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2024-05-08

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精选8篇)

篇1: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近年来,由于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现行救治信息的传递和管理模式的落后现状,导致在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后送过程中,无法快速、准确管理和传递救治信息,不利于及时救治和事件处置后期对伤病员救治、后送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和无线通讯技术数据汇总、分析功能,搭建伤病员救治信息和伤情评估信息化平台是各级医疗救治机构必须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相关概念

1.1分级救治又称阶梯治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俄罗斯军事医学科学院奥别里教授结合俄军士兵伤员救治过程提出的[1],是战时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分工救治的总称。

1.2医疗后送是指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治疗和后送的全部工作。其目的是提高伤病员治愈率和归队率,减低致死率和残废率。

1.3救治信息是救治机构记载和传递伤病员伤病情况及救治经过相关信息的总称,是上级救治机构处置伤病员的依据,其作用是为了保持伤病员救治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是救治工作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和进行伤情研究的重要资料。

1.4信息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美军相关研究机构联合桂谷IT公司率先将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引进到伤情记录体系,并逐步应用于研制各种用于作战人员伤情的采集、记录、传输、分析的信息系统与设备。

1.5创伤死亡曲线因创伤及创伤并发症造成死亡的时间变化曲线即为创伤死亡曲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创伤死亡曲线从三峰模式转变为单峰模式。

2伤病员救治信息传输管理现状

2.1分级救治模式形成主要是医疗后送模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就地治疗到后送治疗,直至不同阶段和梯次的分级救治。该模式最早应用于军事救援任务,20世纪末期,随着区域性军事冲突减少,突发性事件比例上升,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分级救治体系,例如美军和俄军均采取5级阶梯救治,我军沿用3级阶梯救治,并且也都将其应用于非战争伤病员救治过程。

2.2救治信息发展历程在医疗后送演变过程中,各国均在分级救治体系中不断完善伤情记录机制,救治和伤情信息由最早的就地治疗的“口头传递”逐渐演变为格式化的纸质表格、卡片和标签,其存在与使用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但在近代局部或区域性战争中,医学救援人员发现,传统的纸质伤情记录单已经不再适合时代发展,也不利于保存、汇总和分析。美军在越南战争后对战场救护工作进行总结时发现,由于战场前沿的一、二级医疗机构所救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记录资料由于载体限制,导致相关信息严重残缺不全,甚至有所遗失,导致失去了对许多伤员实施有效的`黄金救治时间。这些问题的暴露,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络、无线通信、传感发生器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发展,有力推动救治信息传递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数据流过渡,从而有效促使创伤死亡曲线由“三峰模式”逐渐向“单峰模式”转变[7]。

2.3国内救治信息现罟内分级救治体系研究一直较为滞后,这与近一时期内国内和区域性军事斗争较少,军队医院执行战争和非战争救援任务频次较低有一定关系。虽自汶川地震后国内仅依托城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电话建设了创伤救治体系,少数大城市建有依托综合性医院的创伤中心。但是,在此类事件的分级救治过程中,从救援现场的一级救治单元到区、县级医院的二级救治单元直至市、省级医院的三级救治机构均无有效、健全的协调沟通机制,也无相关系统数据平台、仪器设备记录创伤情况和救治信息。因此,改变传统的卡片式、表格式纸质伤情记录信息载体十分必要。

3搭建管理平台的基本构想

3.1总体设想在传统分级救治体系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等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索信息化救治信息载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有效加强伤病员在特殊条件下的创伤救治情况评估,推动医疗救援演练和研究,改变原有的分级救治中伤病员信息无记录、记录困难、缺失以及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查询、留存、统计等现实困难。

3.2具体目标

3.2.1建立数据信息平台采取甲骨文公司Oracle数据库的分布式处理功能,设计和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作为区域分级救治指挥中心汇集、分析、调配伤病员数据信息平台;充分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研究分级救治数据库架构组成,设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形成该数据库建立方法,达到数据安全可靠的目的。3.2.2无线通讯技术应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特点,作为记录伤情和救治信息的电子载体,建立与数据库信息平台交互通信,并编制标准化操作规程。同时,现有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建设完善,无需独立建设网络通信基站,建设成本低廉。

3.2.3羊持终端程序开发使用开发工具在技术相对成熟、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持终端机开发界面友好的WindowsCE6.0应用程序,并通过开发工具设计器进行实时反映数据变更,强化伤情记录的数据程度完整性和连续性。在终端程序开发过程中,预留Web应用和软件升级接口,保证手持终端机及其配套软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3.3远景规划通过数字化救治信息载体的初步应用和区域性伤情救治信息平台的搭建,逐步完善分级救治理论体系,从数据集成、信息交互、统计分析的角度,解决现有创伤救治体系中伤情信息报告失准、登记杂乱、记录粗糖等现实问题,开展极端气候和暂无网络信号覆盖等特殊条件下伤病员创伤情况评估,逐步建立一个军地通用、安全稳定、准确有效的分级救治数字化系统平台。

