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

2024-04-18

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精选6篇)

篇1: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

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

班级:食13-1班 姓名:刘伟伟 学号:242013001018 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

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

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从古老的吴越文化中探寻江南茶文化的渊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佛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几代,中原黄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长江下游,长期被称为东夷之地。然而,或许正因为其距全国政治中心的偏僻、遥远,使这一地区更多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构成古老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周代,吴越员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但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越王勾践用范 蠡、计然,十年而国富;卧薪尝胆而国强。不过,较之中原,吴越直到汉代仍落后不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他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资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八,亦无千金之家”,现代人看沿海地区比内地既开放,又富足,古代远不是那么回事。但自三国以后,吴越经济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经济则压倒黄河流域。直至现代,江南仍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吴越地区的这种历史轨迹造成它自己的区域文化特征;既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但更多表现了本地区特点;早期的落后与中、晚期的先进鲜明对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经济生活,同时又保留更多古风古俗。吴越、闽粤,都有这种特点。上海有最现代的工业,但至今总爱“阿拉”长、“阿拉”短,不愿说普通话;苏州评弹的清扬低通,细腻婉转更独具风格;闽南语没有多少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懂;广东是现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唯独语言不肯开放,甚至以打粤语为荣耀。这使他们的文化总在古老与革新两种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独放异彩。

吴越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突出特点。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产茶胜地,中国绿茶浙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这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吴越地区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有产茶的

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经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为一地。中国茶文化向来主张契合自然,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畔,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茶 寮”。

第二,我国南北地区向来是佛、道胜地,而且,正因为这里的人民有尊古风、重乡情的特点,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论树种文化,到这里总是要经过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风”。所以,青藏密宗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为多,已被中国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吴越地区,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禅宗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禅宗与中国“原种”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于是儒、道、佛三家在这一产茶胜地集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良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建都临安,又使这一地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这一地区总是带来清新的文化气息,但是,由于自成体系的文化格局,又使它新风之中好溶古俗。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但在这些地区(不仅吴越,也包括闽粤),却悄悄地把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至今浙江茶亭最为兴盛,便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判断。从陆羽、皎然饮茶问,到湖州民间“打茶会”;从杭州现代化的中国茶叶研究所到兼古通今的茶叶博物馆;从西子湖畔一座座茶室,到集茶肆、茶会、茶学研究为一体 的“茶人之家”,都证明了这一点。

篇2: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

一、三国杀中的桃文化

为什么要提起桃这一元素呢?因为在三国杀里面,每个武将都配备了一定的体力值,而桃则是恢复武将体力的唯一物品。而华佗能将红色牌当作桃来使用,因为“红桃”才是符合实际的,而“黑桃”只是人们假想的一个与“红桃”相关联的东西而已。

让我们回到桃上。桃在古代有着长寿的含义,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而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民间把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也用桃象征长寿,作为祝寿礼品。由此看来,桃确实在中国古代担任着不一般的使命。

另一个方面,桃在古代中也有着避邪的含义。桃具有巫术辟邪功能出自于古来的鬼畏桃的观念。《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夸父是追赶太阳的英雄,桃林是他的手杖变成,自然带有了一种神气。又传说,度朔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桃树的东北就是万鬼出入的鬼门,神荼与郁垒两位神人把守着鬼门,在桃树下检阅百鬼,发现有作恶的鬼,他们就会用苇索绑了拿去喂食老虎。后来黄帝教人“立大桃人”以驱除鬼魅,人们在腊月除夕挂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当是该方的延续。作为意识性的巫术观念,却逐渐演化为具有实用性质的稳定的民俗习性,进而发展成鬼畏桃的观念。传说中有桃木立于鬼门关前,对百鬼产生震慑之力,在古人看来这是因为桃木乃是五木之精,所以可以用作巫术灵物。西汉无名氏著《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桃木吸收了五行之精气,所以被神化为能够制服百鬼的仙木,由此围绕桃木的有关巫术辟邪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出来,由此,在传统民俗观念中,桃木是可以避邪的。那么桃避邪与体力恢复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在古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十分短暂,即使是到了空前鼎盛的唐朝,人均寿命也只有27岁。所以,桃能避邪,即有躲避灾祸的能力,那么人的寿命就不会因为鬼怪滋扰而变短,从而能达到延长寿命(恢复体力)的效果。

综上所述,桃之所以成为体力恢复的物品,确实是与它在古人内心的地位和作用紧密联系的,三国杀中体现着桃文化。此外,三国时期还有十分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关张结义于桃园,也是可以恢复体力的。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一点在古人心中恐怕也是存在的。桃,在古代还有这更深厚的内涵,我们就不再挖掘了。

三国杀中的酒有两个作用:一是濒死时使用酒可以回复一点体力;二是喝酒后出杀伤害加一。那我就分成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从第一个方面来说,酒也有类似于桃的作用,但是效果没有那么强。那我们得研究一下三国时期的酒文化了。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三国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而且,酒也是三国时一种最流行的饮品。而三国时的酒风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盛。“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陶元潜《三国食货志》)。而“盛”即可对应两个方面:嗜酒如命和酒风剽悍。其中嗜酒如命与三国杀中的濒死时使用酒可以回复一点体力密切相关,酒风剽悍则与喝酒后出杀伤害加一有所联系。

