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2024-05-12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精选8篇)

篇1: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论语》十二章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五 课堂小结。

12章主旨归纳,本问通过孔子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来谈,告诫人们要勤奋自勉,谦虚上进,加强修养,给每位求学之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 作业:

P52,53 课时练。

篇2: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自学导航

(一)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一章: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乎?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第二章: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传 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第三章:子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逾 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二、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文学文化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二、自学导航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后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六章:子曰:“ 贤 哉,回 也!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改 其 乐。贤 哉,回 也!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 曰:“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贵,于 我 如 浮 云。”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九章:子 曰:“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之。”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 在 川 上 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 曰:“三 军 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近思,仁 在 其 中 矣”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三

1、互动相关练习

篇3: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篇4: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認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 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3]周利雅.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7).

篇5: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2)一词多义

【其】

①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②人不堪其忧(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

③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代“颜回的”)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3)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主题解说

课文《〈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4.重点突破

课文所选12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提示: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1、2、4、5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

二是关于学习态 度的,包括第7、9、10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

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1、2、3、6、8、9、11、12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5.结构图解

学习    勤于复习

方法    学思结合             学习

以学为乐       是为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了更

珍惜时间       好地

修身    宽厚仁义             做人

做人    坚贞守节

6.学法点津

文言字词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与重点实词的意思是文言文阅读必考的知识。

【典型例题】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四十而不惑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

【参考答案】(1)迷惑,疑惑   (2)通“悦”,愉快   (3)每天

【技法点睛】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有:

(1)扩词法。即结合语境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例(1)。

(2)积累法。即把课内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背下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如例(2)。

(3)注意词类活用。有些文言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义与用法都会发生改变。如例(3)。

(4)专用词语不译,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不译。

7.拓展延伸

出自《论语》的成语积累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舍: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6.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的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7.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1)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老子

(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所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完成练习。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 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摘写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且现在常用的成语。

12.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3)则不复也(       )

(4)是以谓之文也(       )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16.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7.这三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8.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文对照翻译

子曰:“学而①          时    习      之,不亦说(yuè)乎?有    朋     自远方来,

孔子说:“学习(知识、技能)之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②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实词]子:先生,指孔子。学:主要指 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的典籍。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习,复习或温习。说:通“悦”,愉快。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人:人家,别人。知:知道,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虚词]而:①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自:介词,从。而:②连词,表转折关系。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

[句式]不亦……乎?:不也是……吗?固定句式。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学而》)

是不是复习过呢?”

[实词]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Zēn),名参(shēn),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谋:谋事,办事。交:交往,往来。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虚词]吾:代词,我。为:介词,替。而:连词,均表转折关系,却。与:介词,跟,和。乎:句尾语气词,表疑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    而      不惑,五十而知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规矩。”

[实词]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顺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虚词]而:承接连词。

子曰:“温    故            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实词]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发现,新的知识。

[虚词]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可以:可,可以,表示可能和能够;以,介词,表凭借。为:这里用做动词,做,成为。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子曰:   “学 而 不 思    则    罔(wǎn),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实词]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虚词]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就”。

子曰:“贤哉,回         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①忧,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带来的忧愁,

回也不改其②乐。贤哉,回也!”(《雍也》)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实词]贤:有道德。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堪:忍受。

[虚词]其:①代词,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种困境。②代词,代“颜回的”。哉:语气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实词]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虚词]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

如浮云。”(《述而》)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实词]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疏食:粗粮。曲肱:弯着胳膊。肱,胳膊。

[虚词]而:承接连词。之:代词,代弯着的胳膊。于:对,对于。

子曰:“三人        行,必有我     师   焉(yān)。择其①善者①而从之①,其②不善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

者②而改之②。”(《述而》)

(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实词]行:走路。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虚词]焉:兼词“于是(这)”,在这之中。者:①②助词,……的地方。而:表承接的连词,就。其:①②代词,他们的。之:①代词,代“善者”;②代词,代“不善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 夜不停。”

[实词]川:河,河流。逝:流逝,消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虚词]夫:句末语气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实词]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 500人为一军。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实词]笃:忠实,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仁德。

【参考答案】

1.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括n  dǔ

2.(1)通“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真诚,诚实  (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5)迷惑  有害  (6)这,指河水  舍弃,放弃  (7)胳膊  (8)忠实,坚守

3.D

4.C

5.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示例:对不起,陈强,我不小心把你的《论语》的封面撕破了,原谅我好吗?

7.(1)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2)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3)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8.(1) 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 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 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经历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1)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 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4)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择善而从;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12.C

13.示例: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14.(1)通“汝”,你,你们  (2)什么  (3)再次,重复  (4)因此

15.(1)是以/谓之“文”也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2)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3)不能举一反三。

17.第一、三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18.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篇6:《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篇7:《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而原本精心预设准备让课堂出彩的两个教学环节,根本就没有能够实施。课堂就在充满遗憾中结束了。

回顾这一次艰难的历险,开始心中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失落。一节倍受关注的公开课怎么会上成这样一个结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教学?是依据自身课前精心预设的教案,还是依据课堂真实的学情?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一展教师自我的风采,还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道理似乎很简单,但真的当我们遭遇的时候,能不能果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依然是考验我们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这节课,我没有固守着预设的教案,也没有置真实的学情于不顾,去一味地展示自我,而是果断的舍弃了自我欣赏的教学环节,让课堂回归它真实的面目。这样的一堂公开课也许拿其它许许多多的公开课相比,既没有行云流水的旋律,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情节,实在是太平淡无奇,找不到一丝亮点。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珍藏。

篇8:《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 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严重的错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上一篇:定义生活的励志语句下一篇:学校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