篇2: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市治安信息化情况简介及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构想

××市治安局 二○一一年三月五日

一、××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情况综述

××市治安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起步。1996年,××市治安局中心机房初步建成。2000年,实现了全部治安报表的计算机处理。2002年,建成了连接国家、省治安系统的广域网。2003年,省治安局在全省推行“基层治安一套表”制度,治安报表的数据处理工作开始在网络环境下完成。2007年,我市建成了连接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治安信息广域网。2008年投资200余万元为全部乡镇(街道)建成治安微机室,配备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电话、UPS、空调等设备。2009年全面建成县级治安网络机房,同时所有乡镇(街道)均采用VPN方式进入治安内网,实现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互连互通。

2010年,××市治安局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市级网络机房改造。目前已建立基本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成基本满足需 求的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

二、××市治安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现状

(一)中心机房

目前,我局中心机房设计和建设不低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B级标准,部分参照A级标准,同时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扩展性、易维护的要求。

地面、墙面、顶面的基材均作防火、防水、保温处理,地面铺设全钢防静电地板,墙面铺设机房专用彩钢板。

中心机房建设有2套在线式20KVA UPS构建1+1冗余并机不间断供电系统,后备时间保障4小时,以及30kw制冷量精密空调一台。

中心机房建设有空气净化系统和气体消防系统,同时配备KVM一台,可对服务器进行本地和远程控管。

(二)基础网络平台

我局已建成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三套网络:政务网、业务网、对外互联网。

政务网:连接××市电子政务内网,与数字××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

业务网:上行连接省治安局,下行连接县区治安局和乡镇治安站,平行连接联网直报单位。主要运行和承载各项治安业务,采集各项基层治安数据,为市、县、乡三级治安部门和企业实现治安信息交换。省治安局和县市区治安局采用数字电路光纤专线 的方式进行连接,乡镇治安站采用VPN隧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业务网中心节点配置有cisco 4506核心交换机一台,局域网出口配置独立VPN网关1台,用于乡镇治安站的VPN连接,每个乡镇配发硬件密钥一个,确保信息安全和保密。本网络待××市电子政务外网建成后,可与其实现互联互通或整体纳入。

对外互联网:连接国际互联网,用于企事业单位直报,以及我局浏览掌握各类经济社会信息。

(三)安全体系

××治安系统对网络进行了统一规划,根据安全等级划分好安全边界,在各个安全边界部署有多台安全设备:

市局部署有:千兆防火墙2台、千兆入侵防御1台、上网规范准入设备1台。

各县市区均部署有百兆防火墙1台,共计9台。

我局已购置网络版杀毒软件2套,分别部署于业务网和互联网,同时,客户终端安装有单机版个人防火墙。

(四)业务应用

硬件设备:我局现有2007年以后购置的服务器11台(其中,2010年添置6台),各县市区均配备有服务器1~2台

业务系统:现运行有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处理一套表平台、农业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经济普查数据处理平台、人口普查光电录入和数据处理平台、网络杀毒控制台、FTP、××治安信息网站和××治安内部信息网站等多项业务和服务。

三、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目标

“智慧××”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总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各行业各部门经济社会数据、信息、目录等资源的整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治安工作的融合,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提高治安工作效率,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全社会各部门数据信息资源,服务党政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四、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任务

(一)健全治安网络

建设覆盖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治安机构,以及企业、调查户、普查户等治安调查对象的基础治安信息网络。

国家、省、市、县四级治安机构采用数字电路专线的方式连接;乡镇(街道)治安站目前可采用互联网VPN加密的方式连接,待以后“智慧××”政务网络延伸到乡镇一级后并网连接;三上企业可采用互联网Web登录的方式报送数据;对三下企业、调查户、普查户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采集数据。

(二)确保信息安全

保障网络安全。要根据安全边界和安全级别,使用物理层隔离设备、网络层隔离设备、应用层隔离设备等安全隔离设备隔离安全区域。

保障数据安全。各底层数据库统一规划存储空间,建设备份 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

(三)整合共享资源

一是整合数据资源。充分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基础数据资源,依托治安部门数据资源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基础法人资源库、基础公民资源库三大基础资源库;同时三大基础资源库和治安综合业务平台数据发布系统建设好同其他部门行业相通的数据接口,同其他部门业务平台建立连接,共享数据和资源。

二是整合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县、乡三级治安机构的连接,实现治安业务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择机将××治安业务网络整体纳入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待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覆盖到乡级政府后,将乡级治安机构网络整体并入。

