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2024-05-1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精选11篇)

篇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以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盲目求高心理

2、自卑与自大心理

3、就业受挫后的逃避抑郁心理

4、急躁盲动与焦虑心理

5、缺乏主见与消极依赖心理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1、客观认识自我,完善个性,适应职业需要

2、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

3、审时度势,调整择业目标

4、提高耐挫能力,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1)树立自信心,正确面对挫折

(2)调整就业期望值。

(3)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适时进行心理调节。

(二)、发挥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的辅助作用

1、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2、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社会各方面要给予积极关注和引导

篇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在求职的这一时期,也是我们毕业生选择和被选择时期,也是我们学生存在较多就业心理问题的时期。现将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调适方法做如下总结,希望我们毕业学员都能有一个良好、成熟的就业心态。

(一)、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实力不如他人,学校名气不如名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2、焦虑心理。

这一时期,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3、怯懦心理。

有些同学在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在面试时怕说错话,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小声说话或不敢说话。

4、依赖心理。

有些同学不愿把自己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身上,依赖他们找工作,产生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

(二)、自我调适

1、自我反省。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重新评价、定位自己。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爱好、特点、性格、气质;多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自己择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更有利的2、适度宣泄。

因受到挫折而造成心理失衡时,可以向老师、朋友倾诉,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正视现实。

现实是客观的,对自已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用“利”来消除“弊”。同时也要调整期望值。

4、敢于竞争。

不敢竞争,是就业咨询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与过去的分配制度相比,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推荐自己,要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敢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单靠“勇”还不行,要“有谋”,面对职位、面对对手,要深思熟虑,掌握技巧,抓住重点。

5、不怕挫折。

有些同学遭受挫折后,就抱怨社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去求职,一般都不会成功。试想: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能相信你因此,必须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去面对新的竞争。

最后希望我们毕业学员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后找到心仪的公司。

东方锐智就业中心

篇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调适

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人, 而2009年已上升至619万。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 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焦虑心理常使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就业过程中, 大多数毕业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表现:自己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 自己的专业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自己是否会被录用, 万一被拒之门外怎么办, 自己被录用后能否胜任工作等。尤其是一些成绩平平或不佳的学生, 在求职过程中因屡屡碰壁, 焦虑心理尤为突出。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自信心太差, 害怕自己被别人笑话, 在择业屡遭挫折后, 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形成脆弱、优柔寡断、怯懦的不良性格,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有的大学生在面试前, 如临大敌、紧张不安;面试中, 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缩手缩脚, 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总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不敢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去竞争, 缺乏竞争意识。

3、自负心理。自负心理主要发生在某些具有“优势”的大学生身上。与周围的同学相比, 他们很容易有优越感和自负感, 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 认为自己做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 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 或者所学的是热门专业, 于是相信自己不愁找不到工作, 而且非高工资、好名声的单位不去, 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4、依赖心理。有些学生求职过程中, 缺乏独立意识, 没有进取精神, 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依赖家人到处找关系、托人情, 试图通过关系就业;甚至有的学生还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 希望学校解决就业问题, 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 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 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 职业的好坏完全由父母决定, 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

5、怕苦心理。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择业中留恋大中城市, 不愿意去边远的、艰苦的地区。这些学生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是“三高”和“六点”, “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职业名声好点、牌子响点、效益高点、工作轻点、离家近点、管理松点。这些都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这种求职心理使学生择业的范围明显缩小, 择业的成功率也大大减小。

6、盲从心理。有些大学生因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 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就业时表现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结果要么导致自己错失就业机会, 要么影响自己的成长发展。近几年来, 报考公务员和研究生的人数持续攀高, 多是存在这样的跟风和从众心理者。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所致。

高校的逐年扩招, 导致了毕业生人数的急剧上升, 加之近两年来, 我国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外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环境进入了增长放缓、用人需求几乎停滞的调适期, 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十分有限,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加剧了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发生。

2、就业市场不健全的影响。

如今,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原则, 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 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但由于就业市场尚未规范, 在用人上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性别不同机会不等现象、通过关系实现就业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有的用人单位更是提高门槛, 致使毕业生望而生畏、自信心动摇甚至失去信心, 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上述种种心理问题。

