综合症的人群依次为飞行调度员、大中小学教师、企业经理、驾驶人员和警察。教师仅次于飞行调度员,位于第二位!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自己。

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带领他的弟子们来到一片旷野,问:如何除掉旷野上的杂草?弟子们有的说铲掉它,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撒上石灰,还有的说斩草需要除根。哲学家摇摇头说:“如果没有理想的答案,明年再到这里来吧。”第二年,弟子们都来了,只见昔日的旷野如今已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他们突然醒悟:原来除掉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植庄稼。

是的,铲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植庄稼。如果我们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称之为杂草的话,那么教师的心理自助就是绿油油的庄稼。如果你觉得你近来不太好,有些抑郁、焦虑、透不过气来,不妨来试试下面这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轻装上阵。

“心是有限的舞台,那里不可能摆放太多的座位。”所以,从学生放学的那一刻起,你就要把时间交给自己,整理整理一天的用品,写一写明天需要的东西,做这些事时可以听听你喜欢的音乐,或者是悠扬的曲子,或者是最新流行的歌,都可以帮你缓解一天的压力。或者你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随手可触的地方,哪怕只看一两段,这一天里你总算给了自己一点时间,为自己而活着。你会发现,你不但是教师,还是一个不错的歌星、诗人、或者哲学家……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是美好的、美丽的、美不胜收的!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步履蹒跚地走着,他左手拿着一块大石头,右手拿着一块砖头,背上背着一代泥土,腰上缠着一圈圈草绳,头上还顶着一个南瓜。大家会觉得可笑,可是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自己身上所累,自己浑然不知。

他遇到一个农夫。农夫问他:“疲惫的人啊!你为什么要拿着一块大石头呢?”旅行者回答,“咦!对啊!我实在没有注意到。”所以,他把那块大石头扔了,觉得这下好多了。

他又碰到一个村庄里的人,那人问他:“疲惫的人啊!你为什么头上顶着那么重的南瓜呢?”旅行者说“真高兴你告诉我!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呢!”所以,他又把南瓜扔掉,更轻松地赶路了。

一个又一个,村庄里的人使他知道了抛弃不必要的负担,所以,他一个又一个地把包袱丢掉。最后,他是自由的人,轻轻松松地赶路去了。

生活中,我们同这位旅行者一样,也给自己的心理负载了太多的负担,不必要的禁忌、消极的思想、阴郁的情绪以及时时困扰心灵的焦虑等等,都让我们举步维艰,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总是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试图获得他人的支持,更加重了对心灵的束缚。所以,放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才能轻装上阵,这样既可以集中精力于你应该完成的事,也可以给内心腾出更多的空间,使心理的潜力释 放出来,享受精神的自由。

第二个方法:简化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吧!

生活原来如此简单

有个年轻人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毛病的脚踏车,年轻人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洗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步踏车领回的第二天,年轻人被聘到那个车主的公司上班。——原来要获得机会很简单,勤劳一点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如此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让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间地方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住在田边的青蛙对住在路边的青蛙说:你这里太危险,搬来跟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几天后,田边的青蛙 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它已被车子压死了。——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远离懒惰就可以了。

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时,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背着蛋壳过了一生。——原来摆脱学生的负荷很简单,放弃固执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都想成为一位智者的学生,智者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要他们每天擦拭烛台使之光亮。结果一天天过去了,智者一直没有出现,大部分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了。有一天智者突然到来,大家的烛台都蒙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被大家叫做“笨小孩”的孩子,在智者没来的日子里也每天擦拭烛台,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智者的学生。——原来想实现理想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不要斤斤计较就可以了。

原来生活很简单,简化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一切就轻松起来。

我们怎样来帮助自己

(三)第三个方法:转移注意。

当你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致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注意事物,把注意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注意转移的方式很多,可以看看电影,欣赏一下画报,做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或者去郊外走一走等等,但对我们来说,有时候正在课堂上,不合理情绪来了,怎 么办?不可能这节课我上了,我到操场透透气吧?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再等一分钟”,有时候再等等,远远比努力往前赶要好得多,因为这样的等等,可以让你在一分钟后变得冷静,本应该发的火不发,本应该生的气不生,学生在你等一分钟后再处理他时,他可就乖多了。所以,必要时给自己点时间,哪怕这一分钟让学生先做一道巩固练习,你先静静地看看窗外,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冷却后再处理,其实已经不用处理了。

