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2022-08-21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凤庆县青树中学2010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为提升农村现代教育水平,奠定未来教育基石而构建的系列工程之一。它对于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为此,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安装了“三种模式”的远程硬件设备;同时,中央电教馆将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与教材同步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卫星向全国免费播放。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同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为有效解决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崭新途径。师生们足不出校,便可领略到全国各类名师的风采,迅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实际距离。但通过走访、调研和试点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在远程教育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真正能用或用好这些资源的学校并不是很多,我们学校也不例外.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融自学、函授、

电视广播、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工作中,我们按照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远程教育设备由专人专管,使用的方法和成效具体可以总结以下。

一、高度重视,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我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自启动来,学校高度重视,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小组,具体负责接收、安装

和管理全校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我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较好。

二、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

自从我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进行环境和资源建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规范行动。

三、形式灵活,方法多样,认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为了有效地把工作开展好,组织教师到其他项目校学习,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取长补短,为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台。在网络技术普及迅速、日益发达的今天,鼓励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的老师直接上网学习。下载好详细目录,便于教师查找和借用。

三、抓好培训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各学科的教学,以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关键。

(1)抓好教师、学生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对农村远程接收及应用的学习,教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2010年暑期,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对40位老师进行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使培训教师更加熟悉了业务。

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电脑的

基本使用培训,使本校老师掌握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技巧。老师们平时编写教案、制作表格、打印论文、收集资料等,都可以到计算机教室来,不像以前,唯一获取知识的办法是订报刊,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适当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校专门排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表,每个班级每星期至少有一个课时,而且每次使用都有记录。信息技术课改变了以前枯燥乏味的上课模式,让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能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和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就可以想象出他们对电教课的喜爱,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了兴趣和信心,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2)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积极应用课件,此举,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示范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每一学期就有二十多位教师上了示范课,认真组织好每一学年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三种模式课赛活动,推荐教师参加镇级、县级课赛。

四、抓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整理工作

为保证我校的卫星接收、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行,为了顺利使用好项目设施,我校安排了两名技术人员负责接好、装好、管好设备,并按照有关制度指导组织教师用好设备。现在多媒体室、卫星接收和计算机室运行良好,能保证教师正常上课,要求管理教师对设备定期进行经常维护,有问题及时上报,排除一切困难使远程教育设备时常运行在最佳状态。

总之,远教设备正在改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虽然远教卫星提供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但我们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也要上,力争把我校远程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三、今后努力方向

1、科学使用设备,确保资源接收顺利

远程教育的实质便是通过远程卫星接收系统把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空中课堂、分段分年级的各种教学资源、优秀课件等)接收存储起来,并充分地把它运用到实际

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达到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一不足的目的。因此资源的接收、存储、整理、使用成为这一建设项目的几项主要工作。科学地使用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是这一项目建设工程的首要。我校要安排专门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作为设备的管理人,对资源的接收、储存、整理、分类、指导使用等进行管理。做到以下几项:

(1)、积极配合县电教室做好远程教育设备运行的技术服务工作。

(2)、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3)、设备出现故障不能自行修复时应及时向电教室报告。保证设备专项用于接收下载资源,不挪作他用,保证设备使用安全,不发生安全事故。

2、合理使用资源,做到益于师生。

资源接收、储存完成后,资源的应用成为远程教育建设项目的再一个重要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的计划是:

(1) 定期组织老师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要求老师有相关的记录,每周组织一至二次。

(2) 组织老师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工作中有所借鉴。

(3)定期开展资源应用教研活动,做好相关活动记录。

(4)主要学科教师每学期每人开展资源应用公开教学,不少于1次,要求有相关的教案,活动记录。

凤庆县青树中学 2010年7月20日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观念

论文摘要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数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在响应上级号召下的教学改革换汤不换药。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持,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条件,促使农村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一、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一些领导把升入上一级学校学生的数量看做是一所学校办的好坏,来衡量学校。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在资金分配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多种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