(二) 家庭因素

一些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 使孩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期望自己的付出有一个满意的回报, 导致孩子形成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心理;另外, 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孩子进行职业指导、挫折教育、人格教育等, 也是导致大学生形成不良就业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 学校因素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多重视理论知识教育, 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择业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在心理上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即便有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 也大多是毕业前的突击指导, 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指导体系, 学生不能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因此, 学校就业指导缺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 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毕业时一般正处于21岁左右的青年期,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加之知识结构不完善, 各自的生活体验也有所差别:或对社会了解不够, 或对自身评价不客观, 或对就业政策的了解不透彻, 从而导致择业时“眼高手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心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三、如何调适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加强就业指导,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使其充分认识就业形势, 了解就业政策,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念。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科学测评、课程辅导等形式,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气质等个性特征, 并以此为根据, 确定适当的职业范围, 避免择业的盲目性。同时, 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的各个环节, 帮助学生准备自荐材料, 掌握求职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学会自我推销的艺术等等, 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顺利实现就业。

(二) 摆正就业心态, 注重自我调适

1、客观评价自我, 树立自信心。

客观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主要方法有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验等。真正有自信的人表现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既不自己贬低自己, 也不盲目自负, 准确为自己定位, 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择业过程中, 可运用“心理暗示法”使自己树立自信, 相信自己有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 这样既可降低心理压力, 也可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2、正确认识挫折, 提高挫折耐受力。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有竞争就难免会失败, 毕业生应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绝不能一碰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怨天尤人, 一蹶不振, 可运用“理性情绪法”宽慰自己, 告诉自己“失败乃成功之母”、“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减轻或消除所受挫伤;也可通过多和同学交流, 总结失败的经验, 树立“失败乃兵家常事”的平常心, 从而提高耐挫伤的能力, 树立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意志, 及时调整好心态, 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 争取新的机会, 迎接新的挑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内心矛盾往往比较激烈, 随之产生苦闷、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 这时可以采用“自我适度宣泄法”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 而不能一味地把忧虑埋在心底。宣泄情绪比较好的方法是:找老师、朋友、家长倾诉或大哭一场等。因而, 平时应与老师、同学和朋友相处和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和消除, 回归理性的自我, 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另外也可以运用“注意转移法”, 积极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如打球、爬山等, 以放松身心、忘却烦恼, 达到解除焦虑、有益身心的目的。

4、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大学

生不能及时自我调适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实践的磨练。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多, 因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 只是凭书本上讲的去生搬硬套, 缺乏理性的眼光。因此, 要想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要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应对各种问题的办法, 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 实现自己的择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文典:就业与创业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许尔湘: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08 (7) ;

[3]王斐斐: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心理调适[J], 大众科学, 2007 (19) ;

篇4: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关键词:就业焦虑 职业指导 心理健康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4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5万人增至2012年的680万人,这种剧增在提高我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也让高校毕业生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不断有学者研究表明,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焦虑水平普遍较高,很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也就是由就业引发的焦虑心理。

1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就业焦虑又称择业焦虑,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概念。曹可梅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所体验到的焦虑情绪。张玉柱认为,就业焦虑是个体在求职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伴有生理变化。李小凤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求职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甚至无法就业的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2 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方面的研究,比如张玉柱2005年研究发现,大学生择业期间的焦虑主要来自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等方面。张晓琴2005年研究表明,职业自我效能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康文艳2006年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越高,则择业焦虑程度越低。孙卓2011年调查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焦虑状况严重,而且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已经形成一种群体焦虑。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来源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2.1 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这就容易造成择业焦虑。对未来的迷茫,产生被动学习,找不准自己的方向,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在客观上又在激烈的进行求职竞争,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的前景充满悲观情绪,纵然这也是造成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

2.2 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环境好、薪水又高又稳定。但就是这种压力造成了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过于高,往往与现实已经脱离了,大学生对就业过度的夸大,在乎个人的成败以及前途关系,这必定让他们自身的就业压力就越大。

2.3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影响了人们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情绪。大学生对求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低,会导致他们对参与求职竞争没有信心,从而产生较高的焦虑心理。

2.4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因高校扩招等社会的变迁因素导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其次,在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就业抱有较高的期望,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再次,目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重视力度不够,存在课程设置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就业信息匮乏、职业培训不及时等问题,均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无助,进而产生焦虑心理。

