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2024-05-06

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精选10篇)

篇1: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寓情感教育于《历史与社会》教学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根据现状,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探索科学合理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策略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并列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三大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意味着“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对这一课程目标实施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观念上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情感目标。目前,不少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只重视知识目标而不重视情感目标,把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看成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片面地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教学目的,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在教材中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感情、环境责任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以及与历史与社会科学本身密切相关的思想价值因素,第三,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评价方法缺乏准确性。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都能直接体现在考试中,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则相当缓慢。一直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历史与社会测试中难以考查,对情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很难有合适的、准确的评价方法。虽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供了一些评价方法,如观察法,但是不易操作。

二、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

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始终起者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实际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实施策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转变观念,挖掘情感因素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人的发展”转变,强化“情感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培养无偏见地与各国人民进行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又如对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八国峰会’国家的人口和GDP”和“一些贫穷国家的人口和GDP”这样的图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可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把那些反映国情、反映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树立榜样,渗透情感教育

《易经·上经》中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表里如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在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追求真善美”的教学中,在一学生深情的朗读《背影》片段时,笔者不禁想到了正卧病在床的父亲。那届学生毕业后,给笔者的来信中这样写道:那天,您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在即将溢出的一刹那,您走到教室后面,不着痕迹地将它抹去了。那一刻,下课常闹翻天的我们在一种无声力量的指挥下,都格外的安静,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的。其实其他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一切。您没有请一天假,只是医院、学校两头跑,在我们面前还要极力保持平静。您眼角湿润的那一刻,我看到您周身散发着光芒,一种伟大的光芒,您就是这样常常用您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用您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

第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响,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从另一层面上讲,学生的情感也往往是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也是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包括师生生动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播放音像资料、提出问题等多种手段,如“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教学的情感目标在于通过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笔者先以叙事的形式交代玄奘在天竺的佛学交流以及《大唐西域记》的影响,又剪辑部分影视资料,图文和声音交融,让学生体会唐玄奘在取经路上的艰辛,体悟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由此引导学生对于困难和未知领域,要勇于实践,对于认定的目标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期望中的目标。

第四,联系生活,触发真实情感

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身边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刺激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如笔者将《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的情感目标设置为: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信念和励志创新的精神。为顺利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通过实际调研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工业文明所带给人类的生活上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再结合资料研究,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工业文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体验科技发展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样课堂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书本知识“活”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的情感目标,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正确评价,引导情感态度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历史与社会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评价的确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终身学习的愿望;民主与法制观念等。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就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努力实践,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卫青等.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4.陈建芳.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5.唐少华.历史与社会学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

版.2005年第6期(下)

6.诸小华.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第5期

篇2: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1、知道要为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

2、能遵守共同的规范,能为集体荣誉感担自己的责任,与他人合作。学习过程

一,热身活动:承担责任

1、孩子们相隔一臂站成几排,教师喊1时,向右转,喊2时,向左转,喊3时向后转,喊4时,向前跨一步,喊5时,不动。当有孩子做错时,做错的孩子要走出队伍,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教师陈述:

你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很棒,!

面对错误时,大多数情况是,没人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少数情况是有人认为自己做错了,但没有勇气承认,因为很难克服心理障碍,极少数情况,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错了。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直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并且改正。二,主题导航:成功的原因

1、以班级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成功的原因的理解。教师陈述;

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我们总是成功的学会了很多事情,或者完成了许多任务。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自己能学会这件事情?或者能完成这个任务?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提示:有些学生可能不能,很清楚的描述成功的原因,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让这些学生选择,例如,“运气”,“努力”,“聪明”…… 三,探究与体验:

活动一:裁剪句子

1.教师把复印好的“摸奖桶”材料分发给学生,每组一份。让学生共同阅读材料上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都剪下来,并装进信封里,每组材料,装一个信封。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积极态度,学会适当的承担责任,让学生相信,如果他们成功了,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认清好,如果他们没有成功,那么是因为他们需要更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教师陈述:

老师分发给大家的材料中,列举了很多条成功的原因,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一下哪些句子表示这个人是在自己身上寻找成功的原因。活动二:是否承担责任

1.小组讨论确定哪些句子表示这个人是承担责任的?哪些句子表示他们把事情的责任推卸给外界,而不是归结为自己的原因?

