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教育语录

2024-05-03

教育名家教育语录(共10篇)

篇1:教育名家教育语录

1.陶行知: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3.孔子:夫孝,德之本也,教只所有生也。

4.叶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5.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6.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7.叶圣陶: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8.朱小蔓:如果你是班主任,应当努力成为关怀型教师,必须学会怎样与学生沟通,学会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德育,因为教育必须培养有人格、有端正品格的人。教育必须培养有正面价值观、有积极人生态度、生活态度的人。

快乐、兴趣是人类生命个体最重要的两种基本情绪。

9.魏书生:松、静、匀、乐

民主:老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师生互助的关系、发展学生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决策过程要民主商量。

科学:建立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

10.英国作家萨克雷: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11.任小艾:教师就是用心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习惯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就是服务,即满足需要;班主任的七个方法:调研、反思、改变、创新、总结、读书、提升。

12.清华校长送给毕业生的五句话: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1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真正能受。

14.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一旦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底线往往就被冲破了。一般来说,通知家长的频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

15.德育专家倪敏达:

篇2:教育名家教育语录

幼儿在心理和智力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所以他们行为的塑造大部分是靠模仿身边人。在幼儿时期,父母是幼儿最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着幼儿的行为。幼儿期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如果家长想要达到幼儿将无意识行为转化为有意识行为的效果,必须对幼儿实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家长在家庭中使用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6岁之前是孩子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幼儿身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且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养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或者人格不健全等问题。

在幼儿6岁前,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亲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受影响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认真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清醒、全面的认识幼儿行为问题,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对标准是:必须与年龄相符;必须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通过学习能掌握所处社会的语言,参与社会生活相互交往;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遵守纪律,能懂得奖与罚的意义;能正确处理与小伙伴的关系;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一致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养成影响深刻。

父母是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个体之一,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幸福,给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在父母的爱护下,在良好家庭环境的渲染下,幼儿性格外向,对外人恐惧感较低,心态乐观,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做出的行为。亲子关系亲密,幼儿与父母互动行为良好且频繁,幼儿的行为符合常规标准。亲子关系恶劣,家庭环境沉郁,亲子互动有问题且较少,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带有明显的忧郁性。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更是起到了决定作用。家庭教养方式要求幼儿必须对家长说的话绝对地服从,不能反驳。这类家长沉浸在“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我的孩子好”这样的错误思想中,他们认为幼儿年龄小,缺乏经验,自己做的决定比幼儿做的决定好,强迫幼儿做家长喜欢的事,幼儿只要服从就可以。但是,在幼儿一味地服从中,幼儿最基本的自主性、创造力、社会性发展等珍贵品质都在慢慢消退。接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幼儿,他们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他们习惯了言听计从,不愿意反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非常压抑且易怒。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在家长对幼儿所有的要求都给予满足,家长认为幼儿犯的所有错误都应该被原谅,不会追究。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过多,每一个家庭都把幼儿捧在手心里,出现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家庭越来越多。

生活在这种教养方式的幼儿,只要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不能控制自己。当他们犯错误时,第一反应会是推卸责任,对造成的后果不以为然,任性冲动。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于幼儿的成长漠不关心,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状况都与自己无关,认为教育幼儿的任务应该是幼儿园承担的,与幼儿是很少进行沟通的。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他们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所以比较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冷漠,自卑敏感。当他们犯错误时,他们意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篇3:教育名家教育语录

一、名师引领

本期论坛由威海市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提供主题并主持,该内容系名家工作室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研究内容提炼后的精选话题。在正式研讨前,工作室成员多次通过网络Q Q和微信扩大宣传,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5月12日,工作室全体成员集聚工作室所在地文登区葛家中学参加论坛的筹备会,实地研判探讨,推敲典型案例,梳理明显分歧,确保研讨的基本方向。同时,针对话题提纲进行了话题引领、回复、小结分工,力求责任清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