3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调适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动力,增强进取心,但如果是过度的焦躁、沮丧、不安,学生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严重影响其主观能动性及潜能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笔者认为,要从就业压力源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焦虑心理状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3.1 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依托,帮助学生规划意识,明确方向

盲目竞争往往导致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就业方向,如运用职业兴趣量表、人格问卷等工具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规划毕业后的职业取向,自主进行自我目标管理,制定行动计划,自觉积累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职业竞争力,缓解就业焦虑心理。

3.2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个体生命力量

当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不一致时,差距越大,就业焦虑就会越大。在这种情形下,引导学生以客观的视角审视社会环境,全面认识自我,制定符合现实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职业目标,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以平常心参与就业竞争,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缓解就业压力。

3.3 以心理健康指导课程为依托,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持心理健康

过度的就业焦虑往往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很大,容易产生紧张、抑郁心理。大学生应学会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合理宣泄情绪。比如,通过倾诉、运动、阅读等积极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发泄出来,以此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3.4 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正确的参与求职竞争

就业焦虑是一种情绪的过度紧张,往往是由于周围环境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大学生主观存在的一些绝对化、悲观化的观念导致的。如果能够在客观的了解当前就业环境的前提下,全面地看问题,灵活就业,由就业向创业转变,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督促学生终身学习,则会从根源上缓解学生就业焦虑心理。

4 结语

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应该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内心冲突,对自我更加了解,人格更加完善;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学会如何规划职业,了解社会以及相关职业的信息,从而增强就业能力;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生命的意义,把在课堂上感悟到的奉献、感恩、宽恕等品质内化为自身的性格,体现在未来的工作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完善人格、激发生命正能量等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以及获取信息能力的提升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心理教育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41.

[2]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05.

[3]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篇5: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2013年11月28日19点整,在我学院的悉心组织下,由来自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的郑安云教授为我院研究生2102及2013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适”的精彩报告。

虽然已是寒冬时节,我院研二研一同学仍不顾寒风,前往七号教学楼7111阶梯教室聆听郑安云教授的报告。郑教授本次报告主要涵盖了职场角色定位、人才测评与选拔手段、面试类型及流程、常见非语言信息及含义、自我规划五部曲,以及个人SWOT等内容。尤其对她本人参与的政府机关等单位的面试细节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另外,郑安云在现场就六个职场问题与在场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指导,使同学们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篇6: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姓名:丁丽萍学号:7号

摘 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

正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因此,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

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

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

“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

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

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

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

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

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

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

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

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

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

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

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

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

“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

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

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

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

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

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

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

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

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

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

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

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

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

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

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

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

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

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

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

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

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

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

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

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

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

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

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

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

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

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

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

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

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

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

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

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

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

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

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

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

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

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

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

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

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

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

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

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

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

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

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

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

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

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

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

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

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

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

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

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因此如果今后在我就业的时候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

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无论有没有危机,我都会不断努力,摆正心态,这个世界任何

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

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

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

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533-535.

篇7: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其严峻性日益凸显,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调适,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尚玉峰 刘超 赵彦军 作者单位:尚玉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0)

刘超,赵彦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办公室,河北,秦皇岛,066000)

篇8: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关键词:大学,就业问题,结构性矛盾,就业指导,自主创业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问题、专业不对口问题、学识素质水平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综合来看是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原因共同导致的,因此,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要从这3方面着手。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总体劳动力供给压力较大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以及高考生人数看,高校学生就业总体人数供给近几年不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全国城镇就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近几年内也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国家经济进入升级换挡转型期,很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今后几年内将逐渐被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替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不足,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呈现压力,在整体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1.2 机构性就业难题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呈现的结构性难题一直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少地区出现大学生专业富余和紧缺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一些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出现富余现象;而一些专业毕业生人数则远远小于企业用工需求,这种结构性就业问题,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社会歧视

从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宏观存在的问题之外,在一些微观细节的方面,大学生就业也存在比较困难的问题。如: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健康歧视等。一些企业在用工招聘方面,明确只招男或者只找女等,对一些存在不影响工作的身体缺陷或者潜在病因的学生拒之门外等,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是很多,但也确实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4 就业不诚信行为频发