2.把学生召集到一起,讨论他们的想法,并强调突出他们理解上的分歧。教师陈述:

同学们,你们通过小组合作,确定了每个句子是否是这个人承担责任的表现。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把事情的责任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而不是推卸给外界,我们就能更好地达成我们的目标。

四,总结与反思:我对承担责任的认识

1、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是否有承担集体任务,努力的思考和讨论,反思在本节课开始时自己谈到的对成功原因的认识。教师陈叙: 孩子们,想想刚上课时,大家所谈到的自己对成功的原因的理解,现在是不是有了认识上的改变?

教学资源:摸奖桶

1.我在游戏中输了,因为我没有练习。2.我在游戏中输了,因为对方作弊。3.因为他都我发笑,所以我被老师叫出教室。4.在那次贫血检验中我答得很好,因为题目很简单。5.我的数学作业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因为老师喜欢我。

篇3: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作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体现的主要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在小学教学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调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理论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兴趣不断进行品德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其次,道德情感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使学生将自有的情感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清楚明白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进而实现道德自律。再次,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是受情感认知影响的,小学生能够通过形成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进行道德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产生都是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的。最后,道德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起到终身影响的作用,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1.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认知缺失

现阶段虽然小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培养,许多教师依旧忽略了小学生道德品质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认知上的缺失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困难。例如,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没有上进心,无法从小学生的视角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道德情感教育。

2. 教师教学没有联系实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课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小学生情感现状的了解,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情感现状,教师常常选择了回避,这种纯理论的课程无法使小学生对品德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假大空的方式进行讲解。

3.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以说理型为主,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感,在小学生没有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无法得以实现。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教学活动缺乏交流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无法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扭曲等现状,情感道德教育无法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不愿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反馈给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情感教学呈现出较差的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1. 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实现道德情感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交通问题产生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为模拟情境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在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知情感,将现实实际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提升道德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一次选举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举方案设定,在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 融入情感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人文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感,以耐心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自身道德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图像展现,和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加强学生美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这一内容教学达到效果。

3. 利用实践实现情感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情感融入情感行为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正将学到的情感内容融入情感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实践体验,促使情感培养内容实现内化,进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品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既能够影响小学生自身的人生发展,也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学生特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培养,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摘要:在人成长的一生之中,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道德情感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特别注重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文章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为探究主旨,通过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描述,具体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及培养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23).

篇4: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一、智慧导入,催生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小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引子”,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认知氛围,使学生迅速地将兴奋点由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今天早上吃什么了呀?那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吃的面包、稀饭经过了多少人的劳动才到了我们的餐桌呢?再看看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它们又是经过了哪些人的劳动才穿到了我们的身上呢?在课的开始,以聊天的形式,从每天都必不可少的早餐和衣服谈起,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劳动,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注重体验,激活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生成的情感教育话题是以儿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项活动目标。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角色”实践中唤起心中的情感,积累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

例如:在“同学之间”一课中,我出示了学校开运动会时,班级拍摄的照片,在同学们回味运动会给大家留下的美好回忆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当你要上场时,你的衣物是谁帮你照看的?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是谁在为你加油的?当你受伤时,是谁陪你去保健室的?唤醒学生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时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壮壮踢球时撞到了同伴乐乐,两人差点打起来,后来经同学们劝阻,球赛继续玩下去,玩得很高兴。通过表演,让学生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处理有情境感,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明白如果我们互相体谅了,小矛盾就没有了。情境表演可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会,而不是将结论停留在口头的空话。

三、有效对话,深化情感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体验活动中的智慧对话,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深化和行为的外化。

例如: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我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再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环境污染的资料,师生体验活动如下:

师: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要想使它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1:不捕杀动物。

生2:不乱砍滥伐。

生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

师:同学们,拯救地球要从我们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呼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和我们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花更艳,真正做一名环境保护的绿色小卫士。

四、艺术留白,品味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教学技术,更需讲究教学艺术,尤其是留白艺术。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的大容量、高密度,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和探究空间。其实,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适当的空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在“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中,要求我们通过电视、广告和网络三个主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上,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了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之后,我以一句“同学们,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有电视、广告和网络,我们的生活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这一疑问我没做过多的解释,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虽然,他们的思想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通过思考,他们或许能开辟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更为广阔的情感空间。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师要以情感为突破口,以情感人,以情明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育和育人两者完美融合。

