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2

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论文 篇1: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切实指导和服务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基地;课程建设;实践

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正确把握基地课程建设目标

基地要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指导,努力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课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学会生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地课程性质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是以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有效整合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并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为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体验性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功能定位

教育性功能:充分发挥基地内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为习惯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功能: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获得实践经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功能: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用性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性功能: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基地课程形态

实践基地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强调丰富学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会思考的手”。具体而言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1.经验性课程。基地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与参与。课程组织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发展的价值。

2.实践性课程。基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基地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的活动,注重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性课程。基地课程设计上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的空间上向自然、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延伸,使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密切联系,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的综合。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价值来追求。

二、合理建构基地课程体系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基地要积极规划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类型、主要内容和具体项目,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基地课程体系。

(一)基地课程基本体系模式

实践基地课程可以确定为领域、模块、项目三个结构层次。领域内容尽量照顾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由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究、素质拓展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领域包含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可以设置相关活动项目。

为了避免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简单重复,突出实践教育特点,打造基地课程特色,一定要充分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和活动,因为这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能体现基地特色的。

(二)基地课程设置原则

优先建设体验式实践德育课程。确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课程的作用,在生活中育德、在实践中育德、在社会中育德,建构“贴近学生、面向生活、注重实践、开放多元”的实践德育课程新体系。

重点建设实践能力课程。确立“能力生根”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建构交往合作、手脑并用、参与体验、教育新体系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融入多学科多领域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建设特色乡土课程。确立“乡土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基地所在地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把社会问题探究、自然问题探究、现代科技问题探究和“乡情”教育结合起来。

三、规范实践课程管理

(一)坚持课程实施三原则

实施梯度层递课程。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个性需求的不同等因素,考虑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梯度提升。

注重动静内外课程结合。基地实践,不能是让学生换了个上课的教室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设计动静结合与内外结合的课程,甚至是基地内和基地外的实践活动。

强化实践课程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核心素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要用大课程观实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因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要有文化。我们可以挖掘显性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整合好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注重基地内部的文化塑造,形成优秀的行为文化、生活文化、墙栏文化等充满正能量的基地文化。

(二)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基地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学生在学校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基地课程中得到运用,在基地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产生的问题也可在学校课程中得到拓展。二是正确处理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与陪伴者,在学生实践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恰当牵手。三是正确处理内容设定与过程生成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生成变化,从而将课程内容引向新的发展层次,实现基地课程的不断优化完善。四是正确处理常态活动与机动安排的关系。要结合国家课程计划有关规定要求,组织实施好学生实践活动。

四、建立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的功能,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使基地课程朝着健康、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基地课程的检查和评估。基地也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改进,不断提高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基地要加强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发挥评价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将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计入业务档案,并作为工作绩效、职称评定、各级评先的重要依据。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评价,认真听取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傅强.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功能定位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26).

[2] 刘玲,陶礼光.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德育,2009,(2).

作者:王红梅

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雏形是青少年宫等,随着我国对中小学课文活动及实践能力重视程度的提高,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了建立和发展校外实践活动场所的建议,之后通过多种文件对如何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延伸,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新的历史发展形势下,如何优化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实践基地必需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概述课程建设策略一、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概述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是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校外学生活动的场所。主要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和促进青少年学生社会化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建设及发展的根本宗旨。

作为中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及实践场地,和常规的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是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实践基地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社会活动、社会生产劳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等,是学校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在教育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方面和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使得基地的教育与校内教育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关系。科学合理的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设置应改变传统的设置观念,打破千篇一律及永恒不变的课程设置观念,在教育理念、内容设置、学生评价等方面进程创新和发展,形成新的举措和思路。做好实践基地的课程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更好的开展和实施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性质、功能定位

1.基地课程性质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是为了提升中小学生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及场地,有效整合实践活动资源,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体验性的教育活动。

2.基地课程功能定位

首先,是教育功能,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开展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是实践功能。基地的课程重视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及开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实践,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实践经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的学好理论知识。再次,是探究性功能,基地的课程开设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动手和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及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探究精神。再有,是实用性功能,课程学习倾向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及操作技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如陶艺课程、手工课程、实验课、生活劳动课等都有着很强的实用色彩。最后,是创新性功能,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通过亲身、亲手实践,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如何优化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

1.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后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130多个探究实验内容,需要用到大量各类探究器材,这些器材在学校常规仪器中无法找到或不能全部找到,因此很多学校主动到实践基地来,完成各种无法完成的科学探究实验课程。实践基地的课程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以学生发展为主导,坚持综合、探究、创新、学会的设计理念,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为目的,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的养成,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基地的操作及实践,通过动手、动脑让思维活跃起来,实现求知、求真、求实。通过教师演示及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因此,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需要根据新课改,适当增设相关的设施,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区别义务教育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优化课程培养目标,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尽管实践基地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但是在培养方式及目标方面需要对培养方式进行优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教育为先的原则。因为学生到实践基地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有的只有两三天,多的也就四五天,因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实现所有实践技能的养成的,因此课程目标不能盯住知识及技能训练为主不放,要转变到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上来,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追求上进的价值观,从而为其他能力的养成提供源源不动的学习动力。如在基地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击鼓颠球》中,传统教学是告诉学生如何做的更好,重视技术教学,或者是看哪一组颠球最多。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沟通来实现小组共同进步,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优化课程培养内容,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基地课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及个性需求进行恰当的课程设置及安排,形成有梯度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要侧重手工操作和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可以增加劳动体验类、初等实验类的内容。高中阶段的可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类的、高等技能实验操作类的课程等。如同样是家政类实践课,小学低年级的安排做简单的糕点,中高年级的安排包混沌,初中提供半成品菜肴,高中阶段的学生尽管也是制作农业菜肴,但是他们还需要从材料准备入手并进行菜肴的搭配,所有事情都自己全部解决。又如,小木工操作室开展工艺课程教学时,小学阶段安排简单的木板彩泥画,初中阶段的学生安排简单的收纳盒制作,高中阶段的学生指导做书报架等,形成不同层次和等级的任务梯度,体现活动的难度及广度,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基础上,优化培养内容。