五、治安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内容

(一)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

依托现有治安目录资源、基层数据资源、综合数据资源,普查数据资源,同时整合各部门、各行业数据和信息资源,建立数据信息资源中心,建设三大基础资源库,为全社会提供系统、丰富、权威、可靠的目录资源和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资源。

一是建设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投入产出调查,以及各类全面调查形成的治安数据资源为核心,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以政府综合治安、部门行业治安为基础,管理并开发利用宏观经济和社会基础信息资源。以电 子政务网络为依托,建设9个县市区的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库分布节点。

二是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和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整合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法人目录资源,建设基础法人资源库。

三是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依托我局现有人口普查数据库、1%人口抽样调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源,整合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的人口目录资源,建设基础公民资源库。

(二)打造治安综合业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治安生产、应用和管理方式,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管理、发布等主要环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切实提高治安工作现代化水平,提高治安工作效率。

一是数据的采集。采取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构建覆盖全部企业调查对象、住户调查对象、普查对象的数据采集体系。一是三上企业直报接口,综合业务平台在互联网上接收企业的直报数据,数据传输可采取加密方式和明文方式。二是调查普查对象移动报送接口,调查员和普查员使用移动手持通信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数据报送。

二是数据的加工分析。以治安业务流程为框架,以专业治安为基础,通过治安设计的标准化、工程化,满足多层管理需要,按不同需求对治安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 析、预测、挖掘,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建立包括多元治安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等方法、图形分析工具和多种应用模型在内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三是数据的发布。接收数据加工分析环节输出的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对接公共服务窗口,向公共服务窗口输出。

根据上述数据生产流程,遵循《“十二五”国家治安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建设好如下四大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该四大工程互相联系、互为依托、共为整体。

(三)建设治安公共服务窗口

按照信息门户的基本规范,结合治安工作实践,整合信息访问机制,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建立内容板块丰富、功能模块完整、管理功能完善、人机界面友好,支持治安业务、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具有标准架构和定制规范的治安信息服务窗口,为党政领导、部门行业、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治安公共服务窗口对接治安综合业务平台的数据发布环节,根据需要向数据发布系统请求和调度数据。数据发布系统准备好数据后输出到治安公共服务窗口的输入接口。

党政领导服务信息系统。以主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主动为党政领导量身定制其需要的、具备参考价值的治安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信息。可灵活采用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等方式,将数据和信息送达党政领导的个人桌面计算机和个人移动通信 设备。

部门行业服务信息系统。以被动提供服务模式为主,在电子政务网络中开辟输出接口,接受来自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和业务平台的数据需求。其他部门业务系统可直接向治安服务窗口调阅数据。

篇3:裹糊撒粉设备的现状及改进构想

在方便食品 (如肉饼、米饼、薯饼等各类混合饼) 的生产中, 裹糊撒粉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该工序可以增加产品的营养成分, 使产品具有较好的外观和口感, 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 使产品增值。在裹糊撒粉的加工中, 裹糊撒粉机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先后出现了GS250、GS400和GS600型上浆上粉机等相关设备。现就裹糊撒粉设备的原理、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改进设想进行系统的论述。

1 裹糊撒粉设备的结构与原理

1.1 结构

目前, 普遍使用的裹糊撒粉设备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自位轮支撑的机架上安装有裹糊槽和撒粉槽两个部件;在两个槽的上沿配有面糊箱、裹糊和撒粉风盒及料箱;槽的侧面装有配电箱和提升搅龙。整机有4个系统:一是由循环泵、面糊箱、裹糊风盒构成的浆糊循环系统;二是由料箱、除粉风盒、提升搅龙构成的粉料循环系统;三是机械传动系统;四是电控系统。

1.2 原理

被加工产品首先送到裹糊槽内的网带上;产品随带移动, 在路经水平隔板托板时, 由循环泵送来的糊浆经面糊箱均匀地裹在产品表面;多余的糊浆由裹糊风机吹回到槽内, 重新进入循环回路;产品路经料箱下部时, 被撒上面包屑;料箱下部设有可调压力的压力辊, 可使面包屑很好地附着于产品上;没被附着的面包屑由撒粉风机吹到槽中, 再通过槽底部的漏孔进入提升搅龙, 然后返回料箱内;产品由网带送出, 进入下道工序。

1.裹糊部件 2.面糊箱 3.裹糊风盒 4.撒粉部件 5.料箱 6.除粉风盒 7.自位轮 8.提升搅龙 9.配电箱 10.循环泵

2 裹糊撒粉设备的优缺点

2.1 优点

该设备操作维护方便, 裹糊充分、撒粉均匀, 粉层的厚度容易控制, 浆糊与粉料的附着性能良好, 适用各种粒度大小的粉料。主要部位可简单拆卸, 彻底清洗。设有浆糊循环系统以及粉料循环系统, 可以使浆糊与粉料重复使用, 使原料的利用率高, 产品质量好且产量稳定。

