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试题

2024-05-05

《论语》十二章试题(精选7篇)

篇1:《论语》十二章试题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姓名:

得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一、《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并称为“四书”。《论语》共 篇,由 编写,以 体和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名,字,时期 国人。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亦说乎 说:(2)人不知而不愠 愠:(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4)四十而不惑 惑:

(5)学而不思则罔 罔:(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7)曲肱而枕之 肱:(8)必有我师焉 焉:

(9)逝者如斯夫 斯:(10)博学而笃志 笃:

三、下列选项中两个“而”字用法不同的选项是

()A.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B.五十而知天命

曲肱而枕之 ....C.择其善者而从之 博学而笃志

D.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

四、句子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

篇2:《论语》十二章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 经典著作之一,共有 篇,由 编写,主要记录,以 和 为主。它与《 》《 》《 》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 》《 》《 》《 》。

2、孔子,名

字,时期

,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朗读与背诵

三、文言文字词积累:

1、字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 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 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词类活用 1.吾日三省吾身(作,意思:).2.学而时习之(作,意思:).3.温故而知新(作,意思:)..4.传不习乎(作,意思:).5.饭疏食饮水(作,意思:).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意思:).

3、古今异义词语 1.不亦君子乎(君子,古义: 今义:)..2.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今义:)..3.饭疏食饮水(疏,古义: 今义:).4.饭疏食饮水(水,古义: 今义:).

5、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古义: 今义:)..

6、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 今义:).

7、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4.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 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

每天

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五、课文理解: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篇3: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篇4: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認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 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3]周利雅.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7).

篇5:《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罔(wǎng).曲肱(gōng).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不亦yuè乎()

yú jǔ()

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曲gō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①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③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篇6:《论语》十二章教案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 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篇7:《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③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②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③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感知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不亦说(yuâ)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 吾(wú)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十有(yòu)五 不逾(yú)矩(jǔ)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

(三)研读赏析 1.学习第一章 ①齐读第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第二句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二章 ①齐读第二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我自己。为:介词,给、替。谋:谋划,考虑事情。

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③整章译文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表明了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通过反省自身是否做到忠于人、信于友、习于传,来发现自己言行上的缺漏,不断地自我完善。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三章 ①齐读第三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有:通假字,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不觉得不顺。从:遵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而:连词,表顺接。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教师补充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成语“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三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论语》;学习讨论了前三章;在这简短精炼的语言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前三章并翻译。

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前三章,并自行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齐背前三章。

(二)研读赏析 1.学习第四章 ①齐读第四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故:学过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接。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介词,拿,凭借,依据。

为:动词,成为,做。(“为”在这里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属实词。)

矣: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五章 ①齐读第五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讨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二者不可偏废。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六章 ①齐读第六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哉: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回:指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后世尊其为“复圣”。回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

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种”。.回也不改其乐: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回也不改其乐: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③整章译文 明确: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穷困的忧愁,可颜回啊,却从不改变自己好学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赞颂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其中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4.学习第七章 ①齐读第七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知:懂得,了解。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这里译为“„„的人”。好:喜欢,爱好。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意动用法,一般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指由形容词或名词充当的谓语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5.学习第八章 ①齐读第八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疏食:粗粮。

水:冷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成语:扬汤止沸)肱:胳膊。

曲肱而枕之:连词,表顺接。.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折。.于:介词,对,对于。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讲的是对于平淡的生活,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即“安贫乐道”。

拓展:饭蔬饮水:后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6.学习第九章 ①齐读第九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三人:几个人。

焉: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兼词属虚词类。)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长处。(善:擅长。者:助词,„„的东西。)而:连词,表顺接。从:跟从,引申为模仿,学习。从之:代词,代长处。.不善者:短处。改之:代词,代短处。.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拓展: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成语“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通过这几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地走入了《论语》,在简短精炼的语言中,学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领会了乐学好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受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洗礼,深刻的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第四至九章并翻译。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第四至九章,并自行默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齐背第四至九章。

(二)研读赏析 1.学习第十章 ①齐读第十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逝:流逝。

者:助词,„„的东西。斯:这,指河水。

夫: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舍:舍弃。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教师补充: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拓展:后用“逝者如斯”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十一章 ①齐读第十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语气。③整章译文

明确: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被动句)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远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十二章 ①齐读第十二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夏:卜(bǔ)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博:广博,广泛。而:连词,表并列。笃:忠实,坚守。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通“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仁:仁德。③整章译文

明确: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一个人,既要广博地学习,有要有坚定的大志,还要善于思考,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才能有较大的收获。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三)通读归纳

1.自由朗读全文,试将课文中的句子分为三类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

明确:学习方法: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找出文中所含成语并归纳:

明确:①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③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④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⑥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⑦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⑧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3.归纳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明确: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词类活用

明确: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③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 ..古:泛指多次/多个。今:实指三次/三个。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可以”要分开解释,是单独的两个词。)今:可以,能够。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今:泛指一切水。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的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④特殊句式

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宾语省略句)被动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⑤一词多义 A.而:

a.连词,表顺接:

学而时习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温故而知新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义而富且贵 .c.连词,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B.也: a.句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b.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回也不改其乐 .C.为:

a.虚词,介词,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b.实词,动词,成为,做:

可以为师矣。.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明确:①语言简洁、含蓄隽永,即言近旨远。

②《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教师补充:《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一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2.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哪一点让你感受最深?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论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我们通过学习《论语》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第十至十二章并翻译。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第十至十二章,并自行默写。

4.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论语》十二章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万世师表”“至圣”

一:善于学习二:勤于反思 三:恒于修身

第二课时 《论语》十二章 四:温故知新 五:学思结合 六:安贫乐道 七:好学乐学 八:安贫乐道 九:取长补短

第三课时 《论语》十二章

十:珍惜时间

十一:坚守志向

十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写作特点:①言近旨远;

上一篇:听讲座后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六年级作文:快乐中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