嗜酒如命,那么,在濒死的时候,喝上一壶酒不就让命又硬朗了不少,这不正就解释了酒的作用了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三国时期嗜酒如命的这种风气。嗜酒如命主要指的是喜好喝酒。孔融好酒很典型,甚至不惜为酒和曹操产生矛盾:“黄巾将至,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御之涞水之上。” “太祖制酒禁,而融书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崔琰传》)王蕃丁冲都好酒,甚至为此丢了性命:“甘露二年,丁忠使晋还,皓大会重臣,蕃沈醉顿伏,貉疑而不悦,轝蕃出外。顷之请还,酒亦不解,蕃性有威严,行止自若。皓大怒,呵左右於殿下斩之。”(《王蕃传》)。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时随乘舆。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诸将饮,酒美不能止,醉烂肠死。(《魏略》)可见,在三国时期,酒与人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酒风剽悍则是三国时代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因为在战争年代,行军打仗免不了要犒劳将士,大块吃肉之际,便是大口喝酒,所以剽悍的酒风的出现是一个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一种体现。也许是将军受了士兵的影响,或是将军要给士兵做榜样,三国时喝酒与阶层关系并没有冲突。与此同时,酒具有养生之效,一个人喝了酒才能“有力”,无论是办事还是打仗都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在三国杀中,武将喝了酒,出杀伤害加一是有一定历史素养的。以下是一些三国时期酒风剽悍的历史记载:刘表宴请宾客时:“„„设大针於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是酷於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松当盛暑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二方化之,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湖有避暑之欲。”(《典论,酒诲》)孙权一直给人很儒雅的感觉,但在喝酒方面却是很剽悍的:“权於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传》),喝酒要喝到从高台上掉下去„„这样的劝酒方式实在是很凶。“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於是大怒,手剑欲击之。”(《虞翻传》)。虞翻因为装醉竟然惹得孙权想要杀了他,这样的喝法很激烈。曹操饮酒之剽悍也是不容忽视的:“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典韦传》)

总结起来,酒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又是人类所特有的产物。透过三国的酒文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三国整个时代的特点。我认为了解三国酒文化的意义在于,这不仅是一种针对酒的了解,也是通过酒,了解其文化形式,透析这种文化形成的根本的原因及其对三国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了解。

玩过三国杀的人都知道,三国杀中的每个武将的都具有一定的技能,比如刘备有“大德”、诸葛亮有“空城”、孙尚香有“结姻”、赵云有“龙胆”、徐晃的“断粮”、庞统的“连环”等等,这些技能都是与历史人物的生平履历或性格特点向匹配的,并不是胡乱捏造或是弄虚作假,尊重历史的同时也显得有历史沉淀感。

在每个人物施放技能的时候,都会有相应的语音配合,这虽然不是什么呈现游戏的特殊方式(很多游戏都有配音,而且更加复杂精美),但是三国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配音内容:内容大多是以三国典故为基础,稍加改动而成。配音主要体现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个人特点、人生态度等等。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 刘备

大德:唯贤唯德,能服于人。

典故:《三国志》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这不仅仅是刘备礼贤下士的真实写照,也说明了刘备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诸葛亮

观星: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

典故:《三国演义》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孙武、孙膑兵法皆有研究,对各种阵法娴熟于心,如对孙武“火攻”,孙膑“月战”等都有借鉴,尤其善观星相,知“六甲之法”,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天文学家。孙尚香

结姻:夫君,请小心身体。

典故:《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馀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孙尚香为三国时期吴国人,后嫁与刘备。孙夫人勇武强悍,刘备非常怕她,夫妻相疑如大敌。两国联盟破裂之后,孙权将妹妹接回了东吴,夫妻从此断绝了关系。

赵云

龙胆:赤胆平乱世,龙枪定江山。

典故:《三国志》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欲回夺汉中。刘备亲率军相迎,赵云与黄忠与敌交战,黄忠前去截取曹军军粮,逾时未归。赵云率数十骑接应,遇逢曹军主力,边战斗边退回军营,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摆设空营计。曹军追至,中其计,疑有伏兵而退。赵云急令鼓号齐鸣,劲弩齐发,曹军溃败,军士乱行落汉水与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刘备明日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日战处,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其胆识计略令三军敬服,战后全军皆称云为虎威将军。

徐晃

断粮:断其辎重,乱其军心。

典故:“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

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军食方尽,攸言于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击破走之,烧其辎重。”

庞统 连环:舟船成排,潮水何惧?