2.2 缺点

裹糊部分的适用范围相对较小, 主要用于少量挂桨;撒粉部分在加工过程中粉料的添加不方便, 且添加周期短, 有时会造成料箱内无粉料而导致产品无法上粉;不锈钢丝网带在输送产品过程中容易留下网带的痕迹;网带与提升搅龙在工作过程中对粉料的破碎严重。

3 国内外现状

3.1 国内现状

裹糊撒粉机在国内的发展很快, 按网带的宽度可分为250型、400型和600型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平艾斯克机电开发有限公司的SJ-400型上浆机以及SFZ-400型上粉机。其主要结构与前面所述基本一致, 不同之处在于撒粉机上装有震动筛, 确保产品的上粉量更加均匀。

3.2 国外现状

在国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有荷兰梅恩公司的挂浆机与MBSL型撒粉机, 以及日本太阳工业株式会社的SM-BRW600-KR 上浆、上粉机和SM-BRW600-EXN 超级上浆上粉机。

3.2.1 荷兰梅恩公司挂桨机与撒粉机

梅恩公司的挂浆机分为BU型和BU-D型两种。其中, BU型挂浆机采用溢流原理, 使产品通过浆液帘和浆液池挂浆并形成黏性表面, 以便下一步裹粉;BU-D型挂浆机采用浸没原理, 使产品浸入浆池后挂浆。梅恩公司的MBSL型撒粉机分为400型与600型两种, 粉料循环结构采用45°倾斜式粉料输送螺杆, 粉料的破损率很低, 如图2所示。

3.2.2 日本太阳工业株式会社的上浆与上粉机

日本太阳工业株式会社的SM-BRW600-KR上浆、上粉机可100%裹附生面包渣, 生面包渣不会破散。粉料循环结构采用了橡胶传送带提升方式, 粉料破损率降低。

日本太阳工业株式会社的SM-BRW600-EXN 超级上浆上粉机, 是干湿粉料都可用的兼用机型。其在 结构上采用了橡胶传送带运送与提升结构, 粉料破损少, 并且装有正反转弹簧轴, 像人手一样柔和地把多余的面包渣抖掉, 不破损面包渣和产品。

4 改进构想

4.1 裹糊部分的改进

普通裹糊机采用溢流原理, 只能使用低黏度的浆糊。其适合加工各种饼状类产品, 挂的浆糊比较少, 通常需要撒粉。而对于丸类产品和海产品等需要挂的浆糊量多, 就不能使用普通的裹糊机, 为此可以对其结构进行改造, 采用浸没原理, 对面糊箱以及裹糊槽进行重新设计, 形成一个浆糊池, 使产品在传动带的带动下浸入浆池后挂浆。根据产品的不同, 靠调节传动带的速度, 来控制浸浆的时间。如果是需要挂高黏度浆糊, 则需要选用高黏度浆泵。这类产品通常挂桨后不需要进行撒粉。

4.2 撒粉部分的改进

粉料在工作过程中是不断消耗的, 粉料的提升循环对粉料消耗起到了一个有效的补充, 从而使填料周期加长, 工人不用总忙于填料。普通撒粉机最大的缺点就是粉料的破损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提升搅龙在提升过程中螺旋叶片对粉料的破碎, 这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 分别就普通的裹糊撒粉设备400型和600型的撒粉部分结构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4.2.1 裹糊撒粉设备400型撒粉部分改进

经过试验证明, 该设备的产量与粉料的添加周期相适应, 所以可以保留提升装置, 将提升搅龙的结构改为45°倾斜式提升结构, 关键在于螺旋叶片的结构设计。另一种方案就是采用橡胶带提升的结构, 粉料破损率低, 但是整机在结构上的改变比较大。

4.2.2 裹糊撒粉设备600型撒粉部分改进

裹糊撒粉设备600型的产量比较大, 采用提升搅龙结构以后, 其填料周期还是较短, 工人填料频繁, 过于繁忙, 所以可以将料箱的结构改变, 加一个辅助的料箱用来存料, 在撒粉槽底部落料处加一个料斗存料, 从而取消提升结构, 粉料的破损率也大大降低。

摘要:对裹糊撒粉设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裹糊原理和粉料破损问题为重点, 设计了更广泛应用的裹糊设备结构;通过对撒粉部分的结构分析, 确定在撒粉结构粉料循环部分采用更合理的提升结构或加上辅助料箱为最佳设计方案。

关键词:裹糊撒粉机,提升搅龙,溢流原理,浸没原理

参考文献

[1]许岩, 张宝奎, 侯旭明.裹糊类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成套设备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1998 (2) :81-82.