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

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五)完善教育机制

1.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

2.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3.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务必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2) 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加强监督。(3) 大力宣传,营造人了群众广泛参与和加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

4.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六)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县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 高中教育在校生占到64﹪,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在农村。所以说整个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

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三、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强农村教育。

论文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哈尔滨市阿城区松峰山山河小学

隋秀鹏 2011-12

第三篇: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可供套用的现成模式,也很难有适用于所有中小学的成功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及方向,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制度创新,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努力开创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蕲春县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湖北省教育兴农示范县”和“湖北省特殊教育先进县”等,谱写了“教授县”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结合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认真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

首先,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但不同区域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侧重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不尽相同。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应当体现以下几点:

1、立足农村,面向农村,贴近农村,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当前农村形势相适应,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同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

2、中小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了解和懂得农村劳动生产技术,还要具有热爱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远大志向;

3、绝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还应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新技术,具有运用、试验、创造农村生产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具备农村新型农民的基本素质;

4、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能够不断掌握和熟练运用农村现代科学技术,还会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新的实用技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应引导全社会转变人才观、成才观,积极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尤其要大力宣传那些扎根农村,带头脱贫致富,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初、高中毕业生;应致力构建选人、用人机制,由重学历、重名牌学校向重能力、重综合素质转变;搞好农村实用技术教育渗透,真正让每一位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到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致富本领,直接投身农村经济建设,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收到实效,得到实惠。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变革,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积极构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教育部门要注意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校由过去单纯追求升学率向不断提高整体办学水平转变,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领头雁”和引路人,示范带动,逐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广大教师要时时处处以素质教育思想思考问题,看待学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人人成功,个个成才。”

因此说,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适应的过程、转变的过程。只要我们找准广大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定位,从基础做起,持久以恒,才能扎扎实实的稳步推进,才能更好地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打造人力资源强县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深入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今天,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推动广大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呢?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状况,需要党和政府痛下决心、统筹规划、全面治理,

从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以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和教育法制建设,内外并举,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格局。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构建目标体系,明确素质教育的指向。

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大纲,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目标明确,才有清晰可循的指向。根据这一主导思想,我县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的新型的、蕲春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这个总目标为依据,分别制定了《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考评办法》、《家长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评估办法》、《教师素质的标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评估细则》、《学生整体素质评价手册》,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使素质教育有章可循。

(二)改革课程设置,确立素质教育的载体

这些年来,教育考评与经济断接,与社会隔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我们认为,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神经中枢,必须大胆科学地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

1.适当减少学科必修课程。在中小学中,根据各校的特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课、思品课、劳技课、自习课等,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安全法制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适当开设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开设思维训练、语言表达、阅读指导、速算、科技信息、英语口语、礼仪教育、国情教育、法律常识、环境保护、国际知识、劳动实践等课程,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3.适当合并部分课程。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学科特点,设置选修课,即把思想品德课与劳动课合并起来上,科学课与活动课合并起来,时间各半,教学紧凑,提高效率。

4.适当增加活动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很多学校都增加了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时间,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特长班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包容全校所有学生,在活动时间上予以保证,纳入课表。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方位启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娱、体育、手工制作、绘画、书店、编织、烹饪、科技活动等,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习兴趣,陶冶了生活情操,也提高了实用技能。

5.建立环境课程(隐形课程)。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一种无型的教育力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班风及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人人是环境、处处是教育的格调,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坚持“六项原则”: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力目的的原则。改变教师讲为主,以书本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揭示问题和亲自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

2.实行“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保证“四个优化”的落实,采取教师“说课”的方法,教师说出每

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引导方法及板书设计等,以保证优化教学。

3.推行“六种课型”: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六种课型”的教改方案,即艺术型、思维型、活动型、学法型、综合型、训练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侧重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提高每种课型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效果,使学生爱学,学得生动活泼,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4.落实“四字模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全县逐步形成“深、广、活、新、实”的教学科研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提高课堂教学工作效率。

