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2024-05-26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共8篇)

篇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对于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年龄、职称、学历、教育科研、职业认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抽样调查,明晰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和问题,提出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与培训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素质 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6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人,其中高中教师840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周岁教师占32.9%,41~50周岁教师占32.7%,51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提升到1.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J].现代教育管理,2011(7).[2] 李明阳.赢在课堂精细管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3] 高中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8(18).[4]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责任编辑 陈国庆】

篇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宜宾市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组田朝江

【摘要】 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而对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通过学习、了解、思考中职学校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并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及中职学生德育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对策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偏低,后进生群体规模较大,学生流失情况严重。中职学校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有效实施以德治校战略,才能占领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制高点。而在我县占了职业高中学生总数的60%的留守学生的德育工作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县是个山区小县,经济不发达,农村的劳动力靠长期在外打工或经商来支撑整个家庭,他们一年很难见到子女一面,更别说是对其进行家庭教育。他们留下的孩子长期在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性,因此在学习或品行上落后于别人,在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中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指正与帮助,在中考中失利后,绝大部分是无奈选择了职业高中。如何引导这些留守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给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意识、法律观念、健康心理和人生价值取向上以积极的引导,是道德素质培养的关键。因此,准确地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为加强对他们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探讨留守学生思想成因及对策和探索一条行之

有效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为切实地掌握留守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把握留守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从中发现农村职业高中留守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需要突破的地方所在。

1、关于农村职业高中生政治意识方面的分析

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52%的高中生比较关心的社会问题是“民工问题”。这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的,学生家长大部分外出大工,散落在各个城市,学生关心民工问题是出于对自己父母身处条件的关心。这其中就关心“国家腐败问题”的只占15%。我们农村职业中学对这一当前国家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不关心,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信息落后,学生社会信息来源不广,这也说明了学生要加强政治意识的培养,要努力做好信息流通工作,让学生多渠道的了解社会信息。这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点,从而促使学生去关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前途的大事,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并且要积极的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客观的评价各项重大的时事政治。

2、关于农村职业留守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分析:

留守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地体现在价值取向上。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趋向。其实质就是他们对生活、职业、道德、社会等方面的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的调查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主要看重青年的远大理想和追求(占调查人数62%),而没有真正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可以说在人生价值取向上,留守生的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所在。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对待劳动观念上,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劳动创造了美好未来”,可以看到劳动的积极意义,但是只有有3%的同学表示积极主动参加为社会服务劳动,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农村留守学生长期在没有父母的庇护下也形成了经常自己动手劳动的较好的习惯,劳动观念在留守生的思想意识里已经占居一定的地位。但是没有形成一种比较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留守学生对金钱过于看重,有68%的同学从现实的角度评价了金钱观,有25%的同学侧重于金钱得到与来源的合理性,这些说明在金钱观上,职业高中学生的看法有偏颇,这也与学生的家庭经济的富裕状况有关系。金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头脑中。

3、关于农村职业留守学生法制观念的分析:

法制观念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留守生是否已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是否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否具有遵纪守法和维护法律的观念。调查结果了解到留守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在自己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还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法律的尊严。这也反映出农村初中教育阶段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的缺乏。高中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4、关于农村职业留守生道德观念的分析:

道德观念是道德活动中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准则的反映,表现为对社会现象和行为的某种评价态度,因而道德观念的内涵在相当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重合和交叉的。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多数高中生是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否具备勤劳勇敢,自强自信,正直诚实,拾金不昧,乐于助人,孝敬父母,开拓进取,创新求实的精神。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留守生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已经显示:农村职业高中生已经基本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山区学生长期在淳朴民风影响下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父母的外出打工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自强的精神。无论在诚实守信,还是在个人与公共卫生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都占了很大的比重,有43%的将拾到的东西交给学校或公安机关处理,有60%的人认为做正直真诚的人要真情的对待每个人。77%的人能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学校要认真把握,把这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克服对学生只以成绩来评价的片面认识。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与评价是留守生道德观念的真实的体现,这也为我们清楚把握留守生道德观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对提高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把握思想脉搏起到重要的作用。