篇4: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31-0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技能,所以实行信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是形象思维的形成时期,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只有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教师所交学科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科目中转过来,很多学校因为要开展信息技术课,只用从比较感兴趣年轻教师中选拔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出现了身兼数职的现象。

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信息技术和其他科目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校很少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教学活动的开展。

3.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没有一定的转变

在小学信息教育中很多教师都是专业水平欠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和其他科目是不同的,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教学压力是很大的,他们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机房进行维护。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教育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5.学校教学设施配备不到位。在很多学校中虽然开设了信息教育课程,但是电脑的配备却是明确明显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含义

(一)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有关的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能以计算机操作为教育原则,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进行互相融合是信息技术的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保证,可以有效的推进学生发展。

(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和学校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中指出了要大力推广信息教育课,在小学课堂中实施信息教育课,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行。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对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作用

(一)迫使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

利用“数字化校园” 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使学校的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某市小学中利用数字化教学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学校从改善教学环境出发,着重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了保证。

1.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认识,不能把信息技术当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教师在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获取的自己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学生的手段,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也要保证“数字化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迫使信息教师角色转变

要逐步落实“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树立信息技术教师的形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环节,会涉及到教师、班级、科室,信息技术教师是保证数字化校园的根本,有重要的作用,从教学方案的拟定到数字化平台的安装都要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改进措施

(一)家长和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目前有很多学生都沉溺了网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杜绝学生使用电脑,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的家长应该意识到在当今社会孩子适当的接触网络是很必要的。(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孩子也需要全面发展,所以要实行信息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三)要改进教学条件,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保证良好的硬件措施,只有教学设施得到了满足,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熊锦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

[2]黄建军,杨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

篇5:导游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

摘 要:导游队伍是旅游业的重要生产力,是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最敏感的部分。新时期河南旅游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导游从业队伍为之服务。本文基于导游从业队伍建设的迫切性,首先分析导游从业队伍的现状,然后对导游从业队伍的管理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导游职业;短期化;原因;终身化;对策

作为关联度大、辐射面广、复合度高、综合性强的旅游产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特殊,作用重要。在中原经济区政策推动下,河南旅游业将在不久的未来进入战略转型期,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必将进入全民旅游、休闲旅游、品质旅游的全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型的人才, 旅游人才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从业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旅游从业队伍建设作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发展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从根本上保障中原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中,导游从业队伍是旅游业的重要生产力,是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最敏感的部分,然而,相对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导游从业队伍建设却明显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导游从业队伍管理现状

(一)入行门槛低导致职业压力大

首先,准许参与考试的学历资格和年龄资格要求比较低。根据颁布的《导游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只需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可以获取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基本资格。其次,从事这一职业的考试过关的时间门槛比较短。以河南省为例,考生只要参加三个月的培训,在二门或三门(外语考试多一门外语笔试)课的笔试和一项面试过关后,就可以达到这一职业的最低要求,获得导游资格证书。

过低的入行门槛,造成参加导游考试的人员与日俱增。逐年增加的各类的社会导游、兼职导游都对职业导游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导游之间相互争夺业务,彼此之间不断挤压各自的生存空间。因此,导游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这也就造成部分导游人员离开本行业,以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职业声望的降低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游人员,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外交,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时期导游工作者虽然人数较少,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被誉为“民间外交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导游群体逐步市场化。更由于我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不足,垂直分工体系欠缺等原因,造成了旅行社之间激烈的价格战,出现了恶性的“零、负团费”现象。所以,旅行社只能依靠推销自费项目、增加购物点等来弥补利润的亏损,而这些最终都落在了导游身上,形成巨大的工作压力。最终,某些无德导游违规行为被媒体曝光,经过一系列连篇累牍、以点代面的舆论夸大渲染之后,成为整个导游职业的身份标签。使得很多消费者和游客一提起“导游”就戴着有色眼镜,从负面的角度看待导游职业。某些消费者参加旅游活动时,甚至对导游组织的任何活动都持怀疑态度。在旅游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差错,导游员都成为第一个被责难的对象。最终造成导游整体的职业地位每况愈下,社会地位不断被边缘化,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

正是由于导游职业声望的下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最终也加快了导游人员转行的可能性,不利于导游从业队伍持续健康的发展壮大。

(三)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导游的薪酬由三部分构成:底薪+带团补助+提成。通常,底薪的确定是根据导游服务期限等条件的不同,进行按资排辈,即便如此,也仅是维持在极低的工资水平;带团补助根据团队行程内容、标准的不同,在25-50元/天间;提成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没有确切的一定范围。再加上旅游行业所固有的淡旺季,也使导游职业的收入呈现周期性波动,极其不稳定。

其次,旅行社普遍没有为导游人员办理任何的社会福利作为保障,使得众多导游人员缺乏安全感,从而丧失了终身从事导游职业的信心,以至于中途放弃。并且,旅行社对待导游人员的激励机制手段单一,轻“奖”重“罚”,绩效考核仅限于有无游客投诉,却漠视导游人员工作成效,结果严重挫伤了人导游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导游的离职转行。