5月16日上午8∶00研讨正式开始,主要围绕“技能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这项主题展开。在线研讨中,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体育教师积极互动,观点交锋,和而不同,气氛热烈,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热情。主持团队成员整体协作、分段推进,解答疑问、有序引领,环节小结、有条不紊,保证了话题的研讨方向和质量。晚间,主持团队继续在线,与部分白天因事没参加讨论的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话题研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研讨、交流、分享,大家提供了很多提高学生学练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二、行政推动

本次研讨活动得到了威海市教研员吕晓峰老师、乳山市教研中心市艺体室于涛主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乳山市西苑学校积极申请、承办了本次网络研讨现场会。5月11日,各市区教研员均通过行政部门转发了威海市教研中心下发的参与第87期“草根争鸣”论坛研讨活动的通知,对论坛注册、登录、研讨过程等提出了明确细致的要求,并将各市区的参与情况列入各区市和学校的教师培训项目考核,从评价机制上保证了教师参与率,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威海市教研员吕晓峰与乳山市教研中心副主任刘聪、艺体室主任、体育教研员于涛、威海体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吕兵文、西苑学校副校长尹耀共同拟定筹备方案,从会务协调到会场布置及服务,从器材设备到新闻报道,从车辆停放到安全保卫等,力求周密细致、全面周到。乳山市西苑学校校长王增良安排了100台电脑,购置路由器两个,弥补了微机数量的不足,两个微机教室、一个录播教室、一个会议室均安排了精干的网络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现场同步参与研讨的设备充足、网络畅通。同时,各区市教研员还积极通过本地区的行政办公QQ群,积极引领广大体育教师参与论坛。本次活动现场汇集了威海市辖区内所有的体育名师和骨干,强化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论坛的研讨质量。

总体上看,行政力量的推动,有力地保障了本次活动参与质量和效果。

三、特色现场

一是多种方式并用。本次论坛采取了上午和晚间集中研讨,其他时间自由讨论的灵活方式进行。上午来自威海市2市5区的体育教研员、名家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共140多人齐聚乳山市西苑学校的网络研讨现场,同时全市其他非与会的体育教师在本校同步参与,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共同交流。晚间,由主持团队继续组织研讨,一方面为上午时段因事不能参与的教师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部分上午已经参与但有新的观点的教师二次参与提供了机会,由此进一步拓展了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整合会议资源。为了充分保证话题研讨的深度和质量,经名家工作室协调,威海市教研中心还举行了威海市中小学运动参与水平的专题研讨会。会上于涛主任进行了《用好评价杠杆,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水平》的典型经验交流,吕兵文老师介绍了关于“运动参与”主题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情况。会议主题与论坛“关于提高学生学练热情”的话题高度对应,有力地深化了本次活动。三是特色展示。会议间隙,与会者观摩了西苑学校的“体验教育”理念下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展现了学生积极投身体育活动的一个侧面,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

篇4:我国教育名家学生管理理念研究

关键词:学生管理理念;教育名家;理念研究

一、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学生管理思想

(一)孔子

孔子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主张实行人治。孔子是以其“仁”“德”为核心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使弟子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与“思齐”之念的。孔子为人十分谦虚,他不但不承认自己达到了“圣与仁”的境界,而且从不承认自己“有知”,而是用自己勤学多问,学而不厌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孔子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包括知识、道德、音乐、身体等各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重视音乐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不主张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运用严厉的体罚。

孔子强调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对学生提出了“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的要求。他周游列国之时,学无定所,教无定时,而他身边的弟子却前簇后拥,自愿跟随,无人离开。这正体现了孔子实行民主管理的魅力。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孔子还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意培养学生刻苦自学、虚心好问、持之以恒的习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觉精神方面,孔子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十分强调“感化”的作用,从没有论及运用体罚的管理方式。同时,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二)蔡元培

1.倡导学生全面发展

蔡先生反复申明并一再倡导,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为宗旨,从而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崇好美术的素质”、“自爱爱人的美德”的健全人才。