操再三请问,统曰:“某有一策,使大小水军皆无疾病,人安稳而获全功。”操又问之,统曰:“盖因大江之中,潮升潮落,风浪不息;中原之人,不惯乘舟,至使生患。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答,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若乘此舟,任随风浪,潮水上下,有何俱哉?”操下席而谢曰:“非先生良谋,安能破吴耶!”统曰:“愚之浅见,丞相自裁之。”

篇3:我了解的中式茶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 茶文化的精神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所以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被老百姓所熟知的习惯, 这种习惯更是上升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民族文化。

如果追根溯源, 饮茶源于中国。几片小小的茶叶中, 却能冲泡出一缕能让人静心安神的难得自在。中国茶馆的数量自然也是多得不胜枚举, 中国茶馆之多, 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由此而衍生出来的茶馆文化更是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 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 是以饮茶为活动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茶馆的兴衰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茶馆的功能性渐渐变得丰富起来。还记得儿时老城区的几家茶铺, 每日路过便只是看见几个老者端坐于路旁的老茶馆当中:端着烟袋, 下着象棋, 每人身旁一杯茶水。老旧的墙面都被靠出了依稀的人影……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茶馆, 只觉得那样的地方只是无事老人打发时间的一个去处罢了。而当代的茶馆不仅仅只是经营茶水, 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饮品选择使其更多地成为了现代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中式茶馆文化

1. 茶文化

茶, 是中华民族全民皆知的国饮。它发于神农, 闻于鲁周公, 兴于唐朝, 盛在宋代, 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 (茶叶、咖啡和可可) 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 也是茶的原产地。浙江安溪的铁观音、福建的大红袍、云南的普洱茶、台湾的乌龙茶……这些有名的茶叶品种早已被国人牢记于心。中国人对茶很熟悉, 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 下至平民百姓, 无不对茶津津乐道。对于国人来讲, 不仅仅是老百姓拿来单纯解渴的国饮, 更多的承载了中国历史的厚重文化, 黄色的茶汤不正代表了炎黄子孙黄色的皮肤吗?由此可见, 茶对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来说是多么重要。早在唐朝时期, 中国的茶就已经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 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世界传播着茶文化, 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欧洲人爱喝的下午茶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2. 茶馆文化

我们并不知道真正意义上中国的第一家茶馆诞生在何时何地, 但是茶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不曾消亡过。各类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茶馆、茶铺的踪迹。老舍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茶馆》虽然描写的不是中国的茶文化, 但正是从《茶馆》这一名篇中, 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儿时记忆中老城区里狭长的铺面, 门口一个大锅炉冒着腾腾的水汽, 一张条桌、两只长凳, 组成了儿时破旧的茶馆。现今各式风格、装潢气派的各类茶室, 中国的茶馆文化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馆作为人们的休息场所, 从古至今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饮茶、品茗、聊天、打牌、洽谈等等活动都可以在合适的茶馆里进行。原先的茶馆和现在的茶馆基础的功能性不曾改变, 真正变化了的是茶馆功能的丰富性, 进而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 成为了大家都喜欢去的娱乐休闲场所。

然而, 一切以人为本。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思想也在革新。只有娱乐功能性的茶馆是远远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 人们对茶馆环境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 变得越来越高了, 不再只停留在对条桌、长凳的基础需求上。环境的美化、灯光的要求、气氛的烘托等, 都已经成为当代人选择茶馆所考虑的必然因素。正因为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 现在才出现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茶馆。茶馆的兴盛和衰败, 也是不同时期人们精神生活提升的表现。小小的茶馆的变迁不正好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真实写照吗?

二中式茶馆设计

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之一, 也充分地体现在了中式茶馆的设计上。我们都知道茶文化源于中国,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国内茶馆的设计一直是围绕着中国风的感觉来进行的, 似乎这样更易被国人和寻常百姓认可。

茶馆的盛行必然会推进茶馆空间设计的兴起。中式茶馆设计中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古今融为一体, 也就是我们说的古色古香而又不失时代感。众所周知, “雅”是中国文人墨客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也是这种精神境界的一种表现方式。如何突出茶馆的“雅”, 也就成了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茶馆是一个综合功能的复合空间, 它的设计由几个部分组成:设计构思、空间布局、基本材质、光影形态、装饰景观, 这五个部分的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馆设计整体。

1. 设计构思

构思、立意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这同样适用于中式茶馆的设计。中式茶馆大家都接触过, 但是如何设计得脱颖而出却是个难点。在设计之前, 设计者要从总体上根据所需设计茶馆的要求特点、艺术风格、预算报价和功能分区等方面来做全盘的整体设计考虑。要从如何突出茶馆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来定位, 做到“意在笔先”。对于面积较大的茶馆则可以在风格造型的处理手法上, 变化尽可能多一些, 余地也更大一些。

2. 空间布局

从空间上来说, 茶馆的基本环境由:接待区、收银区、工作区、休闲区、卫生间几个部分组成, 休闲区一般为开敞式的大空间环境, 偶尔配有独立包间。在敞开式的空间里, 不但有利于客人的休闲放松, 更有利于老板组织、管理和协调。可以运用设计的手段或借助造景的形式让茶馆空间有序布局和工作流畅协调。常常采用家具、绿化小品和形象塑造等对办公空间进行灵活隔断。舒适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是休闲茶馆的卖点之一, 所以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是中式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塑造点和本源。中式茶馆可以引入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廊、榭、水景等元素, 突出中式的文化气息, 让传统中国元素符号在整个空间中得以穿插。