一些社会就业中介或者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弱点,对学生进行欺诈,虚假宣传招聘信息,引诱大学生上当,或者部分用人单位发布与实际岗位差别较大的招聘信息,在学生实际进入企业时发现不是应聘的岗位,不给大学生办理社会保险等,这些就业欺诈行为的存在,会给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伤害。同时大学生中也存在不诚信就业现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侥幸心理日益突出,失信行为也日益严重。对个人信息的虚假描述等,成为大学生诚信就业的主要问题。

2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结构在转型中快速发展,对给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极大挑战,原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结合融合新时期人才需求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坚持理论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融合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仅有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创新就业指导的形式,通过主题教育、个性咨询、讲座论坛、举办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毕业观、择业观教育,逐步改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动员毕业生“入主流、去地方”,使毕业生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

2.3 强化通识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素养

要不断强化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此外,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将人文理念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诸多优良的品性,以加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开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另一方面深化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感性认识,开拓毕业生就业范围,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专业对口、实习项目针对性强的规范化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其在进入企业中后,可以顺利打开局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5 引导大学生诚信就业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诚信档案成为个人竞争力的体现,对大学生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写明:“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所以,要通过建设大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推动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发展和社会信誉体系建设,为人才就业打开通道。

3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与国家的人才培养,是值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新常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该文的研究过程中,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建议,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做出一定的有益思考。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2]付斌,刘东捷,李晓敏.逆商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5):121-122.

[3]孙航.大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86-290.

篇9: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

1前言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

心理素质调节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运动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成败。所以对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07、08、09级乒乓球专选班学生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赛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实验对比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调节的重要性

在比赛中,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挥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选择技战术的瞬时决断能力,全面观察场上情况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自身的技术和战术,以自己之长制约对手,这种能力是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战术动作的有效结合的结果。

3.1.1确保技战术水平的有效发挥

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发挥技战术水平的核心,它在支配技战术运用的同时,影响着技战术的正确实施,因而它是乒乓球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有效保证。

3.1.2稳定情绪激发斗志

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素质,技术和战术,在比赛中寻找对方的弱点,抑制对方的长处,使自己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不会出现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的现象。

3.1.3有助于训练水平的提高

教练员常常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动脑进行练习,以提高训练的质量,这就需要与培养心理素质相结合,因为在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针对场上的各种情况积极思考,带着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去练,去探索,这样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和质量。

3.2心理素质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通过对获胜运动员进行调查统计:有95%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是充满了信心而最终是获得了胜利的。只有5%的运动员是在没有信心之下而赢得了比赛的。作为乒乓球教练员就应该从小就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其在训练与比赛中都能充满信心地去面对一切。张怡宁、王楠的技术都很全面,基本功好,打法各有特色,谁胜都不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但往往在关键时刻张怡宁总是与冠军失之交臂。在巴黎世乒赛中状态很好的张怡宁最终还是没有拿到冠军,最主要的原因是张怡宁在心理素质上不如王楠。王楠在多次国际大赛上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以顽强的毅力转危为安,体现出了她出色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张怡宁最缺少的。她应该加强心理素质调节能力,只要她能迈过心理上这道坎,就能获得各种国际大赛的桂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王皓在决赛中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心态,致使痛失金牌。这些实例,都说明心理状态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且赛中心理状态比赛前更为重要。作为教练员应该在平常就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为比赛作好准备。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无论走到哪里,挥起拍子就要和自己在家练球的感觉一样。

3.3 比赛过程中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

①运动员对比赛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

②场地陌生、观众偏激,环境又乱又嘈杂;

③对手过强而造成心理压力;

④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获胜的欲望过强、思想负担过重;

⑤对手打乱了自己技战术预案;

⑥过去的失败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此类心理暗示;

⑦赛前准备不充分,或因有伤病在身而失去信心;

⑧心理过度紧张而产生系列生理反应;如出汗、头晕而导致焦虑不安进一步加深;

⑨对过度紧张认识不足;

⑩人体运动机能障碍的产生会使比赛难以顺利进行导致发挥失常等。

由此可见,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调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4 乒乓球运动员如何调节心理素质

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对运动员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的磨砺;而对教练员来说,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运动员调节心理素质,则是比赛、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3.4.1赛前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调节方法