篇5: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1、知道欺负事件中的倾诉者,被欺负的,参与者和目击者。

2、能体会欺负事件中人们的感受。

3、能同情被欺负者。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大树和松鼠

1.分组,三人一组。二人扮大树。面对面,伸出双手,搭成一个圆圈。一个人扮松鼠,站在圆圈中间。其他没有成对的同学一人担任临时员,2.老师喊“松属”大树不动,扮演“松鼠”的人必须离开原来的大树,重新选择其他的大树,临时人员此时也扮演松鼠,参与大树的选择中,落单的人退出游戏。

3.老师喊“大树”,松鼠不动,扮演大树的人必须离开原先的同伴重新组合成一对大树,零圈住松鼠,临时人员此时就扮演大树,参与到伙伴的选择中,落单的人退出游戏。4.老师喊地震,扮演大树和松鼠的人全部打散并重新组合,扮演大树的人也可以,扮演松鼠,松鼠也可以扮演大树,临时人员此时也参与到伙伴的选择中,没成对的人退出游戏。教师陈述,:

这是一个大树和松鼠的游戏,孙暑期要安全的地方才能快乐的生活,所以他一定要找到一棵大树,大树需要强壮的力量才能迎击风雨,所以他们总是成林成片,相互支持,在这个游戏,大树,松鼠,都需要找到他们的活,谁失去了伙伴,可能就失去了安全。二,主题导航:团队和谐的重要性,1、小组讨论:在大树与松鼠的游戏中,当你无法找到伙伴而不得不离开游戏时,你有什么样的心情?(比如说,沮丧,失落,有一点难过,……)

2、教师陈述: 有一个安全的团队真好,只有在申请这个团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重要性,生活中,我们能够给彼此一个安全,快乐的团队吗? 三,探究与体验

1、欺负有很多种,娜娜的故事,是欺负的哪一种?在这个故事里,谁是欺负者?谁是被欺负的?谁是欺负的参与者?谁又是欺负的目击者?

2、你能讲出多少关于被欺负者感受的词语?(例如,悲伤,愤怒,无助,窘迫,惊恐。。。)

四、总结与反思:被欺负的感受

教师提问:

在分享完娜娜的故事之后,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很不开心的孩子的日记。听完日记,请你告诉老师,这个孩子可能遇到了什么?你能描绘她现在的心情吗?

日记:日复一日,我去上学。只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我身上没发生过好的事情,如果班上同学在我鞋子里,他们或许能理解我的感受,要是他们每天能了解我的感受就好,即使在我的梦里,我遇到的都只是不好的事情,仅此而已,我只能告诉我的仓鼠,但是仓鼠不会回我话,我阻止不住眼泪,我只想干一件事,我能有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说出我心里的话,仅仅只是一个朋友,我想要的。

篇6: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究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登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人类而言,情感智慧要比智力智慧更为关键;在人类获取成功的道路之上,情感智慧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所谓情感指的就是人们面对一种事物时所呈现的态度,所谓情感教育指的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新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向学校提出了开展情感教育的要求。学校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因及其作用

人类是充满感情的生物,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感情来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情感教育,小学生可以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要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有效利用这些情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们的各种情感体验,并利用这些情感来提升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语文中开展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相关工作:

1.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依据和参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包含着充足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了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体来讲,从情感的角度可以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下述形式的划分:(1)涉及民族感情的内容,如《开国大典》等;(2)涉及历史方面情感的内容,如《草船借箭》等;(3)涉及亲情和友情的内容,如《他是我的朋友》等;(4)涉及著名人物节操的内容,如《向命运挑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上述内容作为情感教育的媒介,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创造情境,以情导情

情境教学是现阶段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性,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情境作为有效的依托,找到学生的情感点。以教授《十里长街送》为例,这是一篇充满了对周缅怀之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来朗诵文章,并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体会到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深刻的缅怀之情。