5、关于农村职业留守生心理品质的分析:

对于心理品质的调查我们主要从高中生对学习的感受以及对考试排名去了解高中生的自尊自爱、看重自我的人格等方面的情况。调查他们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心态等方面来把握高中生心理品质,从而了解当前高中生心理方面的情况。其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职业学校学生作为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学生对学习的感受是不健康的,有40%的同学在学习中找不到了乐趣。农村教育薄弱,师资比较缺乏,学生文化学习和思想道德教

育存在先天不足。在普高热的冲击下,留守学生就读职业高中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78%的学生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来职高,而且本身对职业学校存在思想上的不认同感情,以至在职业学校学习后缺乏目标,行为散漫,厌学情绪浓烈,逃学时常出现,那么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为我们现在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提供了研究的课题。就学生心理品质来看也离不开对学生自尊自爱、看重自我的人格等方面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已经比较注意自我人格的尊重,但也有43%的把考试排名看作鞭策和激励自己的动力。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人格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个重点内容所在。而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早恋”问题既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以前应试教育中的禁区。而当前高中生关于“早恋”的问题的看法也比较难以把握,从调查问题的数据来看,对这方面的教育应是今后学生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留守生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渴望被别人重视和关爱,而异性同学的关心往往成了早恋的萌芽。因此留守生 “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比如在调查中对“早恋”持赞同态度的占调查人数的49%。这在留守生今后健康心理培养方面是应该值得重视的地方,应加以正确引导。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初中阶段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而在职业学校中要改变以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评价观念。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注重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质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关注,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卸到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小学、初中的学校教育失误中,对其采取避而不管的策略,通过调查我们应该看到我县职校留守生的思想品质现状不容乐观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强有力的力度加强对他们的教育。针对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学校可以学习小学初中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的模式来加强对中职留守生的管理,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思想教育、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关爱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留守学生特殊的关爱,针对他们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学生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联系告之家长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总之,农村职业中学要改变目前的不良状况,走出困境,必须以德育为突破口,有效实施“以德治校”战略,从多角度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培养,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客观依据。随着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坚信农村职业中学在以德治校战略指导下能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注释:

1、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篇3: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 份,回收5605 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 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 人,其中高中教师840 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 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 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 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 周岁教师占32.9%,41 ~50 周岁教师占32.7% ,51 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 提升到1.4% ,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 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 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 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 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 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 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 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 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 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 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 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 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 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 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 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 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 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 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 ,41 ~50 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 . 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李明阳.赢在课堂精细管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

[3]高中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8(18).

篇4: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 素质 建议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素质也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对加快区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辽宁省D市农村中小学分布情况,对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样本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56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为5280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本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计5280人,其中高中教师840人,占比15.9%;初中教师1600人,占比30.3%;小学教师2840人,占比53.8%。通过大样本抽样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情况:从性别状况来看,女性教师占比55.9%,男性教师占比44.1%;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30周岁及以下教师占16.9%,31~40周岁教师占32.9%,41~50周岁教师占32.7%,51周岁以上教师占17.5%;从职称结构来看,高级职称教师占49.4%,中级职称教师占41.9%,初级职称教师占7.6%,无职称教师占比1.1%;从教师最初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0.4%,本科学历占18.5%,大专学历占31.2%,大专以下学历占49.9%;从教师目前学历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本科学历占52.8%,大专学历占33.4%,大专以下学历占12.4%;从教师所学专业与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一致性来看,所教与所学一致的教师占比76.2%,所教与所学不一致的教师占23.8%;从教师的骨干级别来看,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0.6%,市级骨干教师占13.2%,县区级骨干教师占16.6%,其他非骨干教师占6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自然情况和学科素养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既能清晰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和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又能全面掌握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着力点。