2.注重学风、考风建设

学风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因。在学生学风建设方面,蔡元培首先致力于改革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改变观念,端正态度,研习学术,修养德性。其次,蔡元培反复训诲学生要集中精力、专心读书。他指出:“做学生的第一件事就要读书。读书从浅近方面说,是要增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预备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材;从远大的方面说,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作最有价值的贡献”。再次,蔡元培主张拓宽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他尖锐批评了大学中存在的那种抱残守缺、偏狭一科、分数挂帅、忽视智能的陋习,呼吁学生要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破专已守残之陋见”,“立融汇贯通之学风”。

3.注重学生自立精神与自爱意识

在学生管理方面,蔡元培尤为注重学生自立精神与自爱意识的培养。对此,他主要提出并贯彻了“六自”方针:一是诱导“自尊”。北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脱胎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因此学生大多为“京官”,只是“抱了一种或升官发财的目的而来”,所以蔡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学生中端正学风、整顿学纪,“以引起学生自尊人格、服务社会的精神”。二是勉励“自学”。他指出:“最好使学生自学,教育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因为从学习效果来看,“单靠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但学生通过自学,“随时注意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紧要”。三是提倡“自治”。蔡先生反复叮咛学生:“以后望注意‘自治’二字,人人能管理自己,同学能互相管理”。如由蔡先生倡导成立的北大师生“进德会”,以不嫖、不赌、不纳妾为基本戒条,影响甚广。四是主张“自省”。蔡先生指出:“学生方面,也要自省”。有自知之明,存反省之心,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为人处世和学习研究中的不足,查缺补漏,不断提高。五是鼓励“自动”。他认为:“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动笔,勤于思考,在深钻细研中不断进步。六是力求“自助”。他指出,学生应该懂得:“教我的先生既不能很知道我,最知我的,便是我自己了,如此,一切均须自助为好”。

4.教育学生敬爱师友

蔡元培再三告诫学生,要“礼貌有加”、“敬爱师友”。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道:“行道之人,偏迷方向,执途人而询之,必致谢词。欧美各国,入肆购物,彼以物来,此以钱往,必互道谢,为教员者,牺牲其研究学术之时间与心力,而教授诸君,指导诸君,所以裨益诸君者,较诸指途、售物,奚啻百倍?”任职北大校长期间,他针对屡有发生的学生对教师“辄悻悻然形于辞色”、“甚至为鄙悖之匿名书信、匿名揭帖,以重伤教员之感情”的行径,郑重地发布了《劝北大学生尊重教师布告》:“深望自此之后,诸君对于教员,益益亲爱,益益诚恳,全体同学中,不再发现有不合情理之举动”。蔡先生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对后来形成北大尊师爱生、学友互助的优良校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改善学生管理方法

蔡元培曾劝告北大校政管理人员与教职员不断研究接近学生、管理学生的有效方法。他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满腔热情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一味地“严刑峻法”、拘泥训诫,而应在“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同时,努力探索一些灵活的管理方法,旨在使他们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陶行知

1.提倡学生民主自治

陶行知学校管理实践的一大特色就是提倡学生民主自治,声称:“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管理自己的手续,鼓励自治,这便教学生对学问方面和道德方面,都要使他能够自治自修。”他还明确提出学生自治如果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几种弊端,告诫大家在实践中必须加以克服:把学生自治当作争权的器具,把学生自治与学校立在对峙的地位,闹意气,凡共和国所发现的危险,都能在学校中发现出来。最后他提示:“我们要注意这许多弊端都是办理不妥当的过处,并非学生自治本体的过处。”陶行知提出要把学生自治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当成一个学问研究。