第四种方法:合理发泄。

采取合理宣泄的方式是一种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这就像水库里的水如果太多就有冲跨堤坝的危险,此时为了保证大坝的安全,就要通过泄洪道把多余的水释放出去一样。合理的宣泄方式通常有以下一些:

(1)找人倾诉。

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合理的一种宣泄的方式,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有了烦恼和委屈时,如果没有人可以倾诉,常会使人感到憋的难受,如果能把心里的别扭向朋友倾诉一番,即使不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也能使自己感到轻松了许多。近年来一些心理咨询的热线电话十分受人欢迎,就是因为它给那些需要倾诉但又找不到合适听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2)书写日记。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又不打热线电话,也可以选择自我倾诉的方式,即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向自己倾诉,这种方式对那些性 格内向的人来说确是一种十分合适的宣泄方法。(3)自我宣泄。

这是指独自一人时可以采用的宣泄方式,包括一些对社会和他人没有危害的行为,如在没人的地方放声大哭,或在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甚至可以对一些废弃物、软一点的垫子进行摔打等,都能起到宣泄的作用。(4)运动调节。

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也可以达到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像拳击、足球等项目,这种调节作用就更明显。

教师的职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更为重要了。

如果你是绿色的,你周围的人就是健康的!

如果你是阳光的,你周围的人就是温暖的!

如果你是努力的,你周围的人就是进步的!

如果你是向上的,你周围的人就是可以展望的!

最后,愿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健康快乐!

篇2:心理健康

你心理健康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心理健康的。

可是,你能回答自己:我心理是健康的么?

在我多次关于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培训课程中,每当提问这个问题时,总有大部分学员没有把握去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拿怎样的标准去衡量自己是否心理健康,一般都是凭着感觉去判断。当然,也总是有人回答有些离谱。

现场的答案有各种各样:我快乐,所以我心理健康;我身体好,所以我心理健康;我不太发脾气,所以我心理健康...。

显而易见,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去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而每当我在培训中向大家提问什么是心理健康时,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状况,但很少有人首先去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完全正确的答案很难得到。很多人容易把身体健康和快乐与心理健康搞混,往往还认为认为它们相等同。

人的健康,由生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方面构成,并且生理健康是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的,人的身体健康是由心理健康来主导的。也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人的心理上不健康,或者很不健康,长此以往,他几乎不可能会有身体(生理)的健康。当然,除了心理因素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这里主要从心理健康标准的角度来讨论心理健康因素对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这里,我们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和讨论出发,在对照和检验之后,再去改善、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现在的表述有很多,但以下两个标准是被普遍公认的:

A、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心理健康标准(1946年)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B、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951年)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解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对这两个标准,从归纳、理解、判断的实用上来说,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采纳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较适合去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维度或指标,但也有抽象性,而且显得复杂,难以从概念上区分和归类。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界定,比较清晰地概括了人的几个关键特征,能够更好理解和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当一个人做到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那就是他的身体机能、器官功能和智能情绪方面的功能是完整的,有效的。身体协调代表了他躯体的系统是良好有效的;智力协调表达了他的大脑系统功能健康,认知、思维和判断能力良好有效,这是人的三大重要心理过程之一;情绪情感也是人的三大重要心理过程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协调代表着这一重要心理功能的正常。

这一条完整地描述一个人躯体、智力和情绪的精神机能是完整的有效的,也可以说从物理和精神的角度,对个体客观方面进行考量和描述,个体的生理器官功能和心理系统是完善的健康的,这一条重点是对个体内在系统功能完整性的维度进行考量和描述。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当一个人个体的生理器官功能和心理系统是完善健康的之后,这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凸显出重要性了。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他自己个体的范围内是完善健康的以后,他是否还能够顺利地很好地适应环境,他能否在人际关系中做到彼此谦让,以此来实现与环境与他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熟话说:“痴汉不会饶人,饶人不是痴汉”,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只有心智完整健康的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到“饶恕”他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到彼此谦让。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表达了个体在与群体相处的过程中,具备了完善的健康的精神素质和心理功能。它重点考量和描述了个体与环境与群体相处的这一关系维度。

