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论教育

2024-04-27

爱弥儿论教育(共6篇)

篇1:爱弥儿论教育

爱弥儿读书笔记1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爱弥儿读书笔记2

在网上搜索《爱弥儿》的时候,发现有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好读,但很难读懂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歌德称这本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康德因阅读《爱弥儿》而忘却了十几年的定时散步习惯,席勒则称卢梭为新的苏格拉底,是耶稣拟造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对文学书籍深有研究的人,所以我对于《爱弥儿》的见解可能比较肤浅。

这本书的第一卷写了一个孩子小时候的遭遇。一个年轻美貌的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后,因为觉得教养孩子是一种累赘,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保姆照看,然后自己就不管了。年轻的母亲不顾孩子在保姆那里是否过的好。而父亲为了安静的过日子,就牺牲父亲对孩子的爱,就这样孩子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周围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当孩子已经熟悉了保姆的陪伴并对她产生了依赖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却要把孩子带回自己身边,并不允许孩子再与保姆接触,年轻的母亲就这样以为孩子以后就会孝顺自己。她不知道她错的多么离谱,她只知道为自己想,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没有给孩子应得的爱,没有教育孩子,没有抚养孩子,最后还想得到孩子的孝顺,实在荒唐透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管不问,毫不关心,试问这样的教育方法怎么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两方面。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天使,他们都应该得到父母最大的关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总有一些父母只给了孩子生命,却给不了他们的未来。父亲与母亲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同样父爱与母爱也是任何感情都替代不了的。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他们的爱是世间最深厚,最无私的。当然爱非溺爱,如果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而迁就他,放任他的话,那么会让一个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对他的未来造成危害。父母的爱是孩子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当孩子们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父母的爱能给予他们安慰,帮他们脱离困境,当孩子成功时,父母在为子女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们指引方向,督促他们继续努力。

我记得在某个栏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对待自己的女儿就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对女儿进行殴打、辱骂,甚至还将烧开的水往女儿头上浇。记者在采访小女儿时,发现他目光呆滞,精神恍惚,而且容易受到惊吓,志愿者带小女孩去医院,发现她全身都是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小女孩头顶的皮肤已经坏死,不会再张头发了。看着小女孩那可怜的模样,做检查的护士都忍不住哭了。我想陌生的人看到小女孩都会为她感到伤心,她的亲生父亲怎能忍心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这个父亲摧残小女孩身体的时候,会不会想到他深深伤害到小女孩幼小的心灵,甚至已经严重影响了女儿美好的未来。还有些父母为了钱把孩子卖给别人,美名其曰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跟着自己只会吃苦……孰不知,将来孩子知道了真相,这是对孩子心灵多大的伤害!现在的家长有很多种教养方式“比如,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我认为其中民主型教育是最好的,因为民主型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且尊重和信任他们,这样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即使有错也能让孩子在其中增长经验和能力。孩子之所以为孩子是因为他们不曾受世俗影响,他们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与成人有很大不同。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某些错误。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耐心教导,宽容的对待他们,但也不能一味迁就,还是要以帮他们改正错误为原则。

从《爱弥儿》一书中我不仅读出了在还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还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第二卷中,作者讲述了他面对爱弥儿哭时的做法。“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就马上跑到他身边。”让·雅克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给予他关爱并答应他某种请求,他就会认为他正在遭受的痛苦是天大的,是不可跨越的,就会让他更加痛苦。如果大人可以理智的对待孩子的哭声,那么还自己也会觉得“哦,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让孩子获得成长,养成坚强的性格。假如给孩子灌输一种“眼泪可以让自己获得糖果”的思想。这样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会以哭泣让家长来满足自己各种无理的要求,从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大人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哭泣,就像书中写的那样“如果孩子长的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愉快的使他擦干他的眼泪”