4.建立科学的基地课程评价标准

中小学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与实践基地开展的素质教育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前者是一种常态下的素质教育,后者是一种非常态的素质教育开展模式。实践基地以活动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开展形式,重视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参与提高学生在动手、观察、动脑、分析、解决问題等的能力,使其通过体验和感受真正接触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学习评价标准不能以僵化的军事训练是否达标以及单一的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项目数量来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应该从中小学生在活动参加的积极性、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中小学生自身的横向来进行比较,创新评判标准和评判机制,使其更加适合和贴近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评价中,要灵活操作和安排,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要立足实践、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不断推动实践基地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6,(07).

[2]傅强.对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功能定位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3,(26).

[3]朱英.浅谈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J].读与写,2013,(01).

作者:周子 杨开山

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的通知

教基一厅[2012]9号

(2012年6月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规范各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教育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各省级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参照本《规范》,认真抓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

教育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从2012年起,每年将从各省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国家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请根据《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建立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要求,制定本地区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规范和评审细则,部署本行政区域省、市、县三级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规范

1.目标

1.1 规范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探索建立基地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机制,提升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教育基地网络。

1.2 依托企事业单位,建立设施完善、内容适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适合各年龄阶段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求的质量教育基地。

2.依据与范围

2.1 本规范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建设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质量教育的通知》(教基一函[2011]6号)制定。

2.2 本规范适用于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命名的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的企业;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和检测机构、实验室;旅游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企业等。

2.3 高危险、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等不适宜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业不建设质量教育基地。

3.申报与评审

3.1 申报时间从每年7月1日起至8月10日止。

3.2 申报材料。

(1)《全国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请表》;

(2)质量教育基地建设情况;

(3)质量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4)适合不同或特定年级学生的活动实施方案;

(5)接待手册;

(6)申报单位全貌、生产线(或检验检测设备)及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照片共6张。

各省教育行政、质检部门将推荐的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申报材料纸质和电子版(刻录成光盘),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分别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

3.3 评审。

3.3.1 省级质检、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本地区省级质量教育基地中,确定申报国家级质量教育基地的推荐名单。

3.3.2 教育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专家组,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质检部门推荐的质量教育基地进行文件审查。

3.3.3 文件审查包括:申报材料齐全性、申报范围符合性、申报条件符合性等。

3.3.4 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可安排专家组或委托省级教育、质检部门联合对通过文件审查的部分单位进行现场评审。

3.3.5 现场评审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条件、承担质量教育基地适宜性、质量教学内容、质量教学方式、动手操作体验、讲解人员、参观路线、接待能力、安全措施等。

3.3.6 专家组依据评审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提出初选名单,经教育部、质检总局两部门审查批准后,确定并发布正式入选名单。

4.建设与管理

4.1 基本要求

能够根据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对工作环境、参观路线、教学场地、学习内容、人员师资等进行合理安排。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前提下开辟参观走廊,明示质量教育标志,提供相对封闭的培训、教学场所;能够满足教育部门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要求,并培训专业讲解人员。有明确的机构及人员负责中小学质量教育工作,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4.2 教育内容

结合生产和检测工作特点,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学习阶段,或针对某一知识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质量基础教育,涉及质量基本知识和质量安全相关知识,如对质量的含义、质量和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志、标识等。

(2)生产(检测)流程控制及质量管理知识,包括生产(检测)流程设计与控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的展现与介绍。

(3)与生产或检测工作相结合的互动性体验。

以上三个方面为质量教育的主要内容,申报单位应根据不同对象(小学、初中、高中)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方案,拟定从“知道”到“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4.3 接待条件。

4.3.1 讲解人员要求。

(1)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讲解人员。

(2)应保证所有讲解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生产操作规范,讲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讲解技巧,应对中小学教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

4.3.2 设施要求。

(1)有适合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的有关产品质量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质量管理读物等。

(2)本单位有关的资料、实物、案例等。

(3)应能具备可供中小学生操作、体验的检测仪器设备或能够动手制作的相关产品。

4.3.3 环境条件。

(1)参观场地应该满足安全、环保、通畅的基本要求。

(2)应具有明确的参观区域标识,必要时制定专门程序或参观路线。

4.3.4 接待要求。

(1)应明确公示接待时间。分期、分批接受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实践活动。

(2)全年接待天数不少于36天。每次可接待60-100名以上的学生。

4.4 安全措施。

4.4.1 应强化安全管理。建立保障安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4.4.2 现场活动中的讲解人员和企业负责安全的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职责,做好参观区域的现场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4.5 监督管理。

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将对质量教育基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对出现以下情况的质量教育基地的实行退出机制,撤消其命名。

(1)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明显偏离方案目标的;

(2)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3)管理不善,不能及时报告发展动态的;

(4)未按要求推进质量教育活动或成效不明显的;

(5)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4.6 工作交流与信息报送

4.6.1 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广泛宣传质量教育活动成果,加强质量教育经验交流,及时反映质量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6.2 应指定1名信息联络员,每月向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委托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报送质量教育基地信息稿件。

4.6.3 稿件要保证时效性,要突出质量教育活动的工作动态,重点报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质量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特色做法和每月组织参加质量教育的学生数量。

上一篇: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行为分析及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