3、有幸福感

第一条描述了个体系统的完善和健康,第二条描述了个体与环境和群体之间的完善和健康,这一条则涉及到个体内在的价值感和心理健康的结果,那就是人有幸福感。我们可以说,这是心理健康标准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也是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它代表人的自我感受,也是个体所有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的综合考量结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有幸福感、快乐的人。这一条,具有综合性,简洁鲜明,很具有权威性。

4、以上三个指标的价值

当有这以上三个指标完全成立之后,一个心理健康的生物个体就成立了:个体本身的系统客观上完善健康;个体与环境与群体能够很好地适应与相处;个体内在感觉非常快乐、幸福。所以,这个生物个体本身精神上心理上是健康的。但是,我们去看看,一头猪也可以是这样啊:

1、这头猪身体发育正常,动作协调,能跑能蹦,按时吃睡,具备正常猪的智力,吃饱了高兴睡觉饿了吵闹,情绪也协调,所以个体内在系统是完善健康的;

2、个体适应环境,这头猪可以与一群猪很好相处,不会随便乱咬,大家常常相安无事;

3、这头猪对一切都满意,每天吃饱睡足,内心快乐,有幸福感。好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头心理健康的快乐的猪,或者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生物个体,但是,作为一个人,具备这三条,那就够了吗?不,由于最重要的还不具备,所以不够。

人,是社会的主宰者,人是具备无限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种高级动物还有其他所有动物不具备的一个最高的重大需求,那就是,人还需要自我成就感,需要为为他人社会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来体现自我成就,来找到自我成就感。以上三个维度都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但标准的第四条涉及到了。

5、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在这一条中标准中,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1、工作和职业对人的重要性及价值;

2、在工作中的能力发挥以及生活的有效性。

先看第一个角度,工作和职业对人的重要性及价值。所有的动物都只为照顾自己个体为全部目的(也有少数例外,如狼群的合作捕猎以及一只狼受伤后,另一只狼会去帮助它,等等)。而人不同,人需要有职业,在较长时期或一生的职业中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人需要有工作,为社会服务,也间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服务。一个只为个人需求,为自己个人而活着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不是心理建康的人。关于完整的人生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论广为人知,最高一层需求是自我实现,其实就是实现个人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是为人的群体为社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他必须有工作有职业,并且能够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马斯洛之前,马克思也有个著名的论断:工作是人的第一需求。这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第一需求是为社会为他人的工作,这是他的价值所在,也是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没有工作,一个人就不具备完整的健康的人的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追求自我实现价值,追求得到他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并以此作为自己愉快生活的精神支撑。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工作和职业描述的第4条标准,是对人的健康心理的本质的描述,这一条把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体现了地球上最高生灵的核心价值,也是评价一个人的属性是否健全,衡量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关键维度。再看第二个角度,即在工作中的能力发挥以及生活的有效性,也就是这个人应该“过这有效的生活”。这其实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实践检验。这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很“有效”,是他“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的社会实践结果。也就是从一个人在社会里在生活中最后实践的结果事实(他实践的有效性),来评判这个生物人这个社会人整个生命系统的健康与否。

在培训的课堂中,常有学员问:“老师,什么叫做过着有效的生活?”。我一般回答说:那就是看他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但这样回答似乎不够清晰,有点笼统。这样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对于同样年龄的人,是不是地位越高,或财富越多,或成果越多就效率越高,就是过着更有效的生活呢?回答应该可以是也不完全是,因为“过这有效的生活”还应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形容猴子的寓言:“猴子掰包谷”,说猴子喜欢包谷,它不停的在包谷地里掰,可它只能抱一个,以至于它掰一个新的扔一个旧的,到头来忙活了半天,最后怀里还是只有一个。这就是“无效生活”最好形容。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事,却件件不成,最后一事无成或只有很小的收获,就是没有“过着有效的生活”,也可以说,他做事没有效率,作为人的整体心智体系的客观效能不高,他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生活中目标明确,并且能够通过健全的心智活动,有效地而不是低效率地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6、关于4条心理健康标准的整体观点 从以上我们看到:

第一条标准从一个人躯体、智力和情绪的精神机能方面界定,从个体内、外在客观方面进行考量和描述,说明他的心理系统是完善的健康的。第二条标准从个体与环境与群体的客观关系方面进行界定和描述,表达了个体在与群体相处中,要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功能。

第三条则是对个体主观内在标准的考量和描述,一个人不管他在客观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不管别人怎么样去看待他评价他,他必须主观上有自己的幸福感,才是心理健康的。

