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想及教育论坛

2022-08-17

第一篇:教育随想及教育论坛

《苏州国际教育园论坛版主申请规定及流程》

《漫步论坛版主申请规定及流程》

一、基本要求

1、申请人在漫步论坛的注册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5天、论坛在线时间不少于10小时;

2、申请人必须是自愿、义务地为论坛网友服务;

3、申请人应具有充足的上网时间来保证负责管理所要申请管理的版面;

4、申请人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及修养,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5、申请人在拟申请管理版面及版面内表现良好,并具有一定的论坛经验,熟悉拟申请版面,并为该版面其他版主及网友所熟悉和认可;

6、申请人应具备一定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申请人自愿接受论坛管理人员及网友的监督,遵守论坛各项规章制度,服从论坛统一管理,自觉维护论坛形象;

8、申请人同意随时接受论坛管理员的身份验证,并向论坛管理员递交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一切个人真实信息。

二、注意事项

1、每个论坛的版主名额原则为2-4人,部分流量较大的版面可提高至6人;

2、每一用户仅允许担任同一个分论坛下的一个版面的版主,不得在同一分论坛下兼任;

3、因违反论坛规定被免去版主职务的论坛用户(含任期内考核不合格被撤职),自被免职之日起的两个个月内不具备论坛版主任职资格;

5、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的用户,自被批准辞职之日起的一个月内不具备辞职之前所管理论坛的版主任职资格,一个月后按规定重新申请;

6、用户因除格式不符以外任何原因未通过申请的,在一个月内不接受其对相同版面的申请;

7、用户昵称、头像、签名档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其申请视为无效申请;

8、若拟申请管理版面的版主名额已满或无招聘需求,用户所提交的版主申请均视为无效申请;

三、申请及审批流程

1、申请版面版主的论坛用户应当真实、仔细、完整、详实地填写版主申请表格,并必须以“××申请××版面版主”为题目在所属分论坛站务区发帖提交申请;

2、分论坛管理员应在版主申请帖提交之日起的三个工作日内做初步回应并提示进入审核流程;若申请(条件)不符合规定,应回复说明并锁帖;

3、审核工作包括:征求现任版主意见、考察申请人的论坛表现、查看网友评议等等,此项会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4、对于审核通过的版主申请,论坛管理员将授予申请人相应版面的管理权限并在站务及相应版面发布公告;

5、对于未通过的版主申请,论坛管理员将及时回复说明并锁帖;

6、原则上,新版主的试用期为半个月,期满后由论坛管理员进行考核并听取其他版主的意见,最后作出续任与否的决定;

7、已经批准新上任的版主,经管理团发现或其他用户举报不符合任职条件并查证情况属实的,将撤消该任命,举报有效期为自任命之日起一个月内,过期不予处理。

四、附则

1、特殊情况下,部分版主可由管理员直接任命并发布公告;

2、漫步论坛本申请流程及规定保留继续补充说明和解释的权利;

3、本规定自2010年7月18日起生效并施行,原有版主申请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附:版主申请表格式

申请人帐号:(即您在登陆论坛时所输入的帐号)

昵称:

申请人性别:

目前居住地址:

申请版面的名称::

有无管理社区或论坛经验:

平均上网时间(小时/天):

能取得联系的上网时段:

申请该版面版主的理由:

面对网友的投诉或指责,你会怎样去做:

你认为该论坛目前现状是否需改进及你的管理思路:(本条十分重要,请重点回答)你是否可以做到自觉遵守和维护论坛制度,维护论坛形像并接受论坛管理:

漫步家园管理团队

2011年1月6日

第二篇:教育随想

一首动听的旋律,会致使人们感到轻松;

一句温馨的话语,会激起人们失落的内心;

而一场振奋人心,精彩的演讲,会把人们带入他的世界,忘了自我。

2013年9月14-15日,原本属于我们休息的日子,却被意外的派去听“外来”专家演讲,培训。虽说有诸多的不愿,但还是如

约而至。

许久之后,随着一片掌声的响起,几位陌生的专家走上了主席台,话语一出,就觉不同。他们一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我佩服不已。一天半的时间下来,才觉此次听讲只有一个字“值”,虽热,但收获颇多。

两堂有趣,完美的真实上课,更是吸引了在场的每位听讲的新老教师。那种安排恰当的时间,内容充实的课堂,即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东西,又让他们觉得轻松至极,他们对于这样的课堂不厌其烦,甚至是依依不舍。我很佩服几位专家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中做到了我一直想要做到的效果。

