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2024-05-05

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共4篇)

篇1: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张修栋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对《消防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后,提出了“修改《消防法》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已同意成立工作组,启动《消防法》的修改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改制关键时期,消防法如何修改 ?消防法律体系如何构建?引起了全国消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笔者作为消防工作者,最近也学习研究了法理学、宪法学、国家机关组织法和立法法,对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也作了一些思考。

一、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表现

(一)消防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低下。按照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行使要靠国家机关组织法进行调整,消防法作为部门特别行政法地位低下,它又规定了不该规定的政府等国家机关的行为,而我国还没有一部规定国家机关消防行为的组织法,所以说消防法的实施将大打折扣,以致出现国家机关的行政部门违反了消防法无可制约的尴尬局面。

(二)国务院消防行政法规方面处于空白,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国务院344号令出台以后,废止了原《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消防方面再没有国务院行政法规,这样给涉及两个部委以上消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公安部虽然制定了几部消防方面的规章,但部委规章的法律地位受到质疑,因为立法法、行政复议法虽然把规章纳入法的范围,但在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规章可以“参照”执行。这就是说,在立法层次和执行层次上承认规章的法律地位,但在最关键的诉讼阶段没有得到认可,这就使部委规章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三)《刑法》中消防责任事故罪定罪不科学。在现行《刑法》消防责任事故罪构成要件中,有一条是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逾期不改正,造成火灾事故的行为。这明确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建议在修改《刑法》时对消防责任事故的构成要件重新设定,只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负有消防职责的均可按照行为后果追究责任。

(四)消防法内容不全面,立法技术粗糙,可操作性差

1、现行消防法缺乏立法根据。在我国,法律的制定要以宪法为根据,行政法规的制定则要以宪法、法律为依据。现行消防法是1998年以国家主席令发布施行的法律,其立法根据当然应该是宪法。然而消防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并没有此项内容,使人对其合法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该法的实施和执行。

2、现行消防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不够完整。规范是法的主要内容,完善法的内容特别需要完善法的结构,只有完整的结构才能支撑起完整的内容。法规范的逻辑结构通常是由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构成。行为模式表明行为人可以为或者不得为一定的行为等内容,后果模式则表明行为人违反该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给予什么样的惩罚。立法必须统筹兼顾,有一个行为模式,就必须有一个后果模式,不论它们是否体现在同一个规范、条文或法律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现行消防法中,存在大量只有行为模式而无后果模式的情况。例如,消防法第十条规定未经消防审核合格的工程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事实上现在建设部门发放施工许可根本不过问是否经过消防审核合格,而他们又不负法律责任,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违反法律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仅是我们立法技术不够完善的表现,也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增加了执行的难度。

3、法律责任的设置不符合科学原则。对一个违法行为设置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应当遵循科学的原则,即责罚相当或者罚足以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消防法部分条款规定,可操作性差,规定失之于宽,失立于缓,处罚也较轻,可操作性不强。

4、消防法律体系设置的内容不全面。主要是未见有涉外方面的规范性条文,这将影响外资、外企的引进和消防产品的进口。如WTO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国民待遇原则,而现行《消防法》的立法宗旨中,外企、外资、外商的消防安全并未纳入保护范围,而是“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和公民财产的安全”。进出口消防产品的监督管理尚无明确的法定依据;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无明文规定。

(五)司法审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据WTO有关司法审查的规定,成员方政府的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如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将纳入到法院的司法审查范围。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中还不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消防监督机构制定的一些事关管理相对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还无法进行司法审查。在火灾事故原因认定、责任认定等工作中还有行政终局决定的规定,直接排除了司法审查的可能性。

(六)国家现行消防技术标准滞后。我国正在使用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处方式规范”。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情况“照方抓药”,从规范中直接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但由于每座建筑的结构、用途及内部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均不一样,以及居住使用者的条件差异,按照规范统一规定的设计参数所作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案,难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消防安全水平,或因提供不必要的过度保护措施而增加建筑成本等情况。处方式规范和处方式设计方法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贸易量急剧增加,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世界经济正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原来相互独立制订的“处方式”规范很难取得统一。我国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绝大多数都有溯及既往性,这些条款大都是强制性条款,还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修改后要求立即实施,且以往不符合新规定的都要进行整改,这就给当事人的消防安全权利造成了不稳定性,给外资企业在中国搞投资建设,适用技术标准带来了困难。不符合WTO规则对法制统一性、透明性和稳定性以及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基本要求。“处方式”规范将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技术壁垒。