3.体验情感,以情引情

情感来源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活动,这样可以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以《乌鸦喝水》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寻找答案。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主体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共同配合,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学生及时改正。此外,教学还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爱,这样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

篇7: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感教学

文/李贤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要想领会一篇文章的内涵,就必须领会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感悟、理解,与文本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让躺着的文本站立起来。

一、创设情境,烘托情感气氛

“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去感受作品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会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我家的亲属》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将学生带入家的温馨,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感受家人那份浓浓的深情。创设了情境,充满听觉音乐歌曲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唤起了学生对家人的`爱戴。

二、启发想象,进入情感画面

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抓住重段落透过具体的语言,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

教学《丰碑》时,文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激情的赞誉,只是通过细微的情感变化,让我们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教学这个片段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军需处长的姿态,使文章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让人性更丰满。学生的情感高潮迭起,心中由衷地产生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一座晶莹的丰碑”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永难忘,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引领拓展,历练情感表达

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情感因素得到内化,学完课文后要引导学生拓展,使课文中情感因素得到进一步升华。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心灵可以得到洗礼,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完《我家的亲属》后,我引导学生拓展训练:请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有的说:“我帮妈妈洗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净。”有的说:“妈妈病了我帮妈妈端热水吃药。”有的说:“我帮妈妈送伞。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湿了。”有的说:“妈妈干一天活很累,我帮妈妈洗脚。”有的说:“我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事,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从这些质朴的语言中读懂了沉甸甸的母爱。相信学生会铭记这一刻,并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只要我们抓住教材中情感触点,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产生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篇8: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一、问题

把道德和情感结合起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家、教育家研究的重点,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乏杰出贡献者, 很多专家都有独特的解释, 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研究成果, 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以下总结了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方式教条死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很多元化, 老师也可以借助更多的媒介来进行教学。但是很多老师对其重视不足, 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 所谓照本宣科, 也就是照着书本上所写的来念, 念完之后就宣告这门课程的结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教学怎么可能有效果, 倒不如让学生自学。换言之, 就算学生可以认真地听, 但这样的讲课方式死板, 把一些道德约束如规矩条例般罩在学生头上, 他们又如何能够接受?根据科学研究调查发现, 一个人主动接受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效率是完全不一样的。以背诵圆周率为例, 如果学生被动记忆, 一般记了几十位数就没了兴趣, 而如果学生主动去学习, 一般人都可以记忆到百位数以上。道德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 学生被动学习, 掌握量就很少, 甚至会有抵触情绪。

2. 理论式教学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光是看其名字就知道是包括两个部分的, 一是品德, 一是社会, 即可以把这门学科看成是学生通过道德的学习了解这个社会的媒介, 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学习了道德之后走入社会的一块垫脚石。但无论怎么理解, 这门学科与社会都是无法脱离的, 道德与社会本来也就是合在一起, 道德体现在社会中, 社会中出现道德, 两者相互依存。老师教学时如果将道德脱离了实际, 让学生教条化地学习, 又如何能够让道德触碰到学生的内心,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3. 课堂缺乏互动

所谓道德情感, 简单来讲, 也就是与人的内心相关, 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时,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懂学生的情感, 也就是读懂学生的内心。老师若无从知晓学生内心所想, 也就无法得知学生学习的情况如何, 学生心理活动是什么, 这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对策分析

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往小了说是关乎一个人一辈子的发展, 往大了说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这没有丝毫的夸张成分, 一个人的道德如果有所欠缺, 就会影响他个人的心性, 从而间接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很有可能因此就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 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

(1) 复合型课堂。上文在对教学问题进行总结时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 老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照本宣科, 泛泛而谈, 其效果还不如学生自学。其中还有一个现象, 就是老师教学时若纯理论教学, 嘴里谈的都是仁义道德, 学生往往会听不懂,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未得到充分的发育, 以他们的能力还无法领会这样的观点。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时引用大量的案例辅助教学。举个例子, 老师在进行教育时可以播放一两个关于“扶不扶”的小品, 这样的小品有很多, 很多喜剧团队都演绎过,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往往会爆笑, 但不能笑过了就完了, 毕竟不是小品赏析课, 老师还要在一旁分析。看完之后可以提问, 如果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会如何选择;如果学生选择了扶, 老师可以紧接着出一些难题干扰等。