由于每个人的比赛动机、自身能力、性格属性、胆识、气质的不同,赛前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对比赛对手、任务、自身实力有较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斗志旺盛,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二是与之相反,赛前准备不充分,对对手不了解有畏战情绪,或受外界影响,情绪低落,思想不集中,精神不振,缺乏拼搏精神;第三种是赛前过度紧张,过早兴奋或过度兴奋,心跳加快,情绪不定,缺乏自信;第四种是赛前盲目自信,有侥幸心理。后三种类型属于不良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和精神情绪的调动起阻碍作用。

3.4.1.1搜集对手资料

通过比赛记录、实地观察,认真搜集对手的情报资料,并很好地分析对手的技、战术打法,分析对方是强于自己还是弱于自己,找到对手弱点,作好有针对性的准备,以利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和努力方向。

nlc202309031435

3.4.1.2关键球练习法

在练习中把每次接球发球都当做关键球来处理,或是每局练习比赛都从9:9或10:10开始,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来不断提高自身动机水平,树立战胜对方的必胜信念,不管比赛到了什么时候,都要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关键球意识,提高关键球处理能力,树立危机感,提高心理素质。

3.4.1.3模拟比赛法

将训练比赛当做正常比赛来进行,模仿比赛现场的情形,营造比赛氛围,也可适时干扰运动员比赛。例如观众起哄、裁判误判等方式。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比赛能力,为正式比赛提前预热。

3.4.1.4激励赞扬法

俗话说“孩子是夸大的”。教练员可对运动员的训练和表现多些肯定和赞许,“今天你的正手技术发挥得不错,拼劲很足”等等,以此来鼓励、促使运动员增强自信心、振奋精神,稳定情绪。

3.4.1.5注意力转移法

在赛前安排一些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与竞赛无关的活动,使运动员的思想力求“超脱”,减少有关信息输人,避开紧张气氛,可搞些轻松愉悦的活动。

3.4.1.6音乐调节法

音乐可以调节、调动人的精神状态,使之有所改变。信心不足的运动员赛前听些节奏感强烈、鼓舞士气的音乐,有助于增强信心,提高情绪状态,提高参赛欲望。而求胜心切的运动员听抒情、和缓、柔情的轻音乐,会缓和赛前激动的情绪,有镇静情绪的作用。

3.4.2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及调节

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状态:一、领先时——容易放松或急燥;二、落后时——容易放弃或慌乱;三、相持时——容易崩溃;四、关键时——容易手软;五、最后时——容易等待。这些现象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那么,如何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影响呢?

3.4.2.1保持情绪稳定

乒乓球运动员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各有不同,有内在的原因(如紧张、害怕、担心、求胜心切),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比分变化,观众呐喊,有的运动员会故意用些挑逗性的动作或语言刺激对方,喝倒彩,裁判员误判等等),这些无不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如果条件允许,教练应及时提醒运动员加以注意。但乒乓球比赛中不允许教练员指导,这就要求运动员自己能及时调整心态。因此,无论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运动员都要保持情绪稳定,这是比赛成功的基本保证。

3.4.2.2顽强的意志品质

乒乓球比赛是一项比技术、比体能、比意志的对抗性运动,回合多、速度快、时间长,常使运动员达到运动极限。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时,体力消耗大,相持不下,谁能坚持到最后胜利,就要看谁的信念更坚定、意志更顽强。不打完最后一分,不管你领先或落后多少,谁都不能轻言胜利或失败。比赛中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运动员要时刻督促、提醒自己,不能有一点点懈怠。特别是比分落后、发挥不佳时,更要坚定意志、放慢节奏、寻找战机,胜利往往就存在于“再坚持”之中。

3.4.2.3保持清醒认识

赛前对自己和对方的技术特点、实力要有客观的认识,赛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遭遇多大压力,比分多么接近,局势多么紧张,都不要乱了阵脚、乱了方寸、模糊了认识。除非是超水平发挥毫无破绽,否则总会找出对方薄弱的环节,只要你清醒,并能认识到,就会有克敌之方。

3.4.2.4调整呼吸的节奏

当人的情绪变化时,呼吸的节奏也会有所改变。①比赛顺利时,不要多想或担忧呼吸;②兴奋抑制时,要加快呼吸,直到力量和兴奋性达到一个更高水平;③兴奋过度时,放慢呼吸,做深长有规律的呼吸。

3.4.2.5进行自我暗示

运用内部语言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暗示体会以前比赛时的最佳竞技状况时心理表象,以调整情绪状态。如:在比赛中大吼一声“好球、杀”等不断进行自我暗示,也可通过暂停、擦汗、捡球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暗示。