篇6: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一、提高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价值

1、有利于更好地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粉饰和舞弊问题。上市公司惯常利用子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甚至虚构利润,子公司成为“藏污纳垢”之处。震惊一时的“银广夏”就是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采取伪造购销合同、出口报关单、免税文件和金融票据,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手段,大肆虚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披露重要子公司的会计信息,可以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识别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必要条件。

2、有利于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和风险。设立子公司是上市公司实施多元化、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的组织架构安排,对子公司的投资可以反映出公司的投资战略。这些投资战略是否成功,会影响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一般来说,企业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营,其盈利能力、扩展前景和成长风险是不同的。如TCL在海外(尤其是欧洲)并购扩张、进入移动通讯设备等新的经营领域,都面临着与传统家电业迥异的经营风险。严格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结构,分析评估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未来投资风险。特别是在上市公司本身不是经营实体、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难以具体反映公司核心经营风险和收益分布的情况下,充分披露重要子公司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有利于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近年来,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送股、参股、管理层收购等途径在子公司持股的现象逐渐增多。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这一机制,通过与管理层持股的这些子公司之间进行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为子公司提供资金或贷款担保、分担费用等方式,向子公司(实质为持有子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转移利润,侵占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掌握真实、完整的子公司会计信息及其背后的重要交易信息,将有利于股东、政府监管部门等监控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变动,约束上市公司利益输送行为,进而保护投资者权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1、分部报告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要求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应按“风险和报酬法”,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的要求确认报告分部,披露分部信息。但在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往往存在分部划分随意、分部信息提供不真实的情况。在子公司经营的行业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按行业报告的分部信息更难以反映每个子公司的具体经营状况和风险。例如,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连锁超市、综合百货(同时经营物流配送、物业管理、进出口贸易等业务),母公司不是经营实体,公司净利润几乎全部来自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和武汉中百便民超市连锁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重要子公司均属同一行业,即零售业,其具体的经营状况和风险,在行业分部报告中就无法揭示出来。可见,仅从分部的角度进行信息披露无法提供相关子公司的充分信息。另外,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分部信息在相关性较强时其可比性却严重不足,而当可比性较强时又缺乏相关性,两者难以兼得,分部信息能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能力很有限。

2、关联方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要求企业充分披露关联交易,如子公司的名称、业务性质、注册地、注册资本(或实收资本、股本)及其变化等基本信息;如果和子公司发生关联方交易,应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包括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进行利润操纵、利益输送等问题较为严重。关联方交易是否合理的关键是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但大部分企业利用新准则未对此做出强制规定而仅披露关联方交易性质、金额,这样很难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作出正确判断。

3、中国证监会相关信息披露规则,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主要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等;如来源于单个子公司的净利润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还应介绍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等数据;当单个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出现大幅波动,且对公司合并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的,公司应对其业绩波动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但这一规定并未得到很好执行。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3号—季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未对子公司的信息披露作出要求。

三、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基于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缺陷与不足,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为构建一个公开、有效的证券市场奠定基础。

1、完善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则。例如,规定上市公司在来源于单个子公司的净利润占整个公司净利润的比例达到10%时,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详细披露该子公司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该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潜在的经营风险;而当净利润占比超过50%时,应完整地披露该子公司的整套财务报表,以便利益相关者更准确地分析、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和风险。如果上市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应充分披露关联交易的性质、购销交易的价格,并对比列示市场公允的交易价格。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及其主要家庭成员持有子公司的股份,应详细披露持股情况(数量、比例、时间、作价)、该子公司的盈利、利润分配、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方交易等,以揭示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有无利益转移问题。

2、强化独立审计监督制度。为了增强独立审计的有效性,中国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部门应在有关监管规则或执业规则中明确规定:负责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师事务所须特别关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子公司,亲自进行审计,降低审计风险。而“银广夏”一案中,其子公司“天津广夏”的财务报表就是由子公司单独聘请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为防止上市公司规避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财务指标标准(如净利润占比10%等),应重视对表面上未达到披露标准的子公司的审计测试,以查出被隐藏的子公司的重大亏损或负债;设计与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识别可能导致与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交易和事项,并将价格、利率、担保和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明显不合乎逻辑的交易、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等异常交易作为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如果子公司的会计报表由其他注册会计师审计,负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主审会计师应严格评估其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并对其拟利用的工作进行认真复核等。

3、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公司控制权的发展。应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决策与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明确由公司外部董事(含独立董事)对设立管理层持股的子公司的专门投票表决制度、构建独立董事的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与此同时,还应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一个发达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也能促使公司经营管理层设法提升公司的价值(包括减少对子公司的利益输送),避免企业价值降低成为收购的对象,失去对子公司的控制权。■