2.注重训育工作

陶行知就训育工作方面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历来办学的人谈到学生品行问题就联想到宽严的理念。其实从前学校一味盲目的压制,近年学校一味的放任,都是不应该走的错路。训育问题不是宽严问题。希望担任训育的人,第一,要打破宽严的观念,要在宽严以外谋解决。第二,真正的训育是品德修养之指导。各种事有各种做法,指导修养之法也跟了它不同。同是一事,处不同之地,当不同之时,遇不同之人,那做的方法及指导修养的方法也就不尽同了。”

3.平等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1919年在《新教育》为题的讲演中强调:“不靠一个人,也不靠少数人,使每个学生,每个教员,晓得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肯与学校同甘共苦,那才是共和国的真学校,不可摆出做官姿态,事事要和学生同甘共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指导他们。”1924年他在又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办旨趣》中说:“教职员和学生共生活,同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我们深信这种关系共享、共事、共修养的办法。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他尤其强调办学者要“待学生如亲子弟”,“办学如治水”,对学生不能强势压制,而要应势利导,形成一种和谐、合作、民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

二、几位教育名家的思想对当下学生管理的启示

(一)明确学生的地位

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学生是办学的原动力,社会要设置多少个教师岗位以及办多少所学校,取决于学生的多寡和分布状况。

从教育发展史看,教育目的论上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前者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社会。后者强调人的自我发展,主张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着个人发展。

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对学生地位的看法,“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整体的作用和意义,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则较少的关注,尤其是在整体和个体发生冲突时,这种目的观倾向于维护整体利益牺牲个体。而“个人本位论”目的观则相反,它强调作为个体人的意义和价值,即使是在整体和个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它首先考虑个体。我认为这正是造成我国和西方不同的学生管理方式的思想原由之一,两种看法和实践方式虽然各有优缺点,但是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关键是是否符合国情,对其进行改革也要立足国情而不是照搬照抄。

(二)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系统化的看法和观点。它蕴含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希望,学生管理正是从这里开端的。

第一,学生发展的整体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强烈。要求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等方面打下全面基础。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将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当前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素质教育一提再提,应试措施也跟着不断翻新。目前的形势下,不顾升学率是不可能的,如何在保证升学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教育管理者们的考验。

第二,学生发展的主体观。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成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应该是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主要是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善于用尊重、理解、关心等方法去启迪、教育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第三师生关系的平等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前提。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缺陷和个性的萎缩。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以自尊、尊人互为依存的师生平等观为基础。

(三)把握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特点是指学生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殊规定性。一般认为,学生管理的特点有:全员性,即各方面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全面性,即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性,即要注意寓理于情;反复性,即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学生管理要有反复做好工作的韧性;主体性,即管理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阶段性与连续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并且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管理必然要体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具体性和直接性,学生管理除了制定和公布一些规章制度、条例、行为规范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采取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有效的指导;集体性,即学生管理要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来展开。

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热爱、尊重、信赖学生。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他不仅被塑造,而且他能意识到自己也在塑造自己,他不仅为教育目的所规范,而且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需要有学生的自我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敖洁.试论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3,(3).

[5]彭玉丹,朱爱虹.学生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6]巩在暖,巩在禄,祖佩香.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篇5:全国教育名家论坛

康晓君

2014年3月日

17赴郑州学习心得

3月14日至3月16日,我有幸与我校10名领导及教师随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和领导赴郑州大学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3期“新课标”暨当代名家教学艺培训会,这次教育名家论坛,分别由徐长青领导的天津团队、黄爱华领导的江苏团队、柏继明领导的北京团队、这三种团队分别带来了他们的“简约教学”,“大问题教学”、“游戏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

