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原则关系的思考——以“婚内合同”为视角

2022-10-12

一、问题的提出

南方某城两青年结婚时订立书面合同, 约定婚后任何一方若有第三者, 需支付对方三十万违约金。婚后不久男方出轨, 女方起诉至法院。地方法院从《民法通则》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规则角度出发, 判为“婚内合同”有效。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法律行为是实现意思自治原则的载体。上述案例中法官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从而避开合同法和婚姻法对本案作出判决。我们不禁会引起反思: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关系?

二、关于法律行为制度以及意思自治原则的相关诠释

上述“婚内合同案”中的焦点在于该合同是否有效。而这必然会触及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婚内合同行为是否属于法律行为;二是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一) 法律行为制度相关概述

在萨维尼《当代罗马体系》一书中将法律行为阐明为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 (1) 从萨维尼对法律行为的界定来看, 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具有设权功能, 它只表示一种状态, 未曾加入我们对法律行为的评价。在我国, 《民法通则》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成为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但是这并未对法律行为制度作出界定, 只是对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进行诠释。

本文认为, 法律行为制度是指行为人意图发生民事效果的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涉及到民法各个领域, 包括合同行为、物权行为等出现在民法总则中的一种制度。同时法律行为制度也只能出现在民法领域, 因为在刑法乃至行政法领域中根本不会存在意思自治的效果。

(二) 意思自治相关概述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王泽鉴先生指出意思自治是指个人自主决定, 自我负责地形成其私法上权力义务关系。 (2) 简单来说, 意思自治就是行为人符合自己真实意思表示, 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发生法律上的效果或者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物权上, 意思自治主要体现在行为人对自己的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第二、在合同法领域, 主要体现为契约自由, 行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思决定是否进行订立契约以及以何种方式订立契约;第三、在继承法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的遗产的处分, 行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思设定遗嘱或者遗赠。

三、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之间的关系

对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分析,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法律行为制度设立的意图在于实现意思自治;二是意思自治也贯穿于法律行为设立的全过程。

(一) 意思自治原则贯穿于法律行为成立的全过程

对于法律行为的成立, 只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可, 而且无需对这三个条件的好坏进行评价。根据民法相关理论分析, 法律行为成立需具备三个要件:

1、民事主体, 也就是法律行为的参与者或者实施者。当然这里的人是法律上的人, 它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法律确认的其他社会组织。 (3) 2、客体, 一般来说, 法律行为的客体是民事主体意图发生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根据《民法通则》规定, 这种客体包括物、非物质财富以及行为的结果;3、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将行为人内在思想表现于外部的载体。

在法律行为成立过程中,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无处不在, 指导着民事主体的行为, 同时也维护着民事主体的利益。婚内合同是夫妻双方签署的一份协议或者契约, 无疑是属于法律行为的范畴, 符合法律行为制度。虽然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婚姻等身份关系不属于其调整范围, 但是通过对婚内合同进行剖析, 便为法官解决此类案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法律行为制度旨在实现意思自治

在上述对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对其成立要件加以评价可以发现, 在这个案件中, 确立协议有效的至关重要的一项因素便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一致。法律行为成立需要三个要件:主体, 婚内合同的主体是夫妻双方, 符合法律的规定;客体, 由于民法中确立法律无明文规定即合法的原则, 夫妻双方签署的这份婚内合同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意思表示真实一致, 夫妻双方签署协议也是经过思维加以抽象和基于对对方的信任而做出的意思表示。这一因素也正是判定意思自治原则实现的最重要的一项因素。在私法领域, 只要是法律未加以明文规定的, 便允许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表示追逐自己的利益从而和其他主体之间确立相应的民事法律关系。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 是通过法律行为制度的设立来体现的, 借助法律行为制度, 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表示决定是否要和别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 如何订立民事法律关系以及在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为自己设立民事权利和义务, 充分体现了意思自治的原则。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行为制度是意思自治原则的工具, 其功能在于实现意思自治。 (4)

四、法律行为制度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在私法领域里, 民事主体会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但是并非所有行为主体的意思都能实现, 意思自治也要在其应有的范围内。对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划分便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一项法律行为在成立之后, 是否会实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主要是看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民事主体是否适格以及内容标的是否违法。

(一) 民事行为主体不适格

民事主体不适格主要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了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合的法律行为, 从而使这种行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归于无效或者效力待定, 从而阻碍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实现。

(二) 意思表示不真实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分别对行为人在基于欺诈、胁迫以及趁人之危的情形下作出的意思表示的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出于加速经济流转速度和维持民事活动秩序稳定考虑, 在形式上体现出权利受害人对施害人主观意思表示的限制。 (5)

(三) 标的违反法律规定

当事人设立法律行为所指向的标的违犯法律规定, 从而致使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就没有了为当事人设立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前提, 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自认不会实现, 也就不能按照其意思而追求利益, 法律行为也不能作为意思自治实现的载体。

除以上法律行为各要素不符合法律规定致使意思自治原则实现受到阻碍以外, 还要考虑法律行为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原则, 这是对意思自治原则实现作出的另一项限制, 自由的法律行为必须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进行, “泸州遗赠案”便是触及公序良俗从而与本文“婚内合同”案的判决结果截然相反。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 法律行为制度基于法无明文禁止即合法的原则从而为实现意思自治原则奠定基础, 意思自治原则也贯穿于法律行为成立的全过程, 使行为人在私法领域内追求利益的实现。

摘要:民法意思自治原则体现在法律行为的成立以及生效的每一个环节, 但是对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的规定却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本文拟从“婚内合同”这一法律行为的成立及生效分析, 反思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与法律行为制度的关系以及对意思自治原则限制的探析。

关键词:意思自治,法律行为,婚内合同

参考文献

[1] 马俊驹, 余延满.民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178.

[2] 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3] 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332.

[4]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01) .

[5] 王斌周.从法律行为成立及生效要件看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及其限制[J].法制与社会, 2007 (03) .

上一篇:浅析催化裂化两器衬里施工的质量控制下一篇:探讨糖尿病洗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