第四条标准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界定,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了,并进一步从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效能方面做出了界定,用客观事实和成果说话,也就把人心理健康的状态最终确定了。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精炼扼要,从人的生物外在和内在特性、个体特性与社会特性几个最关键的特质进行界定和描述,清晰、准确、完整地概括了人的几个关键特征,很好地定义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说,再多则显繁显赘,再少则缺而不全,故这多年来,心理健康标准描述很多,却很难有完全取而代之者。

同时,这个标准也为我们检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我们能够简单清晰地界定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八条十条很繁琐地去检验核对(那些界定维度较多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有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简单对比和检验)。

再进一步,这个标准还为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提供帮助,我们可以依据这个标准对比检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去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对我们有很好的检验和指导帮助作用。我建议做心理健康工作的同行们更多地使用和推广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

——阎柏宏培训感受摘要

篇3:心理健康与健康成长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小学生处于少年时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们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 成人对他们的态度, 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为此, 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就是入学后成人的错误对待, 特别是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不恰当的态度, 将给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伴随他们的一生。比如:老师过分地在乎他们的学习成绩, 将孩子们的成绩作为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 放松了对孩子们的生活自立训练, 把他们当作了“学习的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们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训练机会, 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 即使是学习好, 可是, 一旦离开学校, 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不如他们, 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不能健康成长。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 在老师和家长乃至同学的冷眼当中而成长的, 由于他们对于自我认知能力尚未发育成熟, 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打压, 他们总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于是就会产生自卑、厌学、焦虑乃至与家长、学校、老师对抗的心理。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确对待每一位孩子。

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成绩好的优等生不应过分地“含在嘴里”, 这样会使一些孩子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突出而沾沾自喜, 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对待成绩相对落后的学困生也不应该“踩在脚下”, 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不行, 打击其积极性。这两种极端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都起着负面的影响, 所以, 教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时, 应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 做到“一碗水端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 要蹲下看, 与学生交流, 尊重并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拿公布考试测验成绩来说, 老师把几次单元测验的成绩公布在墙上。当学生给老师提出建议:“老师, 公布成绩会伤害成绩不好同学的自尊心, 能不能不直接公布成绩, 而用其他图案来表示测验的结果?红旗表示成绩突出, 五角星表示成绩较好, 三角星表示要继续努力。您看行吗?”班主任认为这个学生讲得有道理, 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样做无疑是为全班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必定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维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 使其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孩子应全面发展”这一道理。孩子生来就不是块精美的玉石,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他们精心雕琢。恨铁就能成钢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 宽容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用心地呵护我们的孩子, 亲善地鼓励我们的孩子, 孩子就会如花般绽放在我们面前, 健康地成长。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 不心浮气躁, 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 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不断“温故知新”的过程。有人说, 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赏识的人, 但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对那些更多的时候受到批评, 甚至受到冷眼的特殊生说, 老师表现出的真诚和欣赏会使他们感到温暖。他们会觉得老师没有歧视他们, 老师没有放弃他们。比如:今天你进步了, 今天你帮助同学了, 今天你上课积极发言了……每一个小小的鼓励、表扬, 他们都会放在心上, 觉得“老师比以前喜欢我了”, “我是能行的”, 因此, 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 规范自己的言行, 不断进步。

3. 打造精彩的课堂教学,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学生成绩不理想, 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不同, 这也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那么如何能提高孩子的成绩呢?不是学生作业量的加大, 比如:错一个字抄五十遍, 这样只会损害孩子学习的兴趣;同样, 也不是整日用“恨铁不成钢”的训斥、挖苦、惩罚来督促其学习, 而是要求我们老师打造精彩的课堂, 明白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也要懂得怎么听, 孩子才会说。教学中, 应有的放矢, 教法灵活, 语言儿童化、教学直观而形象等, 进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有健康的心理, 能健康地成长。当然, 要想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要想事半功倍, 要想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 教师得进行大量的工作准备, 这与教师的思想修养也是有至关重愉快的情绪, 使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学习, 这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4. 建立健康的班级教育, 营养每一个心理。

一个良好的班级, 如同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能营养每一位学生, 是学生间进行交往和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这个健康的集体当中, 对待有自卑倾向的学生, 教师和学生要对他们充满爱心和信心, 建立平等的关系, 遵循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 多与他们交流、谈心, 找出“症结”所在。鼓励他们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 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 用乐观向上的心态, 完善自我。成长与变化中的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 如果我们能充分给他们创造展示自身的机会, 并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 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积极的心理因素, 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平等、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 健康班集体的建立, 对每一位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起到营养的作用。

篇4: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繁重、复杂和艰辛程度,决定了教师要比其它许多行业的人员面对更为繁多和沉重的压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教育体制也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另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子女成长和个人婚姻等各种问题,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应激不断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教师的压力从何而来?