(《爱弥儿》)第三卷中,让·雅克带着爱弥儿去散步,但是进入森林后他们“迷路”了,在这种情况下,让·雅克趁机教了埃米尔天文学的某些知识。由此可见,在实践中教学比课堂上枯燥乏味的口头教学,更能让孩子喜欢和接受,并且能让孩子愉快的、自主的去学习。但是有些时候老师要教的内容是孩子们不感兴趣的,所以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给孩子们做实验,但最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考虑孩子喜欢什么呢?而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因为对于孩子而言,一切引不起他的兴趣的事情都是与他不相干的。拿我学英语这件事来说吧,上小学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只是一种外语,而这种外语与我除了成绩,就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用不到,但英语老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特别可爱的课堂,他能很形象的将英汉两语结合起来,并且会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张那种很可爱的贴画,后来我们就喜欢比谁的贴画多,为了赢得更多的贴画我就会自觉的背单词。初中时候的英语老师是个女的,她很漂亮,她讲的知识也很容易让我们记住,所以我的成绩就一直不错。但是上高中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个老教师,她只顾自己讲课文,还是全英语那种课堂,复习时会连着一个星期背单词或者一个星期都背课文。刚开始还会背下,但是天天都这样就没有兴趣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

到现在,我已经不很喜欢英语了。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我,将来要面对非常多的儿童,我不会只一味的让这些孩子去学到某些知识或技能,而是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思考,主动学习,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弥儿读书笔记3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读后感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4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书笔记5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三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个观点:孩子在幼年教育时,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其中只有10%成为了我自己的,还有90%早已还给了老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得再多,那也只是脱离自然、社会的文字游戏,当我们的老师拿着教科书,坐在教室前面,说着“空话”,还不如放下书本,用图片、视频来告诉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来告诉孩子,这些都比我们老师教的要精彩的多。

爱弥儿虽然是卢梭所假设的教育对象,但是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作为教师要更多的解读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教育者们不妨来读读这本书,只有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的读后笔记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篇2:爱弥儿论教育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想读这本书也是从师范里开始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个人十分喜欢这种途事型的教育书藉,所以一直就很想读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后,没有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分上、下册近900页的文字加上个人读书比较慢的习惯所以一直在慢读的状态。近期由于比较闲,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和之前想象的不一样。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同时,读得慢还有一个原因是读这本书比较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总结出来可能有两点:一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难以消化卢梭的思想,二可能是由于是译文,所以在语句的表达上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我这样的感觉都不能遮盖住《爱弥尔》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曾有同学评价说读完《爱弥尔》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发现原来所有的教育思想早在17世纪的这本书里都有过阐述了。我不敢保证是不是所有的教育思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80年代兴起的,甚至我们现在还在讨论和探索的民主教育思想,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就有了阐述。我们可以试想的是,17世纪的卢梭能提出这样的教育思想,就可见这本书是一个超前的、影响时代的一本好书。书中提到最多是自然教育,其实也可说是有其独到之处。

篇3:爱弥儿论教育

一、《爱弥儿》中各阶段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在卢梭看来, 人所受的教育来源有三种:“授之于自然”、“授之于人”、“授之于物”。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 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 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

卢梭认为教育要顺应自然, 顺应人的年龄特性。因此他把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育:

第一, 在婴儿期, 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 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 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 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 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 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 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第二, 在儿童期, 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 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 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卢梭认为, 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 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 也不要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但现实中呢?中国父母在儿童期就开始为子女想尽办法挤进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不同的补习班越演越烈, 更有“狼妈”、“虎爸”式的教育思想存在, 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 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爱好, 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

第三, 在少年期, 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 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在智育的方法上, 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 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 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 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 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 认为它最自由, 最近于自然状态, 最独立, 不受他人束缚。总之, 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 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二、《爱弥儿》中有失偏颇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许多对当今有很好借鉴意义的教育观点, 但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及卢梭本人自身条件的限制, 他也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些有失偏颇的教育观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卢梭说孩子在12岁之前, 可以不去学习, 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他的意思是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才可以去学习, 相信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教育, 其实是无效的, 所获教育效果基本为0, 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 显然是极端偏激的, 也是错误的。要说孩子在0到6岁甚至7岁前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力去学习, 我们尚且还能理解的话, 那么6至12岁的孩子难道还没有理解能力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 那岂不是要求13岁的孩子才可以去入读小学一年级?事实上, 6至12岁的大部分孩子都有理解能力去进行初步学习了。

