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

2022-09-10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要学好一门语言, 必须了解它所依附的社会文化背景。众所周知, 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言语环境下进行的, 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模式和内涵, 胡文仲在《文化和交际》一书中说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的习俗, 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宗教信仰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语言是文化和习俗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 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

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美国社会学家Tucker和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 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 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 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高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相辅相成的。

2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一门语言, 它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李岚清副总理在《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个弱点就是对外交际的语言问题。所以, 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 而且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交往的能力。

语言立足于交际, 教学应立足于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的交际功能受制于活动的社会因素, 受制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但长期以来, 学生对母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足够的了解,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交流十分困难。如:外国人谈到blue movies (黄色电影) 时, 中国学生不知道这就是中国人讲的yellow movies的意思。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 说, 读, 写的基本训练, 掌握了字、词、句的基本语言知识就能理解英语, 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学生们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并且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 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 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 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加强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学习已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忽视的问题。

只有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尤其是与我们国家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 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 才能更准确的学习和运用英语, 提高表达水平和实际交际能力。

3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很多, 了解日常生活交往中风俗和礼仪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们在交际中做到“入乡随俗”、“知己知彼”,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1 在各种等级的英语教科书中, 都涉及到招呼问候用语, 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招呼问候用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姓名、住址、年龄等。询问人家的底细不仅不被认为失礼, 而且被认为是交际应有的礼节。中国人打招呼问候, 一般都喜欢问:您去哪里? (Where are you going?) 您吃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or not?) 等等。这是中国人常见的问候方式。然而在英语中, 问“您吃了吗”就不是在打招呼了, 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问“你到哪儿去?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 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西方社会中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已个人为中心, 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隐私对他们显得十分重要。这种准则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日常问候交谈, 不喜欢涉及到个人私事、涉及到个人隐私。有些问题是他们所忌谈的。如美国人看到别人买的东西, 从不问价钱的多少, 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 也不会问上一句“您从哪里来”或“去哪里”。更千万不能去问一个女士的年龄, 如果你冒昧地这样问, 是很失礼的。

在英语教学时一定让学生们记住西方人喜欢的“七不问”:不问对方年龄, 不问体重, 不问婚姻状况, 不问工资收入, 不问宗教信仰, 不问“去哪里”, 不问“吃了吗”。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或询问天气情况, “A lovely day, isn’t it?”“What a terrible day!”等等。

3.2 面对赞美和恭维的差异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因此中国人赞美用的相对较少, 并且习惯用否定否认对待别人的赞美和恭维, 以表示讲礼貌。学生们也是如此。例如:当外国人对他说:“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这样的表扬时, 他一般不会直接的表示接受, 而是采用否定回敬的形式, 通常会说“不行, 不行, 一点也不好。 (Oh, 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at all.) ”。当听到“你的工作干得很好”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这样的赞美时, 中国人通常会说“哪里, 哪里, 干得不好, 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No, 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以示谦虚。

你要是在跟外国人交谈中这样说, 就会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不知所云, 他认为你的确很好呀, 你为什么非要说不好哪?这样的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虚伪的。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 西方人面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一般都会很坦然很高兴的用语言表示感谢, 说一声“谢谢 (Thank you) ”以示接受, 而不用谦虚。

3.3 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十分热情好客。在请客、吃饭招待客人时, 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 不断地劝客人享用, 行动上喜欢向客人敬酒夹菜, 一遍遍劝酒, 一而再地劝饭, 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 以此显示礼节和周到。

而中国人在饭桌上的这种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 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 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西方人吃饭或请客都比较随意, 菜肴也比较简单, 席间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please.” (请自便) 。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 不要拘谨, 不要客气。你想吃什么, 爱吃什么, 饱不饱, 应照实说。不要假装斯文, 否则你自己就会挨饿受渴。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说够了, 主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硬给你添的。但是放在你盘中的菜, 杯中的酒, 最好把它吃光、喝完才是礼貌的行为。让学生们知道在餐桌上进行对话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有所了解, 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 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3.4 称呼上的区别

中国人一般不喜欢直呼人的名字, 觉得这样对人不够礼貌。并且中国人因为长期受传统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强烈的长幼尊卑的等级次序, 不论在什么场合, 都喜欢带称谓。如用职位称呼, 厂长、经理等;用行业称呼, 老师、医生等;用亲属称谓, 某姐, 某叔等。甚至有时为了表示礼貌, 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某某大爷、大叔等”。而这在西方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在英语课上, 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 Li.”。这样的称呼, 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成英语。根据英语国家及说话的习惯, 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 Mr/Miss.Li.”英语中“老师”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中“李老师”这样的称呼在全中国还可以通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 “老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这在西方人听起来感觉十分滑稽可笑。因而, 在我们英语教学中, 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 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

西方文化中对认识的人称呼一般用Mr (先生) 、Miss (小姐) 、Mrs (夫人) 如:Miss Wang, Mr.Smith等,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 只带名, 如:Uncle Tom, Aunt Polly等。在非正式场合下, 一般喜欢直呼其名。

美国人更是注重友好的、不拘礼节的关系。大多数美国人连先生、夫人或小姐这样的称呼也不太爱用, 认为这样的称呼太客套了, 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称呼自己的名字, 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学生们也常在课本上看到这样的句子“Don’t call me Mrs.Green, just call me Mary, please.” (别称我格林太太, 叫我玛丽好了) 。正如, Helen Oatey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 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 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人不注重地位头衔, 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称呼法官、军官、医生、教授等。如:哈利法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怀特教授等。美国人更从来不用行政职位如某某局长、经理、校长等来称呼别人。

3.5 体贴关怀他人的差异

在中国,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朋友之间一段时间未见, 对方胖了。我们常会幽默地说:“你发福了, 恭喜恭喜。”因为我们的观念是:生活好了, 心宽体胖, 这是好事。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然而, 这些关怀会令西方人感到尴尬, 难以作答。

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 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 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 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 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 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因此, 你只消说一句“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在中职英语教材二册第四单元“语言交际中的礼仪”一课中举了一个例子:What should you say when someone sneezes?It may not seem suitable, but the correct answer is“God bless you.” (如果有人打喷嚏, 你应当怎么说?听起来似乎不合适, 但正确的回答是“上帝保佑你”。)

总之,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往往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 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多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和文化,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美国生活习惯及社交礼仪, 来源:美国旅游网.

[3] 英语, 语文出版社.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下一篇: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问题