二、目前,我国消防法律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根源。

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体系羽翼不丰满,行政组织法立法滞后。现消防法起草仓促,颁布执行时间较短,加之社会转型、企业改制较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消防法律体系还没形成,消防法学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消防法理学理论还不成熟,消防法立法技术研究还比较薄弱。

三、完善我国消防法律体系的建议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成体系化的有机联合的统一整体。消防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化的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门类齐全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在宪法的统摄下,应该具备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律,不能有缺漏;结构严密是指不但在整个消防法律体系内部要有一个严密的结构,而且各个法律部门内部也要形成一个由消防基本法律和与基本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实施细则构成的完备结构。内在协调是指在消防法律体系中,一切法律都要服从宪法并与其保持协调一致,既普通法与根本法相协调,程序法与实体法相协调等。完善消防法律体系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要把握行政立法哲理化、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体系科学、内容稳定、全面推进、把握重点的原则,制定我国消防立法计划,坚持始终以消防法治实践的历程与国情纬度为客观依据,逐步完善消防法律体系。具体建议是:

(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 按照宪法确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存在和行政职权的运作,都必须有组织法的依据。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十年内,参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特别是根据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明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也包括公安消防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与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机关改革相适应。

1、明确消防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体制、编制、职能、保障等根本性问题;

2、明确与消防职能有关的国家机关的消防职责、权利和义务;

3、明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职责、权利、义务;

4、明确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的地位、责任和义务;

5、明确公民的消防行为规范。

(二)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修改工作

从法律地位上讲,组织法一般在宪法体系,消防法为特别行政法在行政法体系。消防法应根据消防组织法对消防机构的职能全面规范,对国家有关部门违反消防组织法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

从立法方法论的角度建议:

1、按照行政立法哲理化的要求,重新调整消防法的逻辑结构,对每一法条逐字推敲、逐条论证,确立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学含义,使之形成完整的消防法学框架,丰富消防法理学的内容;

2、按照行政立法实用化的要求,针对每一消防行为进行认真研究,确立每一行为的模式,对每一行为进行动态性规范,合理设定法律责任、义务,增强应用的针对性、实用性;

3、按照行政立法多样化的要求,对涉及消防行为的全部活动,进行分析、科学分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适合各个操作层面的消防法律法规,丰富消防法律体系内容。

从消防行为涉及条款角度建议:

1、按照“违法必究”的宪法要求,去掉对消防违法行为处罚的前置程序,限制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不力被处罚救济的时间、途径;制定国家行政机关违犯消防组织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增加、完善公安消防机构内部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公正、执法到位的内容,赋与消防部门强制执行权;

3、明确消防安全评估、抢险救援、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火灾事故、火灾事故调查、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消防审核,公共聚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等消防专业术语的法律含义及应遵循的原则,建立相应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4、增加外企、外商、外资享受国民待遇的条款,补充对外企、外商的消防安全责任的规定和监督管理的条款;制定涉外消防法规,以补充消防法规涉外内容的空白;

5、调整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的机制。合理的管理模式应是由专业设计和咨询机构出具体题论证报告,消防部门组织保险、科研等资深专家进行判断讨论,最后由消防部门进行裁决判定,使消防监督部门从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变为名符其实的审核者,提高消防审核的透明度、公正性,也可杜绝一些独断专行、以权管理等非科学的,甚至是腐败的现象发生。

(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等行政法规

消防行政法规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的补充和完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是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细化,使每一行为操作更为具体可行。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凡某一行为涉及到两个部委以上的要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建议有计划地制定《进出口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进出口货物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社区消防管理规定》,制定《城市消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办法》、《消防安全评估办法》、《消防税征收办法》、制定《消防保险信贷条例》、《多种形式消防组织条例》、《开发区消防管理条例》。

(四)修改消防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性能规范(以性能要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性能规范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消 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最优化,也会 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促进整个消防 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规范的模试上建议:我国也要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性能化设计方法和性能规范方面的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性能化设计方法、制定我国的性能规范提供技术基础。其内容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安全目标:保护人员安全逃生和被救援;