第二, 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事实上, 这三种教育有时候是相互贯穿其中的。例如, 在体育课的游戏中,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能够很好的培养合作意识和相互关心的品质。

第三, 卢梭主张不用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 认为书本知识会束缚头脑的观点, 显然不符合当今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要求, 同时也与他自己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是相悖的。因为, 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 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他重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这些固然正确, 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 无法单立独存。

三、《爱弥儿》中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及教育启示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些有争议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 卢梭说“孩子刚出娘胎, 刚开始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 就有新的束缚加于其身:被襁褓包着……遭受到了无法逾越的阻碍”“凡是用襁褓包裹孩子的地方, 到处都可以看到驼背的, 瘸腿的, 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 患脊骨炎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畸形人”。如果像他这么说的话, 那刚出生的孩子就应该什么都不穿, 任他随意躺倒。可是别的不说,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于冬季, 难道不会担心被冻死吗?或许卢梭在这里不过是借这一现象打个比喻, 否则让人很难理解接收的。刚出生的孩子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自我意识的, 这个时候, 大人的照顾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这时候无论大人怎么做, 都不会对孩子的认识产生影响的, 因为这时婴儿还不能理解事物。

第二, 卢梭认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要优于学校教育, 反对学校教育。或许一对一能加深师生间的了解, 但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请得起家庭教师, 况且对于庞大的受教育群体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 对于爱弥儿来讲, 这很容易实现, 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 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 固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是在满足广大受教育群体需求和教学效率方面, 其优越性绝非家庭教育所可比拟。同时, 在培养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方面, 学校教育也明显优于家庭教育。

第三, 在《爱弥儿》中, 卢梭在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求, 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 而不以人为师”, 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 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 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 “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 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所以, 到底“以天性为师, 还是以人为师”, 不是简单的一面倒, 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名著, 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教育”原则, 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观点。有些教育观点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有些教育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商榷;有些教育观点不乏是错误的。针对书中不同的教育观点, 要区分对待, 既要汲取有借鉴意义的教育观点, 又要剔除糟粕, 对一些值得商榷的教育观点, 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究。

关键词:《爱弥儿》,教育观点,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康桥.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25.

篇4:从《爱弥儿》看家庭教育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46-01

前言:通过《爱弥儿》可知,卢梭认为天性、人事和事物是人类教育的主要来源,他的哲学观是性善论,认为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只要适时加以指导,便能充分发挥子女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现阶段,就《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内容来看,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使之加以有效的转变,才能为现代家长探寻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思想内涵

《爱弥儿》讲述家庭教师卢梭培养爱弥儿的过程,全书贯穿于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对后世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任务方面,应将子女塑造成“自然人”,认为人与生俱来是善良的。卢梭教爱弥儿学会做人和自立的技能。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应教子女学会做人,并教给子女以生存的本领,使子女能够更好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其次,在家庭教育原则方面,卢梭强调自然教育、节制自由、平等、协调一致、爱与尊重和严格相结合等原则。再次,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强调父母的责任,并对子女开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最后,在家庭教育方法方面,卢梭认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如同学校,父母行为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应施以榜样示范法、环境陶冶法、自然后果法、磨难教育法和亲身实践等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遵循以上家庭教育思想,将爱弥儿培养成“自然人”,出色的人[1]。

二、《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局限

卢梭是出色的教育家,既是对西方传统自然教育美德的传承,又为自然教育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其教育思想理念影响较为深远。在《爱弥儿》家庭教育中,强调对儿童加强教育,以培养其健康成长。但是,《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其家庭教育思想理论比较趋于理想化。卢梭认为,应该将子女放在农村教养,既能受大自然的熏陶,又能避免子女接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子女成长有积极影响。其次,书本知识和文化教育对子女教育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卢梭否认这一观点。最后,卢梭认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应该实行分阶段教育,这一理论缺乏科学依据[2]。