(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素质教育的后劲。

第一,抓师德修养,讲奉献,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师德素质修养主要突出十个方面,即:(1)热爱工作,忠贞不渝;(2)爱护学生,诲人不倦;(3)谦虚谨慎,诚实正直:

(4)精通业务,严谨治学;(5)改革求实,一丝不苟;(6)为人师表,身教重范;(7)尊重同行,团结协作;(8)廉洁奉公,无私奉献;(9)审美修养,审美鉴赏。

第二,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讲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每位教师做到“四能五有”,即:能说、能写、能教课、能管班;有研究能力,有强健的身体,有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能力,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有现代竞争意识。

第三,发挥教师良好个性专长,讲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利用微格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求“人人过关,校校达标”。“学、练、用”相结合,练中学,用中练,学以致用,使每名教师身怀一手“绝活”,实现“一专多能”,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健全评价体系,强化素质教育的考核。健全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办法,强化实施素质教育导向机制,是考核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实施素质教育的焦点应对准考试制度。从蕲春教育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估原则和方法。

“原则”为40个字,即“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简化程序,加大免试,重在激励,科学评价。”

“方法”是以五育评价代替单纯的智育评价,以全面的能力评价替单纯的分数评价。采取“四结合”考试评价:第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三,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第四,灵活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选拔、考试、评价体系,为实施素质教育解除瓶颈和阻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真正发展。

三、切实把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指引下,农村中小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推进素质教育仍存在诸多带普遍性的仅靠教育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应试教育的痼疾仍然在阻碍着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二是科学统一评价体系的缺位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形成大的气候,局部推进步履维艰;三是社会对应试、升学的恶性推动使推进素质教育陷入困境;四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有说服力的成果,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因此,结合我们蕲春素质教育实践,我认为必须落实“六抓”:

1.抓思想转轨,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改变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首先,要转变基础教育单纯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念;转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念;转变分数挂帅,以分数看学生,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念,确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质量观念;转变爱有三等,只对少数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念,确立对

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念。其次,各级党委、政府应深刻认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确立起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和政绩观,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够理直气壮地推进素质教育。新闻媒体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使素质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和公众需求。特别要强调的是,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恩想必须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只重智育,轻视德育”、“考什么教什么”“只抓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只抓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环节”的现状,从偏向少数学生到实实在在面向全体学生,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作配合、共同参与、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局面。

2.抓统筹规划,加强素质教育过程的管理。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果不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不把教育系统内各部门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光靠各校教师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是科学组织,认真实施。由教育局牵头组织,科研、基教等部门共同参与,县、乡(镇)协同作战,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二是制定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防止在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笼统、针对性不强、可比条件不充分等倾向。保证实验效果的科学性、实效性。三是选好试点和合理分布试点校,提高不同基础学校的可鉴性。

3.抓目标导向,选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定位。抓导向具体表现为:一是确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考评原则。这个原则是“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利于学生、教师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对学生,要从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转变为看素质是否全面提高的综合评价;对学校,要从看升学率为绝对标准,转变为办学水平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三是对常规考试制度及其综合素质评价机制进行配套改革。为了积极稳妥地实施素质教育,县教育局和乡镇中心学校分别成立了“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协调基教股、教研室成立“课题组”,指导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各部门、各学校在改革中形成合力,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有序推进。

4.抓队伍建设,形成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网络。要优化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全面加强并落实各级各类教师的职后培训,从师德素养、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技能等多方面,对教师实行定期的、强制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全员培训。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要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和待遇,使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师能够在农村留得住、安心教、教得好。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校际之间教师的正向流动,制度化地加强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师合作、互助和提高。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尽全力把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知识能力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展示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抓教学特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整体改革和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但由于各校工作基础和条件及城乡位置的不同,所以,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只搞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考虑各位的特色和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南征中学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始终坚持整体优化、凸显特色的原则,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广泛深入开展“孝”文化教育,收到明显效果,受到了省市宣传部、文明办的高度评价,