1.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优势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目前学历和最初学历相比有所提升,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4%提升到1.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8.5%提升到52.8%,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31.2%提升到33.4%。从各学段情况来看,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从0.6%提升到4.7%,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74.2%提升到93.5%;初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从0.5%提升到0.8%,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6.9%提升到65.5%;小学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5%提升到26.4%,大学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从17.3%提升到45.3%。

(2)农村中小学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目前处于“中间年龄段”的31~50周岁中青年教师合计占65.6%,处于“两头年龄段”的30周岁以下新入职教师占16.9%,51周岁以上即将退休教师占17.5%。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状态。

(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普便较好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并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在调查中,有72.6%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24.6%的农村教师“比较喜欢”自己的职业,合计共有97.2%的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区域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好。

2.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主要问题

(1)16年以上教龄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对教师学科素养得分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6年以上教龄的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职业倦怠问题,并直接导致该教龄段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从各教龄段教师的平均成绩来看,成绩最低的为16年以上教龄教师,平均分为48.8455,且标准差最大(见表1)。由于这个教龄段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动力,因此他们的得分最低。

(2)5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下学历教师有待提升学历

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学历较最初学历有所提升,但仍有2419人是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水平,其中50周岁以下有再学习可能性和学历提升空间的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1550人,主要分布在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具体为初中403人,占26%,小学1147,占74%,这部分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3)初中、小学专业不对口教师比例大且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初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比例分别为44%和52%。教师的专业一致性与教师素质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专业一致性教师学科素养平均分为50.7361,高出专业不一致教师1分多(见表2)。从标准差来看,专业一致性教师的素质差异性较小,教师素质均衡性要好于专业不一致的教师。教师专业不一致不仅影响到其个体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将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

(4)中青年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亟待加强

部分中高级职称农村教师科研能力较弱,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至今无一篇科研论文。在高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比12%,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28.2%,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7.3%;在中级职称的中青年教师中,30周岁及以下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9.5%,31~4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31.5%,41~50周岁无科研论文教师占17.4%。这些中青年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力,其科研素质的低下必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关系着区域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必须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培训建议。

1.充分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为:名师成功的教学经验(48.81%)、新课程标准解读(36.1%)、现代教育技术(29.53%)、最新教育教学理论(29.06%)、教育科研方法(28.18%)。对培训方式的需求情况为:观摩考察(42%)、参与式培训(32.9%)、讲座式培训(9.9%)、专家指导(9.4%)、网络培训(5%)、其他(0.8%)。明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是有效设计和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作的前提,只有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在职培训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强化政府责任,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素质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确保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规定比例,全力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激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热情,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继续开展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以订单的方式开展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继续开展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进一步完善顶岗、援岗、特岗等支持政策。

3.改进教师评价,缓解农村教师职业倦怠

要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必须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注重动态、形成性教师评价。要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的方式,允许教师选择评价资料,建立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档案袋,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加强对教师职称的动态管理,打破教师职称评定终身制,建立教师职称监督管理制度,根据教育教学能力和绩效考核标准,促进并形成“高职低能低聘、低职高能高聘”的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在教师职称聘任中实行高级职称分级化,细化职称等级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定期评价机制和荣誉、奖金鼓励挂钩制度,为进入中年的高级职称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增强他们职业发展的动力。

4.多种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

充分利用成人高考、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使他们在学历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广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学习资源,解决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外,为了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严格坚持市区级骨干教师评选必须有高学历、学位的要求,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及评优、评先、竞聘上岗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具有高学历、学位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5.控制与改善相结合,解决农村教师专业不一致

要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不一致、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好教师招聘、选拔的入口关,在教师选拔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招聘单位一定要本着教师所教与所学必须一致的原则录用新教师。另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学专业不一致的教师进行改善性学习和培训,此类学习和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教师补修目前教学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专业课,要求教师必须选考与其任教学科一致或相近的专业课程,通过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其二,教师参加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培训,要注意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6.强化教研培训促进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导力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方式,组织研训教师聚焦课堂进行教学诊断和专业引领,切实抓好学科、课堂教学研讨,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两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意义,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科研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使教师学会对科研成果进行规范表述,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晔.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 李明阳.赢在课堂精细管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6).

