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2024-05-08

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共3篇)

篇1: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从苦读到乐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纵横家苏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汉代政治家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②读书有苦读和乐读,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乐读时发生的。

③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幼时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④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⑤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也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⑥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也会从开始的苦读逐渐升华到乐读的境界。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3、第③段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一味的乐读有哪些弊端?(2分)

5、除了苦读和乐读,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策略?试简要解释。(3分,30字以内)

答案:

1.我们读书,既要苦读又要乐读。(或:我们读书,要把苦读和乐读两种形式合理的互补。)(2分)

2.引出中心论点;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的证明中心论点;(2分)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1分)(共3分)

3.不能,(1分)本段论证的是一味的乐读所带来的弊端,(1分)从反面突出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共3分)

4.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很容易读到不健康的书籍;(1分)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1分)(共2分)

5.例:①疑读,就是带着疑问去读书。②精读与略读,重点的内容精细的读,非重点的则浏览。(3分)(记读、猜读、背读等均可,只要解释合理,展现了发散思维即可给分)

篇2: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篇3:寒夜有灯苦读书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④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一直到清末19,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⑤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

1. 下列对于“读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文学观念认为,读书有利于读者近距离感悟文学的生命力,接受作品提供的那种契合自我文化心态的情感或思想。

B. 从某种角度说,读书有助于唤醒读者自身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可视为一直便捷的自我发现的途径。

C. 读书应善于思索,读者应该善于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寻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

D.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重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关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

B. 智慧关乎人生,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

C. 哲学研索重在选择一个准确独特的思考视角,进行完全不同的思考与阐释。

D. 信息、知识与智慧,知识,智慧与哲学,这是两组内涵完全不相容的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重读那些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的作品会觉得了无新意,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说明这些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读者心目中已经开始枯萎了。

B.相对于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有些书的作者虽然很聪明,有才气,但其作品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

C.具备悟性,人们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阅读思考,把大量的对事实实物的认识的总和加以分析,提炼和组合,形成可供自己参考、使用的材料。

D.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只有提高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使之专门化,才能成为智慧。

参考答案:

1.D.“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认真读书比掌握信息本身更为重要”理解有误,这个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上一篇:人员素质测评真题下一篇: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