2、功能要求:要求为达到上述目标而具备的功能。如“所采用的疏散措施必须为人员逃离建筑物或无须暴 露于危险环境而到达安全区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及为 消防人员进行救援和采取应急行动提供适当的途径” 等;

3、性能要求:详细说明如何满足功能要求,进而达到目标。包括有根据地确定安全出口数量和宽度、疏散距离、标志、防火灭火系统,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员在逃生能力方面的特征;

4、准则或基本准则:是性能要求与可行的解决方法之间的桥梁。这种联系为建立可行的性能设计方法和定量准则奠定了基础;

5、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用于实现性能要求进而达到规范目标的方法。不管是采用计算或测试的性能设计方法,还是采用处方式(规格式)的设计方法,或者是采用上述两种设计方法的组合,只要被分析确定是可行的方法就可以采用。为别具匠心的现代的独特的建筑设计提较为自由的领域,并能运用新的综合的防火技术合理地降低消防投资,使资金有效地投入最为需要的防火措施之中。

从完善消防技术标准的体系内容上建议:按照性能化设计的要求修改现行消防技术规范,补充制定国家《消防安全评估规范》、《消防事业费计领费标准》、《火灾调查技术规范》、《消防技术检测标准》等。

篇2: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内容摘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完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本文试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以及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一样,其生成和发展势必触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产生性质不同的各种社会关系,诸如财产归属、移转、交易的民事关系、商事关系、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关系、国家行政管理关系、刑事犯罪关系等等。这些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需要与之性质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因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并非仅仅一种法律,而是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综合调整的诸种性质各异、作用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个法律群体。本文试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以及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就如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成从市场经济共同的客观规律来看,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及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一个健全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群体,主要包括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四个法律部门的法律,同时,还涉及宪法、刑

法、诉讼法等其他三个法律部门的法律。

首先,关于民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自负盈亏、诚实信用等属性的内在要求。民法包括了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人身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民事责任制度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商法是民法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因此,民法和商法是市场经济国家最为基本的法律。

第二,关于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即教材所称市场规制法,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即教材所称宏观调控法,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由于在本文中是将民商法与经济法并列,所以将教材所称的经济组织法内容归类至民商法)

第三、关于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必不

可少的重要法律,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社会法的目的在于,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上述各种人的权益实行必需的、切实的保障。主要包括了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

第四、关于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二是有关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也是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律。

此外,宪法中有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刑法中有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规定,以及诉讼法方面的法律规定等,都是构成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1979年截止至2004年2月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三次修改,通过了440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0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96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目前,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与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行政法等四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法律,都已经基本制定出来。如在民法方面,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在商事法律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试行)等;在经济法方面制定了预算法、审计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对外贸易法、农业法、建筑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统计法等;在行政法方面,制定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监察法、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执业医师法、律师法、环境保护法等;在社会法方面,制定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有的法律还进行了及时的修改或修订,如在涉外合同法、技术

合同法、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1992年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已经1995年、2001年两次修改等。

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有些重要的法律,如物权法、国有资产法、行政强制法等还没有制定出来;二是有的法律制定得过于原则,缺少可操作性,存在法律虚置现象;三是有的法律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法律脱节现象;四是法律体系内部不够和谐,存在法律冲突的现象等。

三、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建议

当前,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其工作着力点必然是完善。通过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为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突出立法工作的重点。要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进一步完善六个方面的法律制度,一是要完善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法律制度,使各类市场主体真正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二是要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类产权权益;三是要完善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保障合同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四是要完善预算、税收、金融、投资法律制度,规范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五是要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六要要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3: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一、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关联性

1. 和谐社会对政府经济职能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标准是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文化上要倡导并发展有效的诚信文化, 经济上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2]。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要求中国政府经济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减少过多干预, 按和谐社会的标准分清各项职能界线, 界定其作用程度, 调整经济职能体系的内外结构, 以便对资源进行重新合理配置, 实现经济活而不乱、竞争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才能成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器。