3天的学习短暂而紧张,我却从中收获了很多。名师教学可谓“清新而深遂,灵动而扎实。”他们从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组织教学,风格各异,引人入胜。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整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所上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教师观,他们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彰显了名师风范,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停的赞叹声,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以徐长青老师的课堂为例,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感。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水到渠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在徐长青老师所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上,我欣赏到了徐老师高超的导入艺术,他在课前以“魔术”吸引学生兴趣,所谓的魔术,就是就地取材的“撕纸”,这个让学生好奇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二、唤起已有的经验—“顺水推舟”《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纸能否撕出2010片、2011片、2012片?学生初次接触会对这样的问题觉得无从下手老师讲解这样的问题也会觉得头疼,觉得自己说的很清楚了,可是学生总是不能理解。徐老师讲的这节课让我也获益良多,徐老师善于让学生运用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反应很快就知道学生的就近发展还在哪,然后利用就近发展还拓展新知识,也就是他讲的“回头看”,“知难而退”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使学生零散的感性认识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而这种学习体验过程在我看来比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更珍贵,它会影响学生对其他事物的思考,为学生的今后学习生活积累财富。

三、尊重每个学生成长的权利—“海纳百川”,在我们平时上课中,我们总是有意成无意的在向学生透露我们心中正确的答案,使学生总是按着老师设想的去做,没有自己的看法,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听不到答案的对错,他总是在鼓励同学们,即使答案不同,只是告诉同学们那是因为大家思考的角度不同,他是从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探索的快乐、学习的自信。而我们大多数老师习惯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学生的行为,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学生,这就造了教育的偏差和对学生的误导,所以,我们必须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接受多元共存,真正做到“海纳百川”。

除了徐长青老师,我还听了其它12节高质量的观摩课,每个老师给人的感觉都是浑身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洋溢着灿烂与热情,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及课堂的生成,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循循善诱,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短短的3天,我收获了很多,我会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让学生在教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篇6:中外教育名家励志名言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 如果青春的时间在闲散中渡过,那么回想岁月将会是一场悲凉的悲剧。——张云可

6. 只有朝着一个方向尽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勃朗宁

7. 据我察看,大局部人都是在别人旷废的时间里锋芒毕露的。——福特

8.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9. 在一个国家之内,只少数人有钱是假富,要多数人有钱才是真富。——孙中山

10.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11.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王夫之

12.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13. 一个人假如胸无大志,既使再有绚丽的举措也称不上是巨人。——拉罗什夫科

14.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5. 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卢梭

16.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

17. 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托尔斯泰

18.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饥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轲

19.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篇7:古代教育的名家名言

2) 因材施教。——孔子

3)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4) 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5)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6)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

8)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9)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10)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1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司马迁

1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3)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

14)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哀。

15)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16)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17) 成功教育从培养好习惯开始。

1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9)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篇8:教育名家教育语录

江阴华姿职业学校于2008~2009学年度五月开展了“红五月”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国旗下讲话启动健康周活动, 班级心理板报宣传全面铺开心理健康周教育, 宣传海报、相关趣味知识板块、广播站知识宣传及心理健康教育简报普及心理健康常识。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进行心理体验, 同时与之合作进行现场个案咨询、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提供必要的援助, 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此次活动, 让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 关注自身身心健康, 提升学习工作质量。然而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并得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

一、厌学心理

学校大部分是职校生, 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及学习能力较差等原因, 对职校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因此对学习毫无兴趣, 产生厌学情绪;部分职校生认为读职校无升学的压力, 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 学习上得过且过;甚至个别学生出现“学校恐惧症”, 一进学校就头痛或身体不舒服, 无心学习。

辅导方法:对此情况我们采取了具体分析其原因, 对症下药, 鼓励为主的措施,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布鲁纳曾说过:“对于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需要”因此, 教师应经常教育学生:市场经济也是知识经济, 优胜劣汰, 竞争激烈, 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 而实力就来自于平时知识的积累。这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 因人施教, 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自卑心理

有的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佳或自身有某些缺点、缺陷,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讥笑、指责而导致自我评价偏低, 认为自己无所作为, 生活态度消极;有的职校生认为读职校“低人一等”, 有负父母的希望, 从而产生自责和自卑。这种自卑表现为对学习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对工作畏手畏脚, 不敢或不愿在公众场合或他人面前做事。