《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报道。一大批学校创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德育工作、考试考核方法、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养学生个性特长诸方面改革都体现出“整体优化”特色。

6.抓教育科研,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效。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实践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因而发挥理论研究先导作用,突出其科学性、实效性尤为重要。我们组织教研室研究人员一直参与理论研究、实践指导。近几年来,全县组织举办素质教育专题讲座36次,召开专题研讨会18次,编写素质教育论文集8本,不仅使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明确了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进行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对转换观念、实现转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开展课题研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县教育局申报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等8个国家级课题,漕河镇一小的《小学新课程教育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等20多个省级课题都取得了研究成果,我们还在各级各类教育报刊上开辟专栏推广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对实施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引导、激励与宣传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根据党的十七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将按照“三个全面”(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全面建设合格学校)的基本目标,科学、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谋划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好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为发展创新型的和谐教育,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界已展开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也存在许多问题。现就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

当前农村小学主要面临着资金短缺、硬件缺乏、师资匮乏、家庭教育缺失和学前教育不足五大教学困境,其中资金短缺、硬件缺乏、师资匮乏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目前,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许多村级小学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大部分村级小学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还不够,至今仍然有大量未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年在外打工。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O岁的年轻教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都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在,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前班.因而使得相当多学生的学前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O%。“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迫在眉睫,可以采取以下实施途径:

1.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投入力度

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性质及其理论在农村地区未能得到广泛的宣传,许多教师不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的意义有多大。同时,大多数农村教师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学生的考试、升学为中心,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导致了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对农村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更好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为更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素质教育中老师是教育的主体,老师要更加注重自己本身素质的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因此,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培训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进修的规划、组织、领导,落实进修要求,帮助教师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要重点加强对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论、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帮助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从而实现教育思想真正转变,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 设置合理的学校教学课程。

适当减少学科必修课程。在乡镇小学中。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课、自习课等;增加心理辅导与教育课、学科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等内容,能够张扬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特长。

适当开设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可以开设思维训练、语言表达、综合阅读、速算、科技信息、英语口语、礼仪教育、国情教育、法、科技信息、英语口语、礼仪教育、国情教育、法律常识、环境保护与自我保健方法、国际知识、劳动实践等课程。

适当增加活动课程。适当增加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时间,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特长班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包容所有学生,在活动时间上予以保证,纳入课表。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方位启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活动课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涉及文娱、体育、手工制作、绘画、书店、编织、科技活动等各个领域。

总之。农村小学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怎样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但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深信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功利思想支配,只盯住金字塔尖,办成了培养精英的教育

笔者手头有一农村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学校规定的时间精确到分,一天24小时,1400分钟,学生睡眠7个半小时,还剩余16个半小时。这中间上课时间440分钟,接近7个半小时。锻炼时间90分钟(含课间操),就餐时间120分钟,整理内务和个人卫生130分钟,由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仅有100分钟。很多时候,教师不按时下课,拖堂(由此常引发师生间小矛盾);班主任占用课间讲事、训导学生;收作业、交各种费用、学生问问题;各科教师抢占课间辅导学生、发卷子、留作业、提要求等等。学生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学生现在为什么会这么累?根本原因就是为考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实现学生更高的人生价值。单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而现在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都走向了这一个极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模仿高中教育,办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实际上,农村孩子中,从小学一年级能够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的占到多少呢?据统计,还不到30%,那么,70%左右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或者打工,或者务农了,他们在中小学校除了拼命的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并没有掌握打工或务农的一技之长,没有学到成为熟练工人或农民的知识。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建设正急需有技术的人才,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现实是:龙和凤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平众生,是普通劳动者。近些年,国人的功利思想越发严重了,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跟着功利起来,甚至是急功近利,只盯住金字塔的尖,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农村中小学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又是义务教育,更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精英教育转为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由脱离实际转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必须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必须变单一文化知识教育为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农村中小学教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上一篇:南华大学系统解剖学下一篇:年轻为梦想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