2. 政府经济职能的良好履行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保障。

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到位, 没有政府, 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立。因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的和谐发展, 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为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就是说政府不仅要有行政职能, 更要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 从而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提供条件, 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使政府能找出自身经济职能体系的不足, 不断促进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完善。

党的十六大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确立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这些经济职能是合理的, 关键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和谐社会的标准, 去分析当前中国体制改革进展不快进而对公平与效率关系处理不当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滞后、体系结构混乱以及经济职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中国政府在建设与执行以上四项经济职能过程中不管是微观与宏观方面一直都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三大问题, 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矛盾也暴露出来。因此, 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 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中国政府经济职能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政府职能越位问题。

政府职能越位是指政府做了不应该由它做的事情, 表现在政府职能突破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合理边界, 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 导致垄断和不公平。主要表现为首先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 指政府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物品相关的资源, 包括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过多过滥, 政府自身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工作缺乏透明度。其次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不分, 指政府变相经营企业, 甚至承担和不放弃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干部任免、项目审批、质量评定等方式干涉企业内部的各项微观活动等等, 影响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第三是政府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政府通过主管、挂靠、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运作事务, 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和控制之下, 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约束和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 阻碍了中介组织在公共服务中地位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第四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不分。两者的混同在实际中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 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 有的承担一定的行政职能变成行政部门的延伸, 导致事业组织常成为政府机构精简的“收容站”, 而且为政府组织越权行使非分职权提供了组织上的条件[3]。例如, 证券市场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 仍然带有政策市的性质。

2. 政府职能的错位问题。

政府职能的错位是指政府没有做好应该做好的事情, 行使了不该由政府行使的职能, 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时期, 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政府职能分工定位上存在交叉和混淆的情况, 即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之间和在不同层次的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复交叉设置及财权和事权不统一等。第一从纵向看, 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 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例如, 在土地等资源的管理上, 较多的情况是下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越位较严重, 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 大多是上级政府越位。第二从横向上, 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职权划分不清楚, 互相推诿扯皮, 经常发生政出多门的问题。第三从条块关系上, 既存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超越职权干预下级政府管理事务的现象, 又有下级政府超越职能干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的现象。

3. 政府职能的“缺位”问题。

政府职能的“缺位”指政府没有做它应该做的事情, 就是说中国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做的事情很多, 应该负有责任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4], 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做, 即在某些公共领域失职了。具体表现在:

(1) 最基本的公共物品供应无法完全保障。例如, 基础教育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教科文组织提供的一个经验数据, 发展中国家财政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教育要占GDP的4%, 也就是占到财政支出的1/6。而中国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 中国离4%的目标还有差距。类似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交、自来水、电力、天然气供应等公共服务, 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和公民的需要。应由政府提供的邮政、铁路、水利、生态环境和必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应由政府负责的市场规则不完备, 信用制度不健全, 还未形成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2) 社会管理出现了许多空白, 从而导致了一些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和谐。最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不能缓解的问题上, 其根本原因在于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国家虽然通过一些税收改革在逐步缩小不合理差距, 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问题食品等, 都暴露出中国社会管理职能严重滞后的问题。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 政绩考核体系的不科学, 忽视人的创造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更加导致法制的制约力不够, 形成政府缺位、越位、错位并存, 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与短缺并存, 因此, 美国经济学家钱颖一针对中国的改革历程认为, 中国应选择有限且有效的政府, 以取代过去的无限又无效的政府。政府应该在功能上“有进有退”。该退的地方一定要“退够”, 政府应尽量退出市场领域, 比如放松对企业的管制, 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该进的方面要“进足”, 政府同时要加强对某些经济活动的参与和监管, 比如加强金融监管等。

三、构建现代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基本思路

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是绝对标准的, 但不同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范围及实现方式又不尽相同。因此从层次上看, 可以将政府经济职能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引导职能, 二是宏观调控职能, 三是微观监管保护职能。通过法律的形式适当区分职能, 将决策部门的相近职能集中化, 执行部门综合化, 机构层次扁平化, 同时落实到具体部门。才能构建符合本国国情并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合理和完善的政府经济职能体系。