(2) 增加交流互动环节。道德情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务必真实有效。所以老师需要经常和学生交流, 要么以提问的方式, 要么以私下交流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一旦发现学生的想法有偏激, 立即纠正。就上文提到的“扶不扶”的小品为例, 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小品之后的一段时间就是了解学生内心的最佳时刻。老师可以提问学生, 看见老人摔倒愿不愿意搀扶。这时候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愿意扶, 老师就继续提问, 如果对方是在进行诈骗怎么办, 一来可以让学生锻炼思维, 二来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 有趣生动的课外游戏

(1) 教学活动的组织。品德与社会要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 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内容, 比如说举办各类教学活动。老师如果想不出来好的点子, 可以在网络上搜索, 一般而言, 几乎每个教学活动都会对学生有帮助, 只是看老师如何进行。以上文提到的“扶不扶”这个话题为例, 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 正方是“扶”, 反方是“不扶”, 双方就以这个为话题来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中, 老师尽量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加, 仔细去听每个学生的发言, 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2)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 但这个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就以“扶不扶”为话题,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两到四个人, 一个人扮演需要帮助的人, 其余几个扮演路人, 当路人发现有人摔倒时, 他们的做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增添了趣味性, 也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道德在生活中的运用。老师在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 要告诉学生们, 拥有帮助他人的美德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

3. 其他方面

上文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对策, 一个针对课堂内, 一个针对课堂外, 这里所提的是另一个方面。因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仅是任课老师的事情, 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都应该加入进来, 共同教育学生。这里以班主任为例,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 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班主任的做法也有很多, 这里主要指的是在班规的制订方面。笔者认为, 与其去费力制订班规, 不如把《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作为班规班训, 它的总纲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总的来讲, 其意思就是让学生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其次是诚信礼貌。这正是道德层面所考虑的内容, 如果让学生每天都读一遍, 他们就会将这种精神与文化深入脑海。

中国向来提倡“以德服人, 以情感人”,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就是一个“以情感人”的过程。老师通过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案例打动学生的内心,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道德的魅力, 他们就会学到有关的一些知识。当一种知识在人的脑海里生根, 不知不觉间就会运用到生活中了。道德情感也是这样, 当一个人拥有了道德情感, 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就会上前帮助, 而不会考虑自己这样做是为什么。如果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能做到这样, 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郑亚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J].学理论, 2013, (11) .

篇9:小学社会情感教学论文

一、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产生依赖于道德认识的内心体验,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又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应以道德认识的提高为基础,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观念的同时,唤起其道德情感的强化与生活,促使情理交融,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进而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内涵,利用教材内容与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丰富的联想,同时用真挚的情感去带动学习,使之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激发其道德情感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识,深化其对道德情感的理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

二、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特定的环境与氛围同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爱爸爸妈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依恋”为基础,在引入新课时加入歌曲《我的好妈妈》,让学生在温馨的气氛回想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父母爱你们么?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吗?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叙述的同时,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学生尊重父母、爱父母的道德情感教学也得到潜移默化的进行。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录音、视频等技术,或者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进行还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道德情感体验与教育。

三、教师可以包含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针对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可采用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教师就可以热情奔放、满怀豪情的语言介绍“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主题内容,详细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老一辈为建设祖国所做的无私奉献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用饱满的情感语言将其转移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思想,让其倍受鼓舞,并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师还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录音,让其以低沉、悲痛的语调对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和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哀悼进行描述,营造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从而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产生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深刻记住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深化道德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并判断具体的行为,让学生在树立正确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

如以“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为主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节约与浪费的现象,并判断哪些是浪费行为、哪些是节俭的行为?怎样看待吃剩的饭菜打包等现象?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通过生活中这些具体的行为实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俭与浪费意识,并从行为升华至认识、再升华到情感,最后回归到行动;而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相悖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的人形成感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此外,教师也应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通过多学科情感教育资源同品德课的整合,多方面的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形成情感教育网。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具有教育性与情感性的课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更应良好地渗透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强德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做到知行统一,实现品德教育的高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才能取得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鲁垛镇中心小学

篇10:小学诗词情感教学论文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上一篇:小学生家风家规家训演讲稿下一篇: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