第一,来自学生的压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据此调整自己的工作,因此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常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教师所面临的学生考试及升学压力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人们又往往以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使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尽管高校扩招,高考学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有所改观,但高考、中考依然是指挥棒,考试成绩、升学率仍然是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教师出于职业责任感,心中始终挂念学生的成长,这也是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来自自我发展的压力。

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还有非常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情绪调控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该能力比发展其他能力更为迫切)。发展能力的要求与原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则是重要的压力源。

第三,来自家长需求的压力。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迫切,可是由于教育子女的知识欠缺,可能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有的还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于是家长们把孩子发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教师身上,表现为对学校工作的过于关心,有的把孩子的学习好坏、品德优劣归咎于教师,这样势必对教师造成心理压力。教师的压力不单单来自上述三个方面,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身体等各个方面。

篇5:心理健康

课型:理论

课时:1

教学内容:健康在心理

教学任务:1、初步学习、理解健康的完整概念,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2、确立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有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还有人认为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稍微进了一步,但依然不够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健康的话题: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中保持健全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

l 健全的精神状态是指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

l 心理健康所共有的特点(包括的内容)

1、 自我控制的能力

2、 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

3、 保持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

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基础,一个人若是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心理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同样,如果心情不好,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

四、心理健康测试

五、如何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与人的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善于正确地理解对方,并建立起协调融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要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碰到的挫折与失败,做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要建立正常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与学习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努力克服一切不良行为,积极持久地坚持健康锻炼和各种有意的文化娱乐活动

六、课后作业:

1、什么叫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

2、怎样才能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七、总结

篇6:心理健康

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中级)

案例分析报告

名: __顾利娜_____ 身份证号:***42x 学

号:___2015xljksx167____

培训中心: _榆林电大__ 考试日期:_2016年2月20日

完成时间:_2016年2月20日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报告

姓名:顾利娜

考试时间:2016年2月20日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却也带给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她们心中的困惑,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从而健康成长。而青春期叛逆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本文主要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原因,一期找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职生 叛逆心里 案例分析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张瑶,18岁,我校机电2班学生,家中3口人,在家中为独生女,父亲是煤矿的矿工。她性格张扬,爱打扮,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但该生极为聪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所有的授课教师常为她感到惋惜,但又无可奈何。父母请求我帮助辅导这位女生,我决定试试。

我接手辅导工作后,对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该生父母常年不在她身边,是姥姥把看大的,所以特别的娇惯,几乎是有求不应,父母也觉得常不在其身边,也是有求必应,对其不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这样长期下来,在处于无人监管境地,加上与其要好的几个同学不爱学习、喜欢打扮,慢慢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二、案例分析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是不少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她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从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其内心仍然有学习上进的要求;人比较聪明。这些都是可以抓住并改变她的积极因素。

三、辅导方法

针对张瑶的情况,我和她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热情谈心。

我抽出了一定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热情的与她进行了多次谈话,从而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她告诉了我她对亲情,对友谊、对理解的渴望,对学习进步的渴望,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内心的孤独与不满,尤其是对父母的抱怨,她觉得家里对她不负责任,不能因为工作就不管不问。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只能自己默默承担。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现在的任务是学习,不要追求衣着时髦;要勤奋学习。鼓励她与同学、老师真诚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

2、尊重、理解,帮其树立自信心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可见像这样的女生,要教育她,首先要肯定她,我表扬了她的乐于助人,主动帮助同学干活;肯定了她在校运会上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勇于拼搏精神。还例举了她的许多优点,真诚地和她进行交流,对她所面临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帮她出谋划策。以此,来消除她的对抗、逆反心理,引导她理性的看待自己的错误。进而是耐心地告诉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同时告诉她: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