1. 从全局上执行战略引导职能。

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了国家计划的导向性问题, 计划是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的, 以实现市场与计划在更高层次的综合。刘国光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计划”的[11]。因此, 政府的经济职能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只有加强对影响经济全局重大问题的研究, 正确判断国际环境的变化趋势, 才能从统筹城乡、统筹地区、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相和谐、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高度, 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使国民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长,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5]。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和规划。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及由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转化成的行业协会, 还应通过信息搜集、处理和发布等手段,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有利于全国社会资源的统筹与规划。这样政府只管宏观, 微观由市场去做, 政府职能分明, 才能改变越位、缺位、错位问题。

2. 从宏观方面强化平衡协调职能。

所谓平衡协调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杠杆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控制经济非理性发展, 平衡国内外经济, 以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6]。西方国家政府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例如美国的总统府, 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 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 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中国自改革以来, 历次宏观调控取得一定的效果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7]现阶段在宏观方面补上缺位, 改变错位的重点是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综合运用公共收支政策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 更加关注民生。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长期处于“瓶颈”的社会事业。实现公用事业领域“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改革目标。同时向西部农村倾斜, 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解决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问题。

总之, 政府经济职能的宏观层面就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消除不稳定不健康因素,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宏观上增强政府的主导、协调与驾驭能力, 才能构建一个有力和有效的政府。

3. 从微观方面执行监管职能, 强化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保护。

政府经济职能的微观层面是指通过立法规范个体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对微观经济履行消极规制的职能, 即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形式进行有规定的管理, 为微观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1) 减少对经济的直接行政干预, 做有限政府。首先弱化微观管理职能, 缺位的要强化, 错位的要转变, 越位的要退出, 实现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现在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大趋势是由社会中介和市场来承担政府退出市场能调节的领域, (1) 或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 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如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除社会福利设施外, 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 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8]。当前中国通过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 明确各类中介组织的职能和职责。取消行政性垄断, 割断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系。使政府从微观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抓好宏观管理。其次重新划分与调配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9], 给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来有效保障事权, 使二者相匹配。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政府与市场要逐步形成比较和谐协调的互相配合机制。 (2) 加快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 强化保护职能, 做有规政府。借鉴立法比较完备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 他们运用法律干预和调节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 几乎到了有需要就有法律的地步。美国学者奥肯说过“市场的运行事实上, 日常生活亦是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各种强制性权力。国家运用这些权力, 建立并保障市场上的权力, 直接提供某些基础的服务, 并间接地创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环境, 这对企业日常生活是生命攸关的。”[12]东亚的经验表明, 依法治国比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更重要。首先强化各种产权保护, 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提供等手段, 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特别是严重影响中国投资环境和企业竞争能力的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 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其次, 对产品进行质量规制。针对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问题, 偷税、逃税、骗税、走私, 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严重问题[10], 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打破行政垄断, 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企业相互勾结, 形成价格联盟, 保证各种食品的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综上所述, 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渐进的过程。要根据经济发展本身所处的阶段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情以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相机决策和适当调整, 使政府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和保障者, 从而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特别是对加强政府经济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和谐社会与政府经济职能的关联性入手, 阐述中国目前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存在问题从全局、宏观和微观三方面初步探讨构建现代政府经济职能体系的基本思路。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职能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3]马庆钰.关于中国政府职能体系的解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 (5) .

[4]李明.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体系[J].行政论坛, 2007, (5) .

[5]刘文俭, 姜亦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及其实现[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6]路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J].现代商业, 2008, (2) .

[7]郭蓓.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及完善方向[J].知识经济, 2008, (8) .

[8]王秀云.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公私合作[J].中国城市经济, 2007, (4) .

[9]邸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J].辽宁经济, 2008, (6) .

[10]高萍.经济发展新阶段政府经济职能的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1]刘国光.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变革[J].财贸经济, 2008, (11) .