[3] 高中兴.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08(18).

[4] 于海洪,雷继红.农村“微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篇5: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内容提要:通过对158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自评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在SCL90

量表中,中小学教师的10个有关心理健康因子的平均分值都高于国内常模,表现突出的是强

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女性和年龄较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优于男性和年龄较

小的教师。

一、研究方法与材料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陕西榆林、延安、商洛、汉中、渭南等地区的158名农

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测验。其中男62人(占调查总人数39%)、女96人(61%),年龄在18-29岁的96人(占调查总人数61%)、30-45岁的62人(31%)。测验工具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ptom checkIist,90,简称SCL90),是当前研究心理

健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因子中小学教师N=158国内常模

N=1388

躯体化1.67±.531.37±.48

强迫2.04±.581.62±.58

人际关系敏感1.95±.801.65±.6

1抑郁1.91±.601.50±.59

焦虑1.75±.551.39±.43敌对性1.73±.611.46±.5

5恐怖1.60±.521.23±.41

偏执1.86±.601.43±.57

精神病性1.68±.491.29±.4

2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所用的SCL90量表的90个项目可概括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

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睡眠及饮食障碍)。158名农村中

小学教师的自评结果显示,10个因子均分在1.60-2.04之间,总分最高275分,最低97分,平均162.37±43.63,阳性项目数48.59±20.69,阳性症状均分2.42±37,这些分值均高于

国内常模(见表1)。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农村中小学教师较突出的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以单项2分以上作为阳性项目计算,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10个症状如表2。

项目人数百分率(%)

1.我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7547.52.我的忘记性大。6239.23.我做事必须反复检查。59

37.34.感情容易受到伤害。54 34.2

5.容易烦恼和激动。53 33.5

6.别人对我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评价。53 33.5

7.感到苦闷51 32.3

8.过分担忧。51 32.3

9.感到比不上他人。51 32.3

因子男n=62 女n=96 t值 18-29岁n=96 30-45岁n=62 t值驱体化 1.70±.60 1.65±.46.591.69±.65 1.65±.48.47强迫2.15±.651.96±.52 2.02* 2.13±.811.90±.5

12.45*

人际关系2.12±.63 1.84±.542.97** 2.08±.631.76±.48

3.39***

抑郁2.05±.641.82±.552.10** 2.05±.641.69±.47

3.79***

焦虑1.88±.681.67±.502.18*1.84±.56 1.60±.48

2.76**

敌对性 1.80±.661.69±.561.121.81±.641.62±.53

1.93

恐怖1.59±.571.62±.48.351.64±.551.55±.46 1.06

偏执2.06±.631.72±.523.68*** 2.01±.60 1.63±.52 4.07***

精神性 1.78±.521.61±.442.20*1.77±.51 1.53±.39

3.14**

其它1.89±.691.72±.521.75*1.87±.65 1.66±.50

2.15*

注:*P<.05**P<.01***P<.001

农村中小学教师SCL90自评结果的性别、年龄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睡眠及饮食障碍)等7个因子的得分方面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非常显著(P<.05,P<.01,P<.001)。只有恐怖因子的得分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优于男性,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从年龄对比来看(见表4),18-29岁的比30-45岁的教师在上述7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且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P<.65,P<.01,P<.001),躯体化、敌对性和恐怖因子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05),但均值较高,表明年龄大的教师比年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提示农村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三、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提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与男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