3. 基本材质

茶馆空间地面、墙面和顶面等各个界面的色彩和材质应该根据所需风格来确定, 因为需要中国风的设计风格在中式茶馆的设计中有所体现, 我们尽量使用古朴的材料如木材、青砖、混凝土、玻璃等等, 偶尔可以选用不锈钢和镜面材料以增加现代感。同时可以确定茶馆内所需家具的材质和类型。茶馆内的家具一般确定为古典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

4. 光影形态

主要是指灯光和材质的配合。色彩的出现和空间的氛围离不开室内灯光。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 灯光的功能性不只起到照明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界定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功能。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 逐渐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 已成现代装饰环境的重要元素。

色彩是人们在室内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视觉感受, 因此根据主体构思, 确定住宅室内环境的主色调极为重要。现代中式茶馆室内的色彩和材质一般多以原木色、中国红和灰色砖墙为主, 考虑不同色彩的配置和调配。如:高明度、低彩度、中间偏冷或中间偏暖的色调或以黑、白、灰为基调的无彩体系, 局部配以高彩度的小件摆设或沙发靠垫等。色彩和材质、光照紧密联系, 这些因素在设计中应细致考虑。

5. 装饰景观

中式茶馆更是强调景观的配合。传统中式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称等形式美法则都可以运用到其中来。茶馆中可以充分采用各类材质的陈设品和家具, 如:原木、藤编、竹器、棉麻等天然材料再配置室内绿化, 较容易形成亲切自然的室内环境气氛, 而显得古色古香, 让消费者充分地感受到人工痕迹和自然材质的结合。家具的造型、款式、色彩和材质与室内环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密切相关。

三中国文化对中式茶馆装饰的影响

1. 传统文化底蕴下茶馆设计的个性化

茶馆既是茶道展示、表演的地方, 也是文人雅士品茗聚会的空间, 更是现代人们休闲消费的场所, 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普通环境装饰这一层面, 而是升华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塑造。茶馆的设计, 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知识, 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含蓄内敛, 才能营造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式茶馆, 使之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渊源的餐饮空间。在我国各地,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 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 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

下面就列举几个有我国特色的茶馆类型:

第一, 四川茶馆:四川人民一直保留了喜欢喝茶的习惯,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四川茶馆。有谚语说成都“头上晴天少, 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 所以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 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的茶馆有大有小, 大的多达几百个座位, 小的也有三五张桌面。四川茶馆社会功能突出, 茶馆不再只是文化活动的场所。在那里, 可以谈心聊天, 可以观赏川剧、四川清音、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 四川人民生活得好不惬意。

第二, 杭州茶室: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杭州茶馆文化, 起于南宋。金人灭北宋, 南宋建都于杭州, 把中原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这里, 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西湖美景三月天, 湖光山色美连篇。”当代的杭州茶馆, 可能不如四川成都数量多, 但茶馆内的文化气氛, 杭州却略胜一筹。

第三, 广东茶馆:广东的茶楼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广州人称茶馆为茶楼, 吃早点叫吃早茶, 广州茶楼吃早茶也可以吃饭, 吃饭也叫吃早茶。你上茶楼入座, 服务小姐先上一壶酽茶、一份报纸,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 期间食品车里的各种广东小吃品种任你挑选。在这里喝茶, 多的却是一份生活的惬意。

第四, 北京茶馆: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 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最有名的便是大碗茶了。在这种茶馆里, 饮茶只是媒介, 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 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 给人以历史知识, 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喜欢老北京文化的饕客们更是不可错过。

2. 当代文化底蕴下的时尚茶馆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 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 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 更是星罗棋布。当下的人们也将健康饮茶的理念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同了饮茶有益身体健康的理念。品茗小聚成为广大民众的休闲方式。各地新建的茶馆日益增多, 传统风格、现代时尚风格等各种类型的茶馆应运而生。但无论如何, 还是离不开中国的茶文化这一主题。在这些茶馆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设计, 着重突出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特点, 和大众化的茶馆区别开来。

四结束语

中国是茶的故乡, 相伴四千年的茶文化传统, 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没有什么力量可以轻易地改变中国人对它的珍爱。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 开始选择了喝茶, 这就是中国茶道的魅力。现在很多人喜欢到茶室或者茶馆里打发时间或者休闲娱乐, 与此同时也一定会点上一壶好茶慢慢品味, 实际上就是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氛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炎黄子孙, 作为爱茶的国人, 同时也是室内设计者的我们更有义务去探索和研究中国茶文化, 让具有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中式茶馆在设计上有更好的创新, 让更多的国人和世界的朋友在不断创新的中式茶馆里尽情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气息, 更好地发扬中国茶文化。

摘要:茶源于中国,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 更是一种悠久深厚的文化。作为茶文化的环境载体“茶馆” (或称茶室) 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 茶馆的设计和装饰艺术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 它必将影响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式茶馆,茶文化,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德明.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徐德明.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篇4:陈查理是我了解美国文化的钥匙

黄运特的获奖,源自他创作的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陈查理传奇:一个华人侦探在美国》。这本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口中“令人陶醉的书”,曾创造一个月加印四次的纪录,荣获美国爱伦·坡文学奖,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等重要奖项。