三、《爱弥儿》中家庭教育的启示

《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理念,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诸多可取之处,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自由富足。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家庭教育应教子女学会生活,使子女可以感到自由和富足。精神的快乐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现阶段家庭教育而言,许多父母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子女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孩子的心灵世界和快乐与否。在《爱弥儿》教育中,卢梭注重培养爱弥儿成为幸福人,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关注爱弥儿的内心感受,鼓励其通过自我而感受生活,进而培养爱弥儿坚毅的品格。所以,在开展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在开发子女智力的基础上遵循孩子自由富足的天性,以培养子女成为“幸福人”。

(二)尊重子女的天性。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即顺应子女的天性。子女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在其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不顺应父母之意的行为方式,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必须将子女作为独立的人,从其天性角度出发,促进其自由成长。所以,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将子女放置于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给予子女以快乐[3]。

(三)提倡爱的教育和磨难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家庭教育应培养子女的“自爱”与“他爱”,对子女进行爱的教育。但是,爱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尺度,如果过于溺爱,则会对子女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应教会子女必要的保护自我措施,并通过榜样示范法培养和提升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对子女适时开展磨难教育,有助于使子女更加热爱生活,磨练其心智与意志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培养子女兴趣和提升道德素质。卢梭认为,家庭教育中,应培养子女的兴趣和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首先,子女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欲望,而子女能够付出加倍努力去争取机会。现阶段,家长认为子女学习文化课程之外的内容,便是浪费时间,其教育观念存在严重的误区。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有善于培养其兴趣,才能给孩子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次,对孩子加强道德教育是其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理应为孩子树立典范。然而,现代家长和教师过于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缺乏道德教育,对子女成长有不良影响。所以,通过卢梭《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可知,教师和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4]。

结论:家庭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只有施以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子女成为出色的人。《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认为,按照其教育思想去教育子女,便能使子女更为出色。但是,就现代看来,《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与时代发展教育理念不相适应。所以,有关部门人员应加强对《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鑫.从《爱弥儿》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读《爱弥儿》有感[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10-13.

[2]彭草蝶,孙姗珍,方晓维.卢梭眼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读《爱弥儿》有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04:77-79+81-85+80+86-87.

[3]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26-146.

[4]鲍炜煜,韩光明.《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3,06:108+104.

篇5:读爱弥儿有感儿童教育

孙宇婷教育史2005166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

一、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

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就减负方面的问题,专门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同时,教育部也多次下文涉及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认识减负,认识减负在教育改革中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的学习压力,则使孩子们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这种重压学习教育的真正悲剧,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诚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情,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也理解教师的辛勤,毕竟,教师的桃李满天下的声誉是和学生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但是超越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则会事与愿违的降低。对于大部分的的学生而言,学习就蜕变成只是往脑海中塞知识的机械重复动作而已,丝毫没有学习的乐趣可言。所以,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知识、技能的补充是必要的,但是也应有度。一旦超过了某个度,就必然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消极的影响。

二、超负荷的物质消费

卢梭还说要“尽早的养成儿童的习惯,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不会尝他们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也很自然地勾起了我对现在孩子们优裕生活的担心。有些孩子太注重了物质的享受,而这些我们说都不是他们所创造的,当然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父母是有责任对其进行抚养教育的。但是那天听说一个高二的孩子一个月要花家

里五百块钱还是除了住宿和衣服以外,而且是在一个消费不高的地方。这个数字也许就够了贫困地区孩子半年的生活费了。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这样不容易使人养成依赖的性格。现在的父母也有一部分人以为满足了孩子对物质的追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所以尽量满足。殊不知,这样的满足是弊大于利的做法,只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关于自由、创新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

而我们现在对于学生的教学则是死的,没有生气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则听讲、记忆,成了知识灌输的容器。现在国家的教学体制决定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教育内容,而不是有选择性的。也就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加上固定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没有生气的课堂,使得整堂课就是一个填鸭式。不难看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机械单一的考评方式、过重的课业负担、追求升学的教育目标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亦步亦趋。