1.竞争的危机加剧了农村教师心理的焦虑感与强迫性。如果说没有“民办转公办”“竞聘任教”“评职称”“升工资”等管理措施,就不会有大批的在职人员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去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至少不会像目前这样的紧迫,他们似乎都是在种种压力下工作学习的。当然这种强烈求知欲的产生也是对社会的一种积极适应,人就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周围环境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确是迫于无奈而“逼上梁山”,他们既急于求成但又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在学历文凭上努力“提高自己”,以免学历不够而被淘汰;另一方面又迫于环境压力而紧张工作,如中考压力,课任教师之间的竞争等,有47.5%的教师产生“我感到要很快把事情做完”的焦虑感,以及强迫因子分值位居各因子之首,平均值达到最高(2.04±.58),其缘概出于此。

2.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家务农活的繁重与在职学习的矛盾。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大部分家居乡村,他们既在学校承担多门课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等,又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特别是一些民办教师、代理教师(有些地区称代课教师)在工资待遇低甚至工资还兑现不了的情况下,还要为家庭经济生活而奔波忙碌。而在职学习也并不轻松,在抓管理、抓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校一样都非常重视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加强课堂管理、布置大量课堂作业、撰写论文、严格考试纪律等,这与在职学习尤其是“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中小学教师很容易产生许多矛盾冲突。他们经常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未做完,又急忙赶去参加函授学习和考试。一方面要赶做前次函授课程的作业、复习考试,另一方面又要上新课,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要在短时间内立刻很好解决,势必产生“容易烦恼和激动”(33.5%),甚至“感到苦闷”(32.3%)等心理问题。

3.人格素质因素。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估计自己,自信不足自卑有余。本调查中的中小学教师有近39%的年龄偏大,在学习方面他们既有理解力强的优势又有对概念不能迅速精确记忆的劣势,由于没有很好地把优势发挥出来,反倒认为自己的“忘性大”(39.2%),唯恐考试过不了关,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败的次数多了,也就愈加产生“过分担忧”(32.3%)、“做事必须反复检查”(37.3%)、“感到比不上他人”(32.3%)的自卑心理。二是缺乏教师基本素质的修养与锻炼。在农村基层中小学,由于师范学校毕业的部分学生不愿回乡或不愿去边远山区从教,加之管理部门选择教师条件不严或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只要有点社会背景不论个人素质如何就可当教师,使农村基层中小学师资队伍的质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有些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既不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心理,更谈不上科学地教育学生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难免出现心理不健康问题。三是自卑心强而情感又很脆弱。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历低、工资低、缺乏职业安全感等,有些教师对自己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不满意,但又不能适当调节,因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1.95±.60)、“感情容易受到伤害”(34.2%)。对那些冷言冷语的强制性管理极为愤概,可又不敢抵制,常有“别人对我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评价”(33.5%)的牢骚、抱怨心理。

篇6: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杜迎范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自我调节能力有限,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四条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建议,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7: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A、男

B、女

2、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五年级

F、六年级 G、其他__________

二、情况调查

1、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2、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经常,不定时

D、很少

3、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5、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6、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7、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1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以上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0、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A、经常复习

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11、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2、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13、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14、平常的周末,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

A、做家务

B、做农活

C、学习

D、玩

15、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没有

1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很少关心

C、偶尔关心

D、很关心

17、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

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

D、其他_______

18、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喜欢,害怕

B、喜欢,不害怕

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20、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A、喜欢,感谢

B、不喜欢,但是感谢

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21、你觉得你的好朋友是好孩子吗?()

A、好

B、一般

C、不好

22、你对自己的一日三餐满意吗?()

A、满意

B、吃得饱但是不好吃

C、吃不饱

23、如果可能,你愿意随父母进城读书吗?()A、愿意

B、不愿意

24、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A、好

B、一般

C、不好

25、平时家里人是否会打骂你?()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几乎没有

D、没有

26、如果他们打骂你,你会怎样办(?)