上世纪20年代,华人探长陈查理诞生于美国小说家厄尔·德尔·毕格斯笔下。不久,其形象又出现在好莱坞大银幕上。共有六部陈查理小说、47部陈查理电影在美国面世。美国电视界曾有一项调查显示,陈查理—一位大智若愚的“中国胖子”—是美国观众最熟悉的五个中国人之一。

作为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形象,陈查理却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视他为与福尔摩斯、波洛齐名的幽默与智慧化身,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如“罪恶博士”傅满洲一般刻板化的华人代表,以致后来由于亚裔美国人的强烈抗议,他被从美国大众文化中扫地出门。

美国民众对陈查理的这种两极态度,引发了黄运特的兴趣。

“我写此书的目的就是想解释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进而剖析美国文化的本质。陈查理是我了解美国文化的一把钥匙。”2014年上海书展期间,黄运特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

他将陈查理的原型——华人探长郑平的经历、作家毕格斯的故事、陈查理的银幕形象以及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等线索,融入这个虚构人物的非虚构传记中。

美国多元种族文化的发展流变、早期华人移民的艰辛历程、西方艺术中的“中国想象”等厚重历史,通过一个小切口在书中被一一呈现。

发现陈查理

上世纪90年代,一栋古老住宅的遗产甩卖会上,在美国读研的黄运特第一次“遇见”陈查理。他以每本1美元将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两套陈查理小说带回了家。

这个华人侦探的美国式幽默让黄运特着迷。此后数年,他看遍了陈查理系列的所有小说和电影,还将搜寻的触角延伸到与陈查理相关的人和事。

首先进入其视野的,是陈查理的原型——郑平。郑平的经历在黄运特看来是一部早期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史:

出身夏威夷华人苦力家庭,年轻时给人当马童,后被主人赏识而成为檀香山第一个慈善官员,在唐人街沦为罪恶滋生的温床时,又凭借机智英勇,屡破奇案,成为赫赫有名的华人神探。

正是一条当地报纸上郑平的破案简讯,激发了在夏威夷度假的小说家毕格斯的创作灵感。

1924年,美国排外的《移民法案》通过。彼时,本土主义者狂热,3K党猖獗。“外国人憎恶症”盛行,陈查理却大摇大摆地走进美国公众视线。

从郑平生活的夏威夷到毕格斯的家乡俄亥俄,黄运特一路追踪着陈查理的故事。

一个问题曾困扰他良久:毕格斯这样一个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小镇的人,如何能创造出与他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栩栩如生的中国人形象?

当坐在毕格斯故乡一个中国餐馆里大嚼花椰菜牛肉和宫保鸡丁时,黄运特突然意识到:陈查理之于毕格斯的俄亥俄,犹如中国灯笼之于刘易斯《大街》中的美国,“是眼界狭隘的中西部平原里吹进来的一丝神秘的东方微风。”

“毕格斯写了六本陈查理小说,为此他专门研究了美国西部的华人历史,在他的小说中,关于华人采矿、修铁路、受歧视等情节的描写都相当真实。”黄运特说。

毕格斯与郑平曾在檀香山见过两次面。毕格斯在会面后更加确信,郑平正是陈查理理想的“原型”。

有趣的是,当地新闻媒体刊登的这场东西方聚会的图片中,郑平被一个有着明显蒙古人种的脸孔、穿着中式长袍的短发男人取代。黄运特认为,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比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干瘪老头郑平更符合美国人对亚洲人的想象。

陈查理的两副面孔

“他确实很胖,却迈着女人似的轻快步伐。他的脸像婴儿一样胖乎乎的,皮肤是象牙色,黑发剪得很短,琥珀色的眼睛有点斜视。当他从密涅瓦小姐身边走过时,用一种常日少见的礼节对她鞠了一躬,然后跟着哈利特向前走……”

“陈查理这个不庄重的首次亮相是他留给美国文化令人爱恨交织的遗产的开端。”黄运特说。

“洋泾浜英语”,对白人太有礼貌,总是神秘兮兮,毕格斯笔下的“中国佬”陈查理保留了美国大众文化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但与以往白人文学作品中华人挨打受歧视的悲惨形象相比,陈查理变得更有智慧和能力,能办大事。

很快,陈查理成为好莱坞的宠儿。他给迷恋神秘东方文化的电影制片人带去了希望。

但最初由亚洲人扮演的三部电影差点断送了陈查理的好莱坞星途。直到白人华纳·奥兰德的“黄脸戏”表演,才让陈查理一炮而红。

陈查理系列电影在当时的中国也受到热捧,鲁迅曾经看过。当年的国民政府针对外国电影的审查委员会对陈查理系列的审查一路绿灯,他们认为这些电影塑造了一个正面的、杰出而又风趣的中国人角色,在美国电影史上开了先河。