“心病还需心药医”,张瑶的问题,根源出在她的家庭。我多次通过电话与其父母交流。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得到关怀、陪伴、教导,不是光物质满足,还要跟她交流。向他们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改善家庭气氛,改善教育方法。通过努力让她的父母改变了态度和教育方式,甚至让她的父亲保证每两三天给她打电话,每半个月回来看她一次。做好张瑶父母工作后,我又让张瑶明白,在她家,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加上父母文化低,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地方比较普遍,家长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当之处,但作为子女同样要体谅父母,父母在外工作,比经常在身边,自己更应该懂事,自己要更加自尊自重。通过与家长配合,经常互相沟通,对该生在学校或家里表现好的地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为孩子形成正常的心态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瑶逐渐改变了自己,衣着朴素些了,在班级也认真听讲,不和老师对着干,行为不在夸张了。她说她现在又感到生活的美好,有了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她已经走出过去的阴影了,今后的她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五、案例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出办法如何教育学生,如何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尤其是对有一些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师的爱心能换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对学生持续的关注才能从新唤起学生的自信,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尊,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从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老师与家长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她们喜欢什么,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篇7: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力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3)分类号:B849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对策

篇8:心理健康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该大学三年级自愿参加研究的118名大学生, 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3名, 女性36名, 平均年龄为: (21±1.91) 岁。对照组中共59名大学生, 男性22名, 女性37名, 平均年龄为: (21±1.87) 岁。

2.2 方法

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评价。评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评价由本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在无干扰的、安静的地点, 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采用统一时间、统一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 以观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及干预效果。

研究组由该大学教授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对研究对象进行2个月的积极心理学式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2~3次/周, 2~4 h/次。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人际交往、应激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绪管理、心身疾病、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等。对照组不做任何类型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

2.3 主要观察指标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SCL-90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两组间的各个因子分的比较。

2.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两组前后、组间对比,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分界值以SCL-90各症状因子是否达到和超过2 (≥2) 判定为中等痛苦水平, 即因子分≥2者为阳性体征, 有心理问题。实验实施前两组共检出心理异常者37人, 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研究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4.07±41.82) 。心理异常者19人, 总检出率 (31.69%) 。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包括人际关系敏感 (8.06%) 、焦虑 (6.22%) 、强迫 (7.14%) 和抑郁 (7.14%) 。对照组中SCL-90平均总分为 (140.07±39.12) 。心理异常者18人, 总检出率为30.71%。其中阳性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人际关系敏感 (7.96%) 、焦虑 (7.27%) 、强迫 (7.78%) 和抑郁 (6.94%) 。结果显示,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之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干预实施之后, 以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20~2.764, P<0.05) 。结果显示, 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有显著性的组间差异。

3.3 两组间在实验实施前后SCL-90阳性因子对比结果

以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为统计指标, 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检查发现:研究组心理健康水平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提高, 其中总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分干预前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20~3.924, P<0.05) ;而对照组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23~1.178, P>0.05) 。以阳性检出率为统计指标, 研究组干预后心理异常总检出率有所下降 (11.33%) , 干预前后, 其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3~7.987, P<0.05) , 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因子阳性检出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8~8.497, P<0.05) 。而对照组心理异常总检出率, 为16.41%,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21~1.577, P>0.05) 。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该研究显示, (1) SCL-90评价结果提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总检出率为31.56%。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2) 研究组与对照组总分、各阳性因子在实验实施之前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干预实施之后, 研究组与对照组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在干预实施之前后阳性因子无显著性的差异。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于20世纪末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界的新型心理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 注重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 主张发挥其内心潜在的、固有的、最具动力学的潜意识为出发点, 倡导采用积极心态来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做出新的、积极意义的解读, 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及优秀品质, 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2]。

一直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对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负面心理方面的研究, 忽视了人类本来具有的正向、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创立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3]。应用积极心理学来考虑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便会发现过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被动的堵、防, 如同治理洪水一样, 堵、防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使其可以自己产生免疫力, 如同“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一个道理, 发挥其内在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 这正是人本主义理论的精髓, 因此, 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基于以上的理论及思考、参考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合我国的高校现状, 笔者研究、设计了本实验, 希望探索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水平的影响有意义, 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然本实验还有实验样本量不大、测量量表少等不足, 以后研究会进一步改进, 做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

[2]Seligman M E P, Csiksizent 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514.

上一篇:假如我开一家商店下一篇:房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