辅导方法:对此情况我们加强其挫折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告诉他挫折是职校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遇到的问题, 在挫折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我们在开展活动中, 加强学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可适当给学生设置困难和挫折, 让他们体验克服挫折的喜悦, 使他们不断地激励自己, 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教育机制。同时,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 应渗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育工作者以自己的良好行为自觉影响学生, 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适应能力弱

不少家长对孩子袒护娇惯、过度保护, 样样安排周到, 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和挫折, 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和意志能力的培养, 他们一离开父母就什么也干不成, 处事优柔寡断, 难以独立;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 无从下手。甚至个别学生把小挫折看成大失败, 整天忧心忡忡、泄气消沉。

处理方法: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 关心职校生的成长, 以爱心激发职校生的自信心。为了使职校生能健康成长, 应积极创设以学校为中心, 家庭为基础, 社会为依托的多渠道、多功能的教育网络, 形成人人关心职校生的好局面。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要热情地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其树立战胜困难, 迎接挑战的自信心, 从而能在日益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篇9:马卡连柯教育语录摘选

我所理解的教育目的就是人的个性的培养计划、人的性格的培养计划,而且,我把个性方面的一切内容都包括在性格的概念中,这些内容就是:外部表现和内心信念的性质、政治教育、各种知识,即人的个性方面的全貌。我以为,我们做教师的应当有这样的人的个性培养的计划,我们应当力求实现这种计划。

我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看到了应当有培养个性的一般的“标准”计划,还应当有对这个计划的个别修正案。对我来说,还没有产生过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应当成为勇敢的人呢?还是我应当培养胆怯的人?这里,我假定好了“标准”,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勇敢的、刚毅的、诚实的和爱好劳动的爱国主义者。但是,如果遇到了像天才这样的个性上的细微之处时,那该怎么办呢?有时候,当遇到天才的时候,会对它产生很大的怀疑。有一个男孩在十年制学校毕业时,我就有过这样的情形,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捷连秋克。他学习很好,成绩是全五分(我们学校当时采用五级制记分法),以后他想进高等工业学校。我早已发现他有很大的演员天才,而且是非常稀有的喜剧演员的天才,特别机智聪明,有天赋的悦耳的声音,富于表情,是一个聪慧的喜剧演员。我观察到只有在演剧工作这一方面,他才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果上工业学校,他就是一个平常的学生。但是,当时有那么一种爱好,所有我的“孩子们”都想做工程师。如果说到做教师的话,大家当面就会笑起来。“为什么偏要去做教师?”“那就去当演员。”“您说到哪儿去了,演员算什么工作?”于是,捷连秋克进了工业学院,我深信我们失掉了一个出色的演员。我让步了,归根结底,我没有权力挽回这件事情。但是,我总是不能释然于怀。他学习了半年,来参加我们的戏剧小组。我想了又想,最后决定召他参加社员大会,我说我要就捷连秋克的问题向大会提出申诉,因为他不服从纪律,上高等工业学校去了。全体大会上大家说:“你怎么不害臊?给你说了,而你不服从。”大会最后决定:不许他上工业学院,决定把他送到戏剧专科学校去学习。他很不高兴地走了,但他不能够不服从集体。他得到了奖学金和公共宿舍。现在,他成了出色的演员,已经在一个有名的远东剧院演出了,在两年中,他获得了一般人十年才能获得的成就。现在,他非常感谢我。

但是,如果现在我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还是没有解决它的把握。谁能了解捷连秋克?我有什么权力硬要用强制办法呢?改变这种志趣的权力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不过,我深信每一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是否有权干涉学生性格的发展,并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呢?还是只应当消极地跟随着学生的性格走呢?我以为,问题应该这样解决,那就是:有权干涉。但是,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个别情况要个别处理,因为,有权力是一回事,而能够做得好是另一回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怎样根据个人的品质、个人的爱好和个人的能力,引导人向他最需要的那个方向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工作的最主要方式,我认为就是集体。