1936年,奥兰德访问中国,媒体和影迷给了他超乎寻常的热情接待。他们自动屏蔽了一个事实——奥兰德也是另一个令人憎恶的华人形象、“邪恶博士”傅满洲的扮演者。

然而,不久之后,陈查理就被换了一副面孔,和傅满洲画起等号。

1949年,冷战铁幕落下,陈查理系列电影停产,但仍通过传媒网不断重播。其中一再唤起的与东方相关的黑暗想象,彻底改变了陈查理的形象。

“陈查理典型的中国神秘性,不经意间使他成了‘傅满洲的候选人’。”黄运特在书中写道。时至今日,在美国文化的某些角落,“陈查理”和“傅满洲”仍是同义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席卷美国,陈查理又成为亚裔美国人抗议种族歧视的靶子。在他们眼中,陈查理和傅满洲一样,都是白人种族主义的产物,多年来,他们都生活在其阴影之下。这种强烈的情绪以及抗议最终让陈查理在美国大众文化中销声匿迹。

黄运特对此能够理解却并不认同。他在书中穿插了自己初到美国时的生活经历。当过服务生、洗碗工甚至保安——是和陈查理相似却又不同的华人奋斗史。

和许多亚裔美国人不同,黄运特到美国时已从北京大学毕业,思想和感情都比较成熟,背后有中国文化背景做支撑。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这让我可以非常客观地解释陈查理这个美国现象。”

美国文化的跨种族想象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中文版前言中说,“陈查理的故事触及了美国文化的一条主要神经”,为什么?

黄运特:这本书出来后,我在美国国家广播电台接受采访,白人主播一开始就说,陈查理是他的一种“很有负罪感的乐趣”。

他会带着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对这个人物着迷,是因为美国人对其看法有两个极端——它有千百万爱好者,也被很多人憎恶着。尤其是亚裔美国人,他们认为这个人物是在丑化他们。

《瞭望东方周刊》:这种两极分化说明了什么?

黄运特: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各色人种聚集。19世纪美国盛行“黑脸戏”,由白人把脸涂黑扮成黑人,这种对黑人的丑化或滑稽模拟,正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起源。

美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来源即种族关系,无论电影、音乐还是文学,都充满了跨种族的想象。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很多人想把这种烙印掩盖起来。比如对是否应该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马克·吐温文学作品中用到的“黑鬼”一词,最近美国文化界争论很大。

陈查理也如此,由于亚裔美国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抗议,相关电影和书籍几乎被禁,这个人物在公众记忆中消失了40多年。这既扭曲了历史,也让我们失去了了解美国文化发展真谛的机会。

在我看来,陈查理身上打着时代烙印,它既代表了当时美国存在的种族主义,也是美国文化中创造力的精华。因为跨种族想象和模拟,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是美国文化发展特有的巨大动力。如果把这些抹去,美国文化也就面目全非了。

华人在美国的形象

《瞭望东方周刊》:陈查理在美国出现和走红的时候,恰逢美国排华排外的移民立法达到高峰。但这种排斥与陈查理的走红并行不悖,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

黄运特:在排外最厉害的时候出现一个很红的外国人角色,这种矛盾说明了美国文化的一个心理:他们当时对中国又爱又恨,一方面觉得中国很有魅力,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

这种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也很正常,比如法德之间,两次世界大战打得那么厉害,民族文化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

亚里士多德曾为诗歌与艺术辩护,认为它们有一种释放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陈查理当时在美国的走红。

《瞭望东方周刊》:美国白人社会对华人的想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黄运特:我通过写这本书追溯了华人在美国地位的变化历史。

19世纪中期,刚开始去美国的中国人很受欢迎,当时美国各处都在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华工往往勤劳能干又不抱怨。

但当美国经济不好的时候,这种欢迎的态度马上转变了,因为中国人抢了很多美国人的饭碗,一股反华的潮流也就开始了。当时还颁布了排华法案,阻止中国人去美国。

在英文中有一个词叫“Chinaman”(中国佬),这在19世纪中期原本是一个中性词,到反华情绪高涨时,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二战期间,中国与美国成为盟友,中国人的形象又开始变好,那时陈查理在电影中甚至为美国国家机密单位工作。此时日本人成为美国排外的主要对象,在20世纪40年代拍的陈查理系列电影中,就能看出这种反日情绪。

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再次僵化,“黄祸”加“红潮”论盛行。可当时陈查理却是最红的,各大电视台都在重播他的电影。这和二三十年代的情况类似,美国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和陈查理这样的人相处,但在艺术想象中却可以。

篇5:我了解的香港教育

2009年3月16日,我受区教育局选派参加“龙岗骨干教师赴香港高级研修班”,赴香港开始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17日、18日两天,我们小学组到圣公会油塘显基小学蹲点考察学习,后面几天集中听报告并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培侨小学等学校。

香港经济繁荣,文明程度之高是大家共知的。我们考察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感受到了对方的热情与真诚,体会到了什么是彬彬有礼,什么是举止高雅。参观结束后还拍照留念,赠送名片、纪念品、学校材料等,学校领导全程陪同,不停地介绍学校各方面的情况,真正充满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浓厚氛围。良好的心境,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参观访问过程

六天的考察学习,香港小学的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贯彻、全人教育措施的落实、办学方式多元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特色办校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深圳后,我查阅了大量介绍香港基础教育的资料,试图对香港基础教育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香港基础教育的些许了解及个人心得体会。