篇4:关于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消防法律体系的思考

谈一、当前社区消防工作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脆弱。近几年来, 社区服务项目、功能日益完善, 但是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还没有如形实要成际。消一情防套况工综摸作合索由的进地管行方理, 管各体理级系手人, 现段民行明政的显府消不负防适责管应, 在理社市是区、 (靠快区有速) 关发县文展两件的级和需都

何基本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贯彻落实, 而在乡镇和社区一级, 由于缺乏专门的消防机构具体操作, 组织上没有了保证。大部分社区在消防安全管理上, 都是通过签订“乡规”、“民约”等构共和形式, 国消防法》对小区消防工作与辖区单位及居民群众等建、立协调关系公共消防设施, 维护责任等新《中华人民建进发一展二步迅是进速社行, 车区了辆群明大众确量的, 由增消物加防业, 安有单全的位意社全识区面比为负较了责淡管。薄理的。需近要年, 来为, 防汽止车与社杆入会或, 造闲设成散置消车其防辆他通进障道入碍不, 物畅在, 通主这要, 种万通做一道法发处无生浇疑火注也灾水阻, 势泥止必墩了、贻消误设防灭置车火限的战高进栏社机加的。有的居装恶铁性栅事栏故, 民。一旦发生火灾将家庭废弃杂, 疏散逃生困难物堆积在楼梯间, 易, 造成群死群伤或者在楼梯间会原投因入三, 大一量是些资消小金防区才设普能施遍改基存造础在和差消, 逐维防步护基完工础善作设。不施所到的以“位, 先。自天“由不消于足防历”工史, 作需进上的要

发社区”活动开展以来, 不少市、区政府和街道虽然积极筹措资金, 加强社区消防设施配套建设。然而, 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即使在社区消防建设正常运作之后, 展街道也无专项资金的情况仍旧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下因, 此无法, 缓解这种矛盾在社区没有资金, 还有些社来源以及

相区一提到消防投入, 就借口各种理由回避, 还有即使有了基础设施, 也缺乏维护意识。如:在人民来信来访当中, 多数居民反映消火栓被堵, 消防水枪、水带被盗的问题, 消火栓门丢适发失、损坏生二火、的灾社, 现象也时常发生区会消造防成建严设重工后作果对。。策及措施这样时间一长就无人过问, 一旦应 (一) 健全社区消防机构组织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利, 改善消防基础设施用现有社区的组织机。构各, 建级的立社区消防网络, 实行社区消防自治, 形成一个新的长效社

区消防管理格局。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社区消防工作, 成立相应的社区消防 (防火) 安全委员会或建立消防联席会议、社区代表消防安全议事制度, 并层层明确各类职责。明确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将社

黑区消防建设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要内容;制定社区

江消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社区消防工作会议;指导社区居委

会开展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与驻区单位签订防火安全责任状

宗等。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制定防火公约, 定期对社区

内的单位和居民住宅楼院及消防通道开展防火检查, 对辖区老、弱、病、残和孤寡老人提供消防安全服务等。明确公安派出所实行责任区民警包片负责制, 督促辖区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履行消防职责、开展防火检查, 切实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督作用。明确公安消防机构加强对社区消防业务指导, 督促检查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对社区内的单位实行抽查, 消除火灾隐患。明确辖区消防中队要做好消防站开放工作, 对辖区内单位、居民住宅区底数清、情况明, 制定灭火预案并实施演练。全面贯彻新《消防法》, 指导社区开展各项消防工作, 分析本辖区的消防工作形势, 研究部署制定消防工作措施, 抓好工作落实, 协调解决社区消防阵地的建设, 消防器材的配备以及消防资金的落实, 搞好社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编写消防安全知识材料等。只要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完善, 各方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社区消防建设就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并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 加强公安派出所的社区警务室建设, 发挥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当前在社区管理中, 鉴于公安消防监督人员少、辖区大的客观现实, 消防进社区必须借助派出所的力量及其消防监督职能来完成。具体的做法是:以综合警务室为依托, 以各社区为单位, 建立消防协管员服务队。由社区民警为志愿服务队长, 每个队约10个人左右, 作为社区消防工作的骨干。消防服务队的队部可设立在社区综合警务室, 其具体职责是:在综合警务室内配备一定的消防器材, 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 建立社区内重要单位的消防工作档案, 对社区的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通道进行检查、维护, 与居民签订《居民防火公约》, 消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对警务室人员进行分批轮训, 提高干警消防业务知识水平和能力, 把统一培训和分片、定人、定责、包干和联系指导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 使派出所干警的消防业务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再由消防监督干部和社区民警对社区居委会和有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对加快社区消防工作进程, 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的具体工作, 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 驻社区单位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消防工作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社区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停车场地面整改方案下一篇:高中生以旅途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