虽然这是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得已采用的招数。在这里,我无意去指责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毕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承认,更多是缘于学校有高的升学率、有好的口碑。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所谓的创新啊、研究性学习什么的也其实还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排除有的地方真的采用研究性学习并且很成功的,但那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也就是在那时的卢梭连学生的身都注重了,而我们现在却依然在忽略学生的心。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一个所谓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地狱是一共有十八层的。只有最十恶不赦的人死后才能到达。但是奇怪的是在十八层地狱的人却听到从底下传来的声音,于是好奇,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教师,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荣幸呢?居然能比杀人犯还更高级?原因是杀人犯杀的是人的身体生命,而教师杀的则是另一种生命,扼杀了学生的心理生命,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思维能力等等。这虽然仅仅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问题。也算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给我们的教育研究者,给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敲响一个警钟吧。

三、关于心智的教育和知识的选择

曾经记得一个真实的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女士因为幼儿园教师教她3岁的女儿认识了英文字母‘O’,便以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为由将幼儿园告上法庭,而当地法官竟判幼儿园败诉,并赔偿那名女孩‘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笔者无意去讨论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问题,但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却是两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

国内外教育界和科学界的长期研究及实践早已证明,幼儿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智乃至情商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早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不仅不会剥夺他们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开启心智,开阔眼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其实在心理学上一直有个关于知识和能力的探讨,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所谓的形式主义教育与实质主义教育的探索。形式主义教育以为知识的传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实质主义的教育观以为能力的传授是重要的,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而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互补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空谈能力是幻想,而只讲知识也是不合理的,相反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也在以几何级数倍增,甚至形成了一种知识的爆炸。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文本的、网络的文献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呢?就象卢梭指出的:

知识有几种,一种是假知识,一种是无用的知识,一种是助长人的骄傲的知识,一种是有益于幸福的知识。毫无疑问,我们只要把知识合理的归类,就可以做到正确的知识选择。因为知识的学习问题不在于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四、无为的自然教育

从《爱弥儿》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依靠自己,没有经常求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的主张是,不按成规来管教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正因为如此,卢梭的爱弥儿是需要在很长时期的刻苦学习中才能学会的艺术,是保持无知的状态,即能够用来获得学问的工具而不是工具本身。这种无谓的思想有点类似道家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放纵自为。卢梭的放任却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卢梭主张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是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孩子们容易忘记他们自己所说的和别人对他们所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所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而让笔者很感慨的却是,现行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则主要是言传的教育而没有身教,每天在学校所讲的是诚实,爱国,公正等等,但是只要一出了课堂,一出了专门的教育时刻和圈子,不仅家长、还有教师,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在给学生进行一个反面的教育,难怪有人有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结果在两天的休息日就零和了所有的教育影响。

篇6:《爱弥儿》读书心得

这个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点,孩子是很天真的,12岁之前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感知最强的阶段,如果我们把这些宝贵的“天赋”都浪费到一些机械的、毫无灵性的事情上,简直可以说是暴殄天物了。卢梭还认为,孩子在2岁之前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体育,虽然我觉得有点极端了,但也确实有它的意义。这里的体育并不是狭义的体育或者某项体育训练,而应该是“用身体感受世界”,去爬爬山是体育,去小区楼下的花坛里看看虫子也是体育,把自己的自行车搬到楼道里也是体育……。而不是忙着往那个小脑袋里“塞东西”。

“你以为是用道理把他们说服了,其实是因为他们被你说得厌烦和害怕了。”

成年人其实大多因为太多所谓理性而没有什么“灵性”了,且不自知。期望把所谓的“经验”和“生活常识”灌输给孩子。而事实上,人都是感性动物,我们生活中大多数难解决的问题都是“感性问题(情感问题)”,而理性恰恰不是那么难获得的。正如吕老师总说的: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的,(其实这句话卢梭也说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孩子很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结论就是“少灌输,多用行动影响”,收起自己“成年人的傲慢”。

上一篇:科元公司邀请北京石油化工设计院举办HAZOP分析培训班下一篇:大班主题教案《男孩女孩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