一、香港教育发展史

1950年以前,香港人口仅40万,香港教育的自由放任,由传教士办学,政府基本不管,仅一所大学---香港大学。

1950-1960年,香港人口激增到200万,就学压力大,入学率只有20%,学校分上午校、下午校,夜校作补充。香港政府提出目标:普及小学教育,重点发展小学教育(每2星期新建一所小学),政府建好学校后交给教会、社会团体去办学。教师加速培养,初中毕业培训1、2年就上岗,为吸引更多的人士投身教育工作,政府给予教师较高的工资待遇(男老师600元、女老师400元--千元家庭),成为较高收入的一种职业。

1960-1970年,香港经济开始腾飞,这也是是香港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政府重点发展中学教育,并希望实现40%的小学毕业生能够进入中学的目标。但人数毕竟有限,只能用会考来选拔,考中文、英文和数学,这10年是香港教育最惨烈的时期,香港学生的学业负担全球之最。期间建成香港第二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同龄人中5%的学生能进入大学。1970-1980年,政府提出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初中入学率由40%提高到100%,85%的初中生可以进入高中。学制进一步规范: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预科2年、大学3-4年。

1980-2000年,香港政府重点发展大学,20年间兴办了6所大学,此时香港人口近700万,共有8所大学,25%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22%出国就读。大学入学率接近50%。

2000年以后,香港人口出生率降低,几乎是世界最低,仅有0.7%。教育遇到新的挑战:生源减少,学校撤并,教师分流,教师大规模的游行、请愿时常出现。政府做出决策:向内地招生,中小学多招收深圳的学生,大学也如此,今年香港8所大学招内地学生1300名,力争在今后5年内内地生的比率由3%提升到30%。(何时,何时段的统计资料,缺失)

二、香港小学教育概况:

香港小学从教学语言上分,中文授课的小学占90%,英文授课的小学占10%。从办学团体上分,政府的学校(官立小学)占8%,教会和社会团体的学校占90%;国际学校占2%。但是香港很少有真正私立的学校,教师薪水、校舍维修、课本文具、日常公务都有特区政府财政支出。

香港小学课程设置分中文、英文、数学、常识、生活教育、体育、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电脑等8大类。97回归后增加每周1-2节的普通话课。香港小学每班学生在20-35人之间,师生比1:19.1。

每节课35分钟,一天游8节课,一周40节。教师课务量非常繁重,每周30-32节。2004年有2位教师不堪重负,先后自杀,全港教师集体请愿,而后政府规定:教师不需要每节课都写教案,只要求每年有120个教案即可。

香港一年级招生采用电脑派位,全港分50多个区,区内的小学可自主选择。少量学生根据积分可以提前录取,本校的教师子女,有兄弟姐妹已入这所学校的,学校是父母的母校,相同的宗教信仰等等,都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原来全港小学升学会进行统一的升学考试,考中、英、数3门,根据考分填写志愿,这种方式造成学校、学生及家长负担重、压力大。香港政府经过改革,现在小学升中学,90%的学生是通过填写志愿,电脑派位入学;10%的学生通过参加学能测试,佼佼者初中学校可以提前录取。

三、香港教育启示借鉴

(一)平和的教育心态

在教育方面,香港具有西方的快节奏、讲时效、计划性强等特点。我们在圣公会油塘显基小学发现教师工作量很大,一个教师一周要上32节课左右,而且要教两个以上年级。大家都非常敬业,工作非常忙碌。许多教师业余时间主动参加学习进修,照他们的话说是“进行自我充值”,以适应社会需要。学校教学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对学生和颜悦色,极少看到疾言厉色的。

我们参观教师办公室过程中,不惜浪费相机存储卡大量的空间,只为了能将心中的感动保留下来:每一个老师的办公台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老师们将它布置得充满人性美,完成把它当家来对待。

透过香港,反省我们自己,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有意无意的丢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学习香港教师,就要像他们那样“日行一善”、“不以善小而不为”、“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学习香港教师,就要像港人爱港那样,热爱教育,关爱学生。

(二)重视语文教育与资讯科技教育

特区政府的语文教育政策,以“两文三语”为目标。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普通话,英语。整个社会重视“两文三语”。随着与内地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香港人学习普通话热情高涨。幼儿园招生广告上,有的把“有专职普通话老师进行教学”作为办学特色,来吸引家长给孩子报名。

香港特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是信息的年代,科技高速发展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必将改变社会的形态和要求。未来的成就取决于信息科技发展的程度。因此,竭力推行“信息科技教育建议和措施”。“建议和措施”的重点是在1998年至2002年,就教师培训及支援课程和软件、硬件的供应,以及网络基建等提出30多项建议。特区政府还为小学至中学制定了电脑应用技术指标,以反映应用信息科技学习或自学的能力。

我们在圣公会油塘显基小学、培正小学等学校考察学习发现,“两文三语”与“资讯科技教育”已深深融入了校长的办学理念中。

(三)开放的课程体系和多元评价 香港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自由编写教材,因此,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形式既独立思考研究,又相互交流研讨,动手习作时还可以充分表露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特长,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对学生的表现不作整齐划一的评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十分宽容,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大胆创新。