A、吵架

B、闷不吭声

C、向父母诉苦

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27、在你希望的,或者与自己希望相符的选项后打“√” 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

()

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

C、希望可以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

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

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

H、摆脱痛苦的世界。

()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

()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

()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

()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

()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

()G、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篇8: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及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现状探微

此次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采取抽样的方法, 共抽取松原市前郭县农村中小学四所, 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90份。调查问卷由前郭进修学校教科所委派县德育办进行统计, 由前郭进修学校的教科所研究分析,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还随机抽查了中学和小学普通学生和班干部进行访谈, 并与班主任和德育办主任以及德育副校长倾心交流、分层调查。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前郭县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现状进行探微, 结论如下:

1. 农村中小学生优良思想道德素质

(1) 热爱国家、热爱中国共产党

作为华夏子孙, 学生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此项调查是很令人满意的, 即使是远离城市的农村中小学生, 对伟大的祖国无比的热爱, 100%的中小学生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很是敬仰。对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等国家问题都有所了解, 而且在与班干部访谈中有的学生会干部还要努力完善自己, 坚定的说:“以德服人”。98.8%的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比如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国家一方受难, 学生们都能慷慨解囊, 有一名农村小学生还捐出自己的全部零花钱587元钱。学生们坚持升旗、共唱国歌, 具有为国

筅吉林体育学院吕艳男

家的昌盛发展努力学习的美好愿望。

(2) 爱护集体、热爱劳动

班级作为小团体可谓是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位成员都要爱护集体、尽职尽责、互助互爱。在此项调查中, 结果也是令人欣慰的。农村中小学校条件较差, 普遍是砖瓦房, 校园部分地区还没有硬化, 中小学生夏季需要除草, 任务较重;冬季需要扫雪, 任务艰巨。然而农村中小学生90%的学生不怕脏、不怕累、不畏严寒能积极参加劳动, 89.2%的学生能在劳动中为集体荣誉任劳任怨、奋勇争先。面对其他集体活动, 90%的学生能热情参加, 86.4%的学生为班级做好事后心中充满快乐, 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意志坚强, 勇于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 同时也希望自己的集体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团结发展。

(3) 尊重老师、孝顺长辈

农村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方面, 很多学生能尊重老师、孝顺长辈, 与同学和谐相处。能理解老师工作辛苦的学生占85.4%, 能主动帮助老师为班级排忧解难的占65%, 在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不影响老师讲课、尊重老师的占91.2%, 平时对老师能做到基本礼貌的占95%, 由这些数据可见农村中小学生是尊师重教的, 希望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充实自身。中小学生知道长辈 (指父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 生日的占67.3%, 长辈身体不健康及时问候或能照顾的占78.6%, 父母或其他长辈教导时能按要求执行的占61.5%, 家中农活或家务活能帮助长辈分担的占63%, 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生对长辈是很孝顺的, 能体现农村中小学生道德的基本素质。

2. 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考

(1) 价值观

教育界于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组织编写的《学会做事》一书中, 将价值观界定为“价值观代表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是我们追求的动机和目的。价值观激发情感, 它给予我们思想和理解的动力。因此, 价值观构成了个人和组织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对待问题“地震中存活选择快速回家找亲人”的占75.8%, 选择“帮助挽救受困者”的占15.2%, 选择“自己转移到安全地区”的占9%, 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当社会发生危难或他人出现危险时, 只有15.2%的学生能伸出援助之手, 在关键时刻有大多数学生不能公而忘私, 真是让人震惊。学生在回答“最崇拜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 很多学生把歌星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 第三位是英雄人物, 第四位是科学家。农村学生的人生价值多元化, 这种趋势就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经济迅猛发展的结果, 信息时代的大量不良传媒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仍需要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引导。

(2) 社会公德

农村中小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较为缺乏, 在学校或居民墙上乱写乱画的占37.9%, 随时摘采居民家农作物的占12.8%, 看到居民牲畜或家禽追赶的占15.6%, 趁居民不注意抓捕家禽的占5.6%。在公共场所喜欢大声讲话的占21.8%, 在公共客车上主动为老人或残疾人让座的34%。与他人发生争执能主动承认错误的占67%, 面对这些令人吃惊的数据, 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较为匮乏。面对公共设施不能达到全员爱护, 面对他人物品不能达到人人保护, 面对公共车场所不能人人遵守秩序, 一般不愿意助人为乐, 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试想一下未来的建设者凭什么道德素质在社会上立足呢?