篇7:电力生产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杨志成:实战派生产管理专家!华东理工大学 高级工程师

课程:消除对5S管理的曲解,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员工职业化素养提升

电力企业生产是一门系统工程,而生产安全又是这一系统工程中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电力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电力生产管理工作不足尚存,不能高枕无忧,要不断加以改进。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力生产管理的现状

1、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

目前,各电力生产企业大部分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也明确了安全生产职责,但也有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只停留在开会讲话,只作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电力生产管理的领导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很少分析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一些事故通报内容不详,语言含糊,没有把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及事故责任、需要吸取的教训等介绍清楚;也有一些单位将上级转发的事故通报一转了之,既不认真分析,也不提出和落实防范措施。专业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熟练掌握必要的规程制度,不能很好地指导基层班组的工作。

2、缺乏风险识别能力

看不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看不见冰山下面潜伏的巨大隐患,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缺乏风险分析的能力,受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不熟悉生产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了解新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性。

3、忽视安全生产软管理

软管理是相对电力设备管理而言的,包括电力安全生产的资料、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等。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淡化。比如,大修一台开关或主变压器与贯彻检修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相比,就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后者远远逊于前者,甚至流于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网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了,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也趋少,电力生产管理工作则相对复杂化,软管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4、运行管理不严

现场运行规程没有及时修订,“两票”执行情况差,“五防”装置管理不规范,应急预案管理不完善。设备的正常周期检修、试验工作没有按照规定的原则进行,对存在的缺陷不分析、对细节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缺陷、重复缺陷、习惯性违章抱着不足挂齿、微不足道的态度或者是对设备缺陷的处理不及时,长期带“病”运行。电网的稳定措施不力,留有安全隐患。对安全工作缺乏严格认真的态度,缺乏“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电力生产管理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5、安全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

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不严格或执行得不严格,所有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而是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上级领导,有的职工对《安规》不熟,以似懂非懂的心态投入工作,或者为了省事方便,不按《安规》的要求执行;有的职工思想麻痹,工作中凭经验办事,不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

6、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乱

一些使用中的安全工具质量差。尤其是一些基层农村供电所或供电营业所的登高作业等器具的质量合格率不高。同时,对安全器具的定期检测意识淡薄,报废管理流于形式。

二、电力生产管理的措施

1、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

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应能正确地理解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分解到企业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制度管人,让制度管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以制度与考核的约束来开展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的电力生产管理。提高一线生产岗位安全生产补贴,在考核奖惩上,因为他们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中应该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真正实现生产者“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观念的转变,可以肯定地说,只有从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到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在安全思想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一次质的飞跃,才能够从事故源头上发挥遏制不安全因素的作用,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安全性评价工作

安全性评价工作主要分为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业务培训,其有效开展,可以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全体职工对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的熟悉和掌握,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职工处理事故的能力。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3、安全生产组织、制度与措施的建立健全

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应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生产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和决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各部门必须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其安全生产职责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生产管理部门以及各级调度部门应做好电力生产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安全的各项规程制度。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建设和工程管理部门应做好电力建设安全保证体系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程制度。

4、电力企业系统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

各单位依据产权或管理关系,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安全生产监督,即电力企业对其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各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对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监督;代管企业对被代管企业依据协议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安全生产除接受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外,还应接受所在地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5、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关键,必须从严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班组管理是安全作业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抓细抓实。在一些电力安全事故中,往往是由于现场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酿成了事故。一些工作人员或者是贪图省事,抱着侥幸心理,或者是自以为是,盲目自信,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和灾难,而且也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建议对多发性和重复性的事故进行认真的总结,提高改进办法,并形成规定和制度,治理薄弱环节。

针对不同问题,电力生产管理工作要有不同的措施。电力生产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这是电力生产管理者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篇8: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

关键词: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服务,管理

1 科研单位的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现状

1.1 普遍缺乏对印刷型科技文献资源收集的科学管理

传统的印刷型期刊、图书等文献资源目前仍然是科研单位馆藏文献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源。然而传统的文献资源在收集、整理、加工等管理环节还缺少相关制度、程序的规范及约束。如:考虑到科研单位科研任务的尖端性、先进性和国际性,投入到科研所需要的重点期刊的征订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征订所需经费不充足;如何分配核心专业期刊与相关的一般刊物的征订比例,同时是否有相关条文规定通过征集、接受赠刊、交换等方式,多渠道地收集所需专业期刊,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等等。