(四)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们几天的活动中,每到一个学校,校长和教师待人接物热情、大方、谦逊、周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校内兴趣小组活动、课间自由活动等),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既活泼可爱,又温文尔雅,既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追跑打闹。学生的言行与在社会上的言行一样,以不违犯公共秩序,不影响他人为原则,紧张而不失活泼,拥挤而不致无序。我在圣公会油塘显基小学两天听课、参观等活动里,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学校德育处自编的一本实用有效《德育及公民教育》小册子,到处可见老师们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入到每个细节,让我们小学组的每个成员都很是感慨。

香港在学生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有三个特点:

1、将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香港的班主任每周有两节综合课,专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与公民教育。

2、以活动促学生德育的发展,这类活动是正规课的有宜补充。从访问香港教师时了解到,课外活动包括了全校性活动、服务性活动、体育活动、康乐活动,到了中学还会有各学科学会活动。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施道德教育。香港教育十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注重特色的内涵发展

香港回归已过十年,但我们对他的了解是零散的、模糊的、抽象的。这次有幸走进这座城市,才对其有了直观的体验。我们欣赏到了以海湾为特色的别致紧密的城市建设,感受到了香港社会的法制与文明、民主与自律以及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气息,体会到了香港人的文明有序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深入地了解了香港的教育特色。香港学校在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时,如校会、外出活动、家长会、学校的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等等活动中,从活动的设计、准备、组织、总结都要力求体现特色学校的内涵,让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一切与学校相关的人员都逐步了解认同学校的特色,以形成建设特色学校的强大的合力。

可能是香港校园占地面积小的缘故,校园物化环境非常精致,文化环境充盈着意蕴和灵动,有的还散发出浓浓的宗教文化色彩,凸显出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同时也彰显着学校的特色,能感受到学校鲜明的主题特色。走进校园,就像打开一部立体、多彩、会说话的教科书一样。学校的绿化盆景和微缩景观比比皆是。每所学校楼道、走廊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学生制作的手工工艺品、宣传图片等点缀着整个校园,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讲话,每一个角落都有智慧的启迪,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为学生着想的服务意识。参观过程中我们被无是无刻不被优美的校园环境所感染,仿佛走进了一所绿色花园、孩子的乐园。如诗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带有童趣的教室布置,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熏陶。在这里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篇6:我的性格我了解

1、使学生懂得性格是丰富多彩的。

2

3

(二)内容分析:

本课书包括引言、主体、阅读与拓展三个部分,我执教的只重点教学其中主体部分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每个人性格不相同,认识自优和弱点,学会矫正不良性格。

(三)学情分析: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教当之处。有的父母要求过高,有的父母过于溺爱,父母离婚现状等,威的精神健康。针对现状,引导学生了解不良性格特征的`表现和危害,培养积极、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设计思路: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教学内容,我将三个活动“性格猜猜猜”―― “性格自画像”―― 心态。

四、教学过程描述

(一)激趣导入

活动:列举四大名著中人物的不同性格,用事例说明。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三国演义》中曹操、《西游记》中唐僧、《水浒传》中李逵的不同性格,让学生猜人物。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这四个人物区分得很清楚,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如果说相貌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外在特征,而性格

第一文库网就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特征。今天我们就围绕 “性格”这个话题来开展我们的学习活动。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活动1――“性格猜猜猜”

1、师表演说特征,生猜属于什么性格。

遇事总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

考试时总不细心,简单的题目容易出错。 ――马虎

自己做错的事用于承认。 ――诚实

特别胆小,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 ――胆怯

2、同学们还想玩吗?下面请同学们说出班上同学的性格,大家来猜猜他是谁?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性格特点还有很多了,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其他的性格特点)

(三)活动2――“性格自画像”

1、认识自己

2、认识同学眼中的自己

3、焦点访谈

要求:

1)现场采访时间为3

2

3

小组活动,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同学们,对照自己性格,看看你是否是受大家欢迎的人呢?

4、师小结:性格上的优点不仅可以使我们成为受欢迎的人,还能为我们多一把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四)活动3――“性格咨询室”

1、通过两个故事(洪战辉等),让学生谈感想,说明性格的重要性。

2、两个同样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却因为各自的性格而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师小结:好的性格会成就我们的美好人生,但性格的弱点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的成败,由此看来从小纠正我们自己不好的性格尤为重要,赶快进入我们的“性格咨询室”。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老师这有个同学需要你们的帮助。明明是个12岁的男孩,读一、二、三年级时,同学们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因为他对人热情,大方,可慢慢的大家发现,他脾气有些暴躁,碰到同学开玩笑特别容易发怒,于是开始疏远他,他十分苦恼,我们大家能给他一些建议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一位小医生也给出了特有意思的建议呢,我们看看。现在请同学们为自己性格弱点提出改正的办法吧。

5、处方展示。老师真为你们喝彩!

(五)总结:

由于今天课堂时间有限,回家后请同学为自己性格弱点开“药方”,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你们的行动中。同学们,克服我们自己性格的弱点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健康、更快乐!让我们一起 “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上一篇:描写四季美景的小学作文下一篇:找对象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