(3) 学习目的

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面对“努力学习, 将来考大学”这一问题, 持肯定态度的62.4%, 还有37.6%的学生选择“在家务农, 不想考大学”, 对“将来是想按照父母的经验种田”的学生占35%,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种田的”占65%, 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 三分之一还多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能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 面对因循守旧的农村生活有的学生不想去改变, 反而知足自乐, 不想走出农村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学校德育的全面和实效, 同时更需要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现状探究

1. 家庭诱因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人所接受的知识是从周围事物中得来的, 其中主要是从离他最近的长辈们的榜样和操守中得来的。”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的启蒙教育, 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孩子,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另外家庭环境的教育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和访谈表明, 务农家庭的学生道德素质和工人家庭的学生道德素质相差很多, 教师和公务员家庭的学生道德素质最高, 农村家庭的孩子在家学习时间不限, 春秋两季农活忙时, 学生在家基本没时间温习功课, 中学男同学很多时间都是随家长到地里劳动, 女同学有的在家做家务, 小学生则是无人管理, 放任自流。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道德教育, 甚至是说:“我挣点钱不容易, 都给你花了, 你自己看着办吧?”无知、年幼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道德的底线, 即使有的工人家庭在精力上不影响孩子, 但是一般不注意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等。

2. 学校德育僵化

应试教育的限制, 学校德育常常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程序化的不良现象, 学校德育办主任和德育副校长对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访谈和调查可以看出学校以智育为重点, 德育工作只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僵化局面。日常学校的德育活动计划都按每周次安排得清清楚楚, 但细致询问学生才知道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做做材料就可以的, 由每班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负责整理上交。即使有一些活动也常脱离学生的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及教育对创制新生活的作用, 它要求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再看看中小学德育教材内容都是宣传真善美, 生活中实际问题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学校的德育认识不强、德育活动僵化、德育内容单一。

三、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对策

1. 提高学校德育认识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同时更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的高新社会, 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 极容易感染不良思想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所以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为使国家“以德治国”的方针政策得以实现, 为深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指示精神, 深入扎实地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抓紧抓好。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对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中小学校只有抓好德育, 才能抓好其它各育!同时, 只有抓好德育, 其它各育才有价值和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德育为首。

2. 强化学校德育实效

强化学校德育的实效就是要注重基础性、方向性,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导向。号召农村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教育, 教育学生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勤奋学习、力争上游。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 尽量从细处抓起, 及时快速地落实,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仁爱、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3. 搞活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活动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德育办要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小学生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好习惯从我做起”, 可以从班级中选取几名学习、生活、卫生、礼仪习惯优秀的学生做汇报或演讲, 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动力和热情。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家长经验交流、公益活动、科技文化活动、表彰优秀团员、团干部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构建。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净化思想、在活动中提升道德。

4. 加强指导家庭教育

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 进而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学校德育校长要组织德育办联合班主任定期召开家长培训, 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奋斗目标、人生追求等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教育根源, 提出多种教育途径, 使家长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做法,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发展观和科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接待日、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 及时交流情况, 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道德素质需要尽快完善, 需要以学校德育为教育主渠道,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教育功能, 学校德育措施力求务实、严管、搞活, 尽快使学校德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使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覃红柜.中学生道德行为理性选择初探.广西师范大学, 2004.

[3]谭兰.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付慧欣.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公益劳动活动总结下一篇:元旦大学校内游园晚会活动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