3.4.3比赛后的心理状态及调节

赛后心理状态的调整:赛后针对乒乓球运动员的不同心理状态,应及时客观地进行分析、判断,找到症结所在,再辅以不同的心理训练手段帮助他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居安思危。科学有效地安排训练,增强队员在遇到不同情况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如打不好领先球的运动员,训练中可安排让他领先两局开始打。让他体会领先后如何坚持战术打法,巩固胜利成果。一到局点就拿不下来的,让他专门打局点的比赛,让他体会局点时的心理压力,从而克服怕输、手软、不敢进攻等毛病。

比赛后要适当安排积极性休息,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措施,调节精神状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利心情舒畅的活动,例如,听音乐、做游戏、户外旅游,到大自然中去,以消除疲劳和紧张情绪,促进机能恢复,缓解比赛带来的压抑和心理负担,消除心理障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三分靠运气,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关键时刻手不软,才是比赛心理的最高境界,谁敢拼敢打,谁赢的希望就大,“两强相遇勇者胜”,就应该学学李云龙的“亮剑”精神。

(2)高水平乒乓球选手的技术水平想要再有质的飞跃不太现实,能够有所提高的只有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乒乓球运动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成败。所以对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4.2建议

(1)与水平高的对手比赛,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但是人很容易把自己定位为弱者,把对手想得过于强大,失去战胜对手的勇气和信心。这点不可取。面对强手,要有这样一种心理:反正输也是很正常的,要想办法给对方制造点麻烦,输球可以,但是不能输人。另外球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对手发挥不佳或者自己超水平发挥,出现机会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有太想赢的想法,沉着应战,把比赛当成0比0去打。

(2)与水平相当的人打,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胜负就在一两分之间,说实话,最后就是看谁的心理承受力强,在关键时候能顶得住。当然,赛前可以根据对手的球路制定一系列的技战术,利用对手对自己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取得领先,占据心理上的优势,从而争取一举奠定胜局。比赛中,还可以用自己自信又有霸气的眼神让对手从心理上惧怕你,未战先输。

(3)与水平低的人打,很容易轻敌。赛前可能会想:打他还不是小意思嘛!把自己定位过高,对对手估计不足,而到比赛中时,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心理上战术上都没准备,那么就会越打越懵,从而思想崩溃。其实就是遇到再弱的对手,也还是要抱着“拼”的思想,“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应坚决杜绝“想赢怕输”的思想,因为,一旦背上这个包袱,比赛中肯定会患得患失,贻误战机。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吴建喜,林祖明,刘永红.乒乓球比赛胜负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8.(2):19-22.

〔4〕伊思-马歇尔.张怡宁只比王楠差一点〔J〕.乒乓世

界.2004年第4期.

〔5〕曾栋梁.浅析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黄毅力.学会操控自己的情绪〔N〕.都市日报,

2008-04-02.

〔7〕喻晶;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调控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陶爱荣.影响乒乓球运动员竞赛心理的因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58-60.

〔9〕王成钢,蔡森.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陈黎,张明.论乒乓球运动中的进攻与防守〔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1〕孙玉霞.浅谈如何开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系统心理训练〔J〕.辽宁师专学报,2002(2):67-68.

〔12〕陈静,郑海燕,温红博,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6年03期.17-20.

篇10: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

国际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必须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作 者:张海霞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年,卷(期):200928(11)分类号:X959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自我调适

篇1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见的心理问题和调适

2009-04-21 来源: 大家保险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被增员者是男性

家人、亲友为什么反对?可能是对保险推销工作不了解,担心您成功不了赚不到钱,这很正常。很多人在您未成功之前都会给您泼冷水,等到您成功之后才说您的选择是对的。有句勉励的...被增员者是男性

家人、亲友为什么反对?可能是对保险推销工作不了解,担心您成功不了赚不到钱,这很正常。很多人在您未成功之前都会给您泼冷水,等到您成功之后才说您的选择是对的。有句勉励的话叫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您成功了,证明您是对的,家里没有人会反对您的。您的家人只是怕您失败而反对。男儿当自立,您相信自己会失败吗?拿出您的勇气,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来证明一下自己!被增员者是女性

上一篇:小学《雷雨》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