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完美的课堂效果,我曾经一再努力追求的课堂,他们却把它在我眼前展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只是一节体育课和一节共读课,但其中对课堂细节的掌握,勾起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是相通的,是值得我们每位新老教师去探讨学习的。一直以来我对那种满堂灌得理论培训是极其反感的,总觉得与其说一大堆一大堆的理论,倒不如给弄点实践看看。而这次的培训满足了我的这个想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让我学到更多东西,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想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创造一场场吸引学生的课堂是极其必要地。我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取他人精华,去自己糟粕,让自己不断进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第三篇:教育随想

换个角度看孩子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朱永新教授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激情和独到理解阐述了他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其中第四条给我很深的触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不错,自认为是一个很称职的教师,对得起领导,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追求教学成绩的同时,我能够低下头来和他们每个人交朋友,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不管你成绩有多差,我觉得自己心里的天平总是平衡的,可以平等地对待他们。我常和朋友说,老师这个职业就是个良心上的事,你最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耽误人家的孩子。

这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1)班 的教学工作,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我很想在自己力量的范围之内把教学成绩给提上去,可在教学中我得理想总被现实给击垮。我们班杜雅婷,一个到了六年级还只能保证把自己名字写对的孩子,还有蔡志涛,一个转来转去,一点自制能力都没有的孩子。我常和我们班的数学老师讨论,我们班有他们两个人在,成绩会被落下不少。想起来就上火,感觉真是不公平,自己再怎么加班加点这两个人一上场就等于了零。课下经常和办公室的老师抱怨,说这两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怎么怎么笨,开始的时候办公室的老师还安慰我,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啊,你只要尽自己的力就行了。又一次课间的时候,我又在办公室说他的杜雅婷种种事迹,我办公室的老教师杨淑萍不高兴了,很严厉地对我说:“你这样做不对啊,你怎么能笑话这样的孩子呢?你说这样的话让人家家长听到该多伤心啊!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难道他们希望他们学习什么都不是吗”事后,我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以前我总认为差生和优等生在我心中是平等,可事实并非如此啊。我们不能总以教师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而应该以一个母亲的眼光来对待他们。在我们教师的眼中,有教学成绩作为背景,看到的景物肯定有所失真。而每个母亲眼中的孩子都是聪明的、都是一样的。我也有孩子,也希望她将来受到老师的重视,让老师另眼看待,可见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声。

当我再读“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这一句话时,我觉得以后的教学工作我应该多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待每个孩子,像家长们一样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总之,让学生感受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愿意和你接近,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像阳光一样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

第四篇:素质教育随想

素质教育这面鲜亮的旗帜,映射着20世纪那金色的余辉,在当今的中国教坛上空高高飘扬。在进行全面展开素质教育教育同时,本人深有所想。

一般所言: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对应参照提出的,但在大多数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们心中,它被倾注着更丰富的内涵。这个框架己远超出当初的规定。抑或说: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的理论色彩浓郁的教育操作过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不断提高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事业本身的素质。

在目前的有诸多“应试”特点的教育实践中,是留下了诸多教育空白的,这些空白的补填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应关注这些方面:学习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学会学习方面的教育;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是现代人格的一个前提;科学素质,这里侧重指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艺术素质,审美情思的情灵陶冶;还有未来意识,对明天的强烈感悟

有位校长讲:我们学校的育人口号是:素质+特长。校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我想,素质包括不包括特长呢?由此再延伸一下,素质教育是不是一种特色(长)教育呢?不讲特长何言素质,讲了素质怎样体现特长……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素质)。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可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现在是日日见诸报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框架构建,有不同的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分析,似乎总有对素质教育只是掀起一角面纱之感。当年陶行知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素质教育几类陶氏的“真人教育”。一个提法若是包容太大了,就显不出个性了,其中的科学性含量也就因而失去开采价值了。所以,应在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上做些文章,在素质教育的不同风格上做些文章,而不是去企图一下建立起什么素质教育大全。