1.2 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足。严重影响科研自主创新,受各单位领导重视程度、经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影响,科技信息工作在资源基础建设与开发利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现代化系统的建设速度和已开发系统作用的发挥。各单位信息部门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信息资源不能实现有效、合理的共享。科研单位的信息服务部门不仅对印刷型科技文献开发使用不足,而且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1.3 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从事科技信息服务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结构处于知识面单一、专业领域不宽的状况。受过多学科综合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缺乏知识和能力交叉融合的系统分析能力。信息服务质量不高,无法真正做到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方便、快捷、个性化的科技信息服务。

2 加强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

2.1 专业期刊文献的管理与开发

信息服务人员要熟悉和了解本系统、本专业服务对象的科学研究现状、动态和发展方向,广泛征求科研人员对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建议和要求,确定各学科专业的采访范围。要根据各项科研课题的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广开信息渠道,不断调整、优化文献质量,为本所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开展各种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2.1.1 开展定题服务针对科研课题组的需求,提供定题跟踪服务。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加工成二、三次文献,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定期编制、宣传和介绍新的文献信息并迅速提供给读者。

2.12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科技查新,是科研成果鉴定、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申报、专利申请、技术和设备引进等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文献检索是科技查新的主要手段,查新工作可利用书刊资料、技术报告、专利文献、学术论文、计算机网络等,了解与科研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整理出查新结论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参阅。

2.2 科技信息服务对科技成果的管理开发

2.2.1 科技成果申报中的科技信息服务可协助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成果的自我评价,做好科技成果产生效益的信息反馈工作。

2.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信息服务科研单位

拥有人才、技术、成果、信息及学科交叉优势,是高新技术成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高综合国力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难以形成产业化,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其中推广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信息网络化则为技术成果的发布、技术投资、技术培训等开辟了新天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一个信息平台。一方面采用走出去的方法,使科技成果最大范围展示于社会面前,让人们了解认知这些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信息走出去。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方法,经常从信息网查阅产业部门和社会需求的信息、难题招标信息等,经过分析筛选,将现有的能够直接投人使用的科技成果或经过简单的技术改进即可投入使用的成果信息转交给相应部门,由他们具体组织实施,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2.2.3 建设科技信息数据库科研人员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形成了内容繁多、价值可观的科技成果档案材料,随之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信息。为了迅速掌握和利用这些科技信息,有的科研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或购买了适合本单位成果管理数据库软件,将所获得的各类奖励信息全部输入数据库中,信息内容包含每一项成果的项目名称、获奖时间、主要完成人员、获奖级别、获奖单位、协作单位、主要完成内容、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等。数据库内容丰富、完整、准确,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该系统能够方便地查询各种科技信息,还可以进行信息的动态管理,每年都加入新的信息更新数据库。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了解科研人员获奖情况及成果内容、还可以分别进行各种奖励的统计,有选择性统计某位科研人员的获奖项目情况。这些信息为科研院(所)推荐申报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院士、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科研项目申报等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

23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开发利用

科技信息化大大提高科技成果管理的工作效率,互联网的出现使科技成果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可利用国家科技成果网查询科技成果管理法规和历年国家级奖励的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查询某个项目的成果或专利信息,提供给相关的科研人员。

综上所述,若想真正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需要具备多种条件,首先是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在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科技信息服务对科研工作及其成果转化的巨大促进作用,才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购买或研发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信息服务人才。

3 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人才引进

现代科技信息人员对新事物、新问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新理论、新技术具有独创能力。特别是领导者更应该有超前意识、创新能力、业务工作能力、学习调研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建立现代的思维观、理念观、创新观及发展观,才能统领科技信息领域的发展全局。

3.1 围绕信息工作特点。加强队伍建设

信息收集、深化、追踪需要信息人员有较高的行业知识和信息敏感性,培养专业化人才是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识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秀,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科技信息人才队伍。就基层来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稳定科技信息专业队伍。确保在岗人员专职、专心、专用,扎根科技信息事业。二要不断更新技术知识。要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根据具体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有针对性让在职员工以各种形式参加继续教育。开展信息检索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在职科研人员业务素质、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营造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社会氛围。如定期参加培训,掌握新技能,提高服务能力。三要强化岗位责任制。从信息市场需求出发,积极面向社会引进复合型信息人才,并完善聘任合同制,使信息服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行动有章法,考核有依据,效果能体现,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3.2围绕信息工作重点。

增强运作机制活力科技信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主线,因此,应面向经济、面向行业、面向企业,突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抓住改革的有利机遇,调整、充实、完善现有网络,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扎根在基层,活动在企业的优势,拓宽科技信息服务运作空间,这样,科技信息服务才有位置,才有活力。

总之,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桥梁和纽带,以创新服务为手段,发挥科技信息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才能最终达到科技信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与利用的最大目标。其次必须有创新的精神,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保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带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只要有这种精神,科技信息工作就一定能够全面创新和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淑香,李丽.科技成果管理与科技信息服务[J].云南科技管理,2006(3)

[2]陈翰馨.科技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1)

上一篇: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好看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