我相信,如果一个集体没有目的,那就不会找到组织这一集体的方法。应当向每一个集体提出总的集体的目的——不是向个别的班级提出,而是必须向全校提出。

儿童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其强大程度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这样的集体,自然也是容易解体的。种种错误,领导的种种更替,能够使集体变为人群。但是,集体存在得越长久,集体变得越坚强,那它就越容易延续下去。

这里,我们要谈一件重要的小事情,这件小事情我是要特别坚持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传统。任何东西,也不能像传统那样地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任务。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传统,当然就不会是好学校,而凡是我所见过的好学校——就拿在莫斯科见过的好学校来说——都是具有传统的……孩子们知道这些传统,不是得自记载,而是凭借某种直接的感触……儿童们生活在这样的传统之网里,会感觉到自己是在具有特殊的集体规律的环境中,并因此而自豪,力求改善这种集体规律。我以为,没有这样的传统,要有正确合理的苏维埃教育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尊重自身美德、感到自己集体面貌的坚强的集体,正确的苏维埃教育是不可能有的。

凡是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集体的地方,凡是集体没有统一的工作计划,没有一致的步调,没有一致的、准确地对待儿童的方法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那里就应该有一个教师的集体。因此,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随心所欲地单独工作的优秀教师要好得多。

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这样的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互不猜忌嫉妒,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够教育儿童。因此……我们的教育人民委员部现在郑重地提出了关于加强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影响和权力的问题。这一措施,会促进发展教师工作中的集体性。

[编者选自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译:《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篇10: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2012-02-09 10:53:14)[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分享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朱

(宋代大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陆

游(宋代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陆桴亭(明末教育家,理学家)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从教育意义说,要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们读经、史、古文。

王光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无疑表明了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走向复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习读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优秀成分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和推进作用。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季羡林(国学家)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南怀瑾(国学家)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

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轻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唱歌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有益身心发展,它不同于“强记”,“强记”是填鸭式的教育,且容易忘记,对小孩的身心无好处。

杨振宁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中小学生就可以做。我们体育运动可以从娃娃做起,文化也要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古

代的东西是文言文写的,有些地方可能不大通,没有关系,小孩子记忆力好,先记下来,慢慢消化。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有些故事,讲一遍,听过去就完了,可经典文化不一样,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当时我提出要补中国历史教育,否则毕业后都给人家打工去了。

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许多中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台湾。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古诗文诵读还要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讲得多么深刻,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美国八十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顺便提及,正因为考虑到人文文化对人的人格与感情、人的思维方式与水平、人的非智力因素等影响极大,考虑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规定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王元化(著名学者)

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提倡诵读古诗文,不是为了

复古,更不是企图通过它来抵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核和分辨,探索并找出适当的资源来和汲取过来的外来文化同流合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汤一介(哲学家)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诵读我们自己的古诗文的同时,能不能也从小用英文背诵一点外国的东西?如莎士比亚有些很短、很美的句子,雪莱的诗《致云雀》等也都脍炙人口。王财贵(台中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到那时,中国除了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礼义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目标,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让下一代熟习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小孩子对背诵很热衷,很喜欢,一点也不困难,如果不给他们背诵有用的经典,他们照样要去背电视广告、去背流行歌曲。

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客座教授)

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

“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倍文曰讽。”“文”当然是指文学作品,倍即是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使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教学法。

叶嘉莹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国正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

先说古。古老的并非都是陈旧的,麦稻菽粟,发掘远古的墓葬就有发现,但是至今仍然离不了它,离了它就会饿肚子。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

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我们离不了它。再说难。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金

(著名小说家)

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余秋雨

(著名作家)

谁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从一批大师重新挖掘和阐释古代经典作品开始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

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

蔡志忠

(台湾文化经典漫画家)

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他的理论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布尔沃?利顿

(英国著名学者)

读科学著作要读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

笛卡尔

(法国著名哲学家)

上一篇:关于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开发政策梳理下一篇:垃圾分类标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