“素质”的内涵极丰富。“素质教育”是个无边的大圆,外延无边。素质教育也可说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但这样说有点语言游戏了,一个口号包罗万象,也就没特色了。现在,在到处都讲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进行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什么新质,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等,现今运作着的教育哪些具有素质教育的成份,哪些没有,在目前如何具体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苏联的一种战斗机,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威胁,后得到一架,经研究,其部件远不如美国同类机的件,但装配起来组合成为一架飞机,性能却是异常优良。人的素质也有类似处,在我们将素质分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是从其它类型、结构上划分时,切应注意:人的复合素质的培养。复合素质使得人的各种素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人的素质,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个性上讲,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向前进发的河流;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素质观是必要的,这是对素质进行开发、激励的前提之一,生气灌注、灵气巧蕴的教育;知识相互迁移、相互优化应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不少学校都在把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硬手段来抓,这固然不错。但是,切莫忽视了办学思想、教师素质与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好条件当然对培养素质人才起着大作用,但不一定好条件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出现更取决于人格、责任、使命、道义的力量。

十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又具有邓亚萍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在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那些基本素质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十一

如果说:我们常讲的素质或素质教育这些词语是偏重于后天的一种教育结果,那么,元素质则偏重于指先天的一种生成。它是人的自然史过程的产物,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量的积累而渐次引起的质之飞跃,是动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晶体,是人之被称为人的一种自组织行为,它更多地是指整体的人类具有的一种素质。

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

素 质 教 育 论 文:

《素质教育随想》

教师:林玉

2006.05.17

第五篇:职业教育随想

职业教育大家谈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主要说一说职业教育本质属性

第一、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所谓适应性,《辞海》解释为:“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那么,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的能力。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规定性”,是其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

职业教育、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中介性。

所谓中介,就是在发生关系的双方之间起媒介桥梁作用。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有人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无中介性?诚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试想,如果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人”,岂不是成了社会“废人”?那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

第三、职业教育的产业性。

根本的一条就是它的市场性,即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通过生产、销售等手段使企业获得自身发展。基础教育是不是有产业性?回答是否定的。基础教育重在学生德智体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没有职业定向性和市场性,因而不具有产业性。高等教育具不具备产业性?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从高等教育的起源来看,最初它是一种“自由”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培养“高

尚人”的教育,并不具有将“产品”(学生)推向“市场”(就业)的市场性。后来,高等教育演变成了一种专门教育,具有了职业性和市场性,因而也才具有扩大招生、加强教学和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的产业性。恰恰相反,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市场性。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机制。

基本框架

1.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概念,要随着国家、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使得理解这种变化成了职业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命题虽然很简单,却是以下七个命题的前提。

2.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和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与课程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粗略地划分为六大类: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因此,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现实形态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3.在这六类因素中,每一类都包括许多更为具体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组织形式等;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哲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等。

4.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作用不是线性的,其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例如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能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必须,另一方面却可能出现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造成工人失业,使得许多人为了寻求就业的稳定而去追求高学历,从而阻碍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其最终作用到底如何,要取决于它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因此,每一种因素都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要和其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最后作为合力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产生影响。比如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管理的两大制度,即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结构以大型企业为主,以及日

职业教育本战后失业率很低也密切相关。

6.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与学生和家长、企业、政府、学校的职业教育观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他们的职业教育观来实现的。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有它存在的主观性。如果某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被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或是学校所认识,那么它的影响只能是潜在的,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现实作用。

7.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交互作用达成的一种平衡。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教育

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每一方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确定的。比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以及综合高中的出现,在其中起了极为关键作用的便是学生与家长的升学愿望。这里不仅把政府看作为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8.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这六大类因素在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某些因素由于其作用特别强大,有可能会掩盖其它因素的作用。比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关键因素便不在教育外部,而是在教育内部,那就是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普高热。它的负向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相应发展这一正向作用。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

职业教育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就不能漠视、回避、歪曲乃至否定人的权利与利益。离开人的权利与利益的任何关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先进性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离开人的权利与利益的任何职业教育思想都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而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弊病要根据保障人的权利与利益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生存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与利益,一群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吃饱穿暖。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讲人的生存,职业教育能生存吗?不讲人的生存,奢谈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有意义吗?对人的生存的关怀才是最基本和最大的关怀。无论多么崇高的职业教育目标都不能离开人的生存这一基点,越是深深地立足此基点,职业教育就越坚实有力。

总之,为人的权利与利益而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永恒的和根本的目的:职业教育的万千行为,皆应立足人的生存;人们演绎出来的职业教育的气象万千,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此,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一道经常检讨:我们是否忠于人的基本权利与利益。职业教育就要在这种经常的检讨中生存,在更为深刻的检讨中发展。

上一篇: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加油站管理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